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滄州舞獅風俗

滄州舞獅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2 20:17:27

1、舞獅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舞獅的來歷和風俗:

1、作為我國的一項有些民間藝術,舞獅子的歷史已經有上千年了。很多人家在重要的日子、節日都會請人來舞獅子。其中南方以兩廣江浙一帶尤甚,北方主要是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這幾個地方比較流行。

2、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

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3、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4、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綉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

5、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2、春節舞龍舞獅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祈求平安和豐收。

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從春節到元宵燈節,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龍在中華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是權力的象徵。

舞龍舞獅的風俗簡介:

人們在喜慶日子裡用舞獅龍來祈禱獅子的保佑。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多變,民間有許多不同的傳說,一時變作神話,一時拉上歷史,為舞獅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

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一件花團錦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據說這一習俗是起源於三國時期,在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

3、舞獅子是什麼節日的習俗,這個習俗的來歷是什麼?

每當到了春節的時候,各地幾乎都是一派熱鬧喜慶景象,各種各樣寓意豐富的習俗也跟著輪番上場,從春節前一直鬧到元宵節,無論是貼春聯還是掃房子,無論是祭灶神還是迎神賽會,無一不反映了這種熱鬧與節日的喜慶。而舞獅子便是其中一項非常引人注目的習俗,在熱鬧的新年期間,不少地域都將舞獅子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不僅增添了喜慶的氣氛,有助興的意思,也包含了人們對於新年的祝福,希望來年吉利順遂,畢竟獅子一舞,各地邪魔盡皆退散。

關於此項習俗的起源,追根溯源起來不僅甚早,傳說也很多,有的地方說是因為古早之前民眾深受山中獅子的危害,在會武功之後民眾除掉了獅子,此後一直學習獅子的形態與動作,舞獅子因此流傳下來;有的神話則將舞獅子與佛教聯系了起來,其中也有舞獅子是為了驅趕新年出現的年獸的說法。

當然,這些說法當中基本都加入了不少神話和傳奇的色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最開始的時候,獅子和龍一樣皆僅在神話當中存在,比如獅子就是菩薩的坐騎,一直等到漢朝的時候,中國才從西域一帶引進了獅子,獅子已經竄傳入,當時的人對這種猛獸頗感興趣,不過當時也只有訓獅。在三國時期,人們才開始模仿獅子的神態與動作,形成了舞獅子,並一直延續下去,直到如今。

因為獅子一直被當成吉祥和驅邪退魔的瑞獸,舞獅子也在各地發展起來,極具地域特色,也有南方與北方之分。南方的獅子顯得矯健兇猛,比較注重於武術的結合,舞起獅子來除了模仿獅子的形態與動作,也添加了不少難度極高的技巧和動作,讓人看得熱血沸騰。而北方的獅子雖然在外形上與獅子十分神似,但是在動作上責顯得憨態可掬,撲、咬、甩尾巴、抖毛和翻滾,樣樣動作極富趣味。當了除南北之分,舞獅子在地域上的差別也很大。

現在除了新年賀歲和一些大型活動上會出現舞獅子活動外,有些地方還有醒獅隊上門拜屋,一般都是在大年初一前後,在人們的觀念中,獅子能驅除邪祟,只要請到家中上下騰躍一番,那麼自家家中的小鬼晦氣就能統統被趕出門外。

4、對於舞獅文化,你了解多少?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有南獅和北獅之分,歷史長久,文化底蘊深厚。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典禮,民間都用舞獅前來助興這一風俗。繁華熱鬧,其實這也意味著安定,安康,同時也是熱鬧非凡。

 據歷史記載舞獅藝術文化來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盛行,從今天來看有千年的歷史了。

 關於舞獅文化的說法不一,有傳說記載,舞獅文化最早是從西域傳進來的,我們在佛教的歷史中都曉得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之後在歷史的開展過程中隨著佛教傳入到我們中國,這個時分的舞獅子活動也走進了中國。有很多人都曉得獅子在西漢的時分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獅子和孔雀是從西域帶回來的貢品。還有一段傳說記載獅舞的技術是來自西涼的「假面戲」。如今也有人以為獅舞是產生於軍隊,從此傳到民間的。說法不一,無從考證。但是都有根據,但是今天很難判別了,但是在我們歷史上記載在唐代的時分獅舞這個活動曾經是十分的普遍了。曾經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每到嚴重節日的時分宮廷或者是軍隊都會有舞獅子的大活動。

 我們在現場或者是電視上都能看到打扮各異,形態萬千的獅子,特別是在鑼鼓和樂器的烘托下,舞動的獅子活靈敏現,讓人嘆為觀止。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民俗中,有些地方以為舞獅子能夠驅邪辟鬼,能夠祈求安定,能夠保佑安全。所以在大型活動的時分都會舞獅助興,以盼美妙。

 隨同社會的進步和開展,特別是近幾年,我們遊走在海外的華人,他們把我們外鄉文化帶到了國外,在外國也興起了舞獅子。我們熟悉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有的地方的人們還組織起了醒獅會和舞獅子的組織,以發揚光大中華文化。特別是過節和過年的時分,更是繁華特殊,有舞獅子的活動更有生機。


 不論今天怎樣看,我們回憶歷史,瞻望將來,舞獅子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魅力珍寶,作為一門共同的藝術,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

5、舞獅為什麼綁生菜和大蔥?

舞獅綁生菜和大蔥的原因是「生菜」諧音「生財」,「大蔥」諧音「大聰」。取諧音,圖個好意頭即是有錢又聰明智慧,那是所有人都嚮往的最好的了。通過舞獅活動,表現人們的這種美好願望,這是中國人的一種風俗習慣。現時舞獅采青,則采其意頭,即生生發發,生意興隆。

舞獅采青介紹。

采青是舞獅的一個固定環節。在舞獅過程中,尤其春節期間,「獅子」通過一系列的套路表演,獵取懸掛於高處或置於盆中的「利是」,因「利是」往往伴以青菜(以生菜為多),故名「采青」。

采青一般包括操青、驚青、食青、吐青等套路。當彩禮用竹竿挑起高懸時,舞獅人會搭人梯(九人配合)登高採摘,人梯搭得越高,則技藝越高,掛「青」者多會圖得吉利。

6、舞獅為什麼綁生菜和大蔥?

取諧音,圖個吉利唄。「生菜"諧音"生財","大蔥"諧音"大聰"。有錢又聰明智慧,那是所有人都嚮往的最好的了。通過舞獅活動,表現人們的這種美好願望,這是中國人的一種風俗習慣。

7、舞獅是在什麼區域流行?

舞獅是在河北流行;在河北地區很受大家喜愛。

南方的獅子被稱為南獅,也叫醒獅,北方的被稱為北獅,二者在表演上有所不同,前者比較靈秀,主要以髙樁表演,後者粗獷兇猛,更有氣勢。

北方的舞獅以河北滄州最為出名,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北的舞獅最早見於漢書的記載,興於明盛於清,歷史悠久,現在的河北滄州舞獅表演藝術團總結前人演出經驗,勇於創新,把舞獅 滄州武術 雜技融為一體,以完美的演出效果贏得中內外人士的好評,舞獅可以參加各種場合的演出,像節日演出,開業慶典,周年慶典,結婚典禮等等。

8、舞獅習俗

中國並不出產獅子,獅子傳入中國約在漢代。由於古俗謂獅子可驅邪避鬼,因而被祀為神獸,又能克惡魔,因此宮廟前、或欄桿、橋頭等都安置有石獅。舞獅是中國歷史傳統藝術也是鄉土文化之一,尤其舞獅表演向來是中國人在大小節慶典禮中最喜歡的表演項目之一。獅子亦代表吉祥的動物,所以從古至今,舞獅都是非常受歡迎的民俗活動。

關於舞獅的由來,民間說法不一。文字記載唐高祖登基後,為接待賓客而設計的活動,其中『五方獅舞』的表演,被認為就是今日舞獅的雛形;另一種說法是舞獅由中東傳進,又名『金毛吼』。一千九百多年前,通過經濟的來往,伊朗大使把獅子等動物經過絲綢之路而進貢到中國,後來人們把獅子的形象逐步加工及藝術化。而舞獅先是在皇宮內院,繼而流傳到民間。唯當時並不普遍風行,及至明末清初,因民間有反清復明組織,志士們因集結與攜帶之方便,遂風行一時。清朝舞獅風氣盛行,而引獅者會穿上綵衣,手執繩子,繫上一個五色耍球,引領獅子起舞。清末民初,民間舞獅揉合舞蹈及武術動作風姿,開始傳至國外,成為海外華僑經常在節日中表演的項目。真正的舞獅歷史源自漢朝,據《史記》記載,我國古代就有扮獸作戲演出的方式,漢武帝通西域,與各國結邦,當招待各國特使來訪時,會以歌舞侍候,演員戴面具,扮鳥獸,載歌載舞,以示歡迎。然而,各國嘉賓觀看扮獸行列中,獨缺獅子獸皮,原因是當時中國未有獅子獸類。後來經過文化交流,真獅子從西亞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馴獅舞蹈此種西亞古老雜技節目首次傳來華夏,帶領真獅表演者,當時稱為『馴獅郎』,也一並隨來。由於當時交通並不發達,真獅運到中國寥寥無幾,此種驚險刺激之馴獅舞蹈,只能局限於皇宮內苑舉行,平民百姓無緣觀看,於是乎民間藝術家便根據書籍及傳聞記載,運用其藝術構思,進行塑造與裝飾,製成假獅子,突出獅子寬闊前額,撅起鼻子、張開大口的外型,給人一種既勇猛又溫順,既威武又充滿活力感覺。自此之後,便有了民間舞獅的出現。最早有關舞獅記載,出現於三國時期魏國,北魏期間,人們於四月四日佛祖降生日子,將佛像從廟堂請出遊街,讓人瞻仰,以示敬意,就在遊行隊伍前面,排列了戴面具、穿獸皮者,裝成獅子模樣,邊行邊開路,此舉亦具有鎮邪驅魔作用。因此,舞獅在南北朝時隨佛教而盛行。南北朝之後,其它鳥獸舞逐漸被淘汰,只有舞獅卻一直流行下來。從晉到隋,舞獅活動逐步推廣,隋朝更流行鳥獸舞,此種鳥獸舞一般在元宵佳節舉行。到唐代,無論在宮廷、軍營及民間,舞獅已成為節日喜慶不能缺少之活動,而最具規模者,要算一種名為『五方獅子舞』,此種舞蹈以四人一組,分居東、南、西、北、中五方,每頭獅子前面由四名身穿綵衣,頭扎紅巾,手執紅拂之舞獅郎逗引,而獅子則根據舞獅郎之矯健身手作出協調,表演各種舞蹈姿勢,場上擂動大鼓,尚有一百四十人組成歌舞配合,高唱胡人歌曲,圍繞五頭獅子,翩翩起舞,場面偉大,氣氛熱鬧。明代開始,舞獅由戶外發展到室內,獅子製作有所突破,改用拱斗抬梁,替換中間柱子,形態更像一隻獅子,揮舞動作有所改變,活動自如,獅隊更能歡暢舞動。

9、舞獅是哪裡的民間藝術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隆重慶典,民間都以獅舞來助興。獅子舞在舊時稱"太平樂";在豫北當地人俗語稱:「玩獅」,至今在新鄉、焦作、安陽等地一直流傳。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時更得到廣泛的發展。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目。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
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敲鑼打鼓,
舞獅助慶。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