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潮汕風俗辦福敬

潮汕風俗辦福敬

發布時間: 2022-09-10 09:04:02

1、關於潮汕家鄉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貼門神,貼春聯,吃團年飯,迎財神,放鞭炮,送壓歲錢。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 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 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近幾年來興起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就是23:00到次日1:00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是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拓展資料

在中國傳統的節日中,最熱鬧,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是春節。春節, 是農歷的元旦,是一年歲月更新的開始。每當年底臨近,人們便開始緊鑼 密鼓地籌辦年貨了。因為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大節,故此,潮汕地區便有 著許多既同於中原地區又異於中原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2、廣東潮汕地區過春節的風俗禁忌

潮汕地區的春節風俗文化比較濃重,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廣東潮汕地區過春節的風俗禁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廣東潮汕地區過春節的風俗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春節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所以這幾天即使有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罵,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春節其間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廣東潮汕地區人們過的春節的習俗

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准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春節貼春聯和門神習俗的來歷

據說春節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根據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神話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裡面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時,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須回到鬼域。鬼域的大門邊站著神荼、郁壘兩個神。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老虎。因此所有的鬼都害怕二人。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古人認為,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

3、潮汕人過清明節的習俗 200字 我會給分的

潮汕各地掃墓時間雖不盡相同,基本流程卻幾乎一樣,除草-填土-掃墓-描色-掛紙版-上祭-點香-敬福-跪叩權-燒錢-奠酒-跪叩-跪叩


潮汕地區保留著完整的上古祭祀習俗,比如三跪九叩頭之禮、描色和掛紙

重禮敬祖,清明掃墓是有很大的講究的,禁忌:

1、著裝:衣著要整齊,忌著大紅大紫裳褲;

2、掃墓前:宜食素;

3、掛紙動作:身體不好或諸事不順的人不要參與;

4、掃墓整個過程:忌大聲喧嘩,嬉笑玩耍,亂跑亂跳,隨處小便,忌踐踏或評論別家墳墓,不可在先人墓地照相。

5、待墓地紙錢和香火熄滅後方可離開墓地,以防火災。

4、潮汕春節的風俗特色

潮汕地區特有春節「勞熱」活動,又稱「營老爺」,是潮汕最重視的遊行祭祀活動,一般都在農歷正月、二月輪流於各鄉村舉行,祈求風調雨順,全村平安。

各村表演節目,小朋友們挑著燈籠跳著舞,旁邊的鑼鼓喧天響,年輕姑娘們身穿美妙的旗袍或具有潮式風情的戲服,整齊的著裝異常鮮艷和美觀,給這個節日增添了亮麗的色彩。所用樂器不在多,鑼鼓敲起來,嗩吶吹起來,優美的潮州樂曲回盪在歡樂的節日里。

表演結束後就開始游神,游神隊伍中的主角是武帝廟的關老爺,和來自十四鄉各寺廟中供奉的老爺們。還包括之前表演節目的隊伍,浩浩盪盪地在鎮中各處巡遊。最後在漫天煙花下,把老爺們又送回武帝廟。整個游神環節從下午一直持續到晚上。

5、潮汕人過年有什麼習俗?

一、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二、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三、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四、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

五、摜春盛(挑禮盒)

春節期間,潮汕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盛 」(春,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盛」)。

6、潮汕特色的風俗習慣

一、冬節 

冬節即是二十四節候中的冬至,時逢農事空隙,一年將盡,因此也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圓,以表示大團圓。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節丸」便長一歲)、上墳掃墓等(清明行「過春紙」,冬至行「過冬紙」)。

二、勞熱 

「勞熱 」民俗起源於潮州人民對土地的無比崇拜,對土地崇拜導致「土地之神」一說的產生。土地之神,古人稱之為「社」,潮州人則將其稱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鋪、家裡、工廠,都會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莊也可以見到)。

「勞熱」這一民俗活動在潮州傳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三、潮汕婚俗 

潮汕婚俗舊時較注重「明媒正聘」。其禮俗雖各地繁簡有異,但較一致的提法和儀禮是: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俗稱「六禮」。也有將其概括成「四禮」:文定、請期、送聘、迎娶。

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舉行「開井」、「舂米頭」、「攪泔」等儀式;滿十二天或滿四個月要行「歸寧」禮——「返厝」。頭、二「返厝」,新娘在娘家炊煙起時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娘家過夜。

四、吊燈習俗

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五、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成人禮習俗,15歲(虛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凡是有15歲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陰歷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雄雞、鴨、豬肉)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從此可以走出花園。

7、潮汕傳統節日的習俗都有哪些?

潮汕傳統節日
時年八節
潮汕地區有句話叫:「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 」潮汕地區「歲時節日」的各種活動,世代沿襲相傳,蔚然為俗。或紀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蘊義。潮汕人多於這些節日回家與親友團聚,增進彼此大鑼鼓 嵌瓷 工夫茶 燒瓷的情感和凝聚力。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在潮汕地區,過年一般要熱鬧四、五天。春節當晚,大街小巷,家家產戶貼春聯,張燈結綵。吃團圓飯。春節一早,大人攜小孩子帶上一對或二對生柑(稱「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節的文娛活動有英歌舞、營大鑼鼓、擎大標、布馬舞、舞龍、獅、鯉魚等。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俗稱「燈節」,潮汕人叫「正月半」,歷來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說。當天家家戶戶門楣上都要插上榕葉、竹枝,以保平安;慶元宵的節目主要有:營老爺、賞花燈、添燈、猜燈謎、拋錢擲彌勒佛等。
清明節
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過紙」。舊時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用紅漆油出新石碑號,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黃白兩色紙條,舉行祭禮。
端午節
潮汕人稱端午節為「五月節」,潮汕賽龍舟分「真龍」和「假龍」兩種。在包粽方面則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氣象諺語,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施孤」、「鬼節」,也叫「盂蘭勝會」。「施姑」當天,潮州人或以村為單位搭台「施孤」,或在自家門口擺上祭品、錢紙,祭畢燒錢紙、撒白米於地上,焚香禱祝,並把香插在房前屋後的地上。
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主要節目有:1.芋頭祭祖。潮汕有句俗諺:「河溪對嘴,芋食到畏。」;2.拜月娘,多數人家會在中秋前一個月精心製作工藝品用以拜月,拜月當晚必不可少的物品還有如八仙桌、「(八仙)寶仔」、大香、各類水果、餡餅等,拜月者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3.燒塔。這些節目的每一個元素幾乎與潮汕人的抗元歷史有關(傳遞信息)
冬節
冬節即是二十四節候中的冬至,時逢農事空隙,一年將盡,因此也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圓,以表示大團圓。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節丸」便長一歲)、上墳掃墓等(清明行「過春紙」,冬至行「過冬紙」)
除夕
潮汕人稱之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節日活動是從祭祀祖先開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發沐浴換新衣,然後開始祭祖。祭品和儀式,祭過祖先,把大門、廳門、房門的舊對聯都撕下來,貼上新春聯。而後有「圍爐」吃團年飯、給壓歲錢(又叫「壓腰」)。和守歲諸環節。
勞熱
「勞熱 」民俗起源於潮州人民對土地的無比崇拜,對土地崇拜導致「土地之神」一說的產生。土地之神,古人稱之為「社」,潮州人則將其稱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鋪、家裡、工廠,都會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莊也可以見到),「勞熱」這一民俗活動在潮州傳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吊燈習俗

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吊燈習俗
出花園
「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成人禮習俗,15歲(虛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凡是有15歲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陰歷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雄雞、鴨、豬肉)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從此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
工夫茶 燒瓷 花燈
傳說記載:「出花園」中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於明嘉靖年間潮州府狀元林大欽有關。

8、潮汕拜神風俗

潮汕習俗信仰:拜神
潮汕人的信仰對象是龐雜的,無論是一塊石頭,抑或是一株老樹,只要人們覺得它有靈氣,就會對它頂禮膜拜。但從普遍崇拜的對象看,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自然崇拜
自然神崇拜主要來源於遠古。在原始人眼裡,強大的自然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木石,鳥獸蟲魚等;神秘的自然力如風雨雷電、霓虹雲霧等;都具有至高無上的靈性,往往能主宰人的命運,改變人們的生活。因此,在人不能征服和認識它們的時候,就只好把它們當作有生命力的神靈加以頂禮膜拜。這種原始的宗教信仰與活動,就叫做自然崇拜。在潮汕人的崇拜對象中,其中不少是自然崇拜的遺留陳跡。
在古代,對太陽的崇拜是非常普遍的宗教現象。太陽普照大地,給人們以光明,使萬物得以生長。一旦沒有太陽,天昏地黑,世界一片黑暗。因此,在原始人眼中,太陽具有一種無比神秘的威力,因此對之無比敬畏。潮汕人至今仍然把太陽當作崇拜對象,而且把每年的3月19日作為太陽公聖誕。這一天,家家戶戶要用面條以及紅糖祭祀。
月神也是自然崇拜的對象。祭祀月神最隆重的儀式是中秋。在八月中秋到來之前,家家戶戶的家庭主婦都忙著用糯米粉末、糖製作月糕,或用花生米、糖、麥芽糖等製成桃形的「地豆桃」或四方形的「地豆方」。這天晚上,玉兔初升,人們便在庭院中擺放供桌,農村人還會到田裡取來兩根甘蔗,在供桌上搭成一個拱門。祭月一般由家庭主婦主祭,男人不祭月。因為男人屬陽,月屬陰,陽不祭陰,怕產生沖撞。婦女們祭月,先焚香祈告,並拿兩片由竹頭或木頭製成的杯,摔到地上。如果兩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兩面都成正面,則是「穩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則為「聖杯」,是吉兆,預示著祈告內容可以實現。小孩們總是喜歡將書包,嶄新的課本用作業本、鉛筆放在供桌上,以祈求讀書聰明。
星辰,在潮汕人看來,一顆星星便代表地球上的一個人。人死了,則代表著這個人的這顆星星也隨著殞落。因此,每當人們看到流星墜落,總會說:「又有人死了。」 風雨雷電諸神的崇拜,在原始人的頭腦中,人們對風雨雷電等等自然現象感到不可理解,認為冥冥中必有神祗主宰著這一切。特別是雷電,當燁燁閃電劃破長空、隆隆雷聲震撼大地之際,即使現在的人也不由膽顫心驚,更何況是古人。當人們看到:隨著霹靂一聲巨響,即使是參天的古樹也被劈成兩半,即使是堅固的屋宇也要坍倒,即使是蔥郁森林也會燃起熊熊大火......所以,人們對雷電的「神力」感到不可測量。現在的潮汕人,仍然把雷電看成一個神秘的神祗,並尊稱為雷公。人們認為,雷公專司人間善惡,如果作惡多端者,必遭雷公懲罰。
土地崇拜來源於遠古時代,土地生長五穀,萬民賴以生存。因此,人們對土地感恩戴德,「凡土之所在,人皆賴之,故祭之也。」(蔡邕《獨斷》)在過去,土地神稱為社神。社者,五土之總神。祭土地之俗,潮汕人一直沿襲。據《澄海縣志》嘉慶本載:在社日,縣官率所屬官吏具備鼓樂到東門城郊,迎接土牛。到立春日,縣官鞭碎土牛,名叫「鞭春」。人民爭拾土牛碎片回來放在床上,說是可以壓邪。這里所載的,是人們在社日里的一些活動。這些活動,表現了人們對土地的崇拜,不過,現在這些方式已經被時代所淘汰。現存的方式有:每年的農歷6月26日,是土地神聖誕。這天,農民家家戶戶必須備辦牲禮祭祀。還有,每個農忙季節里,農民收割,播種時候,總忘不了帶一些祭品置於田頭,並焚香祈告。在山裡生活的人,他們認為土地神可能就依附在一些古老的樹木上面。因此,對這些樹木往往十分恭敬,有的人用三塊石頭壘成臨時土地廟。於是,這就成了土地神位所在,上山的人不得在土地神位面前撒尿,更不允許男女在那裡野合,以免褻瀆神位,冒犯土地神。
潮汕人在十月十五日還有一次祭祀五穀神的活動,有的農村地區尚有「五穀母」廟宇,神像赤身露體,只用樹葉或獸皮扎於下身。這一天,農民用新收獲的米碾成粉末,然後製成扁擔、籮筐等形狀的餜品,天剛麻麻亮時,挑到田頭祭祀。這種習俗,跟土地崇拜也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在潮汕地區,一些古老的樹木,特別是一些生長在村頭巷尾的古樹,人們對其敬若神明。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古老的樹,要麼是已有了樹的靈魂,要麼是有別的神明依附於其中。因此,較為隆重的是在樹下築廟建宇,並稱為「樹爺宮」。於是,每年祭神祀鬼,也必須到「樹爺宮」里祭祀一番,甚至要在宮前搭戲檯子,為樹爺演戲。簡單的,則用一塊番薯作為插香的香座,便可祭祀了。這種樹,不準攀折,更不準砍伐。否則的話,會導致整個村遭殃。
關於鳥,在潮汕鳥類中,喜鵲、燕子和烏鴉三中都帶有一點崇拜色彩。喜鵲又稱「客鳥」,相傳是報喜的鳥。因此,每當人們聽到喜鵲叫聲時,總滿心歡喜。燕子也是吉祥鳥,每年的二三月間,花紅草綠,春燕剪柳,它們往往在這個季節南飛,並且最喜歡把巢築在人家屋檐下,或者廳堂上。在潮汕人眼中,燕子降臨誰家,誰家就被視為家運將旺的徵兆。因此,人們不但不打擾它們,甚至為之提供方便。即使每天必須為它們打掃糞便,也是樂此不疲。至於烏鴉,同其它地區一樣,潮汕人也將它視為不祥之物,即使打獵的人也不敢隨便惹它,怕引來災禍。
值得一提的是,潮汕人盛行的祀蛇風俗。在清代吳震方《嶺南雜記》中,有一則關於潮州人祀蛇的記載:「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龕中皆石也,欲見之,廟祝致辭而後出,盤旋鼎俎間,或倒懸梁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糾結,不怖人亦不螫人。長三尺許,蒼翠可愛。聞此自梧州而來,長年三老尤敬之。」
在潮州的地方文獻中,可以見到不少關於祀蛇的記載。《潮州府志》卷十五:「青龍廟」條載:
「廟跨城南大堤,當韓江之沖,神靈素應。常有靈物蜿蜒憑龕次香案間,其色青,是曰青龍。」又說:「潮人睹青龍之來,輒謂之神降,奉益虔。至不敢曖昧質諸祠下。」《海陽縣志》卷七「風俗」引黃釗《潮州神弦曲。青龍神》:「獸皮冒煙日卓午,蜥蜴上天求作雨。城南大堤擠士女,咒香作雲蒸花礎。青龍蜿蜒誰敢侮,潮人奉神曰若禹......」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在清代,潮汕人崇拜青蛇,已經是蔚然成風了。
潮汕人崇拜青蛇源於何時,這並沒有確切的記載。不過,從文字資料中知道,從宋明始便已有崇拜蛇的習俗了。 《浙江通志》載:「沈造,字次仲,縉雲人。政和中進士。及制潮時,有韓山神,須男女以祭,造至即焚其廟,毀像,得巨蛇,得巨蛇而殺之,凶祀遂絕。」
順治《潮州府志》又載:「宋,胡穎為廣東經略安撫使。潮州僧寺有大蛇,前後仕潮皆信奉之。前守去州,人以為未曾詣也。已而旱,咸咎導不敬蛇所致。後守不得已而詣焉。蛇蜿蜒出。守大驚,暴卒。穎至廣州,聞其事,檄潮州,令僧舁蛇至。至則其大如柱而黑色,載以欄檻。穎令之曰:『爾有神靈,當三日見變怪。過三日,則汝無神矣。'及期,蠢然猶眾蛇。遂殺之,毀其寺並罪僧。」
《寧國府志》載:「陳詮,太平人。任潮州府照磨。府城外有妖出大石下,每年祀以人。詮怒,積薪石旁,火以石裂,震死一巨蟒,妖遂絕。」 沈造任潮州通判是在南宋紹興年間,胡穎任廣東經略使在南宋咸淳年間,陳詮任潮州照磨在明正統年間,由此可知,宋明時代,潮州人已是相當崇拜蛇神了。
現在的潮州已經沒有如此大規模的祀蛇活動。不過,在較為荒僻地方,特別是靠山的一些農村,對蛇還是十分敬畏的。大多潮州人對蜥蜴、壁虎尤極盡愛護,認為蜥蜴是觀音娘的寵物,而壁虎是灶王爺的信使,因此不能打它們。
二、三教諸神崇拜
對三教神祗的崇拜,也是潮汕信仰民俗的重要內容,佛教方面,主要崇拜佛祖(即如來佛)和觀音菩薩。在潮汕大小各個廟宇裡面,都供有佛祖法像。規模較大的寺廟是潮州城裡的開元寺。開元寺始建於唐朝。開元寺的僧眾,在每年四月八日「浴佛節」一定要舉行隆重儀式紀念佛祖壽誕。一般寺院,庵堂就沒有這種隆重儀式。不過,在這天,眾僧尼總要製作一種用黑芝麻、花生仁、爆米花、白糖等製成的「油麻圓」(潮州話的「圓」與「緣」字諧音),並將這些東西貢獻佛前,然後廣贈施主,取其與之結緣的意思。
在潮汕人心目中,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度四方的偶像。現在人們不僅僅到廟里祭拜,而且將一尊一手扶玉瓶,一手執楊柳的觀音請到家裡,每日里焚香祈告,並祭以時鮮水果。在觀音娘娘面前,不能花言巧語,不能有惡言毒語,只有心誠才能得到她的保佑。
道教諸神中,最受人歡迎的莫過於財神。因此,在每年春節前後,人們都忙著置酒席、接財神,以祈求來年的好運氣。民間傳說,財神共有幾個:「正財神」趙玄壇元帥;「偏財神」五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武財神」關聖帝君。年畫中,多數印上趙公元帥的形象,趙公元帥面似鍋底,手執鋼鞭,雄赳威武。「五路財神:」傳說是五個劫富濟貧的大盜,死後被封為財神。而「文財神」則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及「喜」神並列放在一起,成為「福、祿、壽、財、喜」。現在,最受歡迎的卻是「武財神」關聖帝君。關羽五咎長須,一手持刀,一手拿元寶,一副雄赳赳的樣子。普通人家總要買上一尊關羽像,然後拿到巫師家裡念咒,將神像請回家後每日禮拜。許多商店也都供奉著他的神像。
道教最尊者是玉皇大帝,潮汕人俗稱為「天公」,並把每年正月初九作為天公聖誕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家備糖、齋菜祭祀,並獻以「天公金」(一種冥紙)。
灶君也是道教中的一個神祗,地位不高,但是十分普遍。幾乎是每家每戶都祭祀,神位就設在廚房。農歷的每月初一、十五兩天,或婚、喪、生孩子、慶壽辰、逢時過節,都要燒香,供飯。臘月二十三日晚,要用糯米、糍粑、糖作為祭品,焚香點燭燒紙錢,叩頭禮拜送他上天向玉皇大帝反映這一家人的善惡。平時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穢物」,忌在廚房裡罵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鍋、盆、碗、筷等。
閩、粵、台、浙等省沿海地區的民眾,普遍信奉媽祖。媽祖是海神,能保佑船家行船平安。過去,每當新船下水,船上的人都要到汕頭港媽嶼上的媽祖廟請香回來,在船中肚供置「天後聖媽祖」的香案,初一、十五上香燒元寶,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還要隆重慶賀媽祖誕辰,祭以「五牲」或「三牲」。上游來的船隻臨近潮州城時,要燒香祭拜「媽祖」,求其保佑平安過湘子橋。船隻順利通過時,則對江鳴放鞭炮,答謝「媽祖」恩典。現在,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媽聖誕時,人們都到媽祖廟里請出神像來,抬在鑾轎里遊街。家庭主婦則在沿路擺設香案叩拜。那些想要得子的人,更是迫切期望能摸得著神轎、神像,以祈來年得子。
張天師,據《三教搜神大全》記載:「天師者,漢張道陵也,子房八世孫,光武建武間,生於吳天目山,學長生法術。。。。。又得秘本,通神變化,驅除鬼妖。」在潮汕人心目中,張天師便是「驅除鬼妖」的神,因此,每當家中有人久病,或者暴病,葯石無效疑為撞鬼見邪時,就有人去向「張天師」請符(由「張天師」落神到一個人身上。)或者要搬遷新居時,也要到「張天師」處請符鎮宅。
對家神崇拜中,值得一提的是床公床母。潮汕人將這對神祗尊稱為「公婆」。關於「公婆」的來歷,有一傳說:元朝時,元兵攻陷潮州之後,強迫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元兵為非作歹,魚肉百姓。更甚的是,規定哪一個新娘出嫁之日,初夜權一定要歸他們。潮州人民忍無可忍,在中秋之夜,人們在餅中藏字條,寫上一個「殺」,統一舉事,把家中元兵都打死。據說元兵的陰魂不散,時常作祟,對幼兒進行騷擾。百姓無奈,只好尊他們為神,四時祭祀,並求他們保佑嬰孩平安。其實,床公床母在中原一帶,自唐宋時期就已經有了。那時候,新郎新娘入洞房時要拜床公床母。婦女生產,兒童出疹出天花也要祭床公床母。每逢年底照例要拜祭他們,跟現時潮汕人的祭祀方式基本一致。
門神,按照傳統說法,一種是秦瓊、尉遲恭二將軍,一種是神荼、郁壘兩兄弟(詳見第一輯《春節》)。不過,大潮汕人心目中,門神是誰,這問題已經無關緊要了。重要的是這門神要能夠人們守門鎮宅。門神的祭祀極為簡單,人們僅僅在祭祀神祗或者祖先時,拿兩根插在門上,燒紙錢時多燒一點,並拿到大門口燒,如此而已。
儒家崇拜對象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儒家學派的鼻祖孔子,另一個是為潮汕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韓愈。潮汕人過去的祭孔活動,自明朝洪武元年定仲春、秋上丁日(二月初四,八月初四)二祭以來,就嚴格依照古禮。規模宏大,儀規復雜。這種祭孔習俗到了近代,已經十分簡單了,一般是學生入學這一天舉行「進孔門」的儀式。家長先給孩子做三道菜:豬肝炒芹菜、豆乾炒大蔥、鯪魚。潮州話肝與「官」,蔥與「聰」,芹與「勤」諧音,意思是期望孩子聰明伶俐,勤奮讀書,將來能出人頭地。
吃過這幾道菜,家長就帶孩子到學校,在孔子的靈位前供一盤「明糖」,教孩子焚香祭拜孔子,意為投靠在至聖先師孔子門下。來到教室門口,向老師行禮後,又把「明糖」分給同學,表示進孔子門的孩子要尊敬老師、團結同學。
每年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爺生」,即孔子誕辰,過去潮州學生要到「學宮」(孔廟)舉行祭祀典禮。
當然,現在已經不舉行祭孔活動儀式了,但是孔子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以及「不知老之將至」的勤學精神,仍然被潮汕人尊敬和學習。
中國傳統文化名人中,韓愈在潮汕地區的地位,是其它文化名人所不能比擬的。唐憲宗元和年間,韓愈因一紙「諫迎佛骨」奏疏,觸怒了當權者,被貶至潮州為刺史。他在潮州前後雖只8個月之久,但對潮州的影響卻十分深遠。
韓愈治潮政績主要是「祭鱷魚」和興辦鄉學。來潮之後,問民疾苦,他聽說惡溪有鱷魚為害,便作《祭鱷魚文》令其徙走。其次,他深感潮州教育事業的荒廢,於是下決心狠抓教育,並捐出自己的俸祿。後人為紀念他在潮八個月的功績,在北宋咸平二年建祠以紀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潮汕地區還有一方神聖叫「三山國王」,廣為潮人所祭祀,其較大規模的神廟有揭西縣霖田祖廟和饒平縣程南鄉三山國王廟等。
關於三山國王的來源,有的說是位於潮州附近的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神,有人說是潮州人祖先的始神,莫衷一是(參閱吳金夫《三山國王廟面面觀》,載《汕頭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三山國王廟也稱太湖神廟、明貺廟等。雖然,大部分潮人並不明白三山國王究竟是何方神聖,但祭祀之風不輟。在潮汕公路上行駛的載客巴士上,便可以經常看到車廂里貼有三山國王的神符。
三、靈魂崇拜
在潮汕,靈魂崇拜的習俗頗流行。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人如果睡著了,他的靈魂就離開軀殼在空中游盪。所以,一個人要是睡著,千萬不要將他的臉塗抹成一個大花臉,不然,當他的靈魂回來時,會找不著軀殼。特別是小孩,假如他在別的地方睡著,而家人要將孩子帶回家去的時候,須對孩子說:「回家睡覺。」以免靈魂找不到軀殼。
如果是小孩跌到水裡或者糞坑裡而被人救起來,那這小孩的親屬必須買一包糖送給搭救的人。這里不僅僅包含答謝的意思,而且包含著禳災的意思。因為小孩這時有難,人們總認為冥冥之中是什麼來要他的靈魂,而搭救的人將小孩的魂救回來,那麼恐怕冥冥中的這個幽靈會遷怒於這個搭救的人。但只要被救者送給救人者一包糖就可以禳災了。答謝了救命恩人之後,那小孩的親屬(多是女性,祖母或母親)必須給這小孩「捧精神」。不少人認為孩子在哪兒跌下,他的「精神」會因為受驚嚇而跌落,因此必須將他捧回。辦法是將受驚孩子帶到跌落的地方坐著,將帶去的五土錢━━五色紙條撒向四方,用手掌或者笊籬,向水面作舀狀,然後將舀來的「精神」向孩子頭上倒下十二次。於是,孩子的精神就復位了。
過去,富貴人家在家人將要死亡的時候,要舉行一種「叫油火」的巫術儀式,也稱為「叫代」,即叫人來代死。如果有人代替,則可以挽救那個垂死的人的生命。方法是:讓一個作巫術的人用彩色的桐油繪成大花臉,仿照鬼魅之狀,赤膊,系五色裙。法器是一個念過魔咒的碗。這個碗中,盛滿油,點燃後由巫者托之,於更深夜靜之中,在街巷間呼嘯穿行,陰森森尤若鬼火游動。若有人因恐懼而失聲驚叫,這個巫者立即將手上的「油火」向牆摔去並叱曰:「呀呸!」這樣「叫代」便成功。代病人死去的就是夜間失聲驚叫的人。這種方式現已基本絕跡。
在潮汕地區的鄉村,經常可以在路邊看到一隻竹篩,其中放著幾碗飯、幾個蛋,有時還有一條魚、一塊豬肉。但是,沒有人去動它,因為這是有病人家祭路頭的供品。在農村,如果有人出門回來,忽然得了暴病,而又久醫無效;或者小孩哭鬧無度,那麼其親屬便會以為這是同鬼「沖逢」,得罪了鬼魂。這樣,便得向懂巫術的人請教禳災方法。當巫者說出鬼魂所需要的紙錢數後,患病者的親屬就必須備足這個數目,然後由家中長輩(多是女性)拿著紙錢到患病者面前呈獻,患病者有多大歲數就獻上多少次。獻完,徑直拿出門外,到了巷頭村口將紙錢撒出,這叫做「標送」。
如果是病情嚴重者,則必須「祭路頭」,即將豐盛的飯菜擺在十字路口宴請鬼魂。在煮這些東西時,為了表示虔誠,手要洗凈,而且不能試生熟嘗鹹淡。走路的人如果碰到這種情況,不能恐慌害怕,可以目不斜視地走過去,千萬不能回頭看。否則,病人的症狀會移到他身上。這些祭品,祭禮的人家是不會收回的,一般的人也不會拿去吃。然而在飢荒年代,一些飢寒交迫者卻管不了那麼多,拿來吃了再說。往往是有人在祭祀的時候,便有一兩個餓漢在旁邊等著。真所謂人鬼爭食,十分凄涼。
在過去,潮汕農村一帶還有幾種「收魂」的儀式,「收魂」的對象大多是小孩。就是說,如果一個小孩出門「沖逢」了鬼魂,那麼,這個小孩的魂就會因恐懼而走散。所以,若要小孩好轉,必須舉行「收魂」儀式。
嬰兒患病,必須采來茅根、仙草、桃葉、杉<艹加刺>,用一把雨傘骨結在一起,掛於門簾上,用避邪祛災;還可再用一件男人的褲子倒懸在嬰兒的蚊帳上,據說褲子是鬼魂的忌物,褲子倒懸可使鬼魂不敢靠近。有的小孩發病,他的母親還會到山上撿一塊棺材板回來,然後跟12種花草一起煮,再用蕨葉蘸水灑在孩子身上,以祛病驅邪。
另一種儀式是向牧童借牛鞭子,然後到孩子的卧室里將妖邪趕走。還有一種是背著病孩出門,高聲呼喚孩子的名字,把他的靈魂召回。
潮汕人對夢兆的看法很獨特。夢中撈到大魚,或在路上撿到金銀財寶,或者夢見河水變淺,都認為是一種不祥的夢兆;相反,如果夢見人辦喪事抬棺材、踩著牛糞、或者河水清且深,便是一種吉祥的夢兆。倘若一個活著的人在你夢中死去,醒來時,可以說「雜七雜八夢,跌落糞桶縫」以禳災。而且,不能把夢的內容告訴那個人。

9、潮汕老人辦福敬是什麼意思?

去寺廟拜,請尚念經,然後有一個口袋叫做碟,裡面放了符頭,聽老人說那個是老人百年以後在另一個世界的通行證

10、潮汕人過年的習俗有什麼

農歷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在潮汕地區,過年一般要熱鬧四、五天。春節當晚,大街小巷,家家產戶貼春聯,張燈結綵。吃團圓飯。

春節一早,大人攜小孩子帶上一對或二對生柑(稱「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節的文娛活動有英歌舞、營大鑼鼓、擎大標、布馬舞、舞龍、獅、鯉魚等。

潮汕地區「歲時節日」的各種活動,世代沿襲相傳,蔚然為俗。或紀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蘊義。潮汕人多於這些節日回家與親友團聚,增進彼此的情感和凝聚力。

(10)潮汕風俗辦福敬擴展資料

潮汕其他過節習俗:中秋節

中秋節俗稱「八月半」,主要節目有:芋頭祭祖。潮汕有句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畏。」拜月娘,多數人家會在中秋前一個月精心製作工藝品用以拜月,拜月當晚必不可少的物品還有如八仙桌、「(八仙)寶仔」、大香、各類水果、餡餅等。

拜月者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燒塔。這些節目的每一個元素幾乎與潮汕人的抗元歷史有關。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