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柳州死人風俗

柳州死人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10 09:05:20

1、農村死人都有什麼說法?有什麼禁忌?有什麼習俗?

死人有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兩種情況。
禁忌:
正常死亡的可以埋入祖墳;非正常死亡的不能埋入祖墳。但是中國地大人多,具體的埋葬方法還應尊重本地的習俗。

正常死亡的包括:結婚後生老病死的。
非正常死亡包括:1、未出嫁的女子死後不入祖墳
一般女人從夫家,她家的祖墳是夫家的祖墳。如果未出嫁而死,一般不入祖墳地,只能埋在姑女墳(未結婚女子特有的墳地)里。未出嫁的女子是臉朝外的人,祖宗不收。
2、橫死者不入祖墳
橫死的人,如上吊、刀砍、槍殺等非正常死亡的人,不管是老人、中年不得好死,是家門的不幸,家門不幸最忌諱,所以都不能入祖墳。
3、因生孩子死了的婦女,也屬於橫死,一般不能入祖墳。
這些人死後如家中有地可埋在地頭上,稱看地頭去了。家中無地,只能埋在亂葬崗子。中國自古的風俗習慣,認為夭折、沒有善終的人埋進祖墳,會對這個家族以後的運勢不吉利。
4、光棍死後不入祖墳
一輩子未婚的光棍男人不能入祖墳,古代的說法將來輩輩出光棍。娶妻生子但沒有兒子的男子死後也不得入祖墳,所以舊時的人生不下兒子,就認親兄弟的兒子作為自己的兒子,這叫做「過繼」,過繼一個兒子,死後就可以被埋進祖墳了。
5、夭折的不入祖墳
不足18歲包括18歲時自然或身體原因死亡叫夭折,亦稱「夭亡」。自古的風俗講究,認為夭折的人埋進祖墳,會對這個家族以後的運勢不吉利。兒童夭折可留墳頭,但不能進入祖墳,一般埋葬在地邊或亂葬崗上
6、自殺的人的不入祖墳
自殺的人,總有諸多不吉利,一是壽命不夠,沒有福氣。二是違背上天意願,是最大的罪過。會壞祖上的風水。三不是壽終正寢的,就應了不得好死,是家門的不幸,很不吉利族人是很忌諱的。所以會不讓入祖墳。
習俗:

親人去世後要燒七:
1.一般60歲以上故去的先人,七個七日祭,是祭奠四個,即頭七、三七、五七和七七;
2.60歲以下的,只祭祀三個,即三七、五七和七七;
3.少亡的,基本只祭祀五七。

2、棺材是死者的歸宿,為啥廣西柳州人卻拿來當禮物?

棺材是死者的歸宿,為啥廣西柳州人卻拿來當禮物的原因:在柳州它象徵著“陞官發財”,它相當於一個吉祥物。


自古以來,古人就有許多禁忌。比如,你不能因為春節不吉利就把東西弄壞。如果你不小心打碎了什麼東西,媽媽通常要嘮叨。因為春節不吉利,送棺材給朋友就更糟了。

事實上,在廣西的柳州,你不僅可以在普通的步行街上看到這種“小棺材”,而且還能在一些高端的手工藝品商店看到這種“棺材”。其實,“棺材”有“陞官發財”之意,所以送“棺材”是為了表達一些善意。當然,要求遊客帶“大棺材”回去是不現實的,所以有這樣一個迷你“棺材”,方便遊客作為紀念品或小禮物回去。

柳州棺材自古以質優著稱。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柳江上游的三江和龍勝盛產上等木材,順流而下流入柳州。二是柳州的棺材工藝精湛,設計精巧。最好的樟木,雪松和雪松都是用在材料上的。可以說,棺材作為一種令柳州人自豪的特殊產品,在質量和工藝上都是有口皆碑的。

據店主和朋友介紹,柳州棺材還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有關。柳宗元到柳州做官,後來死了。為了紀念他,柳州人特地定做了一副好的楠木棺材,棺材裡裝著他的遺體,運回老家安葬。幾個月後才回到河東。當他打開棺材再次埋葬遺體時,發現劉公的遺體根本沒有腐爛。柳州棺材就是以這個聞名的。

“吃在廣州,穿在蘇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中的“死在柳州”這句話,正是從這樣一個源頭而來,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人們似乎有能力定義一切,但成千上萬的人和面孔,如棺材,有人說它象徵著死亡、不幸,有人說它象徵著“陞官發財”,還有人說它象徵著是一個吉祥物。

3、喪禮的習俗以及禁忌

1. 華人風俗
傳統華人的喪葬習俗,一般是原始觀念和封建觀念的混合體,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形成各地風俗民情。

1.1 江漢平原:紅白喜事一樣鑼鼓

江漢平原上人們娶親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鑼鼓,為死人送葬只打鑼鼓不吹喇叭,但潛江浩口鎮一帶風俗特殊,不管是娶親還是送葬,只打鑼鼓不吹喇叭。

傳說,從前潛江有個縣太爺是有名的色鬼,一聽見娶親的喇叭響,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進縣衙過一夜,許多青年男女與之抗爭丟了性命。

有一位窮秀才娶媳婦前靈機一動,用送葬鼓樂迎親,即娶親時只請打鑼鼓的、放鞭炮的,不請吹喇叭的。果然,窮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婦,縣太爺卻全然不知。

後來人們就學著窮秀才的樣子娶親,時間長了逐漸成為風俗傳承到今。現潛江一帶依然娶親時不吹喇叭。

1.2 荊州:閻王請喝忘魂湯

「出門三五里,各處一鄉風」。荊州各縣的喪葬習俗不盡一致各有特點。據說閻王爺派陰差「無常」專門攝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銷了的人。因此,松滋縣有這樣一個習俗:病人彌留之際,其親屬要請健壯男子手執刀劍,圍坐在病床前,還在床上罩上漁網,說這樣可以阻止「無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卻刻在門外燒「落氣紙」,這是給陰差送的草鞋費,讓他在押送陰魂時不要太粗野;人們還要請僧道「開路」,燒紙轎、紙馬供死人代步用;「開咽喉」目的是讓死者在陰間也能進食。

仙桃地區還有這樣一個風俗,人死之後,在死者嘴裡放幾片茶葉。傳說,人死了後也不忘親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見閻王。閻王就做了一種「忘魂湯」,又在湯里放上幾片茶葉,派夜叉端去勸死者喝。死者口哭幹了,以為端來的是茶,接過就喝,結果這一喝把什麼都忘記了,乖乖地去見閻王了。

這件事不知怎麼讓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們不願意死者忘記自己的親人,就設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裡放上幾片茶葉,待夜叉來勸喝「忘魂湯」時,看見死者嘴裡有茶葉渣,以為已經喝了「忘魂湯」。這樣死者也就不會忘記自己的親人了。

1.3 鄂東北黃岡:夫亡喪妻哭姐妹

鄂東北黃岡有一個奇特的風俗,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還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們在哀訴哭泣時,總是一口一聲「我的姐妹呀!」為什麼不稱夫妻而稱姐妹呢?據說這是自古傳下來的風俗。

相傳盤古開天劈地時,世上還沒有人。盤古琢磨著怎樣造出人來,一抬頭看到太陽和月亮兄妹倆,就要他們結為夫妻生兒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聽了盤古的話,嚇得臉色發白,忙躲到樹林里去了。太陽哥哥臉色緋紅,沖著盤古說:「我們是兄妹,怎能結為夫妻?」盤古說:「世上沒有人,要你們太陽月亮做什麼事?這樣吧,我這里有一副石磨,你們一人拿一塊磨,從天上往地下滾,要是磨合在一起,你們就結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們就還做兄妹」。太陽這才點頭同意。

盤古將磨交給太陽和月亮,他們提起往下一滾,盤古暗中用手一點,滾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盤古說:「這是天意,你們只好這樣辦。」太陽還在猶豫,怕後人笑話,盤古給他一把針說:「要是有人敢看著你笑,你就用針扎他的眼睛。」
太陽哥哥和月亮妹妹結為夫妻。此後,世上夫妻都稱為兄妹。後人也不敢看太陽,一看眼睛就針扎樣疼。

1.4 滿梅:將逝世者捆在椅子上
在滿梅有一個奇特的風俗,即人死後要把屍體扶到椅子上坐著,還要用一根繩子捆起來,死者面前再放一張小方桌。 為什麼有這樣的習俗呢?
據說從前有一個媳婦常虐待婆婆,婆婆年紀老了只好忍氣吞聲。
不久,婆婆死了,屍體被放在椅上坐著,親戚朋友都來吊喪,媳婦也到椅前哭幾聲應景。不料婆婆陰魂不散,一下子從椅子上跳起來,把媳婦死死抱住,人們怎麼也掰不開。
媳婦知道婆婆死也記住了自己的不孝,只好當著眾多鄉親面,將自己如何虐待婆婆之事一一講出。大家都跪下為媳婦求情,婆婆這才把手慢慢松開坐到椅子上。
後來人們怕再有這樣的事發生,就把死人捆在椅子上,面前還放一張桌子擋住,這樣死人也就跳不起來了。

1.5 土家人:歡喜跳喪送亡人

跳喪是土家人特有的喪葬習俗,又叫「散憂禍」、「撒爾活」。這種在亡靈前跳一夜喪鼓舞的習俗,據說是由巴人傳下來的。
在土家山寨,不論哪家死了老人,鄉鄰們都不顧勞累從各家趕來,為亡人跳一夜「撒爾活」。長陽就有這樣的歌謠:「半夜聽到喪鼓響,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喪鼓送人情。」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備好姻酒,騰出跳喪的場子,將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個自製的大牛皮鼓。
隨著門外「嗵、嗵、嗵」三聲銃炮響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進堂屋,他們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約,踩著鼓點邊歌邊舞。他們的頭、手、肩、腰、臂、腳上下一齊協調動作,跳著變幻多姿的舞步。他們時而相互擊掌;時而繞背穿肘;時而扭肩擦背;時而嘴唇觸地銜物,說是「燕子含泥」;時而蹲下踮腳打旋;時而相互嬉戲;時而沉默;時而呼嘯唱和。是歡樂還是悲哀,難以說清。不過土家人有這樣一個習慣:熱熱鬧鬧陪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

1.6 武漢:清明掃墓奇觀

每當清明前後,一向冷清寂靜的石門峰、扁擔山、九峰等公墓區頓時熱鬧起來。車聲、鞭炮聲、哭聲、嬉笑聲以及小商販叫賣香燭、紙線、食品的吆喝聲遍於四野。只見滿山煙霧繚繞、火光點點,從山腳到山頂布滿了人群,形成了武漢地區獨特的祭掃習俗景觀。
武漢人最看重的是廟祭和山頭祭。從前富裕人家要燒91斤紙錢,表示對死者「九死一生還」的寄託,還要點9柱香、9支紅燭,供奉的食物由必須有肉包子和香餅,以使死者在生還轉世步出陰間時免受惡狗的纏噬。
當然,這些老規矩如今大多已不復存在了,但武漢人還是保留了一些傳統習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變異。如掃墓時攜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畢,人們圍坐在一起吃一籠酒菜或麵包冷飲,然後春遊踏青,邊聊邊挖野菜,據說這種野菜吃後可使人避邪防病。有的人家並無家人墳冢,但也隨掃墓人流來到郊外,選擇一環境優雅之處,用樹枝就地劃一圓圈,權當祖宗之墓燒紙焚香,然後席地而坐野餐,最後踏青於郊野。這樣的人家是以祭掃為次,郊遊為主。

葬禮習俗:殮期

殮期指的是人死後至入棺這個階段。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對以孝著稱的門徒曾子說過:「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但自古以來,衡量「孝」的普遍標准,主要是看其對父母「生養死葬」的態度,因此喪葬儀禮一開始,其孝親的特色就十分顯著。

泉俗凡己50歲或做「公(爺爺)媽(奶奶)輩」者,在病危臨終之際,均要「上廳邊」,即讓其卧於本家或祖厝廳堂邊由四塊床板臨時搭成的簡易床鋪上,兒孫,媳婦都守候在旁送終。死者即將斷氣時,親眷要邊哭邊為其更換壽衣,穿上鞋襪,動作要快,如遲至斷氣後,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壽終正寢後,當即用其被單復蓋軀體與面部,親眷圍屍慟哭,治喪即告開始。

孝男出門,自池旁、埂邊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塊,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於屍體腳端處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為安」,並置米飯一碗,上插竹筷一雙,稱「腳尾飯」,或叫「辭生飯」。親眷要不斷地續香,焚燒冥紙(說是陰間使用的紙幣),為死者前往陰間准備足夠的「盤纏」。為讓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須點白燭一支或油燈一盞,要注意不使熄滅,稱「點腳尾燭」。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為備「百年」之後啟用所「豎」之「生壽」(俗稱「起大厝」),以及壽終之後「做功德」時所焚燒的紙糊大厝(內有紙糊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傭人、汽車等),可謂是對死者的衣、食、住、行諸方面都考慮到了,而且類似的做法,在整個喪葬儀禮過程中,還會不斷地出現。

治喪之家要在大門上掛上一塊白布,或於原貼紅聯處覆蓋白紙,讓周圍的人們都知道,並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子女聞訊奔喪。其中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我國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聯婚就成為加強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間關系的極其重要的感情紐帶。故《禮記.昏義》在記述婚姻的功能時,首先強調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聯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產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懷疑女兒在夫家受虐待而死於非命(有的也確為事實),就糾集人馬前往親家「吃人命」的事時有所聞。因此民間在為女性長輩舉辦喪事時,十分注意姻親關系,並形成了一些相應的習俗,這在新編的《安溪縣志. 風俗志》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收殮前,孝男年長者要手提小桶,領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門口,取水一碗進屋洗屍,余水傾倒門外,然後為死者舉行「辭生祭」,即可入殮。入殮時,凡生肖五行與死者相剋者,均應迴避,以免犯「沖煞」,收殮後,孝男孝女需將死者生前所用過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稱「送草」,或叫「送腳尾」。事畢,再由道士在室內外進行一些祓凶驅邪的儀式,俗稱「收烏」(或於守靈結束進行)。

4、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喪葬習俗有哪些

壯族喪葬習俗:

1、送終、入殮 病人病危,一般親生兒女要臨榻送終。如有子女外出未歸,死者不能入殮。親人給死者剃頭、洗身、換新衣,並在死者口、眼、肚各放一枚銅錢,用白布裹體,安放廳堂,鳴炮三聲,通報家族,待外家到場,裝棺入殮。

2.報喪 由喪家長者派人向親戚報喪。報喪者必須說明死者年齡、歸山日期。

3.悼唁、守靈 裝棺入殮後,孝男孝女一律披麻戴孝,席地坐在靈柩兩旁,守靈期間,親生子女一律齋食。請法師超度亡靈,設壇開吊。在死者埋葬前一天,親朋好友祭三牲果品,讀祭文,送挽幛,以追念死者功德。

4.出殯 出殯前,孝男跪拜於地,讓靈柩從身上掠過,長子引幡,親友後跟,在路口讓外家「攔路祭」,沿途放鞭炮,撒紙幣。在過橋或叉路處丟下白布和硬幣為買路錢。埋葬時孝男用嘴巴銜泥放在棺材上邊,以表不忘父母隆恩之情,送殯回來,凡送殯者用柚子葉洗手,以消穢氣。

5.解齋 送殯者解齋飯,先請法師入餐,後到孝男孝女,再到外家,後到眾人,管帳人及時公布參加解齋名單,如解齋人數太多,喪家可把飯菜酒攤到鄰近家族兄弟家,盡可能不誤遠道親友進餐,做到有條不紊。

6.守孝 父母死後,孝男孝女一般在死者歸山後七天內不外出做工,在家守孝,每天到墳前燒香祭拜。晚上睡覺不能在床上睡,席鋪地板睡,頭三晚每晚做湯圓祭拜神台,以表思念父母靈魂。

(4)柳州死人風俗擴展資料

廣西,簡稱「桂」。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文:Gvangjsih Bouxcuegh Swcigih),首府南寧市。得名於古地名「廣信」,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西謂廣西。與廣東、湖南、貴州、雲南相鄰,並與海南隔海相望,下轄14個地級市,111個縣級行政區(40個市轄區、8個縣級市、52個縣、12個自治縣)。南臨北部灣,是中國唯一沿海的自治區。

民俗

賓陽炮龍節,主要有百龍舞賓州炮龍之夜文藝晚會和煙花燃放、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炮龍展示、百家宴以及書畫、攝影展等活動。

「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節,自1985年起先後舉辦了18屆,2003年後更名為「歌圩」,推出山歌擂台賽、千人竹杠陣等富有壯鄉特色的活動項目。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遊節,主要活動有開幕式、布洛陀之夜晚會、布洛陀民間祭祀大典、壯民族山歌歌王大賽、國際雄獅大賽、壯民族歌圩體育運動會、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發布會、商貿活動等。 

環江毛南族分龍節,活動內容主要有敬祭儀式、民族體育競技表演、山歌對唱、民族特產及工藝品展銷、民族文藝晚會、千人儺面狂歡篝晚會等。 

龍勝紅瑤曬衣節,紅瑤(瑤族的一個支系,以崇尚紅色為美,婦女所穿衣服多為紅色而得名)文化講古、勞動場景展示、紅瑤習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千人送新娘表演等活動。

瑤族盤王節,主要活動有瑤族歌舞專題晚會、開幕式及大型文藝表演、三省十三縣節目展演、瑤族服飾大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奇石、盆景展和書畫、攝影展等。

5、中國傳統家中老人去世有什麼講究?

民間喪葬風俗習慣
1、指路 ——人死後要舉行宗教事儀、指路,在此期間,同時舉行系列的活動,讓死者到民間認為那裡沒有灰塵,是享福的地方。
2、喪服——死者一般都穿藍褲、白布衫。人們以白為純潔,以藍為民族本色。布用平紋,不穿棉衣。兒女伸手給死者穿衣。死者遺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將焚燒掉,不能遺留。
3、停靈——在民間停靈時間一般不超過三天,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儀式,對死者進行告別,但有些區域根據死者的生辰,讓當地的「先生」選適合的日期進行追悼會。
4、出殯——出殯時,親屬批麻帶孝,靈車上不是死者頭朝前,而是腳朝前。現在隨著殯葬改革均按火化的習俗。火化後,把骨灰碎骨裝入布袋,再裝人壇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將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死牲——死了人,無論窮富都要死牲祭獻,根據窮富不同,大至豬牛,小至雞。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殺殉、血祭的遺俗,死者如年歲高,供品被視為福物。供品要分給親族人們。祭獻的雞,多留給送靈下葬的人們出殯回來後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其相反)若合葬一起有小輩則在西側,長輩在東側。在西方國家,則以先死先葬在下方,後死者以重疊的方式在上方。在我國的部分地區,夫妻合葬有一方先死亡下葬,待另一方逝世下葬時需將先下葬者挖出,見面祭拜後再同時下葬。
7、朝向——最古老的習俗為土葬,朝向是南北豎向,現骨灰盒是面南背北,如今有些墓穴參照最古老的習俗南北豎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在民間常用百年好合來祝福婚姻永恆,但對逝者所指人生的歸宿——永恆的安祥)
8、焚燒——人們傳統焚燒錫箔、黃紙、相形的生活用品(如:汽車、房子、電視等);早時蒙古族是燒些死者生前喜歡吃的食品。焚燒食用後的畜骨為死者祝福,焚燒錫箔等是受漢族的影響。
9、服喪——古時有守孝習俗。(北史·室韋傳)載:你父死,男女聚哭三年。近代變為祭七 (首七至五七、或七七 )家設靈堂、祭百日、周年。服喪期間,穿素服、食素食。

6、柳州喪葬風俗(高分)

一般家裡有喪事後7天不能進別人家。一個月里不能靠著別人家的門牆,還帶著紅繩的時候最好也不要外出串門!

7、人死後,頭七很重要,民間頭七又有哪些忌諱

「頭七」是指人去世之後的第七天,燒「頭七」紙,就是指「頭七」這一天,為逝去的親人燒一些紙錢。各地「頭七」的習俗比較多,說法也很多,但是一般都認為,死者的魂魄會在逝去的第七天回家,所以趁著逝者回歸之時,給逝者燒一些紙錢。「頭七」這一天的忌諱比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逝者故去之後,傳說七天之內,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所以也談不上稱之為「鬼魂」,在「頭七」歸家之時,家人絕對不能其口舌之爭。如果「頭七」之日,家內有口舌,逝者會感覺悲傷,希望家中安寧,從而留在家中,不可離去,使得其投胎之期推遲,從而成為孤魂野鬼。

②「頭七」燒紙錢之時,要在家裡擺好酒席,而且越豐盛越好,畢竟「頭七」這天,是多位陰間的官員押送逝者回到家中,而這些陰間的官員口味也不相同,所以盡量搞的豐盛一些,以使得這些陰間官員吃飽喝足,不在畏難逝者。

③「頭七」這天不要去墳地祭祀,畢竟這一天逝者是要回家的,並不在墳地,所以要在家中祭祀;同時家中坐月子的女人,戴眼鏡的人,都不能在家,都要出門迴避,以免沖撞到逝者和各路陰間的官員,因為過了「頭七」之後,逝者就要開始黃泉路了,將一去不復返了。

以上說法都屬於傳說,並不是確有其事,而且各地風俗不一,很多地方特別注重「頭七」燒紙,而部分地區根本都沒有「頭七」這一說。「頭七」習俗源於宗教,大約在東漢之後,南北朝時期才開始興起,之所以定「七」為忌日,就是源於六道輪回說,所以宗教影響甚遠的地方,「頭七」講究就比較多;宗教影響相對差的地方,「頭七」講究也就相對差一些。

8、關於各個地方的死人地方的習俗?

一、中國人土葬
人死後多為土葬。舊時喪葬儀式復雜而繁瑣,而且有濃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彌留之際,子女必須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稱「送終」。瞑目時,燒草鞋、雨傘、包袱、香紙、錫箔,叫做「送盤纏」。將遺體置門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側,頭墊七塊瓦片,面蓋草紙,口含一枚紅紙包好的銅錢,腳後點一盞青油燈。同時差人帶一把雨傘往親友家報喪。到親友家,將雨傘頂朝上,豎於門檻上,親友接到凶訊,即備禮前往吊喪。女婿送壽桃、粽子、豬頭、全雞、全鵝;一般親友送香紙、壽被、輓聯、綢緞被面等。入殮,俗叫「落材」。殮棺前給死者梳洗更衣,然後由長子捧頭,女兒或女婿捧抱進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將親友送來的「壽被」一一蓋上,並由女兒、媳婦報送者姓名,最後合棺,謂稱「封材」。

出殯儀式最為隆重,富裕人家,出殯前要請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場,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殯日,要請有地位者宣讀祭文,焚燒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見弔孝親友。出殯時,女婿舉墳頭傘、背紙錢袋前導。親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隨後。一路鳴鑼擊鼓、吹嗩吶、散紙錢,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後,以磚為廓。晚上備「白事酒」宴請送喪親友,回贈每人毛巾一條,或白布五六尺,謂「謝孝」。建國後,喪禮的封建迷信內容大多廢除,葬儀從簡,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紗、小白花,舉行追悼會表示哀悼。1979年後,城鎮逐漸通行火化,農村仍以土葬為主。

二、 愛斯基摩人的冰葬
這是北美愛斯基摩人的葬俗。老人患病後不願成為家庭的累贅。當他們預感到死神將要來臨時,就對兒子說,自己年老睏倦,想要睡覺,需要一張獸皮。兒子會意,即准備一個冰洞,讓父親躺進去,用獸皮蓋好,然後用冰塊封住洞口, 父便安然死去。五天以後,兒子需在冰洞上方挖一小孔,認為這樣父親的靈魂便可離開冰洞,升入天堂。

三、 古巴人戴帽悼亡
在古巴熱那河流域部分地域,不論男女,平對任憑刮風下雨,一概不戴帽子;如果家中親人世,則戴帽一星期喪示悼念。

四、 大洋洲的架船天葬
這是大洋洲新愛爾絲島欽達須地區通行的葬禮。當地居民將「天葬」與「水葬」結合起來,人死以後,屍體被加以裝飾,放到一隻小船之中。然後,其他人將這只盛屍船架在樹杈上,實行天葬。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屍體便腐化。別人把剩下的骨骸,或者收集起來埋入地下,或者分散到家中,或者分散到森林之中。

五、多貢人的洞葬
馬里多貢族的喪俗。多貢人世居山區,其村落的某一處山岩頂端要建有用石塊壘成的小型尖塔。塔旁是一深不可測的山洞,用以安葬死去的人。多貢人對去世者要舉行洞葬儀式。親友鄉鄰攀上壘有小塔的山頂,並用繩子把屍體拽上去再吊入安放死者的山洞。此時「洞葬」就完成了,既不蓋土,也不火焚。

六、美國阿米族人一墓兩碑
這是美國阿米族人的葬俗。人們平時穿一身黑色衣服,而死後卻全身換上白色衣服。死者在家裡停放三天後才埋莽。墳墓上立兩塊石碑,一大一小,大的立在頭部,小的立在足部。

七、 墨西哥人的死前懺悔
這是墨西哥阿斯特克族的習俗。老人在離開人世前,要向祭司懺悔,把自己一生中所犯過失甚至罪惡全部都說來,求得神的寬恕。平民百姓要到祭司家懺梅,上層人物在自家懺悔。懺悔的日子越接近死期越好。懺悔前,懺悔者把香料投入爐中,並用手指觸地,表示向火神、大地宣誓,接著開始敘自己的一生,交代自己所犯一切過失。懺侮完畢,祭司要對懺悔者進行懲罰,用尖尖的木刺刺穿他的舌頭。有時木刺多達八十根。懺悔儀式過後,懺侮者如釋重負,不再擔心死後受到懲罰,可安心等待死亡了。

八、加譯爾半島的絕屍葬
這是大洋洲聖克里斯托巴爾島、加譯爾半島居民的葬俗。當地人認為死人的精靈會在村中游盪、作祟。因而,人死後,舉行過葬儀准備下葬的時候,要將屍體加以捆綁。有的是用繩子把死者腳指纏使,也有的是用席子把屍體包裹扎縛,然後,再埋入墓穴。認為這樣死人的精靈就很難出來擾亂村民的生活。

世界各國的喪葬忌諱
由於世界各國風俗民情不同,喪葬中的忌諱也各有不同。
在美國和英國,人們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中,節哀是知禮的表現,所以在喪禮中一般不大哭大鬧,表現得很有節制。在波士頓,吊喪的客人,不準吃3塊以上的三明治,如果吃了,就會認為不尊重被吊者或者是不吉利。

9、柳州風俗頭七是怎麼算

柳州風俗頭七:
頭七在家設靈牌,焚香明燭,供獻酒餚祭奠,下餘六七都到墳地化紙錢。一般以一、三、五等單七祭禮較隆重,親友皆至,孝子要哭靈;二、四、六等雙七,親友不來。孝子只燒紙、不哭靈,稱為「空七」。其中「三七」和「末七」尤為最重要,每逢這兩個「七」日,親友都要到墳上燒紙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場。「末七」又稱「盡七」,喪家大都要誦經禮懺,親友也要送冥幣、香、紙、大蠟、金銀斗等祭奠。

在柳州,約定俗成的葬禮可分為:收殮、豎靈、守靈、出殯、開告別會、三早、做七、安靈等幾環節:
1.收殮:為逝者擦洗身體,換好壽衣;
2.豎靈:中國民間有這么一種迷信的說法,人初終時,肉體雖死,但神志尚未泯滅,其靈魂在四處游離找不到依歸。豎靈的目的就是讓靈魂有所依歸。
3.靈:也叫守夜。古人認為人死後三天內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必須守候在靈堂內,等他的靈魂歸來。每夜都有親友伴守,直到遺體大殮入棺為止。演變到現在,守靈便是親人們連續三天聚在家裡,悼念死者,抒發緬懷之情。
4.出殯:在城市裡,出殯就是指在殯儀館開告別會,稱為出殯;什麼時候出殯,往往要根據准備情況、時令、至親到否,時間可長可短,大抵最短的為三日,依次為五、七、九日……人們多會選擇單數。
5.三早:是柳州人特有習俗之一,既從逝者火化當日算起的第三天早上,家屬帶上三牲貢品到
金壇(或骨灰盒)寄存點,焚香燭紙錢祭拜;也可在家中對著遺像擺設供台祭拜;
6.七:又稱七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出現的一種喪葬風俗。一般認為,人死後每隔七日為忌日,必須要祭奠一次。從人死後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其中「頭七」和「滿七」較為重要,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友都來燒紙,或到墳前(或金壇前)祭拜。
7.安靈,即下葬、安葬。就是將靈柩或骨灰盒由停殯處移往墓地,依時辰落柩下葬,時辰應該不能早過太陽日出、晚不能超過太陽落山,然後封蓋墓板或者掩土做墓頭的一連串過程

10、人死之後家裡有什麼習俗? 要全面點

送終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篤處於彌留之際,大都是情依依、意連連,思念兒女,牽掛親人。這時在家的兒女要日夜侍奉,不離左右,並要給在外的兒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兒女在接到此類電、信之後,都是歸心似箭,日夜兼程,望鄉哭奔,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一時見不上,不但老人不會瞑目,就連兒女也是終生遺憾,還會被人們指為不孝。有時說來也巧,一旦兒女進門,老人就「撒手歸天」一了。因此,兒女守護著父母去世,叫做「送終」。在這個時候,老人當著眾人面吩咐一些身後事,如「掌櫃的」誰當、事業的繼承、則產的處理、賬債的往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導等等,俗叫「托家事」。對老人臨終遺言,子女要一一應允,讓老人放心,即使死後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孫和親人守著他死去,俗以為這是難得的「善終」。老人病危,兒孫還在忙自己的活,必然會遭眾人的非議和親鄰的責罵。
人到病重沒指望的時候,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娘家來問病,這在當地是必行的禮節,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不然,人亡之後,突然去請他們督喪,他們是會借故刁難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請而不到,這時,惟一的辦法就是孝子長跪在門外,叩頭回話,求得同情和諒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喪儀條件要盡量滿足。因為,當地風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鬧了別扭,喪事就無法順利辦理。
穿衣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盥洗、整容。咽氣之前必須把壽衣(俗稱「老衣」)穿上,一則死後不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著光著身子走了,到了陰間還是無衣。壽衣大都是及早准備好的。當地習俗,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制,取「功德潤澤」後人之意。壽衣袖子講長,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後輩兒孫就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上,要穿單不穿雙,是避免凶事成雙的意思;在壽衣布料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怕有一個「邪」字,後輩人搞邪門歪道;特別忌穿皮革,因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來世變成畜生;可以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壽衣不能用紐子,只能用布帶,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後代出「逆子」。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壽衣里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後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壽衣上綴個白布條,以示在陰間也要為父母制服。除了公務人員之外,現在民間老人壽衣的樣子,多數仍沿襲清朝、民國時期長袍短褂的款式,可見封建習慣的頑固性。
人剛咽氣,趕緊要把預備好的「噙口錢」放人口內,「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幣,穿上紅線,放人死者口內後,把紅線另一段拴在壽衣布帶上,防止溜入腹內,待盛殮時揪掉紅線。
關於往死者嘴裡放「噙口錢」的事,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把錢稱為「寶」,把錢放進死者嘴裡叫「口中含寶」,寓吉祥之意;二是說人辛勞一生,不管貽留多少,「噙口錢」是最後帶走的「落頭」;三是說人死了就變成了「鬼」,「鬼」還要投胎再脫生,再變成人,有了「噙口錢」,來世不受窮。 有的在人死之後,還要給手裡攥塊饃饃,意味著在黃泉路上有飯吃,不挨餓,來生再世也不缺口糧。
停床
當病人換上壽衣之後,就應當將其從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來,作為臨死者最後告別人世的正式場所,親人們都守候其左右,讓其安詳地離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壽終正寢」。
屍體停放在兩條長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鋪上穀草,穀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俗叫「隱身草」。為什麼要鋪「隱身草」?過去傳說,人死後「魂」就離開了身體,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只覺得很輕松,就到處遊玩。為了使他玩得愉快,暫時不讓他看到自己的遺體,就用這些穀草隱藏起來。另一種說法是,人死後兩天以內鬼魂還不讓進「陰曹地府」,在陰間也不能胡游亂逛,又不能附體,所以要鋪上「隱身草」讓他暫時藏身。人死後,要把他的身體捋順好,使他仰面朝天躺著,用一張輕薄的黃表紙或白紙把臉蓋上,俗叫「苫臉紙」。人死後為什麼要用紙苫臉,說法不一。一說是因為人死後臉色會變得難看,親人們一看見他的面容,未免有些傷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臉紙」遮住;一說是觀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氣出紙動,還可搶救復生;一說是遮擋塵土,防止噪音,有讓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紙把臉蓋上。因此,人們非常忌諱活人用紙蓋臉,怕惹來不祥。

屍體入殮前,腳脖上套根繩圈,俗叫「絆腳繩」。傳說,「停屍」期間,如果遇上打雷閃電或貓從身上跳過,死人會突然站起來,碰上什麼東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丟手」,非常嚇人。所以,要用麻繩絆上,到盛殮蓋棺時再解去。

屍體停上屍床,床腳拴一隻白公雞,謂之「看喪雞」。「看喪雞」要一直拴到出殯。據說是為了防止貓、鼠、蟲豸嚙屍。「看喪雞」只能在集市上賣掉,喪家不能殺食。俗以為雞是為老人守過喪的,殺之不祥。

當地習俗只要病人還有一絲氣,絕對是不能動哭聲的,認為哭不吉利。只能在屍體擺放停當後,全家舉哀,放聲慟哭,用瓦盆作紙盆,燒上第一把紙,許多地方叫燒「倒頭紙」,當地俗稱「引路紙」。人們認為燒紙就是給死者送錢,好讓死者帶上「盤纏」安然上路。

喪儀以及祭奠先人要燒紙的習俗是怎樣來的?傳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天下轟動,名利雙收。蔡倫的嫂子見了眼紅,逼使蔡倫的哥哥蔡莫學造紙,蔡莫未得要領就背著弟弟自己造起紙來,造出的紙又黑又粗,無人來買,堆積滿屋。蔡倫的嫂子深感內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氣之下,就在妻子靈前燒起紙來,燒著燒著聽見妻子在棺材裡喊:「開門,開開門!』人們打開棺蓋,蔡莫妻子坐了起來,嘴裡還叨咕說:「陽間有錢通四海,陰間用紙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還肯放我回來。」後來逢人便說,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閻王殿,閻王讓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燒了紙,送了錢,小鬼們就爭搶起來,他們拿到了錢,就把我從地獄中放回來了。這樣,蔡莫造的紙能在陰間當錢使的消息很快傳開,原來堆積如山的紙就被搶購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為了賣紙,特意裝死,也沒深怪於她。由此,喪家燒紙的習俗就流傳下來,至今民間喪祭燒的還是較黑的粗糙紙,俗稱「斗底紙」、「升底紙」。

當地喪祭燒的紙有兩種:一種是叫「燒紙」,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塊粗紙,燒前用硬幣或紙幣在紙上拓一下,俗叫「打紙」,示意過版成「錢」,俗以為紙不用錢幣拓,在陰間就不能當「錢」用;另一種叫「陰票」,過去是木版拓印的鈔票狀的「紙錢」,上有「冥國銀行」字樣,面額仟、萬、億圓不等。燒這兩種紙,都是為了給死者送「錢」。

報喪

死者遺體停床之後,就要很快請來「陰陽」先生按死者咽氣的時辰推定「出殃』時間、來客開吊、出殯埋葬、「過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體日子,並把這些日辰用白紙開列出來,貼在牆上,喪祭儀禮按此如期進行。與此同時,請來「家門父子」頭面人物在一起商議喪事怎樣辦理,請「總管」,叫「知客」,定廚師,約吹手,開始籌辦喪事。由總管統籌安排,指揮動作,事主只是出錢出物當孝子。

喪儀諸事商定後,首先派人去舅家(男喪)或娘家(女喪)報喪,請他們來看死亡是否正常,兒女是否都在,壽材壽衣是否完備,喪儀規格是否妥當。娘、舅家人來了,孝子在門前跪齊,嚎哭迎接。他們看了死者遺容後,若無異議,喪事才能按原定計劃進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親等等,則由「家門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頭上門報喪,告知他們何時祭弔、何時埋葬,好讓他們如期前來弔唁。當地習俗人死後前兩日不穿白戴孝,俗稱「黑頭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報喪只能隔崖或隔牆喊,不能直入其門,俗以為「黑頭孝子」進門多有「沖撞」,會給主家帶來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螞很多,俗以為是「黑頭孝子沖的結果」。

「五服」以外的鄰里鄉黨及族人,聞得噩耗後,便主動拿上香、紙前來燒紙弔唁與死者告別,謂之「送紙」,「送紙」的人多,就證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緣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盡快埋葬。因此,打墓是喪事中第一件要緊的事。當地人歷來特別相信「風水」、「脈氣」,認為祖先理在「藏龍卧虎」的「風水寶地」,後輩兒孫就可以陞官發財,福祿並臻,人丁興旺,奕世不衰。富貴的說是「墳里『脈氣』好」,貧賤的說是「墳里沒出下」,把後人的際運歸結於前人墳墓風水的好壞。所以,人們在墓址的選擇上非常慎重和認真。

人死後,由長男主孝陪同陰陽先生拿.上羅盤、戒尺、繩丈、木橛、钁頭等同到預定的墳地。根據八卦的來龍去脈、相生相剋之理,參照八卦太極圖、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斷善惡吉凶,選擇「風水」好的「山向」,勾畫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還要兼顧後來,夫妻並埋兒子為父母「掛腳」等事宜。如果葬於祖塋(俗叫「老墳」),穴位就好定,因為原先都是測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塋,那就需要用八卦羅盤反復測看、劃線定位,同時插上五色旗子,擺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瑩禮,當地把這種儀式簡稱「成塋」。解放後,墳地統一規劃,大田中的墳頭多被平毀,普遍實行了公墓制,塋地選擇的陋習已被破除,但「墓穴」請「陰陽」先生勘測定位的習俗仍在延續。

「陰陽」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後,還要選擇黃道吉日才能破土動工。

過去,動土時,孝子還要燒香表、行大禮,祈神保佑,也就是為老人修陰宅的「奠基禮」。當地埋人的墓穴從構造上分兩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約7.5尺至8尺左右,寬約4尺左右;二是「穿堂窯子」,在「明庭子」底部大頭一端,挖一個大小能放進棺材的土窯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過去當地土葬除了官紳,一般不用磚石。改革開放以來,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規格也隨之升級。現在,「穿堂窯子」大都用磚箍,俗稱「磚箍墓」。還有些人趁老人健在時,就箍好了墓。一則為老人去世後,有備不忙;二則讓老人看一看自己歿後的「居屋」,以表兒女孝心。

當地人「打墓」還有許多講究:一是「陰陽」先生定好的穴位、釘好的木橛、劃好的開挖線,任何人不得移動或修改。二是打墓時間的長短,以靈柩在家停放時間的長短來決定。自「吉日」破土動工後,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須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後。如果靈柩停放時間短,很緊迫,那打墓人就得風雨不避,日夜去干,絕不能誤了下葬時辰。三是打墓人都是親鄰相幫,一般不僱用。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盡力款待。過去,每當吃飯孝子都要「以跪伴食,無命不起,直至食終」。如果時間緊迫,飯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飯以食完不剩為好,萬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諱帶回家中。現在,孝子「以跪伴食」的習俗已廢止。但是,孝子必須每天去墓地給打墓的人敬煙倒茶,磕頭示敬,吃飯時要給打墓人敬酒,這是絕不可少的禮儀。

盛鹼

人死後三日內,若無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屍體抬進棺材裡,俗叫「盛殮」或「人殮」。「盛殮」時全體孝子參加,親鄰幫忙,必須有娘舅家人在場,或得到他們的允許,並由本族年長者主持,否則不能「盛殮」。

屍體入棺,要穩正屍位,整飾屍相,下鋪紅褥子,上蓋紅被單,也取後輩紅紅火火之意。屍體與棺壁之間,緊插用紙包裹的松柏鋸末、葉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動。安排就緒,方可蓋棺,俗叫「合龍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開。俗語說:「寧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所以,如果「盛殮」時,娘、舅家人未到,奔喪親人未至,「龍口」就不能合,棺蓋留個縫隙,等他們看了遺體之後,才能「合龍口」。

當地死人「人殮」還有個講究,就是舉屍入棺時,要由長子(承宗人)捧頭,其他人抬屍,小心翼翼地把屍體放入棺內。由於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響,長子「入鹼」捧頭,起靈摔「紙盆」,出殯領頭「扯纖」,以至以後的祭奠抱「牌位」、燒紙、酹酒,都是長子一人的事。只要長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

死者「入殮」後,孝子磕頭燒紙,痛哭舉哀。接著,請人書寫「銘族」,當地俗叫「主族」。所謂「主族」,就是在7尺長、2.5尺寬的紅綢或紅布上,寫出死者姓氏、名諱、評語等。生前有官職的還要在姓氏前加官銜,其評語叫「公評」,無官職的其評語叫「鄉評」,女的其評語叫「閨評」。下款還要把書寫人的官銜或學銜寫上,其姓名另用紅布或紅紙寫好貼上。「主旌」最好是請當地名人領銜寫,寫罷喪主必須恭謝,能請動名人,算是很有臉面的事。「主旌」雖然寫法不一,但一般如下:

為什麼要寫「主旌」?因為死者「入殮」後,其形貌已不可見,故用以書寫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標志。當地喪事有的將「主旌」掛在靈前,有的開吊日掛在庭院內,作為象徵,供客憑吊,以示對死者的敬重。「主旌』在下葬時,取掉題寫者姓名,展蓋於柩上,與死者一起埋葬。

設靈堂 「靈堂」是停屍、放柩、供人們祭奠及孝子守喪的地方。在廳堂正中掛一幅能遮蔽屍床或靈柩的大帳慢,帳慢正中書一大「奠」字,帳慢前空中懸吊剪有各種圖案的條形白紙「吊簾」,上書「嚴父(慈母)養育恩似海,兒孫未報終是憾」等悼語。帳慢前擺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帳慢處供奉標志死者靈柩的靈牌或遺像,桌上擺上茶飯、點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陳列香筒、香爐等祭器,同時點上白燭。桌前糊上白紙桌裙,放著白紙包裹的土蟹,供灑酹奠酒用,還要放上「紙盆」。供孝子燒紙和來客祭奠盛紙灰。桌子兩側鋪上穀草或麥草,供孝子守喪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門左右擺列「紙活」。這種「紙活」是由「紙活匠」用葦子、色紙扎糊而成,喪主掏錢購買。「紙活」的形式有:靈庭、過亭、冥兒、冥女、冥馬、仙鶴、祥鹿、鮮花、瑞草等等。還有「七星劍」、「十二件」等名堂。陳列多少根據喪家經濟狀況而取便。

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門上,在開弔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貼上白紙喪聯,當地流傳的「白事」聯語大體都是:「倚門人去三更月,泣杖兒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紅日落,思親常望白雲飛。」「三更月冷鵑猶泣,萬里雲空鶴自飛。」「白馬素車愁人夢,青天碧海悵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風明月何處尋。」「悲音難挽流雲駐,哭聲相隨野鶴飛。」「三徑寒松含露泣,半窗殘竹帶風號。」「旌飄戶外含孝意,韻滿堂前慟悲情」等哀輓死者的套語。但要注意的是在聯語上要區別男女,否則就會鬧出笑話。

總之,在靈堂和庭院布置上要營造一種白茫茫、凄慘慘的喪事氣氛。

出子

人死後第三日早八九點鍾左右,是當地約定俗成的「出子」日辰。「出子」就是「出門告」、「出報訃(訃聞)」。當地也叫「成服」。叫「出子」是因為有顯示子孫多少的意思。「出子」是喪儀中絕不可缺、嚴肅而隆重的一環。「出報訃」的實際用意在於向社會公開宣告喪事。另有一種迷信的說法是,不「出報訃」,亡人還自不知死,出了「報訃」,亡人才知道在陽世的壽命終結。「報訃」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內的子、侄、孫寫在紙上(不上女性),貼在一個長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門外,供人們觀看和了解。寫「報訃」在民間至關重要,若是死者無子,也無既定的繼承人,「出子」時必須臨時在侄輩中選一人作為承宗子寫在「報訃」上,寫了誰,誰就有「合法」的財產繼承權。「期服」、「大功」、「小功」等項下,應寫誰,誰在前,誰在後,誰遠誰近,都要慎重對待,絕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內、孝子之間會打架鬧事,弄得喪事混亂,家族不睦。「報訃」由陰陽先生書寫,格式不盡一致,一般寫法如下:

訃聞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殞滅,禍延顯考X府君諱XX(女性則寫:顯妣X府X孺人)。距生於XX年XX月XX日,不幸於XX年XX月XX日因積勞成疾,在本宅壽終正寢,享年X十又X歲,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絕,親視含殮,停柩在堂,尊禮成服,承嚴(慈)命茲定於X月X日開奠,X月X日X時扶靈柩安葬X處哀此訃聞。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

齊衰期服孫XXX泣血稽首

齊衰五月曾孫XXX技淚稽首

小功服侄XXX拭淚稽首

麻服侄孫XXX拭淚稽首

所謂「成服」,就是在「出子」時,全體孝子穿白戴孝(詳見第二章第五節),拄起哭喪棍(俗稱「哭棍」,即柳枝纏上牙狀的白紙條,),滿院一片白。「孝服」的縫制沒有成規,一般除了給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縫「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門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備,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後,就要在靈前跪草守喪,接應來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殯。孝子特別是親生子女在守喪期間,按舊禮要求,不洗臉,不剃頭,鞍著鞋,不坐凳,不吸煙,見人低頭,不食葷腥,寢苫枕塊,更不得亂開玩笑,嬉皮笑臉;女子不可塗脂抹粉。這種舊禮,現在多已廢止,但守喪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襲。

「出子」時,所有孝子要到齊,娘舅家人要在場,女婿、外甥及至親也要參加。吹著嗩吶,奏起鼓樂,全體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後,由長子懷抱「報訃」領頭,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隨後,排成一串,哭奔大門以外,把「報訃」放在顯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燒紙磕頭,再返回靈前燒紙獻飯。「出子」時孝子越多,陣容越龐大就越體面,人們藉此來顯示死者兒孫滿堂,家族人多勢眾,所以,民間對「出子」的禮儀非常重視。

請主

實際上是請「陪客」,但當地人卻叫「請主」。就是在開弔祭奠的前一日下午,把「五服』之內先於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靈」請回來,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禮。男死請「兄、弟」,女死請「妯娌」,男女不能混請。「請主」時,前有鼓樂吹打,孝子列隊跟隨。請誰,誰的長子抱其「牌位」領頭燒紙,墳頭在的在墳上燒,墳頭平了的在十字路口燒紙。吹吹打打,滿坳轉悠,也有向村鄰宣告第二天開弔祭奠的意思。「請」完回到自家大門上,早有女孝子跪成一片,嚎哭迎接,然後回到靈前,把所有「牌位」以新故者「靈牌」為中心,分左右、按長幼雁翅形擺放停當。接著磕頭燒紙、獻飯,好讓他(她)們一起「吃、喝」。

「請主」完了之後,女婿、外甥或兒子向死者獻羊,俗叫「領羊」(也有提前「領」的)。「領羊」就是把綿羯羊拉到靈前,贊禮者面向靈堂高喊:"x x獻羊者名字),給你領羊哩!」有人便把水灌入羊耳,灌後還說:「抖毛大領。」羊受冷水刺激全身抖動,就算是死者「領了」,拉出去宰殺作席場,第二天待客。為什麼給死者「領羊」?有的說是送給死者在陰間當馬騎的;有的說是讓死者食用的;有的說是讓死者馱錢的。人們各有自己的理解,沒有什麼定論。

開吊

一般在安葬前一日,設席待客祭奠。所謂「開吊」也有公開祭奠的意思。當地俗稱「來客」或簡稱「奠」、「吊」。此日來客最多,也是喪事的高潮。

當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燒紙,「執客」動手,在大門以外「出紙」。當地人把這種「紙」叫「大紙」,是由「紙活匠」用各種色紙(以白紙為主),鑿刻出金錢、花紋等圖案,用葦子作骨架,紮成亭台樓閣模樣,然後粘糊串連成筒狀長條形,外加紙質旗蟠飄帶,吊掛在兩丈左右的高桿上。其簡繁由喪家自定。「出紙」有揚幡招魂、招回死者靈魂享受祭奠的意思。

「出紙」畢,接著是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給亡靈獻飯。獻飯時,還要把喪事中殺了豬的豬頭都獻上。來客一看祭桌上的豬頭,就會知道過喪事殺了幾口豬。

當日,親朋鄰里陸續前來祭奠,喪家大門外設「禮桌」、「禮簿」,有人專門登記來客和禮品,俗叫「上禮」。凡有來客都鼓樂齊奏,熱情歡迎,有「知客」專職接客。客人先在「禮桌」「上禮」,再到靈前燒紙奠酒。禮品中若有「名人」題寫的匾幛之類,要在贊禮人的帶領下,樂隊前行,孝子列隊隨後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示尊重。近年來,喪事奏樂除了嗩吶以外,又引了西洋鼓號,就顯得更加壯觀、莊重、氣派。

來客祭奠多贈「燒紙」、貢香、台蠟、紙活、禮饃、現金(俗稱「奠儀」)等;至親也有送恭旌、靈條子(布料上面貼上悼詞)、輓聯的;還有敬獻花圈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後,雖然政府提倡「厚養薄葬」,「喪事簡辦」,但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喪事規模上有所升溫,攀比之勢蔓延。許多人以喪事匾、幛多為榮。不管誰死了,生前德業如何,「行情」送禮的人們都要湊在一起,請有「職銜」的人掛名題詞,製作匾、幛以示悼念和敬意,所以,匾、幛就有了濫、俗之嫌。

來客在靈前燒紙奠酒後,就有人散給他們「孝紗」,以作佩戴。接著由總管安排,知客招呼他(她)們人席就餐。不參加第二天早上「送埋」的一般親友,飯後即可向喪主告別離去。

祭禮

喪事應當過幾天,在當地沒有定則。一是根據「陰陽」先生推算選定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據喪家的籌備情況定;三是根據時令季節定,如盛夏就得快葬。因此,喪事過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過去,還有因「年命」不利,不宜動土或其他原因而厝柩待葬的習俗,就是把靈柩用土蟹砌埋起來存放,等待吉日吉時再過事埋葬。

當地喪事大體分為普通事、官賓事、加祭事三種類型。普通事無主官、土官、禮賓,有少數吹手吹奏嗩吶即可。不行「點主」禮,僅跪草守靈,燒紙奠酒,接待來客祭奠而已。官賓事樂隊龐大,禮節復雜,耗費極大,惟富有人家才能辦得起。要請有功名的主官一人,土官一人,禮賓四人,著舊式袍服,戴舊式禮帽。分別有祭墓誌銘、祭大木、行家祭禮(即「三獻禮」)、「點主」禮,還有墓前「祭後土」等等儀式。每舉行一項儀式都須鼓樂齊奏,呼叫贊禮,三拜九叩,讀文祭告。過去,有些喪家還請和尚、道人誦經「打醮」,超度亡靈。加祭事(也叫「追祭」)就是過去因家貧或其他原因,覺得父母葬禮不隆,後來兒孫發了財,選擇吉日另行祭奠;或是另擇「風水」改葬、遷墳(俗稱「翻埋」)。其形式可以按普通事過,也可以按官賓事過,主要是祭奠亡靈,緬懷老人生前對本人的恩德,宣讀哀詞祭文,為死者歌功頌德,為自己揚名誇富,也叫給老人「補心」。

那麼,什麼叫「點主」?

人死了以後,兒孫們就要為他(她)們製作、書寫牌位和靈牌,牌位用於後來祭祀供奉(有的坯子是提前製作的),父母牌位(柏木)放在一個木質帶套的座子里,俗叫「神主樓」。據說,源於《二十四孝》中「丁蘭刻水重行孝」的故事。靈牌是標志死者靈柩,並隨靈柩一起埋葬。特別禁忌靈牌和牌位放在一處或互相見面。

有的在牌位背面還簡要寫上死者生卒時間和行述。當地講究的是,「牌位」上書寫亡人姓氏名諱的一行字,必須取合「生老苦病死」五字中的「生」或「老」,「神主」的「主」字一定要落在這兩個字上,「生」字最吉,「老」字次之,就是說這一行字的字數必須是6或7、11、12、16、17字,余類推。

「點主」是官賓事中的一項儀式,其過程是這樣的:將「主官」事先安排在鄰居家中(假稱「公館」),孝子列隊由贊禮人帶領,鼓樂細吹細打,到「主官」門前樂奏三遍,「主官」出門行上路禮,事先安排人扮作「八抬大轎」狀,兩側舉著「肅靜迴避」牌和芭蕉扇、四面彩旗,鳴鑼開道,緩緩前行。作「主官」的文質彬彬、慢條斯理,孝子五步一叩,十步一拜,炮聲噼啪,鼓樂伴行,後面有一人燒紙,一人撒五穀雜糧和「紙錢」,叫做「打散錢」。十字路口要安排一名假扮的貧苦百姓攔轎「告狀」。回到靈前,樂人三次「報鼓」;廚師用一塊紅紙包一方塊豬肉獻給「主官」叫「獻印」,「主官」均給他們賞錢。廚師領賞之後還要說:「祝老爺高升再高升!」等吉利話,然後「點主」。因為牌位上或家譜、家影上,其他字均已寫妥,只有「神」字缺最後一豎,「主」字先不寫一點,行點「主」禮時,由「主官」用毛筆蘸上硃砂紅去完成。贊禮人拖長聲音高喊:「通一神!」「主官」便補寫「神」字一豎;接著高喊:「點一主!』,再補寫「主』,字一點,統稱「通神點主』,。「點主」後,一些人還讓「主官」給小孩印堂虱個紅點,以圖吉利。行「點主」禮的目的在於藉助「官威」點化亡靈,使其在陰間有體面、顯神通,更好地保枯後人。

以上一些迷信虛妄、故弄玄虛的繁文褥節,如今多已廢除,但悼念祭奠,磕頭燒紙,穿白戴孝仍是葬事的主體。

等等 太多了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