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苗族死人的風俗

苗族死人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1 14:16:50

1、苗族的習俗的婚喪習俗

戀愛:以歌為媒,農歷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齊,成群結隊趕到山頭水邊,對歌戀愛。情同意合者,便相邀離去,表示戀上了。平時看牛、放羊也對歌,並贈紅。雙方父母同意便結婚,如不同意,還有逃婚的習俗。 結婚:一般在結婚前一個月,長則半年,就開始哭嫁。對長輩要一個一個地器,然後再送禮物,現在改變了許多。男女結婚時,女方和來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與新郎同床。三天後,新娘與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農事需人幫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懷孕後,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長住期共同生活。 喪事:老人落氣時,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備有斗(容器)、涼篩,坐在鬥上腳踏涼篩落氣。洗屍,由長教子井裡擔水,參入桃葉、菖莆葉煮成溫水給洗屍,洗過的水(倒入便桶),讓其後代每個嘗三點,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飯水,在死者身上圍白線,一歲一根,平時掉的牙齒要保存著,殮時放入棺材內,死後頭發禁燒。進棺材時,口含銀,手捏茶葉米還要到飛山廟點亮。

2、苗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主要聚居於中國華南及東南亞。在中國,為中國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 分布苗族苗族發源於中國,約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於中國南方省份,而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寮國、緬甸也有相當規模的苗族。
苗族的風俗習俗獨特、新奇。主要要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宗教信仰。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國外的苗族,在越南、寮國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寮國、泰國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盡管如此,在他們的社會中,傳統的祖先崇拜、靈魂觀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第二:服飾特色。貴州,湖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第三:苗族禁忌。

1、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並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被會認為延長產期。
2、農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裡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後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苗族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後,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3、喪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於白天,女性死於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塗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果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者。在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上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後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4、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摸,拍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苗族的禁忌,據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第四:民族節日。苗族是一個苗族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

3、苗族的風俗

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二、苗族節俗

1、苗年

苗年,苗語稱「能釀」,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各地過苗年的日期不甚統一,在融水苗族中以農歷十一月三十日為除夕,次日起為過年,過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廣。

苗年的民俗活動很豐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蘆笙踩堂,走寨結同年。蘆笙踩堂在本寨蘆笙堂舉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參加。先由小蘆笙手吹出一陣短促的笙曲,接著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們則穿著百鳥衣,戴著銀首飾,銀花冠翩翩起舞,銀佩的脆響和著笙歌,交織成節日動人的旋律。

2、趕秋節

苗族的趕秋節在每年的四月初八。傳說在遠古時代(神農取谷種母題神話的另一傳說),苗族先祖神農,派一男一女去東方取谷種,教苗民種植,使人們有五穀食用。所以,湖南花垣縣麻栗場至吉首市矮寨一帶的苗民,每年立秋日到來前,要過趕秋節,把神農派去取谷種的一男一女稱為秋公秋婆,以此紀念神農的恩德。因為農歷立秋日到來之前,水田、旱地作物正在黃熟,由於神農的護佑,豐收已成為定局,因此,趕秋節如同動員會一樣,四面八方的苗民都去趕秋集會舉行對歌、跳鼓、打鞦韆及其他娛樂活動,紀念神農先祖與秋公秋婆。後來,趕秋節插入英雄美女的愛情傳說,使趕秋節具有禱念神農取谷種偉業和歌頌自由愛情意義的群眾性娛樂節俗活動。近年來,花垣縣麻栗場的趕秋節,每年參加的群眾達七八萬人之多。可見苗民對神農派人取谷種之崇拜。

3、跳香節

苗族不僅在豐收定局時的立秋之前祭拜神農,而且在秋收完成後,還要舉辦大祭神農的節慶,苗民谷稱為跳香。跳香節,一般在秋後農歷十月舉行。盛行跳香節祭五穀神和神農的地區,有湖南瀘溪、吉首、古丈、沅陵、辰溪等縣市,每當跳香節到來時,由苗族祭司主持,節期一般為一天一夜,除祭祀五穀神與神農外,還要跳跳香舞,當地苗族稱之為「督熊」,「督」苗語意為起伏地跳,「熊」,意為苗族。即這天,苗族祭司要主持男青年跳苗舞來祭禱五穀神與神農。像苗族這樣的秋收前和秋收後的十月,有專門的節俗和舞蹈來祭禱神農,在其他民族尚未發現。

4、另外,苗族的節日還有:苗族牯臟節、苗族姊妹節、八月八苗族風情節、 短裙苗的茅人節、苗族吃新節、 苗族殺魚節、苗鄉燒魚節、苗族鬥牛會、苗族踩鼓節、 苗族敬橋節、 苗族打背節、清江苗族的翻鼓節、苗族跳花節、苗族踩花山、苗族節日上的刀梯會等。

三、苗族食俗

1、苗族半數以上居住在貴州,其餘分布在湖南、雲南、廣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為主,輔以苞谷、小米、高粱、小麥和薯類等雜糧。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類、豆類、蔬菜以及作為佐料的辣椒、蔥、蒜等。肉類有豬、牛、羊、雞、鴨及魚類。

2、苗族人口味以酸、辣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餚主要是酸辣味湯菜。酸菜味鮮可口,製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時吃新鮮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摻些酸菜或酸湯。令人增加食慾。此外,苗家的酸湯煮魚是風味名菜,做法是將酸湯加水、食鹽煮沸,取鮮活魚去苦膽,入酸湯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湯鮮,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3、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臘肉、腌肉、腌魚、魚干、香腸等.其中腌魚是苗族的傳統佳餚。方法是將鮮魚剖開,去內臟,抹上鹽、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後人壇密封.食時取出蒸熟。此魚具有骨酥,咸辣適度,清香可口的特點。

4、苗族人還喜歡製作豆腐、豆豉,加工豬灌腸、血豆腐等。愛吃火鍋。苗族幾乎家家都會釀酒。酒類有燒酒和甜酒之分。燒酒又稱「便當」因此酒較淡,一般在二十至三十度之間,但後勁較大,常在不經意間醉倒,此名取其摔倒時發出的聲音。客人到家常以酒代茶相請。如遇貴客,則殺雞以待。四大寨一帶殺雞烹製成「雞八塊」(雞頭一塊,內臟一塊,雞胸一塊,雞尾一塊,雞卦兩塊、雞翅兩塊),席上,主人首先拈上雞頭連著雞頸並纏雞腸於上的一塊給主客,然後再將其它幾塊拈放在碗中雙手遞給其他客人,以示敬意。

四、苗族婚俗

1、傳統習慣是青年男女通過公開對歌,相互認識,交往日久,產生愛情後男方告知家長,請媒人到女方家說合。其程序是:提親、交財禮、訂日子、結婚。提親:男方家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首先看「年庚八字」,男女生辰是否相剋,其次看是否「門當戶對」,還要了解家族源流。提親一般需要往返五、六次才能成功。

第一次,試探口氣。媒人帶一封喜糖和少許錢到女方家提親。第一次請媒人叫「扣沙吳」,媒人什麼也不帶,到女方家坐定後即暗示來意:「聽說你家有酒,有一處好親戚叫我到你家找酒喝哇」。主人隨即回道:「我以為你們是來歇客的,我家沒有酒,是不是進錯了門?」通過一番舌站後主人即招待客人吃飯,但忌用綠色菜餚上桌,恐婚事成兩小口綠眼,夫妻不和睦。

第二次,許婚,俗稱放口。媒人一般為三人,男性。所帶的東西為:一袋10斤左右的包穀炒麵,10個雞蛋,殺好的兩只雞,公母各一隻。若女方答應則收下這些東西,兩只雞當即宰殺吃,不答應即退回。

第三次,訂聘禮。媒人到女方家後,女方的家庭及姑娘的外公,外婆或舅父等,都來參加,並與媒人於席間議定聘禮。居住在四大寨的苗族,稱這道手續為「放洋錢」,即給女方家庭及外家的錢財,有時還吃小酒,稱為「弄彭」。酒席畢,男方主人將錢交給媒人,媒人則按女方主人所介紹的親戚一一交清「認親錢」。每戶多則十元,少則一角。凡得到兩元以上者,待來年的正月女婿上女方家拜年時,需要回贈一定的禮物。

第四次,訂親,俗稱「吃雞酒」。由男方家邀請族中長者和媒人一道上女方家訂親,隨帶的禮物為數封糖(一般視女方宗族的戶數及外家親戚的戶數而定,一戶一封)、一壺酒、一隻雞、一塊豬肉。操滇東北方言的苗族,一般需帶一隻羊。女方家殺雞祭祖,和媒人一道看雞卦。

第五次,送聘禮。除通過媒人給女方家送去一壺酒和喜糖外,還需送財禮錢及衣物等。財禮錢多少不等,少者百元左右,多則數百元,有的只送衣物不送錢。

第六次,報日子,即確定結婚日期,結婚,俗稱「接媳婦」或「辦大酒」。新娘步行,不坐轎,少數騎馬。操各方言的苗族的婚禮儀式亦差異較大。婚期,男女女雙方均設酒席宴賓客。新郎親自赴女家接新娘,新郎到新娘家,由新娘的舅父饋贈一件長衫,當時穿上。再穿上岳父母打發的長衫,穿好長衫後,當即擺禮,過去用銀子,需帶秤隨後,當著賓客的面稱,都是最大位數,一般是九錢九厘銀子。這主要是取「久」的諧音,即「久長久遠,吃不了用不盡」之意。新娘在去男方家的路上,忌腰帶、鞋帶松脫,忌打雷、過橋等。若非過橋不可,則由他人背過。新娘到家,當天打粑粑,打粑粑的人必須是夫婦雙全的男性,切忌「四眼人」即「孕婦」的丈夫參與。新郎家先派幾名歌手到新娘家對酒歌,邊飲酒邊唱歌,「歌不離口,碗不離酒」,直到天亮。結婚生條第一個孩子,要吃「月米酒」,俗稱:「嬰兒酒」。外家去吃月米酒,所送禮物有背扇、小被子、花布、雞、蛋、米等。

五、苗族民俗禁忌

1、產忌

(1)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並暍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

(2)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

(3)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認為會延長產期。

2、生活習俗禁忌

(1)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

(2)苗族的火坑裡放有鑄鐵三腳架一個,專用於架鍋子鼎罐煮飯、炒菜,任何人都不能用腳踩踏。傳說三腳架足是三個護火的祖先變成的,踩了三腳架是對祖先不恭。苗族火坑右邊(背向為北,面向為南,余類推)的中柱腳設有祖先神位,苗語稱為「杭果」。青年和婦女嚴禁坐在這一方烤火,孩童更不能在這里打打鬧鬧。

(3)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

(4)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

(5)苗族認為打口哨可招來涼風,而各種神怪則往往是乘著涼風而行。因此,在家裡打口哨會引鬼進屋,遭到不幸。在夜裡打口哨,會引鬼纏身,降下災難。

(6)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

(7)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髙。

(8)苗族堂屋中央都有一塊石扳,石板下有一小坑,坑內放有清水一碗,是「龍」的棲身之處,如果震動這塊石板,據說「龍」就會受驚離去,主人就會遭災。
(9)還有苗族人尊敬長上,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3、農事禁忌

(1)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裡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2)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後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在田中忌提及老鼠,唯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

(3)忌戊日,正月立春後,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五、忌過小年

由立春的那一天算起,逢到子日便是小年。如正月初四日恰恰逢到子日,那麼從初三晚上半夜子時就要起忌。到時,一家大小,你看我,我看你,靜悄悄地不說一句話。第二天,全家都休息,關門閉戶不上坡,不幹農活。一直要到初四的夜晚子時,才解忌。

六、忌言

清早起來後,到吃早飯以前這段時間,忌說龍、蛇、虎、豹和鬼。

七、喪葬禁忌

(1)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於白天,女性死於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2)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塗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去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他。

(3)在一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

(4)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後一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八、信仰禁忌

(1)苗族崇敬祖先,非常虔誠。祖先的神位設在堂屋中柱下的凳子上,這個特殊的凳子任何人都不能坐。吃飯時,要先供祖先,然後人再吃。

(2)務川苗族多數信仰萬物有靈,每年「三月三」(農歷三月初三)要祭「山神」,也稱祭「草神」。祭山神時要在山上「弓」,即把竹篾或樹條扭成弓的形狀放在山上,不準人跨過,以乞求山神保佑平安。

(3)苗族還信奉「苗老師」,苗老師身著法衣,舞動師刀、吹牛角、念咒語,傳說以此能「驅鬼劈邪,去病除害」。立春後要忌「戊」逢戊日不能動土,認為動了土莊稼要受災。「四月八」這天,各家不僅不能役牛,而且還要給耕牛喂精飼料,讓耕牛吃好休息。https://.baidu.com/question/242242271.html

4、你家鄉的葬禮風俗是怎樣的?

我居住在少數民族地區,我來談一談苗族當中的黑苗,他們的老人去逝之後,是如何安葬老人的。

其實,黑苗老人去逝,葬禮程序大致與漢族操辦的程序差不多。相似的情節我就不必贅述;在此,我單講黑苗在老人去世之後,先生為逝者超度、以及葬禮的全過程。

黑苗老人去逝,事先請先生為逝者擇好安葬日。安葬期同樣有假三天、假五天,根據主人的經濟實力,來安排人為逝者守靈天數的長短。在守靈期間,喪主不請先生為逝者起經,夫妻更不能同床睡覺。

臨到要安葬逝者的頭一天,喪主才派人親自去接先生。當晚,先生來了之後,在棺槨一側安上一根長櫈子,櫈子中間擺上升子,升子中央插上三柱香。長櫈子的兩端擺上好幾只碗,碗裡面分別盛上米飯、酒、豬肉刀頭、雞肉等食物。

先生為逝者超度時的道具:一把彎刀、七根長茅草、一對木卦、一根竹響槁。先生所需要的東西備齊之後,就開始為逝者超度。黑苗葬禮,超度和安葬整個過程只用先生一人,不用敲鑼打鼓,不用翻經書念經。

先生為逝者超度開始,先用彎刀在棺槨上連擊三下,意在提醒逝者,不要睡懶覺了,准備起程上天堂了。先生敲響了這三下之後,接下來右手握著彎刀,左手拿著七根長茅草,順時針轉著棺槨,同時,兩手在棺槨周圍不停地劈和掃。

先生用彎刀劈的目的,意在為逝者披荊斬棘,闊開陰間大道;用茅草掃的目的,意在為逝者把升天之路打掃干凈,驅趕路途中的妖魔鬼怪,以便逝者安心上路。緊接著,先生放下手中的彎刀和茅草,兩手又分別拿上竹響槁和木卦,又開啟了另一輪的超度。

此時,先生用竹響槁連擊大門坎三下,意在提醒守天門的人,有新人入殿,叫守天門的人把門打開。接下來先生求卦,只見先生用木卦在地上連扔三下,求得順卦之後,意在逝者能順順利利的進入天堂。

先生對逝者的此番超度,前、後用時不超過一個鍾頭,就結束了對逝者的超度任務。直到第二天安葬逝者時,先生仍然一手握著彎刀、一手拿著七根長茅草,在墓穴中比劃了一陣子。待先生口中念語結束,在一陣鞭炮聲中,黑苗對逝者的葬禮,最終劃上了句號。

葬禮顧名思義,就是老人仙逝到入土過程的講究。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們這里講究的是在老人氣落前把壽衣要穿好,因為在人離世後要穿好壽衣走的,氣落後再穿壽衣就遲了,可以說是光身離世。
緊接著把逝者抬到主房中間的板上,男頭朝左女頭朝右,如果是在別的房子里往主房裡抬還要為逝者頭上搭一個傘子,不能讓逝者看見陽光。停放好後開始由孝男孝女在大門外路中央為逝者燒上路錢,大門左右兩側要點上長明燈。
待一切安放好後開始請總管,請先生擇吉日,開始按排報喪的,一條龍飯庄的,打墓棺材和靈車。
親朋好友來吊喪,孝子們要下跪謝禮。下葬前晚要祭奠風神和迎靈,晚上要為逝者入殮入棺。在埋葬的當天講究更大,執事的,喝禮的,吊喪的,哭靈的,跑靈的,做飯的,打雜的,還有那混吃混喝的。總而言之,嗩吶一響,哀樂一起,人這一輩子伙食帳就算完了,就等著入土為安吧。
白事講究大每個細節都不容忽視,且頭緒多,就不一一來解說了。總而言之一句話,禮多人不怪,為了逝者入土為安才是真正的講究。
我是農民我在農村,我關心我們農民的美好生活。

元我們這里最燒錢的和最累人的就是葬禮。先講燒錢,老人死後要陽先生定出殯的時間一般要放三夜。這三夜要有人守夜,要請道士做法埸,整天鞭炮不斷,還要打喪鼓,就是澧縣大鼓,周邊的人來看做法埸,聽大鼓的人,夜晚每人一桶方便麵,一包煙,一般的一包白沙煙5元錢,講排場的是芙蓉王25元。法師的工錢要幾千。打鼓的工資也不少。出殯16人抬從離家到墓地鞭炮要前哷後應。一般是殯葬隊的後面有一台拖拉機,或者大三輪拉一車鞭炮,。如果從人家屋前經過,屋主給放鞭炮表示對亡者的尊重,事主必須用鞭炮回敬,並且要給屋主一條毛巾,一包煙表示感謝,孝子還得給屋主行禮磕頭。弔唁的人去弔唁必須放鞭炮,事主必須用鞭炮迎之,所以鞭炮的開支也不小,那幾天是炸的烏煙瘴氣。還有去弔唁的人如果人多還得有一個樂隊敲鑼打鼓,吹吹打打。事主要有樂隊迎之,鞭炮聲,樂隊聲那是震耳欲聾。樂隊一次千兒八百的,事主還得一人一條毛巾,一包煙。灑席不說。灑席那幾天是抽腿席,就是前面剛下席後面又坐上去了,一次是十兒八桌的。你說燒錢不?

再講累孝子,一般老人後具體安排孝子如果是獨子那是管不了的,都由堂兄弟或者其他親人去管。孝子要上門去請幫忙的人,扶重的人也是抬棺材的人,要給人家行大就是磕頭。作吊的人給亡者磕頭,孝子要磕頭還禮。道士做法場孝子要跟著他磕頭,跟著道士是轉得暈頭轉向,出殯的前一夜道士要勸亡,就是說一些死者生前為了兒女如何艱辛,兒女們不能忘記。這一儀式所有的孝子賢孫,兒媳女婿都得到場並且跪著。道士用一鞭子鞭繩打一個結,孝子賢孫們逐一的一個一個的解結,還得往前面放錢,說是給亡者去黃泉路的路費,給的越多越有孝心,其實是給道士的。要給到他滿意為止,否則你就跪著繼續解結,解你和亡者生前的一切過節。打鼓的也一樣,也有這一環節,他是用一種哭腔唱的,唱的你怪傷心的。孝子幾經折騰累的是精疲力盡。還有亡者入棺時要放7個粑粑,說是黃泉路上打狗用的,所以我們這給人家粑粑不能給人家7個,重慶好象不是,一次我買蛋糕人家給我7塊,我非常生氣。還有出殯時必須有孝孫坐在棺材上,叫押棺,別的地方好象沒有

我們這邊主要是土葬,很熱鬧很復雜。這里簡單說一下。

①入殮。老人剛去世,先放一個鞭炮,通知村裡人。找到村裡主持這件事的人,選一個管理錢財的管事。老人有壽衣棺材的,直接拿出來准備。沒有的,趕緊去采買。請一個地理先生,推算入殮時辰。管事的吩咐人手去租喪服才買白布,買菜做飯。主家(老人的家庭)還要派人,上門去通知老人的娘舅家,這個孝子不能自己去,必須派別人去。

地理先生算好時辰,孝子們穿上三服,讓孝子們給老人穿好壽衣。長子背著穿好壽衣的老人到祠堂。先把老人安置門板上。入殮時辰到,孝子們跪著哭,村裡有專門的人把老人抬進棺材裡。蓋好警備。把老人生前喜歡的衣服塞進棺材周圍。,弄嚴實後蓋上棺材蓋。

當孝子也有以前要求。兒子媳婦,女兒,長孫長孫媳,重長孫重長孫媳。但現在主家可以自己決定,孫子孫媳孫女,重孫子重孫媳重孫女都可以給老人披麻戴孝。

以前去世老人的女兒,每次來到老人的棺材前都必須哭。以前是從出了自己家門就開始哭,而且不是單純的哭,還要一邊跟作詩一樣,說一些哭爹喊娘的古對子,現在基本上都失傳了。

②發白事請柬。地理先生定好發喪入葬的時辰。主家需要邀請的人,都用專門的白請柬,請別人准時來參加葬禮。主家需要請人寫好,派人把請柬都送出去。請金剛(抬棺材的人)必須是孝子們自己去,親手把請柬送到金剛手裡,表示尊重。

③發喪的前一天下午,請的樂隊就來了,就開始吹吹打打,唱哀歌,晚上孝子們跪在棺材旁哭,村裡人都要來祭奠。晚上大家就可以自由守夜,可以打牌,全包宵夜。

④發喪。發喪其實就是把棺材從祠堂里搬到祠堂外。娘家人最大,要拿邊要村裡人拿鞭炮去迎接。娘家人到了祠堂口,孝子們要在祠堂里跪娘家人,表示尊重。親朋好友來了先送禮錢,進行一個簡單的祭奠。就開始吃飯,吃飯的時候孝子們一桌,但一定不能坐凳子。吃飯的時候孝子們,要在餐廳里給娘家人下跪,然後還要給金剛門下跪。

發喪要嚴格按照地理先生所說的時辰,孝子們這天不能帶金銀鐵器,口袋裡裝紅棗桂圓硬幣,象徵兒孫滿堂,金錢滿袋。孝子們還是跪在棺材旁,來的親戚朋友都要到棺材前進行正式祭奠,村裡人也在一次祭奠。儀式結束後,孝子們先出祠堂外跪著。棺材出來後,短暫停留。

孝子必須有人站挽著,方面下跪時扶起來,扶人的必須收到紅包才能扶,一般紅包8塊錢,去邪的。女孝子們先哭著出發,拐彎的地方朝棺材方向下跪,直路的話隔一會兒就跪一下。送葬的人就在女孝子後面。然後就是男孝子,棺材。

⑤入葬。到了埋葬地點,棺材放在長凳上,棺材在沒入土之前都不能碰到地面,如果碰到了就說明不吉利,對子孫後代不好。地理先生要殺一隻雞扔進坑裡,待雞死後拿出來。然後地理先生用鋤頭在坑挖起鋤頭土,女孝子就用衣服把土包起來。再折著一枝柏樹條。金剛們把棺材放進坑裡,孝子們就回家,不能看金剛們填土。

回家後,先到祠堂,喝個茶水吐出來,去晦氣,一般去了埋人的那個地方的人都需要。女人們不是還包著土嗎,這會就由樂隊帶領,先後送孝子們個自回家,把帶回來的土。放進自己家的櫃子里抽屜里,象徵著金銀滿屋,財富滿櫃。回來後就開始脫孝服,你的梳頭發前梳三後梳四,這我也不知道什麼意思。然後主持喪事的,就有一個送死者上神台的儀式。把老人的靈位放上祠堂的上面。讓孝子們同聲說,(稱呼)上神台。這就表示老人已經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然後給老人燒亭子(這個亭子就是紙房子)。孝子們拿著自己的孝服,在燃燒的房子上揮動三下,把孝服掛到早准備的梯子上,越高表示以後過得越好。所以這個有幾個兄弟。就想把自己的衣服掛到最高。這一儀式結束後就開始樂隊就載歌載舞,開始歌舞團表演模式。唱歌跳舞一個半小時左右,就開始吃飯了。這個時候一般就3點左右。

這天結束後。孝子們就開始去別人家走動,如果戴孝了這天或者入葬的第三天沒去別人家。那就要忍住,一個月不去別人家。如果一個月內去了別人家,別人家出什麼事都會怨戴孝的人。

⑥入葬後的第三天,早上去上墳,中午帶好菜肉酒,戴了孝的人去老人的娘舅家,挨家下跪,舅家封個幾塊錢的紅包給孝子。這天戴孝的還可以去別人家。

⑦一個月後,再去上墳,孝子們都可以自由活動了。

作為普通人去逝的葬禮習俗,在我的家鄉基本上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把它歸納一下,也就是以下幾個步驟。

一、報喪。

這個有點類似於大人物去逝發個訃,告。小百姓去逝了,也會很快通知遠親近鄰,特別是死者生前最惦記著的親人朋友,告知他們信息,希望他們能第一時間趕來和死者遺體告別。這個期間家裡已請人為死者凈身收斂。死者屍體即可移入棺木,但蓋板暫不嚴閉,處於可以開啟狀態。

二、待死者相關的至親好友到了,就將棺木蓋板挪挪,讓他們瞻仰一下遺容,然後就可以蓋合棺材了。自此後棺材再不打開,等出殯時就會完全用鐵釘釘死。

三、追思守靈

這個高潮日一般是死者下葬的前一晚。我們那死人差不多都是死後第三天下葬。如有特殊情況也可提前或者推後。這些都是經過推算日期後,為避開不吉利的日子才會出現的情況。

在和逝者告別的最後一晚,所有的孝子都要聽從道士先生指揮,跪於棺木前焚香燒紙叩頭。聽道士誦經,有時候還要隨道士繞著棺木遊走,手裡拿一根點燃的香,這個叫轉香,這一整夜就是這樣在道士的鑼鼓聲咿咿呀呀的誦經聲,還有時不時的悲哭聲里度過來。編炮香火味一直彌漫著整個屋子。天快亮時進入高潮,道士高聲念經,快速奔跑,預示著生死別離的最後時刻到來,整個場面哭聲更加悲戚。這個階段就叫過奈何橋和盤棺大辭靈。(我也是聽說的,不知道文字對否)眼看出殯時辰已到,地方的鑼鼓隊也來了,吹喇叭的也到了。抬棺木的八大金剛也准備停當。只等道士一聲令發,送葬的隊伍就出發了。

一般家庭的葬禮過程基本上就是這樣。到了墓地,事先已請陰陽勘好的地方,井已掘好多半。墳堆起好了就燒紙磕頭,放鞭炮。在墳墓上擺放好花圈之類。至此,逝者入土為安。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再好的儀式,再好的風水寶地,對於逝者而言,他再也無福消受。只有 健康 快樂的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農村土葬為當地習俗,人死後,馬上找矛山道士(念鬼先生)6個人,找木工師傳造木棺材一副500元大約一天完成。

道士分唱/「三七」,「五七」。如果辦三七就當天幫死者換好穿黑色壽衣褲都放棺材裡客廳入門左邊,實行跳唱,兒女倍在棺材邊守夜,明天,兒女們上孝傷心痛哭,等親戚來齊,燒幡,出殯,抬上山埋亂葬崗指定地方。如果辦「五七」多道工序,一定度河,放油燈,折紙船讓河水飄走?,多念唱半小時。才能到燒白色幡,然後再出殯抬去埋葬,一路上放煙花炮,邊放炮,邊抬去山上埋土裡。時間用2天1夜完成,只花7干元左右。一般不會超過1萬元費用。

每個地方喪葬習慣不同,湖南人死後要辦6天6夜,全村人到死者家大吃大喝6天後才能出殯,普通要花費6萬多元。

山西南部,黃河與汾河交匯處一個偏僻農村,長者逝世的喪葬禮儀,大致分為小殮、報喪、封棺、守靈、降香、沖靈、出殯、安葬等環節,整個喪葬過程莊重肅穆、隆重氣派。
葬禮"沖靈"時的響板表演。

農村的葬禮不是單獨而成,由多種文化交織而成的產物。晉南是中國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農耕文化特有的喪葬禮儀隆重。

我談到的這些喪葬禮儀不知道現在情況如何,本文僅作一種風俗的描述,與現實不掛鉤。

禮儀大致如下:

1.出殯

以前靠人力將棺材抬到墓地,現在可能用 汽車 了吧。

2.封棺

人逝後第三天中午由本村4名長者,將穿戴整齊的逝者用白布抬入柏木棺內,再用長10厘米的鐵釘封棺,鐵釘附上紅布避邪。
3.守靈

長子在家中設靈堂,孝男孝女穿白布麻衣、毛邊外露的孝服,輪流守在一側,意為與逝者靈魂同在。

4.獻禮

家族成員聞訊,蒸以大饃為底托,上有色彩的花、鳥麵塑,用木托盤送至靈堂祭奠。替遠古時代的牛羊三牲。

5.降香
(孝女發飾)

也稱祭拜,順序為:孝子、孝媳、孝女、親戚。按血緣關系親疏排列。

嗩吶響起悲哀樂曲,在主事引導下,跪於靈堂,一拜三叩。繞靈三次,1送燈火,2次上香,3次燒紙錢於靈柩前燒化。在渺渺香煙中,生死界限在此超越,生與死在此交流。

6.開始請戲了,七十古稀,場面要鬧熱,地方戲班開始上台表演唱戲,唱給人間,亡靈也在聽。

7.沖靈

鐃鼓響起,人們手舞花環,進行頗具地方特色的隊列變幻,有五花陣、六花陣,多花陣結束後,超渡了亡靈。

8.引魂

由村中長者執幡,挑發罐,遺像、黃紙、香燭、通往墓地沿途拋撤。為亡者買路引靈。

9.起靈

靈前孝子孝女行起柩禮,一片白浪湧起,寒意陣陣,大哭、叩首、燒紙、然後離開靈堂,沿街跪迎棺木出門,青年將棺木置於車上運往墓地。

10.調土

長子懷抱遺像,扛紙幡向墓穴對角、中間各埋下第一鏟土,眾人隨後揚鏟拋土成丘,第一鏟土必須是家族繼承人、無分男女。
(用上吊車了)

11.祭語

在呼天搶地的悲傖哀嚎中,口中念念有詞,傾訴養育之恩,難過之情。

12.安葬

黃紙呼呼燃燒伴隨著孝男孝女的哭嚎,亡者軀體入土,靈魂升入冥界。

從沒有回來過的。

在我們當地農村,目前大多數仍然土葬。對葬禮的操辦都是按傳統習俗舉行的。一個家庭,如果有老父老母過世,認為是家庭中最大的事。因此,在靈堂的大門外,橫掛著當大事三個大字。

老父老母咽氣前,家中的子孫後代要跪在老人床前,傾聽老人的最好遺囑。老人落氣後,要放鞭炮,燒落氣紙錢。然後將屍體放到事先准備的裝屍被上。然後由兩個力氣大一點的人提著入棺。

棺材擺放在堂屋裡,棺材底部放一層薄薄的石灰,草木灰,灰上面鋪棕,數量要成單。由十幾片到幾十片不等。

屍體入棺時,嗩吶吹響,鑼鼓齊鳴,鞭炮聲聲。入棺畢,樂聲止。在棺材下方燒紙錢,擺供果,點長明燈。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兵分幾路,各執其事。有的人請陰陽師選擇墓地,擺上羅盤定好方位,再請人挖墓穴,叫做挖金井。還要請八字先生合八字,然後避凶擇吉選擇好出殯的日子和時辰。亡者的兒子要為亡靈去本地城隍廟點燈,照亮死者,以不至迷路。還有人要去請來師公,道士作法事,為亡者頌經,救苦,接靈。

家裡的工作準備就緒後,孝子在家戶長的陪同下去報喪,此時孝子為最小,每去一戶人家必須下跪。去娘舅家裡,舅家要為孝子打發米,俗稱衣飯米。

亡者出殯的頭天晚上,有的孝家還請來禮生。活動有繞棺,辭堂,點神主位成主。道士救苦散花,活動持續到天亮。然後根據陰陽師定的時辰掩棺。這是親人和遺體的最後告別。親人的淚水不能滴到棺材裡面去。

掩棺木時,亡者所有兒子的衣襟要剪一角放進棺材裡,亡者的嘴裡也要放上一點金器或銀器。如果亡者孫兒孫女正年幼,還要扎一個稻草人或布娃娃放在亡者胸前。

掩上棺材板蓋板後,就可以根據時辰出宅了。出宅時,棺材蓋上要放一隻雄雞,一面鏡子避邪。棺材移動時,道士也要灑凈水,灑茶葉米,棺材啟動後,孝家倒一鍋糯米飯,潑到原來放棺材的地方。

棺材出宅後,就可以安席吃飯了。這些就是我們當地喪葬的大體程序。當然,還有很多的細節或遺漏的地方。謝謝閱讀!

(圖片源於網路,致謝原作者。)

我是湖南的,我來說一說我這邊的葬禮是什麼流程吧。

一、老人咽氣當時,主人家立馬在門口放炮(不管什麼時間,哪怕是凌晨三點咽氣的,也得放炮),然後通知在家的老人兄弟、侄子、堂侄。

通知過後,被通知的人都到老人床邊守著商量大事,

另一方面立馬通知在外的兒子、女兒、孫子女。

然後再去請地仙看日期算命。

再安排人給老人擦身子擦臉穿壽衣,好了之後,在用黑線把老人綁住。

這時應有人立馬把棺材放在堂屋,然後把人放進棺材中,點油燈。

其餘就是布置喪事場景

二、請道士,道士進門得放炮,道士布置道場完成後,晚上七八點的樣子,

由村理事手提大公雞,帶著道士去井邊,孝子賢孫跟在後面,長子端祭品。還有一個打鑼的(不知道在最強前面還是哪裡了)

到了井邊,端放祭品,燒香燒紙,道士念經,念完了,鑼一響,理事殺雞,在放炮,然後打一路鑼回去,到了門口,理事放炮。

白天,其親朋好友弔唁,隔家兩百米的樣子,來人放炮,敲鑼打鼓,孝子賢孫出門跪拜迎接,客人不扶不起。

出殯前一天晚上,封棺之前,其後代孫子,旁系子孫,跪拜磕頭敬酒。事畢再有道士念孝經,其血親跪在後面,父死圍著棺材跪走三圈,母死圍著棺材跪走七圈,如果中間有人扶你起來,你就可以起來了,沒有人扶你起來,就必須跪著走完才能起來。

事畢封棺,其餘人等迴避,

此時由道士牽頭,請閻羅王(不知道是幹啥,沒見過)。然後封棺。

三、出殯。

早上六七點之前就把棺材抬出來放在馬路邊,八大金剛做好安龍司(就是做好准備)。

然後孝子賢孫跪拜在棺材前面,安排人念祭文。事畢祭祀。准備起棺。

安排最小的子孫,帶路散花。兒子或者孫子捧遺像。起棺放炮,哀樂齊鳴。

紅旗在前開路、花圈在後,依次鼓月在八大金剛前後,親朋好友跟隨,最後放炮者跟隨。

所過之處,兩側房租主人迎接放炮,孝子賢孫跪謝。

有人區不得加快速度,到了山上無人區歇息一會,加快速度,一口氣台到墳墓邊。

其餘人回家,留孝子賢孫祭祀,填土,此時土不能填滿。後期還有事交代。

好了,就寫到這了,中間還有很多習俗都沒有寫出來,就不一一寫了。[祈禱][祈禱]

5、苗族的風俗習慣和禁忌是什麼,苗族的風俗習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禁忌:
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並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被會認為延長產期。
農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裡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後,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喪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於白天,女性死於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塗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果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者。在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上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後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摸,拍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6、貴州黔西洪水苗族葬禮風俗

苗族人死多行土葬,不用棺,也不壘墳。民國《馬關縣志。風俗志》載,苗族之喪葬,「自人死時即敲鼓吹蘆鱉以樂鬼,晝密不停,鼓間數秒一敲,絲間數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後已」;
苗族人死後,實行棺木土葬,葬儀中要念《上天經》,請開路師傅。殺三隻雞為「枕頭雞」 、「點字雞」、「喊魂雞」。
人葬後十二天做一次祭奠活動。較長時間後要舉行較隆重的做齋儀式,請鼓手、蘆笙手、歌手、獻飯者,可以幾代人做一次。每代人殺一頭賠禮豬。做齋時,要做假人代替死者,祭師和子女、舅叔 要唱歌,歌的內容蘊含著豐富的為人處世哲理和本民族規矩禮節。
苗族人死多行土葬,不用棺,也不壘墳。民國《馬關縣志。風俗志》載,苗族之喪葬,「自人死時即敲鼓吹蘆鱉以樂鬼,晝密不停,鼓間數秒一敲,絲間數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後已」;埋葬之前,子孫要「朝暮蒲食」,並「以酒肉喂塞死者之口」;選擇墳地時,「以木棒一條拼力向空拋擲,就棒落橫則橫葬,科則斜葬」。部分「白苗」人死要為之穿白衣,並用竹子或細本條編成一框架,盛屍於 內,停屍堂中,出葬前三天要為死者猖喪歌,入夜,為親友者,必來慰藉,坐卧相陪。部分苗族人冠 則用寐布包好吊在屋內供親友弔唁,擇日埋葬。
麗江甲子鄉婆族人死,出葬時要請巫師擊皮鼓、吹蘆鱉為死者開路。昭通、楚雄部分苗族流行橫葬;文山一帶「花苗」、「偏苗」則行直竄。「白苗」葬前有「敲牛」習俗,即婦女死,其娘家要向女貿家索取一頭牛宰殺,娘家未「敲牛」之前,女婿要向岳父母家匯報其妻私有財物等情況。在苗族的觀念中,人死是因為靈毫脫離開人體的緣故,相信死者靈魂可以變鬼,所以要請巫師向死者超度亡 魂。有的苗族,葬後十二天要「做齋」三天。解放有,苗族遇有喪事,要殺牛、羊、豬、雞祭獻,並 設酒宴,耗費很大。

7、我國各地的喪葬習俗

1、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2、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3、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4、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5、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8、56個民族葬禮習俗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