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哪個民族有拜月風俗

哪個民族有拜月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1 18:52:16

1、苗族過中秋節風俗有哪些?

中秋節風俗中有拜月、賞月等常見的的中秋風俗習慣,在苗族的中秋風俗習慣中還有跳月的說法,青年男女藉此苗族的中秋風俗習慣尋找心上人。
中秋節不僅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很多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也包括苗族。而跳月就是苗族所特有的苗族的風俗習慣,也是非常賞心悅目的舞蹈。
按照苗族的中秋風俗習慣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夥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後,她還經歷了太陽製造的種種磨難,終於和月亮幸福地結合一起。
苗族父老為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並把這一苗族的中秋風俗習慣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
中秋夜,不少地方還盛行著求子之俗。這是古代生育 崇拜的體現。這是因為月屬陰、屬女性神,同時又有追求愛情的活動,故求子之俗流傳於中秋節俗中。而求子之俗各地各不相同。
由於苗族的中秋風俗習慣較為特殊,若有機會參加苗族的中秋活動不妨體驗苗族的中秋風俗習慣的樂趣。

2、各民族過中秋的風俗

一、蒙古族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賓士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賓士,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二、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三、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四、雲南德昂族

雲南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五、仡佬族

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

3、中秋節拜月的風俗是怎麼來的?

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源自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 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3)哪個民族有拜月風俗擴展資料:

中秋拜月,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早在周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拜月儀式有嚴格的程序和道具,參加拜月的人員須准備漢服若干件,此外,還要布置供桌、供果、香、燭、月光紙、大瓦盆、火柴或打火機。祭器有祭桌、席墊、香爐一隻、燭台(2隻)、高香一炷、散香若干、爵杯三隻、果盤十二隻、爆竹適量、小刀一把。

供品要准備蓮藕、蓮蓬、菱角、芋苗子、石榴、蘋果、西瓜、毛豆角、柿子等時令水果,還要放上月餅、團圓(芝麻糖燒)餅、寶塔餅、子孫餅等食品及純凈水一碗、茶水一杯、酒一瓶。

4、各民族慶祝中秋節的形式

不但漢族過中秋節,侗族、苗族、畲族、壯族、傣族、黎族、滿族、朝鮮族、高山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

中秋之日,壯族習慣於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

畲族陪客唱歌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畲族把這天視為走親訪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獨特習俗。中秋歌節不但要陪客唱,還要集中到縣城去對歌。對歌的時候,男女各站一邊,女的還特別喜歡擠在一起,不參加唱歌的婦女,也要和歌者擠在一起,以壯聲勢。

朝鮮族「探月」 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黎族「調聲節」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人員到齊後,大家互贈月餅、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盛大的對歌,未婚青年趁機尋找未來的伴侶。

苗族「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夥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後,她還經歷了太陽製造的種種磨難,終於和月亮幸福地結合一起。

苗族父老為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並把這一風俗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高山族「托球舞」 台灣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麗的民族服飾,齊集在「日月潭」邊,在銀輝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戲。
相傳古代,大清溪邊有對青年夫婦,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魚度日。一天,太陽和月亮突然都不見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長,蟲鳥哭泣。大尖和水花決定要把太陽和月亮找回來。他倆在白發老婆婆指點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陽的公龍;又用金剪刀殺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龍。他們還拿了大棕櫚樹枝,把太陽和月亮托上天空。為了征服惡龍,他們永遠守在潭邊,變成了大尖和水花兩座大山。這個大潭,人們就稱它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婦的獻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邊來模仿他們夫婦托太陽、月亮的綵球,不讓綵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賓士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賓士,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尋月」 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 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要采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後終於奔到了月亮上。
鄂溫克族「供月」 鄂溫克族同胞過中秋節以合家歡聚、供月為主要內容。節日期間還探親訪友,互相宴請。中秋夜晚,人們聚集於篝火旁,歡歌曼舞,直至深夜。
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德昂族「串月」 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傣族「拜月」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
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葯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准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葯槍,以示對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廣西侗族「行月」 廣西侗族以行月方式歡度中秋。月亮千起來的時候,經過充分准備的蘆笙歌舞隊,踏著月光來到鄰近的山寨賽歌賽舞,樂聲震耳,舞姿婆娑,歡樂的人群沉浸在似水的月色之中。

湖南侗族偷月亮菜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里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壯族米餅拜月中秋 「祭月」古來有之,只是隨著歷史環境的變遷和文化習俗的演變,這一儀式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在壯族卻保留了這一古老的傳統。在中秋夜,壯族人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布依族偷老瓜煮糯米飯 布依族在中秋節當天晚上有偷老瓜煮糯米飯的習俗。他們將偷來的老瓜用紅布包好,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這家的主人要請他們吃酒消夜,據說這樣可以給這家人帶來子女。而被偷的人家也不會責怪偷瓜的人,反而認為這樣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好的收成。

仡佬族中秋夜祭祖靈 仡佬族把中秋稱作「八月節」,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一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穀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槍、放鞭炮。然後殺牛,割下牛心,每戶一份,表示全族團結一心。隨後,「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一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後,婦女們偕兒帶女回娘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後一天。

土族打月亮 在土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人類與月亮的關系密不可分,土族將月亮與太陽並稱「日月二吉」,認為二者都是天的一部分,可見,土族人民對月亮有深厚的宗教情感。

中秋之夜,家家院子里放一盆清水,當圓月的倒影出現在盆中時,人們便不停地用小石子擊打,直把那輪圓月打得「體無完膚」。
阿昌族的特俗習俗 雲南省梁河縣一帶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給狗飽食一頓。
相傳從前稻穀皆自生自長,而且高大如芭蕉樹,人們因此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並把吃不完的稻穀都糟蹋掉了。一天,觀音娘娘見人們如此不珍惜糧食,一氣之下颳起一陣狂風,捲走了所有的穀子。不久,人們一個個餓地嗷嗷直叫,觀音聽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於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穀子,人們把狗攆開去搶谷種吃。一位老人勸阻了大家,並把撿到的幾粒谷種播撒在河邊的田裡,從此代代相傳,人們不僅學會了種穀子,還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勞動的道理。為了不忘過去的教訓,也為了報答狗討來谷種的恩德,八月十五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新收獲的大米煮飯喂狗,而後走親訪友,歡聚娛樂。

阿細人「跳月」 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弦的小夥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彷彿月亮也聽利為之動情動容。
民俗專家表示,雖然各民族的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嚮往,都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願望。(中國民族宗教網綜合)

5、走月亮是哪個民族的

漢 吳地舊俗,中秋夜婦女盛妝出遊,踏月徹曉,謂之「走月亮」。

走月亮,本來是內地江蘇地區的風俗:婦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結伴在月下遊玩,或互相走訪,或拜佛庵,或舉行文藝活動。據說蘇州婦女走月亮,至少要走過三座橋,稱為『走三橋』。

但語文課本上的《走月亮》,裡面提到洱海,作者吳然,是雲南宣威人春城晚報的編輯,可見,這個走月亮,是發生在雲南的事。但沒有將「我」是哪個民族的。

我猜測,有可能是傣族,理由是:盡管雲南是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但傣族在中秋夜拜月的習俗是眾所周知:

雲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在黑暗中給他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葯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准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葯槍,以示對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6、追月,行月,望月,賞月,走月,圓月,尋月等各是哪個名族的習俗

樓主你好,蒙古族有「追月」習俗;
藏族有「尋月」習俗;
鄂溫克族有「供月」習俗;
廣西侗族有「行月」習俗
廣西壯族有「祭月」習俗;
雲南德昂族有「串月」習俗;
傣族有「拜月」習俗;
苗族有「跳月」習俗;
朝鮮族有「望月」習俗;
土族有「打月」習俗;
湖南侗鄉有「偷月」習俗;
客家有「走月」習俗;
江南(金陵)一帶有「圓月」習俗;
中華民族(漢族)有「賞月」習俗;

7、哪個少數民族稱中秋節為拜月節?

布依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等地。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舉行。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新米糍粑和新糯米飯吃。先祭祀祖先,然後合家共餐。晚上等月明時供祭月亮婆婆。 拜月節也就是中秋節,說是以家人團聚賞月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八月節、八月半、仲秋節、拜月節、女兒節、追月節、玩月節。因在夏歷八月十五日,恰值秋季正中,故名中秋。中秋節與元宵節、端午節並稱中國三大傳統佳節。漢、壯、布依、侗、朝鮮、仡佬、畲、京等民族都歡度此佳節柬埔寨人的「拜月節」

柬埔寨人,在佛歷十二月上弦十五日舉行傳統的「拜月節」。這天清晨,人們開始准備供月禮品,有的采鮮花,有的挖木薯熬湯,有的舂扁米,有的煮甘蔗水,一派歡樂繁忙的氣氛。晚上,大家把供品放進托盤,將托盤放在房前一張大席子上,靜待明月東升。當月上樹梢頭,人們虔心拜月,祈乞賜福。拜畢,老人把扁米塞進孩子嘴裡,直到塞滿不能咀嚼時方止。這表示「圓圓滿滿」、「和和美美」,最後,大家盡興品嘗美食而散。

8、月亮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月亮節是什麼節日

導讀:月亮是圍繞地球旋轉的天然衛星,因為反射太陽的光所以在我們的夜晚發光,每逢十五的時候月亮都越圓越亮。月亮在中秋節很是重要,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月亮節值得慶祝。那麼,月亮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月亮節是什麼節日呢?想知道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月亮節是拉祜族農事節日,又叫「哈巴節」。拉祜語音「哈巴」,意為月亮,在拉祜年歷八月十五舉行,原為祭獻月亮,歡慶豐收。祭禮在晚上月出時舉行,各家挑選最好瓜果作為祭品,用篾桌擺設,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後面)祭獻為人們分出了耕種節令的月亮。

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圍著篾桌跳蘆笙舞,歡度節日。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啖佛內容,地點改在寨內奘房。由佛爺在奘房掛上一幅繪有月亮圖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設供桌、香爐、蠟台等佛事用具。

天黑前,人們帶著鮮黃瓜、芭蕉、菠蘿等供品供佛,點香燃燭、燒紙錢,佛爺念經祈禱。啖佛後,便到寨內活動。老人齊聚喝酒烤茶;年輕人雲集歌場跳蘆笙擺舞、賽唱傳統歌謠,能唱出本民族的歷史淵源者就獲得歌手稱號。

拉祜族月亮節是一個什麼節日

祭禮在晚上月出時舉行,各家挑選最好瓜果作為祭品,用篾桌擺設,抬到祭山神的地方祭獻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圍著篾桌跳蘆笙舞,歡度節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賧佛內容,地點改在寨內奘房。由佛爺在奘房掛上一幅繪有月亮圖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設供桌、香爐、蠟台等佛事用具。天黑前,人們帶著鮮黃瓜、芭蕉、菠蘿等供品供佛,點香燃燭、燒紙錢,佛爺念經祈禱。賧佛後,便到寨內活動。老人齊聚喝酒烤茶;年輕人雲集歌場跳蘆笙擺舞、賽唱傳統歌謠,能唱出本民族的歷史淵源者就獲得歌手稱號。

第一個月亮節是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這是新年裡第一個月圓的日子。這一天還很寒冷,在朔風中人們照樣會熱熱火火地過節日,掛花燈,放煙火,玩龍燈,猜燈謎,一家人伴著月色吃元宵。有的地方晚上還有「迎月」的習慣,大家紛紛舉火炬上山去迎圓月。據說誰能最先登上去望見初升的圓月,誰當年就最有福分。現代人過節時又加了點新東西,放電影和表演文藝節目什麼的,娛人樂己。一時滿目喜氣昇平,天上的月亮似乎也比平時明快了很多。

第二個是在二月十五,叫花朝,是花的節日。我想花仙子們應該是很心急,很好勝的,不原怎樣會匆匆忙忙地去搶佔了第二個月圓的日子?不過它們這點小性子人們也很清楚,也感到正是有了這點小性子,它們更多了幾分可愛,於是時常用爭春,爭妍,爭艷等富有爭斗感的語言來形容它們。由於人們能夠理解它們奔放的性情,所以第二個月圓被它們搶佔了去,也就認可了,還會在這一天向它們發出一些慶賀。

第三個是中元節,俗稱鬼節。相傳在七月半的那一天閻王要開鬼門,那一天家裡的亡人會回家看看,因此要祭奠。在夜深人靜的時刻,畫個圈在裡面把紙錢燒了送給亡靈,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

在家裡還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但是每在這一刻我總有點疑惑,亡人們應該去轉世突胎了,怎麼還要將魂魄遺留在陰間?疑惑歸疑惑,在那一天的晚上,還是會虔誠地去燒上幾堆紙錢。

第四個是人人熟悉的中秋節。這是一個拜月的日子,月亮到了今天才是真正的主腳,於是它看起來比平時圓得多,亮得多,也大了很多。那時大地已經豐收了,人們會拿出一些瓜果來拜月,順便還做點圓餅供上。一家人坐在一起,披著如流水的月光,一邊賞月,一邊品餅。雖然沒有拜月教的教徒們在拜月時那般的虔誠,也不乏是一種性情中的相知。

第五個就是下元節了。下元節在十月十五,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清明節是以家族為單位來祭祖,中元節是以家庭為單位來祭祖,而下元節往往是以民族為單位來祭祖,華夏民族要在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場面宏大,庄嚴,神聖,看上一眼,會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能象中國人把這么多的節日放在月圓的日子,世界上應該是沒有這樣的民族了。那麼,中國人為什麼要把眾多的節日放在月圓的日子呢?也許是太喜歡月亮的緣故吧。

9、各民族都是如何過中秋的?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賓士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賓士,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尋月」: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要采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後終於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阿細族「跳月」: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弦的小夥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彷彿月亮也聽利為之動情動容。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傣族「拜月」:中秋之夜,雲南新平一帶的傣族盛行「拜月」風俗。每逢中秋這一天,姑娘、媳婦便來到湖邊或池塘邊捕魚,「咪巴」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月餅。月亮升起之前,把飯桌擺在陽台上,並擺滿香蕉、菠蘿等,待月亮升起,全家老少圍在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侗族「行月」:廣西侗族以行月方式歡度中秋。月亮千起來的時候,經過充分准備的蘆笙歌舞隊,踏著月光來到鄰近的山寨賽歌賽舞,樂聲震耳,舞姿婆娑,歡樂的人群沉浸在似水的月色之中。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台灣省山區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著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本文來自:天天節日網( www.myfree8.com ) 詳細出處參考: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