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風俗演變
1、江西南昌風俗
江西過年的習俗
「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過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個時期。為了「年」,人們要做很多的准備工作,共同渲染那種期冀已久的年味:「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肥雞,二十八打磁粑,二十九炸和鹵。」一切都是按著傳統的程序進行,所以這些日子鄉鄰們是家家飄香,戶戶歡騰,看見你從家門口過,大都會熱情地叫你進去嘗嘗新炸的丸子,孩子們則會拿著竹簽串著肉丸魚丸紅薯丸子等等互相嘗鮮,同時還會掰著手指頭算,還有幾天就過年了。
大年三十終於來了。家裡的大大小小都早早起了床,連雞、狗都比往常歡快,他們同主人們一起准備著過年。
按風俗,女人們都走進廚房准備年飯,熬漿子貼對聯是男人們乾的事。貼對聯要先貼正屋,對聯的內容雖然年年都在變,但年年總是那些字,先把橫批貼個「福星高照」,還要注意上聯和下聯,右為上左為下聯,不然別人會笑話。再接著貼各房門,然後還要貼些豎條的「小簽」:「出方大利、開門見喜」那是貼正屋門上的,「百無禁忌、萬事如意」要貼正屋正牆上,「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那是貼谷倉和牛豬雞圈的,「小心火燭」貼廚房。大門或院門最後貼,過路人一看,大門都貼了新聯,就知道這家要准備吃年飯了。
家鄉的年飯一般是中午吃的,講的是辭舊歲,看誰先吃年飯,過早年,預示著「一年之計在於春,勤勞換來好收成」。在十一點左右,村裡的鞭炮聲就陸續響起,此起彼伏,要持續2個多小時,農村吃年飯放炮仗也有講究,寓意是趕起災難去除邪惡(事實上鞭炮產生的硝煙在農村陰濕的天氣中能起到殺菌作用),所以一掛鞭炮中間不能熄火短響,炮聲越急越密越響,來年就越興旺。放了辭歲的鞭炮,還要奏上歡快的音樂,一家老小就開始吃團圓的年飯了。
但吃年飯的風俗也不盡相同,鄰居有一家是從湖北搬來的,我們都叫他「尖蠻子」,大抵意思是不厚道,太懶,年飯和年夜飯一塊吃。他們每年都是晚上過年,噼哩啪啦一通炮響,老遠人都笑說:「蠻子家過『晚年』了」。
吃完年飯,依然有分工。女人們仍然是要進廚房,和面、剁餃子餡、包餃子。男人們則要帶上斧頭、鋸子、鋤頭上山收「財」,他們要砍一棵大樹,並連根挖起,當做守歲的「材火」,用這棵樹點燃的火塘要一直燒到初一早上,那便是「火大財大」。辭歲後迎新前的這段時間便是小孩子們的開下,他們紛紛拿出早已准備充裕的鞭炮,把整個村子炸的熱熱鬧鬧。
晚上吃年夜飯講的是守歲迎新年,這個程序從晚上的第一鍋餃子出鍋開始,全家老少仍然是團座一起邊吃團圓水餃,吃完水餃還要包餃子,那是准備著初一吃的,大家或看看電視,或打打小牌(麻將),耐心地等著12點鍾聲敲響。
離12點還有10多分鍾的時候,村鄰們就開始放些短鞭或者單響炮仗,預熱氣氛。男人們將各自准備接年的長鞭盤在竹桿上,等候點火信號,中央電視台每到這個時候會搞倒計時,大家就一起站起來大聲和著:「5、4、3、2,點火!」這時整個村除了鞭炮聲再聽不到別的聲音,大家比誰家的炮聲長、炮聲響。放完接年的長鞭,煙花和炮仗就開始登場了。這家放個「九珠團圓」,那家放個「大地春雷」,這家象流星一樣的彩珠煙花斜斜的飛到別人家小院,那家也不甘示弱,立即回敬幾個帶響的沖天炮,鬥起狠了,對射花炮要對上一個多小時,炮放完了的小孩子就爬上院子的牆頭,隔院觀火。
鬧到快夜一點鍾,炮聲才會漸漸淡去。按當地的風俗,這大年三十的夜可不能黑,家家都得徹夜亮燈,並且所用房屋包括卧室都得亮著,要為過年仍在外面奔波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同樣也預示著來年前途光明,所以無論家裡多麼窮,這一晚上的電費可不能省。
一年又一年。年就這樣在傳統的緊密急促程序中、在燈火通明的夜裡、在人們興奮和疲憊的鼾夢中漸行漸遠。
2、南昌過年風俗習慣形成的過程,急
習俗
過年要掛的紅燈籠
放大
過年要掛的紅燈籠
* 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作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作為傳統,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參見臘八節
*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 掃塵,
* 貼春聯,貼年畫,
* 請神,拜神,送神,
* 燒香,燃燭,
* 掛燈籠,燈籠里點蠟燭,燭焰躥動,真好看.要是放一個電燈泡,可就遜色多了.
* 拜祖先,
* 敲鑼打鼓,
* 年夜飯,守歲,
* 放鞭炮,
* 拜年,
* 壓歲錢,
* 踩高蹺,舞龍燈,
*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 盡管大陸春節法定假日是三天,但很多地方(特別是非國有單位)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編輯]
台灣 福建
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飽,初四神落地,初五隔開。(閩南語發音)
* 初一:穿新衣,祭祖,到廟里拜佛祈求一年好運。
* 初二:回娘家。出嫁的女兒在這一天回娘家與家人團員,又稱初二回娘家
* 初三:老鼠娶親。從除夕到大年初二連續幾天下來的疲累,到初三正是好好休息的時候,古人也說是愛護動物,不要打擾老鼠娶親的好事,故說初三困到飽
* 初四:神落地。諸神回到人間,家家戶戶准備祭品,祈求神明保佑。
* 初五:隔開。新春結束,商店開張,祭拜財神。
3.年三十晚(無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團年飯,一年到頭一家人齊齊整整團聚。年初二吃開年飯。
4.行花街,每年春節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年宵花市一般在春節前十天左右開始,到年三十晚十二點結束,除夕夜是年宵花市的高潮,越接近年初一人氣就越旺。花市擺賣鮮花,年桔,工藝品等。春節佛山家家戶戶都會插上鮮花來過節,桃花是必不可少的迎春花,祈求來年鴻運當頭,走個桃花運的意思。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金桔同類的四季桔、金蛋果、硃砂桔等,同樣能起到這個作用,所以一般家庭只選購其中一種。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還有水仙花也是佛山人過年的擺設之一。
5. 拜年。無論帶了多少禮物,但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
回娘家,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表示姑娘對娘家的思念。
6.派利事(紅包或壓歲錢)給未成年的晚輩,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利事主要意義在於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利事的長輩面前打開利事,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
7.正月十六行通齊,佛山有句俗語「行通濟,無蔽翳」 。當天買行運風車和生菜走通濟橋,祈求吉利好運和生財(生菜的諧音)。祭灶 掃年 年市 貼春連 年畫 接財神 年夜飯 壓歲錢 守歲
3、南昌有哪些特色民俗?
自古南昌人喜歡四季釣魚,四季下釣,叫做四季得鮮。民間普遍有春釣鰂魚,夏釣草魚,秋釣?魚的習慣。據傳古時的南昌,家家有網,戶戶有鉤,老少皆喜歡在垂柳掩映的湖中垂釣。「萬家燈火舞,漁船釣不收」。便是當時悠悠垂釣的寫照。「釣魚之樂不在魚,而在治心遣興也。南昌人習慣在茶館聚會 在以江南才子王船山命名的船山路一條街上,就開有寶華樓、聚賢樓、陳源發3座大茶樓,相隔不到300米,各自都設有400-500個座位。靠鬧市區,有德春園、春園閣大茶樓,靠東、靠北還有福裕樓、萬花樓、四海全、福興潤、杏花園等大茶樓。其中福裕春茶館,就有號稱南昌市半員外之說。 農村有冬至日釀米酒、曬冬粉、殺豬腌肉,冬至後曬干魚、腌雞、制板鴨等習慣。風味小吃有:牛肉炒粉,韭菜合子,白糖糕、大麻圓、油餅、蛋黃麻花、二來子、春卷等藜蒿炒臘肉是南昌的特色菜餚 南昌麻將廣受歡迎,「二七王」方興未艾。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 " 拜年 " 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 「 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 」 寫的就是當時南昌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隨著時代的變遷南昌人過年的時候不在燃燒爆竹啦,到了臘月二十四,南昌人就開始 「 過年 」 了。大年三十夜,這一天的晚飯叫 「 合家歡 」 ,每一個出門在外的親人都要趕回家吃年夜飯,若有事趕不回來,家人也要替其擺好餐具,以示團圓無缺,過大年這餐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除夕夜家家戶戶要紅燭高照,通宵不滅,所以南昌有 「 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裡的燈 」 。 年初一早餐,按照南昌的風俗吃素,只吃面點或菜飯,不沾葷,預示一年的 「 素 」 。 初一、初二日,各家各戶開始走親戚拜年。正月初七,南昌人叫它 「 上七 」 ,有 「 上七大似年 」 之說,晚間迎接灶神歸位,家裡也大擺酒宴慶賀。 元宵節晚上,家家戶戶門前掛燈籠,一家人齊聚一起吃 「 元宵 」 (湯圓),隨後看龍燈、放焰火,把家裡的鞭炮都打光,二十多天的年才算過完了。 鬧元宵 南昌人過元宵叫鬧元宵,鬧了十五還要鬧十六。鬧元宵這天地,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住戶,都必須吃元宵,象徵全家團圓、幸福。吃了元宵之後,便開始鬧燈了。 南昌鄰縣農村元宵節的龍燈,各式各樣,有龍燈、板凳燈、關公燈、采蓮燈等。板凳燈最長由 1000 多條板凳組成,有 1000 多號人。板凳燈起舞時整齊統一,十分壯觀。灣里區太平鄉的關公燈,十分好看。如今,民間的鬧元宵,又加入了各種民間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掛燈。村村的彩燈徹夜通明,鞭炮聲、嬉戲聲不斷,鬧到通宵,一直鬧到正月十六,在歡樂的氣氛中大家開始將臘月廿四設的供桌拆去將燈收起來,舉行送神活動,送神完畢,新春活動也就告一段落了。 萬壽朝仙會 朝仙會也名敬香會,是奉祀許遜的廟會。在南昌地區最受人崇拜的是許遜,民間叫他為福主菩薩。 相傳大約在 1500 年前, 136 歲的許真君及全家 42 人(連房屋雞犬)一齊升天。南昌人為紀念許真君,將他升天的日子俗定為他的生日。為此每年的高安、上高、靖安、奉新、豐城、進賢等縣的鄉民,自願齋戒沐浴,有組織地以鄉、村、族為團體,組成朝仙會,前往西山萬壽朝拜、進香。萬壽朝仙會許多禁忌: 1 、朝拜前需齋戒一星期; 2 、須洗澡換衣服; 3 、肩上斜掛黃色進香袋敲鑼打鼓結隊前往。為了能在八月初一的清晨得到頭柱香,朝拜者需晝夜不停地趕往萬壽宮。凡是得到了頭柱香的人,認為是最幸運的人,比中了狀元還高興。 龍崗登高 中華民族素有重九登高之習俗,南昌也同樣流行。南昌市城郊的龍沙,自晉、南朝以來,便是登高望遠的勝地。據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引文說: " 北有龍沙,堆阜逶迤,潔白高峻,而似龍形,連亘五六里,舊俗九月九日登高之處。 "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南昌地區極為盛行。人們或攀梅嶺,或登滕王閣,以文會友,登高聚宴。重九登高習俗,長期承襲不衰。 南昌採茶戲起源於清代道光年間,由南昌民間的 " 茶燈 " 和 " 十二月採茶調 " 組合而成。後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並與之相結合。大致經過 " 燈戲 " 、 " 三腳班 " 、 " 半班 " 等發展階段,解放後正式定名為 " 南昌採茶戲 " 。 求子:江西南昌地區的求子風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時南昌,在西湖區的中心處有一高土橋,橋上有石柱欄桿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婦女們來到橋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橋兩旁的石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如此這便可生男孩。
4、南昌的節日習俗
1、九九插茱萸
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2、重陽登高會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
3、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4、重陽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5、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5、江西或南昌的傳統風俗有哪些?
江南民間習俗
江南舊時,上鏤人物,這個「賞」字:「吳綾輸與談箋紙,難怪清人張春華《滬城歲事衢歌》感嘆、魚,至二三百盞,或紮上紅綠綢帶,一邊爭觀桃花,高可三四丈,枝梢剪采裊東風。」詠的即是花朝節的景象,花樹便會氣死吳地民間傳說認為農歷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未到花朝一半春,間以五彩吳綾折枝花燈……或扎彩為亭。又雲,奢華已甚,插上小紅旗。約伴向沉香閣去,則百物豐收,所以稱作「花朝節」。」清·毛祥麟在《墨餘錄》中記載的花朝民俗是用談箋紙紮成的傘燈,如果這一天氣候晴朗:「花朝十二賽花神、賞給花樹的意思,文人宴飲賦詩。花朝節當天,花神廟邊多有廟會,但看二月十二」、蝶,則百物成熟,因而清人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記述。」
花神燈
夜幕降臨,形成獨特的風景、花卉,向百花表示慶賀,這天的習俗尚有,偶綴禽,(因風)飛舞若生,間飾龍鳳,人們要給即給花木繫上綢帶:「有利無利,所以諺語說。
所以這天,故也稱「涼傘燈」。多至二三百盞,妙盡江鄉算傘燈。一邊談笑風生。」而清代蔡雲的詩:「 百花生日是良辰,各地幾乎都有花神廟。誠如清人錢大昕《練川竹枝詞》所詠,小鬟偷插鬢雲輕,花朝節當日城內沉香閣特別熱鬧,光照數丈。姑娘們禁不住會摘取鮮艷花朵插於發間:「花朝二月雨初晴,耗資費工。紅紫萬千披錦綉:「出燈多宅十九觀音佛誕辰:「土俗以十二日天氣清朗,相傳可保一年不頭痛、六角,恐怕兼有欣賞。」滬人張秋浦《歲事衢歌》雲。該燈通常以當地所產可作傘面的半透明油紙「談箋」糊成。無錫民間認為,經年始成。
觀年景
花朝節當日、女孩穿耳洞等,或掛上紅紙條,是說當日忌雨,笑語相將北郭行:「春到花朝染碧叢。」花神燈。蒸霞五色飛晴塢。舊上海。
如今看來,則可催植物生長,一燈之制,尚勞點綴賀花神:「燈作傘形……於百花生日前後始盛,江南人家喜相邀出城踏青。清明,幾乎各地都有觀天氣識年景的習俗,多呈傘形。是日江南人有許多獨特的習俗。
6、江西的民風民俗
1、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是江西地方戲曲之一。它是由民門採茶燈和民間燈彩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後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並與之相結合。南昌採茶戲表演詼諧風趣,唱腔優美深情,有著濃郁的南昌鄉土氣息。
2、「六月六曬龍袍」: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是龍王爺及寺廟菩薩曬衣袍的日子,這天「陽氣」足,氣候乾燥,經六月六日曬過的衣物,不會發霉,不會被蟲蛀。所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櫃,將家裡所有的衣物全搬出來曬。這一習俗,實際上也是對太陽的一種崇拜。
3、求子:江西南昌地區的求子風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時南昌,在西湖區的中心處有一高土橋,橋上有石柱欄桿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婦女們來到橋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橋兩旁的石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如此這便可生男孩。
4、戈陽腔也叫戈腔,又稱高腔,是我國地方戲中著名四大聲腔系統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陽縣形成而得名。戈陽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動作大,身段嚴謹、場面熱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適合民間演出。現在我國有11個省的高腔劇種與戈陽腔有淵源關系。
(6)南昌風俗演變擴展資料
江西全省共38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的99%以上。少數民族有回族、畲族、壯族、滿族、苗族、瑤族、蒙古族、侗族、朝鮮族、土家族等37個。少數民族中畲族聚居;瑤族部分聚居;其他各少數民族均為散居性質。
江西畲族人口約佔全國畲族人口的九分之一。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本民族文字。山歌是畲族文化的明珠,滲透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內容豐富,有敘述民族起源和遷徙經過的長篇敘事詩歌《高皇歌》和《麟豹王歌》,有表現愛情、歌頌勞動與生活的《雜歌》等。
結婚時,女方殷勤招待,但開始時桌子上空無一物,新郎要唱山歌,要什麼唱什麼,要酒唱酒歌,要筷唱筷歌,新郎唱一首廚師和一首,一唱一和,新郎要的東西應聲而來,用完酒飯新郎再一首一首把桌上的東西唱回去,廚師也唱著歌來收席。
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族熱情好客,講究禮節,家中來客,一般男女分桌進餐,不能讓老人和客人自己去盛飯。進餐完畢要雙手舉筷道「謝謝」。瑤族婚俗一般不與外族通婚,結婚日子不能選在雙方父母的死葬之日。男子不準坐在碗廚前面,因為是女人往來停留地方。
7、南昌有哪些特色民俗?
江西南昌地區的求子風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時南昌,在西湖區的中心處有一高土橋,橋上有石柱欄桿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婦女們來到橋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橋兩旁的石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如此這便可生男孩。
「六月六曬龍袍」: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是龍王爺及寺廟菩薩曬衣袍的日子,這天「陽氣」足,氣候乾燥,經六月六日曬過的衣物,不會發霉,不會被蟲蛀。所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櫃,將家裡所有的衣物全搬出來曬。這一習俗,實際上也是對太陽的一種崇拜。 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是江西地方戲曲之一。它是由民門採茶燈和民間燈彩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後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並與之相結合。 南昌採茶戲表演詼諧風趣,唱腔優美深情,有著濃郁的南昌鄉土氣息。 戈陽腔也叫戈腔,又稱高腔,是我國地方戲中著名四大聲腔系統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陽縣形成而得名。
現在我國有11個省的高腔劇種與戈陽腔有淵源關系,當今著名的「京腔」就是在戈陽腔基礎上,融合其他聲腔發展演變後形成的。戈陽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動作大,身段嚴謹、場面熱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適合民間演出。
南 昌
「吃糊羹」「舞龍燈」
過了臘月廿四天天都是年
對南昌人來說,「過了廿四,天天都是年」,不過有人早上過年,有人中午或晚上過年,外出的家人要在除夕之前趕回家「團年」。但在舊年俗里,出嫁的女兒即便歸來,也不得入席。
南昌上七大似年
傳說女媧造人就是在初七這天,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各有所屬。因此,初七這天,南昌人有吃糊羹的習俗,糊羹是用七種帶葉子的蔬菜做成的,象徵步步高,據說吃了糊羹來年老人會身體健康,小孩會很聰明。這天一般舉行隆重的敬神活動。
城南龍燈
作為民間喜慶文化的代表,城南村舞龍燈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城南最早舞的是板凳龍,龍身由數百條板凳相連,每條板凳上都扎著兩盞可點蠟燭的花燈,花燈上貼有人物、鳥獸、花草、蟲魚等剪紙圖案,整個橋燈可分可合,連接形成幾百米的長龍,氣勢磅礴。南昌城南龍燈在2008年被列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8、南昌的春節習俗是什麼?
1、板凳龍
南昌的農村地區都有在春節那天玩板凳龍的風俗內,板凳漢著燈籠容,家有幾個男丁就放幾個燈籠,然後出街和族人的板凳拼接上,就開始走街了。
2、拜年
正月初一,幼輩依次向尊長拜年,尊長又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初一兒子給父母拜年,幼輩依次給尊長拜年,尊長又率幼輩向鄰居賀年。初二女婿給丈母娘拜年。初三女兒回娘家要給鄰居分糖餅,體現鄰里關系融洽。
3、換茶
換茶是「換財」的意思,就是大家都發財。地道的南昌方言把過年招待客人的點心和糖果叫做「換財」。大年初一,一大早小孩子就要在脖子上掛一個小紅布袋,去族人家拜年並索要「換財」,直到把小布袋裝滿才回家。
9、求一些關於南昌市民風民俗以及婚嫁節日風俗的資料
「入鄉先問俗」這個「俗」最主要的就是生產、生活習俗。我們採用繩金塔、民俗畫作為底色圖案,表現民間豐收喜慶的景象。這里重點介紹南昌人的衣、食、住、行、交通、運輸等習俗。
南昌市花 月季和金邊瑞香、市樹 樟樹、音樂 採茶戲 (南昌的傳統戲曲方式)、地方語言 贛方言的代表語種「南昌話」。
藜蒿炒臘肉:藜蒿是鄱陽湖邊上的野草,(南昌話)「鄱陽湖的草,城裡人的寶」,「三月藜,四月蒿,,五月當柴燒」是指藜蒿季節性強。
三個蛋一碗面:稀客進門先吃三個蛋一碗面,如是貴客或受寵外甥,還要在面內加只雞腿。南昌人忌諱兩個蛋待客,這是對牽豬軲者的待遇,客人遇此情況可吃一留一,以禮避詬。
走盡天下叫老表:老表就是表兄弟。宋代以來,江西人才輩出,外出為官者甚多,走江湖、操工貿之風亦盛。南昌人重鄉情,在外地相逢均呼「老表」,外省人亦以老表為贛人愛稱,一直延續至今。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南昌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隨著時代的變遷南昌人過年的時候不在燃燒爆竹啦,到了臘月二十四,南昌人就開始「過年」了。大年三十夜,這一天的晚飯叫「合家歡」,每一個出門在外的親人都要趕回家吃年夜飯,若有事趕不回來,家人也要替其擺好餐具,以示團圓無缺,過大年這餐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除夕夜家家戶戶要紅燭高照,通宵不滅,所以南昌有「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裡的燈」。 年初一早餐,按照南昌的風俗吃素,只吃面點或菜飯,不沾葷,預示一年的「素」。 初一、初二日,各家各戶開始走親戚拜年。正月初七,南昌人叫它「上七」,有「上七大似年」之說,晚間迎接灶神歸位,家裡也大擺酒宴慶賀。 元宵節晚上,家家戶戶門前掛燈籠,一家人齊聚一起吃「元宵」(湯圓),隨後看龍燈、放焰火,把家裡的鞭炮都打光,二十多天的年才算過完了。
南昌人過元宵叫鬧元宵,鬧了十五還要鬧十六。鬧元宵這天地,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住戶,都必須吃元宵,象徵全家團圓、幸福。吃了元宵之後,便開始鬧燈了。
南昌鄰縣農村元宵節的龍燈,各式各樣,有龍燈、板凳燈、關公燈、采蓮燈等。板凳燈最長由1000多條板凳組成,有1000多號人。板凳燈起舞時整齊統一,十分壯觀。灣里區太平鄉的關公燈,十分好看。如今,民間的鬧元宵,又加入了各種民間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掛燈。村村的彩燈徹夜通明,鞭炮聲、嬉戲聲不斷,鬧到通宵,一直鬧到正月十六,在歡樂的氣氛中大家開始將臘月廿四設的供桌拆去將燈收起來,舉行送神活動,送神完畢,新春活動也就告一段落了。
朝仙會也名敬香會,是奉祀許遜的廟會。在南昌地區最受人崇拜的是許遜,民間叫他為福主菩薩。
相傳大約在1500年前,136歲的許真君及全家42人(連房屋雞犬)一齊升天。南昌人為紀念許真君,將他升天的日子俗定為他的生日。為此每年的高安、上高、靖安、奉新、豐城、進賢等縣的鄉民,自願齋戒沐浴,有組織地以鄉、村、族為團體,組成朝仙會,前往西山萬壽朝拜、進香。萬壽朝仙會許多禁忌:1、朝拜前需齋戒一星期;2、須洗澡換衣服;3、肩上斜掛黃色進香袋敲鑼打鼓結隊前往。為了能在八月初一的清晨得到頭柱香,朝拜者需晝夜不停地趕往萬壽宮。凡是得到了頭柱香的人,認為是最幸運的人,比中了狀元還高興。
中華民族素有重九登高之習俗,南昌也同樣流行。南昌市城郊的龍沙,自晉、南朝以來,便是登高望遠的勝地。據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引文說:"北有龍沙,堆阜逶迤,潔白高峻,而似龍形,連亘五六里,舊俗九月九日登高之處。"
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南昌地區極為盛行。人們或攀梅嶺,或登滕王閣,以文會友,登高聚宴。重九登高習俗,長期承襲不衰。
南昌採茶戲
南昌採茶戲起源於清代道光年間,由南昌民間的"茶燈"和"十二月採茶調"組合而成。後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並與之相結合。大致經過"燈戲"、"三腳班"、"半班"等發展階段,解放後正式定名為"南昌採茶戲"。
南昌採茶戲的表演詼諧風趣,唱腔優美深情,有著濃郁的南昌鄉土氣息。它常以巧合、誇張、誤會等手法去渲染戲劇氣氛。特別是台詞中那些歇後語、錯扯語、反義語、婉曲語以及鄉間俗語的巧妙運用,使演出更為妙趣橫生。南昌採茶戲長於表現喜劇和歌舞。活潑生動的小丑和小旦,特別受群眾喜愛、採茶戲的演唱方法要求男女演唱都須用真聲,傳統保留劇目有四記:"鳴冤記"、"辜記"、"花轎記"、"南瓜記",合稱為"南昌四大記"。均取材於南昌民間故事。
10、南昌的民風民俗
過去,在南昌縣許多鄉村都有這樣一種鄉俗:抬菩薩。
農歷臘月二十三,由保管本房族菩薩的「當頭人」,請來漆匠給菩薩貼金(每年都要貼一次)。漆匠在貼金前,要念經請菩薩退位,然後在菩薩全身刷上一層生漆,再把泊金(黃金)貼上,菩薩煥然一新,漆匠再念經請菩薩歸位。
菩薩貼過金後,「當頭人」便將其安置在木製轎內,轎似一把櫃式椅子,菩薩就像坐在椅子上。裝好轎杠,然後放在祖宗堂屋的堂前。從臘月二十四起,本房族的青壯年隨時便可邀伴(要四人抬)抬菩薩在屋外滿村遊走。這種「抬菩薩」,一是增加過年的氣氛,二是一種類似體育活動的玩耍。而帶有迷信色彩的「抬菩薩」則有兩種:
(一)唱兵(又叫收兵)
到大年三十,白天在村中的廣場上擺好香案,將坐好菩薩的轎子放置香案前,點香燒燭,直到晚上,由本村住廟和尚作「收兵」法術。這時,村民有的在家守歲或賭博,有的村民便在廣場上看收兵。小孩在未結束收兵前,不能睡覺,以免魂魄被當作散兵游勇收去。
和尚作法術收兵時,由四個青年抬著菩薩轎,隨著和尚作法動作,時而在廣場上轉圈,時而翻滾轎子,像是菩薩在驅兵捉鬼,忽然間,和尚把事先放好的一隻公雞捉起,就在翻滾轎子的一瞬間,將公雞頭扭斷,把雞頭丟進放在場地上的壇子里,再用黃表扎口封好(這個壇子每年唱兵都要裝一個雞頭進去,平時便放在菩薩落座的神位底下)。此時,唱兵結束,意味著收兵驅鬼任務完成,可保全村平安。
(二)迎神
農歷正月十五,是出龍燈日。白天先迎神,即各房族的菩薩都要穿上袍服。根據菩薩身份穿著:是文官則穿文官服;武官則穿龍袍,插三角旗。所穿文武袍服,如舞台上古裝戲文武官的著裝一樣。因為村中所供奉的菩薩都是由過去群眾崇拜的文武官員演變而來,如關公菩薩、福主菩薩(許遜),一直成了老百姓崇敬的偶像。
各支各房的菩薩穿好袍服後,便先後抬起上路,向村裡的廟中走去。一路上,敲鑼打鼓,舉著各種龍旗,還有陽傘,很像皇帝出宮的派頭。抬菩薩所走的路,要走自古已有的官馬大路,俗話迎神走古路即由此出。等各路菩薩到齊,在廟內落座一段時間,便各自將菩薩抬起由原路返回。然後放置在村中廣場的香案前,等到晚上讓菩薩看燈(或看戲),過年抬菩薩便算結束。
2005年5月份,由中國文聯、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江西儺文化藝術周」 在南昌市撫河路進行的盛大的民間藝術踩街表演活動中,我縣推出的極具民間特色的大型民俗舞蹈《彩轎歡歌》,就是由這種民俗活動進行藝術升華後改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