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要彩禮絲弦

要彩禮絲弦

發布時間: 2022-09-13 07:48:14

1、安徽的所有民俗

飲食
一、主、副食品
(一)麵食
烙饃 枕頭饃 蒙城油酥餅 狗肉包子 雞絲卷 高庄饃 重油麻花 小把饊子 獅子頭 盤香餅 水晶豆沙餅 小酥 佛手酥 綠豆煎餅 穿心餜 酥面餜 玉米餜 牛肉饃 老溫面條
(二)米製品
南陵米面 凍米 桐城菜心粑 三河米餃 烏飯團 蒸菜 薴葉餅 徽州米餜
(三)徽州食俗
一品鍋 賽瓊碗 端鍋相勸
二、名菜、名點
(一)名菜
石耳燉雞 腌鮮桂(鱖)魚 發菜甲魚 清蒸石雞 屯溪醉蟹 紅燒劃水 徽州圓子 徽式菊花鍋 毛峰熏鰣魚 生熏仔雞 蟹黃蝦蠱 無為熏鴨 符離集燒雞 八公山豆腐 奶汁回王魚 魚咬羊 掌上明珠
(二)名點
香蕉餅干 墨子酥 雞蛋糕 元寶糖 大救駕 一品玉帶糕 甘露餅 秦郵酥糖 小紅頭 雙冬肉包 蟹黃湯包 廬陽湯包 冬瓜餃 採石磯茶干
地方風俗節會
(一)春季風俗節會
赤膊會 上九會 颺燈會 走太平 媳婦節 春龍節 花朝節 上祀節 驚蛟會 觀音會 禹王廟會
(二)夏季風俗節會
木蘭會 浴佛節 火神會 葯王會 關帝會 城隍廟會 安苗節 太陽會
(三)秋季風俗節會
乞巧節 中元節 滾車節 太子會 地藏節 西廟會 坐廟會 火把節 地方會

2、青海人的風俗有哪些?

青海人的風俗:

1、青海葬禮

青海漢族,葬禮是人逝世以後,由家庭成員及親友對逝世者舉行哀悼和安葬的一系列民間禮俗活動。根據青海人家實實在在的葬禮為准!葬禮也為河湟漢族相同,又保持了古老喪俗。

在青海漢族葬禮習俗中,此項事務的前後分:居喪、報喪、訃告、入殮、戴孝、請亡、守靈、弔唁、驗孝、轉經、送亡、起靈、安葬等儀式。

2、婚禮

舉行婚禮的這一天一大早,新郎同主持婚禮的人帶著迎親隊伍,備上高頭大馬,帶上彩禮,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抱著大酒壇子。壇子頸上系著一條潔白的哈達,還掛著用紅絲繩套著的一大塊扁平的方形水膠。

這塊水膠象徵著新郎和新娘的愛情,如同這水膠貼合的一樣,永世相親相愛。其他人,有的抬著整羊,有的拿著哈達等,來到女家。女家的主人和親友,遠遠看到迎親的馬隊,便在蒙古包前的草地上打著鑼鼓、吹起海螺,歡迎迎親人。

迎親人離蒙古包幾十步外下馬,新郎向新娘父母各敬獻一條哈達,接著向兄弟姐妹獻哈達。父母接過禮物的時候,要對新郎和新娘致以崇高的祝福。

3、民間小調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是中國民歌體裁類別的一種。一般指流行於城鎮集市的民間歌舞小曲。經過歷代的流傳﹐在藝術上經過較多的加工﹐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民間俗稱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謠﹑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時調﹑絲調﹑絲弦小唱等。

(2)要彩禮絲弦擴展資料:

青海人的婚禮風俗的特點:

1、臨時灶台

婚宴上,各路的親戚朋友都會來觀禮,到時的人會很多,只在自己的灶上做飯燒茶的話根本應付不過來,一般都會搭個臨時的灶台,用來煮茶,煮肉湯,做一些簡單的煮食來待客。這些在賓客來之前都會准備好。

2、敬酒

等到賓客坐定之後,家裡的人就會輪番上來敬酒,而青海人敬酒必需是雙手端著一個碟子,上盛4-8個小酒杯。客人喝酒時,先用手指沾頭杯中酒向空中點三下,這是古代少數民族先民的習慣意思是:天地人,然後再將杯中的酒水一飲而盡。

3、禮錢

在婚禮上,所有的賓客都不是空手而來,大家都會帶上給新人的禮錢,通常是以家庭為單位,把自己家人要給的禮錢放在紅包里然後交給賬房。

4、賬房

也就是婚禮上收錢的人,這個人不能是娘家人也不能是婆家人,要是兩家人都信賴的長輩才可以,通常賬房會把所有來賓的禮錢記在一個紅帳本上,寫上搭禮人的名字和禮錢的金額,紅紙黑字,清清楚楚。

5、炕上的席桌

在來婚宴的賓客里,落席的位置也是不同的,所有賓客里的長輩都會坐在炕上的,上面擺著席桌,每上一道菜都是先上到這里,以示對長輩的尊敬。

6、全盤

婚宴上給娘家人的頭道菜叫「全盤」,也就是冷盤拼盤。裡面是涼拌三絲,外面用黃瓜,胡蘿卜、五花肉、午餐肉等掩蓋著,上邊再以雞蛋和香菜點綴。這道菜也是又說道的:今後生活中遇到的事五花八門,但是不論如何大家以後就是一家人了,要和睦。

7、抬針線

在娘家人離開這時要做的事叫「抬針線」。一方面是拜託婆家人以後好好對待自己的女兒;另一方面是向在座各位展現新娘的嫁妝

第一個要抬的是婚宴的主廚,要給主廚掛紅,然後敬酒,目的是感謝大廚做的菜,不要怠慢了客人們。第二個抬針線的,就是媒人,雖然現在都是自由婚姻,但是還是會象徵性的邀請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來充當這個角色。

3、請問哪裡有評劇楊八姐游春要彩禮選段mp3下載?謝謝啦

直奔主題,記得採納,採納後及時下載!

4、宜昌地區婚俗禮節有哪些?

在宜昌,當哪家的女兒帶回家一個陌生的男孩時,鄰居們就會開始猜測:是不是這個姑娘的對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兒子帶回家一個陌生的女孩,街坊們同樣會七嘴八舌:莫不是帶著媳婦回來了?一般情況下,只要雙方父母見過面,而且點過頭,這庄婚事就算有盼頭了,因為在宜昌拜見對方父母叫做「過門」也就相當於「訂親」了。過門後,雙方父母會一起吃頓飯,講究點的人家還會請一些很重要的親戚(又叫己親),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說親要簡單的多。

定親過後,就是要選日子了,也就是所謂「請期」。①日子的選定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首先,看季節,哪個季節適合結婚,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說法,但現在關於季節的要求已經差不多沒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話說「按老皇歷辦事」就是講的現代人擇期的簡便方法。最後是時辰的選擇,古時迎娶的時間多在黃昏後,而現在迎娶的時間多為上午,估計是為了方便中午宴客。

日子選的比較近的新人從定下日子起就要開始忙碌了。按習慣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請雙方的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當然男方親戚要給新娘紅包而女方的親戚也會給新郎紅包。另外男方還要請大約六個生活相對幸福的鄰居或遠房親戚家庭一同去迎親。還有就是要請一個「支客司」(也就是「司儀」),當然這個人必須是當地有一定地位並能言善道的人。婚禮當天的所有活動都將由他主持調配。現在多數家庭選擇在飯店舉辦婚宴,所以相對比較簡單,如果在家舉行婚宴則要慎重選擇廚師等,並在婚禮前一天開始准備婚宴。

女方要准備的東西相對來說不多,但比較煩瑣,也比較重要:嫁妝。在中國古代,女兒出嫁時嫁妝的多少成為了這家是否富裕的標志。也可以說是父母怕女兒因著家底不豐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採取的一些防範措施。發展到現在,女兒家出嫁的嫁妝已經遠遠沒有當時的豐富全面了,大多數被數額不菲的鈔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講究的人家會按舊俗給女兒准備棉絮,箱子,梳妝台等物品。棉絮一般為四套或者八套,現在也有準備六套的。

哭嫁,是土家族獨特的婚俗內容,一般在離開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開始唱「哭嫁歌」。長陽和五峰都有過。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親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輪流陪著哭,內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內容和形式也有不同。這個程序將會一直持續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別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與新娘對哭時,養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戀之心,如泣如訴,聲淚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觀者無不落淚,真有生離死別之感。

喜期到,男家在迎親前三日,准備迎親,應酬賓客。迎親的前一天,男方將備辦的各樣花紅彩禮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禮、衣物等,並接洽第二天娶親事宜,這叫做「過禮」。過禮回來,男方設家宴,邀請新郎親友中的未婚青年歡聚一堂,通宵飲酒歌唱,以示祝賀,這種賀喜儀式叫「陪十弟兄」。形式類似於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實,說是十兄弟,實際上卻並不限定十人。屆時,席上設一令杯選一歌師傅唱開台歌開令,然後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罰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與歌詞的需要,或獨唱或對唱或一人領唱眾人幫腔。其內容除歌手們相互奉承賀喜之類的吉利話外,一般故事、古人、盤歌(猜調)之類的歌均可唱。有的還用嗩吶或絲弦伴奏。最後仍然由歌師傅唱圓台歌,收令散席。

5、農村婚慶舊時的風俗禮儀

我國古代有「六禮」之說,現今部分地區也有這個習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實際上各地區民間約定成俗的婚禮習俗並不完全為這六禮所限,它將相親、訂婚階段的過程簡化,比如,將請期(商定迎娶日期)並於納吉(送禮訂婚)中。而親迎之後的合巹(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鬧洞房和婚後的「回門」等儀禮過程受到更加的重視。
第一步:說媒
一般情況是看上哪家姑娘,先由媒人去說媒,雙方還未見面,然後通過媒人了解一下對方的情況,如果有意願,再決定下一步,也就是所說的相親。
第二步:看親,跟現在的相親有些相近。
就是通過媒人和雙方約定時間,男方帶上禮物去到女方家裡互相見面,相親的日子是由媒人預先定好並通知男女雙方的,因此,雙方都要作好准備。男方要根據婦方父母的愛好,准備一點禮物;婦方要灑掃庭院,准備接待客人。作為當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盡可能有風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給對方一個好的「第一印象」。也是雙方父母了解對方家裡情況的時機,在農村,父母之命還是很重要的,這也是關鍵一步,因為平時是不能私自會面的,有話要通過媒人傳達。
第三步:過禮
「過禮」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認為是對兒女的婚事負責,往往在接到紅帖之後要請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慮。好在現代人多半不相信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換紅帖,往往也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有的甚至連換帖的形式都免了。過禮也是關鍵一步,如果父母同意婚事,雙方商定好了禮金彩禮,男方這個時候就要把彩禮錢送到,婚事也就訂下來了,跟現在的訂婚類似,之後就可以選擇吉日完婚。
第四步:迎娶
迎娶風俗各地也不盡相同,一般都是男方帶著迎親隊伍當天去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出門也有很多講究,迎娶回家禮節也是相當繁瑣,好在現在都簡化了。
現在自由戀愛,也不需要媒人說媒,也不需要上門提親之類的,最多就是雙方商量彩禮多少,之後再決定婚期,談成後也就簡單辦了酒席,有些地方也是去酒店一頓就辦了,而傳統的農村婚禮酒席也很講究,一般都是三天,女方三天,娶過來後男方接著辦三天,還有送親隊伍,迎親隊伍,那時候別人結婚都很熱鬧,親戚朋友很多從各地來到家裡慶祝,而現在大多數是吃了飯就各自回家,很少有那時的熱鬧氣氛。傳統婚禮女方還附帶嫁妝,以前常有電視,衣櫃這樣的東西由女方帶來,不過現在很少了,大多數男方操辦完成。

6、黃岡本地人的習俗有哪些?

一、通行禮節
1、串親訪友:「親戚六眷,往來相見」;「三朋四友,不時走走」。傳統的串親接請禮俗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定期包括「送三節(春節、端午、中秋)」、「辭年」、「拜年」,接初嫁女回娘家吃「餿飯」、「過六月」,已嫁女給父母送冬鞋等等。不定期包括探病、問安、辭行、賀謝、請召、拜訪、看女兒、回娘家。規矩是,探病,去早不去晚。最好在中午十二時前。問安,主要對老人和長輩。晚輩遠行之前,到親戚家走走,叫做「辭行」。歸來帶上接禮再去問候,親戚家或備酒菜「餞行」,或送盤纏,歸來再備酒菜「洗塵」。親友家有婚嫁、造屋、科考事,須攜禮物去祝賀。被賀者日後以禮回謝。
2、待客作客:迎接友人看情況而定。如相見時稀,從遠道而來,並有預約時間,或恭候在家,或迎候門外。如友人已至家,應聞聲而起。春節時來訪,放爆竹迎接(送友亦然)。出迎中態度熱情、誠懇。客至,主人看坐,坐定奉茶、遞煙,雙手送之。紅安特敬待茶,客人每巡喝乾,主人則斟茶不止。生客至,一一介紹,客人剛到,主人有急事辦,須表歉意,避免客人感到冷淡。客人攜帶之物,勿翻動;所送禮品,不當客人面拿家人吃。客人在坐,家人不得爭吵或變臉色,不呵斥雞狗,盡力不讓小伢啼哭。待客酒飯要謙席。坐席有以北方為上,有以橫木為上,有以左方、或靠牆一方為上。斟酒端飯,客人為先。客未食,主人不端飯碗;客未止箸,主人不終席。春節期間,各地都有「把湯」習慣。主家用糕粑、掛面、荷包蛋、雞肉等招待來客。客稍吃或呷口湯就放回,叫作「回碗」。作客,則衣著整潔大方,赴宴准時。忌窺主人內室,忌豪飲暴食,不翻菜碗,不坐主人座位。
3、禮品示意:俗以紅色表示喜,黑白表示哀。賀禮忌白,喪禮忌紅,但對高齡喪者例外,(俗曰老者喪禮為白喜事)。舊時壽禮不送錢(錢與祭鬼神的紙錢同義)、不送鍾(鍾與「終」同音),今已破規。一般男女間不互送內衣。除人參、燕窩和其他高級補品外,一般不送葯物。饋送豬肉時,不送公、母種豬肉。水產類不送鱅魚(俗稱「胖頭」)、鱔魚、鯰魚、烏龜、甲魚、烏魚、芡實(俗稱「雞頭」),皆因不美。今城鎮興送水果、煙酒、飲料,亦興送衣被及工藝品。
4、通行稱謂:家人稱謂有通稱、反稱、代稱、愛稱、貶稱、親昵稱和忌稱。父、媽、伯、叔、嬸、哥、嫂、弟、姐、妹是通稱;稱「父」曰「媽」、稱「媽」曰「父」、稱「父」曰「伯」「叔」,稱「伯」「叔」曰「父」是反稱;稱丈夫為「外頭人」「門外的」,稱妻子為「屋裡人」「門內的」,稱長子次子曰「老大」「老二」等是代稱;稱小兒曰「毛毛」「寶寶」「乖乖」「姐兒」「心肝肉兒」等是愛稱;貶稱有「多伢」、「恨伢」、「忍娣」、「貓兒」、「狗屎砣兒」等;昵稱曰「死鬼」、「我的個」、「伢他父」、「伢他媽」、「老頭子」、「婆婆」等。一般地,大部地域都忌諱稱「大娘」、「婆娘」。有些地方稱呼特別,如武穴把妻子叫「媽媽」(màmà)、紅安把母親叫「大」。還有,大部地方給祖父叫爹、給父親叫爺,唯黃梅反之。黃州、團風等地把姑姑也稱叫爺。親戚稱謂同外地差不多。只是北部山區將外祖父叫「家(gà)公」,將外祖母叫「家(gà)婆」,將「親家」叫qìng gā。
5、對親屬、親戚之外的人稱謂有:對老人稱「老人家」、「您老」、「您郎家」;對讀書人稱「先生」、「老師」、「相公」;對幹部稱「某同志」、「做公的」,亦稱官職;對匠人稱「師傅」、「老師傅」、「大師傅」;對生意人稱「老闆」、「大老闆」、「少老闆」、「掌櫃的」,今稱「經理」、「服務員」等。對對方之父母稱「令尊」、「令堂」;對對方之妹稱「令妹」;對對方之女稱「令愛」;對老師之子、女稱「世兄」、「世妹」;另有「師母」、「師父」、「師兄(妹)」、「師姐(妹)」之稱。
二、生育壽誕
1、祈子鄉俗:按舊俗,境內婦女常用「摸秋」「送龍珠」「送麒麟」等方式祈子祝福。其中摸秋最具風俗特徵:婚後多年不孕婦女中秋節夜,潔衣空腹,悄悄進入鄰家瓜菜園里,將事先看好的對象——冬瓜摸回家,抹凈茸毛,抱瓜而睡,伺瓜偎熱,起身入廚,治理煮食。次日向鄰里暗示,挑起鄰里叫罵,越罵越高興。失竅者心中明白,罵而不傷。若碰巧得子,婦家必辦酒酬謝之。此俗舊時行於英山、麻城、羅田一些鄉村。
2、生育別稱:民間俗稱婦女妊娠曰「有喜」;嗜酸曰「害兒」;腹部隆起曰「出懷」;產前腹痛曰「發生」;臨產曰「臨盆」;產罷曰「落月」;一月不出庭戶曰「蓄月里」、「坐月子」;生頭胎曰「解懷」;稱產婦曰「月里大姐」;手先出曰「討鹽生」;腳先出名「踩花生」;臂部先出曰「坐花生」;落地不啼曰「悶地生」。讀書人生男名「弄璋」,生女名「弄瓦」(或曰「得相公」、「得千金」)。農家得子曰「放牛的」;得女曰「賠錢的」。賀富家生子曰「嵩岳降神」;其自生女曰「緩急非益」。晚年得子曰「老蚌生珠」。「洗三朝」曰「湯餅之會」(或曰「吃紅蛋」)。今統稱「懷孕」、「生產」。
3、生育禮式:舊時鄉村中,嬰兒出生,後有諸多禮式。一是報喜。新生兒問世,其父抱公雞一隻到岳父母家報喜。岳母贈母雞,連舊公雞一起帶回(此俗行於與安徽、河南交界地)。二是送喜餅。沿江一帶興送喜餅,生男送單、生女送雙。親戚鄰里收了喜餅得送賀禮,岳父母尤其豐厚。大至搖窩、童車,小至衣帽、掛面、雞蛋、豬肉、紅糖、糯米。三是洗三朝。出生第三日「洗三朝」。步驟先用煎泡的艾水洗過,再有熟雞蛋滾兒全身。四是剃「毛頭」。男孩一月,女孩十八天前接來理發師傅「剃毛頭」。兒頂部留頭發一撮,叫「性命褡(dǎ)」,亦稱「百歲毛」。剃下的毛發捏成團,交母親保留。五是做月子。及一月,燒香供祖,殷實人家辦酒請客。有的還興「做九朝」、「做百日」。六是制「百衲衣」、「長命圈」。兒在襁褓中,其母便走親串友,向每家乞一塊布片,一個雞蛋。用布片縫「百衲衣」,以雞蛋換銀圈,制「長命項圈」,寓意於祝福。
4、少時賀生:境內習俗,一般慶老、慶小,一歲、六十歲壽慶最為隆重。
①小孩周歲時行「抓周」。主家擺酒請客,堂屋中聯桌結壇,鋪錦列席。壇席上陳列衣帽鞋襪、馬鞭弓箭、文房四寶、琴棋書畫、算盤刀尺、寶器玩具、胭脂水粉、蔥芸(諧音聰明)果餅雜什。其母將孩子打扮後扶坐於放滿物什的簸箕之中,觀他先抓何件物什推斷其嗜好前程。最希望他先抓書、稱,主人常把書、稱置於孩子手邊。但無論抓到什麼,觀者一律喝彩。「抓周」後喝周歲酒。
②孩子十歲時興「做十歲」。沿江幾縣及紅安、麻城特重,但無特定儀式,一般也請酒收議定書,家長、親友的贈品較豐。今有僅點播電視歌曲為慶的。對孩子平時的生日,父母也有表示。通常是割點肉,殺只雞,辦兩個菜,或給孩子煮雞蛋掛面。孩子過生日犯規,可免於打罵。
5、老年壽慶:人滿五十歲始行做壽俗稱「做生」。做第一個壽後,每逢「五」做「小壽」,逢十做「大壽」。父母健在,即逢「花甲」、「古稀」亦不做壽。有夫妻同年同月滿六十,由長輩做主,破例做「雙壽」,此種禮儀尤為隆重。有些人怕親友破費,事先提出不做壽,乃於前一天到親友家躲避,叫「避壽」。
拜壽儀式是在堂屋裡鋪氈條(無氈條以稿薦代之),擺香案。「壽星」率領家小拜祭列祖列宗後,高坐中堂,接受晚輩之拜。拜畢,分發壽餅、壽面與家人、親友。
三、婚嫁喪葬
1、舊式婚嫁:境內解放以前,農村男女定親早、結婚早,擇配講究門當戶對。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確定,放婚姻形成多為包辦婚姻,童養媳、血緣婚(表兄妹聯姻)、買賣婚姻也較常見,共和國成立後,實行《婚姻法》,推行移風易俗,非法婚姻被禁止,舊式婚姻形式得到改變。舊時婚嫁禮儀繁瑣,俗套很多。在訂婚上,先是央媒說合。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問名」,徵得女方家長同意結親。繼而「換庚貼」。將男女方出生年月報與算命先生「合八字」後送與女家,男方攜禮到女家「過路」上門,女方備酒席「打發」女婿。一些地方有姑嫂村婦「盤女婿」之風。最後選擇迎娶日期,將「日子」裝入柬盒,帶上錢物,送與女家。在婚娶上,俗套較多,一是哭嫁。嫁女自收下「日子」起開始哭嫁,有憐己憐親、以及討嫁妝之意。臨嫁前半日對親人、親友大哭一番。受哭者常送「紅包」明表情意。二是搬嫁妝。結婚之日,男家請人搬運,新郎前往,搬運工具一一掛紅。女家置酒款待,並封「利市」(小費)。一般人家嫁妝多為家用器具和衣被之類。富家女辦「全福嫁妝」乃金銀、寶器、山場、田宅、店鋪應有盡有。搬時女婿向岳母跪討鑰匙。至男家。打開箱櫃「揀箱」,亮出新人針線工藝,任人品評。三是迎娶。民國之前以彩轎迎娶新娘,轎分小轎、彩(大)轎兩種。小轎兩人抬,四角掛燈籠,周圍罩帷簾,轎眉懸鏡子、貼「喜」字,意在避邪。彩轎四人抬。帷蓋裝飾華麗,周圍飾龍鳳呈祥圖案。前列儀仗,後擁絲弦鑼鼓,喇叭、嗩吶引之。轎至,女家關閉大門,雙方隔門放鞭,男方送足「求門禮」,散足「彩錢」,女方甚為滿意才開門接轎。女子經過「開臉」(拔去臉上汗毛)、化妝、「辭祖」、「辭親」後被扶登轎,一路上鼓樂齊奏,伴娘隨之。男家以燈籠、爆竹迎候村頭。及至門口,舉行「回車馬」儀式,新郎開轎鎖,由「牽娘」(二女子)攙新娘出轎。拜堂,喝圓房酒。前來祝賀婚禮的親朋鄉鄰喝「喜酒」。多數地方酒後有「鬧新房」之俗。
次日上午舉行「堂見」禮。堂屋鋪紅氈、稿薦。新娘出場參拜親友。受拜者一一賜「喜錢」。第三天早晨,新郎上廚房摸摸瓢勺碗蓋,到親房伯叔家灶房看看,是日「參廚」。上午,由丈夫陪同「回門」(看望娘家父母)。當日返回。俗以為新房不能空人。至滿月,帶禮物再回女家看望父母。
2、新式婚禮: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貫徹後,婚俗多有改易和簡化,一般由介紹人牽線,約期見面、相親,雙方同意就去照相留念,互贈禮品。然後分別上門,會見雙方父母,男給女「見面禮」。婚期由男女雙方約定,佳期不行舊套,嘗定在進行結婚登記後以元旦、三八、五一、五四、國慶節和選擇的其他日期(俗稱「老日子」)。迎娶時租用汽車、拖拉機,坐轎絕少。婚禮不拜堂,而行主婚人(領導幹部)講勉勵的話,新人介紹戀愛經過,然後散煙、散糖果。鬧新房、盤新娘亦有之,但不過分。城鎮有由共青團、婦聯主持的集體婚禮。旅行結婚風氣一度盛行,筵宴多到賓館包席。「嫁妝」男女兩家都辦,七十年代興「四十九條腿」,八十年代興「電器四化」及組合傢具。合八字、送庚貼、喝准盅、哭嫁、哭轎、回車馬、參廚等禮儀消失。認親、過路、送節、問安、備嫁、送彩禮、辦喜酒、堂見更講實惠。

7、中國主要戲劇劇種簡介

中國戲曲劇種介紹

【京劇】

京劇是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劇種。它是由多種地方戲在北京匯聚、融合,發展而成的。它從產生到現在約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

清代乾隆以來,崑曲、弋陽腔、秦腔等曾先後進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藝人高朗亭率領有名的徽戲「三慶班」進入北京,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以後,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個徽班入京,和「三慶班」合稱「四大徽班」,盛極一時。此時,崑曲、京腔(弋陽腔入京後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漸冷落下來。約於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也進入北京,漢 劇和徽劇出於同一源流,因而時常合班演出,聲腔上相互結合。後來,徽班又吸收,溶化了崑曲、梆子、京腔的精華,在劇目,音樂,身段、服裝、化妝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結合北京當地語言和風俗習慣,便逐漸形成了京劇。當時稱為「皮黃」,又名「京調」。

1850年前後,京劇在四大徽班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等著名演員,時稱「老生三鼎甲」。他們對京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有突出的貢獻。

京劇藝術比其它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和誇張的特點,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在舞台表演上富於鮮明的舞蹈性和強烈的節奏感。

一百多年來,京劇著名演員先後輩出,特別是不斷涌現出許多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形成不同風格的流派,為京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京劇藝術的珍貴財富。

解放後,京劇藝術取得了巨大成就。整理、改編、創作了大量的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歷史劇,並成功地演出了許多現代題材劇目,為京劇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京劇藝術代表團還多次出國訪問演出,轟動了世界藝壇。

【崑曲】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崑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崑曲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崑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崑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崑曲劇院。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崑曲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崑曲在中國戲曲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

【評劇】

評劇是全國有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形成於清末民初,約有七十年的歷史。它源於冀東一帶的「蓮花落」,後來吸收了東北「蹦蹦」的腔調,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稱。最初為對口演唱形式,近似東北的「二人轉」,後來陸續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擊樂.灤州影戲、樂亭大鼓和京劇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變為「奉天落子」,最後成為現在的評劇。成兆才是早期評劇的著名演員和劇作家。他創造了許多新腔,並創作改編了一百餘種劇本,對評劇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 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評劇原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今天盛行的是東路,流行於河北和東三省,在南方也有廣大觀眾。西路評劇又叫「北京蹦蹦」,是在東路評劇梆子、老調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腔調高亢,板頭豐富,別具風格。辛革命前後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觀眾歡迎,以後瀕於絕跡。1958經中國評劇院發掘整理,始重現於舞台。《花亭會》就是經過整理並由青年演員繼承下來的一出好戲。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初名「直隸梆子」,後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始改今名。它淵源於陝西秦腔的梆子系統。大約在清代中葉以後,由山西蒲州梆子流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清末曾在北京盛極一時。後來梆子和皮黃曾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吸收,使梆子在藝術上日趨完整。北京的直隸梆子吸收皮黃精華之後,又稱「京梆子」。辛亥革命後,許多出色的梆子女演員不斷涌現,給梆子劇種帶來了新生面,使其唱腔音樂發生了較大變化。
河北梆子流行時,在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尤其是在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區最為群眾喜聞樂見。河北梆子的唱腔高亢激昂、剛勁挺拔,主要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調等板式,還有近百支用於舞台伴奏的曲牌。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河北梆子在河北一帶農村得到廣泛發展。但在國民黨統治的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則日漸衰落。解放後,河北梆子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對過分喧噪的鑼鼓、梆子進行了革新,創造了新的唱腔,使其在慷慨雄壯之中兼有柔和悅耳、優美動聽的特色。

【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河北省地方劇種之一。約產生於明朝末年。它長期流傳在民間,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唱腔朴實、激越、剛健,有頭板、二板、安板、起板、撥子板、送板、留板、哭板等多種板式。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笛子、笙、二胡、三弦等。流行地區以河北保定為中心,分東路(高陽、安新一帶)、西路(保定西部地區)、南路(石家莊一帶)。各路唱腔無甚大區別,只是落腔有所不同。老調表演形式完整,行當齊全,傳統劇目較為豐富。《潘楊訟》是較有影響的劇目,已拍攝成戲曲影片。

【絲弦戲】

絲弦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調」的一個支脈,古名叫「弦索腔」。絲弦戲原來沒有女演員,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員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聲交替運用的特點。絲弦的伴奏樂器,長期沿用兩把柳琴與兩把三弦,清咸豐年間,因與老調梆子經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樂器改用了老調的中音板胡,其它樂器也有增減。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崑曲、河北梆子、京劇不同程度的影響。它流行於河北省中南部的廣大農村,及山西部分地區。絲弦的唱腔既高亢又宛轉,以板腔為主,分越調與管調兩個系統,又各有多種板式。解放前夕,絲弦僅存一兩個專業班社。解放後,絲弦有了較大發展,並有女演員參加演出,絲弦的優秀傳統劇目《空印盒》曾搬上了銀幕。

【平調】

平調是河北省的地方劇種之一,發源於冀南武安縣一帶,也 稱「武安平調」。流行於冀南、豫北和晉東南廣大地區,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平調的產生,據傳始於明末清初,由武安藝人汲取了豫j[淮調的特長,結合武安民間音樂、舞蹈演變而成。

平調屬於「梆子戢」,行當齊全,善演歷史戲。它的唱腔屬板腔體,結構 較完整,旋律優美,長於抒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悲板等近二十個板頭。音樂伴奏有嗩吶曲牌和絲弦曲牌百餘個。從前,伴奏樂器主要有二弦,軋琴等;;解放後又增加了笙、笛、板胡等。在表演上具有活潑、粗獷、激昂,豪放的風格特點。其代表性劇目有《三進帳》、《鍘陳士美》、《金鍾記》等。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區樂亭、灤縣一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所以又叫「樂亭影」、「灤州影」,流行於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區以及東北三省各市縣、它是一種有著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抗日戰爭以前常在農閑聚眾演出,征上述地區的鄉鎮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唱腔音樂尤為群眾所喜愛。

唐山皮影的唱腔是從一種純說唱形式的「大福影」演變而來的,它是一種男女分腔的,有著多種腔調(如平調、花凋,陽韻平調、河東調.灤河調,吟腔),·多種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緊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體。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前輩藝人的發展創造,長期以來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樂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後來逐漸被四胡所代替。

【北京曲劇】

北京曲劇是解放後在單弦等曲藝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新劇種。單弦是北京廣泛流行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用第三人稱說唱故事過去有時用兩個以上演員化裝演唱,便叫彩唱牌子曲。今天的曲劇就是脫胎於牌子曲的戲曲形式。1950年曲藝演員魏喜奎等人首先演出了《新探親》叫做新曲藝,以後改稱曲劇,陸續演出了《柳樹井》、《羅漢錢》、《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駱駝祥子》等劇目。

北京曲劇的曲調種類很多,生動活潑,並且念字清楚,易於表現現代生活。

【二人台】

二人台是內蒙西部地區最為流行的一種民間戲曲形式,並廣泛流傳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一帶。;最初只有兩個演員在舞台上演唱故名「二人台」。它是在當地小曲「絲玄坐腔」的基礎上,吸收了「社火」歌舞及蒙族民歌演變而成。有近百年的歷史。二人台的劇目內容多為生活小戲。二人台音樂有 濃厚的地方色彩,所採用的曲調是從民歌的基礎上發展來的).:音階跳動大,滑音,裝飾音多,具有悠揚、開闊、粗獷的風格。伴奏樂器有笛子;四胡;揚琴、三弦等,用「四塊瓦」(竹製樂器)擊打節奏.

解放前,二人台曾受反動統治的摧殘。解放後在劇本,表演、音樂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演出形式和表演內容都有很大的改進。

【吉劇】

吉劇,是在「二人轉」的基礎上,吸收東北其它民間藝術和借鑒其它地方戲曲的長處,融合提煉,於1959年誕生的.流行於吉林省:
吉劇的唱腔音樂,包括「柳 調」和 「咳調」兩大類,各有一套曲牌。這些曲牌是「二人轉」音樂中有代表性,而且適於戲曲化的部分。它被吸收到吉劇中後,按照「板腔體」戲曲音樂的規律,形成了三節板、正板。快正板.搶板,行板、散板、流水板等多種形式。主要伴奏樂器是;板胡和嗩吶。吉劇的表演,繼承了二人轉唱,扮、舞、說,絕(手絹、扇子等絕活)等五功,並吸收了其它劇種的表演特長,而發展形成獨特的風格。經過整理,恢復上演的《包公賠情》和《燕青賣線》等劇,展現了吉劇的表演風格和藝術成就。

【晉劇】

晉劇又稱「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後定名晉劇,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劇種。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流傳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內蒙、陝北等廣大地區.晉劇是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在晉中秧歌的基礎上,吸收蒲劇、崑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音樂成份,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逐步發展並盛行起來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獷,而又圓潤工細。經常用大沒唱詞來表現戲劇情節,用對唱代替對白。在板類上,主要有四股眼.夾板、二性、流水,以及用來表現激昂情緒的介板和表現悲痛的對白。它的每個行當各有不同唱法;唱腔變化多端;豐富多彩。晉劇的許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發)也是很馳名的。

抗日戰爭時期;在革命根據地一帶,不少藝人曾演出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為抗日戰爭服務。解放後,·晉劇出現了《打金枝》,《蝴蝶杯》、《劉胡蘭》等許多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

【蒲劇】

蒲劇因其發源地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而得名、又稱「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晉南群眾又稱之為「亂彈」。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劇種中最古老的一個劇種。山西、河北,河南幾省的梆子戲,都曾受它的影響。蒲劇是晉南人民喜愛的劇種,在豫西、陝東、·甘肅、寧夏,帶也有廣大群眾基礎。追溯源流,它是由「鐃鼓雜戲」演變而來,至明嘉靖年間已基本形成,分為西路和南路:南路較文雅,細膩;西路則火爆,豪放。蒲劇的音樂高昂、強烈,音節跳動性大,調活潑,感染力很強。它的,呂腔板類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間板、滾白等多種。在表演上誇張性很強,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種特技。

解放前,這個劇種受到統治階級的鄙視和摧殘,戲班四散,藝人轉業謀生,已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在黨的關懷下,經過挖掘整理和革新創造,蒲劇藝術得到恢復和發展。《竇娥冤》一劇曾拍成電影,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流行於晉北、內蒙及冀西北一帶地區。淵源於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緒年間即已盛:七七事變後,由於日寇摧殘,班社解散,藝人改業,幾乎瀕於絕滅,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屆戲曲會演才重新恢復起來。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調,念白均同蒲劇相近,但音凋更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別它的「彎調(即花腔)」,唱起來千變萬化,婉轉動聽。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夾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滾白等。北路梆子擅長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強落」的規律,但由於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聽來變化多姿,絕不單調。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也叫「 晉東南梆子」、「上黨宮調」,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相傳明末起源於澤州(今晉城)一帶,流行於山西東南部地區。「上黨」一詞,是因晉東南為古「上黨郡」而得名。

上黨梆子的表演,無論台步、身段都具有咀獷、古樸的藝術特色。唱腔高亢、活潑,曲牌相當豐富,特別是「花腔」一類曲凋,優美動聽,獨具格調。除梆子腔調外,過去也兼演一部分羅羅腔,崑腔口皮黃的劇目。

【秦腔】

秦腔是西北地區主要的地方戲曲之一,它是在陝西關中地區生長起來的。周代以來,關中地區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劇種,大約於明代在陝、甘一帶的民歌基礎上形成。發展過程中受到崑腔、弋陽腔、青陽腔等劇種的影響。清初,得到蓬勃發展,廣泛流傳到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省。秦腔在發展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演變為三路:東路秦腔,即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稱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稱西安梆子。秦腔本來是陝西各路梆子的總稱,後來習慣地指西安秦腔。它兼有各路秦腔之長處,流傳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一帶。

秦腔創造了我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成為梆子腔(亂彈)系統中的代表劇種。現在北方幾省的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秦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唱腔,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給人以高亢激越,粗獷朴實之感。在曲調上有「歡音」和「苦音」之分;在板式上主要有慢板、尖板、滾板、搖板、代板等五種,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在表演上,朴實熱烈,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很濃,並有噴火,跌撲、耍髯口等多種特技。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一些秦腔劇團進行了戲曲改革工作,曾創作演出過《窮人恨》、《血淚仇》等現代劇目,深受抗日軍民歡迎。解放後上演的《三滴血》,:趙氏孤兒》《紅梅閣》等經過改編的傳統劇目,展現了秦腔
藝術發展的新成就

【鄂劇】

鄂劇也叫「曲子」、「迷鬍子」是西北人民喜愛的戲油形式之一。它流行於陝西各地以及山西.甘肅、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區,由
郡縣、鄂縣的山歌、小調、童謠等發展而成。清代中葉已在舞台上演出.在發展過程中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路多發揮小曲子的長處,活潑明快,健康優美。西略則重大麴』,曲調優雅、悲壯,唱時比較緩慢。中路則介乎二者之間,唱法上受秦腔影響較大,聽起來高昂悲壯。

郡鄂的曲牌非常豐富,有七十二大調,三十六小調之說。伴奏上,在「地攤子」演唱時比較簡單,只有三弦、板胡、星子及四塊瓦(四片竹板製成之節奏樂器)等。搬上舞台以後,吸收了秦腔等劇種的打擊樂,加進了二胡等弦樂,使樂隊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十二把鐮刀》等新歌劇,就採用了鄖鄂的曲調。

【碗碗腔】

碗碗腔,原為流行於陝西省東部一帶的皮影戲。由於樂器中有小銅碗,配合月琴,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因而得名。它雖是地方小戲,但形式完整,行當齊全,並具有悠揚清麗的音樂和生動感人的唱詞。它的劇目大都是本戲,摺子戲很少。碗碗腔在音樂上吸收了秦腔、蒲劇、鄖鄂,晉劇等曲調因素,從而創造出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唱腔。主要板式有:頭回南路、二回南路、東路腔.緊板,滾板、揚句子、花花腔、西廂調等。伴奏樂器以月琴、硬弦、二胡為主,運用起來非常和諧,而且極富變化。1956年在皮影戲的基礎上發展成為舞台劇,流傳於陝東.晉南,晉中一帶,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隴劇】

隴劇是建國後在隴東道情的音樂唱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年輕劇種.隴東道情是流行於甘肅東部環縣,慶陽一帶的皮影戲。它在造型。表演(皮影操作),特別是音樂上,都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深為群眾所喜愛.解放前,它遭受反動統治階級的摧殘,藝術上得不到發展。解放後,經過挖掘和整理,於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成立了專業劇團,並正式定名為「隴劇」.以後,先後排演了很多大小型歷史劇和現代劇。其中大型歷史劇《楓洛池》,受到觀眾的好評。
隴劇音樂旋律開闊、優美,節奏自由明快。它的唱腔有「慢板」、「飛板」、「新板」。「滾白」等多種,並有「傷音」「花音」之分。其中「簧」(即唱腔中的拖腔)和「嘛簧」(即唱腔中幫腔)的運用,形成了隴劇音樂的獨特風格, 它的主要伴奏樂器有四胡,海笛等。

【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河南及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等部分地區,是由明代流入的案腔、蒲州梆子同河南當地民間戲曲結合而形成的。由於長期在農村演出,帶有 濃厚的鄉土氣息,唱工多,口白少,長於表達多種多樣的感情,表演風格朴實清新,深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

現在的豫劇主要分「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個流派。豫東:凋以商丘,開封為中心,演唱用假嗓,聲音高亢,多用花腔,較為活潑輕快,又稱「上五音」「祥符調」和「沙河調」是其支派。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演唱用真嗓,曲凋低回婉轉,尾音低落;又稱「下五音」。腔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飛板、栽板、滾板等多種板式。主要伴奏樂器有瓢胡,月琴,橫笛、梆子等。文武場曲牌有幾百種之多。流傳的傳統劇目達四百餘出。解放後,豫劇在演出現代劇方面曾取得很大成功,《劉胡蘭》,《朝陽溝》、《李雙雙》、《人歡馬叫》等都受到群眾廣泛的歡迎。豫劇現巳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響的劇種。

【越調】

越調,河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河南和湖北北部地區。它是在元,明時期流行於民間的弦索的基礎上,受到秦腔、漢劇的影響,至明末清初時形成的。

越調的音樂豐富,有九腔十八調之說。伴奏樂器以四股弦為主,兼用卧笛、月琴、三弦等。過去它以善演悲劇著稱,解放以來,由於音樂的革新和劇目的變化,在表演喜劇上已有可喜的成就。現在河南流行的越調分兩個流派。一是南陽地區的越調,它保持著大越調的特色,唱的節奏較慢,慢板第三個字要用假嗓拉後腔,唱腔用的曲牌較多。另—是豫南,豫東的
越調,近幾十年來,尤其是解放以後;有了較大革新,不再用假嗓拉後腔,所唱的節奏比較快,適於表演現代人民的生活。

【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又名「河南曲子」,是河南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它是在民間說唱音樂——鼓子曲均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它的曲牌大多是明,清以來流行於中原的民歌,俗曲。演唱時以三弦、琵琶,古箏等彈撥樂器伴奏;曲調委婉動聽,但纏綿曲折有餘,跳盪激越不足,為著適應群眾新的欣賞需要,一些輕快活潑易於上口的曲牌,開始在洛陽一帶的鼓子曲中演變分化出來,以踩「高蹺」演「故事」的形式演唱了一些生活小戲,音樂伴奏也變為以音量較大的墜胡為主,人們稱這種曲子為「小報曲子」。原有的鼓子曲仍流行於南陽一帶,稱為「大調曲子」這種改革是從說唱過渡為戲曲的一個重要轉折,到1926年前後便正式在舞台演出。

解放後,曲劇音樂唱腔有了很大發展,其中有些腔調已打破了原曲牌音樂的局限,逐漸接近板腔音樂,克服了不善大段宣敘的缺陷,。同時又對 原有的曲調加以豐富變化,從而增強了表現力。

【呂劇】

呂劇過去稱為「上裝洋琴」或「洋琴戲」,是在山東琴書(坐腔洋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劇種。清末,廣饒縣的琴書藝人時殿元、 譚秉倫等將「坐腔洋琴」里的節目化裝上演,受到群眾歡迎。這時,化裝演 員要同時演奏樂器,後來,.伴奏和演唱分開,發展成為「洋琴戲」。它的流行地區不斷擴大,逐漸遍及山東省各縣市,在農村,尤為婦女群眾所喜愛。

呂劇的傳統劇目除部分本戲外,多系以民間傳說及家庭故事為題材的小戲。呂劇的唱腔較為簡單,朴實,平易近人,它的曲調主要有「四平腔」和「二板」兩種,演唱時由演員根據劇情自由運用,長於抒情和表現現代生活。解放後,成立了專門機構,重點對呂劇進行了整理,研究,創作演出了《李二嫂改嫁》等具有影響的劇目。在音樂上,吸收了北方其它梆子劇種的音樂特色,創作出了一些新的曲調,充實了呂劇音樂的表現能力。呂劇已經發展成為較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

【柳子戲】

柳子戲,又稱「弦子戲」,是山東的一個古老劇種。明末清初時由河南.山東一帶流行的「黃鶯兒」、「山坡羊」等弦索小曲發展而成;後來又吸收了更為通俗的七字句說唱一一「柳子調」,便以「柳子戲」命名。它是皮黃劇泄未盛:行以前,——般所說的我國「南昆、北戈、東柳、西梆」四大聲腔之一。柳子戲流行於山東,江蘇,河南三省交界的地區。
柳子戲的傳統劇目大部分用俗曲演唱,還包括了一部分離腔、青陽,崑曲,亂彈、羅羅,娃娃、微調劇目及唱腔。曲調曲折委婉、優美動聽,有越調,平調、下調,二八調四種。曲牌二百餘支。伴奏樂器為三弦、笙,笛。柳子戲在表演藝術上,有深厚的基礎和獨特的風格,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粗獷細膩兼而有之。

柳子戲在解放前備受摧殘,近於湮沒。建國後,成立了山東省柳子劇團,使這個劇種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該團整理了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其中《孫安動本》一劇獲得人們的贊許。

【黃梅戲】

黃悔戲是安徽省的地方劇種,源於湖北省黃悔縣的「採茶調」。「採茶調」在鄂、皖,贛三省毗鄰地區廣泛流行,與當地民間流行的舞蹈、曲藝相結合,逐漸形成為民間小戲,安徽人稱它為「黃梅調」,解放後改秤黃悔戲,
黃梅戲早期多演出「兩小戲」(小丑,小旦)和「三小戲」(加上小生)。後來受「高腔」影響,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清道光以後,黃梅戲流入以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曾與徽劇同台演出,深受徽劇的影響;此外,還吸收了當地的民歌,小調.得到再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解放後,黃梅戲發展很快,受到各地觀眾的歡迎。

黃梅戲曲調豐富,共有一百多種,如「評詞」,「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黃梅戲用安慶地區的語言演唱,加之唱時一律用本嗓兒,所以使人感到語言易懂,字音清晰。

【廬劇】

廬劇原名「倒七戲」,是以大別山地區的民歌和淮河沿岸的民間舞蹈為基礎發展而成的,約有二百年的歷史。1955年改名為廬劇。在發展過程中受過徽劇、京劇的影響。現在是安徽地區廣泛流行的一個劇種。由於流行地區不同,又形成了幾個不同流派:西路流行在六安。霍山一帶,唱腔比較高亢、粗獷;南路流行在蕪湖、南陵一帶,唱腔比較細膩、柔和;中路流行在合肥、巢縣,唱腔兼有西路、南路的藝術特色。

廬劇在長期流行中,曾不斷向安徽民間曲藝(如「鑼鼓書」)。戲曲(如「目蓮戲」、「徽劇」)等藝術形式吸收養分,形成了較為豐富的音樂唱腔+曲調有一百多種,主要分「花腔」和「主調」。「主調」又根據不同行當有不同特點,有「老生調」,「寒調」等區別。在劇目和表演藝術方面,也十分豐富多采。
(泗州戲) 泗州戲,俗稱「拉魂腔」,是安徽省的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淮河兩岸。它與山東。江蘇的柳琴戲同出一源,在安徽流傳時間很長,並有所豐富發展。最初是以說唱形式出現,常年用「唱門子」、「地攤子」等形式在農村流動演出,後吸收花鼓燈的舞蹈豐富其表演藝術,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泗州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泗州戲的唱與白結合得非常緊,唱腔富於變化+婉轉動人。它以表演勞動人民生活小戲見長,如《拾棉花》,《走娘家》等都是有影響的劇目。

【漢劇】

漢劇,舊名「楚調」,也稱「漢調」。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原以秦腔經襄陽南下而演變出來的西皮為

8、遠安人結婚有哪些風俗?

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而婚嫁作為人生一件大事更是受到空前重視,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婚俗習慣,宜昌是湖北第二大城市,除漢族以外還有土家族還有等其他民族,因而在文化上更是兼容並包,婚嫁習俗也是如此,各地聯姻讓宜昌地區的婚嫁更具趣味。自古就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一說,而男女各自所處的環境則決定了他(她)們要如何娶來如何嫁。《中國民俗通志——婚嫁志》中說道:「婚俗,是關繫到人類種族繁衍`人丁興旺和社會組成的一種本能文化。婚俗即是人類的動物屬性不斷減少`文化屬性不斷增加的一種最為重要的民俗事項。因此,各個民族對於婚姻的締結都異常重視,並有一套完整的習俗與之相配合。」本文就將向您介紹宜昌地區的婚嫁習慣,領略夷陵人的婚嫁風俗。宜昌歷史悠久,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現在的宜昌地區轄宜昌城區、遠安、當陽、宜都、枝江、五峰、長陽、秭歸、興山共九個縣市,其中五峰和長陽為土家族自治區。本文將根據婚嫁中各個程序的進行時間來講述宜昌各地的習俗。不管在哪裡,男女雙方要結婚,家長是一定要見的,類似於古代的相親。現代人們的思想受到了開化,因此戀愛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變成了自由戀愛,父母的意見只用來做參考,而媒婆一說也改成了「介紹人」在宜昌,當哪家的女兒帶回家一個陌生的男孩時,鄰居們就會開始猜測:是不是這個姑娘的對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兒子帶回家一個陌生的女孩,街坊們同樣會七嘴八舌:莫不是帶著媳婦回來了?一般情況下,只要雙方父母見過面,而且點過頭,這庄婚事就算有盼頭了,因為在宜昌拜見對方父母叫做「過門」也就相當於「訂親」了。過門後,雙方父母會一起吃頓飯,講究點的人家還會請一些很重要的親戚(又叫己親),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說親要簡單的多。定親過後,就是要選日子了,也就是所謂「請期」。①日子的選定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首先,看季節,哪個季節適合結婚,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說法,但現在關於季節的要求已經差不多沒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話說「按老皇歷辦事」就是講的現代人擇期的簡便方法。最後是時辰的選擇,古時迎娶的時間多在黃昏後,而現在迎娶的時間多為上午,估計是為了方便中午宴客。日子選的比較近的新人從定下日子起就要開始忙碌了。按習慣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請雙方的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當然男方親戚要給新娘紅包而女方的親戚也會給新郎紅包。另外男方還要請大約六個生活相對幸福的鄰居或遠房親戚家庭一同去迎親。還有就是要請一個「支客司」(也就是「司儀」),當然這個人必須是當地有一定地位並能言善道的人。婚禮當天的所有活動都將由他主持調配。現在多數家庭選擇在飯店舉辦婚宴,所以相對比較簡單,如果在家舉行婚宴則要慎重選擇廚師等,並在婚禮前一天開始准備婚宴。女方要准備的東西相對來說不多,但比較煩瑣,也比較重要:嫁妝。在中國古代,女兒出嫁時嫁妝的多少成為了這家是否富裕的標志。也可以說是父母怕女兒因著家底不豐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採取的一些防範措施。發展到現在,女兒家出嫁的嫁妝已經遠遠沒有當時的豐富全面了,大多數被數額不菲的鈔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講究的人家會按舊俗給女兒准備棉絮,箱子,梳妝台等物品。棉絮一般為四套或者八套,現在也有準備六套的。哭嫁,是土家族獨特的婚俗內容,一般在離開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開始唱「哭嫁歌」。長陽和五峰都有過。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親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輪流陪著哭,內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內容和形式也有不同。這個程序將會一直持續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別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與新娘對哭時,養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戀之心,如泣如訴,聲淚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觀者無不落淚,真有生離死別之感。喜期到,男家在迎親前三日,准備迎親,應酬賓客。迎親的前一天,男方將備辦的各樣花紅彩禮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禮、衣物等,並接洽第二天娶親事宜,這叫做「過禮」。過禮回來,男方設家宴,邀請新郎親友中的未婚青年歡聚一堂,通宵飲酒歌唱,以示祝賀,這種賀喜儀式叫「陪十弟兄」。形式類似於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實,說是十兄弟,實際上卻並不限定十人。屆時,席上設一令杯選一歌師傅唱開台歌開令,然後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罰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與歌詞的需要,或獨唱或對唱或一人領唱眾人幫腔。其內容除歌手們相互奉承賀喜之類的吉利話外,一般故事、古人、盤歌(猜調)之類的歌均可唱。有的還用嗩吶或絲弦伴奏。最後仍然由歌師傅唱圓台歌,收令散席。與此同時,女方的哭嫁也已進入高潮部分,入夜,擺放著姑娘陪嫁物品的堂屋裡紅燭生輝,香煙繚繞。兩張朱紅桌子擺在堂屋中間,桌上放有糖食果餅和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乾果,被邀的9位土家未婚女子圍桌而坐,陪新娘唱十姊妹歌,謂之陪十姊妹。歌聲通宵達旦,直到新娘出嫁前一個時辰才降下帷幕。這一習俗不僅在長陽和五峰兩個土家族聚集地有,在遠安、枝江等縣也有。「陪十姊妹」作為土家族婚俗中最隆重的禮節,其特點是規模大、內容多、形式活、氣氛濃。但相比之下「陪十弟兄」所唱的歌曲更具有陽剛之氣,歌詞排列密集,曲調起伏不大,節奏性較強。迎親這天,親友齊聚。一大早男方就會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迎親隊伍前往女方家。而此時女方的親友則在與新娘做最後的告別,在興山和枝江等地新娘的媽媽在婚禮當天是不送親的。除了爸爸媽媽的囑咐以外還要再次清點嫁妝,親戚朋友還要往作為嫁妝的箱子里塞錢,這些錢就是所說的「壓箱底」的錢。一般情況下男方會把時間算好以保證中午12點之前返回新房。刁難新郎的任務一般是交給伴娘的,新郎到女方家裡之後伴娘要想盡各種辦法不讓新郎進門,包括提問或者要求唱歌啊,當場再次求婚等等,如果新郎覺得難為情可以給紅包以買通伴娘使其開門。當然即使新郎進了門也是不可能讓他輕易接走新娘的。必不可少的一招——藏鞋子。伴娘在新郎進門之前把新娘的鞋子藏起來,其目的有兩個,其一就是要紅包,其二就是告訴新郎要將新娘抱走,因為在宜昌新娘從自己家到婆家的路程中腳是不能落地的。迎親隊伍在返回過程中是要按順序排列的。一般排在前方的是裝嫁妝的車,緊跟著是新人乘坐的車,後面則是迎親的和送親的親友的車,當然如果有攝像的話,攝像的車就在最前面了。到達婆家以後男方的支客司還要大聲向來客通報新娘嫁妝的明細。③現代婚嫁中「拜堂」這一環節已經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當新娘到婆家時男方的己親都要在堂屋(客廳)等候新娘敬茶,新娘每敬一杯茶,喝茶的人就要給一個紅包。當新娘的嫁妝收拾停頓之後,婚宴就開始了。婚宴上一般要准備15道菜加一個火鍋。新郎和新娘則要在婚宴過程中給每一位客人敬酒。在宜昌,一直流行著鬧洞房的習俗。④鬧洞房,始於六朝。有的地方稱「逗媳婦」、「吵房」, 即在婚禮當天晚上,親朋好友,無論長輩、平輩、小輩都聚入新房中道喜嬉鬧,皆無禁忌,素有「三日不分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之說。到這里一場婚禮就結束了,但並不是說整個婚嫁過程都結束了,在宜昌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回門。回門的時間一般是在婚禮後的第三天,女兒和女婿一起回娘家,這一習俗從女婿方面來說,有感謝岳父、岳母恩德,拜會、結識女方親友等意義;從女兒方面來說,則表示了出嫁成家後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的心情。而女方父母也會非常重視,所以事先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准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而這也就是婚嫁全部過程的終結。

9、請問湖北宜昌市宜都結婚習俗

向您介紹宜昌地區的婚嫁習慣,領略夷陵人的婚嫁風俗。宜昌歷史悠久,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現在的宜昌地區轄宜昌城區、遠安、當陽、宜都、枝江、五峰、長陽、秭歸、興山共九個縣市,其中五峰和長陽為土家族自治區。本文將根據婚嫁中各個程序的進行時間來講述宜昌各地的習俗。不管在哪裡,男女雙方要結婚,家長是一定要見的,類似於古代的相親。現代人們的思想受到了開化,因此戀愛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變成了自由戀愛,父母的意見只用來做參考,而媒婆一說也改成了「介紹人」在宜昌,當哪家的女兒帶回家一個陌生的男孩時,鄰居們就會開始猜測:是不是這個姑娘的對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兒子帶回家一個陌生的女孩,街坊們同樣會七嘴八舌:莫不是帶著媳婦回來了?一般情況下,只要雙方父母見過面,而且點過頭,這庄婚事就算有盼頭了,因為在宜昌拜見對方父母叫做「過門」也就相當於「訂親」了。過門後,雙方父母會一起吃頓飯,講究點的人家還會請一些很重要的親戚(又叫己親),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說親要簡單的多。定親過後,就是要選日子了,也就是所謂「請期」。①日子的選定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首先,看季節,哪個季節適合結婚,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說法,但現在關於季節的要求已經差不多沒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話說「按老皇歷辦事」就是講的現代人擇期的簡便方法。最後是時辰的選擇,古時迎娶的時間多在黃昏後,而現在迎娶的時間多為上午,估計是為了方便中午宴客。日子選的比較近的新人從定下日子起就要開始忙碌了。按習慣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請雙方的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當然男方親戚要給新娘紅包而女方的親戚也會給新郎紅包。另外男方還要請大約六個生活相對幸福的鄰居或遠房親戚家庭一同去迎親。還有就是要請一個「支客司」(也就是「司儀」),當然這個人必須是當地有一定地位並能言善道的人。婚禮當天的所有活動都將由他主持調配。現在多數家庭選擇在飯店舉辦婚宴,所以相對比較簡單,如果在家舉行婚宴則要慎重選擇廚師等,並在婚禮前一天開始准備婚宴。女方要准備的東西相對來說不多,但比較煩瑣,也比較重要:嫁妝。在中國古代,女兒出嫁時嫁妝的多少成為了這家是否富裕的標志。也可以說是父母怕女兒因著家底不豐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採取的一些防範措施。發展到現在,女兒家出嫁的嫁妝已經遠遠沒有當時的豐富全面了,大多數被數額不菲的鈔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講究的人家會按舊俗給女兒准備棉絮,箱子,梳妝台等物品。棉絮一般為四套或者八套,現在也有準備六套的。哭嫁,是土家族獨特的婚俗內容,一般在離開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開始唱「哭嫁歌」。長陽和五峰都有過。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親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輪流陪著哭,內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內容和形式也有不同。這個程序將會一直持續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別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與新娘對哭時,養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戀之心,如泣如訴,聲淚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觀者無不落淚,真有生離死別之感。喜期到,男家在迎親前三日,准備迎親,應酬賓客。迎親的前一天,男方將備辦的各樣花紅彩禮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禮、衣物等,並接洽第二天娶親事宜,這叫做「過禮」。過禮回來,男方設家宴,邀請新郎親友中的未婚青年歡聚一堂,通宵飲酒歌唱,以示祝賀,這種賀喜儀式叫「陪十弟兄」。形式類似於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實,說是十兄弟,實際上卻並不限定十人。屆時,席上設一令杯選一歌師傅唱開台歌開令,然後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罰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與歌詞的需要,或獨唱或對唱或一人領唱眾人幫腔。其內容除歌手們相互奉承賀喜之類的吉利話外,一般故事、古人、盤歌(猜調)之類的歌均可唱。有的還用嗩吶或絲弦伴奏。最後仍然由歌師傅唱圓台歌,收令散席。與此同時,女方的哭嫁也已進入高潮部分,入夜,擺放著姑娘陪嫁物品的堂屋裡紅燭生輝,香煙繚繞。兩張朱紅桌子擺在堂屋中間,桌上放有糖食果餅和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乾果,被邀的9位土家未婚女子圍桌而坐,陪新娘唱十姊妹歌,謂之陪十姊妹。歌聲通宵達旦,直到新娘出嫁前一個時辰才降下帷幕。這一習俗不僅在長陽和五峰兩個土家族聚集地有,在遠安、枝江等縣也有。「陪十姊妹」作為土家族婚俗中最隆重的禮節,其特點是規模大、內容多、形式活、氣氛濃。但相比之下「陪十弟兄」所唱的歌曲更具有陽剛之氣,歌詞排列密集,曲調起伏不大,節奏性較強。迎親這天,親友齊聚。一大早男方就會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迎親隊伍前往女方家。而此時女方的親友則在與新娘做最後的告別,在興山和枝江等地新娘的媽媽在婚禮當天是不送親的。除了爸爸媽媽的囑咐以外還要再次清點嫁妝,親戚朋友還要往作為嫁妝的箱子里塞錢,這些錢就是所說的「壓箱底」的錢。一般情況下男方會把時間算好以保證中午12點之前返回新房。刁難新郎的任務一般是交給伴娘的,新郎到女方家裡之後伴娘要想盡各種辦法不讓新郎進門,包括提問或者要求唱歌啊,當場再次求婚等等,如果新郎覺得難為情可以給紅包以買通伴娘使其開門。當然即使新郎進了門也是不可能讓他輕易接走新娘的。必不可少的一招——藏鞋子。伴娘在新郎進門之前把新娘的鞋子藏起來,其目的有兩個,其一就是要紅包,其二就是告訴新郎要將新娘抱走,因為在宜昌新娘從自己家到婆家的路程中腳是不能落地的。迎親隊伍在返回過程中是要按順序排列的。一般排在前方的是裝嫁妝的車,緊跟著是新人乘坐的車,後面則是迎親的和送親的親友的車,當然如果有攝像的話,攝像的車就在最前面了。到達婆家以後男方的支客司還要大聲向來客通報新娘嫁妝的明細。③現代婚嫁中「拜堂」這一環節已經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當新娘到婆家時男方的己親都要在堂屋(客廳)等候新娘敬茶,新娘每敬一杯茶,喝茶的人就要給一個紅包。當新娘的嫁妝收拾停頓之後,婚宴就開始了。婚宴上一般要准備15道菜加一個火鍋。新郎和新娘則要在婚宴過程中給每一位客人敬酒。在宜昌,一直流行著鬧洞房的習俗。④鬧洞房,始於六朝。有的地方稱「逗媳婦」、「吵房」,即在婚禮當天晚上,親朋好友,無論長輩、平輩、小輩都聚入新房中道喜嬉鬧,皆無禁忌,素有「三日不分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之說。到這里一場婚禮就結束了,但並不是說整個婚嫁過程都結束了,在宜昌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回門。回門的時間一般是在婚禮後的第三天,女兒和女婿一起回娘家,這一習俗從女婿方面來說,有感謝岳父、岳母恩德,拜會、結識女方親友等意義;從女兒方面來說,則表示了出嫁成家後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的心情。而女方父母也會非常重視,所以事先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准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而這也就是婚嫁全部過程的終結。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