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風俗人情
1、陝西的風土人情
1、秦地自古盛產小麥,因此,自古以來這里的陝西人民以麵食為主,一天到晚三頓飯,天天離不開麵食,其中以面條和饅頭為主。一般在陝西農村,女孩子長大成人,首先不是會縫一件衣服、綉一朵花,而是會擀上滿滿的一案板的面條,這樣以後女兒出嫁過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賞識。
2、陝西的鍋盔歷史悠久。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鍋盔自唐、宋以來,在西安城多處設有驛店,外地客商東來西往,北上南下,鍋盔作為客商的攜帶干糧已遠走他鄉。
3、陝西人吃辣的水準是當仁不讓的。而且,陝西人吃辣吃得精細,吃出了文化,一般來說陝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當然與陝西人愛憎分明的個性分不開的。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
4、陝西人把飯碗不叫飯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見,這個「老」字並不是代表了老碗的歷史多麼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正宗的陝西大老碗,碗深而圓,其容量起碼有一般吃飯用的小碗七八個之多。陝西人吃飯無論是青壯年、老人、孩子還是婦女,一律都用老碗。用這樣的碗絕對省事,一次就能盛夠,絕對不會再來第二次。
5、老太太頭頂手帕這是陝西人由來以久的風俗。由於陝西地處西北的黃土高原,這里日照強烈,乾旱少雨,而且風沙天氣較多。所以農村婦女在辛勤勞作的時候,都要頭頂著手帕。
6、在陝西農村處處可見半邊蓋的房子。這是陝西人獨有居住環境,這與陝西的風土人情分不開的。由於陝西地處內陸,屬於典型的大陸性乾燥氣候,因此關中一代天氣乾旱、風沙大,加之當地木材稀少。所以,人們根據當地的條件,就發明了半邊蓋的房子。
7、陝西人的保守在全國是出了名的。陝西人對於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識,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陝西姑娘不對外的傳統。陝西人絕對不讓外人占著半點便宜的,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陝西人自的姑娘只限於在陝西人內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8、陝西人喜歡蹲在凳子上吃飯、抽煙、聊天,在別人看起來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陝們看來這是陝西自我的享受。在陝西的農村,在閑暇時候,一般上年紀的老人都喜歡不穿襪子,光腳穿著布鞋,嘴裡叼著一根哈煙袋,手裡掐著收音機,蹲在凳子上,一邊喝茶,一邊抽煙。
9、陝西人不喜歡柔軟的枕頭,而選擇木製的枕頭和石制的枕頭。這是和陝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開的。在陝西夏季酷熱難耐的時候,莊稼漢晚上睡覺的時候,更願意枕著一塊磚頭或者石頭當作枕頭,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10、陝西十大怪中,最怪就屬這一怪了。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
2、鄉村風土人情的作文
在「五?一」黃金周的時間里,我們一家四口離開了繁華的廣州,來到了英西走廊,游覽那裡迷人的田園風光,體驗那裡純朴的鄉村風情。
藍藍的天空上漂浮著一朵朵白雲,清新的空氣使我們心曠神怡,彷彿置身在一個世外桃源。來到田野邊,極目遠眺,一大片的水田近在眼前,插滿了綠色的稻田,猶如一片綠色的海洋。微風一吹,海洋就翻起連綿不斷的細浪富於我們強烈的動感。旁邊地里高高的玉米正在抽穗,風吹動葉子,發出「沙沙」聲,猶如正在演奏著悅耳的音樂。滿片花生開著黃澄澄的花兒,帶著幾分樸素,美麗動人!
村頭的小河上,母雞領著一群小雞在岸上覓食,幾只鴨子在水中嬉戲,勤勞的農婦在河邊洗刷衣服,雞鳴鴨啼,一片熱鬧的景象。
在一片紅薯地里,一個帶著草帽的農民伯伯,手裡不停揮動著鋤頭,汗珠順著他的耳邊往下流淌。又大又紅的紅薯從農民伯伯的鋤頭翻出來。兩三個孩子提著籮筐,嘻嘻哈哈地打鬧,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地把地里的紅薯撿到筐里。望著豐收的果實,他們一家臉上都掛滿著笑容。
傍晚,家家戶戶開始做飯。勤勞的人們拿著農具和豐收的果實愉快地王家裡走去。熱情好客的主人把我們迎來屋裡,拿出了好吃的土特產招呼我們。大家說呀、笑呀,傳遞著歡笑與喜悅!
我衷心祝願勤勞的人們再接再厲,收獲更美好的明天!
3、鄉下人家有神馬風俗和生活習慣,長一點!!!!!!!
鄉下人家
鄉下人家有著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今天,就讓我帶著您去鄉下走走,去好好欣賞一番。
到了鄉下,你常常可以看見許多古老的房屋,泥砌的牆,木做的梁,黑色的瓦。如果你留意,還能瞧見大門頂上的寫著的一些書家手跡呢!讓人感覺像是回到了千百年前的時代。
屋旁是一條小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遊人前來觀光旅遊。當你走在小徑上,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因為小溪就在小徑的旁邊。溪水清澈得很,水中的石頭清晰可見。溪水嘩嘩的流著,那麼歡快!要是你夠幸運,也許還可以看見婦女搗衣的身影,這可是在城裡見不到的。
既然是鄉下,自然少不了那獨具特色的農田風光。走,村前就有,那裡滿是金黃色的小麥,一陣微風吹過,麥稈輕輕地舞動,多麼輕盈啊!田野中,稀稀落落的豎立著幾根電線桿,如哨兵一般守衛著這一片農田。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山間雲霧繚繞,山上綠樹紅花。金黃色的麥田,幾根高大顯眼的電線桿,再加上遠處的青山,匯成了一幅美麗、獨特的田園風光。
村後,也是山,山腳有一片碧綠色的草地,草地上開滿了白色的花朵。一條小溪不時地傳來叮叮咚咚的響聲,又歡快的流進村子。小溪的源頭是一片竹林,青的竿,綠的葉,投下一片綠綠的濃陰。
鄉下人家,村裡村外,都是那麼的純朴,都是那麼的自然,都是那麼的和諧。
鄉村,田園,農家風光,這一切都成了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外婆家有一間寬敞的房屋。在屋旁,總有一片新綠襯著的瓜架。種著些絲瓜,或是些黃瓜,那些手掌型的葉子,綠得青翠,或濃或淡。長長的藤順著竹架,蜿蜒地向上爬,一直到屋頂。現在的瓜架上雖然並沒有那些青青的瓜,但也有著不同的風格。青綠的葉,彎曲的藤,給整個房子鑲上了沒有雕琢過的天然花邊。這樣的裝飾可比城市中高樓門前的石獅子來得親切、質朴多了。
在屋子後邊的一片空地上,還有幾種花,鳳仙、月季、映山紅、大麗菊、雞冠花,各種各樣,依著季節順序,紅如火,粉如霞,白如雪……樸素中擁有著非凡氣質。在這些花的旁邊,還有一叢竹。青嫩的葉,筆挺的竿,互相交錯著,投下一片翠綠的濃蔭。這時候,還有幾株小小的筍,露出尖尖的腦袋,好像一使勁兒,就會齊刷刷地從地底下探出頭來。
雞,農村人家中總要養幾只的,外婆在院子里,壘上一個雞窩,養了幾只雞。從院子里走過,肯定會看見一隻母雞和小雞們奔跑。雄雞高傲的挺著身子,儼然一位將軍在閱兵,鬥志昂揚;又如同一個盡職的大丈夫在保護著自己的家人,守護著自己的家園。
院子門口有忠厚老實的老牛在吃著嫩草,有淘氣的小羊撒著歡兒,有小毛驢蹦蹦跳跳,有小狗在門口 「汪汪」的叫著,跑來跑去。有小雞們在咯咯叫著,還有肥胖的小豬,在草地里一邊叫著,一邊打著滾,翻著身子……好一派農家田園的美麗風光。
離房子不遠處,有一條小河,清澈的水面上有幾只鴨子,在歡快地嬉戲。時不時地把頭伸進水裡覓食,或是與同伴們嬉鬧「嘎嘎——嘎嘎——」的叫聲在水上回盪,即使旁邊有人在洗衣、洗菜,也阻擋不了它們的歡樂。有幾只蜻蜓也愛湊熱鬧,在水面上飛行著。河旁的葦絮飄飄悠悠的,似乎把小河籠罩在了一起。陽光下的小河,顯得格外清澈,一陣微風拂過,水面上泛起了層層漣漪,波光粼粼的。
到了黃昏,我們便把桌椅飯菜搬到院子里吃起飯來。這時,母雞和小雞們就都跑過來吃掉下的米粒。美麗的黃昏景象下,大家享用晚飯,閑話家常,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習慣了城市的喧鬧的我,在這找到了一份甜美的寧靜。習慣了城市已經被污染的空氣的我,在這里找到了一份自然清香的空氣。
鄉村,田園,農家風光,這一切都成了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鄉下空氣好。所以人基本都不生病的。就知道種田幹活。不過一個村一個村都很好玩,鄉下人都不喜歡城市人的生活習慣,所以呢。鄉下人早上6 點多就起來出去做事情,做到八點就回家吃飯是吃早飯。在出去做事情到十二點就回來又吃中午飯。吃了飯就在家裡和鄰居啊什麼的聊天到了二點多又出去做事情。做到下午五點多又要回家要牽家裡的牛出去看牛。還要喂豬。差不多回了家就做飯,在沖涼在看電視,九點在鄉下來說已經是很晚很晚了的。外面基本上一個人也沒有了。
(暈倒,不懂不要亂說,哪裡有一成不變的生活規律,那是你的老家吧。)
至於鄉下人家,我補充以下幾點:
1、煮飯是用灶台的,所以煮出來的飯特別好吃!
2、吃的蔬菜一般都是自家種的,而且都是要吃的時候去摘下來,所以很新鮮。
3、和鄰里的感情非常好,常吃完飯後在一起拉家常。
4、有紅白事的時候都是自己擺桌請親戚吃,同時鄉親們都會過來幫忙。
5、還有一些民俗是城裡人從來不會經歷的,像8月半要少「狗思香」,我們那裡特有。就是小孩子將香插滿一樣東西上(可以是蘋果,可以是桔子),再用一根竹竿舉起來!好了之後小孩子就出門去玩,還要比誰做的好看。
6、由於在農村,童年很快樂!常常去挖薺菜,拔竹筍,摸螺絲,去湖邊野炊……
其實,不同地方的鄉下生活方式也不同,建議你周末去玩玩,吃吃農家飯,肯定忘不了
鄉下人家雖然住著簡陋的房子,但他們每天6 點多就起來出去幹活,他們很勤勞。鄉下空氣很好,所以人基本都不生病的
4、鄉下人有什麼習俗和特點
鄉下空氣好。所以人基本都不生病的。就知道種田幹活。不過一個村一個村都很好玩,鄉下人都不喜歡城市人的生活習慣,所以呢。鄉下人早上6 點多就起來出去做事情,做到八點就回家吃飯是吃早飯。在出去做事情到十二點就回來又吃中午飯。吃了飯就在家裡和鄰居啊什麼的聊天到了二點多又出去做事情。做到下午五點多又要回家要牽家裡的牛出去看牛。還要喂豬。差不多回了家就做飯,在沖涼在看電視,九點在鄉下來說已經是很晚很晚了的。外面基本上一個人也沒有了。就睡覺了。。天天都是差不多的。。呵呵
5、瀏陽有哪些風土人情
【瀏陽婚禮風情】
舊時結婚叫辦紅喜事,槽門、大門上常有「儀成六禮」之類的聯語。六禮即周朝定製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婚姻禮節。瀏陽婚俗,在這些古禮的基礎上,衍生出繁復的程序。一般先由男方家長托親友或媒人提親,即納采古禮。也有以漁利為目的的媒婆,為湊合婚事,而掩蓋真象的。故雙方家長或親屬須到對方明察暗訪「查根脈」,謂察親。如雙方認為對方根正苗好,門當戶對,則男方將生庚(年、月、日、時),用干支八字表示,請媒人轉交對方,叫「發八字」。女方經「算命」認為相合,亦將姑娘生庚回給男方,叫「回八字」。若男方認為雙方八字相剋或女方八字不好,須在7日內退還,所謂「男八字滿天飛,女八字一七歸」。此乃合庚,即「問名傳庚」古禮。有的人家收下對方生庚後,先置於神龕上,若3天內有丟雞失狗、物損碗破現象,即以為八字相沖,必退庚。若3天內家事順遂,則為上吉。合庚順利,互贈信物,男方饋以服飾布料及少量財禮,外加一雙未來新郎的鞋樣,意為「諧」。女方則報以筆硯文具,並按鞋樣做一雙布鞋和襪底。雙方將寫有「天作之合」的庚書互換為據,這一過程叫定庚或訂庚,即「納吉行聘」古禮。
定庚後,男方須給女方准備一定數量的聘金和其它財物作為聘禮,也叫大聘、彩禮、雞鵝禮或過門禮(有的女方索要高額彩禮,實為買賣婚姻性質)。女方則備嫁妝,此即納征(亦名納幣)古禮。接著由男方送期單,即選兩個吉日催新娘過門(也叫上門)謂之報日,俗名看日子,即「請期預報」古禮。女方擇定其中一個日子作為婚期。婚前一兩天,男方將聘禮、喜柬等送往女家,叫「過禮」。女方將嫁妝用條盒(條箱)抬至男家,陳設洞房,叫鋪房。也有由男方接親時抬嫁妝條盒的。新娘出嫁前一日,請已婚婦女用麻線將臉上汗毛絞掉,將鬢角之絨發和眉毛修整成形,鬢角整齊,眉毛細彎,叫開容也稱開面。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轎接親,或稱取親,導以旌旗、銅鑼,後有挑牲籠的,籠內雞、鵝成雙。雞鵝成雙源於「奠雁」古禮:先秦時新婿到岳家需獻雙雁作見面禮,取雁不失節,不失時,長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飛行時成行成線不失群,若失偶則行單影只終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後來由於雁不易找到,漸用雞鵝作為「奠雁」的象徵。清《善化縣志·嫁娶》則認為「蓋古所謂雁即鵝也」。城內,多數還有「親迎成婚」古禮。鄉下則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員迎親。新娘著風冠、霞披(俗稱披紗)、蓋紅頭巾。上轎前由年長婦女一手持浸有菜油、點燃的紅紙捻子,一手拿鏡子在轎內外照幾遍,俗稱「照轎」,意以驅除邪穢。
花轎接進屋時,禮爆齊鳴。新娘下轎,地面鋪紅氈,由牽親娘扶掖,使之腳不粘地,否則,認為踩了夫家,踩了家娘。在廳屋拜堂畢,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婦擇吉方並肩而坐,由牽親娘勸飲交杯酒(茶),古稱「合巹」,指一瓠分為二瓢,古時新婚夫婦各執一瓢飲合歡酒,有合二為一之意,故稱合巹。牽新娘進酒時,贊以喜辭,將紅棗、花生、桂子、瓜子等物擲於床上,意「早生貴子」。然後掀開新娘蓋頭紅巾,新婚夫婦至此才能見面。禮畢,引新娘至堂屋拜見舅姑等親屬尊長及其他家庭成員,叫「分大細」,即古之廟見禮。
女方送嫁親人稱大親、上親、高親,坐婚宴的主席,男家長老親陪新親。瀏陽南鄉的一些地方,婚宴後「高親」要設法偷只碗帶回,表示不斷娘家糧。
新婚當晚,鬧新房不拘禮節,以逗笑新娘為樂事。有的將主家長輩男子(公爹)拖至洞房,強迫其背灰扒子。比較文雅的節目是贊茶,由新郎新娘搶著茶盤送茶,賀客必答以押韻的贊詞,如:「一進新房,燈燭輝煌,金銀滿地,兒孫滿堂」。又如:「抬茶托盤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鴛鴦,今晚洞房花燭夜,來年生個狀元郎」。
婚禮次日或第三日,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省親,叫回門,古稱歸寧。娘家設午宴答謝賀客,叫「辦回門飯」陪新客,餐後招待旱茶(農家自產的副食品)。新郎此日要警惕被人捉弄,鬧成笑柄。
民國初,特別是「五四」以後,城市青年開始自由戀愛,自覓介紹人。舉辦婚禮時,有主婚人、證婚人致辭,介紹人講話,新婚夫婦互行鞠躬禮,交換戒指等,而廢拜堂舊習。農村則由媒人引男青年到女家相親,叫看親。姑娘可向男客獻茶,一改過去在揭蓋頭時才能見面的習俗。
【瀏陽民居風俗 】
瀏陽民居一般為一家一棟屋,中為廳,前有廊。有的一側有廂房,呈曲尺形;有的兩側均有廂房,戲稱「一把鎖」。廳也叫堂屋,堂屋兩側的房子叫正房。廳兩側各有一間正房的叫「三大間」,也有「五大間」、「七大間」甚至「九大間」的。富家多住由前後兩進或多進、左右橫棟圍成的庭院,中有天井,植以花木,前有地坪,外建槽門、圍屋,並有八字牆、山字垛、照壁等。大戶人家,前後迭屋有五進甚至七進之多,每進廳屋均設樓空雕花屏風式中門,每廳之間由木柱斗拱重檐歇山式過亭相連。逢喜事各進中門洞開,從大門至上廳神龕,深數十米甚至百餘米。正廳兩側有對稱式橫廳,廳外連廳,迴廊與巷道將數十棟房屋連成一個整體,外人進屋,如入迷宮,知進不知出,頗具建築、藝術價值。這種聚族而居的大屋場在民國以前並不鮮見,在瀏陽北鄉可說彼彼皆是,如蕉溪彭家大屋,曾佐300多戶人家。這種屋場宏大氣派,便於喜慶活動,但室內採光不好,中心區域陰暗潮濕,春季甚至生綠苔。民國時兵火水患頻仍,大屋場多遭破壞,越來越少。現瀏陽等地尚存數處,彌足珍貴。如瀏陽龍伏鄉的發八寺大屋建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保存尚完整,內有正廳、橫廳14個,曾同時宴客300桌。
長沙地區四季分明,冬寒夏熱。農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曬谷坪歇涼至夜深人靜;冬天喜歡圍爐共話。一般廳側正房必有一間烤火房,客人來訪,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該房靠窗戶一側設火爐,上有通鉤(亦名火鉤、梭鉤)吊於樓,鉤上掛炊壺、爐罐。爐中多燒松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燒樹蔸、谷糠等。村婦在爐邊紡績,男人們邊烤火,邊抽煙,邊扯談,其樂也融融。
百姓為避兵匪,有的於家中修夾牆,即在兩房之間加砌一道牆,兩牆之間留約1米寬的空間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較貴重的物品。必要時,人從樓上下去匿藏,外人難於發現。瀏陽有些鄉村另有一居住習俗——借屋不成雙。即客人留宿,夫婦不同居一室,如須使較長時間,必租房才能同居。據說借客成雙,對屋場和對主家均不利。
瀏陽民居大小及建築用料,因地而異。丘陵地區,因木材豐富,地勢適宜,房屋較高大,屋脊有的高達8米多,進深多在8米以上。一般於樓上釘木樓板,樓上可開鋪、儲糧、堆農具雜物。牆腳多用麻石、紅石或煙磚,牆體多為土磚砌成,也有士築的,甚至全用木質牆,稱木心屋。富家也有煙磚到棟的。山區屋基多用青石板砌成,以土築牆為主,覆青瓦、稻草或杉皮。
民間屋場,最重朝向,一般喜坐北朝南,所謂「朝南起個屋,子孫好享福」。有的人篤信風水,要求屋後及兩側「有龍脈」,山勢左環右抱,前有流水,地勢開闊。若仕途失意,或人丁不旺災難多,便怪屋場不好,有拆屋重建的,有幾改槽門朝向的。同時講求屋前屋後有風水樹,使屋場深藏不露。若古樹繁茂,則認為屋場興旺,人丁繁衍。諺雲:「屋旁有大樹,屋內有壽星。」如有外人毀風水樹,則全屋場的人必共搏之,男女老幼將樹團團圍住,大有「誓死捍衛」的味道。
民家起屋,一般都要請地生看地定朝向,再擇吉日動工。樹大門框或上樑時,更為隆重,要宴客。特別是上樑,須舉行儀式。梁木最好用梓木,諧音「子」,寓意子孫發達。梁木正面中心處畫有紅黑相間的太級圖,兩端書「乾坤」二字,註明年月日,字與圖之間各畫一個八封圖。上樑時,由匠師喊彩,如「賀喜東君,今日上樑。張良斫樹,魯班尺量。紫微高照,大吉大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