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高郵民間風俗

高郵民間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5 20:56:31

1、民間習俗有哪些?

在中國以前,很講究的,現在人不是很講究的譬如在飯桌上:
1.茶七,飯八,酒要十。就是茶要給客人倒七分滿,飯要盛八分滿,但就一定要滿滿的,就是所謂的十分滿。
2.給人倒完茶茶壺嘴不要對著人。(對著誰表示你在罵誰)
3.吃飯不能吧唧嘴。(表示對人不禮貌)
4.吃飯要守著自己這面的吃,就是在夾菜的時候要夾離自己近的那邊不要夾到離別人近的那邊。
5.不要只吃一種你愛吃的菜,都要吃一點。
6.吃飯時不能講話。
7.要雙手扶碗,保持兩只手都在桌子上。
8.吃飯時,不能把腿翹的超過飯桌。
9.不要狼吞虎咽。
10.喝湯時不能出聲,湯匙不能碗碰出聲音。
再有就是和人打招呼:尤其是長輩,一定要說「您」。不能你我他仨。
還有很多,這都是原老北京的一些講究,挺麻煩的。還有很多啊!!這算是基本的。 比如說舞獅,舞龍,猜燈謎,貼彩,很多,有的很奇怪。。。比如說傳這衣服洗澡,在床底睡覺,反這走,可以辟邪! 除夕民間習俗:
除夕夜圍爐慶團圓
民俗習慣:祭祀 年夜飯 守歲
祭祀: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年夜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年夜飯的講究,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樣的年夜飯,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守歲: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此時,爸爸媽媽不妨把這些名詩念給孩子聽,並作出解釋,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晚家人團圓,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它們的叫法還有討口彩的含義,比如:
吃棗--春來早;
吃柿餅--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長生果--長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每年驚蟄這天,在廣東和香港,民間習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儀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驅趕霉運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抒發內心不忿
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洩內心的不滿,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對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及抒發個人內心的不忿。
立春之日有趣的民間習俗
為迎接春天的到來,我國各地有許多「迎春」的風俗習慣。據《禮記-月令篇》記載: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東郊迎春,並祭太皓、芒神,祈求農業豐收。
明、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在清代,各州、縣的地方官員,立春之日會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畢,要用彩紙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內所裝的乾果食品,隨之拋灑一地,兒童爭而食之。
立春之日,有吃春餅、春盤的食俗。春餅是以麥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圓餅,食時卷以豆芽菜、韭黃等炒菜,故歷來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說法。立春日食春餅,謂之「咬春」,據雲可以「卻春困」。
在江蘇高郵地區,立春的前一日要舉行「迎春宴」,歌舞娛樂。春盤以蘿卜、芹菜等為菜盤,相互饋贈。蘇東坡有詩雲:「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廣西侗族人民以立春為「春牛節」。這天晚飯後,村寨里的勞動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組成「送春牛」小分隊,敲鑼打鼓,挨家挨戶「送春牛」,意為將豐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戶。
另外,在我國許多地區,「立春」之日民間還要舉行「耍社火」的娛樂活動

2、高郵訂婚結婚的習俗一般怎麼樣的?

樓上的那套規矩我從來就沒有聽過,我是高郵人怎麼都沒有聽過呢,瞎掰的吧!回
哪裡那麼多的鴨答子規矩!
訂婚的話:彩禮有大有小的,比如說八千八,一萬八千八等,要帶八的吉祥數字
結婚的話就多點,一萬八千八,兩萬八千八,還有豬的後退上的肉,豬頭,香煙等.

3、調查了解家鄉高郵有哪些節日民風民俗?

風俗民情

高郵民間風俗質朴、淳厚。風俗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高郵的經濟習俗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水鄉色彩,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舊時的人生儀禮有過於繁縟的傾向,今逐步簡化。人們普遍重視家庭血緣關系。民間歲時節令有10餘個,其中主要的為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新興節慶亦有10個。1 _2 K! R/ U) J1 p7 p# w
高郵地區流傳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歷史上傳播最早的宗教是道教,對社會生活發生影響最大的是佛教,現今信仰者最多的是伊斯蘭教(菱塘鄉回民)。 @! \2 @, B9 t8 j
民間被崇拜信仰之物甚多,民間崇拜一般都具有現實的、淺顯的實用主義目的。舊時眾多的俗信偶像和許多俗信術正趨消亡。
經濟習俗/ C( C7 a; s( n
生產習俗千百年來,各業生產重經驗傳承。尤其是農民多憑經驗、依農歷節氣從事農副業生產。20世紀40年代以前,農民耕地有業產、典田、佃田三種。其中,業產為自有產業,分祖傳和自置兩種。典田是由於手頭拮據,把業產出典,取得典價,讓出一定年份耕種權的田,有取贖和免贖兩類。前者典價為賣價的半數左右,言明典期,到期需備原價取贖,不贖則延;後者典價較低,為賣價的二三成,到期免贖還田。佃田即租田,多租自地主、寺院、學堂等,農民耕種,秋後交租。在土地私有的生產關系下,土地買賣多由中人說合成交,現兌部分價款,取得田產所有權和耕種權,欠價次年麥場交清。50年代,典佃土地之俗不存。1956年至70年代,土地國有,社隊集體耕種。80年代農民以戶承包集體土地。
高郵大部分地區處於里下河窪地。50年代以前耕地多為一年一熟的「老漚田」,部分為一年兩熟「高田」。60年代以後,經大規模的土壤改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耕地全部成為高產、穩產農田,隨之耕作制度、作物品種都發生了變化,耕作制度全部為雙、三熟制。過去農民為防發水多種「三十子」(栽後30天收割)「四十子」、「嚇一跳」等早熟低產秈稻,現在已被雜交稻等高產品種代替。由於人均佔有土地量較少,農民種植尚精耕細作,以提高產出率。七八十年代開發盪灘,大挖精養魚池,水裡養魚,垛上栽種、放養畜禽。水鄉生產的飛躍發展對農業生產習俗有很大影響。: I- {( z& f* m; L
民國14年(1925年)以前,高郵知州(知縣)每年都在立春時,在東門外舉行隆重的開犁儀式,親自為耕牛披紅掛綠,並象徵性地扶梨開耕,名為「迎芒神,勸春耕」。耕田、平田主要使用牛、犁、耙,清明時分,農家將種子選好浸人缸中,插上楊柳枝,以示「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落谷前,農家要舉行落谷儀式,把裝有稻芽種、魚、肉、香、燭、糕、酒、黃元、鞭炮的尺盤,擺在秧池埂上,祭祀天、地、田諸神,希望「秧好半年禾,恩賜大豐收」。落谷後,為防鳥雀啄食稻種,在秧池插上身穿蓑衣、頭戴斗篷、手執草帚的稻草人。池埂上,還插著繫上紅布條的柫榷(水車部件),希望不旱不淹,象徵風調雨順。

4、江蘇高郵訂婚習俗?

我是高郵的,我們那邊訂婚,貌似是男方家裡辦酒席,將女方家的親戚(就只有親戚,不請朋友,一般都是些關系比較近的親戚,跟結婚不一樣,結婚的話有點關系的親戚都叫上的)包車帶到男方家裡吃酒席,吃完晚飯再送女方親戚回去。男方要給女方買三金或者四金,衣服兩套,然後就是結婚禮錢,這個跟彩禮不一樣,訂婚的話,男方意思一下就行了,一般的話,五千到一萬,根據各家情況來,如果錢多,可以多給點,說實話,多給的話,貌似男方女方家都會覺得很有面子。
不過現在的話,像我們這一代,有的辦的很簡單的,只要雙方家長達成協議,兩家一起去飯店吃個飯,該買的買下,該給的禮錢給一下,該買的衣服買一下就可以了,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幸福就行了,而且這樣還省了不必要的麻煩,因為家裡辦酒席的話,如果辦不好,貌似矛盾會很多,因為有很多時候,當事人多多少少有些地方會忽略掉,無法做到完美,但是呢,辦酒席的話,會熱鬧一點,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吧。

5、高郵端午的風俗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里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乾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嗎 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裡面灌的不是硝葯,而是雄黃.點著後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裡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里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咸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
——節選自 汪曾淇<端午的鴨蛋>

6、高郵過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高郵端午風俗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用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叫系百索子;

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把絲絲纏成小粽子,里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

放黃煙子,裡面灌的不是硝葯,而是雄黃,點著後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

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

其他地方端午節習俗有:掛鍾馗像,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擊球,盪鞦韆,給小孩洗苦草麥葯澡,飲用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習俗。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殞命的日子,南北方各地存在些許差異。

7、求一篇關於高郵民風民俗的作文,最好是原創

我的家鄉高郵,地處江淮平原的南端,屬亞熱帶溫帶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日光充足,是蘇中地區著名的水鄉。
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家鄉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貫穿南北,境內高郵湖是全國第六大淡水湖。暑假期間,我最喜歡的就是去鄉下爺爺奶奶家,因為那裡有無數彎彎曲曲的小河,人們依河而居,大人們在河邊樹陰下休息;在河邊清洗衣服、蔬菜;在河邊拉家常、講故事;在河中劃船穿行。孩子們趴在河邊釣魚,跳進河裡游泳,追逐在河床一坐坐形態各異的小橋上……真是一幅水鄉動人的畫卷,留下了我童年多少美好的記憶。我喜歡站在河邊碼頭上玩水,任憑小魚輕吻著我的小腳,想著辦法試圖將它們抓住,有一次不小心掉進了河裡,多虧姐姐及時發現,將我拉上了岸,逃過一劫,從此奶奶還常常嘀咕著不讓我下水。
豐富的水資源,孕育了豐富的水產品,我的家鄉盛產百餘種淡水魚類,蝦、蟹、鱉、貝等數量眾多,我最喜歡的要算螃蟹了,它生長在湖裡、河裡、稻田裡、水溏里、蘆葦盪里……總之有水的地方就有螃蟹。水鄉的孩子都會游泳,夏天,他們在河裡邊游泳,邊捉魚、捉蝦、捉螃蟹……螃蟹常常躲在水中的洞里,小朋友們就用手和腳 在河裡慢慢地摸,找到了洞口,一個猛子紮下去,將小手伸進洞里,一抓就是一個大螃蟹,我是不敢的,只能站在岸上看,為他們加油。一陣大雨過後,河裡的螃蟹常常爬到泥濘的岸上來,好捉得多。專門的捕蟹人,夜裡在河岸上點上燈,螃蟹有趨光性,順著光的方向爬上岸來,捕蟹人正好逮個正著。人們都說陽澄湖裡的大雜蟹好吃,其實我們家鄉的大雜蟹鮮美的程度不亞於陽澄湖裡的大雜蟹。
家鄉的河流、湖泊里常常見到成群的鴨子在水中嬉戲,雨中的趕鴨人戴著斗笠,穿著蓑衣,喊著嘹亮的趕鴨號子,彼此彼伏,簡直就是美妙動聽的音樂,細心的人們還能在鴨子經常出沒的河邊草叢中,撿到鴨蛋,有時鴨蛋特別大,那一定是雙黃的。你可別小看了這一群群的鴨子喲,它們可是大名鼎鼎的高郵麻鴨,我國著名的蛋肉毛兼用型麻鴨,肉質好,產蛋率高,毛細絨多。高郵鴨蛋原產地產品是全國第一個農副產品中國家級保護產品,其蛋黃如血,蛋白如雪,經精緻加工後味道鮮美,風味獨特,具有松、沙、油、鮮、嫩等六大特點,是「蛋中之王」。鴨絨被廣泛地用於製造羽絨服裝,現在高郵已是全國最大的羽絨服生產基地。據說一方水土養一方鴨,高郵的麻鴨異地養殖,其肉、蛋、羽毛的質量均無法與原產地相比。
我的家鄉還要說的就是蘆葦盪,約有5。2萬畝面積,其中蘆葦面積2萬畝,春夏之交,葦葉青青,碧波萬頃;盛夏,滿塘荷花滿湖菱,葦葉沙沙,清香四溢;重陽時節,魚肥蟹壯,數百漁船往來穿梭;深秋時節,蘆花飄白,雲海飄白,雲海茫茫。蘆葦盪里盛產菱角、荷藕、雞頭米等水生植物,還有野鴨、白鷺等多種野生水鳥。國家重點保護鳥類丹頂鶴、白額雁也來此繁殖越冬。當你泛舟湖面,穿行蘆葦叢中,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無不是一種回歸大自然、置身於世外的感覺。
人們都說江南的周庄是中國的第一水鄉,其「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別致堪稱典範,而我的家鄉粗礦、原始、自然的水鄉之美卻令我更加難忘,我愛我的家鄉—水鄉高郵 。

8、端午節的習俗和資料

端午節是哪天什麼時候?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2016年的端午節是:2016年6月9日。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端午的鴨蛋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詩歌詩句:

端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關諺語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9、江蘇揚州高郵的元宵節習俗

江蘇揚州高郵的元宵節習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揚州一帶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一說,此說是指正月十三這天晚上是上燈,上燈時要吃湯圓,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燈,落燈時要吃面條。吃湯圓象徵「圓圓滿滿」,吃面條象徵「順順暢暢」。
這里的「湯圓」,也就是「元宵」。現今的揚州人把實心的糯米圓子叫「元宵」,把有餡心的糯米圓子叫「湯圓」。舊時並不是這樣,有餡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詞引》中說:「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鹵於中而為團,所以象月圓也。」看來,是因為「象月圓也」,揚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湯圓」。吃湯圓「圓圓滿滿」的含義也由此而來。
吃面條是在正月十八落燈的晚上,《真州竹枝詞引》也雲:「十八日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亦家自為宴,以志慶。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歡樂,歡樂俗名掛樂,諺曰:家家撕掛樂,人人尋下落。士人則攻書,工人則返肆,而年事以畢。」 這一段話並沒有直接解釋為什麼正月十八落燈要吃面條,但答案已經隱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畢」,從今以後要「人人尋下落」,「士人則攻書,工人則返肆」,吃上一碗面條,是預祝人們在即將開始的生涯中,諸事都能像吃面條一樣 「順順暢暢」。
吃湯圓也好,吃面條也罷,都是揚州人對日常生活的自我設計和自我安排。能從簡單的食品形象上尋找出吉慶和祥瑞的含義,這也是揚州人的獨到之處。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