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手舞風俗
1、擺手舞最多有多少人
擺手舞的人數沒有限制。
土家族擺手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擺手舞,土家語叫「舍巴」,它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樂、劇於一體,表現土家人生產、生活和征戰場面。
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是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較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風俗的民間舞蹈,現主要流傳於湖南湘西龍山、保靖、永順等地。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間表演。
注意: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十萬群眾伴著優美的土家民歌同跳擺手舞,成功入選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紀錄。
十萬人同跳擺手舞是酉陽·中國土家擺手舞歡樂文化節的活動之一,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重慶市旅遊局聯合主辦,在未來3天時間里該節還將舉行土苗美食節、旅遊商品展銷、擺手舞隊文藝匯演等活動。
來自當地的100180名中小學師生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伴著木葉情歌等優美的土家民歌同跳土家擺手舞,活動以當地桃花源廣場為核心,分布於桃花源大道城北段和39個鄉鎮。經大世界吉尼斯紀錄總部專家現場鑒定,酉陽十萬人同跳擺手舞成功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
2、土家族過端午的具體習俗
土家族:跳起擺手舞 喜慶端午節
新華社重慶6月10日專電(記者張琴)時值端午佳節來臨之際,聚居在重慶東南地區的廣大土家族兒女,一邊吃著香甜的粽子,一邊在優美的土家山歌中跳起了粗獷的擺手舞,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中國土家族現有人口500多萬,主要聚居在重慶黔江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自治縣,以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重慶175萬少數民族人口中,土家族達113萬人。古代巴人後裔的土家族人民,在重慶東南烏江和酉水環繞的熱土上,保持著勤勞純朴的民風民俗。
土家族過端午節,除了油茶湯等土家族傳統食品之外,粽子更是必不可少的。在重慶酉陽土家族自治縣的龍潭古鎮,隨處可見蹲坐在地上,叫賣粽葉和糯米的土家族人。剛剛摘下的粽葉帶著些許山林的清香氣味,和著糯米甜甜的香氣,讓人強烈地感受到端午節的氣氛。 擺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每逢節日,土家族人都會打著燈籠和火把,舉著五彩錦旗,身披花被面,湧入專門的「擺手堂」。土家族擺手舞節奏鮮明,舞姿粗獷有力,內容多為表現土家族人民生產、生活和征戰的場面。能歌善舞的土家族人民常常一連幾個通宵跳擺手舞,慶祝節日和美好的生活。
隨著「畢茲卡,舍巴日」(土家族語,意為「土家族擺手舞」)的洪亮喊聲,記者在重慶黔江區大眾廣場上,看到上千土家族人節奏一致地跳起了擺手舞。上至垂暮之年的老人,下至姍姍學步的孩子,都在激情澎湃的山歌聲中,縱情舞蹈。67歲的土家族老人王文珍幾年前隨兒子從鄉下搬到了城裡。盡管年紀大了,她仍是毫不含糊地完成彎腰和蹦跳的動作,舉手投足間盡顯擺手舞的民族風情。
3、土家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1、擺手舞
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 狩獵舞、農事舞、生活舞、軍事舞等,它節奏鮮明,形象優美,舞姿樸素,有著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深為土家族人民所喜愛。擺手舞根據規模大小可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
2、舍巴歌
伴隨擺手舞產生的擺手歌俗稱「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創世史詩,由祭祀歌和伴舞歌兩部分組成。擺手歌描述了人類起源,追溯了民族來源和遷徙歷史,歌頌了祖先業績和英雄事跡,表達了土家人對生活的熱愛和理想的追求。
3、山歌
歌詞以二、四、五三種句式居多,有單唱、對唱、一人唱眾人合等形式。從歌唱樣式上看,土家山歌「高腔」抒情,稱「喊山歌」;「平腔」敘事,為「唱山歌」,且分類細致,採茶歌、穿號子、翻山調等曲式各異,韻律跌宕。
4、打溜子
土家族打擊樂「打溜子」,以其獨特韻味,豐富曲牌而聞名,多用於民間喜慶活動,如今因被賦予新的時代內容而大放異彩,廣泛運用於建新房、送新兵、迎勞模、慶豐收和各種民族節慶中。
5、毛古斯
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間古老的集歌、舞、話為一體的「似劇似舞」的祭神戲劇。演劇者渾身用稻草、茅草、樹葉包紮著,扮成祖輩兒孫一家人,動作粗狂滑稽,或碎步進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擺,渾身顫動,或搖頭聳肩,且自始至終伴講語詞怪誕的土話,唱土語歌。
4、芙蓉鎮土家族的擺手舞有什麼含義嗎?
土家族擺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風俗的民間舞蹈、最原始的祭祀舞蹈,它講述了開天闢地、人類繁衍、民族遷徙、狩獵農耕等廣泛而生動的歷史和社會生活內容。
5、土家族擺手舞的含義及其淵源
文化藝術
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土家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和獨有的風俗習慣。《張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間故事,流傳至今。詩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長篇敘事詩《綿雞》最為著名。民族民間音樂品種繁多。聲樂有勞動號子、山歌、神歌等。器樂有打擊樂、吹奏樂等。音樂界把打擊樂「打溜子」譽為「土家族的交響樂」,通常用四件樂器演奏,強烈的節奏、快速的旋律、變幻的音響,令人傾倒。「打溜子」也是「標題音樂」,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鵲鬧梅》、《火車進山》、《馬過橋》、《牛擦癢》等固定名目,傳統曲牌多達200多套。土家族的戲劇有茅古斯、陰花歌、儺戲、南戲、酉戲等多種。土家族的儺戲,可以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貴州銅仁土家族地區,是我國保存儺戲最完整、演出儺戲最多的一個儺文化圈,國內外專家都十分關注。傳統的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跳喪舞古樸剛健,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西朗卡鋪」(土家鋪蓋)是土家姑娘精織的特有手工藝品,織工精巧,色彩絢麗,有100多種圖案,這和擺手舞一起被稱作土家族人民的藝術之花。
風俗習慣與重要節日
土家族人民勤懇耕山,善於漁獵,並在冬春季節「趕杖」(圍獵)。主食包穀、稻米,土家族地區最普及的風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臘肉和唐饊。在服飾方面,女裝為短衣大袖,右衽開襟,滾鑲2~3層花邊,原著8幅羅裙,後改為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頭纏2~3米長的青絲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飾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能見到土家族傳統服飾。在住宅建築方面,土家山鄉的吊腳樓最為有特色。這是一種干欄式結構,樓下喂養牲畜或堆放雜物,樓上作姑娘們的閨房,是織布、綉花、績麻、做鞋之所。這種設計,既克服了山區地勢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既通風,又防潮;既安全,又衛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過姑家女兒必嫁舅家(稱為還「骨種」)的交錯從表優先婚姻。還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納弟媳的收繼婚。男女原多對歌相愛結婚。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逐步受到財產的限制和父母的約束,直至建國前,盛行封建買賣婚姻。建國後,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多了起來,但在農村父母包辦婚姻依然存在。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巫師)念經,道士開路。後來受漢族的影響,實行土葬。
在節慶方面,以過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
宗教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6、哭嫁、上刀山、椎牛、擺手舞、賽龍舟、對山歌等風俗的是哪個民族
哭嫁:土家族獨特的風俗
上刀山:僳僳族人刀竿節里上刀山
椎牛:古時苗家為了消災滅病,生活安康,家道興旺,才祈求神靈保佑,許下椎牛心願
擺手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發源於重慶的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的酉水河流域。
賽龍舟:傣族賽龍舟,南方漢族賽龍舟
對山歌:壯族
哭嫁:土家族
上刀山:僳僳族
椎牛:苗族
擺手舞:土家族
賽龍舟:傣族賽龍舟,南方漢族賽龍舟
對山歌: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