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風俗禁忌
1、各地過春節習俗
春節對於滿族和漢族來說是一個共同的節日,滿族人也將春節稱為「過年」。生活在蘭州地區的滿族大約有3萬多人,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
「臘八粥」和「領牲」:滿族人亦過昔八節(農歷臘月初八)。相傳,早年有卜滿族族長,以勢欺人,常年挨家挨戶侖流要吃要喝,滿族百姓敢怒不敢言。昔月初八這天,一個叫烏津拉的農民想出了個好注意,用糯米、紅糖和幾十種乾果煮成一種粥,請族長去吃,族長一看就生氣了:「這是什麼東西啊,黏糊糊的!」烏津拉便告訴族長這叫「臘八粥」,族長聽了這個很不順耳的粥名後,氣乎乎地走了,此後也不再挨家要吃要喝了。滿族後人為紀念烏津拉,每年臘月初八這天都要煮「臘八粥」喝。過去,滿族人臘八節不但自製「臘八粥」,而且要互送「臘八粥」,以加強親戚和鄰里間的團結。
臘月十五後,滿族人要任選一天殺年豬,祭祀祖先、恩公和本支祖宗。年豬不得有白毛,豬捆好後抬到祖宗供位前,殺前將酒澆進豬耳朵,如果耳朵動為「領牲」了,如不動,需禱告,直到動了方可殺死。殺死後,先要將豬剁成八塊,擺在祖先牌位前,燒達子香,全家磕頭。禮畢,才可以吃肉。吃第一頓肉時,全家人要圍著鍋坐,不用桌子。
祭祖先與吃年飯:臘月二十九,滿族人家家都要貼窗花、掛箋、對聯和大「福」字。過去滿族人在貼掛箋上很有講究,本家是什麼色旗人就貼什麼色掛什麼箋,祖先原是從長白山幾道溝里來的就在祖宗板頂上貼幾張掛箋。臘月三十這天,家家都要豎起一根五六米高的「索羅桿子」(也稱神桿),桿頂上掛方形的錫升,升里盛著豬的五臟供烏鴉、喜鵲去吃。相傳此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挖人參時用的索撥棍。又傳當年明將李成梁害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蒙李夫人相救,騎馬逃跑,途中馬失前蹄摔到崖下,一群烏鴉、喜鵲落在他身上將他護住,追兵以為他已經摔死,便掉頭走了。努爾哈赤脫險逃入山中,以挖參所得置辦兵器、糧草,起兵統一了東北。後人為紀念烏鴉、喜鵲的救祖之恩,在春節豎起「索羅桿」。
除夕,滿族人都要祭祖。祭祖首先要在家中正廳祖宗板前供自製米酒13盞,自製奶油點心13碟,板上貼新掛簽(滿文)。在院內東南角「索羅桿」前,也供著同室內相同的供品。接著,由家中長輩主祭,帶領全家叩拜。之後向祖先敬奉供品,包括供飯、供菜、供酒和干鮮果品、點心等。
祭祖完畢後,全家人要到最高輩分家長屋內行拜年禮。禮畢,全家老幼循序列坐,吃年飯。一般來說,除夕這天滿族人都要吃餃子。擺放的餃子要橫豎成行,意味來年財路順氣。煮餃子時,鍋底需燒「杏條」柴,因「杏」與「興」諧音。當餃子從沸騰的鍋里起來時,煮餃子的人吆喝道:「小日子起來了,小日子起來了!」全家人必須隨喊:「起來了!起來了!」吃完了餃子後,一些人甚至會讓家中小孩在屋內高處跳上幾跳,預示自家的小日子蹦了個高。有一些人還在餃子里包上銅錢或其他一些東西,來測一年的運氣,以此增加節日的氣氛。
燈節與「笊籬姑姑」:滿族人過年,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點燃「索羅桿」上和屋檐下的燈籠後,便徹夜不息,以示紅燈高照。若燈熄了,則意味著不吉利。有的人家甚至將燈點到二月初二。滿族人的燈節也就是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掛各式各樣的彩燈,辦燈會。在農村,這天晚上有的人家還要「驗月份」:用蕎麥面製成12盞小燈碗,碗邊標上月份,在每個碗中放一粒黃豆,然後放在鍋里蒸,碗中的豆粒脹大就意味著那個月份澇,豆粒小則預示著旱,不大不小的為風調雨順。
燈節也是滿族年輕婦女的節日。這天「格格」(姑娘)們打扮得漂漂亮亮來玩「笊籬姑姑」。她們在笊籬上糊上粉蓮紙,畫成漂亮的大美人,再把筷子和笊籬綁成「十」字,豎的(笊籬把)做身子,橫的(筷子)做雙手,然後,給「笊籬姑姑」穿上漂亮的彩色紙做的衣服,讓「笊籬姑姑」在桌子上歡快地跳舞。之後圍觀者還可向「笊籬姑姑」「問卜」,什麼都行,肯定時「笊籬姑姑」點點頭,否定時「笊籬姑姑」搖搖頭。
2、紹興的春節習俗
紹興人,一到農歷十二月,人們就忙著准備過年:買酒、春糕、裹粽、撣塵、殺雞宰鵝、買魚買肉,准備新年穿戴的衣著鞋帽,購置饋贈親友的禮物等等。
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藉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
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凈凈。
「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里。其擺法都有一定的規矩,如雞鵝要跪著,頭朝福神,表示歡迎;一尾活鯉魚用紅繩穿過其背刺吊在「龍門架」上,用紅紙貼住色眼睛,是取「鯉魚跳龍門」之意。
祝福後便祭祖(俗稱「請回堂羹飯」)。祭祖後,便用煮福禮的汁湯燒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賜之「福」放給了一家人。過年的習俗,紹興和外地大同小異。「除夕吃喝,尤已穿著」,這是過年的高潮。在新年舊歲交替的一個月里,人們就是這么忙碌著的。
紹興過年最大的特色要數祭祀和社戲了。祭祀在當地也稱「祭福」,每逢臘月二十四,家家設食供奉灶神2天。在當地,人們認為灶神除執掌灶火外,還考察人間太平並告知天帝。每年的供奉就是為了「賄賂」灶神,求他在天帝面前多說兩句好話,以保佑來年的風調雨順。雖然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些都已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但是,人們祈求和平與幸福的願望卻不因歷史的進步而改變。
3、紹興話的酒諺
像喝其他的酒一樣,紹興酒喝多了也並非沒有一點壞處,所以紹興也流傳有不少勸人少喝酒的諺俗。例如「酒多人病,書多人賢」、「酒多傷身,氣大傷人」、「酒多傷身又誤事」,酒雖然是好東西,但多喝了卻不是一件好事。「酒行大補,多吃傷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且,酒喝多了,就難免說一些不該講的話,「言多必失皆因酒,義斷情疏只為錢」,或者是「酒後狂言醒後遲」,後悔莫及。所以喝酒的人要做到「酒醉心不醉」、「酒在口頭,事在心頭」,提倡「酒不可過量,話不可過頭」、「酒中不說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千萬不能「酒壺嘴,觸倒人」。
有些人認為酒能解愁,卻不知「一醉解千愁,酒醒愁更愁」、「酒醉如泥,酒醒悔不及」。多喝沒有什麼好處,「酒後添杯不如無」,喝了涼酒又容易傷身體:「喝涼酒,使賊錢,早晚是病。」這正是紹興酒飲酒之禁忌之一。而且,有些時候喝了酒會喪失個人的原則和立場,如:「喝了人家的酒,跟著人家走」、「喝了哪家酒,就說哪家話」。喝酒,一般的理解,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誰要是以為喝小酒花不了幾個錢,那就錯了。因為日積月累,小不可大算。例如:「喝酒莫談花錢少,一年省個老棉襖」、「喝酒莫說花錢少,三月不喝做件襖」、「喝酒是個裹套棉,十天夠個棉襖錢」。這三句話是逐步升級的,說明積小成多,毋以為小而不注重之。一般節省點,篤螺螄過酒,開銷不大,一年才花個老棉襖錢,但若是吃得檔次高一點,那就大不同了。有人甚至認為「毛毛雨,打濕衣裳;杯杯酒,吃垮家當」、「細雨能打濕衣裳,豆腐酒能吃掉家當」。你看,這吃酒花錢的後果有多嚴重。如果「三年勿吃酒,家裡樣樣有」、「不喝酒,不抽煙,三年積下無數錢」。同時吃酒還浪費時間,那怕是白吃的,「吃了無錢酒,耽擱了值錢工夫」。由此可見,喝酒象做其他事情一樣,要掌控分寸,把握火候,要有度,要適可而止,不然一件好事由於過度變成了一件壞事,豈不可惜、可嘆、可悲!
然而,更多諺俗對酒的評價是客觀的,公正的,既看到了它的不足,又肯定了它的優點:「酒能成事,酒能敗事」、「酒落歡腸千杯少,酒落愁腸煩惱多」、「悶酒傷身,開懷是仙」。還有一些是直接反映生活習俗的,如:「酒在習、馬在騎」,意思是喝酒的習慣是慢慢養成的。「酒吃頭杯,茶吃兩盞」,說的是第一杯酒容易品出味道來,而第一盞茶只是潤潤口,要第二盞感覺才最好。「先錢後酒,吃了就走」,先付錢,後喝酒,易於控制酒量。「吃酒勿吃菜,一定醉得快」,這是喝酒的基本常識。有的主張酒盡管吃,但互相間賬目要清楚的:「酒醉心裡明,銀錢不讓人」、「飲酒千杯不計數,交易分毫莫糊塗。」有的主張:「飲酒不談公事」。有的主張飲酒適度:「十分酒量吃到八九分,健脾活血養精神;十分酒量吃到十二分,打得人來罵得人。」防止酒後失態,要注意醉相:「君子吃酒沉沉醉,小人吃酒亂癲狂。」還有一些酒後要注意的,如:「飯飽勿洗澡,酒醉勿剃頭」、「吃飯勿講話,酒醉勿跑馬」,這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安全知識。另外一些就更通俗了。如:「打酒吃勿醉,買米吃勿飽,割肉吃勿傷」(即自己掏錢買的,比較講究經濟,吃多了肉痛,故不易過頭);但千萬別老是「借來壺瓶賒來酒」,寅吃卯糧無所節制。「葯不醫假病,酒不解真愁」、「有錢打酒吃,無錢猜空拳」、「茶坊酒館議閑事」、「酒頭茶尾飯中間」;有反映風俗的:「生個姑娘醉舅佬」,以前紹興姑娘出嫁時,娘舅是一定要去送的,故叫做「送舅爺」,作為新娘的兄或弟,自然是這天的重要賓客了,勸酒的,送酒、邀酒的,一定是一撥接著一撥,這種時候喜酒吃得醉醺醺的也是正常的事了;「正月酒,家家有。」有時來了不喝酒的客人,主人會覺得有招待不周之歉,因此客人走時,就送客送遠些以作替代,叫做「遠送當三杯」。
不少諺俗是具有哲理性質的,其借酒引申出許多具有象徵和比喻的意義的名句。如「酒醉還須酒來解」,紹興的習慣,酒喝醉吐了以後,最好還是再喝點酒,名之謂「還魂酒」,這樣不傷身體,故有此說。但這句話顯然是雙開的,既是生活實踐的總結,又與成語「解鈴還須系鈴人」有異曲同工之妙。「酒醉不在淺滿上」,這話是講事物重要與否要看內容,看實質,不能光看外表。同樣道理的還有一句:「好酒只一壺,毒葯勿用多」。這話的內涵就更豐富些了,正反兩方面都講到了。「無錢方戒酒,臨老始看經」,這是比喻臨時抱佛腳的。「好酒擔不住三杯咂」,(擔:紹興方言,即扛的意思),講的是有些東西雖然很好,但接觸多了,也感覺不出它的優越性來,就和古語「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同樣含義。「有酒要想無酒時」、「酒敬救火的,不如先聽防火的」,這兩句話勸人要前思後想,未雨綢繆。「好酒不怕嘗,好人不怕講」、「好人話勿壞,好酒釀不壞」,這是講真金不怕火燒,人正不怕影子斜。「行要好伴,信要好友;引酵發酸,哪得好酒?」這是講在交友上要注意選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交友如此,結親也同樣,「吃壞一缸酒一時,結錯一門親一世,」更須慎而又慎。「一瓶難裝兩樣酒,一樹難開兩樣花」,一般指做事要專心致志,不能一心兩用。「喝酒的向提壺的要錢」,原講主客顛倒,這里比喻本末倒置。「你打幌子,人家賣酒」,幌子即酒簾酒旗,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假紅三分醉」,這常用來比喻假戲真做。「成勿成,酒三杯」,這話原來是指做媒的,不管成與不成,謝媒總是要謝的,後來則泛指替人幫忙,不管成功與否,都應感謝人家。「不想送人情,只想吃喜酒」,這是用來諷刺那些不勞而獲者的。「有學問的人像酒瓶,肚大嘴小;半桶水的人像漏斗,肚小嘴大」,這里用來比喻謙虛和驕傲兩種人的;諷刺自滿者的還有「半壺搖得呱呱響」、「酒量小的人喝兩杯就會天旋地轉,驕傲的人受表揚就不知天高地厚」。「破鞋配襪,臭豆腐酸酒搭」,這句話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臭魚搭爛蝦,差的東西湊在一起了。「自打鼓,自劃船;自吃酒,自開錢」,這話有紹興俗語「自做媒人自敲鑼」的意思。「要吃無錢酒,要用功夫守」,講任何事情要想有報償,必須付出代價。「改朝勿換代,舊瓶裝新酒」,這話的意思是換湯不換葯,還是老一套。「行船看風道,飲酒看家當」,意謂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凡事要按客觀實際辦。「斟出的酒,說出的話」,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意思。「正月十五想吃八月十五的酒」,含義是事情未有眉目,卻已在做非份之想,有得隴望蜀之嫌。「散酒席當不了正筵,水蘿卜當不了秋梨」,意思是想的和實際距離太大。「游遍三山六碼頭,吃過爨筒熱老酒」,表明此人閱歷豐富,見多識廣。「美酒飲教微醉時,好花看到半開時」,講的是一種美妙的狀態,要適可而止,多一分則太滿,少一分則不足。
除上述小舉之外,與酒有關的諺語、俗語紹興還有很多、很多,如:「紹興老酒鑒湖水」,「越酒香天下」,「溫州出棋手,紹興出老酒」,「老酒陳格好,人要老格好」(格:紹興方言,「的」的意思)等等,簡直是舉不勝舉。它們是長期以來紹興民眾口頭語言的結晶,其比喻生動貼切,令人津津樂道。其中的喻體又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經常接觸到的,更容易為普通大眾接受和口頭運用。雖然每句都很通俗,但字里行間都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它們或簡單明了、直抒其意;或啟發思維、發人深省,或譏諷時事、警示世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紹興酒諺也有不少的變化發展,其不但進一步豐富了紹興酒文化,而且也成為紹興酒文化中的一顆亮麗的奇葩
4、紹興民風 民俗
紹興民風習俗
祭田和祭祀
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出租土地,每年坐收地租,佃農種地主的田,每年要向地主交租(主要是糧食)。此外還有學田、祭田。觀聚堂台門的主人是乾隆時期的中等官吏,不僅造了這台門,還買了一百多畝土地,一半做學田,一半做祭田。就是說將學田收得的租谷辦小學,供子孫免費入學,將祭田收得的租谷作祭祀之用。學田由學校主持者管理;祭田由大房二房三房逐年輪流收租,也輪流祭祀。
前五代的祖先,是何大名,家譜中有記載,作為後代子孫誰也不去查考,只知他老人家埋葬在陶家埭這地方,人稱「陶家埭老太爺」。據說他老人家縱觀歷史,曾經顯赫一時的人家,過幾代幾乎都先後敗落,乏人祭祖了,所以他留下六十畝土地做祭田,不愁後代子孫不爭著祭祖。
一年中主要有兩次祭祖活動。一是清明節,主祭人家雇大船將族中男子(包括學童)送到墳上,由族長主祭,宣讀祭文,莊重肅穆。祭文有固定格式,開頭為「維歲次……」結尾「伏維尚向」,約一百多宇的祭文皆用古文,稱頌祖先積德,表達子孫敬仰之意,若子孫有大富大貴者,在祭文中則必有所提及,當時「萬家墨面」,祭文中有關子孫近況卻乏善可陳。據長者說,將來抗日戰爭勝利,祭文中就要正兒八經地寫上、朗讀,為讓祖宗地下有知,聞知欣喜。我長大成人後想起,陸游《示兒》的詩中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之句,大概就是昔日祭文中固有的套路。祭文總體上墨守成法,倘若國家及家屬中有重大事件則要充實於祭文之中,向先祖稟報,這大概就是不變中之變。祭畢,參與祭祀的全船老小回到祠堂吃「上墳酒」(依然只有男子可享用,女子不入席,重男輕女一至於此)。按歷來成規,「十碗頭」,即十大碗萊餚,如扣肉、扣雞、清蒸魚、紅燒魚、肉圓、魚圓,有糖醋芋艿羹、薺菜豆腐湯、炒小蝦等。米飯吃飽,每人有艾餃兩只,椒鹽餅四隻,一般都悄悄地帶回家中給母親及姊妹們分享。正常年景,誰家當年是否豐盛,皆有口頭評議。如口碑不佳,群起而攻之,就沒有顏面見族人,故辦祭祀一般不虧待。輪到祭祀(當地稱「當年」)是一大收益,六十畝祭田約可收十七八石大米,辦上墳酒及香燭船錢用去三石米左右,可凈賺十四五石大米,故對這等美差都爭著辦,今年二房的某家,明年三房的某人都早早排定。戰亂時期,當年的那家向族中打招呼:這年頭情況特殊,菜餚差一點了,待太平時期再予補上。人們也就予以諒解,便稱:「曉得咯,有數哉。」
再一次祭祖是在正月里,從年二十三送灶神爺至新年元宵節期間,台門里掛出祖宗遺像,點上香燭。祖宗遺像幾乎都是官袍官服,難道個個做官?事實並非如此,只是為了美化先祖而已,約定俗成,不算悖禮。先祖的相貌是否酷如其人?老人們說:「像咯,像咯。」有一天,我見到一位畫師正在為一位族中老人畫壽像,聚精會神地描摹,筆法細膩,細細端詳,形象逼真,周圍老老少少眉飛色舞,都說:「像透像透。」
不要以為鄉鎮無人才,自有專業精進的人士散布於各處,據聞這位畫師,自幼善畫人物,筆下畫像,不乏神形兼備的佳作,後來就專門以畫老人壽像為業。我想,千百年前,那時沒有照相術,古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名士的形象,大概都靠代代畫師傳承下來。
在祭祀活動中,還很講究家族中的輩分,按輩分大小排列前後。有一次有位年齡在五十歲左右的大人,稱我為「叔叔」,將我引領至前排,與白發蒼蒼的族長僅相差幾步之遙的位置。我當時尚是童稚,而我父親外出謀事,故我全然不知族中規矩,誠惶誠恐地按別人的指點行禮如儀。事後族中有人告訴我:「你人雖小,但輩分大,族中有人年齡大,但輩分小,他見你還得叫你公公哩!」我們這一帶,倪姓約有上百家,輩分是祖宗傳下來的,用詩句做不同輩分名字里的嵌字:亦始昭文治,誠正謀家秀。在這之前或以後有什麼輩則不得而知,我被告知屬「治」字輩,低
於「文」宇輩,高於「誠」字輩。先前,我本以為這十個宇的輩分大概只有我們紹興馬山這上百人家的倪氏家族採用,局限於一隅,誰知若干年中在報刊上發現,署名倪文某、倪治某、倪誠某、倪正某的不乏其人,遍及若干外省,甚至有港、台人,可見分布甚廣。或許是同一家族,子孫繁衍,分支眾多了。時易勢變,現在除家裡長幼有序外,與同族人相遇已很少講輩分了。
讀書郎——小官人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社會讀書做官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紹興因讀書而做官的人,歷史上不勝枚舉。對書香門第的男孩子,人稱「小官人」,即未來的「官人」。「小官人」既是尊稱,也是愛稱。
紹興這地方,讀書的風氣很盛,天蒙蒙亮,河邊,樹下,學齡兒童捧著書本在默讀、朗誦,除了規定的課本外,還有不少課外讀物,如唐詩、宋詞、《幼學瓊林》、《三宇經》、《古文觀止》、《秋水軒尺牘》等等,對唐詩背誦如流,似懂非懂,朦朦朧朧,俗語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但許多人事後體味,幼年讀的書,常能長期留於腦海,猶如電腦的存貯。「讀書百遍,其理自見」。幼時不知其深切偽涵義,長大成人,歷經滄桑,坎坷曲折,漸漸領悟書中的意境,「史接千載,視通萬里」,驀然沉思,豁然開朗。書從來不會白讀的,有播種,才有收獲。
紹興人的讀書與習字練書法融為一體。五六歲的小孩開始認方塊宇,隨即習字,從寫「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開始,繼則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宇越寫越好,啟蒙讀物也就深印腦海。練字的同時,心也就靜下來了,書也更讀得進了,相輔相成。在鄉間讀書人家,隨便找幾個人來,幾乎都能寫得一手好字,顏、柳、米、王各體都有,真可謂野有遺才。
紹興人講究讀書要讀出樂趣來。一是講究朗讀,不僅讀出聲調韻味,還讀出起承轉合、文章氣勢來。琅琅書聲中,猶如吟唱一曲曲令人難忘的和美樂章。當讀到《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學童們一個個搖頭晃腦地浸沉在那文中的意境里。二是講究對仗,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個黃鸝」與「一行白鷺」,「窗含西嶺」與「門泊東吳」,「千秋雪」與「萬里船」對仗工整,啟人師法,這種研讀,使人情趣盎然。同時提倡同學間對課,如「小江橋,橋面圓,圓如鏡,鏡照山會兩縣。」對日:「大善塔,塔頭尖,尖如筆,筆畫五湖四海。」「小江橋」與「大善塔」是紹興縣城裡的地名和景點。三是前後聯相對應,甲同學吟上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乙同學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乙同學吟「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丙同學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接得對的同學受人稱贊,他有權利向任何同學提問,包括男女同學可以相互提問,那時封建思想禁錮,男女同學不大相互提問。這種前言接後句的提問,也是一種競賽,答不出也沒關系,別人可以接上去,此起彼伏,歡聲四起。激勵同學們多看、多讀,成為一大樂趣。
學習中老師們還善於用當地歷史上名人的故事來激勵莘莘學子。老師說:「各位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紹興什麼最出名?」一位學生說:「黃酒。」老師含笑說:「算你對,不過還有比這更重要的。」另一位學生說:「紹興師爺。」老師說:「接近哉,再想想看。清朝滅亡後,師爺沒有哉。」
「人才。」老師眉飛色舞:「對哉,對哉。」老師接著發了一段議論:「我們紹興這地方,自古以來,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魚米之鄉,釀造之都,旅遊勝地,禹王陵、蘭亭,聞名全國,詩人賀知章、陸游,畫家徐渭(文長)、陳老蓮都是名士,清朝二百多年中造就大批紹興師爺,大多是維護封建社會的文人策士。封建社會敗落,他們感應最為敏銳,得風氣之先。辛亥革命至五四運動前後,最早覺醒的是知識分子,他們是紹興師爺的後代,有智謀有膽識。他們很多留學外國,能跟上世界的潮流。這一時期就涌現出革命家秋瑾、徐錫麟、陶成章,文學家魯迅,教育家蔡元培,經濟學家馬寅初……」
學生們一個個神情專注凝神而聽。
老師表示抽空細講他們的故事。
那時學校里的老師半數左右並非專職小學老師,而是在外地工作的很有學問的人才,如錢庄、銀行的經理、襄理,工廠的工程師,報館、出版社的編輯,甚至大學教員,因回鄉避難,臨時充當家鄉小學的老師,閱歷不同,視野開闊,講課生動活潑,內涵豐富。
「你們知道不知道五四運動?」「噢,不知道。」老師就講五四運動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五四運動轟轟烈烈,波瀾壯闊,主要主張:要民主、要科學,這是救國的良方;中國從鴉片戰爭以來,積貧積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清腐敗透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北洋軍閥混戰,對帝國主義奴顏婢膝,要在巴黎和會上簽賣國條約,五四運動一爆發,挫敗了屈膝投降活動。外拒強權,內懲國賊,五四是中國人民的愛國運動,影響深遠。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就是我們紹興人。老師說:「蔡元培是教育家,也是學問家。我們要學習蔡元培,像他那樣有出息,做愛國愛民的學問家,就要從小立志,好好學習。」
「你們曉得不曉得魯迅?」「曉得咯。」魯迅是思想家、文學家,寫小說《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等,雜文千百篇,約幾百萬字,文章寫得好,對封建思想猛烈抨擊,要讓思想沖破牢籠。魯迅也是紹興人,留學日本,學醫的,後來從電影里看到日本人殺中國人的頭,中國人還圍著看熱鬧,思想麻木到這種地步,魯迅氣極了,決定回國,覺得醫治中國人思想上的毛病比醫治身體上的毛病還重要,於是寫雜文、寫小說,喚醒民眾。「我們要不要向魯迅學習?」
「要!」學生齊聲應著。
魯迅也是紹興師爺的後代,但他的思想好,做人要為老百姓謀幸福。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現在各位小朋友,大家都叫你們是「小官人」,大起來(長大成人)無論做不做官,總之要愛國愛民,要做道德高尚,學問精深的人,那才是有出息。老師還興致勃勃地講馬寅初青年時賣牛去國外學習的故事。在日積月累中,老師們列舉了當地名人憂國憂民,勤奮求學的故事,啟迪童蒙,在莘莘學子的心田裡播下道德學問的種子,這何嘗不是影響深遠的勸學篇。
紹興人好讀書,讀書人多,好學成風。歷史上曾經造就了聲名遠播的「紹興師爺」人才群。「存在決定意識」,紹興師爺曾經是封建王朝的智囊,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也感受到封建王朝行將沒落的歷史趨勢,他們的後代子孫或學生,卻站在時間的前列,成為新時代啟蒙者,新社會的領路人。這批傑出人才中有投身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秋瑾、徐錫麟、陶成章,有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有思想家、文學家魯迅,有科學家竺可楨,有經濟學家馬寅初,有歷史學家範文瀾,外交家邵力子,出版家胡愈之……在近現代史上,在
約半個世紀左右,紹興這地方涌現出那麼多人才,群星燦爛,說明紹興人崇尚知識,與時俱進,洞察世界形勢,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值得我們後人好好繼承,大力弘揚。
婚喪事宜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男女間的婚姻基本上還是沿襲封建社會的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但也出現了自由婚戀的新風尚。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人年齡在二十左右已謀得一定職業,姑娘年齡在十七八歲左右為談婚論嫁之時,媒人便接踵而至。主要是向女方介紹男方情況,如田有幾畝,房有幾間,家中父母兄弟姊妹如何,人品如何,但通常不乏溢美之詞,什麼相貌堂堂,待人和氣,忠厚老實,煙酒勿吃,骨牌不識。女方也託人打聽,大體尚可,便各自要「生辰八字」然後由瞎子算命,看合不合?通常總說「合得攏的」或「大吉大利」。但瞎子算命這一關是很容易做手腳的,如姑娘不願意這門婚事,便悄悄託人到瞎子那裡花點錢疏通,說如有某年某月生的人來算命,問可否結婚,請幫忙阻止。到時遇到有人上門,果然問詢該門婚事,瞎子便委婉地說:「啊,相沖相剋。」只要說到又沖又克,這家人家便放棄了這門親事。其所以要「委婉」,是為了不露有人作梗的痕跡。如「生辰八字」經瞎子核准大吉大利,便定下吉日良辰訂婚或結婚。此前男方送生辰八字給女方,女方也送生辰八字給男方,日:「交換紅綠帖子。」男方向女方送財禮,女方則將這財禮置辦嫁妝。女方如系有錢人家,嫁妝辦得豐厚,貼錢嫁女。通常人家,財禮款高於嫁妝,留下一定余額,為女方之兄弟將來娶親時用。
戰亂年代,喜事簡辦,至親好友到場,三五桌而已,據說太平年間婚事辦得頗鋪張。當年紹興有些人專門操辦喜慶事宜,被稱為「惰民」。「惰民」者為墮落之民的簡稱,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打仗,陳友諒敗,士兵投降,朱元璋罰陳友諒子孫及部下的兵卒降為墮民,子孫世世代代做操辦婚喪之事,女的則稱「老熳」。紹興多官府人家,老熳們與台門里人家相匹配,她們把為台門里人家服務視為專利,即使台門里人家已衰落,她們還是以「老爺」、「太太」相稱。台門里辦婚事,老熳們一到,頓時熱熱鬧鬧,她們投人所好,凈說好話。說福壽雙全,說小少爺將來肯定有出息,扶新郎新娘入洞房,說早生貴子,還請族中有福有壽的老人為新婚夫婦祝福,台詞由老熳向老人耳語口授,只聽得「多福多壽多男子,亦富亦貴亦康寧。」老熳扶老人上樓則說老爺「步步高升」,攙醉酒的人則說「人生難得幾回醉,有醉便是福」,總之服侍得舉辦喜慶人家舒舒服服,開開心心。臨走時自然得到相應的賞金,幾塊銀元,甚至一隻金戒指,困難時期,有時只給幾斗米錢或一段綢料、布料。老熳決不計較給的多少,而是長遠著眼。說台門里的人家將來必有生發之日。在落難的時候,聽到這種安慰的言詞,使人長久的銘記。
辦喪事,喪家開出一張單子,常常需要通知周圍一二十里的相關親友,便委託人外出報喪。報喪人手夾一把雨傘,與平常持傘姿態不同,報喪是晦氣的事,找到相關人家前,先打聽好門牌,不致踏錯門檻;跨進喪家的親戚家,要說某某人「老了」(諱言死字),那家人就摔一碗碟,含有「玉碎」之意,接著便號啕大哭。然後問生病及治療經過,端出一碗湯水,碗底下有幾塊錢給報喪人。臨別時最忌諱說「再會,再會」,因再會意味著還要再來,而是說「遠走,遠走」,意思是災禍離得越遠越好。其他喪事,如大殮、頭七、斷七,與各地無啥差別。
光陰流逝,滄桑巨變。
新年新歲
正月初一,為春節之始,古稱"元旦",又稱"新正"、"大年初一",為紹興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放開門爆竹 俗稱"放開門炮仗"。舊時,此舉寓有驅邪除疫和"高升三級"之意。紹興民間且有"早放(爆竹)早發(財)"之說,故從凌晨三四時開始,爆竹聲即此起彼落,比戶不絕,以增添新春喜慶氣氛。
貼春聯 紹俗家家戶戶貼春聯,有"元旦書紅,萬事亨通","新正開筆,諸事大吉"之說。舊時,春聯多書"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套語。如今,春聯仍書吉語,但內容新穎,富有時代氣息。
接神 舊時,放開門炮仗後,即於廳堂置湯團、茶葉、水果等供品,家長率家人整肅衣冠拜天地菩薩、灶司菩薩等,祈求神靈保佑,新年萬事大吉。如今,此類寓美好祝願於偶像的迷信習俗已經少見。
吃福橘、湯團、如意糕和喝元寶茶 舊時,大年初一起床後循俗先吃"煙火食"(即以柴火燒煮之食物)後方可開口說話。如今,通常以湯團、如意糕作早餐,並吃福橘。新正,主家習以元寶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欖、蜜棗等,寓有團圓、如意、幸福等祝願。
拜年 又稱"拜歲"、"叩歲"、"賀新年"。舊時,男主人先率晚輩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隨即返歸自家廳堂叩拜除夕所懸先祖遺像。然後,晚輩按輩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長。晚輩向尊長祝福,尊長回施教誨及祝願。最後,晚輩間交拜賀年。其時,子弟一邊鳴鑼擊鼓(俗稱"敲年鑼年鼓"),一邊繞圓圈行走,以相娛樂。如今,拜年遺風猶存,但禮儀大為簡化。
正月初二起,攜桂圓、荔枝、美酒、白糖和糕點等禮品走親訪友,巷賀新禧。親友則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禮。此俗大抵以早為敬。1950年起,人民提倡文明過節。元旦至春節期間,紹興城鄉普遍開展擁軍愛民、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及慰問退休幹部、職工等活動,同時舉行各種聯歡會、聯誼會與文娛表演及體育競賽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開門出行,舊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須從歷本尋出喜神所在方向,後循此方向而行。如歷本言"大利東北,不利西南",則自家門出發,向東北方向進發,而不朝西南方向舉步,以此求得喜神護佑,獲取佳運。此俗今廢。
數羅漢 舊時,有於正月初一到府城開元寺數羅漢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為自娛。開元寺羅漢時,須按先跨入羅漢堂之腳,確定數羅漢方向。若左腳先跨入,則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紀歲數,一歲一尊,數至與已歲數相同之羅漢,即以其名號、神態卜新年之未來。如是長眉羅漢,便為長壽;如是伏虎羅漢,則身體健壯。
趕雞睡 實系"趕緊睡"諧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須提早上床安睡。節前人們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慶特早,小孩亦因連日玩耍,十分疲勞,故晚飯後即提前將家禽趕進塒舍,早早關門安歇。此俗沿襲至今。
禁忌 春節期間,為求吉利而忌諱甚多。如忌掃地、倒垃圾,怕掃除和倒掉財氣與運氣;忌動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飯及湯,以防出門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財,倘有失手,則須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藉以消災自慰,還忌吵嘴,忌倒馬桶、夜壺,以免褻瀆神靈。最忌諱提及"死"、"窮"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於年內即行訓誡,並張貼寫有"童言無忌"、"百無禁忌'字樣之紅紙條。此類忌諱多帶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漸淡化。
吉語求乞 往昔,紹興有諺雲:"討飯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於春節期間,以"送搖錢樹"、"跳泥神"、"跳黃牛"、"羊掃地"、"謳順流"等方式求乞。"謳順流",通常為兩丐合演,一人提竹籃,另一人捧巨型紙質"金元寶",於戶主門前,拋接"金元寶"。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財神也,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誕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財神之舉,祈禱財運亨通,利市百倍,並自此日起開門營業。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財神者。此俗今廢。
迎春 紹俗重農桑,每於立春前一日舉行迎春牛活動。是日,"自府縣以下之官吏,均高車大馬而出","備有春牛太歲",以"占來歲農事之如何"。春牛有鼓樂前導,差役鳴鑼開道,旗傘儀仗相隨,太守或知縣輩"父母官""持竿而驅行",地方士紳魚貫相送,觀者如潮。及至農村,農民笑臉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為農事伊始標志。自此,農民結束春節期間娛樂,著手備耕生產。
在紹興府城,則"於立春前一日,府縣糧捕廳各官皆朝服儀從,出五雲門迎春於東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欽頌歷本所載《春牛圖》而畫,黃為谷,赤為日,青為風,黑為水,以占水旱豐歉。迎春之次日,擊碎春牛,鄉人拾其土塊歸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興旺。"
中華民族否極泰來,小康取代了貧困。歷史文化名城紹興,人文薈萃之處,也成了旅遊勝地。
紹興歷來民風淳樸,同時保留著和夾雜著若乾落後的封建習俗。也許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時俱進,會有所揚棄。
5、紹興人祭祖的習俗是什麼?緊急啊!我有用!最好回答的能連成文章!~
----在紹興,一跨入家歷十二月,人們就忙著准備過年:買酒、春糕、裹粽、撣塵、殺雞宰鵝、買魚買肉,准備新年穿戴的衣著鞋帽,購置饋贈親友的禮物等等,可謂忙得不可開交,唯恐籌措不周,鬧出笑話。
----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飴糖,藉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個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祀的神像印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叫「祝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代的皇帝。南宋亡後,遺臣們懾於元朝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公開設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進行。這種帶有民族意識的祭祀,後來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增添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這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撣掃、洗刷得乾乾凈凈。「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里。其擺法都有一定的規矩,如雞鵝要跪著,頭朝福神,表示歡迎;一尾活鯉魚用眼睛,是取「鯉魚跳龍門」之意。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為庄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迴避。別說百身莫贖的寡婦祥林嫂,就是魯府的太太、小姐們也是被剝奪祝福資格的。
----祝福後便祭祖(俗稱「請回堂羹飯」)。祝福時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紋橫擺的,祭祖時則改為直擺;祝福時祭祀者朝外行禮,祭祖時則朝風跪拜。祭祖後,便用煮福禮的法湯燒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賜之「福」散給了一家人。
----過年的習俗,紹興和外地大同小異。「除夕吃喝,元旦穿著」,這是過年的高潮。在新年舊歲交替的一個月里,人們就是這么忙碌著的。
文章自己寫!!
6、紹興的民間風俗
紹興春節習俗:送灶神。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藉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代的皇帝。南宋滅亡後,遺臣們懾於元朝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公開設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進行。這種帶有民族意識的祭記,後來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增添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凈凈。「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里。其擺法都有一定的規矩,如雞鵝要跪著,頭朝福神,表示歡迎;一尾活鯉魚用紅繩穿過其背刺吊在「龍門架」上,用紅紙貼住色眼睛,是取「鯉魚跳龍門」之意。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為庄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迴避。別說百身莫陵的寡婦祥林嫂,就是魯府的太太、小姐們也是被剝奪祝福資格的。
7、紹興人搬家忌諱些什麼
一般搬家很多人都要挑選一些適宜搬家的黃道吉日。
孕婦不可以目睹搬家過程。
搬家要買新枕頭。
搬家當天不能生氣、罵人。
搬家當天不能在新家睡午覺。
8、紹興端午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重午或重五。紹興、新昌等縣每於端午之前,家家姑娘剪取小塊綢緞,精心綉制「香袋」。其形狀略如荷花、菱角、雞心之類,十分業精巧或愛。至端午日,即將香粉、雄黃盛入其中,懸於胸前,謂之「掛香袋」,以為可以避邪。新昌還有小孩左臂系五色線的習俗。是日,紹俗家家自製張天師偶像,置於門額之上;或將艾束作人形,又以竹作劍,置於門前,均取避邪之意。也有在門楣或門上貼朱吵符、八卦圖或鍾馗捉鬼圖的。至近代,紹俗尚有門前懸艾,插菖蒲之舉,且書「菖蒲作劍,斬八節之妖魔;艾葉為旗,招四時之吉慶」的對聯,貼於門側或床柱之上。上虞還有貼姜太公畫像的。 Gad&3M0r
是日,紹俗除吃端午粽外,還有吃「五黃」習慣。所謂五黃,便是黃瓜、黃鱔、黃魚、雄黃酒、雄黃豆(系羅漢豆)五種新鮮食物。其中的雄黃,為家家所必備。傳說此俗與白娘子許仙故事有關:俗謂白娘子系白蛇所化,與許仙結成恩愛夫妻。法海則視白娘子為妖孽邪端,於端午日暗中指使許仙強勸白娘子飲雄黃酒,以使其現出原形。白娘子察知為法海所指使,但出於夫婦之情,勉強飲下,結果原形畢露。故俗謂雄黃可以避邪。此外,每於端陽午飲時,家家必有一碗莧菜炒鹹菜,一碗荷包蛋,俗雲端午吃莧菜可避痧氣,吃了荷包蛋(也叫荷葉蛋)就不怕冷雨淋浴。紹俗很少吃大蒜,但端午節常常食之。新昌則有吃湯包(餛飩)之習。 hpOY&7QUTD
午飲之後,即取酒中雄黃,在兒黃額上大書「王」字,並將雄黃抹於兒童眼、耳、鼻上,謂由此可避蛇蟲諸毒。又將所余雄黃酒,噴於壁角、門背後等陰暗不通風之處。同時點燃蒼術、白芷,煙熏室內及床下,以收#解毒。是日,會稽山農民尚有上山采葯的習俗,山民以為白娘子端午昆侖山盜仙草能救活許仙,故是日所采之葯,必有效驗。因而家家上山採掘桐子葉(可治痢疾)、野紫蘇(可治傷風感冒)、夏枯草(清涼解毒)、大栗花、青木香以及羊腥草等,放在陰涼通風處涼干,以應急需,此俗於今仍很普遍。 (Vey]J
此外,新昌等地尚有「發庚」、「送扇」的習俗。如某家俗在年內娶媳婦,就要在端午節發庚,男方除向女方送去結婚吉日良辰之外,還得送白糖桂圓等一雙紙包。如遇女兒出嫁後的第一個端午節,則娘家父母兄弟須向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麥餅之類的東西。扇子按性別分出等級,送女兒、婆母、姑嫂的,多是製作精緻的細芭蕉扇;公公、大伯、婦婿則贈以大芭焦扇;小叔(婿弟)一把折紙扇就行了。手巾亦如此分等,有所區別。 l7ES*==&@0
端午節他處有競渡之舉,而紹俗平日雖多有競渡,此日卻並無此舉。惟有上府山看蜒蚰螺之事,頗為盛行,為他處所無。過去紹城錫箔工人多達數萬,是日,坊主須置酒席宴請工人,例行休假。工人即在這天中午暢飲一頓,然後去府山休息。因此時天氣轉暖,工人脫去衣服,赤膊卧地曬太陽,民間戲這謂「赤膊蜒蚰螺」。兒童每於此日午後,趕去府山玩耍,俗稱「看赤膊蜒蚰螺」。
9、冬至有那些忌諱
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過了冬至後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也就是說,冬至前後是進補的最好時機。但是,並非隨意亂補就能達到效果,冬季進補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冬至禁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里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二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范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三忌慕名進補。雞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葯材熬的雞湯)營養豐富,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里的雞油大都屬於飽和脂肪酸。
四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葯服用過量都有害。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大如年」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冬至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立春歲節。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畫九」
所謂的畫九,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
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前後是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積肥造肥的大好時機,同時要施好臘肥,做好防凍工作。中國江南地區更應加強冬作物的管理,清溝排水,培土壅根,對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結要抓緊耕翻,以疏鬆土壤、增強蓄水保水能力,並消滅越冬害蟲。已經開始春種的南部沿海地區,則要認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