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莆仙風俗文化

莆仙風俗文化

發布時間: 2022-09-15 22:08:07

1、福建莆田春節風俗

福建莆田春節有「一年過兩次年」的風俗。

一年過兩次年

明代中後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時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難,躲過一劫。等風平浪靜之時,已是大年初二,當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裡慘不忍睹。人們決定再過一次年,各鎮各村不一。

原莆田縣是大年初四,仙游縣是大年初五。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訪友,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襲。

(1)莆仙風俗文化擴展資料:

莆田是福建地級市,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海峽西岸經濟區城市之一。

莆田有湄洲灣、 興化灣、 平海灣三大海灣,陸域總面積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2013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達329萬人。

莆田市地處福建沿海中部,東面台灣海峽與台灣隔海相望,北依福州,南接泉州。

2、莆仙文化有哪些

莆仙文化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展現著種種神秘的色彩。在這種地方文化的結構主體中,既有古閩文化的遺存,也有漢唐以降中原文化的傳人。表現在語言、風俗、飲食、民間藝術等諸多方面。

3、莆田過年的風俗傳統是怎麼樣的?

1、尾牙祭祀

「初二十六月月祭,頭牙尾牙倍不同。為謝後土恩澤厚,年豐貢足香火紅。」莆田人會選擇在尾牙這一天准備各式供品去供奉土地公。一般多見的是用豬肉、白粿、油豆腐和水果、糕餅、米酒等,並點上香燭,燃送金紙、貢銀,祈求土地保佑。

2、二十五日頭

農歷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習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稱「二十五日頭」。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傳為「天官賜福」的日子。這一天,也是發善心積德的日子。這一天必須做好事,如債務未清者,也不能討債。

3、做年糕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戶戶做豆腐,買年貨,尤以做年糕最為繁忙。莆仙過年還准備其他年貨,如做豆腐。80年代後,在小康之家,時令佳餚逐漸取代傳統的年糕、食品。

4、祭灶公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時燒一紙線,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賜福,豐衣足食。

5、辭歲

「除夕」前一天,俗稱「小除」,戶戶放鞭炮,貼新春聯。當晚,家家戶戶堂上點花燭,疊紅橘果如塔狀,上插「三春」紙花,供「隔年飯」於灶頭,備辦豐厚祭禮和「貢銀」,祭祀天地神,名為「辭年」。除夕俗稱:「做歲」,除夕夜叫「三十暝」。

4、莆田過春節的習俗

莆田人會過兩次年。

明代中後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時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難,躲過一劫。等風平浪靜之時,已是大年初二,當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裡慘不忍睹。

人們決定再過一次年,各鎮各村不一。原莆田縣是大年初四,仙游縣是大年初五。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訪友,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襲。

(4)莆仙風俗文化擴展資料:

莆田的元宵節:

莆田的元宵民俗活動從農歷正月初六開始直到正月廿九媽祖宮舉行「尾夜元宵」才結束,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鬧元宵,節目豐富多彩,盛況賽過春節。元宵,是指新春第一個月圓之夜——農歷正月十五晚,為我國民間傳統的重大節日,亦稱「上元節」。

莆仙各地到處建有宮、廟、社、壇,每個里社均按古時劃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為熱鬧,稱為「元宵心」。還有「總元宵」、「末夜燈」等活動,系較大社廟集中舉行的大型元宵繞境活動。體現出莆仙文化所獨有的強烈內聚力和鄉土氣息。

5、七月半的中元節莆仙民間習俗有哪些?

 今天是農歷七月初九,在莆仙民間,正處於七月半頭(一般指農歷七月初一至十六),這期間,莆田家家戶戶會製作「金粿」和「寶糕」(音譯),這是中元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農歷七月十五為主祭日,也稱「祭公媽」,這一天,全家齊聚一堂,共祭祖先。海都記者昨日了解到,在這期間,莆田民間還有眾多禁忌,如父母健在,出嫁女兒及其女婿禁忌到娘家探親,家裡有老人的人家,不喜歡親戚、朋友在「七月半」里串門等。

今天是農歷七月初九,在莆仙民間,正處於七月半頭(一般指農歷七月初一至十六),這期間,莆田家家戶戶會製作「金粿」和「寶糕」(音譯),這是中元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農歷七月十五為主祭日,也稱「祭公媽」,這一天,全家齊聚一堂,共祭祖先。海都記者昨日了解到,在這期間,莆田民間還有眾多禁忌,如父母健在,出嫁女兒及其女婿禁忌到娘家探親,家裡有老人的人家,不喜歡親戚、朋友在「七月半」里串門等。

中元節時,莆田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金粿」

不少人還會將做好的「金粿」、「寶糕」拿到市場上去賣

家家戶戶制「金粿」七月十六結束

莆仙中元節前,每年農歷七月十一十二,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用糯米磨漿加「金水」蒸成的粿,因為蒸出來的粿,顏色金黃,所以稱這種食物為「金粿」。家住南郊社區的陳女士家已經做好了「金粿」,她告訴記者,所謂「金水」實際上是用干稻草、干黃豆枝葉燒成灰,沖水過濾後形成含鹼的水。此外,家裡還製作「寶糕」,以冬米舂細、過篩、拌上白糖,放置模具上壓實後,置於蒸籠中蒸制而成。

「金粿」和「寶糕」除了是節日主要食品,也是主要祭品。陳女士介紹,農歷七月十五為主祭日,也稱「祭公媽」,這一天,全家齊聚一堂,共祭祖先。莆田民俗專家介紹,因為天氣炎熱,莆仙百姓俗稱「公媽熱」。中元節晚上,莆仙有的寺廟還舉行普度和盂蘭會;在沿海地區,民間也有用白紙折成各種花朵、船隻,在中間點上蠟燭放漂水上的「放水燈」風俗用以寄託哀思。農歷七月十六,各家舉行「送公媽」祭祀,莆仙七月半也到此結束。

家裡有老人的 不歡迎親戚、朋友串門

在《莆田文史資料》中,記載了莆仙七月半習俗。「莆俗出嫁女子,其父母已歿或一人先歿,出嫁女子必須送禮於娘家,謂之『送紙』,第一次送紙謂之送『頭年紙』。如果父母健在,出嫁女兒及其女婿禁忌到娘家探親。所以入境而問俗,不要讓親人造成尷尬的境地。『送紙』之例至出嫁女兒逝世為止,最多至外孫一世為止,並非代代相傳,但祭業指定為送紙之用者,雖歷久亦送。」

在莆仙民間,有七月半頭(一般是指農歷七月初一至十六)的說法,逢單日特別在七月初七這一天,如果娘家父母等老人健在,出嫁女兒及女婿一般禁忌到娘家探親。家裡有老人的,人們一般不歡迎親戚、朋友在七月半期間突兀串門。

另外,在吃飯的時候,也忌諱把兩根筷子插在飯中央,這樣的做法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是祭拜的模式,一般認為是不吉利的。七月半期間,家裡的老人也會提醒孩子要特別注意出行安全,不私自去涉水、游泳等。

6、莆田過年的風俗是什麼?

莆田過年的風俗有做歲,掃巡,祭灶公,做年糕等。

做歲就是過年的意思,因為一年一歲,所以莆仙人特別講究這個「做」字。到了臘月,人們就著手准備,認認真真把「歲」做好,祈盼新的一年有個好開頭。經過漫長歲月,莆仙人已把自己生活方式和歷史文化潛移默化注入過年習俗。

掃巡臘月初二過後,家庭主婦一般會挑雙日晴天「掃巡」。興化方言「船」與「巡」同音,莆田人早年以船為家,所以歲末大掃除就叫「掃船」。這一天,掃帚等工具都是嶄新,並貼紅紙以示吉祥;還准備一丈長竹竿,綁上蘆葦和稻草,專門打掃高處;蒸籠等廚具也全拿出清洗,清清爽爽過年。

1、掃巡,興化話把大掃除叫「掃巡」。這是個良好的衛生傳統。掃巡日一般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戶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凈讓太陽曝曬,一求干,二消毒。然後室內再「掃巡」。

2、祭灶公,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時燒一紙線,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賜福,豐衣足食。

3、二十五日頭,農歷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習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稱「二十五日頭」。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傳為「天官賜福」的日子。這一天,也是發善心積德的日子。

4、做年糕,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戶戶做豆腐,買年貨,尤以做年糕最為繁忙。

7、莆田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莆田過年的風俗有:

一、掃巡

莆田人在年前都會給房子來個大掃除,莆仙話叫做「掃巡」,「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掃巡通常選在臘月初十至二十之中的某一個晴天,預示把舊一年裡的灰塵穢氣打掃出門,以嶄新的氣象喜迎春節。

二、貼春聯

除了我們平常見到的春聯外,莆田還有一種特有的白頭春聯,在紅色的對聯上方留有10厘米長的白紙額頭。這一習俗要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明朝倭寇之亂,據傳此舉是為了悼念當年在倭亂中遇難的人。

三、廿五日頭

農歷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習俗公定的大日子。相傳為「天官賜福」的日子,也是行善積德的日子,這一天必須做好事,也要注意不能跟人討債,被討債的人會覺得很晦氣,會跟你生氣。這一天也不能與人發生沖突,必須和和氣氣過完這一天,不然來年會很衰。

四、置辦年貨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戶戶做豆腐、做紅團、炸荔枝肉、買年貨等等。炸豆腐是莆田人過年必備的美食,香噴噴金燦燦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和富貴。為了保存時間更長一些,通常在出鍋後在上面撒鹽。而紅團則是莆田人逢年過節必做的拜拜貢品,紅通通的顏色喻示紅紅火火。

五、除夕(三十瞑)

莆田人稱除夕夜為「三十暝」,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叫「圍爐」,很形象很生動。年夜飯過後,長輩分發壓歲錢。莆田還有除夕關起門來吃團圓飯之說,有不讓倭寇進來之意。另外每年除夕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會在家裡擺上一桌貢品,殺一隻大公雞,等待「辭年」儀式。

8、福建莆田有哪些風俗習慣?

掃巡辭舊迎春
莆田城鄉人民在每年臘月年關之前,家家戶戶都進行一次「掃巡」(掃塵),以衛生清潔的新面貌迎接新春佳節。這是莆田群眾的一個傳統習俗。

莆田百姓大多數是由中原遷移過來的,歲時習俗有的與中原地區大同小異,有的則是從移居過來後在生產、生活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年終歲暮,百姓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勞動生產之後,為喜慶一年來的收獲,歡歡喜喜、乾乾凈凈過新年,群眾於農歷12月農閑期間,家家戶戶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俗稱「掃巡」(掃塵)。意即掃掉塵垢再巡查一遍。

莆田話把年前大掃除叫「掃巡」。「掃巡」的時間,各地都沒有統一。有的地區群眾從「
尾牙」(農歷12月16日)後開始,一般是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俗語說:「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刷干凈,再讓太陽曬干。然後室內再用竹竿綁著樹枝(帶葉),作成一把大大的掃把,把每個房間打掃的乾乾凈凈,這就叫「掃巡」。 有的地區不受限制,臘月初直至年關前進行。群眾「掃巡」的日期一般都選擇雙休日和天氣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掃巡」的工具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掃把,並貼上一小塊紅紙,然後縛在竹竿上,用於打掃清理室內外牆壁、屋樑、樓梁、樓板和天花板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污物。室內打掃清理垃圾和廢物;鋪地板磚的進行洗擦、廚具、桌椅、眠床等傢具、被鋪、蚊帳全部進行洗滌。通過清洗、打掃把室內全面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
有的地區群眾在「掃巡」之後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線面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雜燴),期望來年闔家平安。
「掃巡」意味著把舊一年裡的灰塵穢氣打掃出門,以嶄新的氣象喜迎春節,跨進大吉大利的新一年。這個有益於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環境衛生的風俗習慣,千百年來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來沿襲至今。

歷十二月開始准備辭舊迎新,外出親人,多回家「過年」。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和「頭牙」一樣隆重。舊時,商家老闆結清店員工資,以示雇約終止。二十日以後,各家選個晴日(須雙日)大掃除,清理屋內外衛生,打掃後還要巡視其有無干凈,俗叫「掃巡」。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官三民四」),各家備辦禮品送神朝天,俗叫「送年」(正月初四「迎年」),祭灶公的禮品都是甜的,其中必須有一碟「油煎果 」(俗叫「送年果 」),很甜,並把它往灶公嘴上一抹,意在讓他吃了甜,心甘嘴短,「上天奏事」時會代人家隱惡揚善。這一習俗,新中國成立後漸廢。二十五日,俗叫「二十五日頭」,忌吵架,忌出門,不得討債。樂善好施的人,在涵江城隍廟為窮人施捨錢米,俗叫「放米」。二十八日貼春聯。春聯多由塾師代筆,寫上迎春吉祥句。涵江貼的「白頭春聯」,相傳是清兵入莆時,濫殺百姓,受難家屬貼白聯誌哀 。「過年」時,清政府強迫百姓貼紅聯歌頌「新朝新政」,有人貼紅聯時,讓原來白聯上露出一截,表示反抗。從此,貼「白頭春聯」就形成習俗。「做歲」吃紅團 ,「番薯起」。紅團 以糯米或綠豆或地瓜干為餡,以拌食用紅的米米祭皮包餡,印成模擬的「紅團 」,上面點紅蒸成。
十二月最後一天是除夕,俗叫「三十暝」。除夕凌晨一時左右,家家紅燭高燒,香煙裊裊,以豐盛牲禮祭神祀祖,俗叫「辭年」。晚上燈火輝煌,全家男女同桌食酒菜;在外未回家的親人,也留個座位,表示全家團圓,俗叫「圍爐」。盤菜十二碗,全雞、全魚;小菜八碟,精緻可口,有「好食三十暝」的俗諺。小菜中的咸蟲戈,要十個腳的,俗叫「十戈全」,寓十全十美之意。一碟生豆腐,一碟生蟲代,傳說這是古代莆田苗民生食的遺俗。漢人怕孩子在節日說晦氣話,「圍爐」時,先把豆腐或蟲代 往孩子嘴上一抹,俗叫「過竅」。如有失言,也認為「化外人」(苗民)說的,不礙事(此俗早廢)。「圍爐」後,長輩給下輩「壓歲錢」。小孩放鞭炮、玩焰火;大人談談笑笑,通宵不眠,俗叫「守歲」。除夕是窮人還債的最後一天,負債人被債主所迫往往不敢回家過年。城隍廟於「三十暝」演戲,讓負債人去看戲避債,債主不敢在城隍爺面前討債,俗叫「三十暝看爐戲」。新中國成立後,大掃除、貼春聯、祭神祀祖,圍爐家宴之風仍在,避債之俗不見。

其他: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團圓過年之外,還會再過一次年,當地人稱之為「做大歲」。莆田的這個特殊的過年風俗是有歷史來源的。莆田市直轄莆田和仙游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稱為興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繼光福建,佔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點,四處燒殺掠搶。興化府城在農歷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並被占據長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餘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於城內死屍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興化城的陷落驚動朝廷,這是自有倭患以來被攻陷的第一個府城。嘉靖皇帝罷免了福建總兵游震得,從浙東調回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官,配合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會同剿倭。
戚繼光多次來莆田抗倭,拯救百姓於水火。期間的莆田黃石林墩大捷,連克倭營六十多座,殲敵四千多,鏟除倭寇大本營,從此倭患基本平定。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才紛紛於二月初二返回家裡。大家一方面掩埋親友的屍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過年團圓。平倭之後,邑賢林龍江捐田三十畝,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繼光,1998年,戚繼光紀念館編入《福建年鑒》。光餅的傳說也就是民間對戚繼光的紀念。莆田人民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緬懷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跡,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補過一次年。根據史料,當時遭到倭寇侵害的還有江蘇興化,據說當時倭寇接到上頭命令進犯興化,但沒搞清楚是哪個興化,就同時進行侵犯。江蘇興化卻沒有「做大歲」的習俗。所以莆田的「做大歲」這個風俗可以說是全國獨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飯後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和全中國都一樣。但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表示對倭寇侵害中死難親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相串門拜年,或者走親訪友,害怕把霉頭帶給別人。(不過我們年輕人偏偏挑這一天進行聚會之類的活動,就因為街上人少,正合適。)

白額春聯

貼春聯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春節風俗,它是把各種吉祥的祝福語寫在大紅紙上貼在門的兩邊。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顏色,用紅紙來寫春聯是一般中國人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家家必須要遵守的,否則會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為有這段倭寇侵害的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卻流行著貼白額春聯的風俗。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團圓過年之外,還會再過一次年,當地人稱之為「做大歲」。莆田的這個特殊的過年風俗是有歷史來源的。莆田市直轄莆田和仙游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於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稱為興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繼光福建,佔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點,四處燒殺掠搶。興化府城在農歷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並被占據長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餘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於城內死屍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興化城的陷落驚動朝廷,這是自有倭患以來被攻陷的第一個府城。嘉靖皇帝罷免了福建總兵游震得,從浙東調回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官,配合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會同剿倭。
戚繼光多次來莆田抗倭,拯救百姓於水火。期間的莆田黃石林墩大捷,連克倭營六十多座,殲敵四千多,鏟除倭寇大本營,從此倭患基本平定。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才紛紛於二月初二返回家裡。大家一方面掩埋親友的屍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過年團圓。平倭之後,邑賢林龍江捐田三十畝,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繼光,1998年,戚繼光紀念館編入《福建年鑒》。光餅的傳說也就是民間對戚繼光的紀念。莆田人民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緬懷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跡,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補過一次年。根據史料,當時遭到倭寇侵害的還有江蘇興化,據說當時倭寇接到上頭命令進犯興化,但沒搞清楚是哪個興化,就同時進行侵犯。江蘇興化卻沒有「做大歲」的習俗。所以莆田的「做大歲」這個風俗可以說是全國獨有。

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飯後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和全中國都一樣。但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表示對倭寇侵害中死難親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相串門拜年,或者走親訪友,害怕把霉頭帶給別人。(不過我們年輕人偏偏挑這一天進行聚會之類的活動,就因為街上人少,正合適。)

白額春聯

貼春聯也是中國人特有的春節風俗,它是把各種吉祥的祝福語寫在大紅紙上貼在門的兩邊。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顏色,用紅紙來寫春聯是一般中國人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家家必須要遵守的,否則會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為有這段倭寇侵害的歷史的緣故,莆田境內卻流行著貼白額春聯的風俗。原先,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貼上白聯,但在初四「做大歲」,又要按慣例貼上大紅春聯,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人們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在剛貼過的白聯上面,覆蓋大紅的春聯,將白聯露出一截(約10厘米),用來表示心有餘哀。從此以後,莆田地區在春節時,便流行貼白額春聯的風俗。

除夕夜不關燈

這個習慣和一個民間傳說有關。當地有一個老婦人,平時行善積德,為人真誠,深得大家的贊揚。就在倭寇大肆屠殺的那天晚上,老婦人一家還在睡夢里。這時候,老婦人在夢里夢見菩薩要她起來點燈。信佛的老婦人夢醒之後,就按照菩薩的指點點了燈。直到天亮才知道倭寇屠殺了村裡的每一戶人家,屠殺完之後用點燈來做記號,表示屠殺過該戶人家。老婦人一家就這樣逃避了這場災難。此後,除夕夜吃完飯,無論什麼時候就寢,燈總是要一直開到天亮,以用來表示開燈可以避免災禍,保一家平安。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納吉迎祥為准則,禁忌很多: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早,每家吃的幾乎也是同樣的飯菜,都是撈線面澆雞湯或鴨湯,而且吃的第一口必須是線面,據說這樣就不會淋到新年裡的第一場雨;忌打罵孩子,忌和別人吵架,忌說不吉利的話,不得討錢逼債;忌用掃帚掃地,意味新年迎祥納福,惟恐一掃而空; 忌穿舊衣裳,要穿新衣,曰「去舊迎新」;忌赤足,行走時足被刺傷即為不吉;還有一些禁忌如初二不能挑水,初三才能放鞭炮開井。

9、莆田有什麼民風民俗

莆田有以下兩種地方習俗:(1)一年過兩次年,原莆田縣是大年初四,仙游縣是大年初五。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而且大年初二不訪友,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一直沿襲。

(2)莆田元宵節,時間跨度長,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結束,堪稱全國最長的元宵節。且期間伴隨有大量熱鬧的民俗活動,盛況賽過春節。

(9)莆仙風俗文化擴展資料:

莆仙民俗豐富多彩,同一個習俗在不同的區域里,就有所異樣變化。例如春節元宵節,各地的活動日期不同,其項目內容、規模、形式等都存在差異性。

元宵節期間,平原人舉行游燈、楓亭游燈最為典型。沿海人元宵節,舉行神祇出巡郊遊、擺粽轎、演戲等。莆仙各地宮觀寺廟數不勝數,而各個地方的宮觀所舉行的神祗廟點活動地大大不同。

但其功能或性質是大致相同的,卻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孫昌盛、萬事如意。民俗不光在過節上,風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樣式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由於受到地域文化影響與制約,民間方言或普通行為習慣,亦產生出許多頗具特色的地方習俗。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