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什麼是風俗習慣

什麼是風俗習慣

發布時間: 2022-09-17 05:37:21

1、習俗是什麼

習俗就是習慣,風俗,個人或集體的傳統、傳承的風尚、禮節、習性。習俗的基本定義為凡有一定流行范圍,一定流行時間或流行區域的意識行為,無論是官方的,民間的,均可稱為習俗。

在社會主義社會,習俗有兩重性,存在著新與舊,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相對立的習慣.一方面,存在著社會主義新風俗習慣,它是適應社會主義制度的新風俗習慣,是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黨和國家大力倡導下,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對評價人們的道德行為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存在著舊的風俗習慣,在舊的風俗習慣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對此,我們要進行具體分析,區分出精華和糟粕,以摒棄其糟粕,而吸其精華,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所用。

2、什麼是民族風俗習慣的定義

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相沿積久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它具體表現在各民族的生產、居住、飲食、服飾、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禁忌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則、宗教觀念等。作為民族特點的一種外在表現,風俗習慣對民族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簡介: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相延久積而成的喜好、風俗、習慣和禁忌,主要表現在飲食、服飾、居住、婚姻、生育、喪葬、節慶、娛樂、禮節、生產等方面。它具有社會性、規范性、地域性、穩定性、敏感性等特點。
形成:任何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風俗習慣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茹毛飲血、巢居穴處是原始社會人類的共同習俗。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多樣化以及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逐漸形成了民族的風俗習慣。
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在長期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有些民族風俗習慣與一個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關。還有些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文化生活的反映。例如,從事畜牧業、農業、林業或漁獵業的各民族,在飲食、居住、出行、服飾、婚姻、喪葬等諸多禁忌、好惡是不同的。還有些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聯系,如有些宗教對於教徒的婚喪、嫁娶、飲食等方面的規定,有的慢慢地變成了民族的風俗習慣。

3、習俗是什麼?

習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習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習俗因地而異的特點。

習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習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習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習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3)什麼是風俗習慣擴展資料:

民俗文化是流動的、發展的、它在社會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變異,並在變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當中國社會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民眾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必然表現為民俗文化的變化上,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

尋找民俗文物,留下民眾生活的歷史,已成為一個嚴肅的課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國,民俗文化不僅是歷史的延續,而且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

正是這種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造就了中華民俗的精神傳統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揚中國民俗文化傳統,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

 

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5、風俗習慣及蘊涵的意義

風俗習慣:
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由於一種歷 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基本意義: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 」;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風俗由於一種歷 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6、什麼是風俗習慣?我國的民族風俗習慣有哪些特點?

風俗習慣,是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

我國民族風俗習慣具有社會性、規范性、地域性、穩定性、敏感性等特點。

風俗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這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



(6)什麼是風俗習慣擴展資料

民族風俗習慣的形成

任何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風俗習慣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茹毛飲血、巢居穴處是原始社會人類的共同習俗。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多樣化以及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逐漸形成了民族的風俗習慣。

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在長期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有些民族風俗習慣與一個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關。

還有些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文化生活的反映。例如,從事畜牧業、農業、林業或漁獵業的各民族,在飲食、居住、出行、服飾、婚姻、喪葬等諸多禁忌、好惡是不同的。

還有些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聯系,如有些宗教對於教徒的婚喪、嫁娶、飲食等方面的規定,有的慢慢地變成了民族的風俗習慣。

7、「風俗習慣」與「風俗」、「習俗」之間有什麼區別或不同?

經查看得知兩者的區別在於:
一、習俗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從歷史沿襲而鞏固下來的,具有穩定的社會風俗和行為習俗,並且已同民族情緒和社會心理密切結合,成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准則。
而風俗是指特定區域,特定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禮節習慣等的總和,相沿積久而成的風氣習俗。
二、風俗是從之前的社會生活中沿襲下來的,具有相對穩定性。
而習俗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具有變動性,社會性。傳統習俗的內容是復雜的,存在於一個社會的傳統習俗大體上分兩部分,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其源遠流長,時代久遠,具有社會性,集團性,民族性的特點,不同地區,不同集體,不同民族都具有不同的傳統習俗,如不同民族的民風習俗,二是適應現實社會歷史條件而產生的,如新中國成立後所倡導的新的生活習俗。

8、什麼是風俗習慣

簡介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

作用
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春節: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 [2] 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 [3] 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漢族民間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地區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寒食節、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游春,忌動煙火。
四月八:
相傳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辰日,多有廟會和朝山活動。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稱「曬蟲節」,有「六月六,曬絲綢」的民諺。此日午間晾曬絲、綢、皮、毛等經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蟲蛀。還有「翻經會」「曬袍會」等,陝西還有放撈河燈和汲水造酒的活動,有的地區還舉行「六月場」活動,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趕表,擲花包形式,尋求戀愛對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瑤族的重大節日。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漢族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漢族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
都是風俗習慣

9、民族風俗習慣的含義是什麼?

是指一個民族在某一方面的獨特生活習性或社會習慣,以及民族或族群或集體的生活習慣。

具體表現在各民族的生產、居住、飲食、服飾、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禁忌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則、宗教觀念等。具有社會性、規范性、地域性、穩定性、敏感性等特點。

(9)什麼是風俗習慣擴展資料:

1、有利於保護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各民族無論是保持還是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

2、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

每個民族對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們往往把其他民族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看作是對本民族的尊重;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輕視,看作是對本民族的歧視。因此,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利於民族團結。

3、有利於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意義上說,正是各民族風俗習慣的干差萬別,構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體育的形式來體現的。許多民族往往通過自己的風俗習慣來保存和發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藝術。這都閃耀著民族文化的燦爛光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族風俗習慣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