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五寨縣的風俗

五寨縣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6 07:43:55

1、五寨最有名的小吃是什麼?

山西因氣候、土壤結構、生活條件,和土特產品不同,創造出千姿百態的地方風味小吃。並且一個小吃成為一個地方形象的代指。現在這些獨特的風味小吃,已日漸從家庭餐桌走向集市攤點。 疤餅:在晉中、晉南等地有一古老的風俗,孩子做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提一包崩脆的「疤餅」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食用方便,易於消化,產婦吃後既多產乳汁,又增加食量,滋補身體。這種疤餅,又叫石子餅,用油和面,將碾薄的面餅放在爐鏊中已經加熱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其中繁峙疤餅最為有名。 碗托:又名灌腸,是山西的又一風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蕎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食時或以刀切,或以撓爪,切成條狀,澆上蒜醋調味,或冷食,或油炒熱吃,利滑爽口、味美異常。在晉西北保德、河曲、偏關及代縣街頭,隨處可見賣碗托的攤點。晉中平遙、榆次、太原一帶以白面碗托熱炒居多,俗叫「炒灌腸」。 蕎面河撈:蕎面用溫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撈床壓入開水鍋中,撈入兌好的鹽醋湯水中,澆上羊肉臊子,加點陳醋,香味奇特,遠近聞名。 豆腐腦: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餳起色,加火燒開後,加入濕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加豆腐腦適量,蔥鹽椒調味。其色澤金紅透亮,質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帶絲、金針、韭菜丁、胡椒粉,淋點芝麻香油,濃香無比,泡食餅饃麻葉是山西人喜愛的早餐。 雞蛋醪槽:是流行於晉南、太原一帶的風味小吃。以紅米為原料,大火蒸熟,冷水沖好,搓開米粒,按不同季節不同用量,放入醪糟曲攪拌均勻,入缸封口,發酵即成。喝時加水和白糖,燒開打進雞蛋,黃白相間,酸甜清香,具有健胃、助消化、潤肺、活血等醫療功能。 羊肉泡饃:流行運城一帶,以鮮美的羊肉湯泡食白面餅子饃頭,加入辣椒陳醋而成。 太谷餅:繼承我國傳統餅食——「胡餅」的製作技巧,選料精細,工藝獨到。以配料、拌面、揉扎、制餅坯、粘芝麻、烘烤等工序精製而成,甜而不膩,軟而不皮,香甜濕潤,為旅行、探病的絕好佳餚。 晉陽一窩酥:以做工精細、色澤金黃、絲多香脆為特點。它把抻面技藝和烘烤技藝結合起來,頗受消費者歡迎。 聞喜煮餅:是一種包餡食品,為山西八大名點之一,有「國式糕點」之稱。用白面、蜂蜜、小磨香油、柿子糖錫、紅白糖等為原料,經過制餡包皮、油炸,放入糖餳、蜜、糖製成的糖汁中浸泡,最後再沾一層芝麻而成。用手掰開時,可拉絲二、五寸不斷,吃起來酥沙香甜,且越嚼越香。貯放百日不變質。 臨猗醬玉瓜:玉瓜又稱王瓜,挑選一公斤左右的玉瓜剖切,去籽漂洗,加鹽腌制,最後加面醬、上調料按時翻曬,半年後才能製成。臨猗醬玉瓜外呈褐色,色澤光亮、香味濃郁。入口咸中帶甜、清脆爽口,曾在1914年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是佐餐和饋贈親人的佳品。 平遙牛肉:它以悠久的歷史、精湛的製作工藝、濃香嫩美的口感、鮮紅細密的色澤等特點而負盛名。 過油肉:進了山西人開的飯店,上了山西人的飯桌,過油肉是必備的一道菜,它因選料精、刀工細、配料鮮,製作快、口感酥、味道濃、營養價值高而倍受歡迎。選豬的裡脊肉或元寶肉為主料,精切成銅錢厚的肉片,加蛋黃、黃粉、精鹽、料酒等抓勻,放入油鍋中打散滑熟,加木耳、玉蘭片、蔥白、菠菜等輔料,烹炒而成,色澤金黃。 燉羊肉:以晉西北岢嵐、神池、五寨一帶最為有名。酥爛香濃、肥而不膩,是冬天的佳餚。 羊雜碎:將羊肉漂洗干凈燉爛切碎,配湯下鍋,再加入莜麵魚魚、粉絲、白菜等佐以辣油陳醋等調味品,獨具風味。 高平燒豆腐:相傳它源於戰國時火燒白起的故事。它外焦里嫩、蒜香撲鼻、金黃誘人。 油茶:用米面、莜麵炒熟,加荊芥五香調料,入鍋熬成淺咖啡色糊狀,加入蔥花、板油渣、五香豆,食之香暖入味,是天寒時的方便飲食,全省普遍食用,以吉縣油茶最有名。 涼粉:是分布最廣的消夏小吃,多用豆粉和山葯粉製作。或攤薄成卷、或裝盆成托,用撓勺扒條、加鹽醋、蒜蓉、芥末食用,辛香入肺,清涼氣爽。 老豆腐:色白而嫩。是太原一帶極流行的早點小吃。 貓耳朵:又叫抿圪斗。無論蕎面、白面、莜麵、玉米面、高粱面都可以製作。揪一小塊面劑放手掌上用拇指一捻,一推而成一貓耳朵狀,煮熟澆上鹵汁,便可食用。有的地方把白面碾薄切成小丁,用筷子頭一擰一轉成一個個小貓耳朵狀,更是叫絕。 梢梅:以其頂口捏花如梅而得名。皮要碾得精薄,餡要香濃,捏得下如銀瓶,口如梅花,蒸熟後便可食用。 子推蒸講:俗稱蒸餅。相傳是寒食節為紀念晉大夫介子推而流傳下來的餅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發酵後的精粉面團中加入豬扳油、香油、蔥花、調料面,上籠蒸熟而成。 此外,還有「頭腦」等,各地都有獨特的風味小吃。

2、面魚是什麼?

捏面魚,就是用麵粉捏成魚的形狀,然後放到蒸籠里蒸熟,再把蒸熟後的面魚放冷,著色加彩,描線點睛。經過藝術處理的面魚,自然是色彩艷麗,栩栩如生了。在著色加工的基礎上,再用文火烘乾,便可將面魚當工藝品收藏了。經過加工的面魚,或贈送親朋,或贈送好友,或給家人外出時作干糧,盡管用途不一,但已經成為一種工藝品了。 捏面魚,過去在五寨縣內是定在農歷七月十五才捏的。相傳這是由於在元代時,為了反對元代統治者殘暴統洽,群眾自發地拿捏面魚傳遞消息,借傳送面魚,到農歷八月十五起事,完成殺韃子的任務。當地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諺:「七月十五送面魚,八月十五殺韃子。」這種捏面魚的活動在五寨便流傳開來。 如今的農歷七月十五,已成為五寨縣民間面捏、麵塑的展覽日,成為當地人民群眾中極有特色的一項民俗活動。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五寨縣內探親、訪友,互相贈送面捏珍品,互相比試面捏技巧、面捏工藝,互競技巧,已成為普通風俗。 捏面魚,有著吉慶的含意。五寨縣地處黃河東岸,捏面制魚形,有著「鯉魚跳龍門」、逢凶化吉、百事通達的含義。 時間的推移,使捏面魚活動也有了新的變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如今的七月十五,還有著新麥歸倉、歡慶豐收、品嘗新麥的含意在內。在五寨縣的鄉下,農民們磨出上等的白面麵粉,各家互相邀請村中鄰里、大閨女、巧媳婦,在家中捏面魚。 時代不同了,七月十五也就不光是捏面魚兒。如今,除去捏各種各樣的面魚:鯉魚、鰱魚、鯽魚、草魚外,開始捏制其它類型的面捏製品。如今的面魚,大小不一,最大的可以達到一個面魚要用二至三斤發起的白面提制一個成品,而最小的,也有象小指那樣的金魚。 除去捏面魚,還捏制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鳥類、人物類等多種類型的面魚兒。 瓜類面魚,是以西瓜、香瓜、冬瓜、南瓜及水果中的梨、蘋果、山楂等品種為題材的。這些作品,有些做為瓜果桃李饋贈親友,也做供品。也有的與人物面魚捏放到一起使用。像「八戒吃瓜」、「鼠吃葡萄」、「魚兒戲蓮」就是人與瓜果的結合。花草類面魚,以蘭花、梅花、牡丹、芍葯、月季為題材,或單獨陳列,或四品同式,為節日與民間風俗服務。動物面魚,多以十二生肖為主,虎、兔、牛、羊、馬等,或獨卧、獨立、雙行、單走、有動、有靜,千姿百態,相映成趣。在鳥類面魚中,各種鳥禽盡可成形入畫。像燕子、鵝、鴨、雞,各種形像皆可成形,而且要配以花草木石,組成各類組合,組成一種小品,給人一種情趣。人物面魚,以吉祥圖案為主,像胖小子、爬娃娃、老壽星、大肚彌勒佛、觀音菩薩像等。也有一些人喜歡捏連環故事,諸如「桃園結義」、「悟空偷桃」、「西廂記」等。這些經過藝術加工的面製品,摻進了藝術誇張,造型生動、別致,別有情趣。 在五寨縣境內,農歷七月十五送面魚還有些講究,那就是這一日內提籃的、挑擔的、抬盒子的、騎驢的,東來西去,南來北往,成為當地一年一度的送面魚高潮。更有甚者,如今面魚造型,已經發展到捏小摩托車、小汽車、大象、斑馬、海豹等多種品種。

3、民俗民風

山西的民風民俗是千百年來地方流傳下來的傳統歷史,它是祖國的文化遺產,其獨特的形式和濃厚的氣氛,蘊藏著中國文化的底蘊。它並非是每個人的意願而行成和改進增補的,如:
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是流行於臨汾地區的一種集體敲擊表演,得名於鼓手錶演時展示的各種勇猛姿態。它常常在慶祝農歷新春,豐收,群眾遊行和其它歡樂的場合表演。 威風鑼鼓最早據說是在古代堯帝時期出現。到現在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堯帝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們的父母時,堯所在的部落的人們敲鑼打鼓為她們送行。當她們回來時,她們村的人們也以同樣的方式歡送她們。從那時起,威風鑼鼓就成了一種習俗。許多大村莊都有他們自己的鑼鼓隊。

晉南花鼓:

晉南花鼓起源於萬榮縣,後來流行於整個晉南地區。據說晉南花鼓是在明朝時期由安徽鳳陽逃荒的人們將它帶到了萬榮縣。萬榮花鼓表演有三種形式:高鼓(鼓置於胸前),低鼓(鼓置於腰間)和多鼓(身體攜帶多面鼓)。表演者邊敲邊舞,通常還伴有大鑼和鐃鈸。

象木偶戲一樣,皮影戲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間故事。戲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製成,它們的輪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後為戲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炕畫

山西有在炕周圍牆上作畫的習俗。這些畫用來裝飾房間和保護粉刷的牆壁。 炕畫內容豐富,從風景,花鳥,野獸到歷史和傳說故事。在原平發掘的宋代古墓中發現了與現代炕畫相似的壁畫,證明了炕畫這種民間藝術至少已有800年的歷史了。

刺綉

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綉都有它們獨特的形式:有的華麗精美,有的庄嚴清晰,有的簡單精製。 刺綉作品有三種,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禮裝飾。在傳統衣服上,刺綉通常用來裝飾領子、袖子和童鞋、圍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種典型的刺綉作品是枕頭,有的設計成兩只虎頭、一隻人臉虎頭、一隻魚尾虎頭或一隻青蛙。現在,刺綉更廣泛地作在墊子、鞋墊、錢包和旅遊紀念品。用於典禮的刺綉作品主要有掛在廟宇上的垂簾和殉葬衣服。

平陽木板年畫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里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余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卧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霍州麵塑

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麵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農歷七月十五,霍縣境內麵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狸等等造型。農歷七月七日「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就心靈手巧。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嬰兒滿月,姥姥家製作直徑達尺余的「囫圇」,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屬相的麵塑。賓客來祝賀,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絳州麵塑 降州即今日新絳縣。逢年過節,這里的家家戶戶都要用麵粉捏制出千姿百態的麵塑歡度節日。由於這里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五寨面魚 晉西北五寨縣的老百姓,有一種捏面魚的習俗。捏面魚就是用麵粉捏成魚的形狀。捏制的面魚經過著色加彩,然後用文火烘乾,便可當工藝品收藏了。面魚可用來贈送親友或外出時作干糧。除了捏面魚外,還捏制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獸類、人物類等多種類型的製品,也習慣稱之為面魚兒。等這些都是歷史的回顧和展望,讓我們共同去維護祖國的文化遺產,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

4、山西的民風民俗需要改進的地方

山西的民風民俗是千百年來地方流傳下來的傳統歷史,它是祖國的文化遺產,其獨特的形式和濃厚的氣氛,蘊藏著中國文化的底蘊。它並非是每個人的意願而行成和改進增補的,如:
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是流行於臨汾地區的一種集體敲擊表演,得名於鼓手錶演時展示的各種勇猛姿態。它常常在慶祝農歷新春,豐收,群眾遊行和其它歡樂的場合表演。 威風鑼鼓最早據說是在古代堯帝時期出現。到現在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堯帝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們的父母時,堯所在的部落的人們敲鑼打鼓為她們送行。當她們回來時,她們村的人們也以同樣的方式歡送她們。從那時起,威風鑼鼓就成了一種習俗。許多大村莊都有他們自己的鑼鼓隊。

晉南花鼓:

晉南花鼓起源於萬榮縣,後來流行於整個晉南地區。據說晉南花鼓是在明朝時期由安徽鳳陽逃荒的人們將它帶到了萬榮縣。萬榮花鼓表演有三種形式:高鼓(鼓置於胸前),低鼓(鼓置於腰間)和多鼓(身體攜帶多面鼓)。表演者邊敲邊舞,通常還伴有大鑼和鐃鈸。

象木偶戲一樣,皮影戲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間故事。戲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製成,它們的輪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後為戲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炕畫

山西有在炕周圍牆上作畫的習俗。這些畫用來裝飾房間和保護粉刷的牆壁。 炕畫內容豐富,從風景,花鳥,野獸到歷史和傳說故事。在原平發掘的宋代古墓中發現了與現代炕畫相似的壁畫,證明了炕畫這種民間藝術至少已有800年的歷史了。

刺綉

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綉都有它們獨特的形式:有的華麗精美,有的庄嚴清晰,有的簡單精製。 刺綉作品有三種,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禮裝飾。在傳統衣服上,刺綉通常用來裝飾領子、袖子和童鞋、圍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種典型的刺綉作品是枕頭,有的設計成兩只虎頭、一隻人臉虎頭、一隻魚尾虎頭或一隻青蛙。現在,刺綉更廣泛地作在墊子、鞋墊、錢包和旅遊紀念品。用於典禮的刺綉作品主要有掛在廟宇上的垂簾和殉葬衣服。

平陽木板年畫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里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余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卧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霍州麵塑

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麵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農歷七月十五,霍縣境內麵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狸等等造型。農歷七月七日「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就心靈手巧。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嬰兒滿月,姥姥家製作直徑達尺余的「囫圇」,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屬相的麵塑。賓客來祝賀,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絳州麵塑 降州即今日新絳縣。逢年過節,這里的家家戶戶都要用麵粉捏制出千姿百態的麵塑歡度節日。由於這里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五寨面魚 晉西北五寨縣的老百姓,有一種捏面魚的習俗。捏面魚就是用麵粉捏成魚的形狀。捏制的面魚經過著色加彩,然後用文火烘乾,便可當工藝品收藏了。面魚可用來贈送親友或外出時作干糧。除了捏面魚外,還捏制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獸類、人物類等多種類型的製品,也習慣稱之為面魚兒。等這些都是歷史的回顧和展望,讓我們共同去維護祖國的文化遺產,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

5、山西的民風民俗

山西民間風俗
禁忌在山西民間稱為忌諱。它是禁止同「神聖」或「不法」的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懲罰,也就是對於某種神秘力量產生恐懼而採取的消極防範措施。與法律和道德規范不同的是,禁忌是建立在人們共同的信仰基礎之上的,是對神靈崇拜和巫術信仰基礎上的民間信仰,人們用以規范自己的信仰行為。

禁忌一般通過口頭傳承和行為示範在民間流傳,達數千年之久。

禁忌的事項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可謂無奇不有。它滲透於人們生產與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古籍記載的情況看,有的現在已經隨著時間流逝了,有的則尚有殘留,在今日文化與科學不發達的農村,在人們的心靈深處,它還有著一定的市場。這里,我們只將在山西農村現實生活中流傳較廣的禁忌習俗論列如下。

居住禁忌

住宅房舍是人們定居的場所,也是人們一生當中近一半時間內的棲息地。特別是在農村,住宅作為個人財產的一部分,房子的多少、好壞,院落的大小,是衡量一個家庭貧富和家庭成員是否能乾的標志。所以,蓋房子無論是對於結婚青年,還是家庭老小,都是一件頭等重要的大事。

與城市建房一樣,在自然環境中選屋建房要符合「大自然」的規矩。當然,農村住宅還要符合傳統習俗的規矩。作為整個村莊的一部分,任何房舍的建設也要考慮與其他人家住房保持一種造型等方面的和諧。所以,住宅建築不僅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也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的社會關系。同時還要與習俗與信仰保持一致。和諧是問題的關鍵,民間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家業興旺、子孫昌盛,否則,家道衰敗,子嗣無繼,災禍橫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由此,在長期的歷史風塵中就形成了一系列民俗禁忌、規矩和講究。

山西農村的住房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窯洞式住宅,一是建築式房舍。按照中國人的建房規矩,選地要順應自然地勢,坐北朝南,這是根據地理氣候環境,為了避風、向陽而設計的。靠山面水是一般的建房規則。忌諱房屋建在乾燥無水處,或背陰潮濕的地方,同時也避免選擇那些草木不生及正當流水的地方。凡是處在山谷沖射處、城門口、監獄門外、百川口的地方,絕不是建房的佳址。

總之,宅基地的選擇一方面順乎了自然要求,即有水有陽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求神話、避鬼崇、躲戰亂、圖清靜、免災害、多生殖、恐爭訟的社會心理。

由於人口密度比較稀疏,也許還有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山西民間喜歡散居,山西也是個多山少平原的地區,因而坐北朝南的規矩在山區也有些變型。

在山西北部山區及呂梁一帶主房的方向是依地型而定的,並不一定是坐北朝南 。如在靈丘 ,一般東西南北哪面的山高,那一面就是土房的方向,其餘面則是配房,這也許反映了人們的崇高心理。這當然是在四面環山的情況下的選擇。

有些地方如臨縣,蓋房子講究對山不對溝,即背溝面山,以示吉利。但有些地方也不然,很多山區的房屋禁忌房子前面有高山和深溝,認為這是惡魔擋道,對主人不利。

晉南一些地方的房屋建築忌諱「靠空」,如果房子背後靠山崖、窖、地坑、溝渠等都會犯「空」,甚至連水井都是會犯忌的。但犯忌也有法破解,如果要清除這種現象,修上一條路橫在房子與被忌者之間,就可以化「空」為實,清災避禍。在平陸一帶的很多村莊,細心觀察可以發現,每個村莊的四個角上的房子往往略有變向,就是這種禁忌的結果,它反映了人們求「實」,求「穩」的心態。

「居不近市」,是山西民間習俗,這是中國傳統主流價值觀恥於經商的一種曲折反映。但農民們也非常忌諱自家的院落前面空曠而無遮掩,它往往給人以孤寂、單薄之感。

在晉中一帶 ,我們進行田野調查時看到許多有趣的現象 ,一些村落中,那些建在村邊及外圍的院落,為了避免直對空野,他們所採取的辦法是把院門轉個方向朝村裡開,不朝村外開。如果不得以朝外開,還有一個補救辦法,即在大門頂上放一瓶子,叫「風水瓶」,把瓶口朝向空曠的門外,據主人說這樣可以把野外吹來的邪氣盛在瓶裡面,以免影響住宅里人的平安。

今天,感興趣的人在山西的許多農村都可發現,那些商店、學校等公共建築往往都建在村莊的外圍,背靠荒山野地,人們將這些建築建在村莊外圍,是要把原來處在村邊的院落圍在裡面,禁忌的作用在這里是顯而易見的。

在山西農村,建築房舍很講究格局,一般以一院四屋為定格,主房、偏房、院門、廁所各有定位,不可錯亂,否則不吉。其中,特別忌諱把院落建成刀把形,刀把殺人不用刀,兆家敗人亡。

在建房之時,門的設置屬於「立門戶」的大事,在建築中是甚為重要的。院門被視為人的臉面一樣是家庭的臉面,「立門戶」甚至成了成家立業的代稱,所以禁忌也最多。

一般講,農村的院門忌沖河流、水井,恐被水射而生災起禍。院門直對巷口也是不允許的,巷口是一支土箭,射向家中不祥。在晉南俗傳「街門不走西北門,西北高而東南低,面向西北走脈氣。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夏不涼。」如果不能避,就要在院門口上鑲嵌一面鏡子,即所指的「八卦鏡」、「照妖鏡」以破解,此種現象在晉南農村極為普遍。

此外,兩戶家門徑直相對也是犯忌的,院門若如鄰家相對,忌正沖,也忌門小。俗以為兩門相對,雙方都不吉利,尤其是門小的更遭其害。所以,在農村兩門相接相對的現象極為罕見,即使有相對者也只是斜對,彼此錯開。

對於一個院落來說,一般以向東的院門為善,向西的稱陰門,除非萬不得以一般不開西門,否則必須在門口安一屏障,或在胡同口正對的牆壁上鑲塊石碑,上面刻「泰山石敢當」之類的字樣,以避邪風鬼魅的騷擾。

院門直對家門和窗戶也是需要迴避的。打對的門額窗額裝鏡子破解。此外,一般農舍院門之內也必有斷壁牆以擋之。在呂梁一帶,院門築起來以後還要掛上桃木弓、柳木箭用以鎮邪。

總之,這一類關於建房建院中門的開向 、方位的禁忌 ,一方面是與「開門卜凶吉」的俗信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門為家防之用」,都是盡量力求避凶趨吉的。當然,也是建房格局定位之中最受重視的。

房屋修好後,主人們喜歡在空盪盪的院子里點綴一些花草樹木。對於山區農家小院來說 ,最好是種上幾顆樹,在離石一帶講究最好不種開花樹,而在交城一帶又忌種桑樹,除了當地俗傳的桑仙樹「傷心」之外,作為一種禁忌,桑與喪諧音,人們認為這都具有某種傳染性,不吉利,桑往往被人們諧音為喪失人口,留不住後代,所以不種。晉南有些村莊則忌在院中栽種葡萄樹,認為不吉。

在同一處聚居的各家鄰里,建房的高度按習俗應大體一致,忌南鄰和西鄰的房子高過自已的屋子。在晉南俗傳「北高不算高,南高壓斷腰,東高不算高,西高壓斷腰」。如果一家的房子比另一家低了,那麼就要在中間的房屋頂上多築一磚高,或修築一個小小的類似廟宇的亭子,以保持平衡。居高不讓者,顯然有居高臨下之勢,以勢壓人,據說會壓了別人的運氣和吉利,甚至風水。大病小災都會歸因於此。這種情況在農村會導致鄰里糾紛,甚至會結下世代怨仇。

廁所的位置也是要慎重考慮的;一般安置在西南角,有「五鬼頭上安茅房」之說,排水溝也不能通過別人家的宅院,更不可正對別人的家門。鄰家屋檐的水也忌滴在院中,認為是污水、憨水,影響自家運氣。此外,房屋頂上如修建吉獸猛獸者,也不能讓脊瞰吻獸張開大嘴面對人家,有吃掉別人之嫌。這類禁忌在山西汾河古地的人口稠密村莊中更為多見,不僅具有巫術色彩,更有一些舊時代禮法的陰影。

6、北方有名的麵食「面魚魚」自己在家怎麼做?

面魚是一種中國北方夏天常見的漢族特色麵食,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的節日食俗。是北方人在麵食文化上的一大貢獻。


(1)和面。和做手擀麵一樣,先取小麥麵粉放入盆中,加入適量鹼面,加水攪拌,揉成較硬的面團。

(2)洗漿。在較大的鍋或者瓷盆中加水將面團洗成面漿,知道最後剩下纖維狀的東西(也可以做成美食哦)。

(3)熬煮。將洗好的面漿倒入鍋中,如果面漿太稀的話,可讓面漿沉澱一會兒,適當倒去上層的清水,再倒入鍋中熬煮至稠糊狀(當然得先保證已熟)。前面這三步和涼粉的製作一樣。

(4)面魚成型的一步。將「井」字架擱在盛有涼清水的盆子或鍋上面,中間放上底部有均勻圓孔的漏盆(也可以拿孔較大的漏勺代替),那大點的勺子將熬好的稠糊裝物舀到漏盆裡面,用勺子在漏盆中邊滑動擠壓讓其通過圓孔,這樣一條條光滑的面魚就落入清水中。

(5)將醋或者漿水熗一下,炒一些小菜,准備好蒜泥,辣子

(6)待面魚冷卻後,用漏勺撈起,涳掉裡面的水,倒入碗中,加上各種准備好的配料,一碗清涼爽滑可口的面魚就做成了

捏面魚,過去在五寨縣內是定在農歷七月十五才捏的。相傳這是由於在元代時,為了反對元代統治者殘暴統治,群眾自發地拿捏面魚傳遞消息,借傳送面魚,到農歷八月十五起事,完成殺韃子的任務。當地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諺:「七月十五送面魚,八月十五殺韃子。」這種捏面魚的活動在五寨便流傳開來。 如今的農歷七月十五,已成為五寨縣民間面捏、麵塑的展覽日,成為當地人民群眾中極有特色的一項民俗活動。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五寨縣內探親、訪友,互相贈送面捏珍品,互相比試面捏技巧、面捏工藝,互競技巧,已成為普通風俗。

捏面魚,有著吉慶的含意。五寨縣地處黃河東岸,捏面制魚形,有著「鯉魚跳龍門」、逢凶化吉、百事通達的含義。

7、語文300字介紹山西風俗

霍州麵塑

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麵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農歷七月十五,霍縣境內麵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狸等等造型。農歷七月七日「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就心靈手巧。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嬰兒滿月,姥姥家製作直徑達尺余的「囫圇」,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屬相的麵塑。賓客來祝賀,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絳州麵塑 降州即今日新絳縣。逢年過節,這里的家家戶戶都要用麵粉捏制出千姿百態的麵塑歡度節日。由於這里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五寨面魚 晉西北五寨縣的老百姓,有一種捏面魚的習俗。捏面魚就是用麵粉捏成魚的形狀。捏制的面魚經過著色加彩,然後用文火烘乾,便可當工藝品收藏了。面魚可用來贈送親友或外出時作干糧。除了捏面魚外,還捏制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獸類、人物類等多種類型的製品,也習慣稱之為面魚兒。

8、霍州的過年的民風民俗

春節 歷史悠久,習俗源遠流長,是農歷的歲首,俗稱「大年」。它也是霍州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在霍州,可以充分感覺到濃郁的年味。

守歲:「一夜邊雙歲,五更分二年」,大家終夜不眠。俗話說,誰熬的時間最長,一年內就是勤勞。待到子時,鋪天蓋地,爆竹連響,噼里啪啦,歡樂一片。新的一年來到了,春節慶祝活動正式開始。

放爆竹、點火爐:爆竹聲聲辭舊歲,紅光映天迎新春,這是過年時的生動寫照。年夜「守歲」到子時,家家戶戶開始燃放爆竹,同時點燃火爐,火爐是用柴或煤在庭院中壘起的。過年「放爆竹,點火爐」的習俗由來已久。民間傳說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 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禍害人。砸東西、毀農具、偷糧食、吃牲口,人們害怕,就躲起來。你越躲,它越凶。每回「年」都把村子裡折騰個底兒朝天。有一年,「年」照例竄到一個村子裡,全村幾乎家家受害,唯獨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一家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啪啪」爆響,「年」轉到此處,被嚇得掉頭逃竄。人們恍然大悟,原來「年」這個東西怕紅、怕火、怕響聲。於是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堆火爐,敲鑼打鼓,燃放爆竹,「年」也不敢再來了,年復一年,過年「放爆竹,點火爐」的習俗敢沿習下來。另一種說法是,太古時期有一種「九頭鳥」經常危害人間,是人們不得安心生活。後來一位勇士潛伏在「九頭鳥」的洞穴將它的九頭砍下,為人民除害。結果鳥的九頭沒了,卻還活著,到處亂竄,鮮血直流。而這天正好是除夕,馬上過年。民間傳說若九頭鳥的血流到誰家,誰家在下一年就會有晦運。大家慌亂之中紛紛點起「火爐」,這樣「九頭鳥」 因為怕火就不敢來了,「用火驅邪」。(提供:山西省霍州市退沙街道辦事處 陳林福)

送、接神:民間風俗在臘月二十三之後才能「掃過」,即全家大掃除。這樣供奉在牆上的諸神沒有了位置。所以在臘月二十三要「送神上天」。這天晚上約八點鍾擺放食物、鞭炮齊鳴舉行「歡送儀式。」到了正月初一新的一年,張燈結綵,焚香祈禱,再迎接年前臘月二十三送走的諸神。各家都供奉灶君和天地神。其它的,上學的供夫子神,做買賣的供財神,燒磚、開煤窯的供火君神,木匠、石匠供魯班神,還有三代祖宗神位等。人們企盼諸神保佑幸福平安。解放後,燒香敬神逐漸淡化,但這種「與神的交流」和供奉祖宗遺風猶在。

春聯、門神:春聯意在迎春接福、烘托節日節日氣氛。春聯講究對仗、喻意、平仄。春聯形式大小不一,大門有橫批、上聯、下聯。小門只帖橫楣,室內有「抬頭見喜」,門外有「出門見喜」,雞窩有「金雞唱曉」,馬棚有「六畜興旺」等。內容豐富多彩,精言妙語感人。紅光閃耀的春聯把春節渲染得祥和吉利。門神是春節時家家戶戶門上除帖春聯外,大門上都還要帖的一種驅鬼逐邪、祈福求祥的飾品。霍州風俗,以帖唐代秦叔寶和尉敬德畫像的門神為主。大概緣於「天下門神出霍州」的典故吧。

吃餃子、接年其子:穿新衣,吃好飯,是人們節日的享受。當然人們會竭盡所有地體現於這一重大節日里的。穿新衣,華貴、新潮、漂亮就行了,可是在吃飯上卻有一定的俗規。初一黎明就吃飯。飯是特定的餃子,俗稱「扁食」,亦稱「變食」。取其諧音,一是說,過年了,要變得越來越好。二是說,家家戶戶遍食。傳說古代只有帝王家吃餃子,庶民無份。某代一帝王憐念老百姓終年勞苦,大發慈悲,賜百姓過年可與帝室一樣吃餃子,叫「遍食」,後逐漸演化為春節早晨的特定食物「扁食」。餃子是除夕晚上,用上好的白面和餡兒包好的。餃子中包有幾枚銅錢或小硬幣,誰先吃到,誰有福氣,吃得越多,福氣越大。接年其子,除夕下午一般吃其子(面條)。吃時要留少許到年後再吃。過了午夜就是第二年,所以叫接年其子,意在飯食可接,連年有餘。初一,一般吃兩頓飯,早上是扁食,下午是菜餚和年饃。

年饃:又叫春節饃。即在春節前夕蒸的饃,供春節期間人們食用。春節饃,花樣繁多,除盤子、棗花外,還有花兒、登高、兔娃、紅世、手爪子、五芯棗花、葡萄梗棗花等。霍州年饃是很有名氣的,年饃的花樣也很多,有登高、棗花、紅世、兔娃、花、手等。霍州習俗,春節吃饃或以饃待客,登高、棗花、紅世,男女均可食用。「手」是專供男性用的,一人兩只,寓意是多勞動多賺錢,有「撈」的意味,多往回撈東西。「 花」是專供女性依食用的,象徵美貌和針織靈巧。「登高饃」寓意步步高升,還有一種是「五子登空」,是「登高饃」中的極品,寓意登的更高,看得越遠。「兔子 」寓意跑得快,尤指未嫁的女子能早日嫁出去。「魚」寓意年年有餘。年饃做祭品時,要用高梁桿豎穿三四個登高作為底座,上邊根據所祭祀的神出鬼沒分別再穿一個別的饃。祭祖先時,上這穿一個紅世,希望全家光景能過得紅紅火火,美美滿滿。祭財神時,上邊要穿插一個手爪子,希望能招財進寶,福祿俱來。春節期間,晚輩們要拿來上年饃支各親友家拜年。春節年饃保存時間從年肖臘月一直可保存到第二年出了正月。許多地方至今仍有「二月二吃登高」的習俗。

拜年和拜祖:正月初一早飯後,宗族長者帶領族人拜祖,有祠堂的、尚須集中到祠堂,按宗族輩份排列,分層跪拜。有些富戶還要「打酢」。即每人領取一斤肉,用以維系宗族體統。拜祖後,又去向未能參加拜祖的宗族長者拜年。相互路遇,恭賀新喜,一片祥和文明的歡樂氣息。這天,人們不許生氣,忌諱說破財話,不許罵人,否則不吉利。小孩拜年後,長都要給孩童「壓歲錢」,「壓歲錢」意在壓住年歲,以求新年內無病無災。如今長輩給壓歲錢,更多地是希望他們買圖書和學慣用品,壓歲錢寄託著長輩的殷切期望。拜年是賀年的延伸。春節不單是正月初一一天,而是一段時間。鄉俗拜年也是有時間上的區別的。
初一:給族長者父母拜年;

初二:男兒出門走新拜年,先去舅家,是為母系之至親為首。

初三初四:姑姑姨姨,凡親戚家均須走遍。一般初三岳家拜;初四姨姐家等親戚拜。

初五日,曰破五。各家各戶打掃室內並庭院,將土塵雜物傾倒於大門之外,謂之「送窮」。初六日,破五之內,女子不串親戚,只初六這天,方攜夫帶子回娘家探視父母。

年」轉到此處,被嚇得掉頭逃竄。人們恍然大悟,原來「年」這個東西怕紅、怕火、怕響聲。於是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堆火爐,敲鑼打鼓,燃放爆竹,「年」也不敢再來了,年復一年,過年「放爆竹,點火爐」的習俗敢沿習下來。春節 歷史悠久,習俗源遠流長,是農歷的歲首,俗稱「大年」。它也是霍州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在霍州,可以充分感覺到濃郁的年味。

守歲:「一夜邊雙歲,五更分二年」,大家終夜不眠。俗話說,誰熬的時間最長,一年內就是勤勞。待到子時,鋪天蓋地,爆竹連響,噼里啪啦,歡樂一片。新的一年來到了,春節慶祝活動正式開始。

放爆竹、點火爐:爆竹聲聲辭舊歲,紅光映天迎新春,這是過年時的生動寫照。年夜「守歲」到子時,家家戶戶開始燃放爆竹,同時點燃火爐,火爐是用柴或煤在庭院中壘起的。過年「放爆竹,點火爐」的習俗由來已久。民間傳說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 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禍害人。砸東西、毀農具、偷糧食、吃牲口,人們害怕,就躲起來。你越躲,它越凶。每回「年」都把村子裡折騰個底兒朝天。有一年,「年」照例竄到一個村子裡,全村幾乎家家受害,唯獨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一家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啪啪」爆響,「年」轉到此處,被嚇得掉頭逃竄。人們恍然大悟,原來「年」這個東西怕紅、怕火、怕響聲。於是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堆火爐,敲鑼打鼓,燃放爆竹,「

9、山西省土特產,風光,風俗......

【土特產】山西的土特產品種類繁多。杏花村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純正,味美無窮,暢銷國內外;山西老陳醋甜綿酸香,不僅調味上佳,還可消食、美容、殺菌;沁州黃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貢品;平遙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陽核桃,柳林木棗。太原頭腦等土產名吃也是風味各異、回味無窮。此外還有六味齋醬肉、雙合成糕點、推光漆器、晉祠大米, 隰縣金梨等。
特色菜:定襄蒸肉 五寨豬黑肉燉粉 羊雜燴 豬血灌腸
小 吃:「三倒手」硬面饃 保德碗坨 撥魚 代縣麻片 刀削麵 豆腐腦 豆沙糕 繁峙疤餅 高梁面魚魚 廣靈豆腐乾 河曲酸粥
黃糕 稷山麻花 解州羊肉泡饃 晉南醪糟 晉中油糕 砍三刀 拉麵 老勁子麻花 貓耳朵 孟封餅 面麻片 平遙牛肉
平遙碗托 蕎麥圪坨 蕎面灌腸 燒麥 燒麥 神池麻花 涮羊肉 太谷餅 太後御膳泡泡糕 太後御膳泡泡糕 太原頭腦
豌豆面 聞喜煮餅 忻州瓦酥 羊雜粉湯 羊雜燴 羊雜碎湯 陽城肉罐肉 陽高杏脯 陽泉飄抿曲 應州牛腰 油糊角 油麵
油炸饊子 油炸饊子 莜麵 莜麵窩窩 莜麵窩窩 榆次灌腸 元宵 原平鍋魁 珍珠粥 豬血灌腸
特 產:保德油棗 玻璃圪嘣 澄泥硯 大同黃花 大同藝術瓷 代縣剪紙 代縣推光漆器 段畝硯 繁峙黃芪 仿古鐵器 汾酒
廣靈小米 河曲紅果 恆山黃芪 黃河鯉魚 降龍木拐杖 晉祠大米 晉中剪紙 琉璃製品 麵塑 木碗 平遙推光漆器
清徐葡萄 山西老陳醋 舒筋散 台黨參 台蘑 台硯 同川梨 銅火鍋 推光漆器 羊毛地毯 原平梨 雲岡絹人 竹葉青

風光:【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雲岡石窟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第一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 張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第三批)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五台山、恆山、黃河壺口瀑布、北武當山、五老峰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風俗: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是流行於臨汾地區的一種集體敲擊表演,得名於鼓手錶演時展示的各種勇猛姿態。它常常在慶祝農歷新春,豐收,群眾遊行和其它歡樂的場合表演。 威風鑼鼓最早據說是在古代堯帝時期出現。到現在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堯帝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們的父母時,堯所在的部落的人們敲鑼打鼓為她們送行。當她們回來時,她們村的人們也以同樣的方式
樂途遊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聖地婚禮 航空旅行白皮書 黃金周出遊全攻略 歡送她們。從那時起,威風鑼鼓就成了一種習俗。許多大村莊都有他們自己的鑼鼓隊。

晉南花鼓:

晉南花鼓起源於萬榮縣,後來流行於整個晉南地區。據說晉南花鼓是在明朝時期由安徽鳳陽逃荒的人們將它帶到了萬榮縣。萬榮花鼓表演有三種形式:高鼓(鼓置於胸前),低鼓(鼓置於腰間)和多鼓(身體攜帶多面鼓)。表演者邊敲邊舞,通常還伴有大鑼和鐃鈸。

象木偶戲一樣,皮影戲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間故事。戲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製成,它們的輪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後為戲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炕畫

山西有在炕周圍牆上作畫的習俗。這些畫用來裝飾房間和保護粉刷的牆壁。 炕畫內容豐富,從風景,花鳥,野獸到歷史和傳說故事。在原平發掘的宋代古墓中發現了與現代炕畫相似的壁畫,證明了炕畫這種民間藝術至少已有800年的歷史了。

刺綉

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綉都有它們獨特的形式:有的華麗精美,有的庄嚴清晰,有的簡單精製。 刺綉作品有三種,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禮裝飾。在傳統衣服上,刺綉通常用來裝飾領子、袖子和童鞋、圍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種典型的刺綉作品是枕頭,有的設計成兩只虎頭、一隻人臉虎頭、一隻魚尾虎頭或一隻青蛙。現在,刺綉更廣泛地作在墊子、鞋墊、錢包和旅遊紀念品。用於典禮的刺綉作品主要有掛在廟宇上的垂簾和殉葬衣服。

平陽木板年畫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里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余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卧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霍州麵塑

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麵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農歷七月十五,霍縣境內麵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狸等等造型。農歷七月七日「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就心靈手巧。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嬰兒滿月,姥姥家製作直徑達尺余的「囫圇」,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屬相的麵塑。賓客來祝賀,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絳州麵塑 降州即今日新絳縣。逢年過節,這里的家家戶戶都要用麵粉捏制出千姿百態的麵塑歡度節日。由於這里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五寨面魚 晉西北五寨縣的老百姓,有一種捏面魚的習俗。捏面魚就是用麵粉捏成魚的形狀。捏制的面魚經過著色加彩,然後用文火烘乾,便可當工藝品收藏了。面魚可用來贈送親友或外出時作干糧。除了捏面魚外,還捏制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獸類、人物類等多種類型的製品,也習慣稱之為面魚兒。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