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當風俗
1、臘八節的習俗內容到底有哪些
「
,吃不完,吃了
便豐收」。農歷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
——「
」。關中一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
」,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
」吃「
粥」的風俗,由來已久,自從人類進入
後就開始興起。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我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
了,能得到豐農足食,該感謝神靈啊!於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鍋「
粥」,藉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預祝來年的更
。這就形成了
吃
粥的風俗。 臘八節在傳承過程中,又有一個傳說,說是
的
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蘋果
煮的粥,在
成佛。後世信佛的人,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就念經吃粥,這樣就給臘八節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麼說,人們吃臘八粥,都是以慶祝豐收為內容的。
「臘八粥」確實能體現出農業
,因為它是用各種米(
、
、白米、
米等),各種豆(大豆、
、
等),各種
(大棗、
、
、花生、
、桂元肉等)和豆腐、肉類混合成的一種粥,這種粥集中地反映出了農業
的成果。 關中一帶及附近一些地區的群眾,都十分重視「臘八節」。但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之間,又各有不同的講究。
的農家,這一天喜歡釀酒,名曰「臘腳」;
的古風俗,這一天要煮
,拋灑在花木之上,謂之「不歇枝」;
、
一帶,講究臘八節要給老人送粥,女兒家要請新女婿吃粥;
一帶則是用
和八種
,加上油鹽做一頓臘八燜飯;
地區的農村,在這天還流傳著為幼男幼女剃頭理發的習慣。凡此種種,自有不同情趣。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
的創始者
本是
北部
(今
境內)
的兒子,他見眾生受
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
的
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
,於臘月八日,在
成佛。在這
中,每日僅食
。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
」。
「臘八」是
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
作
會,舉行誦經,並效仿
成道前,牧女獻
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
及
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
手持
,沿街
,將收集來的米、栗、棗、
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
節物新。」據說杭州
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
、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
》說:「用胡桃、
、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
、
、
、花生、
、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
、
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中國春節網)
臘八粥各地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吃臘八粥的
,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了,別有一番來歷。
相傳,在
北部,即今天的
南部,
有個
,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
,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
,並對
的
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
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
一株
,
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
人,後來
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
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
」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
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
,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
,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
敕作《
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
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
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
三年(公元1725年)
將北京
內
以東的
改為
,每逢臘八日,在宮內
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
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
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
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
」,「
」。最早的臘八粥是
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
》說:「用胡桃、
、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
敦崇在《
》里則稱「臘八粥者,用
、白米、
、小米、
、
、去皮
等,和水煮熟,外用染
仁、
、瓜子、花生、榛穰、
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
、意仁米、大
、粘
、粘黃米、
、綠豆、
、
、
、紅棗及糖水
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
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 的臘八粥,別稱
,以小米為主,附加以
、
、綠豆、
,還有粘黃米、大米、
等煮之。晉
,臘月初五即用
、
、
、
、花生、江米、
,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
、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
,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
多。
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
、
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
。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
。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
、
、瓜干、
、
、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
、
、土神、
,祈求來年
,
;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
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
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
同吃,民俗叫它「
泡散」。
寧夏人 做
一般用
、黃豆、
、
、
、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
切成菱形
的「
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
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
,不吃菜。
青海 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
飯。將新碾的
,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
、苗香等
,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
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在山東 「
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
、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
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
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
里當差們喝的。
吃
,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
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
,粥稠味香,
來年
。
江蘇地區 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
、
、
、
、
、紅棗、栗子、木耳、青菜、
等。清代蘇州文人
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
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煮臘八粥一般都用
、
、
、蓮子、紅棗、
、
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
。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
、
熬成的。
來此品嘗,雖
,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國人如此鍾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
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
、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
所證實。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
)
「
」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
,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
」。
翡翠碧玉
是北方,尤其是
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
頭」,和米、豆(五種
)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
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
,象徵
。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
。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
,把
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
。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
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
的節日,稱為"佛
"。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
"。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
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
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
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
、栗子、
、
、桂圓、
、葡萄、白果、
、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
烤乾的
作為獅身,半個
作為
,桃仁作為獅腳,
用來作
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
。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
。更講究的,就是用
、
、山葯、
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
、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
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
"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
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農歷十二月八日,是中國的臘八節。在中國的農村,這天還有許多農民保留喝「臘八粥」的
。(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因為當時冰天雪地,農民們不能出門耕種,只能在家裡做
、
等食物)。
原來「臘八粥」不是普通的粥,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故事……
從前,有這么一家人,
和
過著快樂的日子。
非常疼愛
,什麼活也不讓
做,因為怕他們累壞身體。因此,小兩口整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事也不會做。
後來,
去世了。小兩口因為不會工作,結果
,把家裡的糧食吃光了,最後連房子也賣了,只剩下了半間爛草棚。
,小兩口連凍帶餓,躲在草棚里發抖。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們實在餓得受不住了,就從草棚的角落掃出一點雜糧來,熬了一點稀粥來充飢。當他們熬好粥正要吃的時候,忽然一陣
來,把草棚吹倒了,小兩口就被壓死了。
人們知道這件事,為了讓孩子們記住這個教訓,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用各種雜糧合在一起熬一鍋粥,邊吃邊說這個故事。
2、西雙版納的民族風俗有些什麼?
西雙版納的禁忌:
禁忌是一種古老而又十分神秘的文化現象。
禁忌,這一學術名詞來自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亞湯加島上的土語,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中稱為「塔布」,其意是為了避免招致懲罰和災難,而在觀念和行為上對人們的禁拘和限制。禁忌是漢語中與「塔布」相對應的詞。它既是專門的學術用語,又泛指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禁忌在古漢語中含有禁止、避忌、憎惡、顧忌之意。《說文解字》:「禁,吉凶之忌也。忌,憎惡也」。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一書認為:禁忌包含著雙重含義:一是崇高的、神聖的,唯其崇高神聖而凜然不可侵犯;二是神秘的、危險的、不潔的、禁止的。既然神秘當然敬畏,既然危險當然要禁,既然不潔當然應該避忌。
禁忌,最初起源於原始宗教信仰。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極為低下,使人們在什麼現象面前都束手無策、百思不解,於是只有倒身膜拜,相信冥冥中有一種神秘力量,這種原始崇拜進而導生種種禁忌,它們滲透在生產力、生活的各個方面,靠其本身特有的魔力以及社會群體趨同去異的整合力,潛移默化、無所不在地影響著、束縛著人們的行為和意志。在國家政權和法律尚未出現時,禁忌也就成為人們自我約束的意識和遵守的行為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原始信仰並未因社會的變遷而馬上全部消失,由於文化之延續性、一貫性,以及人們之崇古性的護持,許多禁忌不但轉化為後來社會的禮俗規范,並且同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因人們認識能力的有限而新生出來的禁忌一起,繼續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充當著無形的鎖鏈。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隨著文化形態的改變,禁忌形成為一種有它自己基礎的力量;同時,也慢慢地遠離了魔鬼迷信而獨立,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習慣、傳統而變成了法律」。
在西雙版納傣族社會中,禁忌像一張網,幾乎無處不在,它不僅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喪,而且對農耕、獵狩、歲時節日等都有約束,內容十分豐富。
一、生活禁忌
性別禁忌:在生活勞作中,傣族在性別上有許多禁忌。男人有男人乾的活,女人有女人乾的活,女干男活,男乾女活都是遭忌諱的。男人不能接觸女人專用的小鋤、農具、織機;男人忌諱從豬槽上跨過,否則會失去男人的魅力;女人忌諱接觸男人的武器、獵具,不能進入男人的會所。婦女忌諱爬到房樑上取、放東西;忌諱將掃帚舉過男人的頭頂;忌諱從男人睡的枕頭上方走過。傣族有婦女不上宴席的習俗。婦女忌諱上樓;必須上樓時,要示意男人避開,否則是不吉利的。傣族舊時中廳設的床位也忌諱婦女坐卧。婦女忌諱在男人面前頻頻而過,婦女從長輩或男人面前走過時,要將裙子收攏在雙腿膝間,彎下腰輕步而過,嘴裡要不停地說著「蘇瑪,蘇瑪,(傣語音譯,即「對不起」的意思)」。總之,惟恐稍一疏忽便不能得幸福。
入宅禁忌:進傣家竹樓須脫鞋,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進門後要按照輩份大小、資歷深淺,依次而坐,年長者(男)坐在正廳上方,面對房門;一般人坐在靠卧室的圍牆「冬丙」或以凳坐於堂中;圍火塘坐時,不能坐火塘上方及跨過火塘,因為那是女主人做飯的廚位;更不能移動支鍋的三角架,也不能用腳踏。傣族禁忌坐門檻,認為門檻是人、鬼必經之道。傣族都習慣住在樓上,而樓上卧室只有一塊隔板與客廳相分,卧室中沒有隔板分成小間,幾代人都住在裡面,用蚊帳分開,中間有一定間隔,分門進出,不是自家人(血親)不得進內室;同時忌諱外人窺看,因為會得罪「家神」;過去的習俗規定,若男客人窺看了主人的卧室,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若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千萬不要因神秘感而窺看主人的卧室,雖然現在打破了過去的俗規,但窺看傣家卧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外人不得在燈上點煙,否則認為抽走了「神光」。傣家竹樓室內一般有三根柱子,中間靠近火塘的那根本柱子是傣家的「頂天柱」,千萬靠不得,若靠了柱子意味著不尊重主人;靠外的一根柱是「吉祥柱」,可以靠;靠里的一根是「升天柱」,忌靠或掛東西,是用於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屍體,等候火葬。忌用凳子作枕頭,因為凳子只供人坐。
飲食禁忌:傣族在飲食中存在著許多禁忌,通過這種禁忌達到某些方面的目的,或保證某些行為的有效。過去,傣族在獲得豐收或捕獵到食物後必須先祭祀祖先神靈,感謝神明的保佑,然後再自己食用。在待客飲食方面也有一些禁忌,不用白顏色的雞、水香菜、滑苔和螺螄四菜同時招待朋友,否則會有無形的障礙阻隔兩人交往,哪怕同在一個鄉村或城市,兩人也難以見到面,對待在他鄉工作的家人也存在這種飲食禁忌。餐桌不能擺放在主梁下,否則沖撞主梁,對家神和居室不利。小孩子不能吃雞腳,吃了不會織布編籮籮;不能吃雞腰,吃了會斷牙齒,會肩疼頭痛;不能吃雞屁股,吃了嘴會長。有時在祭祀祖靈神明時禁忌吃某些食物食品。蒸飯時,忌甑子發生聲音,否則是不吉利的預兆,要請人送鬼。
清潔禁忌:傣族是個愛美,愛干凈的民族,對環境衛生也有一些禁忌。房裡的垃圾,過了中午不能往外倒;晚飯後掉下的飯菜不能掃,掃了認為不吉利。火塘上面及整個房頂,不是十五、三十兩天不能掃,掃了認為不吉利。對村內外河水的使用法則是上游用水,禁止洗澡洗衣服,不能在三岔河口洗澡。忌諱在家裡剪指甲;忌諱外人蓬亂著頭發進寨子。
二、生產禁忌
西雙版納傣族是一個農耕民族。在遠古時期,農業生產的好壞,主要依賴大自然的「恩賜」。所以定期不定期地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祭祀寨神、勐神、家神時,均在寨子或院門外插上以竹片紡織的「達了」敬示,忌外人入內,佛爺和尚均不得參加祭寨神勐神。在關、開門節,俗稱「入夏節」,傣語稱為「毫瓦薩、奧瓦薩」期間叫「岡瓦薩」或「乃瓦薩」,雨安居之意,故而在此期間不婚嫁、不搬家、不上新房、不外出做生意,村民只專門從事農業生產。傣族認為穀子是有靈魂的,打穀子時谷魂被嚇跑了,必須舉行叫谷魂的宗教儀式把谷魂叫回來,這樣穀子才能吃。「麥嘎」(街子天)禁止舂米、套牛犁田。犁田時,人不能吃酸菜(因犁田季節是雨季怕吃酸菜會瀉肚子)。牛犁完田要拴線招魂,否則牛會做夢、會生病。
進山砍木料,首先要祭山神、樹神,否則砍刀會傷人;砍竹子只能站著砍,跪著砍認為老虎會咬人。龍林里的柴火拿不得,木料砍不得,否則會觸犯山神死人。出門在野外宿營,嚴禁去打水時隨手帶回樹枝或乾柴。出獵可捕魚時,忌遇見孕婦。忌野雞和麂子闖入村寨里,認為不吉利,寨子要發生災難。禁忌看見蛇交配。禁忌馴養斷了角或斷了尾的牛認為是邪惡。禁忌帶兒母豬宰殺。禁忌織布機帶出寨子,外寨的織布機也禁忌拿進寨,否則會有鬼。大庭廣眾面前不能說別人的壞話;家中有喪事,未出喪忌諱到任何人家去。禁忌隨意砍口哨。在街上買菜時,禁忌用腳指菜來討價還價。
傣族蓋房子的木料,禁忌有兩股叉,不然打雷會著火;有三股叉的木料只能砍二股,否則會有鬼。家內換了火塘一定要換樓梯,換了樓梯也一定要換火塘。樓梯只能做七級、九級的或十一級的,否則會病死。樓梯對面禁忌有橫梁,否則鬼會進房子。樓梯側面只能是空的,否則與召片領一樣了,要罰款。
三、服飾禁忌
服飾的穿戴方式,也有諱忌。傣族衣冠忌穿著隨便,尤其忌反穿衣等。傣族有這樣一句諺語:「身外穿的人人看得見,肚裡吃的人家不會剖開看」。穿著打扮方面,亦忌男女不辨,忌諱男穿女服,或者女著男裝。縫補也有禁忌:衣物破了,需要立即縫補起來,否則不吉;縫補衣服時,忌諱穿在身上縫補;破褲子的布不能用來補上衣,補了運氣不好,做生意不賺錢,賣東西無人要;忌用白線補衣服,補了上山打獵時,會被別人當成馬鹿打。
服飾放置的禁忌:禁忌在不適當的時候到不適當的地方晾曬,忌諱將婦女和小孩的衣物在夜間晾置在室外,恐怕賊星或沾染上鬼崇邪氣;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男人所用的衣服、帽子或包頭巾,婦女禁忌跨過;男人忌諱從晾曬著的婦女的衣褲下走過,那樣如同女子從男人的頭上跨過,是男人的恥辱和不幸,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禁忌婦女的衣裙晾曬到過路的地方,人們路過的地方不能拉扯曬衣繩;禁忌婦女的衣裙曬得很高;忌諱從衣物上跨過或踏踩、弄壞衣物。忌用衣服當枕頭。
飾物禁忌:傣族掛刀時忌刀口向內,否則,認為居心不良,是「刺客」。
皮膚禁忌:如紋身,也有禁忌。傣族男子長到十三、四歲至二十歲時,就要舉行紋身,表明某種資格的獲得,包括祖神佑護的福份及戀愛、婚姻、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等權利和義務。不紋身者人格低下,被視為懦夫,不但得不到姑娘的愛情,死後也只能當野鬼,不能與祖先相會。傣族男子通常從當和尚做起,便開始在全身或局部刺出自然物的形狀或幾何圖形。舊時,傣族紋身還有貴賤之分,百姓忌用紅色紋胸、腹部,只能用黑色紋四肢。
四、婚姻禁忌
婚姻雖屬吉事,亦頗多禁忌。在民間,從戀愛、擇婚、定婚到嫁娶乃至離婚等等方面形成了繁多博雜的禁忌事項,惟恐在婚姻這一人生大事、宗族大事上出現差錯而影響到各個方面的發達昌盛。
戀愛禁忌:傣族的戀愛比較自由,並不需要媒人從中幫忙,男女青年可以在特定的場所或公開的場合下建立戀愛關系。不過,也有一些禁忌需要遵守的,每年的傣歷的九月十五日關門節到十二月十五日開門節,是農忙季節,這一段時間里青年男女是禁忌談戀愛的,因為會影響生產。婚齡的禁忌,與兄弟姊妹的排行有關聯的,傣族舊時男行三不能與女行四結婚的禁忌。據傣族的傳說,以為男行三女行四結婚,不能白頭偕老,或者會家運不盛,終身無子。
等級婚禁忌:過去,傣族實行著嚴格的等級內婚制。一般說來,越級婚姻是很少出現的情形:一是恐怕事不成被人恥笑,二是成親後自己的一方會受對方的歧視和虐待。有些婚禁還被列入法律之中而成為制度。即官家與官家通婚,百姓與百姓通婚,百姓與官家是禁忌通婚的。這是為了保護本等級的利益,不讓等級低的通過婚姻關系滲入。例如,召片領(封建領主頭人)禁止「孟馬寨」(馴養馬勞役的寨子)的男子同非「孟馬」等級的女子通婚,因為「孟馬寨」的男子如到非「孟馬寨」從妻居,召片領就沒有人為他養馬了。傣族忌諱與會放鬼的「琵琶」家庭聯姻,被認為是「琵琶鬼」的家庭,其子女禁忌與其他老百姓的子女結婚,而只能與另一「琵琶」家庭的子女結婚。這其中有信仰的原因,也有等級差別的原因。
民族內婚禁忌:民族之間由於民族習慣、信仰不同,或者由於地域、語言方面的限制,或者是由於有意維護民族種屬的純正等等原因,也常常形成通婚的禁忌。傣族很少與其他民族通婚。現在,由於交通的發達,社會的進步,民族關系的改善等等因素,民族內婚禁忌越來越淡化了,傣族開始與臨近民族通婚。
嫁娶禁忌:每年的傣歷九月十五日關門節到十二月十五日開門節,是農忙季節禁忌嫁娶,這三個月傣族叫做「進窪」時期,在進窪出窪這三個月內老年人每隔七天要拜佛一次。這期間正值雨季,生產較忙,籌辦不易。這期間結婚,群眾會說新人像牛馬一樣,像狗一樣,不知季節,死後會變成狗的。現在雖然這種禁忌有了一些變化,個別男女青年由於愛情深厚或因婚前有孕等情況也有不顧傳統習慣的限制而結婚的,但結婚後,仍須用酒內祭寨,請全寨人吃一頓飯。否則,大家會認為觸犯了寨神,將來寨子內發生疾病或其他災害時,就要由結婚者負責。
入贅禁忌:傣族流行招贅上門,根據雙方經濟狀況及勞力情況,若女方沒有勞動力,男方就先到女方家上門。上門期限不定,過去男方必須在女方家上門一至三年(至少一年),才能把妻子帶回家或另立門戶。現在根據實際情況而商定,可三年,或一年,或三月不限。
孕婦禁忌:任何社會對懷孕婦女的行為,都有若干特殊規定,其中顯著的便是若干禁忌,這些禁忌以現代眼光看,有的是與生理有關,有的是超生理的。傣族稱孕婦為「咪滿」(意為大肚子女人),認為婦女懷孕身子不好看,傣語叫「朵憨雜」,所以要處處避人耳目,忌諱孕婦出面陪客,更忌諱孕婦在客人面前大搖大擺;禁忌孕婦走親串寨(回娘家例外)。婦女在懷孕期間,被視為不幹凈時期,所以孕婦禁忌挨近佛寺走,更禁忌給正在賧佛的老人備辦聖潔的賧佛供品和擔送齋飯;禁忌偷看日食月食;禁忌看人家打灶;禁忌闖入娶親人家的筵席當中,也禁忌出手摸新婚嫁裝;傣族認為胎兒最易受邪氣糾纏,孕婦碰著的火葯槍有可能打不準,所以禁忌亂動男人的隨身武器(如長刀、火葯槍)和勞動用具(如犁、牛鞭);禁忌下河捉魚,否則魚會跑掉;禁忌摸在水果樹上的熟果(如木瓜、石榴、柚子),禁忌在水果樹上曬晾衣物。孕婦臨產前,動作忌快,忌搬重物。在臨產的近一個月中,禁性交。總的說來,一個孕婦,凡違背了以上禁忌,就認為是不吉利的,輕者受人冷眼斥責,重者被人當場驅趕。實際上是要處處提醒孕婦小心行動,並且盡量限制孕婦的活動范圍和勞動強度,以便保護胎兒不受傷害。另外婦女懷孕期間,其丈夫打獵時忌砍棕樹,不能打猴子,不能割岩蜂,不能打黑色、紅黑色、黃白色、花色的鳥類,不能打大嘴鳥、犀鳥、叫聲不好聽的鳥,否則認為會影響嬰兒的容貌和聲音。另外丈夫還忌參加某種社會活動。如葬人忌參加抬死人;忌參加綳鼓;忌斗刀把;不能打蛇;不能爬樹摘果子;否則,孕婦生育時會觸犯胎神。
產地禁忌:傣族在分娩的地方有許多規矩、禁忌事項。忌諱在原來的住處分娩,在臨產的前三天,孕婦由寢室搬到外面火塘邊睡,用竹葉鋪墊,搬到火塘來生產,一是為了取暖;二是便於親友們幫助、服侍,因為寢室小,而且按習俗不是直親也禁忌入寢室;另外也有說火預示著傣族人的生脈和興旺,所以,增添孩子的時候就得緊緊挨攏火塘,這樣可以得到火神的保護和恩惠。產婦在火塘邊住上一星期左右才搬入內室。
忌亂丟胎盤:胎盤,即胎衣,又稱胞衣。傣族很重視胎盤的保存,禁忌亂丟胎盤。嬰兒的胎盤用一竹筒裝好,掛在樹上或是埋院子里。
產房忌門:生了嬰兒,無論男女都要在上樓的木柱上掛上竹篾編的形同星星的「達了」標志以為警戒,向本寨人或過路人表示此家已生育,外寨男子要迴避,本寨男子便不再進入,如果本寨或外寨第一個進入生育者家的男子,就要被拜為乾爹,被拜者只能承擔義務而不能拒絕。婦女也禁忌進入生育者家,否則同樣要被拜為干媽,承擔干媽的義務。產婦單獨使用的凳子任何人不能坐。
產婦飲食禁忌:為保證孕婦和胎兒、嬰兒的身體健康與正常發育,傣族在為孕婦安排膳食方面,盡量使其避免吃那些「叉奶」的食物,多吃「下奶」的食物。孕婦臨產前,忌食辣子、姜、蒜等刺激強烈的食品;禁忌食用狗肉、蛇肉、和貓肉一類動物肉,禁忌食用生肉;嚴禁食用啼鳴的公雞、花雞、黃嘴黃腳雞,否則會生出精神不正常或畸形;生育後「坐月子」期間五天內不能吃油膩食物,每天只吃烤糯米飯團,喝一種叫「亞丁」和「哈檳」的草葯煮成的水,這種草能使產婦生奶;五天後,便可以吃一些蔬菜及雞、豬肉了;在一個月內忌吃牛肉;在斷奶之前禁忌吃酸筍、螃蟹醬;生育後一年內,還禁止吃花生、洋絲瓜。勐龍傣族規定分娩後一星期內不準吃鹽、雞肉、蛋,否則嬰兒易拉肚子,立婦年老時則手腳麻痛。傣族規定立婦單獨使用一口鍋。
傣族,按照性別、年齡都有不同的禁忌。傣族認為嬰兒在母胎內死亡,或降生不久死亡的,都要將死嬰丟棄在水中。如不這樣做,嬰孩就會變成邪鬼來作崇,母親也不能再懷孕了。所以,死嬰屍體常常在水坑內或河水中發現。在外地或寨外死的人,不論死因如何,其屍體一律不得入村,嚴禁把非正常死者葬入寨里的公墓,孕婦死時,要剖腹取出嬰兒分葬,嚴禁孕婦與嬰兒合葬,如合葬,嬰兒就會變成虎精害人,遇有難產死事發生,全寨還需把盛水罐中的水潑掉,並請佛爺用「喃寧拜」(要種壓邪主吉祥之水)灑過之後,才能繼續使用,否會染上「鬼氣」人死,如果誰聞聲來,要罰砍抬棺材的竹桿。抬棺材的竹桿砍回後,要擱在房架上,禁忌隨便讓人碰動,若誰碰掉了,認為會頭痛生病。凡寨子死人,從寨子外砍回的燒柴、木料及其它物件,暫時不準還進寨子。據說,如果死鬼看到有人往寨子里抬東西,或聽到吆牛,砍柴、舂米,紡線聲,就會給寨子帶來危害和災害,寨子人將染上疾病,繼續死人。另外,死者的家裡要把缸里、罐里的水全部倒光,認為不把水倒光,死鬼會來洗臉、洗腳和洗衣服,讓活人不得安寧。人死的當天,喪家只能吃兩餐飯。還必須重新用一籮穀子舂成米,招待幫忙的家族親友。舂米時,凡跳出石臼的米粒均忌諱拾起,認為跳出臼的米粒,是死者生前應多得的勞動酬償,要讓他帶去。吃飯時忌用原來的篾桌,要換成一個簸箕。屍體停放在家中期間,傣族稱「很害」,意思是凶房,來安慰或幫忙製作送葬物品的人在吃飯時,飯桌上不分發筷子,不叫上坐,由人們自己動手。並且不能殺豬宰牛,不能吃酸菜;並在死者原來吃飯的坐位處放上副碗筷,以示懷念。從死者入殮到送上山安埋的幾天內,孝子孝孫禁忌在床上睡覺,每晚都要在靈柩旁邊就盤和卧席過夜。陪伴離去的親人。此外,孝子孝孫禁忌喝酒和吃大肉,一直要把死者送上山安埋後才能開禁。送葬完畢,親友由墳山地回寨,在寨子路口,要用乾草燒一種野果,讓這種野果散發出來的氣味,洗去身上的「鬼氣」。回家用「喃沫」(沉澱過的淘米水)洗頭或「喃松拜」灑頭,然後由佛爺為動手焚燒可掩埋者拴線叫魂,不讓死者牽去靈魂;當天禁忌喝酒、吃肉,忌諱進行文娛活動。死者家屬回家後,首先要察看火塘,看有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如發現有貓、狗的足印,則認為死者將投生成貓,如發現人的手足印,則認為重新投生做人,如什麼也沒有發現,就說死者已經進入了天堂。然後,才重新燒火煮飯,開始新的生活。
3、北方習俗有哪些?
1、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
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發財。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
2、元宵節吃湯圓
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3、小年的習俗吃糖瓜、飴糖、麻糖等
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
4、臘八節吃「臘八粥」
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5、北方的臘八節河南人吃臘八飯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4、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有什麼習俗嗎?
不能撫摸「小和尚」的頭部 西雙版納小乘教規定男人一生中要過一段脫離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會生活中凡遇到難事,才能解除苦難,從降生到成人後才會有社會地位。凡是男孩在七、八歲時都要時佛寺里當一段時期的和尚,稱為"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里生活要自理,要勞動,還要學習佛教經書,進行嚴格的修身教育。兩三年後可以"還俗",還俗衙的男子才可以結婚成家。若未當過"和尚"的男人,被視為生人或野人,在社會中沒有地位被人看起。在寺院修身時, 不準與女人談笑,不準外人撫摸小和尚的頭,(這和漢族喜愛兒童撫摸頭完全相反),若被外人(特別是女性)摸過頭,被視為仇人。"小和尚""修身"時間一切作廢,必須從頭開始。所以,外來遊客,若到寺院參觀千萬記住此習俗。 卧室禁忌 </B> 傣家住宅,都習慣住在樓上,而樓上卧室只有一塊隔板與客廳相分,卧室中沒有隔板分成小間,幾代人都住在裡面,是用蚊帳分開,中間有一定間隔,分門進出。卧室是不容外人窺看的,過去的習俗規定,若主人發現外人窺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遊客無論到傣家參觀或做客,千萬不要因神秘感而窺看主人的卧室,雖然現在打破了過去的俗規,但窺看傣家卧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 客廳禁忌 </B>傣家樓上客廳中有三根柱子,兩根是卧室與客廳並排分開的,一根是火塘旁邊的。卧室中的兩根,靠外的一根叫"吉祥柱"可以靠著休息,靠里的一根是人死後用的,稱為"升天柱",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屍體,等候火葬。火塘邊的一根是絕對不許靠的,那是傣家的"頂天柱",若靠了柱子意味著不尊重主人。 上竹樓須知 </B> 進佛寺必須脫鞋。進門後要按照輩份大小、資歷深淺,依次而坐;傣族認為門檻是人、鬼必經之道;不能用凳子作枕頭,因為凳子只供人坐;不能用腳跨過火塘,不能隨意移動火塘里支鍋用的鐵"三角架";在街上買菜時,不能用腳指菜來討價還價;不能踩和尚的影子,更不能摸他們的頭。傣族認為"頭"是人的首領;上樓腳步要輕,晚上不能吹口哨;大庭廣眾面前不能說別人的壞話;婦女產後不滿月不能到別人家去玩;家中有喪事,未出喪不準到任何人家去.
5、關於西雙版納的歷史人文,地理環境和氣候,以及風俗習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西南端,是雲南省下轄的一個自治州。西雙版納,古代傣語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這里以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而聞名於世,是中國的熱點旅遊城市之一。每年的潑水節於4月中旬舉行,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的遊客參與。
西雙版納位於雲南的南端,與寮國、緬甸山水相連,與泰國、越南近鄰,土地面積近2萬平方 公里,國境線長966公里。 她美麗、富饒、神奇、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祖國西南的邊疆。瀾滄江縱貫南北,出境後稱湄公河,流經緬、老、泰、柬、越5國後匯入太平洋,譽稱為"東方多瑙河"。因此,西雙版納既是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西雙版納轄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和11個國營農場。這里聚居著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諾等13個少數民族,佔全州人口的74%。
西雙版納位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北緯21°08′~22°36′,東經99°56′~101°50′.屬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濕潤區.由於入射角高,冬至時分高度角最低為45°本區熱量豐富,終年溫暖,四季常青。具有「常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一年分為兩季,即雨季和旱季;雨季長達5個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長達7個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本區熱量豐富,終年溫暖,四季常青。又因距離海洋較近,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控制和太平洋東南季風的影響,常年濕潤多雨,所以森林繁茂密集,植物盛多.因此西雙版納被譽為「植物王國」.1993年10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接納西雙版納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從世界地圖上一眼看去,會發現在西雙版納同一緯度上的其他地區幾乎都是茫茫一片荒無人煙的沙漠或戈壁,惟有這里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像塊鑲嵌在皇冠上的綠寶石,格外耀眼。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有佔全國1/4的動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
傣族的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文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早在 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貝葉、綿紙上寫下了許多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小說、詩歌等,僅用傣文寫的長詩就有550餘部。《召樹屯與楠木諾娜》、 《葫蘆信》等是其代表作,被改編成電影、戲劇等,深受群眾的喜愛。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動作為多類比和美化動物的舉止,如流行廣泛 的「孔雀舞」、「象腳鼓舞」等。
民俗禁忌
不能撫摸「小和尚」的頭部
西雙版納小乘教規定男人一生中要過一段脫離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會生活中凡遇到難事,才能解除苦難,從降生到成人後才會有社會地位。凡是男孩在七、八歲時都要時佛寺里當一段時期的和尚,稱為"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里生活要自理,要勞動,還要學習佛教經書,進行嚴格的修身教育。兩三年後可以"還俗",還俗過的男子才可以結婚成家。若未當過"和尚"的男人,被視為生人或野人,在社會中沒有地位被人看起。在寺院修身時, 不準與女人談笑,不準外人撫摸小和尚的頭,(這和漢族喜愛兒童撫摸頭完全相反),若被外人(特別是女性)摸過頭,被視為仇人。"小和尚""修身"時間一切作廢,必須從頭開始。所以,外來遊客,若到寺院參觀千萬記住此習俗。
卧室禁忌
傣家住宅,都習慣住在樓上,而樓上卧室只有一塊隔板與客廳相分,卧室中沒有隔板分成小間,幾代人都住在裡面,是用蚊帳分開,中間有一定間隔,分門進出。卧室是不容外人窺看的,過去的習俗規定,若主人發現外人窺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遊客無論到傣家參觀或做客,千萬不要因神秘感而窺看主人的卧室,雖然現在打破了過去的俗規,但窺看傣家卧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
客廳禁忌
傣家樓上客廳中有三根柱子,兩根是卧室與客廳並排分開的,一根是火塘旁邊的。卧室中的兩根,靠外的一根叫"吉祥柱"可以靠著休息,靠里的一根是人死後用的,稱為"升天柱",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屍體,等候火葬。火塘邊的一根是絕對不許靠的,那是傣家的"頂天柱",若靠了柱子意味著不尊重主人。
上竹樓須知
進佛寺必須脫鞋。進門後要按照輩份大小、資歷深淺,依次而坐;傣族認為門檻是人、鬼必經之道;不能用凳子作枕頭,因為凳子只供人坐;不能用腳跨過火塘,不能隨意移動火塘里支鍋用的鐵"三角架";在街上買菜時,不能用腳指菜來討價還價;不能踩和尚的影子,更不能摸他們的頭。傣族認為"頭"是人的首領;上樓腳步要輕,晚上不能吹口哨;大庭廣眾面前不能說別人的壞話;婦女產後不滿月不能到別人家去玩;家中有喪事,未出喪不準到任何人家去.
哈尼族風俗禁忌
在哈尼山寨,有親朋好友或賓客來訪,家裡大小主人會主動出門熱情相迎,並幫助客人取下挎包等東西。當客人坐定後,如果遞給你滿滿一杯或一碗灑,表示受到歡迎。如果第一次給客人倒滿茶水,就意味著他不受歡迎;如果第一次只給客人倒半杯或半碗灑,顯得主人很小氣。主人在給客人倒酒時,自己也必須倒上一杯,並先喝一口。好客的哈尼人還會拿出苞谷、瓜子、煙等招待客人。主人家定會殺一隻雞,加上鹽、辣子、等佐料煮一鍋雞肉稀飯。雞肉稀飯是哈尼人待客餐桌上的必備佳餚。吃稀飯時有許多規矩。入席後,主人把雞頭、雞肝敬給客人,雞腿給客人中的小孩。表明主人對客人的尊敬和歡迎。客人告辭時,主人會包一些茶葉、草煙等給客人。包中必定有幾個熟雞蛋,這是主人對客人的祝福。同時,主人給客人的禮物一定要用芭蕉葉、黑棉線包紮,這象徵主客間深厚的友情。
彝族風俗禁忌
忌戲耍動頭; 眾人面前說臟話;彝族家有病人時忌說死傷之類的話;忌說「殺年豬」,而要說「抓年豬」或「拿年豬」;忌對嬰兒用「胖」、「漂亮」、「重」之類的贊詞;忌夜間吹哨;忌拿靈長動物(熊、狗、猴、貓等)肉進屋,也忌食其肉;不論男女,忌跨火塘;禁婦女跨越男人;忌婚喪嫁娶日宰殺山羊;忌以苦蒿桿做筷子及打人;忌從客位方燒蕎粑;火燒蕎麥粑從炎塘里拿出時,忌馬上翻動及用棍棒穿通;禁食馬、騾、狗、猴、烏鴉、蛇、蛙肉;忌作客不留肉;忌將飯端給主人;忌把鋤頭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內將鋤或斧子找於肩上;有孕之婦忌給新娘梳頭,也忌給新娘縫嫁妝。
6、潮汕的民風民俗和傳統文化
儺儀之副產品———潮戲
古代儀式、典禮和藝術之間的分界並非十分清晰,大概正因如此,許多學者認為,原始藝術絕大多數都直接與祭禮儀式有關,甚至可以說它們本身就是祭禮儀式的副產品。
(一)關童戲與儺儀。
潮州之「關戲童」以巫而事歌舞,樂神並以悅人,可視為古代巫舞之餘緒。關戲童所祀田元帥,被尊為青娃神。農人祀之,猶田祖、田婆和土谷諸神。
關戲童之「關」亦為「觀」,釋為觀看。「關」舊稱召死靈問答為關亡,以巫為靈媒,召亡者之魂附於巫者之體以言禍福,此事必用符篆,如官府之文移,謂之「關」。關戲童,亦猶以符篆召亡魂附身於人之體而唱戲。
據傳潮之關戲童,必以童子充之,古之倡優稱之為侏儒。宋元戲曲史雲:「優人,其始皆以侏儒為之。
「侏儒」即短小人,亦稱童子。舊說部往往記以童男女祭神之故事。巫之事神,亦必以童男女獻舞,以示虔誠,純潔。潮俗呼巫覡為「童魕」或「童身」。
所謂「魕」,妖祥也。《淮南子》:「吳人鬼,越人魕」。古之俳優,以「童子」或「侏儒」充之。潮州關戲童,仍固守數千年侏儒之舊俗,又吸取了各地之特色,如請紫姑、關亡等。
如潮州農村,中秋前後常有關戲童之舉,表演時,先由主其事者赴田間奉田土一杯歸,安置香爐中,陳瓜果香燭拜之,名曰請田元帥。之後復邀集童子十餘,推出一二人為腳色,拈香閉目,蹲坐中央。群童四周果香燭拜之,每人各執香火一炷,上下左右搖晃,若魚貫飛熒,火光縷縷閃爍。
7、大家說說臘八節各地有什麼風俗習慣?
「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農歷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由來已久,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就開始興起。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我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農足食,該感謝神靈啊!於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鍋「臘八粥」,藉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預祝來年的更大豐收。這就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 臘八節在傳承過程中,又有一個傳說,說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蘋果糯米團子煮的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後世信佛的人,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就念經吃粥,這樣就給臘八節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麼說,人們吃臘八粥,都是以慶祝豐收為內容的。
「臘八粥」確實能體現出農業大豐收,因為它是用各種米(江米、黃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種豆(大豆、雲豆、豇豆等),各種乾果(大棗、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類混合成的一種粥,這種粥集中地反映出了農業大豐收的成果。 關中一帶及附近一些地區的群眾,都十分重視「臘八節」。但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之間,又各有不同的講究。富平縣的農家,這一天喜歡釀酒,名曰「臘腳」;長安縣的古風俗,這一天要煮肉糜,拋灑在花木之上,謂之「不歇枝」;乾縣、禮泉一帶,講究臘八節要給老人送粥,女兒家要請新女婿吃粥;鳳翔一帶則是用黃米和八種豆子,加上油鹽做一頓臘八燜飯;銅川地區的農村,在這天還流傳著為幼男幼女剃頭理發的習慣。凡此種種,自有不同情趣。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中國春節網)
臘八粥各地食俗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吃臘八粥的食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了,別有一番來歷。
相傳,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 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 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雲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 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 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 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 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 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在山東 「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 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地區 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 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國人如此鍾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福建熱線)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農歷十二月八日,是中國的臘八節。在中國的農村,這天還有許多農民保留喝「臘八粥」的風俗習慣。(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因為當時冰天雪地,農民們不能出門耕種,只能在家裡做臘肉、臘腸等食物)。
原來「臘八粥」不是普通的粥,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故事……
從前,有這么一家人,老兩口和小兩口過著快樂的日子。老兩口非常疼愛小兩口,什麼活也不讓小兩口做,因為怕他們累壞身體。因此,小兩口整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事也不會做。
後來,老兩口去世了。小兩口因為不會工作,結果坐吃山空,把家裡的糧食吃光了,最後連房子也賣了,只剩下了半間爛草棚。冬天來了,小兩口連凍帶餓,躲在草棚里發抖。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們實在餓得受不住了,就從草棚的角落掃出一點雜糧來,熬了一點稀粥來充飢。當他們熬好粥正要吃的時候,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草棚吹倒了,小兩口就被壓死了。
人們知道這件事,為了讓孩子們記住這個教訓,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用各種雜糧合在一起熬一鍋粥,邊吃邊說這個故事。
8、我國春節的傳統習俗
春節的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 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 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 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