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風俗
1、敦煌風俗習慣論文3000字
敦煌民間習俗
敦煌的民間節慶頗多,俗有「四大節、八小節、二十四個末節」的說法,其中「大節」有「春節」「驚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節」「臘八」「小年」等。在這些節日里,都有固定而特別的節日飲食,因此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習俗。敦煌民間禁忌也很多,大多帶有宗教性,是歷代生活經驗積累而成的習慣,有一定科學成份,起自我保護、調節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作用
2、請介紹一下敦煌莫高窟的人文風情
敦煌: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有一片樹葉形的綠洲,那裡座落著歷史悠久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1987年12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敦煌莫高窟同泰山、長城、故宮、秦陵兵馬俑等,一起作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作為宗教藝術來說,佛像畫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各種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唐代達到最盛,武則天時代已超過千窟。從秦開始每朝代都有新洞窟開鑿,一直延續到元代。如今,在礫岩峭壁上,大小洞龕仍密如繁星,有洞穴七千餘處,492窟。莫高窟是中國石窟中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處。石窟區全長達1600米,藏有文書五萬多件。有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遼、西夏、元代等十個朝代的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245尊,唐宋木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假如把窟內所有壁畫連接起來,可組成一條長達25公里的巨大畫廊,它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位開拓者是樂樽和尚。為了在粗糙的岩壁上作畫,歷代的藝術大師們先在洞壁的四周及頂部抹上草泥,…白堊打底,再繪制壁畫。壁畫畫好後,再配以彩塑。窟內最大的壁畫高四十餘米,寬三十餘米,最小的高不盈尺。敦煌壁畫所表現的大都是佛教內容,如經變、本生、佛傳、供養人及因緣故事。在內容豐富的敦煌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佛像、神怪、動物、山水畫、建築畫以及裝飾圖案等,它成為佛教藝術最為燦爛的寶庫。在歷時長久的畫卷上,展現了不同時代的風貌,從效仿西域式樣到逐漸漢化,從顏面體態到服飾裝束,都又復歸漢民族的鮮明特色。它不僅展示了十個朝代壁畫藝術發展的脈胳,而且蘊含著歷史、風情、民俗、神話、山川、建築等十分豐富的形象資料。 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石窟藝術陳列中心,藏經洞文物陳列館,西部著名的影視城——仿宋古城,佛教聖地——雷音寺
沙漠奇景——鳴沙山和月牙泉,欣賞大漠日出,可自費參加騎駱駝、滑沙、滑翔傘等活動.
中國古代最早的邊陲關隘——陽關遺址,參觀陽關博物館,可在農家葡萄園休息,自費品嘗美味的葡萄及敦煌風味餐;
中國最早的西部通商口岸——玉門關遺址,沿途參觀河倉城遺址、漢長城遺址,還有《英雄》拍攝地——雅丹地貌魔鬼城游覽。
3、全國只有敦煌有的習俗
四月八廟會 敦煌「四月八廟會」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初八,當地居民,特別是佛教信徒為紀念釋伽牟尼涅日,攜老扶幼,成群結隊,聚集在莫高窟、三危山、雷音寺燒香拜佛,朝聖祭祖。
滑沙節 每年的6月1日,敦煌市旅遊局、文化局、體委等單位聯合舉辦一次大型滑沙節。滑沙是在鳴沙山下山的一種玩法。
曬腰腿 鳴沙山沙粒純正,不含塵土,熱沙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每年六月六,有腰腿病患者,熬好烏雞湯,備上老黃酒,正午以後,來到鳴沙山下的沙樑上,喝湯、飲酒,然後用熱沙埋住腰腿部,頭上打傘遮涼,讓身體在烈日下暴曬三個小時左右。
絲綢之路節 從蘭州出發,沿祁連山麓向西,經武威、張掖、酒泉,過嘉峪關,最後到達敦煌。屆時騎駱駝、爬沙山。時間:每年9月中旬前後
4、敦煌有哪些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的關系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
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沿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不斷向西傳播到中亞、西亞甚至歐洲,而來自西域的物產亦傳播至中原地區。絲綢之路上,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絡繹不絕,而敦煌成為「咽喉鎖鑰」,據絲綢之路之要沖,成為中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西域胡商與中原漢族商客在此雲集,從事中原絲綢和瓷器、西域珍寶、北方駝馬與當地糧食的交易。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這里匯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人文薈萃,文化粲然,這些繁榮的景象在莫高窟第296窟窟頂的壁畫上有著生動的記載。
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
5、敦煌的風土人情和建築特色
敦煌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下面由寧波旅遊網為您介紹敦煌風土人情_當地民俗介紹:
在婚俗方面,古時喲哪些講究:
催妝:結婚頭天晚上,男方家人去女方家催促女方提早收拾好行裝,以便第二天來迎娶.實際上,這是男方家來辦理諸如財禮等各方面的手續,免的第二天吃閉門羹.辦完手續,雙方開始痛飲,這天,男方家非得有一個海量的人物才不至於被女方家全部灌倒。(這個習俗至今也有沿用的)
嫁娶:舊社會張掖的婚姻,以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定終身。從看相到訂婚一般要經過納彩、問名、納吉、納征、清期、新迎等六禮程序。婚禮不僅繁雜,而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封建色彩。
訂親後,擇定成婚吉日,男方用親車(或轎子)迎新娘到家。親車到男方家門口時,寡婦、孕婦、屬於相剋者一律迴避。親車到門口後由年齡大的婦女端涼水一碗,燃火把一束,在車前向後潑水,用火把燎繞新娘腳後,新郎新娘從鋪著紅氈的路上走向洞房前的廳堂拜堂,拜天地、拜父母,參灶。進洞房前要扶油瓶、捏門鎖、跳馬鞍,同時道士將五穀雜糧、紅棗核桃、銅錢撒向新郎新娘,並念喜慶之詞:祝新人進門享受大福大貴。
入洞房後,飲交杯茶。以兩個茶杯系以紅繩,新婚夫婦交杯共飲圓圓茶,象徵歡樂好合,百年偕老。然後由婆家的嬸嬸或嫂嫂為新娘開臉,用棉線將新娘臉上的汗毛絞盡。晚上鬧新房,親友即景說些韻腳相同,比興手法的吉利話,如兩根筷子一樣長,小兩口生活賽蜜糖;大大盤子圓又圓,養個兒子中狀元。還進行折花、捉迷藏等活動。
筵客之前,要將女方陪嫁的物品擺在男方院中,讓雙親、鄉親觀賞評論,名曰擺針線。男女雙方各有一名長輩婦女致謙遜言詞致謝。 不過民國以來,婚俗有所改變。坐轎、跨馬鞍、紅紗遮面、拜天地等舊的形式逐漸廢止。女方索要彩禮,相沿成風。解放後實行婚姻法,廢除包辦買賣婚姻,提倡簡辦婚事。八十年代以後,索要彩禮之風盛行,從三轉一響(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四大件、四十八條腿(全套傢具),發展到電器化(彩電、電風扇、電冰箱等)。男方大擺酒席二三十桌。對此,有關組織出面組織集體婚禮,陋習有所改變。
在甘肅地區少數民族人較多,例如回族,在生育習俗有一個完整的程序,它包括三個環節,即「取經名」、割禮和出幼。既是一種宗教儀式,又是一種民族文化。男孩經過這些環節,即意味已長大成人。對女孩子來說,也必須經過「取經名」和「出幼」兩個環節。
1、取經名
取「經名」是新生兒出生以後,請阿訇為其舉行的一種宗教命名儀式。「經名」也叫「回回名」、「教名」、「穆斯林名」。取「經名」必須用阿拉伯文。因為《古蘭經》是用阿拉伯文寫的,所有「穆斯林名」皆出自於經典,故稱「經名」。
回族穆斯林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早已採用漢文立姓定名,但長期以來又堅持伊斯蘭教的命名制度和命名儀式。在嬰兒出生後第三天或第七天,請教長或阿訇來,按照教法的規定為嬰兒舉行命名儀式。教長或阿訇首先問明家庭其他成員的經名後(避免重復),便對著嬰兒低念大宣禮詞「邦克」,再念小宣禮詞「戈麥」,然後在嬰兒耳朵上吹一下(男左女右),把選出的經名告知家人,這就是取經名的全過程。他的寓意是一個嬰兒出生後,即把他從清真寺之外召喚到清真寺,進入禮拜殿大門。經名擇取伊斯蘭教眾先知、聖人、賢哲的一個名字,如男性擇取「爾撒」、「優素福」、「努海」、「阿里」、「穆罕默德」等;女性擇取「法蒂瑪」、「阿伊莎」、「努哈雅」、「賽立麥」等。還有表示喜慶吉祥的名字,如男性的「白拉開題」就是吉慶的意思,女性的「賽利麥圖」就是平安的意思。小孩上學讀書時,再取一個漢文名字。漢名由父母取,冠以姓氏稱之,回族穆斯林稱之為「官名」。經名在家庭生活中,一般也當做乳名。
2、割禮
回族男性兒童長到相當年齡,要去清真寺舉行海特乃(割禮)。割禮是切除男童陰莖包皮的一種手術,一般在7-12歲之間舉行,但也有一些地區延至15歲才進行。割禮由阿訇主持,有固定的程序,要舉行簡單的慶賀禮儀,但具體程序各地不同。有的地方回族兒童實施割禮,首先要選定吉祥的日子,然後由家長將孩子帶到清真寺去。割禮時,用一個茶盤裝上蜜棗、花生、桂圓、瓜子給兒童吃,取「早生貴子」之意。具體割禮手術是將兒童外生殖器的包皮口擴大,把過緊的系帶適當的切斷,有的乾脆將過長的包皮切除,以達到使陰莖外露的目的。舊時代多用土法進行:選擇秋冬季節,先用冰接觸手術部位,以起「麻醉」作用,再以利刀施術,術後包紮一下即成。當代已突破宗教制約,多到醫療條件較好的醫院手術,以確保安全。割禮從宗教方面講,被認為是「聖行」,據說它是穆罕默德以前易卜拉欣先知提倡的,是穆斯林必須遵守的聖德行為。從科學上講,有益於健康。我國著名外科專家黃家駟教授在他主編的《外科學》中,贊揚伊斯蘭教的割禮時說,「猶太民族和穆斯林男性由於割禮從不或少患陰莖癌。」
3、出幼
回族兒童長到16歲時(有的地方稍早)便到了出幼的年齡。兒童到了出幼的年齡,無論男女,都要請阿訇念經,舉行儀式,這種儀式就叫「出幼」。舉行出幼儀式時,不僅阿訇要念經,而且兒童也要跟著阿訇「舉意」,誦讀「清真言」,表白伊瑪尼(信仰)的心跡和真誠接受「出幼」的意願。「出幼」儀式標志著兒童由幼年變為成年,從依附轉向獨立,是年齡結構的重要轉折和生命層次新的脫出。「出幼」在有的地方又叫「交還」,意思是在孩子未成年以前,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是無知的,他們所犯的過錯均由父母來承擔責任。「出幼」以後,表示兒童已長大成人,今後的責任就交還給他們自己了。
6、敦煌旅遊注意事項 去敦煌玩要注意什麼
1、甘肅敦煌地區位於我國西北內陸,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日照強度與晝夜溫差較大,請朋友你根據自身情況,帶足禦寒衣物、水壺、墨鏡、太陽帽和特級防曬霜以做外出護膚之用。西寧市高原地區紫外線較強. 因海拔較高,氣候乾燥,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可以適當吃一些紅景天膠囊,以緩解進入高原的不適。2、受旅遊地自然條件限制,景點沿途餐廳的條件與內陸旅遊發達地區相比較,無論從軟硬體設施或飯菜質量都有一定差距,且北方大部分地區口味偏重,喜辛辣;但我們盡最大努力與餐廳協調,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3、甘肅敦煌地區由於地域廣闊,景點之間車程較長,請遊客在去甘肅敦煌旅遊時注意休息調配好時間,以充足的體力參加旅遊活動,早晚溫差較大,請帶好衣物。4、甘肅敦煌地區受宗教影響,風俗習慣與我們不同,游覽時(如進清真寺),請謹記接待人員所宣布的有關考察項目注意事項。穆斯林民族地區:(包括西北地區回、維吾爾、撒拉、哈薩克等民族)A、忌食豬、狗、馬、騾等不反芻動物的肉及一切動物的血液,不食自 SI 的動物。B、進入清真寺禁止吸煙、飲酒,禮拜堂內禁止拍照。 沙漠旅行提示:騎駱駝漫遊沙漠是久居鬧市的人休整身心、調整情緒、鍛煉意志、體驗獨特的最佳選擇。那叮咚作響的駝鈴,浩瀚無垠的大漠,沙海的日落與日出無一不給您帶來神秘、淳樸的感覺。但沙漠旅遊雖然新奇刺激,但它畢竟屬於探險旅遊范疇,因而特提供以下忠告: A、參加沙漠旅遊切莫單獨行動,旅行社應該為您提供駱駝、向導等特種服務。 B、沙漠中晝夜溫差大,要多准備衣服備用。要隨身攜帶一些防曬用品,穿淺色的抗紫外線的衣服。 C、沙漠探險旅遊是一項集體活動,集體活動是旅遊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導游、駝工精誠團結、顧全大局,考察活動才會錦上添花。 D、在沙漠中要注重環保,盡量把垃圾帶出沙漠,至少是就地掩埋。 E、騎駱駝時,要防止駱駝起來和卧倒時將人摔下,在這時要抱緊駝鞍或駝峰,要綳著勁,要順著駱駝的步伐自然騎坐,隨時調整坐姿,並適時下來走一段。 到達高原後注意的事項:(1).剛到高原,每個人都會感到不同程度的氣短、胸悶、呼吸困難等缺氧症狀。但這並不說明你不適應高原,如果能夠正確地保護自己,2~4天後,一般都可使上述症狀好轉或消失。(2).如果是坐飛機上高原,一般高山反應的症狀會在12~14小時左右產生。所以,剛剛到高原的時候一定不要劇烈運動,而要立刻卧床休息。否則,一旦感覺到反應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了。(3).人們常常用吸氧來緩解除胸悶不適。當然,吸氧能暫時解除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但停止吸氧後症狀又會重新出現,延緩了適應高原的時間。假若你上述症狀不很嚴重的話,建議最好不要吸氧,這樣可以使你更快適應高原環境。輕微的高原反應,會不治自愈,不要動輒吸氧,以免形成依賴性。(4).進高原後要多吃碳水化合物、易消化的食品;多喝水,使體內保持充分的水分;晚餐不宜過飽。最好不要飲酒和吸煙。要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5).注意避免過度疲勞,飲食起居有規律。初到高原的前幾天,不要頻頻洗浴,以免受涼引起感冒。感冒常常是急性高原肺水腫的主要誘因(在缺氧狀態下不易痊癒)。(6).在高原地區,旅遊活動不宜過於頻繁,身體負荷不宜過重。初到高原的時候,不可急速行走,更不能跑步,也不能做體力勞動。一周後,才可逐漸增加一定的活動量。(7)皮膚保養 科學研究一致認為造成皮膚傷害和老化的最主要原因是陽光照射。西藏地處高原,天氣乾燥,空氣稀薄而且多塵,紫外線十分強烈,而且旅行通常十分艱苦。這樣的環境對皮膚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如果你不想在旅途中犧牲掉自己的肌膚的話,那就必須做好准備,尤其是女士。戴帽子很有必要,但別把帽子帶得太緊,這樣腦門很容易長豆豆。同時格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嘴唇。在高原,嘴唇是很容易開裂的。一定要准備唇膏。 (8)另外,保持心境平和是有利於保持你的皮膚的;即便條件有時候比較困難,但是還是要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皮膚好的另一個偏方是: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洗臉,早上起床最好不要洗臉。超過10天的長時間野外活動,如果沒有良好的衛生條件,最好就不要洗臉,灰撲撲的一般對皮膚有保護作用,當然,塗一點酥油會效果更好。有點臟不怕,怕的是洗得太干凈很容易曬脫皮的。其他健康事項:(1)注意保暖,高原的晝夜溫差非常大,而且早、晚氣溫偏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0米,溫度降低6℃,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即使在夏季也必須准備外套或毛衣,在陰暗的寺院殿堂里待時間長了也是很寒冷的。另外,保持身體的乾燥也很重要。(2)高原強烈的陽光和紫外線會傷害你的眼睛,應准備太陽帽和墨鏡。西藏有很多冰雪環境,冰雪地及水面會反射很強的太陽光,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將雙眼直接暴露在這種環境中數小時,即可造成雪肓。所以,在雪線及以上地區活動時一定要帶雪鏡,或者至少是可以濾過紫外線的好的墨鏡。(3)高原各條旅遊線上,塵土大,衛生條件不好,所以不宜使用隱形眼鏡。要戴的話,不妨考慮使用用完即棄型的鏡片(4)剛剛上高原的時候由於氣候乾燥,會造成部分遊客易流鼻血和嘴唇乾裂。在貢嘎機場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遊客帶著灼傷的面頰和鼻子離開拉薩。所以要帶上防曬霜、潤膚露和潤唇膏。(5)帶一些鼻腔外用軟膏和潤喉片可緩解乾燥帶來的鼻喉不適。(6)建議大家考慮帶著以下葯品:金施爾康、西洋參含片、阿司匹林、必理痛、牛黃解毒片、感冒靈、喉炎丸,止咳水、白花油、維他命C丸、胃葯、紗布、眼葯水及消炎葯。(7)小心中暑,高原的陽光是很可怕的,尤其在夏天做長時間的戶外活動的時候。因此高原戶外旅行活動一定要備有清涼油、人丹之類的等,而且要多喝水。發現有人中暑,應盡快將其移至陰涼通風處,抬高頭肩部半躺下,脫掉外衣用水濕潤患者內衣,不停扇風並用冷毛巾擦拭患者身體使得患者的體溫降低。患者清醒時,應給他補充水分。
7、敦煌性文化的婚俗
在敦煌發現的不少資料反映出當時的婚齡、以媒妁婚為主的婚姻途徑和一些婚俗。《下女夫詞》表明,在隆重的結婚儀式上新娘要詢問新郎一些問題,直到獲得滿意的回答後,才最後正式地表示願意嫁給他。這些問題包括對男方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志趣是否相同等。
晚唐12窟的《婚禮圖》中的「男拜女不拜」也表明了當時女子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當時,至少是敦煌地區的唐人還存在試婚的風俗。試婚不是隨意的性行為,也要訂立正式的契約,這就是《優先婚前同居書》。 在封建社會中,婚姻形態是名義上的一夫一妻制,實際上的一夫多妻制,只不過有妻妾之分而已。資料表明,敦煌也不例外,如《敦煌拾零·十二時》雲:「縱然妻子三五房,無常到來不免死。」《十二時》雲:「廣置妻房多系絆」;《目連變文》雲:「縱令妻妾滿山川」等。
同時,離婚較為簡單,女子再嫁社會也不以為怪。那時離婚稱為「放妻」,只要男子寫一紙「放妻書」,並為女方和見證人認可,就可解除婚姻,各奔東西。離婚的原因有性格不合,妻子有過錯,或婦女主動提出離婚等。 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唐人白行簡所著《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表明了唐人對夫妻之間的性愛十分重視,認為性愛是夫妻之間感情的重要基礎,夫妻的性愛快樂是人生的一種根本的快樂,在新婚之夜夫妻雙方應親密配合地進行性交。
例如「於是青春之夜,紅幃之下,冠纓之際,花須將卸,思心凈默,有殊鸚鵡之言,柔情暗通,是念鳳凰之卦。」說明新婚之夜第一次性交前有一種念鳳凰之卦的習俗,因為鳳凰有光明的象徵,「鳳凰於飛」象徵夫妻生活和諧美好。所謂「合乎陰陽,從茲一度,永無閉固,或高樓月夜,或閑窗早春,讀素女之經,看隱側之鋪,立障圓(圍)施,倚枕橫布。」這說明當時民間性知識書籍頗為流行,夫妻過性生活前有閱讀這些書籍、參照以行事的習慣。
《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還具體生動地描繪了夫妻性交的全過程,具香湯,洗拭陰畔,整頓褲襠,開花箱而換服,攬寶鏡而重妝「。看來在唐代,夫妻過性生活被為自然、正常的事情,雖有一定的私密性,但並不避待女,夫妻性交後還要待女侍候,進行清洗與換衣,講求性衛生。
媚術和巫術:唐人由於對性愛的重視,而產生了一系列女對男、男對女的求愛法,即所謂媚術,《攮女子婚人述秘法》有不少內容與巫術有關,有的做法也可能有一些科學道理。例如已婚女子在得不到丈夫的愛時,可以:「凡令夫愛,取赤癢足,出夫臍處下看,即愛婦」。「凡欲令夫愛敬,取夫大拇指甲,燒作灰,和酒服之,驗。」又如男子「凡欲令婦人愛敬,庚子日取東南引桃枝,則作木人,書名,安廁上,驗」。「凡男子欲令婦愛,取女頭發二十莖,燒作灰,以酒和成服之,驗。」
當時,人們常以巫術來保平安、求子、求愛、祛病,而貼符、燒符、吞符則是另一種方法,在夫妻床笫之間也常使用,如在敦煌所發現的一種符,人們認為貼在床上可使夫妻相愛。
裸風:敦煌的一些文字資料和壁畫還反映出當時女子有裸體的風俗。裸裝或半裸裝是當時女子的一種時髦裝束,它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而且也盛行看少女跳裸體舞的習慣。
對此,在敦煌曲子詞中也有確鑿的記載,例如:「素胸未消殘雪,透輕羅」。(《雲謠集·風歸雲》)「雪散胸前,嫩臉紅唇」。(《雲誘集·內家嬌》)「胸上雪,從君咬。」(《雲謠集·漁歌子》)以上所謂「素胸」,即裸乳;所謂「胸上雪,從君咬」,即表明了一種讓丈夫吸吮乳房的性生活方式,這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的性文化是比較開放的。
8、甘肅傳統文化有哪些,豐富多採的中華傳統文化
甘肅特色文化
1、河西走廊
這里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交相輝映,民間筵悅、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里熠熠生輝。
2、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
這里是山川錦綉、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
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說,使佛公嬌、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為民俗旅遊的主要景點。
3、甘南、臨夏
甘南、臨夏兩個自治州是藏、回、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這里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嘆為觀止。
4、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
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境內除有眾多的革命遺跡外,還有道家聖地崆峒山、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向文化的傳播陣地,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類的敦煌
敦煌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公元前111年設郡,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鎖鑰」和樞紐城市,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享譽全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被譽為「世界的敦煌」、「人類的敦煌」。敦煌市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等世界四大文化體系的交匯地,是佛教東漸進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匯之地。敦煌是世界級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城市,不僅擁有豐厚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還擁有以「大漠奇觀」著稱於世的鳴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級自然奇觀。敦煌莫高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寺遺址,是世界上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較為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代表了公元4—14世紀中國佛教藝術的高度成就,是兩項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全部六項標準的文化遺存之一。20世紀初以來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以及懸泉置漢代簡牘的考古發掘,由此發展出國際東方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敦煌學,是世界公認的國際顯學。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著名旅遊勝地,是中國旅遊的一張標志性名片。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位於敦煌市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保存著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700多個洞窟,有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唐宋窟檐木構建築5座,珍貴文物5.6萬件。在我國四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每個洞窟裡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泥塑和壁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1987年,敦煌莫高窟作為中國首批候選者獲得「世界文化遺產」認定。在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的981項遺產中,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遺產」6條標準的遺存僅有2個,敦煌莫高窟是其中之一。
世界文化遺產玉門關遺址現為敦煌陽關玉門關景區,位於敦煌西南70公里處,始建於漢武帝時期,是絲綢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唐代詩人李白的名句「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維的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之渙的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的陽關玉門關正是今天的敦煌陽關玉門關景區,也正是因為《陽關三疊》和《涼州詞》的絕世詠唱使陽關玉門關名垂千古。陽關玉門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險要地勢,現存的城垣完整。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您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悠然而生。
6.長城文化——邊關防衛的古戰場
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參觀了長城後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在幾百年前,萬里長城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約公元前7世紀楚國最早修築長城,長城修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自信、團結統一精神的象徵。「不到長城非好漢」,萬里長城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光的勝地。
秦、漢、明三代修築的長城都以甘肅為起點,象一條巨龍,穿越戈壁,翻山越嶺,蜿蜒東行。甘肅境內保存的長城總計超過3600公里,佔全國現存總量的60%以上,除陽關玉門關外,主要有「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關城、距嘉峪關關城2.5公里的官園、距嘉峪關關城20公里的橫溝屯庄、金塔縣漢長城、山丹縣漢明長城、民勤縣漢長城、永昌縣漢明長城、景泰縣明長城、臨洮縣秦長城、渭源縣秦長城、通渭縣秦長城、隴西縣秦長城、岷縣秦長城等遺址。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北方漢民族與游牧民族的金戈鐵馬、逐鹿戰場方面的軍事斗爭,都會反映在這些作為邊關防衛要地的甘肅長城遺址上。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甘肅省長城內外留下了不朽的邊塞詩篇。唐代詩人李白的「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李碩的「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柳中庸的「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今天,雖然烽火狼煙不再,但歷史邊關和烽燧墩台仍令人追思,正如王維《隴西行》詩中描繪:「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嘉峪關(部分),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關城景區,包括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黑山峽等。嘉峪關關城兩翼地勢險要,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黑山,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整個關城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現在的「第一雄關」城樓,建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14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築布局精良,氣勢雄渾,建築精良,顯示了古代邊關將士的傑出軍事才能和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嘉峪關關城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餘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是長城沿線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2座關隘之一,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得名「天下雄關」。「天下第一雄關」、「天下雄關」分別系陝甘總督左宗棠和肅州總兵李廷臣所書。如今登關樓遠眺,長城似游龍浮動於浩瀚沙海,若斷若續,忽隱忽現。天晴之日,或海市辰樓,或塞上風光,奇特景色,盡收眼底。沿戈壁灘南行,至討賴河北岸陡壁邊,與祁連雪峰隔河相望,就是明代長城西端第一個台墩起點——萬里長城第一墩,由明代甘肅鎮肅州兵備道李涵築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在古代軍事報警中起過重要作用。今天,遊客參觀茫茫戈壁上的萬里長城第一墩,仍可憑吊蒼涼冷穆的邊關歷史,遙想當年狼煙四起,鳴炮報警的肅殺之氣,還可以欣賞討賴河絕壁天險,尋撿大漠風雨奇石,領略戈壁的浩瀚風姿。懸壁長城是嘉峪關關城的左翼長城,位於嘉峪關關城北8公里處石關峽北側的黑山坡上,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順城牆頂拾級而上,平坦處如履平地,陡峻處如攀絕壁,有詩贊雲:「萬里長城萬里長,疊嶂黑山暗壁懸」。黑山峽位於懸壁長城南側150米,是長城文化和絲路文化的真正交匯處。置身黑山峽中,可以領略原始荒蠻的自然風貌,感受黑山岩畫的古老、多樣和神秘。
7.佛教文化——攝人心魄的佛國世界,絢麗多彩的石窟長廊
宗派也開始出現,而且,佛教石窟和寺廟也在甘肅大量建造,佛教藝術初顯其獨特的光輝。唐朝時期,甘肅佛教文化進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教藝術從內容到藝術都有新的創造,達到了高峰。五代、宋、元、明、清時期,藏傳佛教在甘肅大發展,不少佛寺改宗為藏傳佛教,重塑佛像或壁畫重繪,加入密宗元素。
在甘肅境內的大量佛教窟龕,自河西向隴東, 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於「絲綢之路」甘肅黃金段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上,把當時甘肅境內佛教文化的輝煌,表現得淋漓盡致。 據統計,甘肅境內絲綢之路沿線佛教石窟有70多處,除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外,著名石窟主要有:1、麥積山石窟。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始建於十六國後秦時期(公元384—417年),以精美泥塑藝術著稱於世,被譽為「東方藝術雕塑陳列館」,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2、永靖炳林寺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創建於西秦建宏元年(公元420年),現存窟龕196個,造佛像近800身,壁畫約900平方米,是保存有國內最早墨書紀年題記的石窟寺。3、瓜州榆林窟。被譽為「莫高窟姊妹窟」,開創於隋唐之前,現存完整壁畫的洞窟42個,壁畫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畫佛神像10826幅。4、肅南馬蹄寺石窟。建於北涼,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現存窟龕70餘個,各類塑(雕)像300餘尊,壁畫約450平方米,寺中有國內僅有的、古樸稚雅的大型浮雕飛天。5、祁豐文殊寺石窟。建於北涼時期(公元401—433年),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現存窟龕100多個,有些壁畫內容可彌補敦煌莫高窟之不足。6、武威天梯山石窟。被譽為「中國石窟鼻祖」,創建於十六國北涼王沮渠蒙遜時(公元401—432年),現存3層,大小洞窟17處,雕像100多尊,壁畫數百平方米,以及北魏、隋、唐、時期的漢、藏寫經、初唐畫像等珍貴文物。7、武山水簾洞石窟。建於十六國時的後秦,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在拉稍寺那陡峭的崖上有一尊釋迦牟尼像結痂趺坐於蓮花台上,高達40餘米,是中國最大的摩崖浮雕。8、甘谷大像山石窟。鑿於北魏,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甘谷大佛釋迦牟尼佛造於盛唐,為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寬10.4米。9、庄浪雲崖寺石窟。始建於北魏,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因山崖懸空而得名。其他著名石窟還有:瓜州縣東千佛洞、武山縣木梯寺石窟、涇川回山王母宮石窟、涇川南石窟寺、慶陽北石窟寺等。
8.黃河文化——九曲黃河繞隴原,甘肅黃河風情之旅
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全長5494公里,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長流河。黃河之源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湧出的河水,清澈見底,潺潺有聲;東流經四川入甘肅,上游穿行在高山峽谷之間,跌盪起伏,湍急迴旋,水流依舊清冽;及至河口過寧夏入內蒙古,穿行陝西、山西、河南,流經黃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黃,由山東北部而入渤海,登高一望無垠的高原千萬條溝壑如同黃土的巨龍,一齊擁入大河的懷抱。 黃河以她柔韌博大的胸懷哺育了黃河文明的先民,吸納、融合了各地區的文明精華,形成了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為早期中華文明的主流。「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等膾炙人口的優美詩句,將黃河文明的大氣磅礴,質朴與絕代風華,展現無遺。
黃河自青海東流,進入甘肅,在長達913公里的黃河幹流甘肅段上,形成了黃河瑪曲第一彎壯美奇觀和劉家峽、八盤峽等高峽平湖。 在甘肅境內的黃河流域,誕生了燦爛輝煌的大地灣、馬家窯等彩陶文化和黃河農耕文明。 遊客沿著黃河甘肅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賞河水清澈、溪流縱橫、草場豐茂的黃河首曲美景; 感受「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情景再現;飽覽高峽平湖、絕壁萬仞的壯觀景色,並體驗獨特的鄉風民俗,探究中華民族文明之源。
9.始祖文化——華夏文明之源,炎黃子孫之根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國最古老的創世神話。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在天水,在此演繹八卦、教化眾生,開創中華文明的肇啟時代;黃帝誕生在天水軒轅谷;西王母降凡於涇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創業興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 木有本而根深葉茂,水有源而源遠流長。追本溯源,華夏民族血脈相連。如今,甘肅東部的天水、平涼、慶陽和隴西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子孫探尋血脈淵源,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和考察觀光游覽的尋根朝覲聖地。
10.民俗文化——走進隴原大地,體驗特色風情
甘肅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鮮明。目前,甘肅省已有甘肅花兒、甘南藏戲等2項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54項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蘭州市的太平鼓、蘭州鼓子、苦水高高蹺、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的松鳴岩花兒會、臨夏磚雕、保安腰刀鍛制、東鄉擀氈技藝,慶陽市的道情皮影戲、香包刺綉,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樂「道德爾」、藏族民歌、史詩《格薩爾王傳》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縣二郎山的花兒會、洮硯製作技藝,天水市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樂、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縣的河西寶卷、夜光杯雕、涼州賢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飾、敦煌曲子戲、永昌萬字燈會,隴南市西和縣與禮縣的七夕節(當地人叫「巧娘娘節」)、武都高山戲、文縣儺舞「池哥晝」,平涼市涇川縣的西王母信仰習俗、庄浪縣抬閣等。這些民俗文化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濃郁見長,或以古老風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顯其價值。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花兒,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甘肅臨夏、定西、甘南等地區勞動人民表達對理想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熱愛的一種民族音樂傳唱形式,內容豐富多彩,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演唱形式多樣,有獨唱、對唱,也有合唱,特別是集體對唱頗具情趣,各由四五位歌手組成的對歌雙方,相互間展開風趣、生動的「花兒」對唱,十分吸引人。集體對唱逐漸演變成有相對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的、各民族自發舉行的對歌、賽歌集會的「花兒會」,如臨夏州和政縣「松鳴岩花兒會」、永靖縣「炳靈寺花兒會」、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定西市岷縣「二郎山花兒會」等。在這些「花兒會」中,影響最大、規模最大的是「蓮花山花兒會」,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到初六,穿著艷麗服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面八方接踵而來,登山會歌,常聚有數萬人,整個花兒會包括攔路、對歌、敬酒、告別等程序,都是在優美的歌聲中進行的,從山腳到山頂,從河邊到樹林,整座蓮花山都回盪著悠揚高亢的花兒,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民歌的海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肅臨夏「中國花兒之鄉」的稱號。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又稱「拉卜楞藏戲」。甘南藏戲的演唱,系說唱形式,具有表演細膩,韻白清晰,繪形繪色,唱腔時而高亢爽朗,時而低緩悲涼等特點,兼具京戲和藏戲之優。將歌舞表演和劇情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最具特色的是「順步」,即同一側的臂和足同時朝著一個方向的動作身段,大量運用到各劇中大臣、儀仗隊等人物步法表演中,其速度緩慢,動作優雅。劇目主要以民間、佛經、歷史故事、古典小說為原本改編而成,具有故事完整、情節曲折、脈絡清晰、聯想豐富、比喻生動、語言朴實等特點,以及較強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很深的感染力,目前已發展到《達巴旦保》、《智美更登》、《召哇桑姆》、《諾桑王子》、《羅摩衍娜》、《阿德拉茂》、《赤松德贊》、《降魔》、《松贊干布》等9個劇目,形成了豐富完整的藝術表演手法。
9、國慶節去敦煌要注意什麼?
1、敦煌早晚溫差很大,所以要帶厚外套了,熱的時候脫掉,另外,即使天冷了,中午依然很曬,記得帶防曬霜。
2、十一是旅遊高峰期,記得提前訂好賓館。
3、敦煌是很成熱門的旅遊城市,一般用品當地都有售。
4、吃飯可以去沙洲夜市,有很多選擇的小吃。
5、莫高窟和火車站很近,如果是中午前到,可以直接去莫高窟。
6、無論是莫高窟還是鳴沙山離市區不遠,都有公交車或者專線車到,沒必要打的。
7、記得去莫高窟不要帶手電筒,不要拍照,這些都會損害壁畫。
8、莫高窟對面有模仿石窟的展覽館,記得要去那裡,很多精品我們在莫高窟不能看到,這里可以看到仿製品,依然不能拍照。
9、西北地區由於地域遼闊,部分區域公路修建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景點之間車程較長,請遊客在來西北旅遊時注意休息調配好時間,以充足的體力參加旅遊活動。如果你要去雅丹魔鬼城景點的話,在次提醒你,雅丹魔鬼城景點距離漸遠,並缺水,中午沒有用餐的地方,請帶自己喜歡的食品。
10、受旅遊地自然條件限制,當地餐廳的條件與內陸地區比較,無論從硬體設施或飯菜質量都有較大差距,並且少數民族餐廳較多,要做好入鄉隨俗的心理准備。
11、沙漠旅行提示:騎駱駝漫遊沙漠是久居鬧市的人修整身心、調整情緒、鍛煉意志、是您體驗神奇經歷的最佳選擇。騎著駱駝走在浩瀚無垠的大漠,聽著叮呤作響的駝鈴,看著毫無遮擋,在地平線上的日升日落,無一不給您帶來神秘感覺。但請你在騎駱駝,滑沙,騎沙灘摩托等項目定要注意安全,量力而行聽從導游和駝工的安排。
12、西北地區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宗教的教義,風俗習慣各異,在西北大部分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不吃豬肉,這是他們生活中的最大禁忌,但敦煌人口99。3%為漢族,生活習性與內地在同。
13、賓館和飯店都有訂火車票和飛機票的。可以到敦煌市裡的火車站和民航售票點去買,在敦煌賓館門口,敦煌的市區很小
14、 去雅丹要玩一天,水一定要多帶,干糧也要備一點做午飯,因為景區缺水而且東西很貴。紗巾,帽子(小心被風吹掉)和太陽鏡也是必備的物品,那邊中午的時候太陽很大。
15、 如果你是玩攝影的,雅丹地貌裡面風很大,會帶起一些沙,要保護好你的相機。
16、選購紀念品的話可以去陽關東路的沙洲市場,那裡既有風味獨特的當地小吃又有很多敦煌的特產,晚上10點左右攤主開始收攤,你可以去的時候慢慢挑,到11點左右開始跟他們砍價。
10、過端午節時敦煌有哪些特色的美食?
敦煌美食
當地人喜食羊、雞、牛肉、驢肉,對麵食製作尤其講究,主要以面和米為主,這和全國大部分地方的飲食習慣是基本相同的。陽關東路的沙洲夜市內有風味小吃區,可以品嘗到各種甘肅風味麵食,烤肉等,價格便宜,而且連附近的小巷也很熱鬧。
驢肉黃面
臊子面
漿水面
釀皮子
泡兒油糕羊
肉粉湯
煌八大怪
敦煌八大怪,好吃又奇怪
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賣(香水梨)
第二怪:驢肉黃面拽門外(驢肉黃面)
第三怪:漿水面條解暑快(漿水面)
第四怪:風干饃饃掰開曬(風干饃)
第五怪:三九鎖陽人參賽(鎖陽)
第六怪:酒棗新鮮放不壞(酒棗)
第七怪:羅布麻茶人人愛(羅布麻茶)
第八怪:榆錢也是一道菜(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