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中國風俗文化論文

中國風俗文化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9-09 05:49:07

1、中國的傳統文化論文

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的首要工作是進行記錄:「我們這代人要把我們看到的記錄下來,因為過很多年它還是要變,就不是這個樣子了,特別是現在手段更多,可以用文字記錄也可以錄像,這里有很多歷史價值。但是搶救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要保持連續性。不是說今天記錄完了就完了,明天還是一樣得記錄。」 單純的記錄更多隻適用「過去時」,「保護」與「發展」並重,才是更大意義上的「保護」。 每4年舉辦一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已成為全世界各族人民最為關愛的當代文化盛事,眾所周知,它起源於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臘人為祭祀雷電大神宙斯而舉辦奧林匹克競技大會的風俗。歷經2800多年斷斷續續的發展演變而至今日之氣象,烏丙安評價它「為發揮古代民俗文化資源的現代化效應樹立了最高典範」。

要認識並發揮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效應」,就必須首先對其進行現代性認定,即對其在現代生活中的存在價值進行認定。在此基礎上「對傳統民俗文化遺產作出選擇,以便認定某些文化資源本身潛在的現代性價值,使其中許多民俗事象不再是『古化石』或『歷史殘留物』,而是把過去引向未來的文化財富。」他還談到了許多具體措施,比如推動文化保護立法、建立專業協會和專門的民俗文化博物館等等。

有關傳統節日文化保護的話題,還會繼續下去。記者以為,似應把「傳承傳統」和「吸納先進」結合得更緊密才好。 不同於多數青年,記者喜歡聽京劇,但僅限於部分曲目。同時我很清楚自己的這種喜歡不是出於自覺,不是因為京劇是國粹而聽眾日稀就主動去「盡義務」,而是出於自發,我認為許多京劇選段確實非常「好聽」。可以說,是京劇自身具有的魅力感染了我,而不是籠罩在它身上的「傳統文化精粹」等諸如此類的光環。在我看來,用「危機」或是「尷尬」來形容京劇目前所面臨的形勢和處境,是帶有感情色彩和主觀傾向的。實際上京劇只是不如以前輝煌,它在特定的時期歸到應有的位置上了。而在這一過程中,京劇損失的是以往的地位,真正的審美魅力和藝術價值則並未消損。基於這一判斷,我不認為京劇會消亡———至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而那些該送進博物館的部分,只管送進去就好了。 傳統節日———或者說它裡面蘊含的核心價值也不會消亡,這是我的看法。對部分「洋節」,我也相當歡迎並樂在其中。「洋節」里體現出的先進的文化,比如「以人為本」的思想,有什麼必要去排斥呢?(斷裂、整合中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南方網)

2、關於民俗文化的論文

中國民俗文化 ——風水文化和風水建築
風水一說被大多數人視為無稽之談。在科學發展的今天,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風水之說並不是一無是處。大多數人也將其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 《黃帝宅經》曰:地善,苗旺盛;宅吉,人興隆。短短十個字就完全道出風水學的精髓。風水從字面上來理解,風是流動的空氣; 水是大地的血脈, 萬物生長的依靠。
有風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氣,萬物就能生長,人群就能生活。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正因為有了空氣與水和適宜的溫度,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所以,風水一說也有正確所在,正因如此,在建築中從古至今人們都十分重視風水一說。
在中國有許多風水建築,人們在建造房屋,選擇家宅的時候會注意風水的好壞,講究環境方位問題。人們也常以山水俊秀,地靈人傑等詞語來贊美自己所在的地方。風水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那麼,何為風水文化?它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呢?
《葬書》最早提出風水一詞, 「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所謂的風水學便是:太極生兩儀(陰陽、正負) ,兩儀生四相(五行) ,四相生八卦,八卦生二十四山。通常人們將風水分為:龍、穴、砂、水、向、意、形、天。所有高等的風水師,都是按這些理去做,但要結合人命理,本性去計算;以前風水大師們的一句發家名言便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中國古人把風水稱為堪輿,也叫地理,我們可以將其連起來讀做:堪輿風水地理——堪(觀察天) 、輿(勘察地)、風(空氣空間) 、水(水文水質)、地(地形地質)理(的研究分析理論) 。
在地球上, 水、 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是也是風 占最大體積的物質是風、 地。 (空氣)、水、地(土地) 。在地球上除了由天體進來的物質之外,幾乎所有物質都由風水地三者所承載所包含所孕育,當然也包括人類。可見古代人所說的風水,就是泛指地球中的所有物質,風水學就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微觀物質(空氣、水和土)和宏觀環境(天地)的學說。 根據古人的感知,在大地上除了地和水之外,餘下的就是空間了,空間里只有風了。古人認為,風和空間和天是聯在一體的,風水學中所說的風,既是空氣,也代表空間,同時也包含天。老子曾說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就是天,所以有天一生水之說,二就是地,三就是水。翻成白話文便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萬物。 風水一詞最早出於伏羲時代, 太昊伏羲根據自己研創的簡易圖, 推理出地球有過一段是風與水的時期。
《簡易經》里記載: 「研地說:一霧水,二風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澤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無水。 」這里所指的風水應該就是風水的原義了。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 風水一詞是這樣定義的: 指住宅基地、 墳地等的地理形勢,如地脈,山水的方向等。在《辭海》中也是如是解釋:風水,也叫「堪輿」 。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禍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但其實這兩種說法並不準確。其一,它將風水等同於一種迷信,沒有肯定其科學的內涵;其二,沒有把風水與風水術區別開來。風水是從古代沿襲至今的一種文化現象。從表面上講,它是一種民俗,一種擇吉避凶的術數;從本質上講,它是古人研究人與環境之間關系 、的一門學問。簡略地說,它與現代的「人類聚居學」「環境地理學」有些相似,但二者之間仍有本質的差別: 後者是建立在觀察與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科學; 而前者由於缺乏科學理論與實驗基礎, 夾雜著許多唯心主義的說法和迷信的內容, 以至於我們還不能將它作為一種科學,只能作為一種「術數」 。
近年來,由於對傳統文化研究不斷深人,中外學者對風水的看法漸趨一致。他們認為:風水是中國古代為尋找建築物吉祥地點而提出的一套景觀評價系統, 是古人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處理的方法與布局的藝術。風水的范圍包含住宅、宮院、寺觀、陵墓、村落、城市等許多方面,其中涉及死人葬地的稱「陰宅風水」 ,涉及生人居住地的稱「陽宅風水」。風水有糟粕也有精華,不能簡單地採用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態度對待它。有的學者還認為,嚴格地講,風水與風水術是有區別的。風水是一種客觀存在,其本體是自然界;而風水術是主觀對客觀的活動,其本體是人。
中國風水學是宇宙星體學、天文學、天體運行方位學、地球物理學、地磁方位學,水文學、地質地貌學、環境景觀學、自然生態建築學、社會倫理學、美學、人體信息學、氣象學、空間選擇學、時間選擇學、民俗學、做人哲學、玄學、易學、預測學、陰陽學、五行學、形氣學、理氣學、日課學等等一門龐大的綜合類學科。這是中國古人的偉大智慧的結晶,這是我們後人所應學習繼承,應大力發揚光大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所有人都熟知的風水建築可能非故宮和明十三陵莫屬了。 北京有一條龍脈,貫穿故宮和明十三陵。 古代君王身前居住之所與身後安息之地皆在龍脈之上,受天神庇護。 故宮,距今已經有了 600 多年的歷史。故宮的龍脈與昆侖山相通,而昆侖山與天上元氣相通。故宮中的交泰殿是故宮的龍穴也是北京城的龍穴,同時也是全中國的龍穴。從靜態風水來看,故宮後有景山,前有金水河,位於山水之間,鎮山金水,處於山水的環抱之中,為延年穿宅之格。從後宮後寢分析,以前宮前三殿來論,主體建築太和殿、中永殿、保和殿皆占吉星位置,以後寢、後三宮來論,朝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亦處於吉星位置,尤其是延年吉星得位,更主長久穩固。整個故宮是完全按照風水這個大體的格局來建造的。
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十三陵亦是如此,它始建於永樂七年。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風水師在昌平境內找到了這一片山地, 經朱棣親自踏勘確認後並封為「天壽山」。以後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繼把陵墓建造在這里,十三陵周圍層巒疊嶂,秀美天成。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開敞,山間眾溪匯於陵前河道後,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神道兩側的兩座小山,為「龍山」和「虎山」 ,符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 「龍脈」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後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遠處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 (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 ,著實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地。這次在去北京的旅遊途中,我還聽說了北京另一特別知名的風水建築——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大廈。此建行位於北京西二環金融街 25 號。
「金融街」在元代被稱為「金城坊」 ,明、清兩代是金鋪、銀號聚集之地;清末至民國,我國的大部分銀行也多設於此,是歷代各種金融機構垂青的風水寶地。「現在的『金融街』始建於1993 年 8 月,至 2005 年全部完工。南起復興門, 北至阜成門,東臨太平橋,西沿二環路,佔地總面積 103 公頃。這里雲集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中國工商銀行總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總行、中行總行、農發行總行等國家級銀行總部,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中保集團、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網通等一大批著名金融保險證券單位和電信企業入駐。馬來西亞豐隆集團等國外的著名銀行機構等 200多家國內外金融及非金融機構落戶此地, 成為我國掌握國際最新金融信息, 了解世界金融動態的國家級金融中心。」 雖說在此塊「風水寶地」之上,但建行總行卻是「地處不興」 。建行門前天橋斜去,呈虛水而走遇「天橋煞」,而其西北角又面對十字路口遭「路沖煞」 ,皆為泄財之象。相傳時任行長周小川為此請來了香港著名的風水大師為建行的設計出謀劃策, 力圖化險為夷。於是便有了這幢為北京人所津津樂道的「風水建築」 。金融街上的建行大廈通體黑色,在世界建築史上實屬罕見,在風水學中,黑色屬水,水亦表財,黑色不僅催財力量強而且可以化煞;在西北角的煞重之位,大廈被設計成兩把尖刀狀的化煞布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頂部,為四個形如水閘放水的旺財設計, 意為財源滾滾;十字路口與天橋的西北角也有一對號稱中國最大的漢白玉貔貅來招財鎮宅;在貔貅的正中,豎立三根旗桿,意為三根高香表示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在如此風水建築的庇佑之下,這幾年來,建行蓬勃發展,成為了我國四大商業銀行之楚翹;原行長周小川也官升三級,從總行行長之位扶搖直上至證監會主席、央行行長之高位。
真正的中國古代風水學應該是一種古代人類繁衍生息,治國安民等社會活動所形成的生存知識;是一種研究大自然對人類作用的精深學問;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是一種趨吉避凶的術數; 是一種流傳了幾千年的民俗活動;是一種中國獨有的以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為核心的哲學思想產物;是一種由實踐積累起來的經驗所形成的人居環境選擇優化的實用技術;是一種由中國古人的唯物唯心學術混雜而形成的博大學派; 是一種科學與玄學相提並論的、精華與糟粕並存的、落後於現代技術的、超越於現代科學的的系統理論;是一種寶貴的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
風水可以改天命而奪神功,這是古人對風水學的高度肯定。風水學告訴人們要能順應自然規律,做到天人合一,要優化自然環境,這樣就有了好的陰陽宅,有了好的風水地的吉氣感應與蔭庇,自己和後人即可以平安昌盛,所以丁財貴秀,百福臻臨,如果人人家家都能獲得好風水地而吉祥, 社會就會因人人平安幸福而和諧,民族國家也就會因人人有為家家發達社會和諧而興旺,這就是風水學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所在。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風水不是萬能的,風水也只是影響人生的一種力量。中國風水學雖博大但雜亂,雖精深但虛玄,雖可驗證但少數據,雖有作用但多無科學根據,尚存在很多局限性,廣而無邊,深不見底,艱以學習,難以操作,尚泥古不化,裹足不前,為此,但願風水同行們能摒棄成見,在考古踐今的同時,努力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不斷地豐富它,充實它,完善它,提升它。是所至望!

3、論傳統文化優秀作文800字7篇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中華 傳統 文化 博大精深,生活中隨處可見,用的文房四寶,吃飯用的筷子,過節慶祝的鞭炮,皆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根。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論傳統文化 優秀 作文 800字,僅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大家喜歡!

論傳統文化優秀作文800字一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也在伴隨著人們不斷地傳承與發展,與時俱進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源源不斷的人影響後世深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

文化,奠定民族的根歷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國,而現在,存在的只有中國一個。這其中中華文化起著巨大的作用,一個民族只有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化,才能紮根成長,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有了今天強大的中國,才有了今天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勇氣,只有不斷地去傳承,和發展我們的中華文化,我們才能更富強。

文化,奠定民族的魂,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漠精神雷鋒精神,這些耳熟能詳的精神,不斷影響著後代人,中國歷來就有勤儉節約孝敬父母等等的傳統美德,而這些美德和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的魂魄帶人也為之將這些精神和美德去發揚去傳承,就像涓涓細流,永不停止。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而中華文化經歷了不斷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傳統文化不斷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奠定了精神支柱,有了自己的文化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是我們矗立世界東方不倒的脊樑人一旦沒有了精神支柱,不就會變得頹廢嗎?所以文化的作用不容小看我們更應該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我們一代代人的成果文化的重要性在國際社會上也日益可見,所以我們不能丟了自己的根魂精神支柱,人沒有了這些匯款,那國家和民族也會如此,文化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基石,我們必將傳承與發展。

一代代人一代代的延續讓我們的祖國日益富強,正是文化的支撐,正是文化對我們的指引丟了什麼,也不該丟了自己的根自己的魂。

文化的影響一定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歷久彌新的,也是影響深遠的,在當今社會,文化也成為了一個,符合,國家實力這一方面讓我們更,不能去忽視它,我們更應該去傳承與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讓這股涓涓細流永不停歇的傳承發展下去。

我們身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更應去完成他的是自己的使命完成時代交予我們的任務,而支撐這些的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傳統文化,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論傳統文化優秀作文800字二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當全球化給我們帶來好處與便利時,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沖擊也破壞著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面對各國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者的我們應對外來文化有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更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但隨著西方文化浪潮的侵入。中國人心中的民族文化開始逐漸失去顏色。節日文化的入侵深深的侵染了人們的思想。我過的七夕節從古至今流傳了幾千年但現在卻被西方人稱為情人節的節日所代替。每當這時,商場中、大街上各種這樣打折出售的 廣告 牌上都是情人節這幾個字。可見七夕節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國民對待本國文化的態度冷漠,對別國的文化卻充滿了熱情,這致使中國人民喪失了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念,這對中國文化的發展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曾經散落到街頭的傳統小吃已成過往雲煙,最熱的肯德基、麥當勞這些「洋房」頂替了小吃原來的地位,國外的名牌服飾也成為年輕人爭相攀比的目標,國產品牌幾乎無人問津。如潮水般涌來的文化,已經滲透到了中國的大街小巷,曾今對傳統文化那種刻骨銘心的感覺正在漸行漸遠,那種魂牽夢繞的情節正在煙消雲散。幾千年來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如今卻面臨著破壞與毀滅,這是國人的不幸,但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一個高速發展的大國如果喪失了民族文化那將是何等的可悲與可怕。

我們不能再重復歷史,不能再像百年前那樣成為一個任人宰割的肥羊,我們既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也要大力弘揚優秀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都開滿中華文化之花,就像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開辦一樣,傳播著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用獨特的中華文化去感染世界,讓世界都了解中國,讓中華文化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西方文化的浪潮能撲向我們,那中國文化的風暴必將刮向西方。

中華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發展至今的偉大文化。它需要我們的保護與發揚,但同時面對外來文化我們也必須持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這樣才能讓中華文化繼續揚帆遠航!

論傳統文化優秀作文800字三

近日看到一幅漫畫漫畫中,一位廚師身上寫著,寒假培訓的資料,旁邊是一幅傳統文化的鍋,被架在火上,另一邊是兩個人捧著熱湯在品嘗,這幅畫面,讓我覺得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經典美德。

眾所周知,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已經擁有五千年的竹文化歷程,經歷了歷史的長河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近代社會最後到達線的時候,中國的美德早已深入人心,傳統文化是歷史的象徵,在歷史中漫長的過程中不斷被洗滌從最初的尊老愛幼,吃苦耐勞,到現在的艱苦奮斗,堅持不懈,哪一個不體現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詩歌中大量贊美歌頌祖國山河的詩和人的真善美的佳作,數不勝數,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解除了人們生活的質朴安寧和諧,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寫出了他對隱居生活的悠閑安詳的喜愛,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建築也無不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每一個建築的獨特風格都有不同的意義。所以建築才被稱作凝固的藝術,比如說中國古代建築一般都是房檐向上翹起一層一層,每一層都比上一層大而且寬,這不正是體現古代封建君主專制終極全,的特點嗎?可見一個小的藝術中都蘊含著那麼大的聲音,足以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

中國的民族節日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例如傣族的潑水節,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蒙古族的那達慕集會,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使中華文化一直延續下去,不能讓這些文化在我們的手中銷聲匿跡,國家在不斷,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去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政府也應該保護我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綿延不絕。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去弘揚傳統文化,讓世界更多的人去,接觸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帶動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創新,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與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讓中國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垂不朽,使中國更加強大,祖國更加美好。

論傳統文化優秀作文800字四

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源遠流長達5000年之久,從遠古的孔孟思想到當今的社會主義文明,從甲骨文到簡體漢字,華夏人民的千古智慧築造了一個輝煌的中國。

首先,不得不說,現今中國發展迅速,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但在這背後,中華文化卻陷入了一個難堪的境地:如中國某些大學自主招生不考語文,語文即中文,中國人的母語,卻糟的如此待遇,何嘗不讓人痛惜。

再者,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為著名,而現金各國有幾人會去注重所謂的禮儀:公交車上,許多中年人坐在座位上老年人只能瞅著上方的「老弱病殘孕坐席」而嘆息,抑或破口大罵,打架斗毆,聚眾鬧事。中國人如此「注重」禮儀,還有何臉面打著「禮儀之邦」的名號去面向世界。

再次,中華大門對外開放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西方文明湧入中國,中國人喜歡過 聖誕節 寧願棄 端午節 , 中秋節 等傳統節日於不顧,韓國江陵申請端午節傳統節日,這難道還不夠點醒中國人嗎?

還有,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本來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好政策,卻造成了家長溺愛孩子之風,家長說不願讓孩子過以前的苦日子,但中國有句古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的錘擊怎練得一身正氣。

最後,日本作為一個小小島國,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遠超中國,日本人大力發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弟子規」、「三字經」,日本很多人都會背,中國人呢?日本人不僅會背,而且還會時間在生活中,中國人能知道就很不錯了。當今世界經濟競爭激烈,很多人都在試圖尋找解決 方法 ,一位博士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說過:挽救21實際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思想和大乘佛法。中華文化以和為貴,確實為當今實用典範,可中國人卻做出了一個讓人驚奇的事情:捧著金子在大街上乞討流浪。這讓中國如何迅速發展經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世人眼中的寶藏,卻成了中國人眼中的垃圾,這讓聽著不得不捧腹大笑,但這是事實,是不可更改的事實。

再此,我希望諸位中華同胞可以認真學習研究中國文化,弘揚發展中華文明,讓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可以再次以文明的面貌站在世界之巔!

論傳統文化優秀作文800字五

朋友,當你沉浸在「情人節」的玫瑰花香里的時候,你可想過,在將要到來的「七夕」里,牛郎織女將一路奔波,即將相會在鵲橋上?

朋友,當你頭戴紅色聖誕帽,擠在小教堂里不亦樂乎的時候,你可記得,重陽那天攜帶雙親登高遠眺,身插茱萸的一幕幕?

朋友,當你操著滿口「洋話」慶祝「洋節」的時候,其實,你難道不應該去陪父母去傾聽民族古樂的動人琴聲?

朋友,在西方洋節的沖擊下,你是否還記得,你的膚色就是大地的顏色,你的血液里流著中華民族的文化風俗?

讓我們放下手中的杯盞,關掉轟鳴的音響,坐在寂靜的明月下靜靜的思考吧!

如今的社會是個多元化的社會,是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滲透的社會。閉關相守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只有了解世界,認識世界,才能傲然與民族之林,但是傳統文化又何要丟棄?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長廊中,已經沉澱了令世界所有人所驚嘆的無數瑰寶——文字、禮儀、節日。僅他們就如同天上奔騰的清流,又像森林間孕育的燦爛的珍寶燦爛奪目,博大精深。

僅看中國節日文化就是一曲令人回味無窮的民樂,是一杯品不透的茶水。新春佳節,合家團圓; 清明 節,緬懷逝者;中秋之夜,千里共嬋娟;端午之夜,龍舟盡發,祭奠古人忠烈。可以說,每一個佳節都承載著動人的 歷史 故事 ,寄託著華夏兒女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祝福。歡度傳統佳節,既是沐浴於清泉中,傾聽古代賢德之人在耳邊吟唱,享受民族風俗,又是置身於文化的海洋,浴心於壯闊波瀾之中,頓感今朝人生美麗幸福無比。簡而言之,佳節既能感受瑰麗多彩的文化魅力,又是聯系血脈骨肉之情的紐帶。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懷。深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必定是每個民族的驕傲。長江黃河孕育了華夏兒女的勤勞勇敢,以及對故鄉的眷戀。歡度傳統節日,就是把心結堅守多年,讓精神流傳久遠。即使你漂泊異鄉,身處困境,也能勇於奮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聲聲曾讓西方震動;中秋團圓,七夕廟會,曾讓世人感懷。我們要堅守共同的財富,擔起肩上的責任,讓 中國傳統節日 的神韻代代流傳!

親愛的朋友,當你流連於慶祝洋節的霓虹燈下時,可別忘了,你應該重返故里,堅守故里,因為那裡有屬於自己的一縷節日的陽光!

論傳統文化優秀作文800字六

沒有土地的滋養,就沒有了參天大樹,沒有底層堅固的地基,就沒有那高樓大廈,沒有中華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文化的,繁榮發展。

近年來,有不少學生利用其寒假時間去參加傳統文化培訓班,他們的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俗話說人不能忘本,我們現在所學文化,其根源都來自於傳統文化,所以我們應該繼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世界上的每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的文化也不例外,傳統文化中有優秀的也有其不好的,部分,我們應該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繼承並發展下去,作為學生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只有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古文,讓我們領略了古人的風采,學習歷史,讓我們了解了古人的偉大成就,古人們留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是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它能夠豐富我們的生活,增強我們的精神力量,促進我們全面發展。

發展傳統文化,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五千多年沉澱下來的,有其獨特性區域性,21世紀的現在,倡導和平與發展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是促進國與國之間進步的一個途徑,所以我們應該把眼光放得更廣闊,更長遠,既要借鑒各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要爭做中外友好關系的使者,中華文化有其固有的包容性,兼收並蓄,所以我們更加要不斷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發展。

立足於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化也是其中的變化因素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傳統文化的根,在其基礎之上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使其順應時代潮流,現在傳統文化的氣息還隨處可見, 春節 貼春聯,守歲等悉數已深深烙在人們的心裡,在其基礎上,人們也在不斷的革新,讓新年更加的熱鬧,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魂,如果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社會文化的繁榮,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傳統文化這個基礎,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不斷創新。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魂,是現代文化繁榮發展的根基,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分能夠促進社會發展,請同學們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吧!

論傳統文化優秀作文800字七

近年來,社會上掀起了普及傳統文化的熱潮。各種打著「弘揚傳統文化」旗號的電視節目層出不窮,突然驟增的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多得叫人咋舌,所謂的「國學學堂」在中小學,甚至幼兒園以及網路上相繼開設……這些都曾引起熱議。人們感嘆著,紛紛表示文化終得以傳承。但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真的就靠著這些就得以普及嗎?

就來談談那些電視節目吧。說是弘揚文化,但實際上,跟文化有關的內容有多少呢?幾乎都是擦點邊,更甚者只是掛著名號罷了。畢竟,電視節目這本身就與利益掛鉤,真正「為愛發電」的幾近於無。

但不可否定的是,電視上確實有一股「清流」,人們確實能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美。一些人沉迷於其中,下定決心要弘揚文化,然後反復觀看每期節目,最後堅信自己就是那傳統文化的弘揚者。殊不知,僅僅通過一層毫無溫度的屏幕所看到的,就如沙灘中的一粒沙般微小,而從中真正明白的,甚至連粒沙都不足。

普及傳統文化,怎可能是一部電視劇,一檔電視節目就可以做到的。實際上,那些碎片的內容,不過是過眼雲煙,可能看的當下會覺得收獲了不少,但過幾天,過幾十天,能記住的不過是寥寥無幾,也就剩一個模糊的印象。更何況,其中大部分都是為了牟利而肆意亂改,吸人眼球的虛假的信息充斥其中,滿是漏洞。

還有大火的《生僻字》一歌,熱度至今未退,各大歌手仍然爭先翻唱。作者稱自己的歌「傳播中國文化正能量」「大多數都是高考必考詞」,群眾們聽後紛紛表示語文白學,被捧得極高。但實際上呢,這首歌辭藻華麗,風格浮誇,蘊含生僻字的部分強行押韻,就好像是從詞典上隨便找了幾個尾音一樣的詞,不顧詞本身的意義,強行拼湊成一段歌詞。更何況,歌唱時本就會因曲調而改變一些字的字音,聽者無意間記下了這些錯誤的讀音,又怎能普及中國文化?一些人因會唱這首歌,就驕傲地覺得自己的文化水平達到一個新高度,觸碰到了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是一種非常淺薄的自我認知。

了解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可不是 說說 那麼簡單的。只有當我們親眼見過,親自去見識過,這才算是真正觸碰到了傳統文化,若要說了解還遠遠談不上。

論傳統文化優秀作文800字7篇相關 文章 :

★ 中華傳統文化優秀作文800字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800字作文範文3篇

★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800字範文

★ 傳承傳統文化作文800字

★ 以傳統文化為話題的高中作文800字

★ 春節傳統文化作文800字

★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作文2000字

★ 優秀傳統文化論文

★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800字優秀範文

★ 堅守傳統文化的作文示例800字

4、中國社會近代史關於風俗論文2000字

「風俗」是中國傳統社會大眾文化與生活特性的詞語概括,不同時期、不同層面的文化人出於各自的語境,對「風俗」進行著不斷地解釋與評論。在社會變革期,「風俗」尤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風俗」在傳統社會,其政治文化意義大於學術意義。歸納起來風俗的作用有三:
一、風俗具有較強的倫理品性。風俗有善惡之分,「無國而不有美俗,無國而不有惡俗。」 風俗的教化是文化人的重要職責。一般傳統士人認為自發產生的原生態的習俗是粗野、樸陋、雜亂、腐蝕人心的,「良風美俗」來自於上層的提倡與示範,因此「廣教化,美風俗」成為自古迄今的政治目標。近代學人從遵從傳統與變易傳統兩方面論述風俗,提出自己的救世方案,但無論其政治意見如何分歧,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民眾施行教化,正人心,以正風俗。「夫風俗盛衰之故系於人心,正人心厚風俗存乎教化。」「故欲振國勢,必先挽頹風,挽頹風必先從社會著手。」
二、風俗具有流動貫注的傳習性與擴散性,又有著難於變化移易的凝固性。風俗是地方民眾在特定的自然歷史條件下對生活方式的選擇,這種選擇受特定時空的局限,但也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風俗形成是一個漸進的積累過程,它從不知不覺地細微處起步,逐漸向社會擴散,最終形成千萬人的共識,世代傳習,風俗一旦成為人們的第二天性,即使它不利於社會的進步,要想變易它,也十分困難。首先,人們習慣成自然,人們難以覺察風俗之弊;其次,即使了解到風俗的不宜,也因戀舊的習慣,不想去改變它;最後,即使覺察到了風俗之弊,也想改變它,但風俗的習慣勢力十分強固,要實現改易風俗的目的,需要持久艱巨的努力。
三、風俗習慣雖然難於改變,但它還是能夠移易。古今文人學士,都主張「移風易俗」,以適應社會倫理秩序與文化建設的需要。時移則俗易,「世異則事異」是古人早就有的說法, 韓非的民俗見解是:習俗因時而變,「古今異俗」。 明清之際的顧炎武更是明確地指出:「天下無不可變之風俗」。世界上沒有不變的事物,在事物中只存在著變化程度大小、變化速度快慢的區別。對於風俗習慣的轉變與改易,古代與近代學者也多所探討。首先是時機的把握,在風俗興起之初,因勢利導,如黃遵憲所說:「故於習之善者導之,其可者因之,有弊者嚴禁以防之,敗壞者設法以救之」。 這樣可以培植良好的社會風習;其次,在風俗既成的情形下,利用當政者的優勢地位,自上而下進行政治教化。教化手段的選擇要考慮民眾接受的習慣,如古代的風謠、變文,近代的小說、戲曲,以及風俗的表率等,「化民成俗」。「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是古今社會管理者追求的社會政治目標。
風俗改革是社會變革的先導。風俗事關國家民族興衰。重視風俗文化建設是王朝政治的主要內容,尤其在社會發生變動的時代。保持文化傳統與重振社會秩序都需要風俗文化的參與

5、關於民族風俗的論文

多了點,整理一下吧,應該還可以。

江西省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有的仍保留著濃郁的民族傳統風俗.江西為我國畲族的主要分布區之一。畲族主要分布於貴溪和鉛山等縣山區,有自己獨特的服裝和民族風俗習慣,分布於全南等縣的瑤族,居住在深山老林,擅長打獵,使用本族語言而無本族文字。江西的居民以漢族為主,但在許多山鄉農村保留著各自的傳統鄉土風情習俗。南豐縣遍布各鄉、村的民間儺舞,為國內所罕見,鄉人於春節期間頭戴面具、身穿仿樹皮或樹葉狀舞衣,走村串戶「跳儺「(即儺舞),據考為「中國原始舞蹈活化石」,對旅遊者吸引力較大。此外,鄱陽湖畔的漁村風情,貴溪河上漁翁與鷺鷥捕魚、竹排載客以及古越族懸棺葬俗,宜春地區偏僻山鄉的傳統廟會以及物資交流集會,清江縣樟樹鎮的「葯墟」,南昌市西山萬壽宮廟會,進賢縣文港筆市和皮毛市,萍鄉市的煙花節,贛南興國縣的山歌賽會,等等。
招郎是井岡山土籍人傳統婚俗。招郎即是男嫁女方,既無三查、六禮,也無繁瑣的結婚程序,男女各方亦沒禮物過往,一般各人自理。婚前訂立合同書 (俗叫合字),寫明以後子女和財產的繼承問題。解放前女方必須請家族長輩前來商議招贅有關事宜,其中有關條件是男方必須改稱女方姓氏,取個女方的輩份,這樣才可以得到女方家族兄長的認同,獲得本族男人同等待遇。解放後,新事新辦,廢除了這些不平等的人生權利。但婚禮一般還是由女方承辦。並提倡獨女戶家庭男到女方落戶。
贛南自古盛產名茶,廣大茶區和鄉村,向有民歌性質的採茶歌和民舞性質的採茶燈活動。明代中晚期,在安遠縣九龍山一帶茶區,由採茶歌、採茶燈發展成為採茶戲,其始祖劇目是《九龍山摘茶》。因此,俗稱「茶燈戲」、「燈子戲」,又因它的角色過去一般是由三人(兩旦一丑或生旦丑)組成,故又稱「三腳戲」、「三角班」,至二十世紀中葉統稱為採茶戲。
儺舞是我國古代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舞蹈,舞者戴著各種質朴而誇張的面具,帶有鮮明的巫術色彩,最早是一種祈福和禱告的儀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舞蹈。在《論語》、《古今事類全書》和《後漢書禮儀志》等書籍中均有記載。儺舞在婺源段莘鄉慶源村、秋口鄉長徑村和李坑村一帶頗為盛行.
每當喜慶佳節,為增添歡樂氣氛,希冀美好願望的實現,人們舞龍燈、采蓮船、挑花燈、打蚌燈,場面熱鬧,喜氣洋洋。鄱陽湖漁民迎婚嫁娶,別有風韻,迎新娘的漁船綵綢圍篷,山花插滿船舷,彩電置於船頭,鑼鼓,嗩吶一路高奏。 源於歷史的圖騰,在節令時祭儀所跳的儺舞俗稱「跳鬼臉」。所戴面具如惡魔,變形誇張,色彩鮮明,舞蹈動作簡潔剛勁。 龍舟競渡,激人情懷;茶藝表演,沁人心脾;自行車登山賽,心潮迭起.
自古南昌人喜歡四季釣魚,四季下釣,叫做四季得鮮。民間普遍有春釣鯽魚,夏釣草魚,秋釣鯿魚的習慣。據傳古時的南昌,家家有網,戶戶有鉤,老少皆喜歡在垂柳掩映的湖中垂釣。「萬家燈火舞,漁船釣不收」。便是當時悠悠垂釣的寫照。

千百年來,南昌人們的釣魚習俗被沿襲至今。今天的南昌,江邊湖汊到處可見垂釣者的身影。他們之中不僅有年過花甲老翁,也有著迷的青年人,甚至還有婦女。

「釣魚之樂不在魚,而在治心遣興也。」現在南昌市成立了不同層次的釣魚協會並且經常辦別開生面的釣魚比賽。

6、圍繞民俗節日與我們的生活主題寫一篇小論文兩百字以上

民俗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它與民眾所處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緊密相關。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農耕生產為主業的社會,因而圍繞著農耕生活累積形成的中國民俗具有一種大農業的特點。中國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中國民俗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表現:

多元性與復合性 中國民俗因為民族文化的關系呈現出多元復合的性格特徵。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著各自的民俗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

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不僅體現在各民族不同習俗上,還表現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華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樸的鄉村民俗,還有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態。在中國統一的地域空間內共存著不同性質的民俗文化,體現了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

7、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應持有的正確態度: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2、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內容,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4、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拓展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8、中國傳統文化的論文

中華民族抄歷史源遠流長,襲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現
實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也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足以使中國人、
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
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
走向現代化,
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
思維、
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
變化,
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
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
開始的。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
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它是中華民
族智慧的結晶,
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但是現在不少人有
這樣一個幻覺,以為只要中國還在,中國人還在,普通話還在,關於中國的學問
和文化遺產還在,
中國的傳統文化就還安安穩穩地存在著,
甚至是發展著,
不管
是令人欣喜地還是令人討厭地。
所以我們會同時聽到
「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文化
的世紀」和「走向開放的中國仍然面臨鏟除封建主義的重任」的聲音。可是現在
的問題恰恰在於,
這兩種似乎對立的說法的共同前提,
即中國傳統文化的活生生
的存在,幾乎快要消失了。

9、有關風俗的議論文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習俗——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古人把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春節習俗——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盛放飛帖之用。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因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裡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這個節日就叫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人有賞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俗話說「正月十五鬧花燈」,因此,元宵節也叫燈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元宵節這天,到處張燈結綵,熱鬧非常。夜晚一到,人們就成群結隊地去觀賞花燈。五光十色的宮燈、壁燈、人物燈、花卉燈、走馬燈、動物燈、玩具燈……匯成一片燈海。有的花燈上還寫有謎語,引得觀燈人爭先恐後地去猜。

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這種食品了。元宵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圓球,裡麵包著用糖和各種果仁做成的餡,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因為這種食品是在元宵節這天吃,後來人們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國人希望諸事圓滿,在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團圓、和睦、幸福、圓圓滿滿。

10、中國社會風俗史論文

風俗決不僅僅是裸露在社會生活表層的現象,它溝通著歷史與現實、物質與觀念、道德與法律,折射著中華五千年的滄桑變革。在中國社會風俗中,層累地堆積著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藝和高尚品德。因此,中國社會風俗更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通過它來把握一個民族的文化,顯得更加直觀而准確。了解中國社會風俗史,了解中國人在生活習俗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徵、價值尺度、思維方式、道德標准、審美觀念,明確它在面對現代化社會生活方面的優勢和缺陷,不僅能自覺而有效地移風易俗,還能大大提高我們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質。
會風俗是歷代相沿積久、約定俗成的風尚、禮儀、習慣的總和,是人們在衣食住行、婚喪生老、歲時節慶、生產娛樂、宗教信仰等方面廣泛的行為規范和文化心理。服飾風俗、飲食風俗、住居風俗、節日風俗、 婚姻風俗、 生老風俗、喪葬風俗、信仰風俗。
社會風俗還是一種強固的社會輿論監督力量,規范著人們成為它的載體,包括大學生也不例外。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不僅要培養其對中國社會風俗的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喚起他們由傳統到現實的自覺意識和使命意識,把自己推向現代化轉型的前沿,成為樹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構現代價值觀念,實現文化心理轉型的倡導者和自覺實踐者。這是編寫本書的動因,也是本人的奢望。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