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新鄉風俗名稱

新鄉風俗名稱

發布時間: 2022-09-09 12:13:13

1、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個節日的名稱、習俗、來歷是什麼?

1,忙年(小年)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的忙碌年,也叫「小年」。小年不是指節日。因為當地的風俗習慣,叫小年的節日不一樣。春節期間的主要民俗活動有春聯、掃地、祭灶等。小年是整個春節慶典的開始和鋪墊。主要有兩項活動:掃除春節和祭祀廚房。此外,還有吃廚房糖果的習俗。在一些地方,你需要吃火,糖蛋糕,油蛋糕和豆腐湯。

2,年二八

大年二十八,舊的新布被拆掉了,舊的新年紅也被拆掉了。有些地方開始貼新年紅。廣東有句話叫「農歷二十八,洗得邋遢」,意思是全家都要呆在家裡打掃衛生,貼上新年紅,迎接新年

3,除夕夜

(1) 「除夕」是指除夕,又稱大年三十、除夕、除夕等,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晚上(這個月是農歷十二月三十日,農歷二十九日)。擺脫擺脫擺脫的手段;擺脫擺脫擺脫的手段。除夕是一年的結束。它與春節(正月初一)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意味著人們必須在年底前除掉老人,並在明年改變新年。

(2) 除夕是告別舊迎新、團聚家庭、祭祖的日子。由於農歷除夕在正月三十日,而在正月二十九日,所以除夕的日期不同於29日和30日。然而,無論是29歲還是30歲,這一天通常被稱為「大年三十」。

(3) 除夕的下午,有祭祖、合家團圓的習俗。晚飯後,有一個習俗,除夕寄錢,點燈(或煮)一年。

4,正月初一

(1) 農歷正月初一最初被稱為「元旦」。「元」的原意是「頭」,後來擴展到「始」。從正月初開始,以拜年祈福、祭神祭祖、祈年為主題。在春節的早晨,當門打開時,首先放鞭炮,這就是所謂的「打開鞭炮」,送走舊的,迎接新的。

(2) 鞭炮聲過後,地上盡是碎紅,像織錦。它被稱為「充滿紅色」。正月初一清早,下午拜神拜祖。許多地方都有在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食的習俗。大年初一,人們早起,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整齊,出門探親訪友,祝新年快樂。

5,正月初二

(1) 元旦是農歷新年的第二年。這一天,已婚的女兒回娘家,請丈夫和女婿一起去,所以俗稱「迎女婿節」。回娘家的女兒一定要帶些禮物和紅包,分給孩子,在娘家吃午飯,但晚飯前一定要回婆家。

(2) 女孩回家後,如果家裡有外甥,阿姨就得再付錢,雖然她已經在大年初一把它送到除夕了,但這次意義不同。潮汕人把這種習俗稱為「日食」。顧名思義,這只是午餐。我女兒晚飯前得回婆婆家。據占書講,正月二是狗日。

2、河南有哪些民風民俗?

龍抬頭節(二月初二)。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按老年人的說法。這是為了表示對龍的尊敬。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端午節(五月初五)。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 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采。有民謠這樣說:「五月五, 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里一項重要的民俗活 動。從形狀上說,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過小年(六月初六)。農歷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而且這些節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農村的各家各戶,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間,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過小年的習俗,在中原地區相當普遍。從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農村的「年」 味是濃郁的,時間要持續一周左右。盡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節日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這些節日,是中原農耕地區的農事節日,也是 「收獲節」和「豐收節」。節日里的風俗活動,是農民品嘗自已勞動成果的活動。這種喜悅,自然在走親訪友之中使大家同時都分享了。

乞巧節(七月初七)。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牲口節(七月十五)。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 「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重陽節(九月初九)。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人認為「九」是吉利的數字,把它作為陽數。九月初九,佔了兩個九字,雙陽相重,所以人們都叫它為「重九」或「重陽」。在中國的傳統風俗中,重陽節就是一個登高節,它與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登高成了九月九日重陽節的標志。據史書介紹,它是受一則神話傳說的影響而形成的。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因此,人們把重陽節當作「老人節」,社會上出現了許多以老人為中心的尊老、愛老、敬老活動。

臘八節(臘月初八)。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祭灶節(臘月二十三)。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 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 活動。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 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3、河南的傳統風俗習慣

在河南,清明節的文化習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插柳

祭祖:在河南,清明時節人們最常吃饊子、棗糕、雞蛋等食物。

吃饊子、棗糕、雞蛋

一、河南普通節日傳統風俗習慣

1.河南春節習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2.河南中秋節的習俗有:鐵塔燃燈、夜設茶果月餅、面向月亮許願

3.端午節(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4.重陽節(九月初九)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中,重陽節就是一個登高節,,重陽賞菊的活動越來越盛行。因為菊花都在九月開放,民間還把九月稱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拓展資料:

河南其他特色節日

1.龍抬頭節(二月初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2. 過小年(六月初六)

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3.乞巧節(七月初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主要參與者是少女,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

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

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4.牲口節(七月十五)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 「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5.臘八節(臘月初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在豫北,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癒合的土措施罷了。

6.祭灶節(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漸漸拉開了帷幕。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

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人的嘴。

4、請問新鄉有什麼當地好玩的習俗?

新鄉好玩的源地方太多了。

外地人想了解都是加了一個專門查詢旅遊方面的微信服務號叫一號查詢,很管用,比如特色景點介紹,門票價格,最地道的小吃,乘車路線,當地民俗,甚至酒店打折消息都有。

你可以試試呢!應該還不錯的。

5、新鄉的古老風俗

新中國成立前,新鄉有早婚習俗,男子婚齡一般在15至20歲,女子婚齡一般在15至18歲。男女婚姻須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嫁娶過程中有許多繁文縟禮。 議婚:初議婚,家長先托媒人,經媒人往來通話,了解對方屬相,按陰陽學的迷信說法看雙方屬相的沖合。犯沖的屬相有雞與狗、龍與虎等,最合的屬相為龍與兔,稱之為「龍纏兔輩輩富」。女方年齡可大於男方二三歲,但不可大一歲,民間說法:「妻大兩,黃金長」,「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沒飯吃」。 相親:在相互探問對方家境後,進行相親。雙方約定相親日期,女方由媒人導引,與陪相人一同前往,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點同男方見面,媒人當面介紹雙方情況。看相後,男方給女方見面禮。如雙方均滿意,為初定婚約。 定親:擇吉日,男方父母商定結婚日期,並報知親友。 套新:女雙方的新被褥和新枕頭須由子女雙全和夫婦雙全的婦女縫制。縫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鋪開,然後,抓一些花生、紅棗、核桃撒在上面,由縫制者縫入被褥中,意為「早生貴子」。 壓箱: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將新娘的嫁衣裝進箱子後,在嫁衣上面放壓箱錢。新娘到婆家後,婆婆要在此箱內放錢,且多於壓箱錢數。出嫁前一日或當日早晨,由女方或弟將娘家所辦嫁妝均插一柏枝,送至男方家中,意為萬年長青。嫁妝送到後,男方家以酒席款待,由陪客人向送嫁妝人索取開箱鑰匙,並給持鑰匙者封錢,對方滿足以後才將鑰匙交出。 娶親:娶親的前兩天,男方送通信盒給新娘,內裝化妝與豐轎時的衣物(衣物必須成雙成對)、首飾,另加酒一瓶,肉一塊,米、面各一升。娶親的前一天,男方整置洞房,當晚由新郎的小弟壓床,且允許在新床上撒尿。娶親之日,男方備花轎四頂,一頂轎坐新郎,一頂轎坐新娘,一頂轎坐娶客,一頂轎坐壓轎孩子。 迎禮:引禮人引導新郎進新娘家,每一道門,引導新郎向客人作拜施禮,新娘家須給新郎和引禮人各盛一碗餃子湯,奏樂三遍,新娘方可上轎。 上轎:新娘上轎須穿藍鞋子,此鞋不許再穿回娘家。上轎前,其母給女兒離母錢,並把婚書交於新娘,由新娘將婚書帶至婆家壓在床頭,以示兩家平安。上轎分大娶、小娶。大娶,新娘上轎不踩地,坐在椅子上由四人抬著上轎。小娶,新娘步人轎內,轎頂大升。途中若遇攔轎者,須落轎奏樂後方可再行。 下轎:新娘下轎前要梳頭,邊梳邊說:「一梳金,二梳銀,三梳騾馬跑成群。」婿家還須給新娘贈下轎禮,然後由扶客攙扶下轎。若遇瞎年(即年中無「立春」),新娘下轎時須手持照明物前行,以示瞎年照生子女。新娘下轎後,腳不得落地須用藍布自轎門鋪至天地堂,新娘腳踩藍布,行至天地桌前,由男家向新娘身上撒草料。 拜天地:拜天地為完婚儀式。天地桌上放一隻盛滿糧食的斗,用紅紙封口,兩邊各放紅蠟燭一隻,斗前放幾只果碟子。桌前鋪紅氈或席子一條,席前放盛花,花前放馬鞍。新娘要跨過馬鞍,摸盛花,叫做「騎鞍摸盛」,以示家境平安,有餘有盛。接著新郎、新娘立於天地桌前,面向天地神們,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後夫妻對拜。 入洞房:拜天地後,新娘入洞房,由小姑(婆家妹妹)端洗臉盆,水中放一個饃饃,一個硬幣,新娘須將饃饃撈出扔至床下,再由小姑將水送走。然後,小姑把做熟的餃子送入洞房,讓新娘用筷子擠開給新郎吃。 宴席:家設宴款待客人。開宴時由男方陪客領路,引禮人陪新郎至女方送客前看菜,男方陪客高喊:「新郎看菜!」女方長輩回話:「省事三揖。」然後引禮入陪,新郎作揖三個。待女方送客席畢,再由陪客領路,新郎長輩手托酒盤說:「酒寒席清,請親家多多擔待。」對方回答:「酒足飯飽,親家辦事滿好。」新郎長輩對說:「人盅酒你們先嘗,俺娶媳婦你家忙。」對方答說:「都忙!都忙!」這套禮節俗稱「安大盅」。 看新人:新娘的送客在席畢回程前,要去看新娘,以示安慰。拜 送客走後,內客(新郎的親友)、坐底客(本家長輩)齊聚,由新娘上拜,逐個磕頭,受拜人均付給拜禮錢。 鬧洞房:新郎的小字輩或同輩人進洞房嬉鬧新人到深夜。 婚燈:新婚之夜在床頭放桌一張,燃紅蠟燭兩只,俗稱「婚燈」。新郎、新娘各一隻,誰的婚燈燃的時間長,表示誰的壽命長。 回門:迎娶第九天,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住幾天,俗稱「叫九」。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頒布《婚姻法》,廢除舊的包辦買賣婚姻,實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但一般還要趁節假日或選農歷三、六、九日舉行結婚儀式。在婚事操辦上,有的仍保留著見面禮、套新、送嫁妝、壓箱錢、宴請、鬧洞房等傳統色彩,但較舊時已簡單得多。

6、河南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1.喝茶:在鄲城,喝茶被賦予了另一層含義,特指吃晚飯。這可能是在困難時期,人們以紅薯做晚飯時的湯叫紅薯茶,並以此為晚飯,從那時而延續了下來的。
2.俺爸、俺媽:河南人說「俺」是一大方言特點。豫東人說「俺」的時候意為「我們」、「我們的」。當然,「俺爸」、「俺媽」以及其他一些稱呼親屬的「俺某某」是用在對被稱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時說的。但在鄲城,「俺爸」、「俺媽」卻用在當面稱呼父母時,尤其是小孩當面叫父母時都是「俺爸」、「俺媽」地叫,相當於「爸、媽」。
3.文:貨幣單位,相當於「元」、「塊」。因此外地人聽鄲城人說「幾十文」、「百文」時常一臉迷惑,其實就是幾十塊錢、百十塊錢,但顯得更為簡略,而且略有顯擺的意思。
4.迷見:丟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說某某東西迷見了,不知情的人都以為是「面了」,其實是丟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說「師傅,我車子壞了,請給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嚴、拿不嚴:「拿哩嚴」指辦事成功率高,沒有任何困難,「拿不嚴」則相反,沒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對人,對某人「拿哩嚴」就是指對該人施加的影響足以左右其決定。
7.姑娘:本義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鄲城除這一層含義外,還指姑姑。如「張三該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張三的姑姑。
8.zhang:遍查字典均無此字,在鄲城方言中是安裝、放置的意思,如「把燈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縣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條里zhang點鹽」,就是指往裡面放點鹽。
河南人愛吃的飯有;
面條子;糊塗;結瘩;
月個晨導起來,將到集上,碰到一個吊楊車子叫我恁栽倒了,新紅掛*子也給我掛*了/
叫我氣里尚午面條子都沒吃,歇老豆喝一碗糊塗。
畢頭.算了、完了的意思."你不讓我玩畢頭!" 「這一回我的牌很不好,說不定就畢頭了」!
天歇了,俺頰屋有一群扁觜子,迷見了。恁誰物不誰物?
釁種---一種愣頭青
半吊子---半傻子,不明道理
馬幾紐子---蟬
阿雜-臟
當當事-學慣用功
家後-村後面
扎實-老年人健康
匪滾了----水開了
饃幅了____饃熟了
弄啥架勢里____幹啥里
各了敗子____漆蓋
小小抓_____麻雀
粘不粘(zhan)-行不行
近子-舅媽
跟些幾個-有幾個孩子
策個---前天
大策個-大前天
糊塗---稀飯
花老馬噶子---灰喜鵲
馬噶子----(你應該知道)
他臟我---他用東西砸我
當上-----上面
歐(二聲)_______牛
翹蹄子-----去世
啥家什-----什麼東西
半大橛子----男青年
破小子-----小男孩
帳家兒-----父母罵孩子的話
潑-------指小孩健康
搶白人-----欺負人
咋弄---- 怎麼辦?
飛(三聲)------ 水
洋車子----- 自行車
付------ 樹
一笛笛----- 一點點
一笛拉子---- 一丁點
頭佛----- 頭發
牡佛------ 梳子
哞(ou)逼---牛逼,不是一般人
刀梭頭---- 女性短發
膩子----- 肥皂
仏(佛的第一音)-------說
啥家火-------什麼東西
不管談------不行
不沾閑------不行
絲氣----一種味道,不太好聞的
啃桌子腿(吃桌)----吃宴
噲噲癢----撓撓癢
股堆-指蹲下
發七蛋-指蠻橫不講理
啥荒子?--什麼東西?
面兒-明天
厥功----不穩當
適味(兒化韻)——舒服,爽的意思+ 例:那一家類燒雞吃住算適味啊
光嘟子—不穿衣服光屁股

老末——最後的意思
枯楚——有皺紋,不平展,多用於紙張,人物面部gf~k
甜稃秸——甘蔗之類的東西
馭、吁(yu)——停,架車時對馬、驢等動物的言語.
白動--別動
半肥--這個不好解釋,大家佛佛吧,呵呵
小小zhuó---麻雀
褂衩子---襯衣
可是類---是不是
濕味---有意思
悲(筆)---筆
mó說---梳子>
落嗨(兒化韻)---傍晚
洋車子---自行車
褲衩子---內褲
浮---熟
頭佛---頭發

7、河南新鄉結婚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人生有很多重大的日子,結婚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千萬不能馬馬虎虎的舉辦婚禮,一定要隆重。在河南新鄉地區,結婚有一定的習俗,這些習俗能夠給新人帶來好運和幸福,能夠讓他們和和睦睦,美滿的生活。下來大家一起來了解下吧。 河南的結婚習俗不能丟,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文化和好運。結婚按照這樣的程序走,一定會帶來吉祥如意,新人的生活也會和和美美。

希望採納

8、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風情是什麼?

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風情是浚縣古廟會、二月二、乞巧節、鬼節、祭灶和炒麵節。
浚縣古廟會
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稱黎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先民居住歷史最早可上溯到6000年前。浚縣大佛,中國最早,北方最大。浚縣「泥咕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浚縣一年一度的「正月廟會」聞名遐邇,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態文化的縮影,德國一民俗學者逛過廟會後稱浚縣廟會為「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2004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7年,「浚縣古廟會」和「浚縣民間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被評為河南民俗經典。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二月二這一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乞巧節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鬼節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祭灶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炒麵節
農歷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農歷六月初一過後,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而且這些節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農村的各家各戶,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間,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六月初一過小年的習俗,在中原地區相當普遍。從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農村的「年」 味是濃郁的,時間要持續一周左右。盡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節日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

9、新鄉風俗是什麼?

簡介: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最高統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並由史官載入史冊,為後世的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經驗。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