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恭城瑤族風俗

恭城瑤族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3 06:18:09

1、瑤族婚俗特點

瑤族婚俗實行一夫一妻制和族內婚制,少與他族通婚,也無納妾現象,早婚比較突出,但婚後一般都能和睦相處,極少離異,喪偶再嫁也不受歧視。 

我國瑤族人口共有兩百多萬,歷史悠久,勇敢勤勞,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為祖國的開發、繁榮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但是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遷徙頻繁,住地分散,而且絕大多數都居住在僻靜的山區,所以他們的婚姻習俗也存在一些差異。


各地瑤族婚俗縱覽:

茶山瑤半夜接新娘

金秀瑤山有五個瑤族支系,其中茶山瑤的婚俗別開生面。接親時,不吹吹吶,不抬花轎,不打鑼鼓放鞭炮。男方派房族兄弟數人,半夜點火去接新娘。女方家裡每一重門都點上一盞油燈,照著接親房族。當吃罷「領情飯」之後,便把新娘接走。陪同新娘的有新娘房族姐妹數人。此時正是午夜,新娘離開村寨無人知道。新娘到新郎酒席也很簡單,當太陽東升時,新郎新娘扛著鋤頭雙雙下地勞動。這種婚禮,儀式簡單,不鋪張浪費,直到今天,瑤族人民仍然保持著這種傳統習俗。


巴馬瑤族定親俗儀

流傳在瑤族聚居的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和都安瑤族自治縣的瑤族定親俗儀,是瑤族在說親時專門用來表達婚禮事宜的一種習俗。在男女雙方經過戀愛感情相當牢固的基礎上,家長各自選派一名高明歌手相約會面,用定親詞商量婚禮諸事。男方派出的稱「市商」,女方派出的稱「嗨把」,均由壯年男子充當。倆人站在一張擺有酒壇、酒杯和一個裝有筷條的竹筒的八仙茶桌旁,然後「嗨把」捧起筷條搖動起來,並按搖動筷條的節奏朗誦定親詞,頌完一段。就從竹筒抽出一根筷子放到「布商」面前。「布商」緊接誦答,然後將筷子拾起握在手中。這樣,直到所有的筷條都從「嗨把」的竹筒移到「市商」手裡。雙方斟酒互敬,一場定親儀式完滿結束。女方家長為慶賀親事的達成和慰勞兩位歌手,熱情置酒款待。


恭城瑤族陪樓歌

廣西恭城縣蓮花鄉九甲河源頭的瑤族、壯族地區,每逢姑娘出嫁,都有唱陪樓歌的習慣。鄰近村寨後生們每當聽到有唱陪樓歌的音訊。都趕來圍在閨樓四周。開始,姑娘並不輕易和樓下的後生們對歌,而是要經過一番「擇優錄取」,選中後才開始唱。對歌內容十分廣泛,但誰也不許唱低級庸俗的山歌,否則將遭到痛罵和拒絕。主家對後生們招待十分熱情,一連唱幾夜,直到新娘出嫁過門為止。


勐臘籃靛瑤的戀愛方式

勐臘瑤族主要居住在南臘河上游山青水秀的瑤區。對歌是瑤族青年戀愛的主要方式。對唱時,姑娘一直用小陽傘遮住臉,如果對唱中互相鍾情,那麼在姑娘的允許下,小夥子可以拿開她遮著臉的傘。到一定時候,雙方互贈禮品並山盟海誓,即姑娘在戀人手臂上咬一口。表明他們相愛至深,傷疤是相愛至死不移的象徵。這反映了瑤族人民對待愛情的嚴肅和忠貞專一的態度。


貴州瑤族的「戀愛洞」

貴州瑤族姑娘到了婚戀年齡,便在卧室的牆上鑿一個通向外面的「戀愛洞」。每當明月高懸、夜深人靜之時,鍾情於她的小夥子便手提小棍悄悄來到「戀愛洞」旁,將棍子捅進洞中。發出求愛信號。如果他是姑娘傾慕已久的心上人,姑娘就會情意纏綿地倚在洞旁,與他共敘衷腸。而如果她不喜歡這個小夥子,就佯裝不知,沉默拒絕。小夥子見此情景,心領神會,也就悻然退返。


富寧瑤族拋花包

拋花包是富寧縣瑤族男女青年的一種娛樂形式,瑤語叫「武多」。瑤族的花包用紅、黃、藍、白四色布拼縫而成,內裝玉米。活動人數不限,男女各為一方,每人都握兩個花包,距離約一丈,左手接來右手拋去,男女對擲,往復循環,一時滿場彩花飛舞。


傳說從前有對青年相愛,男的叫盤阿思,女的叫劉三娘。瑤族頭領想討三娘為妾,被三娘拒絕,轉而逼迫盤阿思,要盤阿思一天以內制一件五色鳳凰衣,否則不準與三娘結親。阿思歷經艱辛,連一隻鳥兒也沒有獵獲。在他一籌莫展之際,一位仙女為阿思的精神所感動,送給阿思一件鳳凰衣。阿思和三娘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打死了瑤族頭領,結成了夫婦。為了紀念仙女的恩情,三娘按鳳凰衣的顏色,綉了四個花包,保留了紅、黃、藍、白四色,摒棄了黑色,以表示沖破黑暗、走向光明。自此以後,便有拋花包的活動。 現在富寧瑤族的拋花包活動,是青年男女的一種交際活動,許多青年男女都是通過拋包活動結為終身伴侶。


茶山瑤有趣的婚戀—爬樓

聚居在廣西大瑤山的瑤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響,在婚嫁上基本保持著傳統習俗。有的流行「搶婚」,有的流行「倒插門」(女娶男嫁)。不過,生活在大瑤山的茶山瑤(瑤族的一個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的小夥子為了尋求愛情,流行的「爬樓」最富有戲劇性。茶山瑤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為兩層木樓。門面和吊樓部分,雕龍刻鳳,塗油抹彩,好似一頂花轎懸掛在山中。清靜的吊樓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動的場所。


每當吊樓披上了朦朧的月光,姑娘們便在一起綉花織帶。有心的小夥子在巷道里以歌代話,表達自己的愛意。如果來者是姑娘的意中人,吊樓的門就會在歌聲中悄悄打開,這時勇敢機智的小夥子就會靈活地攀木而上。這種戀愛方式就是饒有風趣的「爬樓」。當然,熱心的姑娘少不了在樓上助小夥子一臂之力。但也有吃閉門羹的,但他們不惱不怒,而是自我解嘲地唱道:「我想你多麼辛苦,阿香哩!我想你吃不下飯喲,一餐三大碗;我愛你睡不著覺喲!一覺睡到大天亮……」。吊樓里的姑娘被這善意的歌聲逗的大笑。然而,吊樓里的小夥子也不一定穩操勝券,還得靠其她姑娘的撮合和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男女雙方一旦情投意合,吊樓里便只剩下一對情侶,相依一起,互吐情愫。以後小夥子再來「爬樓」,便帶著姑娘的綵線,而姑娘則把精心編織的草鞋送給小夥子,作為愛情的信物。


荔波瑤族門牆歌

瑤族情歌。流行在貴州省荔波縣一帶。是瑤族青年男女在戀愛時唱的歌。夜晚,男青年帶著一胡(形同二胡,僅有一根弦)到他所鍾愛的姑娘屋外,拉著優美的樂曲,唱著真摯的情歌。如姑娘同意,就叫他進屋對唱。這種戀愛方式叫「鬧門牆」,唱的歌叫「門牆歌」。曲調為五六微調式,纏綿、秀雅。



瑤族的戀愛、婚姻比較自由

青年男女在一般情況下是利用節日、集會和農閑走親訪友串寨的機會,通過對唱山歌、瑤歌的形式,尋找自己理想的對象,雙方看中合意,即互信交往贈送信物往來。過山瑤、山子瑤由於遷徙頻繁,分散居住在山裡,村寨一般比較小、相距路程也比較遠。農忙時忙於耕作,很少來往。農忙過後,才能互相串門接觸,男女青年接觸後就約定對唱日期、地點、互相對唱。有時對歌到深夜,也有連續唱兩三個夜晚,這是他們最愉快的娛樂,也是男女青年互相接觸,認識和了解的好機會。


瑤族雖然有較多的戀愛自由,但在不少方面深受封建意識的影響,青年男女婚姻仍然遵循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地方即使是男女雙方愛情成熟,但父母不同意,婚姻也難以成立。瑤族青年訂婚,多數地方要經說媒和送彩禮。當戀愛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准備,就送訂婚禮,男女雙方家中互相請吃訂婚酒,媒人也應邀赴宴。自褲瑤青年定親時,先委託親戚帶豬肉到女方的舅父家問親。舅父同意後,再徵求女方的雙親和姑娘本人的意見,如表示同意,才派媒人帶上酒、豬肉、雞等物到女方家。請女方的舅父和雙親吃喝一餐,如果女方以一隻雞作為回禮,便表示同意。於是媒人再次帶上酒、雞、糯米等物送給舅父家。金秀花籃瑤訂婚時,由媒人把衣服、手巾、手鐲、頸圈之類聘禮金送給嫁方,嫁方收下禮物後,便算訂婚。定親後,娶方擇得結婚的日子,報知嫁方。過去,瑤族婚禮比較簡單,有些地方娶家送給嫁家的禮物多為一隻雞,十二斤白米,送給媒人的只有二斤豬肉或一隻小雞。結婚時很少辦酒席,即使辦酒席也極其簡單,往往只殺一頭小豬,請雙方近親幾人宴飲一餐結束。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現在瑤族婚禮形式日漸繁瑣,特別是在商品經濟影響下,一些地方逐漸出現賣婚現象。


過山瑤的婚禮

過山瑤的婚禮十分熱鬧,新娘與送親者到新郎的家門時,由男方舉行接親儀式後才進門。即新娘和送親者在男方的門外,圍成一個大圓圈,或排成數行。男方的吹鼓手吹著嗩吶,敲著鑼鼓,在新娘和送親的隊伍中,吹奏著迎親曲串來串去,共串36串。故稱為「串新娘」。婚禮從當天晚飯後開始直鬧到天亮。婚禮在正廳舉行。正廳中間的牆上設有祖先的神龕,神龕的兩旁貼紅底金色雙鼓字,下面設一排長凳(椅)和案台,案台正中,擺一個全豬頭,左右各擺一隻披紅的盤托,兩側插上大小紅燭各一對;案前的地上鋪上大紅花被,整個大廳呈現出喜氣洋洋的氣氛。


瑤族婚禮特點

婚禮開始,新郎和祖父母和父母及全村的長者,到神龕的下面就坐。台上擺上酒肉,長者開懷暢飲,酒至半酣時,新郎從左門、新娘從右門分別步入廳堂,即男左女右。他們身著漂亮的瑤族婚禮盛裝,在案台前鋪好的大紅被旁並排站著,面向神龕(祖先牌位)、長者,這時,由司儀起立致祝詞,眾人和聲,即祝願新婚夫婦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等等。不時還伴奏著瑤族八音,氣氛熱烈。隨著一陣歡呼聲,眾人祝頌完畢,婚禮便進入了高潮。紅燭點燃著,長者在台上繼續暢飲,新郎和新娘開始行跪拜禮。


新郎雙手拿著一塊折疊好的新毛巾,高舉過頭,自上而下,向左 、中、右三個方面的賓客作躬禮,然後跪在大紅花被上下拜,至此就算完成了一拜。拜畢又進行第二次,周而復始,新娘手裡持兩條鮮艷的毛巾,遮蓋及膝,在新郎下拜時,行半屈膝禮作陪。新郎新娘禮拜時,均分別由伴郎伴娘攙扶著進行。動作極為緩慢,表現十分虔誠,完成一拜,往往需要5分鍾左右。第一批受拜者是新郎的祖父母和父母一輩人,要拜36拜;第二批受拜者是新郎叔伯一輩人,要拜24拜;第三批受拜者是新郎兄姐一輩人,要拜12拜。長者在接受新郎新娘禮拜時,只管在台上暢飲閑談,不必還禮。三批長者輪流受拜完畢,第一批長者又重返原位,再受三十六拜,三批長者如此前後反復,新郎新娘共要拜100多次。拜畢,新郎新娘並列站著,由一位輩分最高、年紀最大的長者,向新婚夫婦致以良好祝願:祝願新婚夫婦上山同路,下水同船,齊心協力,共建家園。發揚敬老傳統,振作良好家聲等等。至此已經天亮了,前後連續要用五六個小時。


但是,婚禮並未結束。新婚夫婦馬不停蹄地轉入「認親」儀式。正廳內設三席,祖父母、父母、叔伯、兄姐等三輩分的人分別入席飲酒。這時,一對新人由伴郎伴娘陪同,依次到各席認親,當伴郎逐一介紹長者稱謂時,新郎和新娘同時叫一聲,並各敬獻一杯喜酒。對於其他客人,還要敬酒、敬茶等。待客人散席回家後,新郎與新娘才和家人聚餐團圓。至此,婚禮才全部結束。


瑤族在婚禮中格外敬重老人,過山瑤過著三年一小遷(過山過嶺),五年一大遷(過州過省)的漂泊生活,一切知識沒有文字記載,只有靠老一輩人通過各種形式把本族的風俗、戒律、信仰、醫葯等各方面的知識,以及在勞動中積累的經驗傳給後代,過山瑤俗話說:「老人不講古,青年不識譜」、「沒有老人就沒有後生」。年青人結婚是新生活的開始,所以他們對老人要格外尊敬,並接受老人的教育。



盤瑤的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後,春節之前。婚禮比較講究,在結婚前三、四個月,嫁方就積極籌備嫁妝。娶方要托媒人送雞、肉、酒等給嫁方。結婚前一夜,娶方的親戚都來賀喜。結婚之日,娶方選派英俊聰明的男子為煙師,漂亮賢慧的女子為茶娘,隨同一隊吹鼓手到村外接親。嫁方全家及外祖父母、舅父母、叔伯父母、表兄弟姐妹等伴同新娘到娶方家。新人進門的時辰是由師公根據新郎、新娘的八字人合後算定的。接親人在村旁迎接嫁客人,煙師、茶娘在屋外招待送嫁客人喝茶、吸煙,休息片刻,待良辰一到,才引新娘及送嫁客人進新郎家門,新娘進門前要脫去草鞋,洗臉,換上娶方備好的新鞋。進門時迎接在門口的師公砍一隻公雞頭,稱為「斷煞」,象徵煞掉女方帶來的邪氣,才能舉行婚禮。盤瑤還盛行一種「拜堂」禮儀,在堂中把方桌數張連成長台,擺設宴席,新郎、新娘要分別向客人行三次跪拜禮,敬酒兩次。客人向新娘夫婦贈送禮物,如腰帶、圍巾及銀錢,然後吹奏一輪樂曲,燃鞭炮一串。拜完嫁方客人後,即請娶方客人入席,新郎、新娘行拜禮同前一樣。身價高的,喜酒宴規模大,多達幾十桌,如果來客也很多,輪流下去,往往通宵達旦。按照習慣,婚禮結束後,娶方還得向親戚來客送豬肉、退禮。整個婚禮過程花費較大,有的娶方因辦婚事借的債長期無法還清。


現在,瑤族結婚彩禮,一般以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而定,除彩禮外,貴州不少瑤區還保存著瑤族傳統婚俗。例如結婚前一天由伴郎領著新郎到女家,女家則找送嫁妹在閨房與新娘作伴。這一天新娘親手炒黃豆、花生、泡濃茶款待新郎,並一道吃喝交談,通宵達旦。第二天送嫁時,嫁家先請「先生公」在祖先神位前,念告慰祖先的「吉祥如意經」和「辟邪經」,然後由新娘的親嬸、親嫂給新娘披頭帕,穿嫁衣,梳妝打扮。裝扮完畢,向祖先、父母、親戚哭別,以示難忘父母養育之恩。送嫁人以及親戚朋友一邊勸慰新娘,一邊把她扶出門口。


出門後,「先生公」交給新娘一把貼有「辟邪符」的太陽傘,新郎和伴郎走在前頭帶路,每逢過橋過河,新娘要「刁難」新郎,坐在橋頭或河邊不走,新郎無奈只得背起新娘過橋過河,送嫁隊伍則藉此歡笑逗樂。當送嫁隊伍來到男方村寨口時,娶家早已有迎親的歌手抬著米酒恭候於路口,邀送嫁人對歌,娶方首先感謝女方送嫁,贊美新娘人賢貌美等,送嫁人即以歌對答,邊唱歌邊邀酒,應酬一陣後,由迎親人引路,來到新郎屋前,這時,娶方嫂子接過新娘的太陽傘,給她重新梳妝打扮一番,換上新布鞋,然後由接方請來的「先生公」在門口為新人念「辟邪經」燃放鞭炮。新郎的母親把新娘領進門,接著,「先生公」又在祖先神位念經,祝願新郎、新娘白頭偕老。村上凡遇結婚喜事,不論遠近,親戚都要光臨,並擔著各種禮物來到娶家祝賀。白褲瑤婚俗也很獨特。婚日,新郎和另三個人組成迎親隊,新郎和其中一位老人拿防鬼用的大刀和防雨用的傘,挑著生熟豬肉、雞、炒黃豆、鹽、酒及白布、新棉被到新娘家接親。晚上,新娘離家時要哭別父母親戚,送親人邊走邊唱送嫁歌。來到男方後一直唱到天亮。次日才辦喜酒請客。第三天,新娘回門住娘家七天。然後,新郎再帶酒、肉接新娘回家。



貴州荔波瑤族的戀愛方式饒有風趣

到了戀愛年齡,姑娘們的卧室都鑿一個兩公分大通向屋外的「戀愛洞」,晚上夜靜人稀,大門緊閉,年輕小夥子就帶上一根棍子,來到「戀愛洞」旁,用棍子捅進「戀愛洞」里,姑娘們知道是心上人,就對著洞口情意綿綿地與小夥子談個沒完。如果她不喜歡這個小夥子,就默不作聲,裝作不知,給予拒絕,男子無奈,也就憤然返回。


廣西金秀大瑤山有「爬樓」的戀愛方式

男女成年後,便可自由社交。戀愛時小夥子們爬上姑娘居住的門樓,與姑娘談情說愛。一般是集體進行,幾個男子一齊爬上幾個約集的門樓,各坐一邊,與姑娘們唱「香哩歌」和交談,從中尋找知己。如果男女雙方已確定了戀愛關系,聽到了心上人熟悉的聲音,姑娘就會出來,在小夥子爬樓時,助一臂之力使之順利爬上樓。多次爬樓後,雙方感情漸深,便相互贈禮物。姑娘們常把自己綉的腰帶,編織的草鞋送給小夥子,男方則送給女方銀手鐲和彩色絲線,這樣就算定了。有些瑤族地區則不同,青年戀愛習慣在傍晚進行。


屆時男青年來到姑娘窗前,「謳沙腰」即唱歌求婚,通過歌聲一方面自報身世,另一方面抒發自己志向與對姑娘的愛慕之情。如姑娘對小夥子有好感,就與其對歌談心,並送花袋給男方,男方則回贈耳環、銀簪等作為信物。如女方不滿意,對求愛者不予理睬,男方默然離去。姑娘已有相好,出於禮貌也應酬對歌,但內容是勸男子另尋她人。雲南勐臘地區的瑤族盛行著獨特的戀愛習俗,夜暮臨近時,小夥子們頭戴兩色八方帽,肩拷鑲有紅邊的青布筒巴,腰佩小刀,姑娘們整理好盤帽和銀項圈,系好腰間大紅穗線綿須,手拿小雨傘,來到雙方約定的地方對歌。唱歌時,姑娘們一直用小雨傘遮著臉,不讓小夥子窺視,全憑優美歌聲交流感情,如果姑娘被對方的言談舉止所打動,那麼在姑娘允許下,小夥子就可以揭開她遮著臉的傘。歌場上相互有意的男女青年,在日常勞動生活中互相來往加深雙方感情,到一定時候,雙方就互相贈送禮品,海誓山盟,即姑娘在戀人的手上咬上一口,留下的傷痕就是相愛至死不渝的象徵。


煙絲問婚

煙絲問婚是瑤族特別的戀愛方式,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有的瑤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主要媒介和信物是贈送煙葉。女方中意那個小夥子時,便用一張綉有各種彩花的黑頭巾包煙葉,外面用紅線綁扎,敬贈給男友,當男友打開這份厚禮時,不用一言一語,不費不歌一曲,便知女友心意,然後男方就以數倍的黃煙葉等禮回贈女友,這就是瑤族的相思煙。


「拿籃子

「拿籃子」是湖南丘陵地區瑤族青年選擇對象的一種別開生面的方式。每逢節假日,成群的姑娘便手提精緻的小竹籃,面上蓋一條機織手帕,徘徊於圩場四周,同時青年小夥子也打扮一番匆匆趕到圩場。當他在圩場里相准了某一位姑娘時,就趁其「不備」將她的籃子拿走,買點心放入籃中,再轉到姑娘身邊。於是雙方離開圩場,找一偏僻處,小夥子請姑娘吃點心,然後,便開始對歌,用歌來通報信息,表達情意。對歌結束後,姑娘取回竹籃,並約好日子再會。到那時,姑娘仍拿著那隻竹籃赴約,小夥子照例又一次從姑娘手中拿走竹籃。若是看中小夥子,竹籃內便放上一雙或幾雙親手做的布鞋。男女雙方相互了解,就是竹籃的一拿一送過程。經過多次接觸,有了感情基礎,小夥子就挑著兩個特製的大糍粑到姑娘家正式求婚,姑娘的父母熱情接待小夥子,備辦豐盛的午餐。午餐後,如果小夥子挑來的兩個大糍粑被姑娘父母收下,就表示姑娘的父母同意了這門親事;若小夥子仍挑著糍粑往回走,就說明沒有取得姑娘父母的同意。


瑤族「抬郎上門」習俗

瑤族婚姻還有「抬郎上門」的習俗。「抬郎上門」即女子不出嫁,在娘家裡抬男子成婚,而被抬的男子到女子家去,叫做「上門」,這種婚俗在廣西、廣東、湖南、貴州、雲南等地區瑤族都普遍存在。過去由於大量砍種荒地,需要更多勞力,因而這一婚俗在頻繁遷徙的過山瑤中相當盛行。瑤族「抬郎上門」是古時候祖先流傳下來的風俗,也是古代人類婚姻遺跡的反映。這種婚姻習俗的產生,是由於在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們從事對當時的社會起決定性作用的工作,從而贏得了崇高的社會地位和支配氏族生活的權力,女子在婚姻中佔主要地位。婦女們起初是個別地,繼而是普遍地把丈夫帶到自己的氏族中,於是就出現了「女婚男嫁」的婚姻形態。


瑤族婚姻中「抬郎上門」婚俗,保存了人類古代「抬郎上門」中的幾種不同形式。第一種為賣斷,這種形式手續比較簡單。即如果男方家境好,上門結婚時女方就不用送禮,男方家境貧寒,女方在抬時,要送酒肉到男家,並邀請男方村裡青年陪同新郎到女方家吃禮酒。賣斷婚俗的特點是男子上門後,一般要改成妻子姓氏,終身在妻子家中居住勞動,所生子女全隨女方姓。在抬郎的家庭里,妻子是一家之長,有很大權力。為明確女方的地位,有些地方瑤族在建立了這種婚姻關系時,用立字據的方法確定下來,以防男方上門後反悔。立契賣斷丈夫在家庭中地位一般比較低,稍有不順妻子和房族之意,輕則遭到辱罵,重則趕出家門。


第二種是賣一半,即「賣斷」的一種派生方式。上門男子雖然從屬於女方,但他在女方家庭中有小部分財產,夫妻一旦反目離開時,丈夫可以從女方家裡分得上門以來勞動創造的果實。另一方面,男子上門後名字改不改無妨,有的雖然由女家另取名字,改了姓氏,但是他們自己的名字仍然不取消,可以一個人有兩個名字。婚後所生子女可以留一個繼承男方宗嗣,即給這個孩子取用父親的姓氏,長大後可以回父親外家(即祖父親)居住勞動。


第三種方式是兩邊走。這種婚姻要求男女都要參加雙方家庭的生活與生產,男子一般先入居女家,在女家勞動,生活一段時間。婚後所生子女要隨父母姓,在取姓次序上第一個隨母,第二個隨父,第三個隨母,依此類推。這種婚姻形式的手續比「賣斷」更為簡單,一般雙方都不用什麼禮金。但是,上門男子都要立上門契據,寫明自願將身就妻和子女平分。丈夫上門女方家後一般不改姓名,婚姻生活比較穩定,而且男女雙方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家庭財產夫妻共有。一旦雙方離異,丈夫除能參與平分財產外,還有權帶走隨自己姓氏的子女。如丈夫對女家不滿提出離異時,往往還要立退婚契據。這種「走兩邊」的婚俗,直到解放後還普遍存在於部分瑤族地區。


瑤族「抬郎上門」習俗作為古代「女婚男嫁」婚俗遺存,它是由社會歷史的發展情況所決定的,瑤族「抬郎上門」婚姻關系中存在的「賣斷」、賣一半、兩邊走等形式,生動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發展中婚姻關系的演變過程。

2、恭城是「中國長壽之鄉」,家家戶戶都有什麼習俗?

恭城雖然不是一個很大的縣但是卻有著自己獨特迷人的風俗文化.我們恭城小吃十分豐富尤以恭城油茶著名。就如我們家吧三餐都離不開油茶。
恭城油茶被舉為各地油茶之冠享譽桂北和廣西各地。喝油茶不分季節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如果有客人到來則不分早晚隨時煮好奉客。油茶不說煮而稱「打」是各地的統一稱法而各地的油茶卻各有其不同的風味。打油茶有一套專門的工具外地很多人到恭城遊玩都會帶一套回家。恭城油茶製法特別講究選用清明、穀雨兩個時節採摘的茶葉先用少許開水浸泡10分鍾 以減少煙火味及苦澀味然後在茶鍋內放少許豬油燒熱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葉稍炒隨即將其捶茸捶好後加水燒開熬至出味放入精鹽調味用竹漏斗把茶水分別濾入碗中撒入蔥花、香菜末隨配用小碟裝好的米花、脆果類似油炸的麵疙瘩 、酥花生上桌即成。制好的恭城油茶端上桌後首先聞到一股蔥花、香菜特有的香味進口後初覺是茶葉的清苦過後便是甘醇鮮香令人回味無窮。鍋茶水被飲完後還可向鍋內摻入清水熬煮如此重復熬煮可達五六鍋。這樣油茶一鍋一鍋煮下來感覺味道已沒有先前的濃烈這正應驗了油茶的「一鍋苦、二鍋呷澀 、三鍋四鍋是好茶」之說。所以一般第一次出鍋的油茶是不飲用的要把第一鍋的油茶與第二鍋混合之後才飲用。到恭城旅遊的人增多恭城油茶更是名聲鵲起芳名遠播。在傳統油茶的基礎上開發出了濃縮油茶褐色粉末狀類似果凍的包 在鍋內加入3-4碗水將濃縮油茶顆粒倒入並煮沸約2-3分鍾攪拌加鹽趁熱飲用味道氣味頗類似於現場製作的油茶是旅行送禮的佳品。

3、關於民族風俗的作文

建築 瑤族房屋建築風格多樣,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樓。木樓依山傍水,前低後高,坐落的方向不限。木樓一般分為三層:吊樓下為第一層,用於圈家畜;第二層住人;第三層儲存糧食和物品。木樓的建造無須一根鐵釘,卻十分堅固。室內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十分舒適。� 服飾 瑤族服裝常飾以五色絲線的綉花,古有「瑤好五色衣裳」之稱。瑤族婦女的頭飾最為講究,其中有「龍盤」形,是把十多米長的綉花巾盤在頭上:有「A」字形,是用綉花巾纏繞而成,上窄下寬,再繫上各色絲絨線和彩色珠子;還有稱為「半月芽」形的,是將三塊「半月牙」型的銀牌置於頭頂上……各種頭飾不勝枚舉。瑤族男女的上衣圖案豐富多彩,有花鳥魚蟲、幾何圖案、人物形象……,衣領有圓領、豎領兩種,對襟、無扣、系腰帶,下身穿長褲、短褲、布片裙、綉花裙等。綁腿是瑤族男子服裝中不可缺少的,它既護腿又美觀。

包頭帕

瑤族無論男女,都是通過帽子和頭帕表示自己所處的生活階段。河口縣瑤山的瑤族姑娘一到十五六歲,便改花帽為包頭帕。包頭帕就意味著可以尋偶。男子在幼年時亦戴花帽,到十五六歲後同樣取下花帽改包頭帕。在金平區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瑤族,俗稱紅頭搖,因婚後包紅頭帕而得名。該地婦女的頭飾,在其一生中可分成三個階段:七八歲以下戴帽子,七八歲以上包頭帕,婚後便包紅頭帕。

成丁禮

度戒,是成丁禮的一種形式,在自稱「金丁」漢稱「藍靛瑤」地區最為流行。舉行度戒的多半限於男孩,一般在十六七歲。男孩經過度戒方能求婚。度戒儀式多在村外舉行,在一塊平地上搭一高台,高台由一張四條腿的桌子綁四根柱子組成。度戒的男孩從高台上翻滾下來,落在台下的棉被上。棉被鋪在事先由八個人拉成的一張藤蔑織的大網上。度戒時,除為男孩祈求吉祥外,還要宣讀有關瑤族成丁後應遵守的戒律。 茶山瑤半夜接新娘

金秀瑤山有五個瑤族支系,其中茶山瑤的婚俗別開生面。接親時,不吹吹吶,不抬花轎,不打鑼鼓放鞭炮。男方派房族兄弟數人,半夜點火去接新娘。女方家裡每一重門都點上一盞油燈,照著接親房族。當吃罷「領情飯」之後,便把新娘接走。陪同新娘的有新娘房族姐妹數人。此時正是午夜,新娘離開村寨無人知道。新娘到新郎家酒席也很簡單,當太陽東升時,新郎新娘扛著鋤頭雙雙下地勞動。這種婚禮,儀式簡單,不鋪張浪費,直到今天,瑤族人民仍然保持著這種傳統習俗。

會閬

瑤族節日活動。因居住分散,各地名稱及活動日期不一。盤瑤於農歷八月初舉行,稱為會期。東山瑤於農歷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舉行,稱為歌堂。會間多在農歷正月十四日舉行,全村老少身穿盛裝,敲鑼打鼓,唱著山歌,湧向祖先最初居住過的地方。先由老人講述族史,然後舉行酒宴歌舞。青年男女結隊對唱情歌,唱到情投處,互贈禮品,約會再唱。

瑤族的婚姻形式

瑤族的婚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男到女家結婚,一種是女到男家結婚,以後一種形式居多。第一種形式的婚姻,婚後雙男女方輪流照顧雙方家庭。女方生下孩子,若夫妻是異姓,第一個孩子隨女方姓,第二個孩子隨男方姓,以此類推。形成「同胞兄弟姐妹不同姓」的情況。若男女雙方同性,則子女也同姓。瑤族的婚姻習俗,使男女地位平等,也解決了雙方家庭的後顧之憂問題,是很可取的。

瑤族定親俗儀

流傳在瑤族聚居的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和都安瑤族自治縣的瑤族定親俗儀,是瑤族在說親時專門用來表達婚禮事宜的一種習俗。在男女雙方經過戀愛感情相當牢固的基礎上,家長各自選派一名高明歌手相約會面,用定親詞商量婚禮諸事。男方派出的稱 「市商」,女方派出的稱「嗨把」,均由壯年男子充當。倆人站在一張擺有酒壇、酒杯和一個裝有筷條的竹筒的八仙茶桌旁,然後「嗨把」捧起筷條搖動起來,並按搖動筷條的節奏朗誦定親詞,頌完一段。就從竹筒抽出一根筷子放到「布商」面前。「布商」緊接誦答,然後將筷子拾起握在手中。這樣,直到所有的筷條都從「嗨把」的竹筒移到「市商」手裡。雙方斟酒互敬,一場定親儀式完滿結束。女方家長為慶賀親事的達成和慰勞兩位歌手,熱情置酒款待。

瑤族發飾

瑤族男女,喜蓄長發,古籍就有男女蓄發,盤結頭頂,名為「椎髻」的記載。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過山瑤婦女,過去則剃盡發蒂,戴上黃蠟製成的角帽,用布帕遮蓋。婦女頭部裝飾極為講究,有的戴竹箭,有的豎頂板,還有的則戴上三五斤重的銀條。婦女頭上的椎髻更是類多形奇,有的插上銀牌、銀花、銀串珠之類,有的還插上幾片白雉尾,十分壯觀。廣西金秀大瑤山花藍瑤婦女,用豬油裹拌捲成鋼盔式發形,青光耀眼,獨具一格。龍勝各族自治縣瑤家婦女發式都是蟠桃發髻,上面還用一邊長約4寸、綉著各式花樣圖案的黑色方形頭巾蓋在頭上。

瑤族路不抬遺

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的深山瑤族地區,路邊樹下都可看見一堆堆衣物,這些衣物的主人都去市鎮或上山勞動了。這里的瑤族同胞長期以來就有一種良好風氣,即路不拾遺,非已莫取。他們可以隨時把不願意帶走的東西放在路旁,打一個草結作為記號,不管在路上放多久,別人絕對不會取。瑤族同胞千百年來形成這種優秀道德習俗,而且也代相傳。 陪樓歌

廣西恭城縣蓮花鄉九甲河源頭的瑤族、壯族地區,每逢姑娘出嫁,都有唱陪樓歌的習慣。鄰近村寨後生們每當聽到有唱陪樓歌的音訊。都趕來圍在閨樓四周。開始,姑娘並不輕易和樓下的後生們對歌,而是要經過一番「擇優錄取」,選中後才開始唱。對歌內容十分廣泛,但誰也不許唱低級庸俗的山歌,否則將遭到痛罵和拒絕。主家對後生們招待十分熱情,一連唱幾夜,直到新娘出嫁過門為止。

頂板瑤婦女的服飾

湖南寧遠一帶瑤族婦女的頭飾,既不同於蓄發盤髻愛插羽毛的廣東八排瑤,又有別於頭別三條弧形大銀釵的廣西茶山搖。頂板瑤婦女的頭飾,因年齡不同而異。少女梳梳釵於頭頂,以綉花巾纏頭,中露雲髯。十七八歲的姑娘,則以蜂蠟塗發,卷發疊髻,史稱「椎髻」。以花巾包裹。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風當陽,十分雅緻。婚後婦女則將蛾冠取下,以花帕蓋於頭上,清秀大方。人們給這里的瑤族一個美稱——頂板瑤,實則以婦女頭飾而得名。其衫褲顏色多為藍與黑,只有服喪穿孝才用白色。未成年的女孩身穿無領開襟長衫,下著長褲。衣褲邊角均有彩色的刺綉花邊。姑娘的嫁衣,喜歡以花邊裝飾衣褲的襟、角、邊等。小姑娘六七歲開始學刺綉,一直綉到出嫁。一套嫁衣要花十多年。婦女用的背心、圍裙、胸巾,甚至腳絲帶無不用刺綉和挑花帶裝飾。

定親鞋

瑤族男女青年在定情後到雙方家去拜見父母兄嫂,叫「定親」。在定親時,女方必須將自己親手做的鞋送給男方家庭成員,這種鞋叫「定親准」,送的鞋很有講究,如送給祖父母,鞋底要納顆咳北斗星,意為祝老人像北斗星那樣長壽;如送給父母,鞋底要納一棵老松樹,意為祝父母親像青松那樣強壯;送給哥嫂和姐姐的,鞋底要納一個剝皮玉米包,意為祝他們在勞動中發家致富;送給弟弟的。鞋底要納上一株竹筍,預祝弟弟像竹筍一樣長大成才;送給妹妹的要在鞋面綉一朵紅花,表示贊美妹妹象花一樣美麗;送給自己未婚夫的,要在鞋底正中用紅線綉一顆心,表示自己將心掏給對方,至死不移。

雲南勐臘籃靛瑤的戀愛方式

勐臘瑤族主要居住在南臘河上游山青水秀的瑤區。對歌是瑤族青年戀愛的主要方式。對唱時,姑娘一直用小陽傘遮住臉,如果對唱中互相鍾情,那麼在姑娘的允許下,小夥子可以拿開她遮著臉的傘。到一定時候,雙方互贈禮品並山盟海誓,即姑娘在戀人手臂上咬一口。表明他們相愛至深,傷疤是相愛至死不移的象徵。這反映了瑤族人民對待愛情的嚴肅和忠貞專一的態度。

4、瑤族有什麼傳統?

瑤族是中華民族中的成員之一,人口2137033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我國南方6省(區)的140多個縣市,居住地十分廣闊,東起江西全南,西至雲南勐臘,南達廣西防城,北迄湖南辰溪,其中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較多,有132萬多人,佔全國瑤族人口的66%。大多聚居在金秀、巴馬、都安、大化、富川和恭城等6個瑤族自治縣內,其他則散布在全區的63個縣市的山區、弄場或丘陵地帶。分布在湖南省的瑤族有近30萬人,主要聚居在粵華瑤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蘭山、宜章、寧遠、陸回、洞口、淑浦、辰溪、常寧等30多個縣(自治縣)的山麓陡坡和丘陵河谷地帶。分布在雲南省的瑤族有16萬人,除河口瑤族自治縣和金平,富寧、勐臘的四大瑤族居住點外,其餘則分散於中越、中老和中緬邊境和滇中南17個縣的山區或林區。分布在廣東省的瑤族有10萬人,主要聚居在奧北韶關、肇慶兩個地區和清遠市的連南、乳源、連山、陽山和東昌等11個縣(自治縣)的山區。分布在貴州省的瑤族近2萬人,除聚居在荔波、榕江兩縣外,黔東南17個縣的山區或弄場都有瑤族散居。江西省瑤族只有200餘人,分散居住在贛南「三南」的山區或林區。

瑤族依靠大規模的分散移動,以保存其民族生存的方法,最早見於史籍記載,是在公元2~3世紀東漢時代,瑤族從居住地華中洞庭湖周圍的山間峽谷一帶,緩慢南移。至今為止的一千七、八百年的漫長歲月中,瑤族以規模分散的集團為單位,北至浙江、福建,南從湖南、廣東、廣西、雲南,進而越過國境,零星擴散到越南、寮國、泰國、緬甸這一廣闊空間地帶。他們除了引種水稻,並實現了定居化的一部分集團外,一般沒有固定的土地,甚至也沒有由幾十戶村落所組成的內部政治組織。這一點不同於邊境地帶的諸民族。顯示出瑤族所特有的適應形態。瑤族是這樣一個富有移動性的民族,但不是流離山野的難民群。

瑤族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有了「過山瑤」(或稱為「淺山瑤」。「平地瑤」)和「深山瑤」(或稱為「高山瑤」)的說法。「深山瑤」的居住地一般在深山,故稱之為「深山瑤」。與此相反,「過山瑤」一般居住在半山腰或山麓地帶,故又稱之為「淺山瑤」或「半山瑤」。在分布於廣東、湖南的瑤族間已被識別的,有移動性較強的「過山瑤」和定居性顯著的「深山瑤」這兩種類型。

正由於歷史上過山瑤建立的游耕生態系統,開發了我國南部的山山水水,使瑤族居住的廣大山區,成為我國南部重要山林資源的供給地。瑤族所種植的作物中,旱稻、甘薯、玉米。雜谷等用於自家消費。其他的產品以換取錢和其他日常用品為主要目的。瑤族生產的主要交易物品有:杉木、松木、松脂、桐油、原茶、茶油、香菇、木耳、棕繩、棕皮、木炭、植物性香料(八角茴香、靈香草、桂皮等)、草葯、蜂蜜、蜂蠟等天然資源和獵狩物。在瑤族農業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源於中國的棕櫚栽培。棕櫚不僅適合於刀耕火種土地,而且在不適於耕作的峽谷地帶,也可以廣泛種植,種植樹苗七八年後,就長出了棕須。而棕須纖維是棕繩的原料,平原地區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因此棕皮價格很貴,產量也很高。棕樹根還可以做葯用。瑤族有句諺語:「萬樹千棕,一世不窮。」因此,棕皮,成為瑤族富有代表性的特產。同時與這些物產有關的工作,成為瑤族的職業。

5、廣西過小年有什麼習俗?

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有殺豬過春節的習俗。小年夜後,挑選最好的肉,或炒或燉,再斟滿酒,邀請親朋共享年豬宰殺後的第一頓鮮肉——庖湯。

廣西南寧有吃「年粽」習俗,「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跟端午節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

剝去葉子,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玉林各地有製作年味小吃「白散」的傳統習慣,「白散」用糯米經過五六道工序製作而成,上面還印有「福」「壽」「喜」等字形,寓意生活幸福美滿,越過越紅火,是當地人過年過節的最好饋贈品。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

6、瑤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一、苗族的傳統節日:

1、四月八節

「四月八」是苗族一個隆重的傳統節日,流行地區較廣,但各地的意義不同。貴陽等地,是為了紀念戰死的先輩英雄亞努。每逢農歷四月初八日,貴陽附近幾縣的苗族,都穿上盛裝來到貴陽市噴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對歌談心,紀念傳說中的英雄。

2、跳花節

「跳花節」是苗族地區一個民族情趣濃厚的傳統節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眾性社交娛樂的節日。「跳花」又名「跳月」、「踩花山」、「扎山」等,各地無統一日期,但大多是農歷正月或春天。

二、瑤族的傳統節日—盤王節:

盤王節又稱「做盤王」、「還盤王願」、「跳盤王」,是盤瑤紀念始祖「盤王」的盛大傳統節日,20世紀80年代前一般在秋後至春節前的農閑期間,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1984年將全國瑤族過盤王節的日期統一定在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

(6)恭城瑤族風俗擴展資料

苗族和瑤族的風俗習慣:

一、苗族:

1、飲食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為主食。

2、建築

苗族通常聚族而居,村寨周圍茂林修竹,風景幽美。村寨大多設有寨門,寨內種植有常青的保寨樹。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而房屋大多為木結構建築,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蓋屋頂。

二、瑤族:

1、飲食

瑤族以玉米、稻米為主食。嶺南四季溫暖,適宜蔬菜生長,園圃冬夏常青,人們終年都可以吃到鮮嫩的蔬菜有芥菜、白菜、蘿卜、辣椒、茄子等;瓜豆類有南瓜、黃瓜、冬瓜、豆角、黃豆、飯豆等;肉類主要有豬肉、雞肉、鴨肉、牛肉、羊肉等;油類有豬油、花生油、茶油、火麻油、向日葵籽油等。

2、建築

瑤族是個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於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通常建在山頂、半山腰和山腳溪畔。瑤族房屋建築主要有四種形式:橫寬式、桿欄式、曲線長廊式和直線長廊式。

7、中國長壽之鄉恭城,家家戶戶都有什麼習俗?

引言:可能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民族有特別多,而且中國各個省份的習慣以及習俗都不一樣。恭城是一個長壽之鄉,那在這個地方每家每戶都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一、打油茶

可能有一些小夥伴們對這個詞語非常的陌生,因為大家不知道什麼是打油茶,那就讓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吧。打油茶其實是一些少數民族的特色食品,有一些地方在過年的時候也會有這個習俗。在打油茶之前,首先要把一些原材料准備好,像花生,糯米,黃豆,玉米等等。這個時候先要把糯米放在鍋中蒸熟,蒸熟之後還要把這些糯米放在太陽底下曬干然後放到油鍋中炸。然後這個時候就可以將茶葉放在鍋中翻炒,茶葉變色之後就要往茶葉當中放一些水。而且在煮的過程當中還可以放上一些芝麻、黃豆、花生等等。

二、打糍粑

除了油茶以外,當地每家每戶還會有一個習俗,就是打糍粑。那打糍粑可能很多人就會稍微熟悉一點,因為可以在電視當中看到過有關的場景。在很多地方其實都有這個習俗,像貴州、重慶以及湖南、湖北等。打糍粑的過程跟打油茶差不多,都是先把糯米蒸熟。將糯米蒸熟之後就可以放在容器當中將它搗碎,在搗碎的過程當中會發現糯米變得非常有彈性,而且還會變得非常軟。這個時候可以把他們捏成一個一個的小團子,吃起來的時候味道非常好。

三、總結

看到這里之後,相信大家對當地的習俗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而且當地的人們特別喜歡吃這兩種東西。尤其是來客人的時候,他們喜歡用這些東西來招待客人,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食物是非常具有營養價值的。同時大家在吃的過程當中還可以搭配不同的小料,為這樣吃起來的味道是不一樣的。而且打油茶吃了以後對人的身體也是有幫助的,據聽說可以幫助人體消化。

8、廣西桂林小吃——恭城油茶介紹?

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離不開油茶。 油茶不說煮而稱「打」,是各地的統一稱法,而各地的油茶卻各有其不同的風味。

喝油茶不分季節,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客人到來則不分早晚,隨時煮好奉客,而且更為豐盛。恭城現在被評為中國長壽之鄉,長壽的秘訣跟油茶也有莫大的關系

恭城油茶製法特別講究,選用清明、穀雨兩個時節採摘的茶葉,先用少許開水浸泡5~10分鍾,以減少煙火味及苦澀味,然後在茶鍋內放少許豬油燒熱,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葉稍炒,隨即將其捶茸,捶好後加水燒開熬至出味,放入精鹽調味,

用竹漏斗把茶水分別濾入碗中,撒入蔥花、香菜末,隨配用小碟裝好的米花、脆果(類似油炸的麵疙瘩)、酥花生、炒米、炒黃豆、排散上桌即成。制好的恭城油茶,端上桌後,首先聞到一股蔥花、香菜特有的香味,進口後初覺是茶葉的清苦,過後便是甘醇鮮香,令人回味無窮。

一鍋茶水被飲完後,還可向鍋內摻入清水熬煮,如此重復熬煮可達五六鍋。這樣油茶一鍋一鍋煮下來,感覺味道已沒有先前的濃烈,這正應驗了油茶的「一杯苦、二杯呷(澀)、三杯四杯好油茶」之說。近些年來,隨著到恭城旅遊的人增多,恭城油茶更是名聲鵲起,芳名遠播。

在傳統油茶的基礎上恭城人民開發出了濃縮油茶,褐色粉末狀,類似果凍的包裝。

(8)恭城瑤族風俗擴展資料

2018年,「恭城油茶」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無論從民族特色文化,還是地方飲食文化的角度而言,都是一件大事。恭城瑤族自治縣近年已成四方矚目的旅遊勝地。說到這個地方的特色風物,恭城人會很自豪地告訴你:恭城有三寶,山歌、油茶、文武廟。

對於恭城油茶的魅力,廣西山歌協會副會長、恭城縣政協委員寧梓戈先生會用生動的俗話和一首首的山歌來向你描述。比如這句在恭城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恭城土俗,油茶泡粥」。粥字,普通話念「周」,恭城話念「足」。

山歌就這么唱:「講起恭城有土俗,常拿油茶來泡粥;油茶好比仙丹水,人人吃了喊舒服。」南寧有位老作家聽了之後評點說,這個「喊」字用得好。「舒服」經這一「喊」,就會成倍擴大。

恭城人說到油茶的歷史,還會把它跟從恭城走出去的北宋監察御史周渭聯系起來。周渭,字得臣。恭城路口村人。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他的出道比包公還早了六十年。包公從政的時候,是把周渭這個恭城人當作自己的楷模的。

根據宋史上的記載,周渭作為一個清官,他的政績十分顯著,處理貪官果斷利索,他本人更是清廉,可謂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死的時候,家中無錢下葬 。《宋史》就有這么一段關於周渭的記述:「上閔其貧不克葬,賜錢十萬」,才使他得以入土為安。

於是恭城瑤鄉一直有一個美好的傳說,說是恭城原本叫茶城,每年向朝廷進貢的茶稅讓地方不堪重負。周渭憐憫百姓,遂將「茶」字添了些筆畫,將茶城改成恭城,免除了繁重茶稅,救民於水火之中。

史上茶城改恭城也確有其事,據光緒十五年版《恭城縣志》載:「隋末梁肖銑起兵巴陵,據粵境,始分平樂地置縣,曰茶城。唐武德四年平肖銑,更名恭城縣。」

恭城人民把來放在周渭身上,表示了恭城人民對這位瑤鄉赤子的深切感念。縣城就有一座庄嚴肅穆的周渭祠,又叫周王廟。現在已是我們的廉政建設教育基地。

9、請問「花山節、盤王節」都是哪個民族的習俗?

花山節是苗族的習俗,盤王節是瑤族的習俗。

花山節,又叫"跳場"、"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東北、滇南一帶苗族的傳統佳節,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初七舉行。

雲南永善縣的馬楠山一帶,雲、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胞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數萬人,規模盛大,萬眾歡騰。屏邊苗族自治縣舉行的花山節規模也很大,文山、馬關、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趕去參加。

盤王節是瑤族祭祀祖先盤瓠(hù)的重大節日,海內外的瑤胞都十分重視這一民族祀典。盤王節為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瑤族盤王節又叫盤王還願,是瑤族人民紀念其始祖盤王的盛大節日,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

在古樸莊重的公祭盤王大典儀式上,瑤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來祭祀盤王先祖,追溯歷史。

(9)恭城瑤族風俗擴展資料

花山節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5月1日前後過「踩花山節」。

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五月一日,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著這棵樹歌舞,吹蘆笙。

雲南南部的苗族都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期間過節;昆明市、楚雄州、昭通地區的苗族則於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日過節,而興文石海的花山節則是在每年的5月1日左右。

花山節期間,除了舉行跳蘆笙舞、鬥牛、績麻比賽等各種娛樂活動外,要注意長幼輩分之分。一般在老人面前,年輕人不得對唱情歌;對歌只能選與自己同輩的人,小輩不能與長輩對歌。

10、恭城是「中國長壽之鄉」,這里家家戶戶都有哪些習俗?

恭城位於廣西桂林市,全稱是恭城瑤族自治縣,2014年,中國老年學學會正式授予恭城瑤族自治縣“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據調查,恭城縣總人口29.9萬人,境內主要居住有瑤、漢、壯等12個民族,2013年底,全縣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7.09歲。恭城人為什麼普遍都長壽呢?我認為跟它的自然資源、生活習慣、居住環境、民族風情等都有關系。

恭城地跨東經110°36′41″~111°10′12″,北緯24°36′50″~25°17′15″。全縣氣候溫和,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這種氣候典型的特點就是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夏長冬短,這種優越的生態條件讓整個恭城縣全年都保持19.8攝氏度的宜居溫度,再加上境內河流湖泊眾多,各種農作物產量豐富,優渥的自然資源,為全縣人民提供了十分愜意的生存環境。

恭城的各族同胞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例如每天喝油茶,一日三餐少葷多素,食用大米、紅薯、高粱等糧食釀造的低度酒,健康的飲食習慣讓他們擁有強健的身體素質,因此在恭城七八旬老人還從事農業勞作的例子比比皆是,健康的飲食習慣,規律的生活作息,農業勞作鍛煉身體,種種因素造就了恭城老年人身強體壯,普遍長壽。恭城瑤族的一大特色是以歌會友,經常舉辦花炮節、河燈節等民俗節慶活動,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心胸闊達的性格特點讓恭城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2009年還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

良好的生態環境,健康的生活習慣,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都為恭城人的健康長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恭城這里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家庭和睦,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友好,這些都是恭城人長壽的重要原因。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