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誕辰風俗
1、鶴壁獨特的傳統風俗
逛廟會花,是個v多民族國家五k十x六7個d民族圍成一f朵花,不r同的民族,不h同的風7情。不j一f樣的風2俗造就了o不w一q樣的節日6風6俗而提到節日8風2俗,我首先會想到逛廟會,逛廟會這北京風5俗相信大x家已x經久p仰大b名了m,但真正見1識過的估計4也u不q多,那就讓我帶領大l家去觀賞這一l有趣的民俗。 大x年初一a,北京城內8城外寺院都舉辦6廟會,廟會是大j型的集市。大r清早,廟門k外小r攤便吆喝起來,一e條街被擠得水1泄不h通,滿懷的好心4情,漫步走進廟門d,首先映入x眼簾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絨毛6的、瓷的、玉8的琳琅滿目,使人n眼花繚亂。玲瓏剔透的玩意兒t排放在貨櫃上x,整齊有序,很是吸人o眼球。 參觀完精緻的工x藝d品,便來到食品一a條街准備飽餐一i頓,這里四處飄香,十a里之m外也c能聞著香味趕來。食品街的都是小v吃,聚集了v八d方1美味,光是看看,都已t經口w水0三k尺8玩累了p,就到這里來,品味各色佳餚,定是舒服!聽聞北京集市的阿里巴1巴2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o按捺不f住激動的心6情,找了w幾j家老手6,一y連要了w十u幾x串,坐在小k椅上o邊吃邊看看繁市,好不r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g連的羊肉串下x肚,都還不n過癮,誰叫北京的小m吃色香味全呢? 吃飽喝足,隨我往前繼續觀賞,一o路小k跑,便來到兒c童天c地,這里有小z孩玩耍的各種有獎游戲,也b有新年才z推出的稀有玩具,「氣8槍打靶」、「綿羊拉車a」、「力h劈華山i」,五p花八t門e,各具特色廟會游戲有的刺激,有的有趣,無y不u讓人o張大t嘴巴3睜大u眼睛,大w飽眼福, 其樂無x窮,我 雖然沒玩(感覺忒幼稚!)但這些活動卻讓無m數的小b孩子a歡天j喜地。 玩夠了x,告別游樂場,隨我一a同去聽「國粹」,用心3去感受文4化5的真諦 。不u早早趕到演出戲場,那還真是難以7看到台上c演員的表演,劇場是十d里八l層被文0藝u愛好者圍得水8泄不v通。這兒q的節目豐l富多彩,層出不b窮,有京劇、評劇、相聲、小h品、啞劇等,一x個k連一u個t,讓台下b的觀眾過足了e癮,熟悉的哼上j兩曲,不e懂的,也t用手1在空中8上p下m比0劃,跟著旋律,搖頭晃腦,享受京劇的音韻,小w品的歡快。演完一g出,拍手2聲響遍了c整個h場地,久d久v回盪在廟會的上g空。 我東蹦西跳,早已a汗如雨下u,卻也w樂在其中8,雖然沒有鞭炮的喜慶,但也z不n失節日5的氣7氛,反8而增添了y無h窮的樂趣,老廟會,新廟會,東西南北大b聚會,它有它的獨特風8韻,它有它的熱鬧。祖國孕育了t不b同的民族,不v同的民風2五g十w六1枝花,各色千l秋,可老北京的風3情,卻讓我為5之i一z爽!wm鱈uЦ駿╁vf
2、鶴壁市有什麼寓意吉祥的風俗?
鶴壁市每到五月初五,會把艾草插到門上,寓意驅邪降魔,平安安康。
3、誰知道今天哪裡有廟會啊
漢族傳統廟會是由古代的宗廟社郊制度演化而來的。曾活躍於中國的廣大地區,是真正活著的民俗,很多學者將其稱為「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
提起中國古代的廟會,人們會聯想到「廟」,認為廟就是道觀寺廟。顧名思義,廟會就是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活動。
廟會亦稱「廟市」。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古代,「日中為市」,進行集市貿易。至南北朝時,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盛會乃應運而生,商販為供應遊人信徒,百貨雲集,遂成廟市。北宋時開封大相國寺廟會極有名,女詞人李清照曾與其夫趙明誠相偕至廟會。北京在明代以城西(西單西)都城隍廟規模最大,不僅吃穿用商品無所不有,且有珍奇異寶,連外國客商也來買賣。清代為廣安門內的報國寺廟會所取代。雍正時,東西牌樓附近的隆福寺,西四牌樓附近的護國寺,又形成兩處廟會。其他廟會也多,所經營各具特點,有的定期每月數次開市,有的每年僅一二次,時間長短與規模大小,各不相同,有純粹進行商業活動者。市上有坐商、行商及流動小販,設攤位者須向寺廟交納租金,白天開市,不做夜市生意。與買賣相應的,則有文化娛樂表演。古代有俗講、變文、說話等,近代有單弦、相聲、琴書、大鼓、快板書、魔術、雜技等,不少文學,曲藝的形成,皆與廟會有關。其活動直至四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後,往往作為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重新開放。唐韓愈《華山女》詩:「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鍾吹螺鬧宮延。廣張罪惡恣誘脅,聽眾狎恰排浮萍。」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長安戲場多集於慈恩(寺),小者在青龍,其次在薦福、永壽。」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余建中辛已,始歸趙氏......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至於都門廟市,朔望則東岳廟、北葯王廟,逢三則宣武門外之都土地廟,逢四則六外之花市,七、八則西城之大隆善護國寺,九、十由東城之大隆福寺,俱陳設甚多。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寶石、布匹綢緞、皮張冠帶、估衣古董,精粗畢備。」徐重蕃《成都青羊宮花會竹枝詞》:「競賣商場幾百家,五光十色斗繁華。勝名不愧稱『花會』,會把眼睛都看花。」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辭海》這樣解釋:「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經存在。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北平風俗類征·市肆》引《妙香室叢話》:『京師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貨雲集,謂之廟會。』這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市集形式,解放後在有些地區仍被利用,對交流城鄉物資,滿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魏晉南北朝時,佛道二教興起,商品交換日益頻繁,寺廟為商業活動提供了商機,廟會就此開始了。廟會由祭祀活動而產生,因娛樂大眾而發展,為商品交換而興盛。
如今逛廟會重又成為百姓春節期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許多地方的廟會,區別於過去在寺廟進行的傳統,改為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
[編輯本段]廟會起源
廟會上的傳統婚禮廟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形式,反映民眾心理和習慣。它的淵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為群姓立社,稱為太社,自為立社,稱為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稱為國社,自為立社,稱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為里,里各立社,稱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眾向社神祈求風調雨順,就要進行社祭。
社祭時要有舞樂。《周禮·春官》:「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可見,自古以來,祭神時總少不了舞蹈、音樂。這對後世廟會上祭神、娛神以至娛人的活動無疑是有深刻的影響。所以社祭是中國廟會產生的主源。
其次,因廟會的聚眾作用,故廟會又稱「廟市」。傳說黃帝時代「日中為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有人推測春秋時期已有「廟市」,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寺廟與市場已經發生聯系。雖然這時的寺廟與市場的關系還不密切,其發韌之功殊無爭議。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跟。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
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
原來屬於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託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
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大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於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於近代。
中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漢、唐、宋時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娛樂形式,尤其經過明清的進一步完善發展,突出商貿功能,從而成為人們經濟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演變發展
清代上海廟會期間的小商販民間古廟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形式,廟會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動,是人們敬祀神靈、愉悅身心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經濟的發展,廟會和集市交易融為一體,成為人們敬祀神靈、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
在漫長的遠古社會,廟會和崇神是一體的。一直到商周時期,廟會都是一種不自覺的活動。
漢代以後,廟會向多元化轉變。漢代廟會的主體性質因為佛文化的傳入而發生了變化。從此,佛文化如滔滔洪水般湧向中州大地。伴隨著佛教教義的傳播,佛寺星羅棋布.分布於中原地區的名山、巨邑、小鎮。許多著名的寺院如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登封少林寺,臨汝風穴寺,鎮平菩提寺、石佛寺及瓦宮寺,信陽靈隱寺,光山凈居寺,安陽高閣寺,濟源盤谷寺,輝縣白雲寺,汝南小南海,永城崇法寺,許昌文明寺,項城高丘寺等,如雨後春筍,林立中原,並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於是,崇佛廟會應運而生,林林總總。中原地區廣大廟會群中,佛與道或分庭抗禮,或相互滲透,使廟會文化更加豐富。
唐宋時代的經濟高度發展,中原地區居於全國的領先地位,保持著中心位置。道教文化經過帝王們的倡導更迅速地繁盛起來。道教文化是強大的本上文化,廟、台、祠、宮、觀、庵等道教建築在中原地區的分布十分密集。如登封中嶽廟、洛陽關林廟、桐柏淮瀆廟、濟源濟瀆廟、湯陰文王廟、洛陽周公廟、內鄉文廟、准陽人祖廟、西華女媧廟、商丘閼伯台、鹿邑太清官和老君台、浚縣碧霞宮、濟源王屋山奉仙觀和陽台宮等,和各地的龍王廟、天爺廟、祖師廟、娘娘廟、火神廟、土地廟、城隍廟、關爺廟、山神廟、河神廟、禹王廟、聖母廟、二郎神廟、泰山廟、蟲王廟等,數不勝數。這些廟宇為日後廟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原地區一度出現了經濟大繁榮和文化大繁榮,以東京開封為中心的城鎮經濟迅速發展,廟會亦應運而興。
明代是中原廣大地區廟會群昌盛的重要轉折時期。經濟飛速發展,使得在洛陽、黎陽(浚縣)、陳州(淮陽)等規模較大的城鎮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成為可能。明代手工業的繁榮,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廟會在這種背景條件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繁密。
明代廟會有—重要的特點,就是「行會」或者稱為「會館」、「公所」的大量興起,使廟會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區出現許多「山陝會館」,他們敬祀關羽,立祠建廟,特別是建造戲樓等祭祀場所,使廟會的影響和作用進一步擴大化。
廟會群和神話傳說的關系極為密切。原始神話主要反映中原地區氏族社會的生活,包括天地起源、人類誕生、文化發展和圖騰崇拜等內容。西華女媧城廟會、准陽太昊陵廟會、商丘閼伯台廟會、桐柏盤古廟會等,是原始神話集中流傳的場所,幾乎可以構成人類早期社會的發展史。
[編輯本段]廟會風俗
雍和宮廟會的驅鬼儀式◆祭神儀式
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往往需要舉行祭神儀式。例如「行像」活動。「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祈子活動
廟會一開,八方來拜,敬神上香,祈願還家。這是圍繞「廟」和所祭之神而展開的活動,是傳統廟會的主題。其中帶有巫術意味的祈子活動,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是由中國農業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的生存環境基本上沒有發生改變,子孫後代的繁衍成為千百年來的頭等大事。所以,祈子這種遠古的巫術形式,便會附著於各種集會形式展現出來。這方面比較典型的廟會有河南淮陽的人祖廟會、天津的媽祖(天後宮)廟會、山西平遙的雙林寺廟會、北京的妙峰山和白雲觀走會等。
淮陽祭祀女媧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廟會可以說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術意味的廟會了。淮陽城北的人祖廟,是傳說中埋藏太昊和伏羲頭骨的地方,因此也稱太昊陵。每年的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人祖廟會,其主要活動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婦女,都要在廟會期間掏象徵生育之門的「子孫窯」,並買回一些當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這些用黃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異的「人面猴」,當地人稱為「人祖猴」,也有各種怪異有趣的動物玩具如兜肚猴、猴頭燕、雙頭虎、牛、豬、馬、羊等。婦女們除了用它們供祭人祖外,還將它們拿回家給孩子們當玩具。
◆廟會小吃
在各種廟會的小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歷史悠久的北京小吃,它既有本地傳統的漢族風味,又融和了滿族和回族的民族風味,還有傳自宮廷的御膳小食。如今的北京小吃,則匯集了南北各地的風味,創新之作層出不窮。在地壇廟會和龍潭湖廟會上,特辟美食一條街,匯聚了當今有代表性的全國各地小吃。
19世紀末,民間畫工繪制的風俗圖中,涉及到的小吃有茶湯、豆腐腦、涼粉、糖瓜、糖餅、吊爐燒餅、豌豆糕、煎餅、烤白薯等等。這些常見的街頭食攤,廟會期間皆有售賣。
老北京廟會的八款經典小吃
豆汁、扒糕、灌腸、茶湯、油茶、愛窩窩、老豆腐、豌豆黃
◆廟會演出
廟會是與文化娛樂有關的節日活動,有各類民間藝人進行表演營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戲、扁擔戲(即木偶戲)、相聲、雙簧、魔術(我國古稱「幻術」,俗稱「變戲法」)、數來寶、耍中幡、秧歌、高蹺等。
◆民間玩具
北京廟會上的麵塑民間廟會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廟會上的玩具市場最為花哨。在民間兒童玩具攤上,擺滿了假面、戲劇木人、小車、刀矛、竹龍。廟會中的民間玩具種類繁多,製作精巧,件件都稱得上是手工藝品。
主要有:空竹、撲撲登、走馬燈、鬃人、吹糖人、畫糖人、塑糖人、麵塑、九連環、撥浪鼓。
賣玩具的方法有多種,例如:
套圈。攤主在地面擺一些玩具,值錢的在遠處,價廉的在近處。顧客從攤主手中買下竹套圈,在規定地點把圈擲出,套中何物,何物就歸自己。
搖彩。置一帶指針的木盤,盤內放玩具若干。顧客花點錢,用按扭發動指針。指針停止運行後,指著什麼玩具,該玩具就歸顧客。
打槍。置一立櫃,櫃上有若干小門,門內分別裝有玩具,門口都設有靶。顧客向攤主購買軟木子彈,用槍擊靶。如擊中,小門自動開啟,裡面的玩具便歸顧客。
[編輯本段]北京廟會
今日的白雲觀廟會北京的廟會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個月內就有數天,會期除固定的,還有不定天數的。各類廟會幾乎天天有,有時一天還不只一處,所以說北京又是廟會的天下。
北京的廟會之所以得以流傳,是因為它的存在適應了社會的需求。廟會的形成發展最初與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廟會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附設一些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廟會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購貨市場,以滿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動倒是次要的了。
(一)都城隍廟
北京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在今西城區成方街一帶。清末一場大火,將廟燒毀。然而這座古廟於老北京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北京廟會的誕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廟的廟會規模相當可觀。明代的《燕都游覽志》說:"廟市者,以市於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約三里許,大略與燈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燈市,可轟動九城,能與燈市相比的都城隍廟廟會,其盛況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廟會外,每年農歷五月十一日還由太常寺官員在此舉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動。屆時,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小商小販雲集此地,高聲叫賣,熱鬧非凡。"鬧市口"即是記載當時廟會盛況的地名。由於廟會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竊剪綹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毆事件的發生,因而留下"鬧市口常鬧事,太平橋不太平"的諺語。
隨著社會的發達,都城隍廟的廟會逐漸衰落,被廣安門里的報國寺廟會取代。不久琉璃廠市場又取代了報國寺廟會。
(二)土地廟
清代北京土地廟土地廟也叫"都土地廟",在宣武門外下斜街路西,廟的規模不大,但廟會的規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廟會,以商業活動為主。《光緒順天府志》說:"每旬之三有廟市,遊人雜沓,與護國、隆福兩寺並稱勝。"能與號稱"東西二廟"的廟會"並稱勝",可見盛況不一般。商販貨攤和文藝演出場地多在廟的四周,春秋旺季攤位可以一直擺到廣安門大街上。
土地廟周圍多是普通城市勞動階層和菜農、花農,因此土地廟的廟會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鍋碗瓢盆,中小農具,種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寶翠鑽、古玩字畫等有錢人喜歡的東西。廟會上的鮮花買賣,是土地廟廟會的一項主要特色,因其於花鄉--豐台十八村毗鄰,所以這里的鮮花遠勝其他廟會。鮮花的品種又多又鮮,而且還不乏奇花異草。土地廟的廟會上還有一種商品特別多,這就是雞毛撣子。舊北京老百姓用它們打掃衛生,還是室內不可缺少的擺設。尤其是春節前,雞毛撣子是各家各戶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國初期北京的土地廟會還興旺過一個時期,現在廟會已不存在,但是廟的建築還在,只是早已作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正名妙應寺,是北京名剎,因寺內有座"以鎮都邑"的藏式佛塔,通體皆白,故俗稱白塔寺,而正名妙應卻不大提及了。 白塔寺的廟會在農歷每月五、六兩日舉行,也是北京主要廟會之一。《舊京瑣記》里有記載:「…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廟會與護國寺廟會基本相同,因白塔寺與護國寺不但位置相鄰,而且廟會的日期也相近。 廟會期間,除與其他廟會類似的山貨、百貨、食品、玩具和農副產品等貨攤外,木碗貨攤是其特色。《舊都文物略》中說:「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廟木器竹器,皆屬特有。」賣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市場也是白塔寺廟會的特有市場。這些東西不但有它的實用性,而且由於製作講究,工藝復雜,很多都已成為精美的藝術品。白塔寺廟會止於公私合營之後。
(四)護國寺
護國寺位於北京西城西四牌樓之北,護國寺街西口內路北。廟會定在農歷每月七、八兩日。
護國寺廟會上貨攤多,貨物齊,在這里不僅買貨,還可以聽聽相聲,看看雜耍,是吃、穿、用、玩應有盡有。《京都竹枝詞》中雲:「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護國寺廟會上玉器攤很盛。北京是數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為玉器產地,廟會期間,達官顯貴多愛逛玉器攤。餑餑鋪和扇子鋪在廟會上也是個大行業。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檔的羽毛扇,高檔的摺扇和團扇。有的摺扇和團扇上不僅雕花刻紋,還鑲嵌珠寶玉石,扇面上有畫師作畫,大家題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於北京東城東四牌樓之西,是北京名剎之一,當初廟里的香火十分興旺,是"東西兩廟"之東廟。每旬九、十有廟會。因此地繁華,遊人眾多,有的攤販為多賺錢,九、十兩天之後不走,繼續營業一兩天,這樣隆福寺的廟會就由每旬兩天變為逢九、十、一、二這4天了。
隆福寺廟會的規模居京城廟會之首位。《日下舊聞考》中�說「……�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為廟市之冠。」《燕京歲時記》雲:「九、十開東廟,開廟之日,百貨雲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一大市會也。」該廟會上珠寶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買賣在這里也很興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種多樣,隨季變換,至今這里的小吃店還頗有名氣,保留著一些傳統品種,受到老北京人的歡迎。廟會上洋煙畫攤前也常常是擠滿了人,過去有搜集洋畫片的,和現在集郵相似,因此產生了交換洋煙畫的"自由市場"。
解放後政府將各種攤販集中在廟前的大棚內,固定攤位,獨自經營。名曰"東四人民市場",後改為國營百貨商場。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層的營業大棚拆掉,換了一座高八層的商業大廈,改名為"隆福大廈",原隆福寺廟的建築已盪然無存。
(六)廠甸
廠甸位於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有廟會,是老北京春節期間遊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當時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廠甸的。
明嘉靖間為了皇宮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東華門、燈市口一帶的燈市部分移到琉璃廠附近。上元節時這時搭棚懸燈,熱鬧非凡。宣武門外是各省會館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於此,暇時多願到琉璃廠逛逛,對促進琉璃廠書肆和文物、南紙店鋪的發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會上一些暴發戶附庸風雅,不讀書也大量購買書籍,放在家裡擺樣子。不懂文物的人,也買名人字畫,名瓷和青銅器,也促進了琉璃廠的古籍、文物行業的興盛。
廠甸廟會是由看燈逐漸形成廟會的,從乾隆年間就規模相當可觀了。廟會上幾乎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各色貨物五花八門,逛廟會的人是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無論男女老少到廠甸都能各有所獲。 今天的廠甸廟會是北京城內唯一的開放式廟會,琉璃廠也被恢復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街。
(七)白雲觀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復興門外白雲路之東。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廟會。以宗教活動為主。
白雲觀是北京最大的道觀,號稱"全真第一叢林"。白雲觀正月開廟的主要活動有山門"摸石猴",窩風橋上"打金錢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圖前「尋找命星」等等。
其中"摸石猴",除山門上這只石猴外,還有兩只石猴隱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紋中,名曰「三猴不見面」,後二猴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白雲觀還有「鐵打白雲觀,三猴不見面,」的說法。窩風橋據傳是佛道相爭的產物,原橋在「文革」期間被拆毀改為防空洞。現在的橋是一九八八年又依舊樣重建的。道教文化中,天乾地支配合,每六十年重復一次,叫一個花甲子,每年都有一位對應星宿當值。元辰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為順序的六十位星宿像,順星就是遊客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在塑像前跪拜,燒香、布施之後,即可保佑自己一年順遂。
上述廟會現在僅存廠甸和白雲觀兩處。現今北京著名廟會有地壇廟會、龍潭湖廟會。
[編輯本段]上海廟會
上海龍華廟會廟會在上海有著悠久的歷史。廟會上有皮影戲、西洋鏡、吹糖人、轉糖盤等,還有替人「捉刀」的寫信先生,當街擦皮鞋的流浪兒童,這些「老上海三百六十行」的重現,讓人自然而然回味起了過去的歲月。
4、河南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河南過年的風俗有以下2點:
1、炸年貨:河南各地過年都少不了炸年貨,炸肉丸,炸蓮夾,炸酥肉都是年貨中的主打菜色,幾乎每種年貨都少不了豬肉,臨近過年時各家都會提前割好豬肉備著。
2、罵社火,這是河南三門峽的民間傳統奇俗,其中以靈寶市陽平鎮的,罵社火最為典型,因為太有個性,在2007年還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罵社火的活動包括了對罵和社火表演,時間從每年的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場面熱鬧非凡。
河南飲食文化禁忌:
民間對吃飯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亂游尋;三忌移筷,剛吃過一個菜接著又吃另一個菜,中間不停頓,不配飯,四忌粘筷,用粘了飯的筷子去夾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飯萊上;六忌跨菜,別人夾菜時,跨過去夾另一菜;
5、靈山無生老母在那個靈山
無極老母亦稱「無極瑤池老母」「老祖母」、「無生母」,神號「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至尊至聖始母元君無極祖母聖天尊」。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是無生老母的誕辰,屆時各大廟里香火鼎盛,異常熱鬧。民間傳說老母的道場是靈山,在華北、中原及漢中有很多地方都有靈山,老母的殿堂一般叫「安陽宮」、「老母洞」,裡面大多數都供奉著十三個老母,俗話說的「十二老母朝無生」就是這樣的。
可見,無極老母肯定是排第一的,後兩個就不好說了。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吧,按你這么排就可以。
6、河南過年的風俗習慣
河南過年的習俗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過年謠,反映了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
在河南,過年雖大同小異,但每個地市也有自己獨特的習俗。那麼對河南18地市的過年習俗,你了解多少?
鄭州過大年·正月初五補「 補丁」
在鄭州及周邊一帶,春節習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麵皮補「補丁」一說。據說,早些年在鄭州周邊的農村,這一習俗顯得尤為重要。過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正月初五吃麵皮補「補丁」,一是因為新年期間有很多忌諱,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罵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圖吉利。
另外一個說法,說是為了「補窟窿」。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過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債,老百姓管這些債叫「窟窿」。新的一年,吃些麵皮就是為了補這些「窟窿」,這反映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種表達方式。
開封過大年·舞獅民俗藝術不可少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臘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開封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濃郁。春節期間,各類民俗表演隊會聚一堂,有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
洛陽過大年·歡天喜地串門走親戚
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陽人跑得最歡!管他是「懶漢」也好,勤快人也罷,無不面帶微笑,手捧禮品,歡天喜地串親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親戚。初二到初五,串親戚的對象就復雜了,凡是沾親帶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個年,問個好,喜把春來報。
平頂山過大年·記得不要說不吉利的字喲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頂山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
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若小孩子說了忌言時,大人馬上會糾正說「童言無忌」。
安陽過大年·初一吃燴菜
對於安陽人來說,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餃子;到了初一的中午,安陽的老百姓大多會做上一鍋特有的「安陽燴菜」。
安陽地區初一中午吃燴菜的習俗由來已久。以前的時候,普通百姓做的燴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紅薯等墊上底,然後用大塊的皮渣封頂,最後用大肉蓋上一個尖。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們則會在燴菜中加入酥肉等肉類,這也被稱作「上燴菜」。
鶴壁過大年·不得不去的廟會
說起河南地區的廟會活動,就一定不能不提浚縣廟會了。浚縣廟會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浚縣一年一度的「正月廟會」聞名遐邇,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態文化的縮影。
浚縣正月古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長達一個月,會期長,規模大,保持著明清特色,吸引著晉冀魯鄂皖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的數百萬香客遊人。
新鄉過大年·麻糖你吃了嗎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新鄉老百姓家家戶戶會在灶王爺前敬獻芝麻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焦作、濟源過大年·必備一大卷鞭炮
焦作、濟源,過年沒有炮聲就沒有年味兒。整上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飯開始,迎接新年!不過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大家請遵守地方法規,少放或不放吧。
濮陽過大年·磕頭有學問
磕頭,是豫北鄉村過春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濮陽磕頭是講究順序的,磕罷祖先磕長輩。給自家的爺爺奶奶磕頭、給父母磕頭,接著再到近門和鄰居家磕。
許昌過大年·「 撮」一頓
在許昌民間,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壽、客人來訪、朋友聚會等,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春節是個團聚的時節,怎能離開「吃」?在家中也好,去飯店也罷,總要擺酒設宴,「撮」上一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獨特的風俗。
漯河過大年·初十祭石頭生辰
在大年初十這天,要祭石頭生辰,禁止搬動任何的石頭,包括石磨,石材廠以及用石頭做的中葯磨床。因此,這天也被叫做「石不動」。
三門峽過大年·靈寶「 罵社火」
三門峽靈寶市最獨特的年俗當屬「罵社火」,現在已被批准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罵社火」由來已久,相傳堯舜時期就有了,如今,罵的內容豐富多樣,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眾、扶正社會風氣的利器。
商丘過大年·崇火習俗仍存
燧人氏在商丘鑽木取火,開啟中華文明。燧皇陵、火神台(閼伯台)、火神節廟會及火文化的習俗,成為商丘龐大火文化的組成部分。
周口過大年·拜太昊陵
遇到過年,太昊陵前可謂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人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著對祖先的無限敬仰。這種祭祀從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續到農歷二月二,並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廟會。
駐馬店過大年·破五習俗
駐馬店地區,春節期間禁忌頗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稱「破五」。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間,忌抖床、掃地、動土、倒垃圾、潑污水、赴井擔水、用剪刀。初五過後,一些年規可以破除,百業漸次轉入正常活動。
南陽過大年·「 送燈」習俗
送燈這個習俗可謂久遠,如今堅持的人已經不多了。三十傍晚,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紮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於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於初一早上收回。
信陽過大年·臘肉成一絕
信陽淮南各地民間都有腌制鹹肉的習慣。對於愛吃、會吃的信陽人來說,臘魚、臘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貨。信陽臘肉跟其他地方煙熏火燎的臘肉不同,純屬自然風干,沒有一點煙熏味,四五個月之後,味道極佳,臘肉鱔片,臘肉燉蘿卜……
7、開封有那些過年的習俗
開封過年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的鍾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四鄉,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8、河南省 風俗習慣
河南的民俗習慣:剪紙、捏麵人、吹糖人、畫糖畫、綉花鞋、民俗演藝、說評書、敲大鼓......
拓展資料:
河南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河南,古稱中原、中州、豫州,簡稱「豫」,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截至2017年底,河南共下轄17個地級市、1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52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85個縣,省會鄭州市,常住人口9559.13萬人,居中國第3位。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葯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河南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大省,河南文物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
飲食文化禁忌:
民間對吃飯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亂游尋;三忌移筷,剛吃過一個菜接著又吃另一個菜,中間不停頓,不配飯,四忌粘筷,用粘了飯的筷子去夾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飯萊上;六忌跨菜,別人夾菜時,跨過去夾另一菜;七忌掏萊,用筷子在菜中間扒弄著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這些禁忌大都是與衛生、謙讓、禮貌有關。 另有些講究的人家,酒杯碗筷的放置都有規矩,不許亂放。有「杯不出欄,筷不出緣」的說法。筷子要放在杯子的一側,以妨快(筷)分開之嫌,筷子要一般齊,怕聯想到「三長工短」的惡語。
河南旅遊景點:
雲台山、八里溝景區、重渡溝自然風景區和黃河游覽區。
河南美食:炸饊子,胡辣湯,道口燒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