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明代嫁妝衣服

明代嫁妝衣服

發布時間: 2022-09-12 08:31:33

1、西方人眼中的明代婚姻,是什麼樣的?

明代萬曆年間,一群深眼鷹鼻的異邦來客,卻口中說著漢語,身上穿著普通儒士的衣服,來到了古老的中國。他們是誰呢?

這批外來人就是從歐洲來到中國傳播基督教教義的耶穌會士,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義大利籍神父利瑪竇了。在他來中國之前,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很少,也沒有取得什麼成效。而利瑪竇到中國後,便改變了傳教策略,積極學習中國語言,適應中國的傳統習俗,深人民間,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民風民情,改穿中國僧人的服裝,並向地方官饋贈西洋器物,以獲取地方官員的承認和支持。

在這樣靈活而適應中國國情的傳教策略下,以利瑪竇為代表的一批西方傳教士開始得到地方官員的認可,逐步取得了在各地居住以及傳教的權力。他們最初是在廣東肇慶地區傳教,後來又逐漸北上至南昌、南京,建立教堂傳教。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利瑪竇來到北京向明神宗進貢方物,神宗欽賜利瑪竇官職,並賜第於順承門外,從此利瑪竇長期留居北京,直至萬曆三十八年(1610)病死。在利瑪竇之後,又陸續有一批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中的不少人在中國生活了數十年時間,又游歷了中國從南至北的許多城市鄉村。他們帶著西方人充滿好奇的陌生眼光觀察著中國的社會,當然對明代人的婚姻與家庭也相當關注,留下了很多饒有趣味的記載。作為“身居此山中”的中國人,不妨來看看“洋人”們帶有異域風情和“他者”視角的考察吧。

葡萄牙籍的傳教士曾德昭(原名謝務祿)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到達中國南京,他將游歷中國數十年間的見聞記錄下來,撰寫了一部《大中國志》,其中講到了晚明時期婚姻制度的許多特點,比如講到中國人“同姓不得婚配”,這是明代婚姻法中明文規定的;又說締結婚姻的雙方一般要“遵奉門當戶對”的原則,這也是中國古代傳統婚姻的一般原則。當然,晚明時婚姻論財的風氣日盛,已經逐漸打破了婚姻只論門第的傳統。

關於婚姻締結需要“父母之命”,傳教士們說:“在中國人的婚姻中,子女的好惡是不加考慮的。為兒子娶妻,是父親或最親近長輩之事。同樣,為少女作主的,也是她的父親或親屬。”關於“媒灼之言”,他們這樣記道:締結婚姻的男女雙方“沒有一個在中間牽線搭橋的人是絕對結不成親的。因此,他們無論是男方還是女方,都要選擇一稱心合格的人來做媒人”。當時歐洲經過文藝復興之後,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婚姻也提倡“理想的愛情”,自由戀愛也開始流行起來,所以當傳教士們進人中國後,見到“父母之命”和“媒灼之言”仍主宰著男女的嫁娶,難免感到詫異。

明代婚姻有夫家下聘禮、妻家備嫁妝的習俗,西方傳教士對此也注意到了,但是卻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之進行了錯誤的理解。比如利瑪竇就把夫家下聘禮這種婚俗理解成了實賣婚姻,用錢買妻子。他向歐洲人報道明代人娶妻時說,中國的窮人都是用錢買妻子,而且可以多次購買。這樣的理解就被另一個傳教士曾德昭加以了修正,他說:“下層人習慣的做法,不像有些人所說直接拿錢去買妻,而是丈夫把一筆錢給女方之父,用以購買衣物、首飾,把她打扮起來。”他認為這筆聘金數量相當可觀,女方的家長會盡量將這筆錢節省下來,留作自己以後用。

不過,他也認可關於中國人買妻的說法是有某種根據的,“因為直到今天他們許給女方之父若干錢,如果有時不給,女方父母就不嫁女”。這些描述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明晚期婚姻中重聘財的風氣。關於女方家的嫁妝,曾德昭也做了詳細的記錄,他說,按照中國明代的風俗習慣,新娘的父親要為女兒置辦除床以外的大部分用具,還要給女兒准備二至四個使女,或許還要准備一些錢,當然,“土地和其他家產他們幾乎不拿出來作為陪嫁的,除非新娘的父親非常闊綽,或者他將女兒看作為家庭中的重要人物”。

曾德昭所講的明代女子嫁妝的內容,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基本相符的,明代婚俗中的嫁妝一般有房中傢具、首飾、金銀、珠翠寶器、帳幔等物。他說女方家庭如果闊綽,就有可能將田地等不動產作為女兒的陪嫁,比如在杭州,有的富人家就把田土、屋業、山園等作為女兒的嫁妝;在徽州,還有富商將店鋪、商船作為女兒的陪嫁。

在傳教士對明代婚姻的諸多記載中,最受關注和爭議的就是明代男子的納妾制。在基督教的教義中,婚姻關系是神聖的,在聖經中,夏娃是亞當身體的一部分,上帝創造她,也是為了給亞當提供一個伴侶,這被視為人類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神聖淵源。當這些把一夫一妻制視為婚姻正常形態的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看到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納妾習俗,這不僅令他們感到詫異和困惑,也令他們的傳教之路變得十分艱難。所以,很多傳教士都對明代男子的蓄妾制度進行了大量的記載和批評。

利瑪竇曾在向歐洲人報道中國人的毛病時說,中國人在性方面毫無節制,“他們能休棄第一個妻子,另外再娶一個;或者不休第一個,另外再娶一個、兩個,多少都可以,沒有任何限制,只要有能力供養。因而許多人有十個、二十個、三十個妻妾,皇帝及皇子皇孫則有上百上千的妻妾。”利瑪竇特別說明了那些納妾的男子是有能力供養妻妾的人,實際上,在明代社會中,蓄妾一般都是在士大夫或者富商貴戚中流行,多妻制在下層社會中還是不具有普遍性的。

這也是因為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時主要接觸的人群是社會上層的士大夫或官員。曾德昭也以一種比較婉轉的語氣告訴歐洲人說,由於中國人納妾既不曾訂有終生婚約,又未舉行隆重儀式,因此它本質上並不是一種真實的婚姻,而且這種習俗也只是在富人當中才流行。

但是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某個男子納了幾個妾,或者是否有能力納妾,而是在於法律條文和道德規范都允許納妾制的存在,就如明末來到中國的西班牙傳教士龐迪我在其名著《七克》中就記載了他與中國士人辯論納妾制的一番言論,他記載道:士人說,若每個男子都娶多個妻妾,那或許不符合基督教的教義,但是現今真娶二女者不過數人而已,哪裡用得著這樣驚擾?龐迪我則回應說,這不是娶妻納妾多少的問題,而是這種情況是否正確的問題。如果一個男子娶多個女子,並不違犯法律與道德的規范,那麼大家都這樣做與只有一個人這樣做,是沒有區別的。如果於法於理,這種行為都是不正確的,那麼即使只有一個人這樣做,也是會受到處罰的。龐迪我的這番辯駁之辭可謂指出了納妾陋俗的症結所在,也嚴正批駁了士大夫們自欺欺人的那套說辭。

從利瑪竇留下的信札來看,明代中後期上層社會中流行的納妾制極大地妨礙了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據利瑪竇說,在中國傳教除了佛教勢力的影響這一阻礙外,最大的阻礙就是中國實行多妻制。他還舉例說,曾有兩三個很有地位的士人,來聽了他宣講教義後,對基督教很是推崇,但卻因為蓄妾而不能接受洗禮,也就不能入教。因為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基督教徒是不允許一夫多妻的,而這些想入教的士人因為納了妾,又礙於禮教束縛,不能隨意休棄妻妾,所以不能受洗入教。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利瑪竇與晚明士人瞿汝夔相交頗深,瞿汝夔也很早就接受了基督教的教義。

但是,這位利瑪竇的好朋友卻遲遲無法入教,主要原因就在於他納了妾。這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有所記載:因為瞿汝夔妻子死後,沒有留下子女,他就和一個他喜愛的妾生活在一起,又因為兩人的社會地位不同,他不能收她為正房。所以盡管他已經信仰基督教,卻始終談不到接受洗禮的問題。後來,當他與這個妾的第二個孩子出生時,他才把這個女人娶為合法妻子,同時也就成為一名基督教徒。瞿汝夔與利瑪竇相識十三年之後才能入教,可見納妾制確實是一大障礙。

總體來說,這些西方傳教士對於明代婚姻狀況的描述,大多還是站在西方文化背景和基督教教義基礎上的一種理解。婚姻是時代的產物,它涉及一個時代的經濟、政治、倫理道德、家庭生活、社會風氣等等方面,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身為“異域”世界來的陌生人,傳教士們很難對此作出深入全面的理解。但是他們的記錄,還是從另一個角度形象生動地向後人展示了晚明婚姻的一種形態,同時也向世界傳遞了。

2、明朝女方嫁妝比男方彩禮多嗎

明朝女方嫁妝,要比男方的多的多,人類嫁女一般都有傢具,被褥很齊全,南方只有一個床,南方十當禮送一點彩禮,嫁妝一般都是女方出的,女方的嫁妝很多很多,傢具被褥,一切的一切都是女方的

3、古代嫁女兒嫁妝都有啥,棺材居然是必備的?

古代非常講究禮儀,所以當時嫁女兒的嫁妝是非常豐富的。在大戶人家當中女兒的嫁妝品種尤為多樣,並且女兒的嫁妝代表著到男方家裡的底氣,所以有錢的家庭一般小到馬桶,床櫃大到棺材。甚至還有一些大家閨秀的家裡考慮比較周到,連後半輩子的生活費都已經准備嫁的時候帶過去,因為那樣的話嫁到夫家中不會低聲下氣的看人家的臉色。

一些常用的嫁妝就是些鞋子,衣服,枕頭,被套之類的,因為當時的物資也比較匱乏,所以平常百姓家的家中就只有一些床上用品。只有一些達官貴人家的女兒或者是經商人家的女兒才有錢,給她們做一些櫃子和一些傢具去夫家。櫃子可謂是最常見的一種嫁妝了因為當時的櫃子是很小的,一般是正方體,而且還會帶鎖,所以裡面可以裝一些從娘家帶過去的首飾和金銀財寶,以便不時之需。

還有一些人家裡會給帶子孫寶桶。這個統寓意著多子多孫的祈福之意,也是現在很多南方地區的婚俗之一。除了一些物品,有些小姐出嫁會帶自己的貼身丫鬟,因為那時候小姐的貼身丫鬟一般都是從小陪著她長大的所以在小李出家的時候,丫鬟也會一起陪嫁過去。

最後還有一些地方需要准備女子的喪服和一些房事用品,房事用品,大多都是一些男女之事的圖畫。因為在古代文化的傳播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很多人在沒有結婚之前都不會接觸到這種事情,所以需要准備些圖畫來引導他們傳宗接代。總之女性的陪嫁品在古代看來是女方娘家的面子,所以說陪嫁品一般都是比較豐厚的,而且在不必要的時候是不會拿出來用的。

4、古代女子出嫁時最奇葩的嫁妝是什麼?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以禮待人接物,以禮為人處世。

俗話說得好,人生的四大喜事便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作為繁衍後嗣的喜事——嫁娶,我國古代女子的陪嫁更是頗為講究,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作為古代富家女子出嫁的必備品,拔步床是傳統傢具中體積最大的一樣傢具,需幾人合力才能抬起,跟隨於迎親隊伍之後,各樣陪嫁之前,以顯示其嫁妝之豐厚。

拔步床誕生於明代後期,大致分為廊柱式拔步床與圍廊式拔步床,從外觀而言其類似一個私密性極強的小房間,並擁有著一定的活動空間,深受待嫁女子的喜愛,深以此陪嫁為榮。


明代的能工巧匠不計其數,士大夫階層生活靡費,更是為了顯露其不同尋常的身份,花費重金四處求得技藝精湛之人,將人物典故,花鳥蟲魚,奇珍異獸雕刻其上,鏤空而作。其精緻繁瑣程度往往花費數年光景,故而富家大戶一般從女兒出生便開始籌備。

演變至明清時期,拔步床多以紅木,黃梨木珍稀樹木建造,夜晚幽香陣陣助於安眠;鐫刻象牙玉石,觸手生涼,月光照耀下淡淡熒彩浮於其上;色彩鮮亮,正紅為底,多以黃、藍、綠為輔助,更顯其富麗堂皇。


於女兒出生之時便買下樟木樹苗種於後院細心呵護,媒婆於屋外見樹長勢上門說媒定親,至出嫁之時已亭亭如蓋,將其粗壯樹木砍下,塗漆上色,這便是樟木箱。

樟木又稱“女兒樹”,氤氳香氣,經年不散,將衣物放於其中幽香暗生,行進舉止間衣衫擺動留下淡淡清香惹人留戀側目。更兼有木質綿密,紋理緊實,不蟲不蠹不發霉,可謂是保存名家書畫的上上之選。

香樟木的寓意更是極佳,出嫁之日將絲綢放於樟木箱中,取——兩相廝守(兩箱絲綢)的好彩頭,祝願愛女得遇良人,婚姻美滿,餘生平安順遂。


女為悅己者容,這是自古以來的真理。作為唯一從娘家自己閨房之中帶至夫家的私密之物,承載了太多的情感。

少女的嬌羞顏色,待嫁的忐忑喜悅,婦人的穩重大氣,通過妝奩[lián]中的胭脂釵環裝點上色,完成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蛻變新生。


妝匣一般都是小巧精緻便於放置,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看似簡單卻是內有門道。最上面鑲嵌可翻合的銅鏡觀其面色,幾層抽屜中備有描眉上粉,點畫朱唇之物,待其梳妝完畢,將其扣合。

若逢特殊情況,妝奩左右兩側上方焊接提手,便於攜帶移動。妝奩之上也多是鴛鴦戲水,並蒂花開的吉祥圖案。

經過歲月的打磨拋光,妝奩也染上古樸的包漿,經年累月之下,淡雅寧靜的妝奩也漸漸染上主人的氣息神韻,用著自己的方式訴說女子的一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歷朝皇帝更是以孝治國,朝臣大員為皇室子嗣多番爭執,由此便可看出古人對兒孫的看重。古代的醫療條件低下,何況若是連年紛爭,戰事頻發,死傷無數,國家人員凋敝,任由發展國將不國。

休養生息之年,為國家強盛,女子十三便可出嫁,若是大齡未嫁則免不了一番懲處,禍及父母,最後由國家分配對象。

子孫寶桶有三件:馬桶,腳盆,水桶。是漢族民間嫁妝中最基本的必備物之一,出嫁之日由娘家兄弟拎入新房。

馬桶亦稱子孫寶桶——誕下子女皆身體康健,無病無災,永葆百年;

腳盆亦稱聚福寶盆——嫁入夫家後財源滾滾,富貴無極;

水桶亦稱財勢寶桶——期盼丈夫辛勤刻苦,奮發讀書,來日高中,忠君愛國。


出自於漢代的狀元箱是用來盛放經史子集和隨身衣物,其名也是通俗易懂“狀元及第,高中榜首”好彩頭。


至明代,其規格逐漸固定。雖制式簡單,但其箱子的實用程度不可否認,是學子們離家游學的必備品。世家大族的箱子線條恢宏大氣,做工嚴謹考究,細節之處見人品,借用先賢的豪情壯志之語抒發自己內心的渴望,激勵鼓舞自己,以便他日飛黃騰達效仿其品行。

這是一種鞭策,對兩人組建家庭的美好期盼。女子秉賢妻良母之態,於後院持家,為丈夫兒子免除後顧之憂。男子肩負起教導子孫之責,於朝堂苦心經營為子謀劃,光耀門楣,兒孫不負韶華,心懷天下,能夠金榜題名——一日看盡長安花,為百姓謀福祉。


這種種求取好意頭的物品,寄予了親朋好友的衷心祝福。婚嫁大事,有能力的官員富商更是十里紅妝陪嫁,占滿長街。

最“奇葩”的嫁妝,一般都是嫁底:

悶戶櫥,收納儲藏物品之用;

紅木所製成的春凳,女子久坐可刺激其生理激素,有助於早日有孕,誕下子嗣;

此外,更有徹夜不滅的龍鳳花燭祝福新人恩愛勝似蜜糖,銅盤及鞋,取攜手共度,白首不離……


婚姻代表著兩姓之好,陪嫁往往更是代表著女子在娘家的地位和受喜愛程度,其不僅僅是女子的出嫁之後的倚靠,同時也代表男子的臉面。

所以,女子的陪嫁每樣物品都有其深意,值得我們細細探尋。

5、在極為注重婚嫁的古代,女子出嫁有哪些必備之物 ?

悶戶櫥:古代人對婚姻大事十分看重,從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十里紅妝」,也足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嫁妝的重視。而除了有豐厚的金銀財寶以外,古代女子的嫁妝當然也少不了一整套的傢具,其中有一件設計輕巧的傢具是嫁妝中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悶戶櫥」。設計精巧的古代保險櫃

明代黃花梨連三櫃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悶戶櫥是一種身兼承置物品和儲藏物品雙重功能的傢具。外形如條案,但腿足側腳做法,專置有抽屜,抽屜下還有可供儲藏的空間箱體,叫做「悶倉」。存放、取出東西時都需取抽屜,故謂「悶戶櫥」。這種傢具北方使用較普遍,南方不多見,主要流行於明代。悶戶櫥的悶倉一般位於抽屜的下方,前有立牆為擋板,四面和下部用模板封閉,不可開啟。立牆通常有一定的裝飾圖案和造型,使其看起來不像抽屜。只有上部的抽屜作為悶倉的門,存放物品時要將抽屜拉出來。當將抽屜推進去後,悶倉便被封閉起來,外表也看不見這一結構的存在。「十里紅妝」中總也少不了它

明代黃花梨螭紋聯二櫥:上海博物館藏「良田千畝,十里紅妝」,常被用來形容古人嫁妝的豐厚。古時富家女兒的嫁妝可謂非常驚人,床、桌、器具、箱、被褥等等日常所需無所不包。就算是普通人家,也會給女兒添置架子床、組合櫃、八仙桌、悶戶櫥等傢具。雖然悶戶櫥的悶倉結構使用起來不太方便,但由於其隱蔽性好,十分適合用來收藏女子出嫁時攜帶的金銀細軟。在櫥上或放箱只,或放撣瓶、時鍾、帽簡、鏡台之類,用紅頭繩絆扎,因此悶戶櫥又被稱為「嫁底」,在「十里紅妝」的隊伍中,悶戶櫥便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員。

明代素悶戶櫥:悶戶櫥常見有一個抽屜、兩個抽屜、三個抽屜的樣式,簡稱「素櫥」、「聯二櫥」、「聯三櫥」,更多抽屜的樣式則較為少見。從歷史記載的使用方式看來,悶戶櫥是一種功能強大、適應多個空間的傢具形式。大體來講,除了悶倉的特殊功能結構之外,悶戶櫥形式和作用類似今日的邊櫃、邊桌。除了櫃體的實用功能之外,悶戶櫥還具有空間搭配裝飾的作用。過去小康之家習慣將一對中等大小的頂箱櫃貼牆而放,兩櫃之間放悶戶櫥,因為悶戶櫥比較矮,不會擋住後面正中常有的高窗,因此就把它塞在中間,三件恰好占滿一間後牆或山牆的長度,所以悶戶櫥又被稱為「櫃塞」。

6、古代女子嫁人有哪些必備嫁妝?為何說讓人難以啟齒?

古代女子嫁人有哪些必備嫁妝?為何說讓人難以啟齒?

從古至今婚喪嫁娶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古代社會中,往往講究門當戶對。所以在古代男女結婚前,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女兒受委屈,會在女兒出嫁前告訴女兒一些經驗道理,甚至還有一些家庭為了女兒的幸福,會為其准備一些私密的物品作為嫁妝。那麼古代女子結婚前,都會准備哪些嫁妝呢?

那麼第一件嫁妝呢就是白床單。古代封建社會中對女人的貞潔是十分看中的,所以男方家庭在結婚前,會相方設法的檢查女子的身體,娘家陪嫁白床單就是為了檢查女人身體的。在新婚前一晚,就會將這白床單鋪在床上,等到兩人洞房花燭夜後,就會觀察白床單上是否有血跡,有血跡就表示這位姑娘在這之前是清白之身,就可以風風光光地將她娶進門了,這一條白床單就成為反應女人清白的依據,也為其將來過什麼樣的生活奠定了基礎。但是用一條白床單證明女子是否有清白之身,是極其不公平的。有一些女人因為這一件嫁妝被男方摒棄,被父母嫌棄。一輩子抬不起頭來,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

 除此之外,娘家人還會在嫁妝中放上新娘親自綉的荷包。放上新娘親手縫制的荷包是為了判斷女子是否會干針線活的,在古代會干針線活的女人往往會被稱為是好女人。所以古代女子沒事的時候都會跟著家裡的母親學習針線活,就是為以後嫁人做准備。假若婆家人看到了新娘綉的荷包,認為綉的好。就會大肆宣揚自己娶到了一個能乾的媳婦。媳婦也就可以在婆家站穩腳跟。

最後要說的這一件嫁妝呢就是開襠褲。聽到這個東西想必大家都會感到詫異,在嫁妝當中為何要有開襠褲呢?在古代結婚前,男女雙方結婚大多都是父女之命媒妁之言。甚至一些人在結婚前根本沒有見過,壓根沒有什麼感情基礎,更別說一些親密的舉動。所以在成親前,女子的嫁妝里會有一條開襠褲,並且這條開襠褲是要穿身上的,無論什麼季節都要穿上。

穿上開襠褲具有開枝散葉的說法,同時也是娘家人對女兒的美好祝願。穿開襠褲是為了防止新婚夫妻在新婚夜時,可能會因為要脫光衣服感到尷尬,所以娘家人會准備一條開襠褲,在不脫光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洞房花燭。同時這也對男人提供了便利,可以防止男人因為生疏導致事情不順。甚至有一些大戶人家,會有丫環在門外,隨時指導新人要怎樣做。

從以上所說的三種嫁妝來看,古代女人的地位是非常的低的。這些嫁妝在社會不斷變遷的過程中已經被摒棄,現代社會中,女人的地位也逐漸增高。

7、古代的嫁妝一般是怎樣的?

1、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為衡量幸福的標准,指百子千孫,幸福源遠流長,同時也是對新人今後生活事業步步高升的祝福。
2、梳子: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 梳子有「結發」之意,尤白首相庄,指夫婦一生相愛相守,白頭偕老。
3、綉花鞋:鞋與「偕」同音,寓意夫妻相親相愛,長相廝守,在花繁錦綉的美好歲月中白頭偕老,共沐生活的瑰麗與芬芳。
4、壓錢箱:九寶中的第九寶是壓錢箱,是婚慶中女方送嫁禮品之一,藉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時也是女子婚後用於收藏心愛珍品之物。
5、鏡子:代表圓滿、完滿,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麗,是對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滿的祝願;縱使時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託。
6、如意秤:取材於傳統婚禮儀式中用於新郎掀開新娘紅蓋頭的如意秤,現作為父母送給出嫁女兒的婚慶九寶之一,希望女兒今後的生活稱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7、都斗:原是量糧食的器具,在婚嫁禮儀中用於彰顯男方的財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兒嫁過去之後也能過上豐衣足食、輕松無憂的富裕生活。
8、算盤:生活中用於算籌收入和開支的計算工具,婚慶禮儀中的千足黃金算盤,寓意新人對未來安寧富裕生活的理想與規劃,能夠合理的投資理財,贏得廣茂財源。
9、剪刀:是傳統婚禮中的「六證」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裝剪裁之用,婚嫁禮儀中寓意新娘婚後生活的綾羅綢緞、前程錦綉,共享人生的榮華富貴。

8、古代新娘陪嫁嫁妝都有些什麼?

女子結婚需要准備嫁妝,娘為即將出嫁的女兒置辦嫁妝這個習俗從古到今都有。而這些嫁妝不僅僅代表著娘家人對女兒的關心,也是體現這個女兒在娘家的地位,娘家人對他的重視程度,也體現了結婚女子娘家的身份地位,而陪嫁的物品每個也都有其深意。

現代的嫁妝多少不會那麼講究,但是在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妝是非常講究的。大戶人家的嫁妝更為講究,他們為女兒准備的嫁妝物品一定是非常齊全的,可以說這些東西已經包括了新娘從出生到死所需的一切東西。一般情況下想讓女兒在婆家過得好過一點,娘家人都會盡其所能地將嫁妝准備得更齊全一點,生活用品,豬狗家禽,還有傭人丫鬟等等。有那麼幾樣東西在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妝中是必不可少的。

女子出嫁都會坐轎子走,有餃子裡面裝滿了雞鴨豬狗等東西,這些東西在古代時候都是象徵著娘家的經濟情況。在這個裡面新郎到新娘家迎親時必須要帶的禮物就是「大雁」,因為有「執雁為禮」這一說。還有一樣東西是香的女子貞潔的,也是兩家人在嫁妝裡面准備好的,就是一張白床單,在古代女子貞潔比命還重要,所以在女子出嫁之時都會准備一張白床單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陪嫁的丫鬟也是必不可少的;還有毛巾臉盆鞋子,衣服新郎,金銀首飾,桌椅板凳,櫃子箱包等生活用品;嫁妝裡面甚至包括棺材和「馬桶」。總之有條件的會出嫁的女兒盡量准備的齊全。

「十里紅妝」也就是形容古代女子出嫁的陪嫁物品眾多,不過這些主要還是看出嫁女兒的人家,要看這家人的身份地位,經濟條件情況。地位越高,經濟條件越好,當然准備的嫁妝就會更多,其實在現在也還是這樣。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