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爾風俗
1、我喜歡一個內蒙的女孩,她高中是在海拉爾二中上的,我想知道那裡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只要是關於那裡...
你還挺牛呢,喜歡上了海二中的女孩,海二中可謂呼倫貝爾精英所在,是呼倫貝爾一流高中,畢業生也不乏精英白岩松就是校友。海拉爾是呼倫貝爾中心所在,海拉爾有種解釋是生長野韭菜的地方。更多的估計搜搜就知道。
2、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有什麼習俗?說具體些
蒙古族其實美有什麼特別的習俗的。只要做到最起碼的尊重就好!我就是海拉爾人,也是蒙族。
如果是來旅遊。到朋友家。吃肉的時候最好把骨頭啃干凈。其實很多老的習俗大家都忘記了。也不重視了。如我所說。互相尊重就好。蒙古族是很熱情豪爽好客的民族。希望你在海拉爾玩兒的開心。
海拉爾有回族。回民不吃豬肉。我想樓主你應該懂得。還有特別虔誠的。清真飯店是不賣酒的。也不允許外帶食物。
只要互相尊重就好了。沒有什麼特別的。純手打。希望樓主給分。
3、呼倫貝爾的風土人情是怎麼樣的啊?
呼倫貝爾旅遊資源富集,是國家旅遊局認定的全國六大重點旅遊開發區,是全國旅遊二十勝景之一,國家級草原旅遊重點開發區。呼倫貝爾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一片「綠色凈土」,是大自然饋贈給世人的「天然別墅」,這里的絕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態環境仍保持其原始古貌。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異。春天,芳草萋萋,一片新綠;夏天,林木蔥郁,野花綉地;秋天,碩果累累,千山盡染;冬天,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被世人譽為世界美麗的花園。
呼倫貝爾市有天然草場8萬平方公里,天然林地12萬平方公里, 呼倫貝爾地處生態屏障地帶,擁有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3000多種植物,400多種野生動物。大興安嶺由北向南縱貫其中,成為天然的南北界線。世界聞名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廣袤無垠,有「綠色凈土」「北國碧玉」之美譽。 呼倫貝爾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空調、大氧吧共同組成呼倫貝爾大旅遊。
春季,五月的興安嶺上杜鵑花爭奇斗艷,尚未消融的皚皚白雪映著火紅的杜鵑花,是難得一見的人間聖景;夏季的呼倫貝爾氣候宜人,平均氣溫在16℃——21℃之間,是避暑的最佳去處,那醉人的綠色招引著你,站在草原上,看藍天上雲卷雲舒,心胸就會像草原一樣廣闊。鄂倫春族篝火節、草原那達慕、鄂溫克族瑟賓節、祭敖包等民族節日異彩紛呈。秋季奪人耳目的是那林海的秋色,聽林中松濤陣陣,賞亭亭玉立的白樺,到四方山、達爾濱羅看日出日落,大自然的美景令人留連忘返;走近冬天的呼倫貝爾,一個冰雕玉砌的世界,冰雪節的聖會,讓您充分領略青松傲雪、暢游林海雪原的豪氣和由冰峰、雪嶺、冰雕構成的一派雪韻風情。
目前,全市星級賓館飯店30家,國際、國內旅行社27家,旅遊景區(點)達50餘個,每周有6次飛往北京的往返航班,5次飛往呼和浩特的往返航班,旅遊旺季每天都增加航班,火車每日對開直達北京、哈爾濱、沈陽、齊齊哈爾、包頭、大連,旅遊觀光巴士可直接行駛至全市各景區(點),滿洲里市至俄羅斯後貝加爾新國際公路口岸已開通。
重點景區(點): 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北山侵華日軍要塞遺址、金帳汗蒙古部落、鄂溫克博物館、巴彥呼碩旅遊景區、西旗知青文化展、巴爾虎博物館、東旗甘珠爾廟、諾門罕戰爭遺址、額爾古納俄羅斯家庭旅遊戶、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敖魯古雅獵民點、嘎仙洞、達斡爾風情園、朝鮮人家、吊橋公園、牙克石鳳凰山莊及鳳凰山滑雪度假區、滿洲里國門、中俄互市貿易區、呼倫湖小河口、冰雪園、阿爾山雪域溫泉
其他主要旅遊景點:呼倫貝爾大草原 滿洲里中俄互市貿易區 滿洲里國門 呼倫湖 弘吉剌蒙古大營 鳳凰山莊 伊敏河 金帳汗蒙古部落 室韋蒙古族發祥地 額爾古納河 呼倫貝爾草原 嗄仙洞 白音呼碩草原 莫爾格勒河 巴彥呼碩草原 布里亞特蒙古族 莫爾道嘎森林公園 扎蘭屯吊橋公園 黑山頭古城 敖魯古雅馴鹿之鄉 維納河療養區 烏蘭泡 匯河口 靈泉 美人湖 熊谷 一目九嶺 樟子松林 大雁五泉山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 蒼狼白鹿島度假村 大汗憑吊 九曲松風 喇嘛山 龍岩覽勝 烏爾旗漢原始森林 西山自然保護區 偃松幽徑 貝爾湖 西山生態濕地 世界名馬(業) 邊卡要塞遺跡 黑山頭中俄界河 巴圖灣 中國達斡爾民族園 鄂倫春博物館 鹿鳴山莊 柴河風景區 布蘇里軍事要塞 扎蘭屯秀水山莊 扎蘭屯柴河月亮湖 扎蘭屯九龍泉 熊瞎子洞 巴林喇嘛山 扎蘭屯金長城邊壕
最佳旅遊時間
呼倫貝爾盟的北部為林區,最佳旅行季節為5月的5-20號和9月中下旬,5月樹木新綠,漫山遍野開滿杜鵑花;9月,秋色染遍大興安嶺,是攝影的好時光。南部以草原為主,最佳旅行季節為7-9月。11月至次年2月中旬則是冰雪游的最佳時節。
每年3月15日到6月15日是防火期,此期間到呼倫貝爾盟的大部分地區都要辦理防火證,這段時間也正是呼倫貝爾盟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凋敝的時期,只5月上旬大興安嶺林區的杜鵑花開遍山野尚可一游。
購物
呼倫貝爾的民族手工藝品以粗獷感和用途廣而聞名。
呼倫貝爾市內蒙古外貿工藝品廠生產的銀制藝術品、海拉爾市民族(呢絨)服裝廠生產的牧羊牌蒙古袍、蒙古刀具海拉爾市民族用品廠生產的刀具--主要有蒙古刀和王爺腰刀、海拉爾龍藝雕刻廠開發的木雕壁畫、木雕壁掛、根雕、瘤雕、木帖拼雕、板畫、鑲嵌畫、鑲嵌書法、樹皮畫等系列藝術品,風格天成,古樸高雅。 海拉爾區購物相當便利,市區內擁有多家專業市 ⒋笮凸何鍔壇嗆褪 ⒍礪匏股壇
友誼大廈位於三角地中心,規模龐大,環境優雅,是一家銷售中高檔百貨商品為主的大型商 F浞值曖岩晟壇譴τ誑
土特產品 黑木耳 炒米 費烏瑞它 甘草
特色活動
除了內蒙古各地都有的那達慕和祭敖包等,呼倫貝爾盟獨有的節日有:
伊慕額節
「伊慕額」,蒙語「豐收」之意,顧名思義,伊慕額節也就是豐收節,在每年5月22日。這時草原上的羊、牛、馬和駱駝剛接完春羔,一片生氣勃勃的豐收景象。牧民們用刀將母羔左耳抿出豁口,放回大群,未被留種的公羊則被閹割成羯羊。還要為年滿2歲的馬駒打上烙印。
米闊魯節
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日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日。在每年5月下旬舉行,其內容和形式與「伊慕額節」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僅僅是勞動完畢要舉行宴會,歡慶豐收。
瑟賓節
「瑟賓」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以圖騰為特徵,16世紀鄂溫克人信仰薩滿教後逐漸消失。1994年6月18日,建國後首屆「瑟賓」節在巴彥胡碩敖包山舉行,主要內容有鄂溫克民族歌舞表演等。此後6月18日就成為鄂溫克族的「瑟賓」節。
篝火節
每年6月18日是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篝火節。鄂倫春人對火神的崇拜由來已久,他們認為火有驅邪祛污的作用,對於火有著一系列嚴格的禁忌,例如:不許隨意向火堆潑水、扔臟物、吐痰,不許用刀、棍等尖銳的東西向火中亂捅,以免觸怒和傷害火神等等。
呼倫貝爾的漢族大部分來自山西、山東、河北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嶺東,在農村形成同籍貫聚居村落,如山東屯、庄河屯、直北村等,這些地方的生活習俗,諸如語言、餐飲、居住格局、人際往來、婚喪嫁娶、歲事活動等方面,基本保持著原籍的風俗習慣。嶺西則不同,地廣人稀,氣候嚴寒,與少數民族和俄僑接觸密切,交往頻繁,兄弟民族的習俗長處和優點,均被漢族人民一一吸取,故生活及風俗習慣變化很大。
一、衣食住行
(一)飲食
大部分人還保留著原籍的習慣,主食有粥、面條、饅頭等。但在嶺西普遍喝奶茶、食牛羊肉, 這些均與當地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同胞一樣,所不同的是漢族人家都多吃一些蔬菜。80年代以來,無論嶺東嶺西,稻米飯已成為主食。
(二)服飾
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期,漢族人的服裝以棉布、棉花為主,顏色為黑、藍、灰、白居多。夏季單衣單褲,冬季棉衣棉褲、棉蒙古長袍,野外放牧或生產穿白茬羊皮襖、氈疙瘩。之後,生活逐漸富裕,特別是1978年以後,穿著隨氣候變化而定,一般人都備有單、夾、薄、厚服裝。年輕女子,喜穿各色花衣,各樣長短裙、連衣裙,頭戴鮮艷紗巾,冬圍各式新樣毛織圍巾;男女西裝、長短皮衣、夾克、牛仔裝、羽絨服等新款式服裝屢見不鮮。衣料已不以「棉」為主,而是以毛絨、呢子、裘皮、纖維、毛的、混紡等質地好的衣料製作。男戴禮帽、前進帽、針織毛絨帽,女式新帽更多,近年來更講究帽子的高檔和式樣。婦女佩戴金耳環、金項鏈、金戒指、手鐲等首飾,男人戴金戒指的也不少見。
(三)住屋
早年住窩棚、土坯房,或土木結構房屋。1949年後,居住條件逐年改善,普遍為土木結構和磚瓦結構房屋。80年代中期以後,土木結構房減少,大部分為磚瓦結構,有的住進樓房;郊區農民多住紅磚瓦房(有的鋪鐵蓋)。嶺西各鄉、鎮、蘇木住戶,均為定居,住板夾泥、葦 板夾泥房,少數住磚瓦房。房屋都是門朝北開,開門處接有20~30平方米的防風房,稱「風樓」或「門斗」。門斗冬季防風寒,又是夏季的廚房。農區大多燒茅柴、秸桿、薪材,少部分燒煤;牧區燃料以牛羊糞為主,少量為煤。一般用柳條編的籬笆障子或用樺木桿圈成院子,獨門獨院。野外放牧或生產,住蒙古包或鐵皮板房。
(四)交通
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期,漢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行走以馬匹和畜力車為主要交通工具。60~70年代,一般家庭都購置了自行車,遠距離行走則靠火車或公共汽車。1978年以後,許多家庭添置了摩托車、小型拖拉機和汽車,這些既是生產機械,又是交通工具,生產生活兩用。
二、經濟生活
在嶺東,早期「闖關東」和後來的自流者,基本都墾荒種地。其生產方式直至70年代,均以繁重的手工操作為主。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由於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關系得到調整,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農民生活獲得顯著改善,開始大量購置小型(少量大中型)拖拉機和機引農機具,使部分農業生產項目實現了機械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業、林業、工業、交通、郵電、商業、採煤和社會各項服務業,以及機關事業單位,漢族都是主要從業者。家庭副業生產,嶺東嶺西一樣,耕種園田,種植瓜果蔬菜,飼養奶牛、豬、雞、鵝、鴨等。80年代以前主要為自用,80年代以後,已有相當一部分到城鎮或集市上出售,以改善自家生活。
三、婚嫁與喪葬
(一)婚嫁
婚嫁習俗在1949年後有很大變化,主要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包辦婚姻,改革為自由戀愛結婚和法制婚姻;過去窮人富人相差甚遠的婚嫁禮儀,改為只有城鄉差別的大同小異的禮俗。一般都經過相識、戀愛、結婚三個階段。相識,因分在一起工作而產生感情,自然達到戀愛階段和經第三者介紹而相識相戀兩種。戀愛階段有長有短,認為情投意合時即可結婚。農村普遍保留「訂婚」形式,即宣布正式形成戀愛關系,其禮節主要為男女雙方家長的互相宴請,有的單是男方宴請,並給女方和介紹人一定彩禮酬金。男女雙方到政府指定部門登記後即為合法婚姻。結婚仍多沿襲女到男家的習慣,男到女家者稱「招養老女婿」。結婚日一般為男方操辦,宴請賓客,接受賀禮,有一套繁縟的禮儀。婚禮用車,過去多為畜力車輛,80年代起,城鎮為轎車,農村為拖拉機,也有用汽車、摩托車者。結婚三日為新娘「回門日」,由新郎陪新娘回家,女方家長要宴請新婿和賓客。近年來,城鎮婚禮中增添了一些西方習俗。也有摒棄婚事奢辦舊習的革新者,採取集體婚禮或旅行結婚的方式。
(二)喪葬
人死亡,有當日出殯者,也有停放3~5日出殯者。治喪期,親友弔唁,接受祭禮祭品,如花圈、挽幛、現金等。死者晚輩著喪服(現多為白布腰帶或頭巾),燒冥紙。漢族歷來實行土葬,70年代後城鎮陸續推行火葬。城鎮死者出殯,一般都舉行親友參加的向遺體告別儀式或追悼會,介紹死者生平。近年來,農村也在仿效城鎮的出殯儀式。土葬者,沿舊習,用木棺,有一套停屍、入殮、守靈、弔唁、祭奠儀式;埋葬場,過去為自選墓地,現為當地鄉、鎮、蘇木政府指定地點。
四、節日、歲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法定的節假日如元旦、春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外,漢族人民普遍過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其方式與東北和全國各地大同小異。
80年代以後,不管城鎮,還是農村、牧區、林區,一年中普遍增加了3個歲事,而且影響之深 ,活動之廣,自覺程度之高都是過去不能比的。其一是「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甚至一戶的全體成員到故人墳上「掃墓」,骨灰在火葬場的,家屬子女亦去「掃墓」,整日大車小輛擁擠不堪,全天是不放假的休假日。其二是陰歷七月十五,俗稱「鬼節」,各家各戶也要到墳上、火葬場填墳掃墓,距河近的,晚上放河燈,在十字路口燒冥紙、冥鈔,紀念亡者。其三是陰歷十月初一,為死者「送棉衣」,晚上在十字街口大燒冥品,諸如冥衣、冥鈔、冥馬牛,還有冥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機、手錶等近現代冥品,名曰用以寄託對死者的哀思。
五、家庭
呼倫貝爾境內的漢族家庭,長期以來多為夫妻子女型結構,通常是由長輩人擔任家長,掌管一切家務事情。
民國時期,呼倫貝爾的漢族家庭基本沿襲清代的大家族形式,多為老輩兄弟幾人及眷屬和少輩眾兄弟及其眷屬同為一戶的組合式,或十幾人甚至幾十人的大家庭,並以人多為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多輩組合式的大家庭逐漸減少,家庭結構趨於小型化,子孫三代、四代同堂的現象已不多見。1980年以來,家庭結構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家庭成員漸漸以兩輩為主,成員人數更少。主要是子女結婚後,一般單獨建立家庭,多輩組合式大家庭解體。在父母稱謂上也有許多改變。過去從各地來呼倫貝爾的漢族人對父母的稱呼多數叫「爹」、「娘」,個別人稱父親為「大大」,後由「爸爸」、「媽媽」代替。特別在嶺西,均如此稱呼。
六、民間藝術
在呼倫貝爾的城鎮、農區、林區漢族較為集中的地區,一般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和農村的閑暇季節,群眾文娛活動較活躍。形式主要有秧歌、二人轉、單出頭表演和冰雕、冰燈、彩燈展覽等,近年城市還興起了焰火晚會。
秧 歌
秧歌表演的形式有舞龍燈、腰鼓、踩高蹺、跑驢、劃旱船、擔花籃、大頭娃、耍獅子、戲曲人物的扮相造型等。有些秧歌中穿插活報劇表演。表演者濃妝艷抹,形象誇張,服裝五光十色,鮮艷奪目。男女均穿綢緞衣褲,腰系綵綢。鑼鼓隊多為男子,身著彩色綢服,頭扎白羊肚手巾。有些秧歌的內容增加了武術、服飾表演和健美操表演等。秧歌成為城鎮、農村和林區群眾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
冰雕、彩燈
從八十年代起,每年元旦、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呼倫貝爾的城鎮、林區開始出現了利用河流的天然冰塊進行雕刻造型的藝術展覽。每到冬季,各種造型的冰雕作品相繼問世,有人物、動物、建築物、風景等千姿百態的作品栩栩如生。在呼倫貝爾的幾個城市,每年冬季都要舉行規模大小不一的冰雕作品比賽。
民間劇種「二人轉」
「二人轉」也叫「蹦蹦戲」,由一男一女二人邊唱邊舞,後來發展出「單出頭」,即一人單獨表演,是漢族群眾傳統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1924、1925年「二人轉」流入扎蘭屯、阿榮旗地區。演出的形式主要有「單出頭」、「拉場戲」、「二人轉」。主要劇目有「二人轉」《西廂》、《回杯記》、《豬八戒拱地》,「單出頭」《王二姐思夫》、《紅月娥作夢》等。此種演出形式人員少,道具簡單,行走方便,唱詞通俗簡單易懂,民間口語多,唱腔高亢、嘹亮、形式活潑,深受廣大農民群眾喜愛。
華俄後裔民間舞蹈
在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根河市及海拉爾的華俄後裔中,保持著傳統的俄羅斯族民間舞蹈。有單人、雙人和集體表演的「希卜里哈」、「巴達罕拉娜」、「嘎巴喬克」、「滅斜斯」、「奧吉諾其卡」、「茨岡內卡」(譯音)等。舞曲有「希卜里哈」、「那林琴卡」、「累塞」、「嘎巴喬克」、「滅斜斯」等,舞步多變,跺腳較多,單人舞蹈腿部技巧很高。每個舞蹈都配有固定的舞曲,一般只用手風琴伴奏,有些集體舞還加伴唱。
每逢節假日或閑暇時,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歡歌狂舞,情緒高漲,氣氛熱烈。
七、吸收外來語
呼倫貝爾的漢族,由於長期與少數民族同胞和外僑同街居住,他們不僅在生產生活方面相互吸取長處,而且在語言方面也相互滲透融合,借用語較多。如:
「西米丹」,俄語,「烏魯莫」,蒙語,是牛奶上面的凝結物,漢語稱「奶皮子」,無膻味,香甜可口,人人喜食。秋冬季節,各家各戶都儲些備用,漢族人一樣稱此物為「西米丹」或「烏魯莫」。
「嘎拉哈(hà)」,又稱「嘎什哈」,滿語,它是豬、羊、狍、黃羊等的後腿膝蓋骨,俗稱「背式骨」,學名「髕骨」,是呼倫貝爾各族兒童和婦女的一種玩耍物,人們都叫它「嘎拉(什)哈」,如彈「嘎拉哈」,置「嘎拉哈」,抓「嘎拉哈」等。
「笆籬子」,俄語,意為警察,現在泛指監獄,如罪犯被逮捕、被判刑都說是「蹲笆籬子」。
「芒格兒」,蒙語,是一種野菜,樣子、味道如韭菜,但葉子比韭菜葉寬厚、顏色淺,無漢名。
「達哈(hà)」,蒙語,意為寬大的披風,為羊皮製品,現在通稱「皮大哈」。
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直至60年代中期,提倡漢族幹部學習掌握蒙古語,少數民族幹部學習漢語言,因此,很多漢族幹部下到牧區後,都會說一口較流利的蒙古話,一些漢語中亦夾雜著少量的蒙古語,以後則逐漸減少。
4、五十六個民族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
一、漢族
傳統禮儀:
1、坐禮:正坐是從古代漢族流傳的坐姿,動作是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而現代坐在凳子上,雙腳縱向下來的坐法,實際上在南北朝以前不視為正式場合的坐法,是從當時西域國家傳來的,當時稱為胡坐。
2、送禮
漢族的社會關系是一種典型的互惠型社會關系。通常社會關系的不同是通過類似家庭稱呼來表達的。個人與社會的聯系被稱作「關系」,聯系感情。
華人的社會關系通常是通過互相送禮來進行。自古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的說法,表示禮物的價值在於送禮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禮物本身的價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3、喪葬
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隨死者的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混雜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4、傳統節日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節、社日、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
二、壯族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壯族傳統服飾為壯服。
三、滿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四、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聖紀節、登霄節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五、苗族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六、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七、土家族
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八、彝族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九、蒙古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十、藏族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十一、布依族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了年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十二、侗族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十三、瑤族
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十四、朝鮮族
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確定為老人節。
十五、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十六、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十七、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十八、黎族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十九、傣族
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二十、畲族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二十一、傈僳族
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二十二、仡佬族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二十三、東鄉族
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二十四、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二十五、拉祜族
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二十六、水族
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二十七、佤族
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二十八、納西族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二十九、羌族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三十、土族
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三十一、仫佬族
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三十二、錫伯族
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西遷節等。錫伯族西遷節即遷徙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三十三、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三十四、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三十五、景頗族
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至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三十六、毛南族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三十七、撒拉族
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三十八、布朗族
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三十九、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四十、阿昌族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四十一、普米族
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四十二、鄂溫克族
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滿語族通古斯語支,分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雅三種方言。沒有文字,牧區一般用蒙文,農區和林區通用漢文。
鄂溫克族的民間文學十分豐富,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他們能歌善舞,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詞。 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沒有固定的住所,「撮羅子」是他們的傳統民居。
「撮羅子」,鄂溫克語叫「希欏柱」,它的外形如同鄂倫春族的「仙人柱」,高約3米,直徑約4米,是一種圓錐形建築物,實際上是用松木桿搭成的圓形窩棚,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帳篷。「撮羅子」的遮蓋物隨季節變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樺樹皮,冬季則用麂、鹿皮包裹。
四十三、怒族
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四十四、京族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四十五、基諾族
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四十六、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四十七、保安族
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四十八、俄羅斯族
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四十九、裕固族
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發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裕固人家的小孩長到3歲時才第一次剃發,屆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五十、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五十一、門巴族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五十二、鄂倫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五十三、獨龍族
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五十四、塔塔爾族
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五十五、赫哲族
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五十六、珞巴族
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在印占區,也有許多珞巴族同胞。
(4)海拉爾風俗擴展資料
中國宗教信仰情況: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大陸官方實行無神論宣傳教育,漢族主要信仰佛教、道教。
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地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中國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制定了具體政策,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數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
中國少數民族中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門巴、普米、納西7個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
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保安、撒拉、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10個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頗、傈僳等族的一部分。
俄羅斯和鄂溫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東正教。在獨龍、怒、佤、景頗、高山、鄂倫春、珞巴等一些少數民族中,還保持著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種信仰。
各民族群眾,不論信仰何種宗教,他們正常的宗教活動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少數民族散居的地區,他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護。
5、內蒙古海拉爾區牙克石市的結婚風俗有什麼?
我朋友1月15號剛結婚了,現在也不像以前了,基本上就是早上起來接新娘子,開車隊在市裡轉一圈然後去飯店了就,親戚朋友一大堆的吃個飯,我們年紀比較小 他辦完場子我們就把倆新人叫出來整他們了, 晚上去鬧了一下洞房。好像還有幾天回門什麼的。
6、我是剛來呼倫貝爾海拉爾想在這面發展。 想知道在海拉爾主要有哪幾個民族?以及風俗習慣,文化飲食禮儀等等
海拉爾的話還是主要以漢族為主,其次是蒙古族,回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但是少數民族數量都是很少的!!!海拉爾的風俗習慣就是東北的生活習慣,因為最早呼倫貝爾還是屬於黑龍江的!!!!
7、草原的風土人情及風俗習慣有哪些?
風土人情:
蒙古包--適於游牧生活
馬--適於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適於騎馬
牛羊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內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去適應自然才能不斷發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場,進行輪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資源。別外,他們還進行了畜牧產品的深加工,鄂爾多斯品牌的服裝聞名全球。牧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內蒙古草原相當遼闊,總面積約佔全國國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組成,自東向西順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植被保護最好的錫林郭勒草原、寬廣的烏蘭察布草原以及鄂爾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我區草原中草場質量最好,草原風光最為絢麗的地方。作為蒙古族發祥地之一,其傳統習俗保存得較為完好。而草原旅遊勝地集中於海拉爾到滿洲里之間和著名的呼倫湖周圍的草原上。
科爾沁大草原 科爾沁大草原的草原風光和蒙古族風情比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東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於一體,還有獨特的草原風情節目。
錫林郭勒大草原 錫林郭勒擁有多種植被類型,是中國第一個草地自然保護區,草原風情濃郁,素有「摔跤之鄉」之稱。摔跤,蒙古語又稱「搏克」,是蒙古族民間最普遍的運動。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說是內蒙古大草原的精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到處盛開著艷麗的鮮花,駿馬賓士在莽莽原野,白雲似的羊群浩浩盪盪,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綠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別迷人。
主要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的習俗
服飾
那達慕蒙古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有滿族特色,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人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人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人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人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人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傳統服裝——蒙古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摔跤服是蒙古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美食、美品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人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
8、海拉爾的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清早要出門去郊外,野地或公園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樹枝和艾草回來, 繫上各種顏色的葫蘆掛在門沿和窗戶上。紙葫蘆原先是個人家自己做的,現在大多是買的。有的人家還會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蘆掛在一起有掃除百病的含義。採回來的艾草(蒿子)放在水裡用來洗臉。小孩子的手腳腕上帶「五綵線」,是用紅黃藍綠黑白等顏色的細線擰在一起的。脖子上帶著香包,花花綠綠各色式樣的都有。除了吃粽子之外,還要吃茶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