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砍牛風俗改了嗎

砍牛風俗改了嗎

發布時間: 2022-09-12 08:21:53

1、瑤族獨特的風俗文化,瑤族砍牛是怎麼回事?

牛是一種溫順的動物,是古代中國農業社會中必備的農耕工具,一般家庭是不會殺害耕牛的,牛的價值也是非常高昂的。但在瑤族,無論是山地瑤族還是平地瑤族,無論是盤瑤還是白褲瑤都流行砍牛的傳統風俗。瑤族砍牛這一風俗已經由來已久,已經有了數百年的歷史,主要是為了對逝去的死者進行祭奠,砍牛後死者的靈魂可以順利升入天堂。

瑤族的長者死後先進行假葬或者用泥封棺,然後過一段時間選擇一個良辰吉日進行盛大的下葬活動,在這個活動當中最隆重的環節就是砍牛。坎牛這一天與死者有關的瑤族親屬朋友會身著盛裝,手持銅鼓、折糯、米酒前往喪者的家中奔喪。下午4:00,隨著銅鼓聲的戛然而止,三聲鳥銃響起。預示著盛大的砍牛儀式即將開始。一般要用兩頭牛來獻祭,兩頭牛分別拴在兩根木樁子上,每根木樁子上要綁一隻清脆的竹子,這個竹子在逝者下葬之後要插到他的墳頭,這樣才能把逝者連同犧牲一起帶到天堂。

准備就緒後,鳥銃三響後祭師上場。祭師帶著一個米筐,一邊往空中撒米,一邊口中念念有詞,把你的牛領去吧放心去天堂吧。三聲鳥銃再次響起,祭師下場,喪者的家屬披麻戴孝,彎著腰,手持剛摘的新鮮的青草,跑到牛跟前進行撫摸安慰。之後砍牛手就要登場了,砍牛手必須是由本家的一名和外家的一名組成,他們手中的砍牛刀要事先磨7天,要磨的可以吹毛發斷。

第一頭牛是被砍殺的,非常殘忍,場面觸目驚心。在砍牛手砍殺牛之前,群眾們先用石塊兒或者鞭子把牛給激怒,以便出砍牛手的丑,活躍氣氛。看牛頭宰殺一頭牛的時候只能砍5、7、9單數刀,根據死者的年齡的不同砍牛的刀數也不同,但必須是單數。第1頭牛的頸部的口子會裂開一尺多長,非常殘忍,第2頭牛就比較仁慈了,只用捅殺放血的辦法

2、貴州砍牛真他媽有毛病

就是不良風俗 與大中華的發展背道而馳 跟原始人一樣粗魯野蠻血腥 所以那邊窮是有原因的 摒棄不了這些陋習 封建迷信 傷害生靈 必遭報應!!!那些被砍死的牲畜不會放過他們的 報應不在這一代身上也會在下一代身上體現!!

3、杭州地區喪事風俗

1、送終

杭俗:當病人彌留之際,應力求全家人全體趕齊「送終」,諸如子女、兄弟姐妹遠在異鄉,怕趕不上,家裡人總要想方設法,讓病人喝參湯「吊命」。

在外的親人聞訊後,心急如火, 日夜兼程,盡可能趕回家「送終」。當病人喘大氣,快要斷氣時,「送終」的親人抓緊為垂死者洗手腳、揩臉面,並取出早已准備好的壽衣給他(她)換上。



2、厝柩

舊時杭俗通行「厝柩」,就是將死者棺木停放一至三年後才下葬。清末城區厝柩之所,清波門外有疊疊山莊,錢塘門外有迎暉山莊,民國時以鳳山門的南山會館,專門停放靈柩。

3、其他

杭城有不少同鄉會館,亦專門為各地外鄉人客死杭州而厝柩的,以便外鄉人扶柩歸葬家鄉。郊區農村都將死者棺木,停放在自己菜地竹園或山上,簡單的蓋以茅草、稻草,講究的四周砌以磚牆,蓋以灰瓦,好似小房屋一座。天長日久,日曬雨淋,污水四溢,極不衛生。此俗民國時即有法令制止,但令行不止。

4、磕孝頭

親友靈前吊喪,孝子磕孝頭。意為老人死亡,晚輩有罪,以磕頭來向親友謝罪。

5、批榜

死者家中掛命紙殃榜於門側,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書「故先考享年月日,壽終正寢」;母亡殃榜上書「故先妣,享年月日,壽終正寢」。

4、牛的資料

牛科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都已經退化,但還保留著下門牙,而且下犬齒葉門齒化了,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琅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復雜的齒紋,適於吃草;為了貯存草料、躲避敵害,它們的胃在進化中形成了4個室: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還具有「反芻」的習性,使食物能夠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它們的角與鹿類有極其明顯的區別。通常情況下,1歲以後的雄獸和雌獸的頭骨上都長有一對粗大的角,角的形狀在各種之間有所不同,但都是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外邊包著一層角質套,角質套可以脫下,角內部是空心的,所以又叫「洞角」,牛科動物也因之被稱做「洞角」動物。角不分叉,外面還有一層堅硬的角套,角套為空心,套在骨質的角心上,並且隨著角心的生長而擴大,所以也把它們叫做「洞角類」。與鹿類具有的實角不同,牛科動物的角上沒有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後,不能再生長。除了北美洲的叉角羚羊的角是分叉的,而且每年換角套外,一般牛類的洞角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而且不更換角套。

牛科動物起源於中新世,是由原古鹿類分化的一支混雜而進步的支系,在上新世和更新世,向著很多復雜的適應輻射方向發展,歐亞大陸是它們早期發展的區域,以我國為中心的亞洲中部和東部地區是早期偶蹄類輻射的中心地區,很多牛科動物的化石在我國的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地層中被發現,包括原始牛、水牛、野牛、羚羊和轉角羚羊等。

在中新世時期的北美洲出現了叉角羊,是牛類分化出來的一支,體形似鹿,它們既有扁平而彎曲且不脫落的角,又有鹿角似的分叉結構,現在大部分種類已經絕滅,仍然生活在北美洲大陸的叉角羚則是叉角羊分化中殘存的種類,被看作是介於鹿類與牛、羊類之間的一個類型。

在牛科動物中,一般將牛屬、水牛屬、倭水牛屬、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的動物通稱為牛類,共有大約16種。牛類是哺乳動物中最後出現的一個類群,很可能起源於原始的羚羊類,隨著進化過程,體形演變為高大而健壯,四肢粗壯,達到頂點的便是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牛類的共同特點是雄獸和雌獸頭上都有表面光滑的角,並且緊靠著枕骨的兩側長出,角的基部遠遠地分開,吻邊沒有毛,尾巴較長,末端有簇毛串,眼睛前面和趾間沒有臭腺,雌獸有4個乳頭等。

牛屬中共有8種,其中包括家牛和它的祖先原牛和瘤牛。現在世界上大約飼養著11億只家牛,大約500個品種,依照其用途分為乳用種、肉用種、肉乳兼用種和肉用與勞役兼用種等。一般認為歐洲系的家牛是在大約7000年以前由生活於歐洲及非洲北部的原牛經過人工飼養、培育而成的,原牛體形雄偉,頸部有小的肉垂,頭頂有飾毛,從前的數量很多,後來隨著森林被大量採伐而逐漸減少,並於1627年絕滅。亞洲系的家牛的祖先可能是生活於印度的瘤牛,這兩個家牛系是否同種尚不清楚,但家牛都是它們的後代,以及它們的雜交品種,共同特點是角的橫斷面都呈圓形,背部低平,有13對肋骨等。
作為生物學角度,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牛一共有4個胃室。
牛的胃由4個胃室組成,即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飼料按順序流經這4個胃室,其中一部分在進入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內再咀嚼。這4個胃室並非連成一條直線,而是相互交錯存在。(一)瘤胃 成年母牛的瘤胃容積可達151升,能存136千克內容物。瘤胃的功能有:1.暫時貯存飼料 牛採食時把大量飼料貯存在瘤胃內,休息時將大的飼料顆粒反芻入口腔內,慢慢嚼碎,嚼碎後的飼料迅速通過瘤胃,為再吃飼料提供空間。 2.微生物發酵 飼料不斷進入和流出瘤胃,唾液也很穩定地進入瘤胃,調控酸鹼度。微生物(細菌、真菌和原蟲根據飼料類型進行不同的發酵,發酵終產物被牛經瘤胃壁吸收利用。瘤胃微生物可以消化粗纖維,分解糖、澱粉和蛋白質;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質,合成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 為了保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合成B族維生素及蛋白質,瘤胄細菌和原蟲需要不斷從日糧中獲得營養物質,包括:(1)能量 除粗纖維等緩慢釋放的能量外,牛還需要一定量的快速釋放能量,如糖、糖蜜或澱粉。牛在飼養中必須考慮適當的精粗比來配合日糧,才能使飼料利用率達到最高值。 (2)氮源 分為降解速度快的氮源<如尿素)和降解速度;慢的氮源(如豆餅)。兩者比例合適才能使微生物生長速度最快。生產中一般要求前者佔25%,後者佔75%。(3)無機鹽 以鈉、鉀和磷為最重要,如果飼料中使用尿素,也須考慮硫和鎂。對微生物生長比較重要的微量元素是鈷,因為鈷不但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還是合成維生素B12的原料。(4)未知因子 也叫生長因子。對於牛,有兩個重要的未知因子來源,一是苜蓿,一是酒糟,兩者都能刺激瘤胃微生物的生長,但具體是什麼物質起作用,目前還不知道。瘤胃微生物發酵飼料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甲烷和氨,還有少量的氫氣、硫化氫、一氧化碳及其他氣體。正常情況下,這些氣體經呼吸道排出,有時牛不能及時排出氣體,就會發生瘤胃臌脹病。 (二)網胃 網胃位於瘤胃前部,實際上這兩個胃並不完全分開,因此飼料顆粒可以自由地在兩者之間移動。網胃內皮有蜂窩狀組織,故網胃俗稱蜂窩胃。網胃的主要功能如同篩子,隨著飼料吃進去的重物,如釘子和鐵絲,都存在其中,因此,美國的牛仔都稱網胃為「硬胃」。(三)瓣胃 瓣胃是第三個胃,其內表面排列有組織狀的皺褶。對瓣胃的作用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飼料內的水分和擠壓磨碎飼料。(四)皺胃 牛的皺胃也稱為真胃。其功能與單胃動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變濕。真胃的消化液內含有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質,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纖維素或澱粉。飼料離開真胃時呈水狀,然後到達小腸,進一步消化。未消化的物質經大腸排出體外。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而後「爭」,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語的兩部曲。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語文化的重要內容。
康熙《濟南府志·歲時》:「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綵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綵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儺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境內迎春牛的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即叩頭,拜完,百姓一搖籃而上,將春牛弄碎,然後將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我國少數民族也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的荔枝、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農歷四月初八為牛賀歲。是日,讓牛休息一天,讓牛吃糯米飯。仡佬族的牛王節也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祭牛王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再讓牛勞動,並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糍粑,分掛在牛角上,然後將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在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屆時春耕已結束,人們把牛牽到河邊洗澡,並在牛欄旁插幾根雞毛和鴨毛,表示為牛洗耳恭聽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
喪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禮俗中,是一個比較隆重的項目,其儀式是轉戛,而轉戛儀式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這樣的記載:「親死,選牛一頭或數頭,親戚朋友攜雞來祭,即繞牛而奠之(相傳前親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畢,屠牛分食而散。」流行於雲南中部、麗江山區的納西族在喪葬時有跳耗牛的風俗。老人死後,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內燃起火堆,來客圍在四周,跳喪葬舞,領舞者唱著輓歌。歌舞畢,眾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隨後牽來一頭牛,提起牛耳,將一碗牛奶灌進去。若耗牛揚蹄蹦跳,即為好兆;若不跳,再灌一碗,則認為亡靈不要此牛,就要另換一頭再灌,然後捆住牛的四蹄,請父母雙全的健壯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剝皮分肉,將牛心、牛肉獻於骨灰袋前,稱「生祭」。肉煮熟後再祭一次,稱為「熟祭」,祭畢埋骨入土。
在漢族交際風俗中,有「結牛財親」一說,流行於湖南一帶。在當地,一頭 牛幾戶其用的稱為結牛財親,並視作親戚,牛的所有權一旦換成別人,其「親戚」關系也到此結束流行於陝西留壩縣等地的「牛王會」,是為老人做壽的稱謂,因為牛耕田犁地,有功於人,並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為名給老人祝壽,以表示尊敬。
苗族有搶牛牛尾的婚姻風俗,流行貴州西北一帶。男女訂婚後,女方要喂養一頭黃牛,待婚禮那天將牛牽到現場,度用兩根z繩索絆信牛腿。然後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會立刻上去搶奪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來之前奪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則婚姻告吹。

牛,十二生肖之一.
作為形容詞表現此人非常厲害,用來誇贊別人,或表示自己的驚訝

5、瑤族砍牛是為啥呢?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聚居於南丹縣的八圩、里湖瑤族鄉。這里民風淳樸,喪葬習俗尤為獨特。砍牛、打銅鼓、跳老猴舞,這是白褲瑤為死者舉行葬禮的儀式。整個葬禮悲壯、肅穆。祭祀場面氣氛凝重庄嚴。白褲瑤的這種傳統送喪習俗,不僅僅是表達遺屬對死者的悼念,也是一項眾人共同的祭祖活動。因為他們認為個人和集體都是以祖先為紐帶,在歲月的長河中並肩艱苦跋涉的。這一習俗中的銅鼓、皮鼓,是葬禮活動的主要打擊樂器,在平時的日子裡不能隨意敲打。傳說,白褲瑤的銅鼓、皮鼓是古代用以出征打仗報警的。



從此,銅鼓和皮鼓便與祭祀聯系在一起了。當家中有人去世後,死者家屬就派人在舉行葬禮之前,帶著砍牛刀去向舅爺報喪。舅爺一見砍牛刀便知原委。翌日,舅爺帶領著數十人,背著銅鼓,提著風桶,來到死者家中打。銅鼓是白褲瑤的聖物,在啟用之時,人們要殺雞、放鞭炮。砍牛送葬的前一天,要打銅鼓為死者“開路”,使更多的人聽到鼓聲,自動前來參加葬禮。砍牛送葬,在白褲瑤的心目中是尊重和孝敬老人。他們認為牛是前輩創業的結晶,應該與前輩結伴同行。砍牛時,四方親友都前來參加這個庄嚴的儀式。



砍牛前,先理好一根約2米高的木樁,用竹圈套在木樁上,然後用鐵環拴住牛鼻,以長麻繩系於蔑圈外,使牛能繞著木樁轉動。砍牛前,死者家屬按男女排著隊,每個將手裡拿著的谷穗喂牛,拜牛、哭牛。最後,主持砍牛儀式的巫師,邊撒白米,邊念先輩祖宗的功德,死者的經歷和後人對死者的懷念等。眾銅鼓手依鼓點節奏,也敲起銅鼓。打銅鼓的人都是男子,他們彎腰站在鼓的一側,左手握鼓槌,敲擊鼓面,右手執鐵絲輕打鼓身。在他們的右後方,另有一人雙手用木製的風桶接音,按一定的節奏前後晃動,使銅鼓產生低沉的共鳴,鼓聲在數十里的村寨和山谷中回盪。



山民聽到鼓聲,或背著銅鼓,或挑著糯米粑趕來。鼓聲越來越響,引來參加葬禮的人越來越多,葬禮儀式的場面也愈隆重,愈體面。主鼓手一邊以鼓點指揮銅鼓演奏,一邊跳起老猴舞,以舞姿表現眾人的願望,讓死者的靈魂登天,驅散眾人心頭悲傷的陰影,消除災難。牛角號的低沉,銅鼓聲的鏗鏘,皮鼓聲的凝重渾厚,久久回盪在山中,帶著眾人的緬懷之情,響入雲天。

6、苗族砍牛為什麼不一刀殺死而要一刀一刀砍呢?

這個可能是他們自己的風俗吧

7、關於牛的傳說與習俗

在德昂族村寨,稻穀收完後,第一口新米要先給牛吃,以此表示對牛的尊敬和感激。關於德昂族敬牛的習俗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在一座山上住著兄弟倆,父母早亡,留下一幢房子和一頭黃牛。哥哥貪懶心狠,弟弟老實勤快。有一天弟弟在外幹活時,黃牛突然說起話來,它告訴弟弟,你快回去,你哥在家燒粑粑吃呢。弟弟半信半疑地回到家,見哥哥正在吃耙耙。從此以後,弟弟對黃牛特別好。又有一天,黃牛告訴他,你哥又在家炸乾巴吃,弟弟回家一看確如黃牛所說。哥哥見弟弟突然而來,一氣之下把油鍋推翻,潑出來的油濺到弟弟腳上。弟弟很傷心,決定和哥哥分家。分家時,老實的弟弟只要黃牛。分家後,弟弟便牽著牛爬山涉水,不知走了多少路,最後在一個山洞裡棲身。這個洞里有個水塘,每逢單日仙女就來此洗澡。有一天黃牛偷了一個仙女的衣服,仙女找不到衣服回不了天宮,便和弟弟成了親。成親後的第二年,仙女生了一個兒子。不久,弟弟將黃牛偷衣服的事跟仙女講,並且還拿出衣服給她看。仙女看到衣服,便馬上搶過去穿上,抱著兒子回到天宮。黃牛也馱著弟弟追到天宮,向天神要兒子。天神說:「你能開出一百畝地,我就把你的兒子給你。」弟弟只好牽著牛回來開墾荒地。他終日辛勞,早出晚歸,終於開出了一百畝地,並在地上種上了莊稼。天神被感動了,將兒子還給了他。他欣喜若狂,帶上兒子騎著黃牛回到了山寨。從此,德昂人學會了種五穀。他們為了感謝黃牛,於是便將每年的新米先給黃牛吃。他們認為,牛吃了新米,田犁得好,能長出好莊稼,給山寨帶來幸福吉祥。

8、苗族有哪些風俗。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
在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中,中國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黃傳說時代。當時在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了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而在甘陝黃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首的另兩大部落集團。至今苗族人民中還廣泛流傳著蚩尤的傳說,他們始終信奉蚩尤為其始祖。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對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樹、竹、山岩、橋等。在雲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當農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農作物豐收,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遺跡。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圖騰。由於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廣,他們崇拜的圖騰有多種。如鳳凰、楓木、蝴蝶、神犬(盤瓠)、龍、鳥、鷹、竹等。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先民把楓木作為圖騰進行崇拜,認為自己的祖先源於楓木;另外他們還把蝴蝶作為圖騰,認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媽媽」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區的苗族先民還以盤瓠為圖騰,至今這一帶還保留了不少盤瓠廟、辛女宮。而貴州西部苗族則以鳥為圖騰。
時至今日,苗族中還十分盛行祖先崇拜。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從最早崇敬楓木、蝴蝶轉為崇敬人類的始祖姜央,認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個鼓社都設「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儺公」、「儺母」。為了祈求祖先神靈的庇佑,各地都有規模較大的殺牛祭祖活動,如黔東南的鼓社節,銅仁、松桃叫「吃牛」或「椎牛」,黔西南和安順、鎮寧等地叫「砍牛」。湘西有「還儺願」,祭祀「儺公」、「儺母」。每逢節日,苗族群眾也都要舉行祭祖儀式。許多苗族地區,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時天天祭祀。
苗族信鬼尚巫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達幾十種。他們把鬼分為善、惡兩類:認為善神能賜福於人,為此應該經常祭獻,惡鬼則與人作祟,降災降禍,應當祈解和驅逐。認為要達到此目的,就要通過巫師實行巫術。巫師是溝通人與鬼神的中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受到苗族群眾的敬重。巫師實行的巫術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等。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漢姓是後來輸入的。
苗族文學 可以簡單劃分為民間文學和官方文學。
苗族詩歌講求音韻,有五言體、七言體、長短句。語言簡練和諧、勻稱,通俗易懂,能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是苗族民間文學的最重要表現形式,使用范圍極廣。如至親好友迎來送往,男女間談情說愛,甚至做媒說親,調解糾紛,制訂鄉規民約,教育子女,敘述家譜、家規,有時也用詩歌表達。勞動時也用詩歌來助興,勞動之餘又借詩歌來消除疲勞。
苗族歷法從信風歷、斗柄歷、連山歷、天索易歷、候蟲歷、候鳥歷、物候歷、星象歷發展到太陽歷、太陰歷和陰陽合歷,一脈相承。
苗族居住的山區葯物的資源種類之多,產量之大,品質之好,是許多平壩地區所不能及的。常見的葯可達1500種之多,常用的約200種。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難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苗族音樂可包括聲樂和器樂兩種。苗族聲樂一般都是真人聲歌唱,不用器樂伴奏[20] 。
苗族民歌根據其內容可分為遊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喪歌、勞動歌、時政歌、兒歌、謎語歌等幾類,曲調各不相同。飛歌是流行於黔東南的一種特別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聲歌唱,其曲調高亢,豪邁奔放,餘音震山樑,非常有特點,其內容有情歌、時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等。
盤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對方表達心願、顯示才能的一種古老的對歌方式。在盤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雙方通過對唱,顯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輸了,女方便用水將男方潑走。潑水在苗家不是惡意,而是一種善意的洗禮。如果以方對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還可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盤輸了,還可繼續盤歌,這樣的盤歌一直盤到定婚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時為男方備辦喜酒,一一敬給參加歌會的鄉親,最後以一對牛羊角當杯,敬給這對即將結合的青年。然後吹起蘆笙跳起舞,通宵達旦為這對青年人賀喜。
苗族的樂器通常有蘆笙、嗩吶、簫笛、胡琴、月琴等。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娛性集體歌舞多被稱為「踩堂」,但由於「踩堂」舞蹈離不開蘆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這一傳統名稱已基本被人們改稱為「蘆笙舞」了。
男吹蘆笙,女作舞,是苗、侗民族的傳統習俗。苗族青年男女,每當年節喜慶時就會自動聚到一起,邊吹蘆笙、邊跳「蘆笙舞」。
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製建築,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系。
刺綉是苗族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是苗族服飾主要的裝飾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部分地區的楊姓苗族有不吃豬心等禁忌,除此之外苗族無過多的食物禁忌和要求,中國苗族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糯米飯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
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來了貴客,他們都會燉制出香噴噴的小黑葯雞讓客人品嘗。這一美食不僅香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陰補腎、行血通經」,一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為款待上賓的佳餚和大病體虛的滋補良葯。小黑葯別名草三角楓,屬常年生草本,生長於陰涼潮濕的山地,其根、莖、葉皆可入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療腎虛、腰痛、哮喘等病症。其燉制出的雞不僅香味獨特、肉嫩湯鮮,而且還具有滋補、治病等特殊功效。苗族孕婦產後補身重要食物。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風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苗族的禁忌,據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並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會被認為延長產期。
農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裡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後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後,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喪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於白天,女性死於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塗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人。在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以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後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
1、農事活動節慶;
2、質交流節慶;
3、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
4、祭祀性節慶;
5、紀念性、慶賀性節慶。
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
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華夏稱為三月三街節)。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華夏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
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屈氏),亦稱屈原節、歌師節。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華夏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
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
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
9月(狗月或戌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
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異,還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獨具特色的節日,諸如花山節等。

9、白褲瑤特有的喪葬習俗是啥?為何要「砍牛」?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自稱「布諾」,因男子穿齊膝白褲,故他稱為「白褲瑤」,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的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和貴州省荔波縣朝陽區瑤山鄉一帶,總人口約3萬。

白褲瑤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白褲瑤是一個由原始社會生活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生活形態的民族,至今仍遺留著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文化信息。在婚前的兩性交往上,母系社會文化遺存最為突出。戀愛中,女子往往占據著主導地位,主動選擇,大膽追求,女子挑選男子,支配男子,男子處於從屬地位。結婚之後,女子從夫居住,絕對服從男子的領導。

白褲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很多古老的習俗。白褲瑤民大多居住在偏遠的大石山區里,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在與自然環境搏鬥的艱難生活中,白褲瑤民族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銅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據統計,在近三萬人的白褲瑤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銅鼓。銅鼓在戰爭年代作為戰鼓使用。銅鼓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一般在每年秋後的農閑時節為五穀豐登或重要節日、逢老人過世時敲打。白褲瑤自從有了銅鼓以後,就把它看成是本民族的象徵,人氣興旺的寄託。銅鼓舞不僅是一種文體活動,它還與白褲瑤青年的愛情緊密相連,白褲瑤族青年中,很多青年男女都是在跳銅鼓舞後的晚上結成稱心如意的伴侶。

10、水族喪事殺牛習俗的由來

這是水族喪葬中的砍牛敲馬儀式,大致說法是:死男者敲馬的意思是讓亡人在陰間里能夠有馬騎去做生意;死女者殺牛意思是讓她在陰間里有牛耕地。
是在出殯的當天早上,喪家要殺馬或砍牛,或殺豬,一般男性殺馬砍牛,以馬為最貴,女性殺豬,亦有砍牛的,有的富貴人家即殺馬又砍牛或殺豬,甚至有連砍數頭牛的。儀式結束後,牛、馬、豬肉喪家及房族不能 食用,將一後腿連尾巴送給死者的舅舅,一腿給水書先生作為酬謝,另取一部分作回禮,其餘大部分來 招待客人。
喪葬是人生的最後一次禮儀,它標志著人生旅途的終結。人有生必有死,生與死形影相隨,它伴著人類一起走過漫長的歲月,生死之間構成每個人生命流動的全部內容。生是人從無知走向已知,而死是人從已知回到了未知的過程。因此說人生在世,生與死成為每一個個體生命乃至個體生命相關的生命群體大事。水族是個古老而獨特的民族,千百年來,他們憑自己的聰明智慧與才幹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在漫長而復雜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水族對死者的葬禮形成了一套有著神秘而鮮明特色的禮儀,體現了對死者的哀悼,表達了生者對死者生前功德的懷念。希望死者的靈魂得以安息,消除生者對死者的懼怕心理,寄託了生者對死者的美好願望,祈盼死者護佑生者的一生。人生要快樂,死是對於活人的悲痛,但對死者卻意味著與塵世的解脫。因此,水族認為,舉辦喪事越熱鬧越好,要得舉行莊重地送老人走到陰間去,表現了水族對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的樸素唯物主義的認識。喪葬習俗是人生禮儀中一種獨特的方式,水族的棺木土葬的習俗延續了千百年,有著自己獨特的儀式。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