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米糕風俗
1、做米糕的歷史沿革
韓國米糕
糯米糕,在韓國傳統飲食中可稱得上是節日食品的台柱子,吃米糕在韓國幾乎是和吃穀物的歷史一樣長。韓國人在生日、回家、孩子的百天和周歲、結婚、祭祀,製造糕餅祈求平安。春節或中秋節等節日也製作節日糕餅,農歷三月三要做杜鵑花餅糕,中秋的時候做松餅。韓國很多飲食文化和中國十分相似,比如正月十五吃五穀飯,端午節喝菊花酒等。
糯米和粳米都是做韓國米糕的原料,米糕的做法和中國大同小異,有「蒸糕」和「打糕」之分。韓國米糕多做成甜餅和各色花式的點心,甜餅和點心多數有鮮、咸、甜等味道的餡,甜餅還要在外面粘上花瓣並放在平鍋上用油煎。在過去,韓國的貴族非常重視節日吃米糕,在韓國博物館和韓國傳統飲食研究所里,就展出著考古挖掘出的數百年前貴族吃米糕用的精美瓷器和民間遺留下來的製作米糕的專用器具。遊客在韓國的市場上、在漢城的韓國傳統飲食研究所里、在全羅南道順天樂安邑城裡,都看到和品嘗了多種精美的米糕,甚至在面對那些製作得五彩斑斕、精美異常的梅花、柚子花、桃心、桑葉、桃子、梨、蘋果、柿子、小西瓜等米糕餅而不忍下嘴。
韓國的年糕(糯米糕)製作,用類似中國的花色糕點木模(米糕的木模非常小,製成的米糕點心一般只有核桃大小,木模有陶制和木製兩種),扣出五花八門和各種形狀的小點心。節日送禮不能缺了米糕,尤其送娘家禮中不能缺,據說米糕里還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的含義。搬家的時候,還有做米糕分給鄰居的習俗。在韓國的出土壁畫里,韓國的新羅時代(公元676年至935年)就有了打糕的場面,在朝鮮時代(公元1392年至1910年)韓國的米糕文化達到鼎盛時期。
材料:
粘小米2升,鹽2大勺,小豆1升
做法:
(1)把粘小米泡在水裡。
(2)把小豆磨後用溫水泡3小時左右,然後去皮,挑出渣,蒸後燜一燜,加鹽,放入石臼中。搗碎後方到篩子里。
(3)將泡的粘小米撈取放在燜鍋里蒸後做成年糕。
(4)做好的年糕切成大塊並蘸豆沙。
2、江山米糕地域風俗說明文
我的老家在衢州江山,那裡出產一種點心,叫米糕。
米糕用純五穀雜糧做成,又健康又美味,外婆說每逢過節過年,家家戶戶都製作的。米糕主要原料是大米,大豆、芝麻等等,(要是喜歡還可以加點其他的雜糧)經過洗、泡、曬、炒、磨後,外加白糖、紅糖,調勻、上灶蒸,好了以後,切成片,美味的米糕就這樣做好了。因為每戶人家用的材料可能不一樣,所以做出來的味道也不一樣,互贈米糕在我們家鄉頗受歡迎。
過年前幾天的清早,隔壁家的阿姨就已經做好了米糕,給外婆家送過來了。外婆也忙著洗豆、泡豆、晾豆、弟弟總問外婆,這是干什麼啊等會吃豆豆嗎?這時舅媽聽到了,過來點一點弟弟的頭,遞給了一片米糕送進他嘴裡,笑罵道:你這小子,吃的`時候你就知道是個啥,咋做的時候就認不出來啦!?弟弟對著舅媽扮了個鬼臉,轉身跑去享用米糕去了。
大年初一開始,人們帶上米糕紛紛拜年去了。一會兒去小姑家拜年,多帶些啊。你家做了幾斤米糕啊?多著了人們口中談的,都是米糕。初二,外婆帶著我們去姨婆家拜年。臨出發前,弟弟慌慌張張地對我說姐姐,姐姐,前幾天做好的糕擱灶上不見了!我說那些是等會兒送人的,被爸爸拎車上去了。弟弟突然有些緊張起來,全送去?對呀。他大聲抗議起來那不行,我也要吃,呵呵,騙你玩的,家裡還有的,不信你去看,在我還沒有說完,弟弟就一溜風地跑進屋裡,出來時,他笑了。
現在坐下來慢慢品嘗從家鄉帶來的米糕,那味道,還真是任何點心都不能比的啊。
3、酒泉的風俗
1、春節為一年之首節。酒泉人在春節前半月(即臘月中旬),就已開始春節的准備工作。首先是家家戶戶必須做一次大掃除,名曰"掃房"(掃舍),然後是陸續購買肉食、蔬菜等過年用品。
農家多殺豬宰羊,燒饃饃、撈油果(包括敬神用的供品),忙個不了。臘月三十日貼對聯,晚上,各家香火明燭,迎回灶神,敬奉家神。在此之前,首先要"清宅子"。
2、正月二十三日,傳說為女媧補天之日。酒泉舊時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攤煎餅獻供敬神,以示補天,至今仍有這天家家都吃煎餅的習俗。
3、立春後三十天為驚蟄。根據農歷,到這天氣候轉暖,冰消雪化,土地復甦,草木含有生機,入土蟄居之草蟲驚醒,這天,家家吃油炸雞蛋,芳香開竅,潤肺清胃。在農村,農民用清油或大油熬蘿卜湯,以啖牛馬,用以清胃火。
4、三月三日寒食節,酒泉民間一般把冬至後一百零五天,也即清明節前一二天叫寒食,此節是紀念春秋時介之推的。
5、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辰,浴佛節。從初一至初八日,酒泉民眾去文殊山,法幢寺趕廟會,布施,浴佛。
4、米糕的韓國米糕
糯米糕,在韓國傳統飲食中可稱得上是節日食品的台柱子,吃米糕在韓國幾乎是和吃穀物的歷史一樣長。韓國人在生日、回家、孩子的百天和周歲、結婚、祭祀,製造糕餅祈求平安。春節或中秋節等節日也製作節日糕餅,農歷三月三要做杜鵑花餅糕,中秋的時候做松餅。韓國很多飲食文化和中國十分相似,比如正月十五吃五穀飯,端午節喝菊花酒等。
糯米和粳米都是做韓國米糕的原料,米糕的做法和中國大同小異,有「蒸糕」和「打糕」之分。韓國米糕多做成甜餅和形形色色的點心,甜餅和點心多數有鮮、咸、甜等味道的餡,甜餅還要在外面粘上花瓣並放在平鍋上用油煎。在過去,韓國的貴族非常重視節日吃米糕,在韓國博物館和韓國傳統飲食研究所里,就展出著考古挖掘出的數百年前貴族吃米糕用的精美瓷器和民間遺留下來的製作米糕的專用器具。遊客在韓國的市場上、在漢城的韓國傳統飲食研究所里、在全羅南道順天樂安邑城裡,都看到和品嘗了多種精美的米糕,甚至在面對那些製作得五彩斑斕、精美異常的梅花、柚子花、桃心、桑葉、桃子、梨、蘋果、柿子、小西瓜等米糕餅而不忍下嘴。
韓國的年糕(糯米糕)製作,用類似中國的花色糕點木模(米糕的木模非常小,製成的米糕點心一般只有核桃大小,木模有陶制和木製兩種),扣出五花八門和各種形狀的小點心。節日送禮不能缺了米糕,尤其送娘家禮中不能缺,據說米糕里還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的含義。搬家的時候,還有做米糕分給鄰居的習俗。在韓國的出土壁畫里,韓國的新羅時代(公元676年至935年)就有了打糕的場面,在朝鮮時代(公元1392年至1910年)韓國的米糕文化達到鼎盛時期。
5、正月初一吃年糕的寓意
正月初一吃年糕的寓意
正月初一吃年糕的寓意,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們中國也是有非常久遠的歷史的,很多人愛吃年糕,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年糕象徵著好的生活,我和大家一起看正月初一吃年糕的寓意。
正月初一吃年糕的寓意1吃年糕。年糕是中國特色的傳統習俗的吃食。年糕的諧音是年年高,代表新的一年萬事美好的寓意,我國很很地方都會吃年糕,是一種流傳下來的習俗。年糕是通過將大米或糯米用攪拌機打磨成粉狀,最後壓制而成。年糕有很多種吃法,可以熱炒、油炸、煲湯等,軟糯可口,彈性十足。
春盤,雞、鴨、魚,餃子等。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殊的傳統習俗,江蘇正月初一會吃一道春盤,春盤是由竹筍,韭菜和芹菜來製作一道的美食,寓意天長地久,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當然,正月初一除了春盤,也會吃雞鴨魚肉等各種美食,而吃魚寓意年年有餘。
春節吃年糕有什麼寓意 吃年糕寓意年更比一年好,年年高升。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在我國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員。我們知道,年糕是由糯米製作而成的,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種植稻穀。早在漢朝,當時的人們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
過年吃的各種食物 吃餃子寓意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 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 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包出來的餃子很像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正月初一吃年糕的寓意2很多的地區在過年的時候會選擇吃年糕,也是一種地方的特色。
年糕寓意著年年高,也是為了來年生活過的越來越好,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春節吃年糕有什麼寓意
年糕是黏性的,預示著家人之前的關系越來越融洽,也是會有年年高的意思,來年的日子就是會過的越來越好。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過年什麼時候吃年糕
春節的大年初一的早點人們講究吃年糕,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一般風俗是春節的時候吃,年糕是漢族傳統食物,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中國農歷年的應時食品。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正月初一吃年糕的寓意3湯圓的寓意是什麼
一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湯圓象徵合家團圓更美好,吃湯圓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而在南方某些地區,人們在春節的時候也會習慣吃湯圓,而不是餃子。
相關湯圓做法:
一、鮮肉湯圓
1、將糯米洗凈去沙,放入清水盆中浸泡10小時,撈出用[1] 水沖去酸味,帶水磨成米漿,盛入布袋內吊干水分。
2、豬肉洗凈剁茸,盛入盆內,加入荸薺末、榨菜末、薑末、精鹽、胡椒粉、味精一起拌勻成餡。
3、吊干漿的米粉放入盆內揉勻取出,放在墊有凈布的案板上,揪成每個重12.5克的面劑100個,搓圓捏成凹形,放入肉餡,封口搓圓,製成肉餡湯圓。
4、鍋置中火上,放入清水燒沸,逐個放入湯圓,煮至浮起時,改用小火再煮3-4分鍾,起鍋盛入調味的碗內即成。
二、肉湯圓
1、將糯米與大米混合,浸1一2天,用磨磨細放入布袋內懸空吊漿,製成麵粉。
2、在鍋中倒入油少許,油七成熟時下肉末炒熟,加入醬油、胡椒、料酒、薑末,入味後起鍋裝盤。
3、熟肉末晾涼後,加入適量的生肉末、冬菜末、蔥花,拌勻後放冰箱里冷凍,切成小塊為餡心。
4、將麵粉加入適量冰水的揉和,取一小塊捏扁,包入餡心揉圓。
5、將湯元下鍋煮,火不宜過旺,見湯圓浮上水面即撈出。
6、在碗中放入適量的醬油、胡椒、味精、化豬油、蔥花等,沖入適量高湯,將撈出的湯圓放入即可食用。
6、打糕是怎麼由來的?
打糕: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食品之一。打糕的歷史比較長,早在18世紀朝鮮族的有關文獻中已有記載,當時稱打糕為「引絕餅」,並稱引絕餅已稱為傳統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節或紅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來招待親朋好友。顧名思義,打糕是打出來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產糯米的地方,則用小黃米或糜子;所灑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紅豆外,還可以用黃豆、綠豆、松子、栗子、紅棗、芝麻等。製作時,先將粘米淘凈蒸熟,放在打糕槽內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塊而成。吃的時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塊,蘸著糕面吃。
在秋冬時節,朝鮮民族經常製作一種小方塊米糕(也稱「打糕」),最常見的一種叫「糯米打糕」,用糯米精製而成。臨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准備很多糯米打糕,分贈鄰居和親友。從這種習俗中產生了「吃打糕過年」的說法。節日送禮不能缺了米糕,尤其在送娘家禮物時更不能缺少,據說米糕里還有誠心、愛心和孝心的含義。
韓國人搬家的時候,也有做米糕分給鄰居的習俗。在寒冷的冬天,人們喜歡將打糕放在火
缽上烤過之後,澆上稀蜂蜜汁、甜麵糊或熟柿子汁等再享用,味道十分甜美。糯米打糕在朝鮮半島傳統飲食中可稱得上是節日食品的台柱子,吃米糕在朝鮮半島幾乎和吃穀物的歷史一樣長。古代朝鮮王朝的貴族非常重視在節日吃米糕,在今天的韓國博物館和韓國傳統飲食研究所里,就陳列著數百年前貴族吃米糕用的精美瓷器和民間遺留下來的製作米糕的專用器具。在朝鮮半島出土的壁畫里,就有了打糕的場面。到朝鮮王朝時期,朝鮮半島的米糕文化達到鼎盛時期。
韓國米糕的做法和中國大同小異,有「蒸糕」和「打糕」之分,多用糯米和粳米作原料。韓國米糕多做成甜餅和各色花式的點心,甜餅和點心多數有鮮、咸、甜等味道的餡,甜餅還要在外面粘上花瓣並放在平鍋上用油煎。韓國人喜歡在生日、回家、孩子的百天和周歲、結婚、祭祀等重要的日子裡,都要製作糕餅以祈求平安。春節或中秋節等重大傳統節日也製作節日糕餅,農歷三月三要做杜鵑花餅糕,中秋的時候做松餅。
7、過年為什麼要吃年糕?過年吃年糕的習俗和來歷是什麼?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8、春節做米糕是哪裡的習俗
過年吃年糕的習俗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