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喝什麼酒的風俗
1、端午節喝什麼酒
端午與酒的緣分可謂不淺,按照風俗傳說,端午節這天喝酒,可以辟邪、驅蟲。於是端午節飲酒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雖然同為飲酒,但是在這個節氣飲酒品種口感紛雜。端午時節正值由春轉夏,所以即便同為飲酒,即便品種口感紛雜,在此時節飲用多為釀制酒,傳統白酒略顯黯淡。
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是從古時候就傳承下來了的習俗。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是不會純飲的。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人體是極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黃酒塗在孩子的頭上、身上,也不可取。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一般不建議直接飲用雄黃酒。
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
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葯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嵴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菖蒲酒
端午節飲用的最多的另一種酒就是菖蒲酒了,菖蒲酒是用菖蒲、艾葉泡製而成,在宋代,菖蒲被視為「辟邪之物」,因此後來端午節飲菖蒲酒辟邪的風氣大為盛行。唐孫思邈《千金月令》記載「端五,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
黃酒
中醫上,黃酒可以做葯用,生飲對心跳過快、厭食、煩躁等有療效;花果酒同樣為黃酒工藝,加之花果酒富含各種維生素、游離氨基酸,微醺加氛之間,讓身體與心做個SPA。且清爽解膩,搭配燒烤小龍蝦滋味妙不可言。這邊推介可以試試花與花柒家的花果酒。
2、端午節飲雄黃酒來歷簡短
不知不覺中,我們即將迎來又一年的 端午節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其中一個就是飲雄黃酒,大家知道端午節喝雄黃酒意義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端午節飲雄黃酒意義_端午節飲雄黃酒來歷簡短,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目 錄 ▼
★ 端午節飲雄黃酒意義 ★
★ 端午節飲雄黃酒來歷 ★
★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
端午節飲雄黃酒意義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要說香包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葯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 兒童 佩戴。
這些風俗里滿含著人們平安過日子的願望,不過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人體是極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黃酒塗在孩子的頭上、身上,也不可取。由於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熱後經化學發應變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稱的砒霜,人飲用後即會中毒,毫不誇張地說喝雄黃酒實際上等於吃砒霜,所以千萬不要抱著僥幸的心理,想著能不能以雄黃酒之毒攻毒,或者只喝一點雄黃酒不會有事,這樣做都是很危險的。如果為了應端午節令,一定要用雄黃酒,可將其噴一點在牆角,驅驅夏日裡的毒蟲。
香包以葯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熏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端午節飲雄黃酒來歷
傳說 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其中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杭諺說:「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於此日將蒲根切細、曬於,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亦有單獨用雄黃浸酒者,故名「雄黃酒」。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形成端午節飲雄黃酒風俗。同時,還要以雄黃酒塗抹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間還將吃剩的雄黃酒噴灑房屋壁角陰暗處,或貯藏起來,乎日遇有蟲咬紅腫,可以塗抹解毒消腫。有井人家,還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
我國以下地區,端午習俗繽紛多彩。貴州地區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地區的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我國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的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我國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 夏至 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 廣告 ,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 清明 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飲雄黃酒來歷簡短相關 文章 :
★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來歷
★ 端午節飲雄黃酒的意義以及來歷
★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由來和習俗
★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寓意
★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傳說
★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故事
★ 端午節喝雄黃酒意義
★ 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
★ 喝雄黃酒傳說故事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的簡短介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網路.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3、端午節喝雄黃酒的寓意端午節喝雄黃酒的寓意是什麼
1、端午節喝雄黃酒是為了紀念屈原,防止被蟲蛇傷害。而且古人認為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所以就形成了端午節時喝雄黃酒的風俗。
2、同時,還要以雄黃酒塗抹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另外,雄黃酒有很強的除害作用。我國古代,夏季除害滅病的主要消毒葯劑,雄黃酒便是其中之一。
4、古人端午節塗飲雄黃酒,到底是為什麼?
古人端午節塗飲雄黃酒,到底是為什麼?用黃酒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中國民間有句「早端午,晚中秋」。古人以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中國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古代長江流域非常流行。
一般雄黃酒只在白酒或自製黃酒中加入少量雄黃製成,沒有純飲料。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毒五毒的功效。古代沒有碘等消毒劑時,用雄黃泡酒可以解毒止癢。未達到飲酒年齡的兒童,成人在額頭、耳朵、鼻子、手腳等部位塗抹雄黃酒,用於消毒和防止疾病和昆蟲叮咬。
古詩詞雲:「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端午節的時候,孩子們拿著艾葉,披上菖蒲,用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下「王」字,辟邪防病。角落、床下等撒雄黃酒,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端午節期間及節後,氣候炎熱,蒼蠅蟲飛,有毒氣體上升,疾病萌發。古人認為,人吃全穀物是在患各種疾病,從口入的病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在與各種疾病的長期斗爭中,人們發現喝雄黃酒,戴香囊可以驅邪解毒,這有其醫學原理。要說香囊,先說雄黃和雄黃酒。雄黃在很多地方都很豐富,人們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用雄黃來製作雄黃酒。《清嘉錄》記錄:「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也就是在酒中加入雄黃。雄黃,橙紅色,可入葯緩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酒。以前建寧幾乎在家做雄黃酒,但大部分都是男人喝的,有些會喝的女人也喝了一些。孩子喝不了,大人就把手浸在酒里,塗在孩子的臉上、耳朵上、耳朵上、手掌上、腳上。後來人們把艾葉、熏草等原料加入到雄黃中,做成香包給婦女兒童佩戴。
據說屈原投河後,人們為了防止屈原的屍體在河中被魚龍咬傷,紛紛往河裡扔餃子和鹹蛋。喂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的酒,倒進河裡,說要葯打暈魚龍。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須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包在孩子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擦七竅。讓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像屈原那樣傷害靈魂純潔的孩子。據說這是端午節人們喝雄黃酒的由來。
5、端午節要喝那四種酒,分別有什麼作用?
(1) 喝雄黃酒,據說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里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人江中喂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人江里,說要葯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須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2)菖蒲酒。喝菖蒲酒,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南宋士子陳可常,曾寫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詩句。蘇軾《盡元佑三年端午貼子詞·皇太後閣之二》詩:「萬壽菖蒲酒,千金琥珀杯。」歐陽修《漁家傲》詞「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朝時,端午節稱浴蘭節。吳潛《沁園春》詞:「縱葵榴花鬧,菖蒲酒美,都成客里,爭似家邊。」宋朝詩人梅堯臣在端午節時,無菖蒲酒寧肯不飲,在端午日的詩中寫道:「有酒不病飲,況無菖蒲根。」他傍晚得到菖蒲酒時,寫下《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清張若需《五日潤州》詩:「何如滿泛菖蒲酒,快對金蕉破骯寥。」 明代詩人瞿佑有《菖蒲酒》詩雲:「 採得菖蒲屆端陽,釀成美酒送異香。角黍蔗漿祝爾壽,何妨縱飲入醉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風,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人們為什麼要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呢?原來,古代認為五月是"惡月"。《荊楚歲時記》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的記載。既是"惡月",便要尋求辟惡祛邪毒的方法。到了宋代,名貴葯材菖蒲被道家視為"辟邪之物",故明清之際,飲菖蒲酒辟邪的風氣大為盛行。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及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記勝》均有關於菖蒲酒的記載。由此看來,端午節飲菖蒲酒是為辟邪驅毒,久服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據文獻記載:唐代光啟年間(885—888年),即有飲「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堯藩在詩中寫道:「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後逐漸在民間廣泛流傳。歷代文獻都有所記載,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聖惠方》,元代《元稗類鈔》,明代《本草綱目》、《普濟方》及清代《清稗類鈔》等古籍書中,均有此酒的記載。菖蒲酒是我國傳統的時令飲料,而且歷代帝王也將它列為御膳時令香醪。明代劉若愚在《明宮史》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也有記載:「研雄黃末、屑菖蒲根,和酒以飲,謂之菖蒲雄黃酒」。由於雄黃有毒,現在人們不再用雄黃兌制酒飲用,而飲用菖蒲酒了。
6、端午節喝的什麼酒
端午節喝的酒是蒲酒、雄黃酒、硃砂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在古時候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端午喝雄黃酒有著避邪驅毒的寓意。端午正值炎熱的夏季,將雄黃酒塗抹在孩子的口鼻處,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端午節喝的什麼酒
在《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這一習俗流傳較廣。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用菖蒲、艾蓬蘸酒灑在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其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保護屈原。令人驚訝的是,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認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
7、端午節時灑雄黃酒的意義是什麼?
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形成端午節端午節時灑雄黃酒風俗。同時,還要以雄黃酒塗抹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
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7)端午節喝什麼酒的風俗擴展資料:歷史淵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
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
8、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賽龍舟和喝雄黃酒呢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是為了紀念屈原,喝雄黃酒同時也是為了驅邪避瘴除病。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杭諺說:「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於此日將蒲根切細、曬於,拌上少許雄黃,浸白酒,亦有單獨用雄黃浸酒者,故名「雄黃酒」。民間認為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形成端午節飲雄黃酒風俗。同時,還要以雄黃酒塗抹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間還將吃剩的雄黃酒噴灑房屋壁角陰暗處,或貯藏起來,乎日遇有蟲咬紅腫,可以塗抹解毒消腫。有井人家,還以雄黃一塊,裹以絲綿,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9、端午節喝酒有什麼講究?
端午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中國古代楚人端午節為啥有喝雄黃酒的習俗?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端午節喝雄黃酒自古就有,在遠古時代,五是個不吉利的數字,五月被視為毒月,五日是惡日,每年五月五日,五毒出沒,時疫頻發,雄黃有解毒的作用,為了防時疫古人每年端午都會要喝雄黃酒,而且據說端午節喝過雄黃酒之後一整年毒蟲都不敢近身。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