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政的風俗
1、喪葬習俗有什麼?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1、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
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1)平政的風俗擴展資料:
喪葬中,所有人手握牽引靈車繩索的人一起合唱輓歌。漢代田橫的門客寫的輓歌的歌辭有《薤露》、《蒿里》二章。當時田橫自殺,門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來了。歌辭的意思是說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滅亡,又以為人死了靈魂回歸到泰山南邊的蒿里。所以有這兩章。
2、四川的民風民俗
四川節日活動主要有:
元旦——龍池冰雪節
春節——自貢恐龍燈會、瓦屋山冰雪節
農歷2月15日——成都花會
清明節——都江堰放水會
4月1日——龍泉桃花會
5月份——天彭牡丹會、瓦屋山杜鵑節
6月24日——涼山火把節農歷
農歷6月10日——黃龍廟會
8月1日——塔公草原賽馬會
8月31日—— 合江荔枝節
9月9日——瀘州名酒節
10月中旬——米亞羅紅葉節
四川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四川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萬年以前。
在四川東部的巫山縣( 現屬 重慶市),科學家發現了距今202—204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在川中的資陽縣,出土了著名的「資陽人」頭骨化石。
在川東的銅梁縣(現屬重慶市)、川中的資陽鯉魚橋、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漢源縣,發現了大量古人遺留下來的生產工具和獸類遺骨,時代大致在幾十萬年到一二萬年前。這些考古遺存和遺跡,便是四川先民生息勞動的最早的證據。
3、孝義有哪些習俗
孝義習俗:
孝義皮影是中國稀有珍貴的傳統民間藝術,已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皮影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各式各樣的皮製道具,通過燈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並配之以樂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觀眾聽到和看到有聲有色的各種戲劇故事,給人以形神兼備的美感。因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間藝人通過手工雕刻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為皮影戲,或影戲。孝義皮影戲分為紙窗皮影戲和紗窗皮影戲,並以紙窗皮影為主。紙窗皮影主要以麻紙糊窗作屏幕,憑借懸吊在紙窗後的麻油燈亮影,因此稱「燈影兒」、「紙窗子」。由孝義皮影木偶劇團所拍的120集《英雄出少年》的電視系列劇榮獲國際影視劇奧斯卡銅獎,名震海內外。
皮腔 皮腔皮腔
孝義皮腔主要以嗩吶為伴奏樂器,故亦稱「孝義吹腔」。孝義皮腔保留著聯曲體混合節拍和強起強落的特點,是中國戲曲古老的聲腔之一,對於研究中國戲曲聲腔演變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碗碗腔
孝義碗碗腔是孝義民間戲曲藝術,也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戲劇之一。孝義碗碗腔有兩種聲腔,即皮腔和碗碗腔。這兩種聲腔均來自於孝義皮影戲,即紙窗皮影唱皮腔和紗窗皮影唱碗碗腔。
孝義位於山西省腹地偏西,呂梁山脈中段東麓,太原盆地西南隅。地理坐標東經111°21′ -111°56′,北緯36°56′-37°18′。北與汾陽市毗鄰,西北與中陽縣相依,西與交口縣接壤,南與靈石縣相連,東南與介休市隔汾河相望。
孝義市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轄5個街道、7個鎮和5個鄉,市境總面積945.8平方千米,總人口46.88萬人(2010年)。
孝義市處於太原經濟圈節點,與汾陽、介休共同構成太原經濟圈次中心。孝義是山西省縣域經濟的排頭兵,是中國百強縣(市)、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市、全國綠化模範市、山西省文明和諧城市、山西省環保模範城市、山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宜居城市、山西省22個擴權強縣試點縣(市)之一。2012年2月24日,以山西孝義城市名命名的「孝義艦」列裝南海艦隊。
4、四川民風民俗的作文500
四川民俗作文說到過年,最快樂的就是我們小孩子了,春節我們可以無憂無慮地玩耍,還能穿上新衣服,拿到壓歲錢,玩游戲,放爆竹……真是太棒了!不僅如此,隨著春姑娘的到來,我們又長大了一歲,來迎接新一年的學習與生活,傾聽老師的淳淳教導,把新學期當作一個新的起點,把過去的失敗拋到腦後,精神百倍地迎接新的挑戰;也不要沉醉於過去的成功,要知道:它們已是歷史。
其實春節並不是那一大堆的祝福,民俗才是它真正的迷人之處。就拿我們家的新年來說吧,那可就是一個迷人的傳統春節:
一到除夕,這個歡樂的春節就揭開了序幕。大家都穿著嶄新的衣服,洗得乾乾凈凈,迎接新一年。出門望望,火紅的對聯,火紅的燈籠,火紅的爆竹,真是一個火紅的中國年!古代,這火紅能嚇走吃人的年獸;而今日,這火一般的紅色,則讓大地充滿了新的氣象!爸爸點燃鞭炮,「啪啪啪」,鞭炮散出的歡樂的聲音,讓每個人的的心靈都接受到了一次震撼。讀讀春聯,金色的字體格外喜慶。突然,剛剛起床的姐姐歡蹦亂跳地跑來了,向我炫耀她的新衣服,我點了點頭,姐姐更高興了,又跑到所有的親人身邊秀一秀。
其實除夕最有意思的還是夜晚。漸漸地,夜幕降臨了,燈籠都亮了,大家忙活著,來准備今天的大餐--年夜飯。什麼花生米,丸子,雞塊,好菜好肉擺了滿滿一桌子,真豐盛啊!把我們姐倆都讒得流出口水了!真是人多力量大,年夜飯不一會兒就准備好了,大家圍坐在飯桌旁,品嘗著美味佳餚,姐姐手拿筷子,不停地往嘴裡塞,什麼菜他都吃了個夠,還不時舉起杯子,喝著飲料,直到牙酸了,才停手,真是個貪吃的姐姐。大人們則舉起酒杯,互致新年祝福。飯桌上充滿了歡聲笑語,濃濃暖意也充滿了大家的心間。
5、生男孩祠堂掛燈風俗
生男孩祠堂掛燈風俗
生男孩祠堂掛燈風俗,其實在不同的地區是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的,有的風俗習慣已經存在幾千年的歷史,也是一種傳統的文化傳承,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說法,以下了解生男孩祠堂掛燈風俗。
生男孩祠堂掛燈風俗1掛燈,是指年前(離春節前40天)生有男丁的人家,在正月里要宴請款待恭賀的親朋好友,俗稱「掛燈酒」。史料記載:「正月燈節,是添丁者掛燈於祠,以酒脯祀其先。曰:開燈、亦曰掛燈。」
在兩廣地區歷來有喝「掛燈酒」的習俗,而在老家,初十掛燈則是是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這一天,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頭、祠堂、廟宇掛燈。燈原來是那種加煤油的火水燈,後來換成用彩紙扎的花燈,主要是掛在社頭、祠堂。不能熄滅,要一直掛到正月十六才燒掉,叫完燈。掛燈那天,主人會張燈結綵大擺酒席宴請親戚朋友,所以叫吃掛燈酒。
客家風俗「上燈」,你知道多少?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奪目。有一種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上燈」。客家上燈習俗流傳的族群、區域很廣,它以「添丁」為中心,以「燈」的形式而展開的祭祖、慰祖活動。又稱「賞燈」「升燈」。
「上燈」的由來
在客家,「燈」是方言「丁」的諧音,又是光明、希望、燈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徵。客家人從中原祖地一路披荊斬棘,最後落戶在現閩粵贛三地交匯地區,其獨特的生活經歷,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團結,共同御敵的生存需要,由此產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傳統,借「燈」慶祝「添丁」。
"上燈「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會,凡是男孩都要舉行「上燈」儀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燈」者年齡不分大小,剛誕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齡比較大的,因多種原因沒有舉行此種儀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燈」實是各姓各族為當年新添男孩而舉行的慶祝活動。
"上燈」的時間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須在祖祠上廳掛上一盞新燈籠(諧「新丁」)。「上燈」的日期最早為正月初九,最遲為正月十九,但多為正月十五前後一兩天。「上燈」意為向祖宗匯報,某家添了新丁。
"上燈"的形式
「上燈」時要辦「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講究的還辦「上燈酒」請親友團聚、祝賀。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區,其禮節更繁,而且有所演變,他們在「上燈」後,中間還要「暖燈」(是「上燈」過程中的一項活動,不能說是「暖燈節」)。最後才「敬祖謝天地」,非常隆重熱烈,有「一家添丁,全村慶賀」之氣氛。
「上燈」習俗的改變
生了兒子的客家人在來年的元宵節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燈,即掛上一盞精美的燈籠,然後請村裡有尊嚴的老人,抱一下男孩,並把他的名字正式寫進族譜里,男孩就正式成為了這個家族的一員,之後擺下酒席,宴請全村的男丁前來喝酒。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現在很多生女兒的也鬧燈,女兒也進入族譜。
客家上燈習俗歷史悠久,有的幾百年,有的上千年,這種習俗現在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深刻地體現了客家人的優秀文化繼承意識
生男孩祠堂掛燈風俗2為什麼生男孩要掛燈
掛燈,是北流一個傳統的盛大節日,每當正月初十來臨,街上掛滿花燈,任人采購。一般上燈人家要買回兩到三盞燈,上燈的人家要買2到3盞燈,在初十日零時,將五彩紙扎的花燈一盞點在社主公處,一盞點在祠堂里,一盞點在家裡的正屋廳堂。
按風俗,凡在上一年出生的新生兒如是男孩,男孩家中會在次年的農歷正月初十日,懸燈慶祝,俗謂「掛燈」。
因此每到正月初十這天家人會為其大擺上燈宴,歡飲掛燈酒。如果是到正月初十這天還沒滿月的小男孩,就要等到明年的正月初十再掛燈,這叫掛老燈。這個掛燈酒就等同於其他地方的滿月酒,但它的特色在同一年裡不管是哪月哪天出生的男孩兒都要等到正月初十這一天掛燈。
燈在嶺南民間有「光明」和「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而「燈」與「丁」諧音相同或相近,代表生男孩。在我們北流下里,城鄉習俗都把正月初十稱為「頭燈」日,正月十六日稱「完燈」日。「初十日,凡生子家買紙掛燈祖祠神廟以為慶。古時有上元節盜富家燈盞,置床下令人有子。
而這個時候,全市的大小飯店,全都爆滿。有的在一個月前就訂了酒桌,少則十幾桌,多則上百桌。有的酒店擺四輪,上午9點開桌,12點一輪,下午3點又開桌,6點又一輪。誰都有三姑六婆,七叔八舅,添丁了,掛燈了,可喜可賀,封紅包,喝喜酒。城裡人到各家飯店,農村人走村串戶,熱鬧非凡,有人說這是北流下里人的「飲日」(喝酒日)。
北流上下里及中里的區分
上里:包括平政、六靖、白馬、大倫、清灣、石窩、扶新和沙垌這八個鎮;
下里:與上里相對,是北流北部10鎮的狹義統稱。包括北流市區,及其新榮、民安、民樂、山圍、西埌、新圩、大里、北流、塘岸、清水口等;
中里:包括隆盛、大坡外、六麻、新豐這4個鎮。
喝掛燈酒,除了承載傳統,還能和久未重逢的親友聊天,熱熱鬧鬧,甚至年輕一輩也能討討利是,也是未嘗不是一種樂趣!
掛燈節,我們看到了歡樂,也看到了傳統民俗的傳承,但是,在這背後,還有這一幫人的辛勤付出,他們任勞任怨,起早貪黑地做花燈,如此忙碌,為的是不耽誤了人家點燈的吉日。
這花燈看似簡單,可製作過程卻繁瑣不已。花燈以竹子紮成骨架,外面裱上喜慶人物或吉祥如意的花紙、華蓋。別小瞧了這樣一盞花燈,從破竹篾、扎燈骨到貼花紙,全部手工製作,整個製作過程大大小小需要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砍竹、鋸竹、破篾、去青、消毒、標刻度、晾竹、剪紙、雕花、填色……
制過過程有諸多講究:如選竹需找有頭有尾、竹節長、硬度適中、無蟲害的竹子;破竹篾要去竹青以防滑,消毒以防蟲;扎燈骨前要先設計好燈的形狀、大小;燈骨要扎緊、節奏要緊湊、尺寸准確;糊裱要時由內而外,由上而下,層層遞進等。
很多人因為做手工太麻煩、辛苦或者其他原因,而選擇退出這個行業,所以現在做花燈的越來越少了。因而,現在的每一個花燈,都是難得可貴的。
生男孩祠堂掛燈風俗3最詳細的掛燈流程
一、掛燈時間
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一說為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這幾天內,不同的祠堂掛燈時間也不一致,一般按照先大房再小房的順序進行。
二、地點
黃埔各村各族祠堂內。
三、掛燈儀式
一般掛燈儀式有掛燈,分豬肉,飲燈酒,賞燈,投標燈裙、燈春和在祠堂前燃放煙花炮竹等。
例如,1949年前,黃埔的蘿崗洞鍾姓共有八房,分為三組,長房、二房為一組,大房、三房、四房為一組,五房、六房、七房為一組,一組主持一屆,一屆為三年。
每年掛燈由當組選出有名望者出任理事主持全局。理事由族中長老選出,要求有能力且正直不貪,每年掛燈收支賬目要貼在祠堂外供族人監督。
1、買燈
由值事購買,當時的黃埔街上有專門的店鋪扎這種燈(現已無此藝),為竹扎紙糊八角大花燈,懸掛於大堂中。其製作材料主要是竹篾,即篾白(將竹子去皮以後削成片)、雞皮紙。
製作形制:大燈的形狀為八角形,代表八卦,取陰陽和諧、人丁興旺之意。其直徑約1米,高約1、2米;大燈內有燈春,形狀與大燈同,直徑約10厘米;也有的燈春是欖核形的,半徑約10厘米,長20厘米。燈春內有油燭或洋燭,用燈芯點著;大燈下有燈裙,長約50厘米。燈飾多樣:大燈、燈春、燈裙上都有八仙賀壽、雙喜臨門、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等彩繪,取吉祥如意之意。
2、斟茶、掛燈
當地風俗,如果當年有男丁出生,當年掛燈期間要到祠堂斟茶、掛燈。燈要掛在祠堂大花燈旁邊,叫燈頭。
正月十三叫燈頭日,是日族人到祖祠斟茶、拜神、祈求生子。斟茶的供品一般有團仔(用糯米做的一種中空的小點心,一般在十二月就做好)、糖環、炒米餅、桔子、茶(三杯)、酒(三杯),以及元寶、香燭等。正月十五中午,族中長老邊拜祖先邊掛燈。拜祖先的祭品有三牲(雞、燒豬、魚),同時在祠堂門口燃放鞭炮。
3、入族譜
斟茶、掛燈完畢後由理事代表太公封利是,從這天起祖先承認其名分,登記入族譜,今後享受族中男子的同等權利(包括清明掃墓、太公分豬肉、飲燈酒等)。太公分豬肉一般是四個男丁分一盆豬肉,約兩斤白肉,60 歲以上老人分兩份,70歲以上老人分三份,80歲以上老人分一盆。
4、飲燈酒
在分過豬肉後進行。全祠堂男丁共飲燈酒,飲燈酒時八人為一桌,以燒肉、蜆肉、茨菇、韭菜等普通菜餚為主。部分村莊還在晚間燃放煙花。宴後分生鴨蛋,表示「誕生」的好意頭。
5、賞燈
6、投標燈裙和燈春
在入族譜、吃罷燈酒之後進行。太公祠堂的正梁中間掛的八角大燈,其燈裙和燈春都可以競標。太公祠堂正廳兩旁掛小燈,多少視當年「掛燈」數量而定。有錢人家為求多生子,往往多出貴價投標;以花炮競標,出數目最多者為得中。得中者明年掛燈日如數交出,添丁者雙倍。
7、競投飯菜
即將做燈酒之後多餘的菜(未使用)分類,然後投標;競投也用鞭炮,第二年再給出投標時承諾的鞭炮數量。
8、放燈
投標得中之後,青年們將上一年度所投得的炮仗在祠門外盡情燃放「掛燈」,從十幾串到上百串不等。
6、六靖鎮的文化風俗
<
7、生男孩祠堂掛燈的風俗
生男孩祠堂掛燈的風俗
生男孩祠堂掛燈的風俗,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各地都會舉辦各種儀式來慶祝,這其中就有許多風俗值得大家去了解,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生男孩祠堂掛燈的風俗。
生男孩祠堂掛燈的風俗1掛燈,是北流一個傳統的盛大節日,每當正月初十來臨,街上掛滿花燈,任人采購。一般上燈人家要買回兩到三盞燈,上燈的人家要買2到3盞燈,在初十日零時,將五彩紙扎的花燈一盞點在社主公處,一盞點在祠堂里,一盞點在家裡的正屋廳堂。
按風俗,凡在上一年出生的新生兒如是男孩,男孩家中會在次年的農歷正月初十日,懸燈慶祝,俗謂「掛燈」。
因此每到正月初十這天家人會為其大擺上燈宴,歡飲掛燈酒。如果是到正月初十這天還沒滿月的小男孩,就要等到明年的正月初十再掛燈,這叫掛老燈。這個掛燈酒就等同於其他地方的滿月酒,但它的特色在同一年裡不管是哪月哪天出生的男孩兒都要等到正月初十這一天掛燈。
燈在嶺南民間有「光明」和「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而「燈」與「丁」諧音相同或相近,代表生男孩。在我們北流下里,城鄉習俗都把正月初十稱為「頭燈」日,正月十六日稱「完燈」日。「初十日,凡生子家買紙掛燈祖祠神廟以為慶。古時有上元節盜富家燈盞,置床下令人有子。
而這個時候,全市的大小飯店,全都爆滿。有的在一個月前就訂了酒桌,少則十幾桌,多則上百桌。有的酒店擺四輪,上午9點開桌,12點一輪,下午3點又開桌,6點又一輪。誰都有三姑六婆,七叔八舅,添丁了,掛燈了,可喜可賀,封紅包,喝喜酒。城裡人到各家飯店,農村人走村串戶,熱鬧非凡,有人說這是北流下里人的「飲日」(喝酒日)。
北流上下里及中里的區分
上里:包括平政、六靖、白馬、大倫、清灣、石窩、扶新和沙垌這八個鎮;
下里:與上里相對,是北流北部10鎮的狹義統稱。包括北流市區,及其新榮、民安、民樂、山圍、西埌、新圩、大里、北流、塘岸、清水口等;
中里:包括隆盛、大坡外、六麻、新豐這4個鎮。
喝掛燈酒,除了承載傳統,還能和久未重逢的親友聊天,熱熱鬧鬧,甚至年輕一輩也能討討利是,也是未嘗不是一種樂趣!
掛燈節,我們看到了歡樂,也看到了傳統民俗的傳承,但是,在這背後,還有這一幫人的辛勤付出,他們任勞任怨,起早貪黑地做花燈,如此忙碌,為的是不耽誤了人家點燈的吉日。
這花燈看似簡單,可製作過程卻繁瑣不已。花燈以竹子紮成骨架,外面裱上喜慶人物或吉祥如意的花紙、華蓋。別小瞧了這樣一盞花燈,從破竹篾、扎燈骨到貼花紙,全部手工製作,整個製作過程大大小小需要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砍竹、鋸竹、破篾、去青、消毒、標刻度、晾竹、剪紙、雕花、填色……
制過過程有諸多講究:如選竹需找有頭有尾、竹節長、硬度適中、無蟲害的竹子;破竹篾要去竹青以防滑,消毒以防蟲;扎燈骨前要先設計好燈的形狀、大小;燈骨要扎緊、節奏要緊湊、尺寸准確;糊裱要時由內而外,由上而下,層層遞進等。
很多人因為做手工太麻煩、辛苦或者其他原因,而選擇退出這個行業,所以現在做花燈的越來越少了。因而,現在的每一個花燈,都是難得可貴的。
生男孩祠堂掛燈的風俗2正 月 燈 節
燈節是元宵節的別稱,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朝,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
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加豐富。
明初,南戲已在廣東潮州上演,如明本潮州戲文便有五種,掛燈也比較活躍。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
清代廣東燈節也非常熱鬧,光緒時史澄《光緒廣州府志》載有「正燈二戲」的說法。廣東文獻中,燈節具有祈福求子內涵的記載,見於李調元的《粵東筆記》:
廣州燈夕,仕女多向東行祈子,以百寶燈供神,夜則祈燈取采頭,凡三籌皆勝者為神許,許則持燈而返。逾歲酬燈,生子者,盛為酒饌,慶社廟,謂之『燈頭』,群稱其祖父曰『燈公』。」
光緒時史澄《光緒廣州府志》卷十五載:
凡元宵張燈作樂,先年生男者必以是晚慶燈;七月十四及冬至有事祠祀,必以宰鴨為敬。
黃埔等廣州地區,添丁除了要掛燈外,還要准備雞鴨等祭品祭祀。
添 丁 掛 燈
黃埔的添丁掛燈明顯帶有祈福求子的寓意,與廣州燈節一脈相承。
掛燈習俗儀式包括做燈(買燈)、斟茶、掛燈、入族譜、飲燈酒、賞燈、投標燈裙和燈春、競投飯菜、化燈等流程。其間,還有鑼鼓、舞龍獅、祭祖、飲燈酒等大眾喜聞樂見的精彩活動。
所掛的花燈都是特製的,燈架用竹篾扎架,彩紙作面。這一盞包含著喜慶與祝願的花燈,集扎作、編織、民間繪畫、剪紙、書法、詩詞於一體,堪稱藝術。製作者均為本地巧手,因此做出來的花燈人情味十足。
共 飲 燈 酒
黃埔掛燈一年一次,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也有說是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黃埔各族祠堂內,一派熱鬧的景象。
按照黃埔風俗,如果當年有男丁出生,當年慶燈期間要到祠堂斟茶、掛燈。斟茶、掛燈完畢後由族中理事代表太公封利是,從該天起祖先承認新生兒的名分,登記入族譜,享受族中男子的同等權利。
在分過豬肉後,全祠堂男丁共飲燈酒,甚至還在晚間燃放煙花,賞燈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掛燈,昭示人丁興旺,燈因此具有了「丁」的內涵,「掛燈」就表示添丁的意思。掛燈活動因而有著特殊的寓意——祈福求子,人興財旺。
祈福求子是中國民間一個永恆的話題,添丁掛燈反映了黃埔鄉民朴實的願望,更是民間永恆的追求。
黃埔地區在燈節中掛燈、祈福、求子,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也是民間眾多祈福求子活動中的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個韻味十足的時代縮影。
生男孩祠堂掛燈的風俗3一、掛燈時間
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一說為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這幾天內,不同的祠堂掛燈時間也不一致,一般按照先大房再小房的順序進行。
二、地點
黃埔各村各族祠堂內。
三、掛燈儀式
一般掛燈儀式有掛燈,分豬肉,飲燈酒,賞燈,投標燈裙、燈春和在祠堂前燃放煙花炮竹等。
例如,1949年前,黃埔的蘿崗洞鍾姓共有八房,分為三組,長房、二房為一組,大房、三房、四房為一組,五房、六房、七房為一組,一組主持一屆,一屆為三年。
每年掛燈由當組選出有名望者出任理事主持全局。理事由族中長老選出,要求有能力且正直不貪,每年掛燈收支賬目要貼在祠堂外供族人監督。
1.買燈
由值事購買,當時的黃埔街上有專門的店鋪扎這種燈(現已無此藝),為竹扎紙糊八角大花燈,懸掛於大堂中。其製作材料主要是竹篾,即篾白(將竹子去皮以後削成片)、雞皮紙。
製作形制:大燈的形狀為八角形,代表八卦,取陰陽和諧、人丁興旺之意。其直徑約1米,高約1.2米;大燈內有燈春,形狀與大燈同,直徑約10厘米;也有的燈春是欖核形的,半徑約10厘米,長20厘米。燈春內有油燭或洋燭,用燈芯點著;大燈下有燈裙,長約50厘米。燈飾多樣:大燈、燈春、燈裙上都有八仙賀壽、雙喜臨門、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等彩繪,取吉祥如意之意。
2.斟茶、掛燈
當地風俗,如果當年有男丁出生,當年掛燈期間要到祠堂斟茶、掛燈。燈要掛在祠堂大花燈旁邊,叫燈頭。
正月十三叫燈頭日,是日族人到祖祠斟茶、拜神、祈求生子。斟茶的供品一般有團仔(用糯米做的一種中空的小點心,一般在十二月就做好)、糖環、炒米餅、桔子、茶(三杯)、酒(三杯),以及元寶、香燭等。正月十五中午,族中長老邊拜祖先邊掛燈。拜祖先的祭品有三牲(雞、燒豬、魚),同時在祠堂門口燃放鞭炮。
3.入族譜
斟茶、掛燈完畢後由理事代表太公封利是,從這天起祖先承認其名分,登記入族譜,今後享受族中男子的同等權利(包括清明掃墓、太公分豬肉、飲燈酒等)。太公分豬肉一般是四個男丁分一盆豬肉,約兩斤白肉,60 歲以上老人分兩份,70歲以上老人分三份,80歲以上老人分一盆。
4.飲燈酒
在分過豬肉後進行。全祠堂男丁共飲燈酒,飲燈酒時八人為一桌,以燒肉、蜆肉、茨菇、韭菜等普通菜餚為主。部分村莊還在晚間燃放煙花。宴後分生鴨蛋,表示「誕生」的好意頭。
5.賞燈
6.投標燈裙和燈春
在入族譜、吃罷燈酒之後進行。太公祠堂的正梁中間掛的八角大燈,其燈裙和燈春都可以競標。太公祠堂正廳兩旁掛小燈,多少視當年「掛燈」數量而定。有錢人家為求多生子,往往多出貴價投標;以花炮競標,出數目最多者為得中。得中者明年掛燈日如數交出,添丁者雙倍。
7.競投飯菜
即將做燈酒之後多餘的菜(未使用)分類,然後投標;競投也用鞭炮,第二年再給出投標時承諾的鞭炮數量。
8.放燈
投標得中之後,青年們將上一年度所投得的炮仗在祠門外盡情燃放「掛燈」,從十幾串到上百串不等。
8、四川綿陽過年風俗習慣到底是什麼
2009-03-14 10:12如果你是漢族。而不是什麼少數民族。那就跟我所過的差不多吧應該。
首先是氛圍,描寫氛圍多寫寫細處,比如你感覺到離春節的那一天越來越近,而你身邊也越來越多的感到的改變。比如街上的燈都渲染成紅色的燈籠,人們之間的對話,也多多少少帶著祝來年發財這樣的祝福。同時細處著寫還可寫寫你自己身邊的具體事情,比如你媽裝了許多香腸或者曬了許多臘肉野味,准備用以在將來不久的春節款待親戚朋友,這些都可以描寫進來。
其次除了氛圍以外,就是活動。其實綿陽的春節含義有一層意義,並不被現在許多年輕人記住的,那就是有一層尊敬長者的含義。所以你可以寫寫你與你的同學朋友在春節左右的某一天去了敬老院,或者老年大學看了某某劉奶奶。這種描寫也是一種綿陽的風俗習慣。
再次就是描寫綿陽春節的一種特色,年三十夜晚上人山人海的平政寺燒香。你可以寫你在無意中遇到了許多年沒見的小學同時,這樣的描寫也在側處烘托出了春節的重逢團聚意義。
再次就是你們一家人的團圓飯,特色菜都可以描寫出來。你家的老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快樂等等。你的世界各地打工或者當老闆的親人們都在這一時間坐在一起,大家一起暢飲談吐。
然後還可以穿插一些特殊事件的感情描述,比如在災後地震所面對的困難時,春節一樣具有意義和特色,一樣精彩。
綿陽的風俗差不多就如上。
參考資料:我是土生土長的綿陽人。
9、親人去世,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一百天分別代表什麼
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於當時喪禮繁縟復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近代以後,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按傳統的說法,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事實上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托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托生的類別了。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托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而道家也認為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些地方,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後,兒孫為表示哀悼』,直系子孫、媳婦,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謝孝日。葬後三日為「祭墳」,七日為「小期」,二十一天為「三期」(也稱「三七」),三十五天為「五期」,四十九天為「斷七」。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墳祭奠。期年為周年。三年過了才換下孝衣。所謂守孝三年,至此了結。
10、四川的風俗習慣是什麼啊?急
春節: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
元宵燈會:最初只在正月十五日舉辦一夜,以後時間越長,規模越大。成都一般在西門文化公園(青羊宮)舉辦,場面非常熱鬧,展出的燈具少則數千,多則上萬。過去燈內點蠟燭,現在用電,太陽燈、碘鎢燈以及激光,微波傳輸,光電轉化,使燈更加奇幻多姿,五彩繽紛。還配有文藝節目,與吃食等。因時間長,觀眾多達七、八十萬人次。
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
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說是公無前278年的那一天,楚國大夫屈原為國勸主,頃襄王不聽,反聽讒言,被放逐,屈原在這一天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辭人,將糯米團、雄黃酒投入江中,免被魚吞屍體,以後成俗。吃粽子,雄黃酒、劃龍船等活動。現在樂山市利用其地理環境及旅遊資源,將龍舟活動擴展為對外經貿洽談、文化、體育和旅遊活動的國際龍舟會,也是熱鬧非凡。
中秋團圓節:農歷的八月十五日,主要是祭、拜、賞月,吃月餅等,中國人特別重視家人團聚,這一天把家人或親屬邀聚一起吃餅、賞月。分散在外地的親人不能團聚的也長話聯絡祝家人平安。
重陽登高節:農歷的九月初九為重陽節,約友登高,或游園、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等活動。
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康定轉山會:每年四月初八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雲集康定,在山頂草坪上,帳篷綿延,人山人海,白天賽馬,摔跤等民族體育活動。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飲酒,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黃龍廟會:每年農歷六月十六日,方圓數百里的藏、羌、回、漢各族人民集會黃龍寺,在寺前空地上帳篷連營,爐火如星,各部酋長率眾排列大圍,環跳互唱,應聲山谷。
川劇:是流行四川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劇,是戲曲中較為古老的劇種之一。由於它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我國戲劇舞台上佔有一定位置,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四川茶文化 四川人利用茶葉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三千多年。飲茶對人體有益無害。因茶葉中含有30多種芳香物質,可以溶解脂肪,使膽固醇含量下降。 而四川茶館之多堪稱中國之最。城鄉處處有茶館,形成人們都喜愛喝茶的一大地方特色。茶館除了體閑之外還是社會社交的一重要場合。了解行情,洽談生意,有些茶館增設娛樂文藝節目,打圍鼓、唱清音、打金錢板等曲藝節目,看板、錄像節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