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河北省的人文風俗

河北省的人文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0 18:49:40

1、河北過年習俗有哪些?

1、逛城隍廟

河北人每到過年必定要去城隍廟逛一逛,走一走那裡的九曲橋,看一看市區燈會活動。這一天整座城隍廟都是流光溢彩,燈火通明的。

 2、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是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3、吃年糕

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4、守歲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此夜緊接新年,所以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著電視守歲,就是邊說邊笑,邊看中央台的春節晚會。

5、初五迎財神

初四晚上,臨近子夜時分,大家會拿著准備好的高升鞭炮到門口趕點放鞭炮迎財神。上海每到初四晚初五凌晨的鞭炮聲音是最響的,其聲勢超過大年三十。

2、河北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河北民俗風俗
熱情好客的山裡人

河北省境內北有燕山,西依太行,山區面積比較遼闊。山裡人熱情好客,自古成俗。

冀西一帶山裡的居民,把家裡來客人做為「吉利」的預兆。如果哪一家一年之中沒有住過客人,就被認為來年不吉利。客人進家後,飲茶、吃飯、上菜均用大碗,不用盤、碟。飲茶時,碗里不能喝乾。如果碗里沒了茶,主人就會馬上斟上一碗,直到喝剩了半碗為止。吃飯時,筷子要隨時拿在手裡,不能停放在桌上,否則會被誤認是「瞧不起」主人。直到兩根筷子平放在碗口上時,才被認為是吃飽了。只要筷子不平放在碗口上,隨時就有可能再給盛上一大碗。北部燕山深處的一些地方,因冬季比較寒冷,各家各戶都生火燒炕。家裡來了客人時,總要被安排在最暖和的炕頭,與主人全家同睡一條大炕,不能避嫌。哪一家門前有果木樹,如果外地的客人從樹下經過,住腳停看,只要有成熟的果子,主人立刻就會爬上樹去採摘。特別是當地的一些土特產,象燕山板栗、贊皇大棗、涉縣的柿乾等等,客人不能拒絕,帶走的東西越多,主人越高興,認為自己被客人看得起,下一年的收成會更好。

3、河北風俗有哪些

河北的風俗有:豐寧剪紙、樂亭大鼓、蔚縣剪紙、樂亭地秧歌、武強木版年畫、唐山皮影等。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聲腔劇種,又名京梆子、直隸梆子、衛梆子、秦腔等。清代中葉,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與河北地區方言、民間音樂相結合,於道光年間正式形成。

1、豐寧剪紙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地處塞北,民間流傳的豐寧滿族剪紙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徵與民族特色的新異風格,它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

清末民初豐寧滿族剪紙進入鼎盛時期,1949年後在形式和內容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為貼近現實生產與生活。

2、樂亭大鼓

樂亭皮影,俗稱樂亭影和老呔影,是集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說唱為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發源於河北省樂亭縣,成形於金代,盛行於清中晚期,發展於建國後。影人和場景均用驢皮雕刻,又稱驢皮影。

3、樂亭地秧歌

是樂亭縣流傳范圍廣、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民間舞蹈。清光緒以前,樂亭秧歌主要是以跑套路的大場秧歌為主,到宣統年間,小場秧歌逐漸增多。大場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串街和打場兩種。

4、武強木版年畫

傳統的武強年畫製作是在木板上雕刻細線圖像,以紙印刷,並套色、填色,便於大量復制。武強年畫一般在春節前上市,以滿足人們貼年畫的民俗需要。舊時,武強年畫有單幅、對幅和多幅連環畫,有門畫、窗花、炕畫、斗方、條屏、貢箋、燈畫、對聯、中堂畫、年歷畫等不同的形式。

4、介紹河北民俗文化

蔚縣剪紙:蔚縣剪紙最早是用來貼在窗戶上的,作為一種裝飾或逢年過節辦喜事的喜慶點綴,如今蔚縣剪紙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欣賞、收藏價值的民間藝術精品、國家級饋贈禮品。

武強年畫:武強年畫經過歷代藝人的苦心經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流派,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河南朱仙鎮年畫相媲美,曾被人們譽為河北藝術的象徵,以其深厚的民間民俗、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而享譽國內,馳名海外。

唐山皮影:因以河北唐山地區樂亭、灤縣、灤南一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所以又叫「樂亭影」、「灤州影」,流行於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區以及東北三省各市縣、它是一種有著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4)河北省的人文風俗擴展資料:

蔚縣剪紙、衡水內畫、武強年畫、曲陽石雕等,這些均為聞名世界的河北民間藝術,其他如陶瓷、皮影等也為市井百姓所喜聞樂見。

5、河北省有哪些習俗?

承德 承德一帶的春節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高潮結束。正月十五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正月十六以後,各行各業開始按部就班,恢復營業,春節至此結束。 邯鄲——除夕扔愁帽 古趙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相傳,這一習俗,起自戰國末年。秦始皇打敗齊、楚等國,派大將章邯出兵趙國。趙國軍民堅守陣地,英勇抵抗,給秦軍以重大創傷。秦將章邯大怒,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後,對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婦孺,房不分官商民賈,大肆燒殺擄掠。趙國人為了逃避秦軍的殺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離鄉,四齣逃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了統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趙國人不忘亡國的奇恥大辱,每當夜深人靜,就紛紛把秦王規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時的邯鄲已在秦的統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橫遭殺戮。從此,趙國人對秦王更加怨恨。他們為了避免無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換舊為名,把頭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說是驅趕一年的晦氣,扔舊愁、迎新喜。官府也就無可奈何了。 久習成俗後來,秦國雖已滅亡,邯鄲人並沒改變習慣,把它作為一種地方風俗,稱之為「扔愁帽」,流傳至今。不過,今人扔帽,已沒有當年的憂愁,而是把它當作一件應景的樂事了。

6、河北有哪些特色的民俗文化節?

河北有許多民俗文化節,比如:邯鄲涉縣女媧祭典、磁州窯文化藝術節、邯鄲魏縣梨花文化節等。

一、邯鄲涉縣女媧祭典

邯鄲涉縣女媧祭典是一場古代與現代相融合的文化盛典,通常活動在每年的9月份,女媧祭典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崇中華母親文化,傳承中華根祖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構建文化傳播平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宗旨,祭典分為禮鼓啟祭、拜謁女媧、樂舞告祭三項議程。在活動現場來往的遊客都會駐足停留,女媧造化自然、造福人民、無私奉獻、自強不息的精神經久傳承、長盛不衰,用最傳統的方式表達我們對女媧的感恩和崇拜之情,祈願祖國繁榮昌盛。

二、磁州窯文化藝術節

磁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一般在9月舉行。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源於北宋中期,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台鎮一帶。

每年的磁州窯文化藝術節都在邯鄲市舉行,目的是為了傳承和弘揚中國磁州窯文化,了解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磁州窯大多以黑白對比為主要特點,白釉黑花獨樹一幟,瓷器上的花紋主要以人物、烏獸、蟲魚、山水等景物,現在的磁州窯,除繼承了過去的特色外,又有新的發展,暢銷國內外各大市場。

三、邯鄲魏縣梨花文化節

河北的梨應該是北方數一數二的,那邊的梨花也是每年開的最美的。每年的三四月間,春暖花開,梨花也隨之盛開,邯鄲魏縣的梨花節與以往單純賞花節日不同,除了有特色的梨花觀賞區還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有舞龍、舞獅、秧歌等特色民間文藝表演活動,每年的梨花節都要吸引不少遊客到魏縣踏春、賞花、旅遊。

7、河北最有代表性的風俗有哪些?

在我國河北省的承德一帶,有結婚掛門窗的習俗。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新娘嫁妝要先送到男家,然後由新娘的弟弟陪著新娘和送親的人們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進入新房之後,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條門簾掛在新房的門上。門簾多為紅色或粉紅色,上綉鴛鴦戲水或秀水奇峰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甚是喜慶。新娘弟弟掛完了門簾,男家要送一個紅色的小紙包做喜錢,包里裝著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過都是雙數,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婦成雙成對白頭偕老。

8、河北的民風民俗 如:服裝 飲食 民居 別致的民間工藝品。 急啊啊啊啊啊!!!!!!!!!!!!!!!!

五月十三送羊

邯鄲漳河兩岸有一個習俗,農歷五月十三這一天,外公和舅舅要給小外甥送羊,古時送的是活羊,現在則送白面蒸的面羊。此習俗與神話傳說中沉香劈開二郎神用來壓住三聖母的華山有關,沉香劈山救出母親,要去砍二郎神的頭,但三聖母顧念兄妹情,不讓沉香去,沉香給二郎神送去2隻羊剝皮吃肉,楊二郎知道此事後,就送2隻活羊給沉香,此時正是農歷五月十三日。此風俗後來就在漳河兩岸興起,送羊還有送陽壽的意思,所以此風俗就一直流傳到現在。

六月六敬穀神

在邯鄲西部,武安、涉縣一帶流傳著農歷六月六敬穀神的習俗。太行山山區種谷較多,且種植時間較早,如果遇到老天關照,春季雨水好,往往到了農歷六月初谷就出了穗。所以當地的農民每到六月六望到自己地里一片片金黃的穀苗,心裡就樂開了懷。農歷六月六這天,當地家家蒸饃,蒸豆包,而最時興吃的好飯是裹卷。敬穀神是為了感激上蒼賜給人們糧食,同時也是因傳說中人們擔心五 穀神收回人們享用的糧食。到了農歷六月六,當時的農民要帶上香和自家蒸的饃,去自家種的田地祈禱,祈求五穀神不收回人間的糧食,祈求五穀神賜給自家好收成。

二月二乞巧節

每逢農歷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面、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姑娘們上山後,找一野餐的合適地點,然後壘灶、安鍋、煮飯,燜小米飯、包水餃、熬米粥均可。飯煮好後,姑娘們還需到山坡的灌木叢里摘回一種野生植物的紅色圪針尖兒,然後就或五、六人或十幾人合圍坐在野餐鍋邊,進行乞巧儀式。乞巧儀式很有韻味,合夥而來的姑娘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進行,大家用布遮好某一個姑娘的眼睛,讓她把七個圪針尖兒丟在飯鍋里,再讓她用筷子在鍋中攪三攪,然手用筷子夾起飯吃,只能吃七口,每人均如此進行,每人夾飯吃前都要補足七個圪針尖兒,以示公平。在這種儀式中,凡是能夠吃到圪針尖兒的姑娘,就成為巧姐或巧妹,會備受村裡人的贊賞,上門求親的人就多。當乞巧儀式結束後,姑娘們才開始正式的野餐和一天的娛樂。
河北梆子是從山陝梆子逐漸演變而來,到清道光年間天津城鄉已出現河北梆子的演出活動,當時稱為「秦腔大戲」。河北梆子在天津繁衍和發展很快,經過幾代人艱苦努力,形成了以何景雲(何達子)、魏聯開(元元紅)及女伶小香水、金鋼鑽等人為代表的「衛梆子」(天津衛)表演風格。當時天津戲曲舞台上河北梆子風靡一時,連京劇都相形見拙。河北梆子女伶在天津唱紅後,影響了一批人,人才輩出,唱響了全國,外地紛紛來津邀角,北京、上海、河北、東北、江蘇、湖北、山東、新疆、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等地,都留下了天津河北梆子女伶的足跡。到了三、四十年代,河北梆子在天津逐漸衰落,有的演員到農村"跑簾外",有的則改行干其他行當。

9、河北省有什麼有名的傳統的民俗文化嗎(急)

1、評書

流行在河北省的評書,是由唐代「變文」和宋代「說話」藝術演化而來的。多數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演出時坐在案前,以一塊醒木為道具。表演中,既有娓娓的敘述,也有琅琅的朗誦。傳統書目大都是長篇,內容以歷史故事和武俠故事為主。

2、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調」,是河北省流行地區最廣的一個地方曲種。它起源於冀中一帶農村,流行於河北、河南、山東、東北及京津等地。其特點是:演唱者右手執鼓犍子擊鼓,左手操鴛鴛板,用方言演唱;曲調靈活,語言大眾化,富於表現力。它說唱並重,長篇、中篇、短篇書目兼有。

3、絲弦戲

絲弦戲,是河北省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金元時代,北曲三大搖籃之一的真定,曾經出現過尚仲賢、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雜劇作家。後來真定改名為正定,又成為河北絲弦戲—古名「弦索腔」的搖籃和發展中心。

4、曲陽石雕

河北省曲陽縣曲陽石雕藝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曲陽盛產質地優良的各色大理石,早在漢代,曲陽一帶的石雕藝人就用漢白玉大理石雕刻石果、碑文、龍鳳、雄獅、觀音、佛像等各種工藝品。清代,曲陽石雕曾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展出,榮獲世界石雕藝術第二名。 

5、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大約誕生於1820-1850年之間。它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和河北農村為基地,逐漸向鄰近省市傳播。

河北梆子的音樂唱腔,高亢激越,悠揚婉轉,具有濃厚的抒情韻味。大慢板善於表現人物的抑鬱、愁煩、緬懷、沉思等情緒。正調二六板如行雲流水,從容舒展。而反調二六板則哀怨纏綿、凄楚悱惻。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