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重要節日風俗
1、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滿族節日風俗習慣
滿族的傳統節日:
滿族春節擷趣 、滿族的添倉節、 滿族的二月二 、蟲王節與頒金節、滿族中元節
滿族節日風俗習慣
滿族許多節日受到漢族人影響,在今天也過一些漢文化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
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
即正月十五日,,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並影響漢族,今天漢族也將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走百病
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
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
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
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絕糧日
1、農歷八月二十六是滿族的絕糧日。「絕糧日」的習俗來自清朝太祖皇帝參加的一場戰爭。那場戰爭打得異常艱苦,以至於有一天軍隊的糧食都斷絕了,太祖和軍士們只得以樹皮充飢。附近一個噶珊(村寨)的百姓得之太祖的軍隊絕糧的消息,將小村裡的所有的各種存糧打掃出來,送到戰場。太祖命將各種糧食燜成雜米飯,有大米、小米、高粱米、黃米、黃豆、黑豆、豌豆……。
2、由於戰場上沒有碗筷,就用山野的野蘇子葉包著吃。這一天正好是農歷的八月二十六日。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不僅要注意穿戴得簡朴,而且「以萵苣葉裹飯而食」,食用的時候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用以警示人們不可忘記先祖創業的艱難。這里的萵苣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生菜。隨著時間的推移,打飯包逐漸成為民間人們所喜愛的一道美食。
開山節
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
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
滿族稱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旗人,注意這里是按大小排序的。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1)滿族的重要節日風俗擴展資料
滿族介紹:
滿族人口總數為1068.2萬人(2000年),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居第二位。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從此開始了滿族貴族對全國的統治,辛亥革命之後,清廷覆亡。
滿族人口分布於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於新疆、甘肅、寧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2、滿族都有哪些節日
頒金節;上元節;走百病;二月二;添倉節;龍抬頭日;蟲王節等。
一、頒金節:
農歷十月十三日,是滿族「頒金節」的日子。「頒金節」是滿族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它是滿族的誕生紀念日、命名紀念日,是全族性的節日。
每年這一天,全國各地的滿族同胞都以各種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 「頒金節」與金銀財寶無關,它是滿語「banjin inenggi」。音譯為頒金節。因此「頒金節」即滿族「誕生日」。
二、上元節: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並影響漢族,今天漢族也將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三、走百病: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四、添倉節:
填倉節又稱添倉節,是古代民間祈年節俗,在農歷正月二十五。《帝京歲時紀勝》,「(正月)念五日為填倉節。」屆期,人們或飽食以表示填滿了倉,或用灰等圍出倉的形狀,在其中放些糧食以示倉滿,或祭祀倉籠之神,以祈一年糧豐倉滿。填倉節分大小,小填倉在農歷正月二十,為祭以祈年豐,亦稱「小天倉」、「小添倉」。
五、龍抬頭日: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其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龍抬頭介於干支歷卯月的驚蟄與春分之間,卯」是十二地支之一,首尾交於驚蟄與春分,五行屬木,卦象為震。「卯」為生發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如《律書》中所雲:「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標示春雷乍動、春耕此始。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
六、蟲王節(亦稱天貺節):
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蟲王節起源較晚。淮安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於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干,後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內於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後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於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
3、滿族節日
滿族節日有頒金節,上元節,走百病,添倉節,二月二,蟲王節,鬼節,中元節,開山節,臘八節,小年,春節等滿族傳統節日。滿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的風俗習慣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滿族節日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各地滿族同胞一般會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
春節是滿族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日,他們一般會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他們還會張貼對聯,窗花,掛箋等。
滿族的歲時文化與漢族文化結合,互相吸收,其間仍然顯示出滿族歲時文化的某些特色,如滿族春節吃餃子,吃薩其瑪,滿族的端午節不是祭祀屈原,而是為了健身祛病等等。
4、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上元節、走百病、二月二、蟲王節、中元節。
5、滿族有什麼節日
頒金節;上元節;走百病;二月二;添倉節;龍抬頭日;蟲王節等。
一、頒金節:
農歷十月十三日,是滿族「頒金節」的日子。「頒金節」是滿族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它是滿族的誕生紀念日、命名紀念日,是全族性的節日。
每年這一天,全國各地的滿族同胞都以各種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 「頒金節」與金銀財寶無關,它是滿語「banjin inenggi」。音譯為頒金節。因此「頒金節」即滿族「誕生日」。
二、上元節: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並影響漢族,今天漢族也將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三、走百病: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四、添倉節:
填倉節又稱添倉節,是古代民間祈年節俗,在農歷正月二十五。《帝京歲時紀勝》,「(正月)念五日為填倉節。」屆期,人們或飽食以表示填滿了倉,或用灰等圍出倉的形狀,在其中放些糧食以示倉滿,或祭祀倉籠之神,以祈一年糧豐倉滿。填倉節分大小,小填倉在農歷正月二十,為祭以祈年豐,亦稱「小天倉」、「小添倉」。
五、龍抬頭日: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其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龍抬頭介於干支歷卯月的驚蟄與春分之間,卯」是十二地支之一,首尾交於驚蟄與春分,五行屬木,卦象為震。「卯」為生發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如《律書》中所雲:「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標示春雷乍動、春耕此始。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
六、蟲王節(亦稱天貺節):
蟲王節起源較晚。淮安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於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干,後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內於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後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於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
6、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春節,是滿族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藍、白色)、掛「福」字。午夜分發「神紙」之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
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取「更歲餃子」之意。還要把一枚銅錢(富家有的用金錢小保及寶石等),暗放餃子中,誰吃到了則終歲大吉。
除夕,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可達二丈,上扎松枝,高掛紅燈,紅燈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則於臘月二十四日懸掛「天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日出燈止。
2、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滿族除掛彩燈外,還製作「冰燈」,元宵節的主要內容不是吃元宵,而是觀彩燈。滿族聚居的市鎮,街道上懸掛起成千上萬只巧奪天工的彩燈。農村還有元宵節晚上「蒸面燈」之俗。晚清廣州「羊城燈市」中,以旗人所制燈最為璀燦奪目,成為廣州一種特產。
3、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滿族婦女,盛行卧冰與「滾冰」,象徵著去除晦氣。
4、正月二十五「添倉」,祈求豐年。
5、二月初二「龍抬頭」祈求風調雨順。
6、三月三「開馬絆」;清明節「祭墓」,上墳插柳。
7、端午節要外出踏青、擊球、賽鞦韆等。近年來,各地滿族多有慶祝「頒金節」的民俗:後金時期,皇太極於1635年農歷10月13日,將族稱定為「滿洲」(或作曼殊、滿殊),滿族人把這一天作為滿族的誕生日,舉辦滿族「命名日」,即「頒金節」的慶祝活動。
(6)滿族的重要節日風俗擴展資料
滿族的風俗民情:
1、禮節:過去少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少輩每隔三天要給長輩打千請安,隔五天見長輩得叩頭,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別,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狀,女人雙手扶膝下蹲。
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路,等長輩過去,再上馬趕路。遠方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禮。
2、服飾:男子自頭頂後半部留發,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使之成為清代滿、漢、蒙各族的共同發式。
女子發式,幼年時期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有一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佩戴耳環,有一耳三環的定式。
3、喪葬:入關前,滿族以火葬為主,自順治帝後期起,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影響,滿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並結合本民族特點,形成了滿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駐防旗人由於要將死者及其遺屬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將骨灰裝殮回京。
7、滿族什麼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
滿族春節擷趣 、滿族的添倉節 、 滿族的二月二 、蟲王節與頒金節、滿族中元節
滿族節日風俗習慣
滿族許多節日受到漢族人影響,在今天也過一些漢文化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
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
即正月十五日,,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並影響漢族,今天漢族也將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走百病
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
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