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農村嫁妝體現濃濃的
1、六、七十年代農村的彩禮、陪嫁是怎樣的?
六、七十年代,那個時候還是大集體時,人們在生產隊集體出工,掙工分。那時,物質還比較匱乏,有的生產隊一個工日價值最少值2分錢,好一點的生產隊每一個工日價值1角多。那時一元錢太值錢了,人們可以辦許多事。
六十年代初期農村的陪嫁是這樣的:
青洋傘,玻璃把;冇的球鞋我不嫁!
意思是陪嫁的奢侈品是布傘和運動鞋!那麼,那時人們平時用什麼傘呢?一種油紙傘,手工製成,骨架和柄都是竹製成的,傘面由多層皮紙加桐油製成,比較重,雖是紙做的,但比較結實。穿什麼呢?布鞋。與市面上常見的布鞋最大的不同在鞋底,那時的鞋底是由婦女用一層一層的破布片重疊,然後用薴麻線一針一針、密密麻麻納成,一般不能在水裡走,花時很多,一般一年一人最多一雙!勞動時穿草鞋!草鞋由梧桐樹皮作經,由筍殼或稻草為緯編織而成,有時也加爛布帶。不結實,不好穿,只有一個鞋底,上面由繩子綁縛。故運動鞋、布傘是作陪嫁、彩禮之用。
但奢侈品慢慢提高要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變成了「兩機兩轉」。兩機指收音機和縫紉機,兩轉指手錶、單車!其中單車最為奢侈!幾乎在農村中不能實現!更主要的是缺貨,開始還必須分配指標!農民甚至一般的小頭目不可能有指標!那時有糧票、布票、煙票、酒票、豆腐票(或大豆供應指標),有些東西只有體制內的人才有!農民手中沒票!當然,八十年代就逐漸不要票了,後來將所有的票都取消了。時代像一艘永不停步的巨輪,滾滾向前。也許年輕人不會相信那時是這樣的彩禮,這樣的陪嫁。可這一切真真實實……
六、七十年代剛好是破四舊、立四新的時期
說到農村財禮在六十年代也只是應景而已,有的五十、六十,最多八十是天價了,另外帶女方去供銷社買上四套衣服,再配上一把花洋傘就行了。至於陪嫁一般也就一床蓋被一床墊被而已,還有兩只紅色杉木箱裝著自己的衣服鞋襪,再帶上一付利市桶(浴盆、腳盆.馬桶),這就是比較典型的農村嫁娶了。
不過在七十年代後期生活條件好了以後,財禮有一百.一百六.二百也有的了,陪嫁也多了起來,有臉盆架.五斗櫃、大衣櫃等等。
有人說,七十年代結婚三大件是手錶、縫紉機、自行車。在我們這這三大件,應該是八十年代了。六七十年代結婚也不叫彩禮,那時我們這里叫「聘禮」也只有8塊錢,嫁妝也是非常簡單。不像現在開口就是天價彩禮,房子、車子,那時的女子可沒有現在的值錢。
我國古代有「六禮」之說,現今部分地區也有這個習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實際上各地區民間約定成俗的婚禮習俗並不完全為這六禮所限,它將相親、訂婚階段的過程簡化,比如,將請期(商定迎娶日期)並於納吉(送禮訂婚)中。而親迎之後的合巹(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鬧洞房和婚後的「回門」等儀禮過程受到更加的重視。
第一步:說媒
一般情況是看上哪家姑娘,先由媒人去說媒,雙方還未見面,然後通過媒人了解一下對方的情況,如果有意願,再決定下一步,也就是所說的相親。
第二步:看親,跟現在的相親有些相近。
就是通過媒人和雙方約定時間,男方帶上禮物去到女方家裡互相見面,相親的日子是由媒人預先定好並通知男女雙方的,因此,雙方都要作好准備。男方要根據婦方父母的愛好,准備一點禮物;婦方要灑掃庭院,准備接待客人。作為當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盡可能有風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給對方一個好的「第一印象」。也是雙方父母了解對方家裡情況的時機,在農村,父母之命還是很重要的,這也是關鍵一步,因為平時是不能私自會面的,有話要通過媒人傳達。
第三步:過禮
「過禮」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認為是對兒女的婚事負責,往往在接到紅帖之後要請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慮。好在現代人多半不相信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換紅帖,往往也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有的甚至連換帖的形式都免了。過禮也是關鍵一步,如果父母同意婚事,雙方商定好了禮金彩禮,男方這個時候就要把彩禮錢送到,婚事也就訂下來了,跟現在的訂婚類似,之後就可以選擇吉日完婚。
第四步:迎娶
迎娶風俗各地也不盡相同,一般都是男方帶著迎親隊伍當天去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出門也有很多講究,迎娶回家禮節也是相當繁瑣,好在現在都簡化了。
現在自由戀愛,也不需要媒人說媒,也不需要上門提親之類的,最多就是雙方商量彩禮多少,之後再決定婚期,談成後也就簡單辦了酒席,有些地方也是去酒店一頓就辦了,而傳統的農村婚禮酒席也很講究,一般都是三天,女方三天,娶過來後男方接著辦三天,還有送親隊伍,迎親隊伍,那時候別人結婚都很熱鬧,親戚朋友很多從各地來到家裡慶祝,而現在大多數是吃了飯就各自回家,很少有那時的熱鬧氣氛。傳統婚禮女方還附帶嫁妝,以前常有電視,衣櫃這樣的東西由女方帶來,不過現在很少了,大多數男方操辦完成。
3、小伙曬媽媽28年前嫁妝,和現在的嫁妝有什麼不同?
眾所周知,結婚男方都是需要給女方彩禮的,但女方在嫁過去的時候也要帶一些自己的嫁妝。浙江的一個小夥子把媽媽的嫁妝給賣了,實在是因為當年的嫁妝在如今已經根本就派不上用場了。媽媽結婚的時候是在28年以前,而那個時候最流行的就是摩托車了,大家對於房子還沒有什麼概念,因此媽媽的嫁妝也就是一個2萬塊錢的摩托車,這在當時可是非常拉風的。能夠買得起2萬的摩托車,也足以說明了這個小夥子的家庭還是非常不錯的。
不過放到現在來看的話,這個摩托車根本就沒有用了,連普普通通的電動車都不如,甚至是還沒有電動車跑得快。現在一輛電動車最多也就需要三四千塊錢的樣子,而這輛當初花2萬塊錢買的摩托車如今也不過才賣了300塊錢,實在是讓人感覺到物價的發展速度太快了。不少網友看了這個小夥子的帖子之後,都表示媽媽當年真的是大戶人家了。28年以前的2萬塊錢放到現在的話可能都已經值上百萬了吧,而且在那個年代2萬塊錢都能購買半套房子了。
大家紛紛表示,當初媽媽如果是用這筆錢來買房子或者是買黃金的話,現在一定都已經發財了吧,因為房價和黃金的價格全部都已經翻了很多倍。如今女性結婚的話也是需要嫁妝的,不過,陪嫁的東西不再是摩托車了通常都會是小轎車,甚至是房子,這也和時代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在那個年代,如果一個家庭能夠擁有一輛摩托車就已經是非常有臉面的事情了,而現在摩托車是家家戶戶都能夠擁有的,甚至是不止一輛。
而汽車就不一樣了,一輛小汽車最少也得十多萬塊錢,用小汽車作為嫁妝的話,也是很有面子的。對於一些比較富裕的家庭來說,女兒陪嫁的時候甚至是直接陪一套房子。不過不管是在那個年代還是在如今現在這個社會,車子和房子都是很值錢的東西,就要看大家怎麼去選擇了。花大價錢買的東西建議大家還是要選擇一些升值價值比較高的。在如今看來最具有價值的就是房子和黃金了,如果有能力的話,大家可以去多投資一些,在未來的某一天再拿出來說不定也會值很多錢甚至是讓自己發財呢。
4、農村婚禮怎麼籌備 農村女方結婚嫁妝清單有哪些
龍鳳毛巾
龍鳳毛巾,顧名思義一條龍巾,一條鳳巾,一般是要准備兩條的,新娘新郎各一條。其實,毛巾自古就是喜慶的象徵。在新娘的嫁妝上備上毛巾,不僅是為了烘托結婚的喜慶,更是為了表達家人對新人的祝福和希冀:希望新人們的婚後生活溫馨貼意、長長久久、幸福甜蜜。
喜盆
喜盆,又叫聚喜寶盆,有送喜招吉之意。做嫁妝的喜盆要用紅布包好,由娘家的未婚女子端到婆家,然後親手遞給婆婆。婆婆接過喜盆,則證明婆婆正式接納了媳婦。喜盆中還要放置一些有著美好寓意的物品,例如花生、紅棗、蓮子、桂圓,以寓意早生貴子;大蔥和明子,以祝福將來生孩子聰明等等。
手工棉被
在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傳統,新人的婚床上必須疊很高的棉被。疊起的棉被越高,就代表著這對新人婚後的生活會越幸福,所以棉被成了非常受用的一種嫁妝。拿棉被當嫁妝也很有講究,首先被面的顏色必須是紅色,這樣才夠喜慶。其次,被子得夠厚實,輕飄飄的被子裝不下沉甸甸的幸福。如果現在還能有一床手工刺綉的龍鳳被做嫁妝,那著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縫紉機
縫紉機作為上個世紀的結婚老三樣,是很多姑娘夢寐以求的東西。能在結婚時得到一台縫紉機,與其說是收到了一種祝福,不如說是收到了一份期望,期望從女孩變成女人的新娘,能夠和丈夫一道挑起生活的重擔,用雙手創作幸福的生活。有了縫紉機,每個新娘都會變成一個裁縫。從此以後,家中大人、小孩的四季衣帽,都會由她和她的縫紉機共同完成。一台縫紉機用上幾十年,是那個年代新娘們共同的記憶。
十字綉抱枕
現在這個商品消費高度發達的年代,想要買點什麼來送人,是最簡單的不過的事情,掏掏錢包就輕松搞定。不過,如果有一樣東西,是人家以1個針孔為單位,一針針一線線為你綉起來的,這樣的嫁妝是不是會更有誠意,更讓人感動呢?心靈手巧的姑娘現在真不多了,有耐心成天對付一塊白布的姑娘也不多了。所以如果你收到了一對十字綉抱枕,願意為你熬花眼、刺破手的,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
更多彩禮嫁妝相關問題可參考:http://www.wed114.cn/ask/cat_7.html希望答案對你們有幫助。
5、哭嫁,花園酒?土家族以前的婚禮是這樣的
歲月變遷:土家婚 俗 從沒落走向回歸
山高黔江城,最美一江水。黔江,位於重慶市東南部,武陵山區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稱。這里群山環繞,碧水西流,母親河阿蓬江深情地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居住著土家、苗、漢等各族兒女,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佔比超過70%。
作為一個土家女孩,生命中的前二十年,我的人生軌跡主要在學校和老家之間,生命向上,時光向前,親眼目睹了這座城市的嬗變,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黔江的發展變化可謂是日新月異。
不可否認,現代文明的發展,沖淡了年輕一代對故土的情懷。但留存在腦海中的傳統土家婚俗,總是令人難以忘懷,任時光流逝,歷久彌新......
從提親到結婚 , 每個流程都充滿 儀式感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改革開放的浪潮還未能席捲至內陸山區。那時候,在黔江的廣大偏遠山區,農村青壯年大都在家務農,臉朝黃土背朝天是常態,更沒有電視,小孩子也沒有動畫片可追。唯一喜歡且老少咸宜的,就是看熱鬧。
彼時的農村,大家都忙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又到哪兒去「看熱鬧」呢?除了婚喪嫁娶,追熱鬧的場景也非常有限。這些儀式,暗藏著生與死,以及成家立業的祖訓。傳統婚俗的禮儀,主要是提親禮、定親禮、認親禮、花園酒、拜堂禮、回門禮。
「誰家要嫁女兒了」「哪個小夥子要娶媳婦了」,在相對封閉的農村生活環境下,這些日子都被四鄰八方記得清清楚楚。因為當這些日子來臨時,除了有熱鬧可看,還有流水席可以吃。
當年的婚禮,不像現在有專門的婚禮車隊接送。迎親頭一天,對於女方來說,是「花園酒」,招待親朋好友參加女兒的出閣之喜,四鄰八灣的村民們都匯聚到家中,看熱鬧、沾點喜氣。
當夜,由「押禮先生」帶隊,帶著一整頭破膛的鮮豬、鹽茶米豆、金銀首飾等到新娘家「過禮」。迎親當天,一大早,由臨近村組青壯年組成的迎親隊伍帶上夾杠,在一片吹吹打打聲中出發,走路到新娘家娶親。吉時已到,新娘跪拜祖宗,辭別父母,拿上嫂子遞來的筷子,向門前撒去,寓意「快快生子。」再由新郎背著新娘上花轎,或者背著走一段路,直到離開自家院壩。
而新郎家裡的人則翹首以待,一旦村口傳來嗩吶和號鑼的聲音,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新人回家的必經之路上。我和小夥伴們蹦跳著,歡呼著:「新姑娘,你莫哭,轉過灣灣就攏屋。」新娘的嫁妝經過後,就會看到彩旗招展,簇擁著新郎新娘走來,新娘的顏值、衣服、頭飾,便成為大家爭相討論的焦點。
到達家中,兩位新人入戶拜堂,隨即送入洞房,錯過的親屬就會到洞房見新娘。最重要的就是農家的流水席,偌大的院子里,十來張木桌一字排開,親友族戚相繼落座,「九盤十大碗」(9個盤子、1個大碗,寓意十全十美)通過專屬茶盤端上桌,供遠近鄉鄰享用。
那時候的婚禮,嫁女的一方一般會擺兩天流水席,而接媳婦的一方則前後要擺四天流水席。送禮也很簡單,一般都是送穀子(水稻)和包穀(玉米),關系好一點的親戚,會在穀物之外再送上幾尺布、一個八磅水壺等禮品。
傳統走向沒落,現代婚慶備受新生代推崇
那時,媒婆是促成婚事的重要媒介。我的奶奶就是經過媒人介紹嫁給爺爺的,奶奶說,在上門提親取得父母同意之後,爺爺會在端陽、中秋等節日接她去家裡共度佳節。她也會把自己縫制的陽雀鞋墊、布鞋送給未婚夫婿。
奶奶說,她當年的閨房坐落在吊腳樓的東側,結婚前一夜,不忍分別痛哭不已,俗稱「哭嫁」,看似大哭,實則表達對父母、親友、族人的眷念。如今,數十年過去了,奶奶對當年「哭十姊妹」記憶猶新。
何為「哭十姊妹」?就是土家山寨十里八灣相好的妹子都會前來閨房「陪哭」,稱之為「哭十姊妹」。淚隨情涌、情隨歌生,相擁而坐、掩面而泣,「哭爹媽」「哭哥嫂」「哭兄弟」等,用哭歌來表達離別之情。
奶奶回憶道,當年她出嫁頭一夜的「花園酒」禮,就是她的奶奶為她「上頭」、「開臉」、「戴花」。奶奶說,哭過再梳妝的新娘,猶如帶露的桃花,顯得格外漂亮。
老家的紅木箱子、雙陽雀花紋穿衣櫃、雕花洗臉架等都是奶奶的嫁妝。蓋的花鋪蓋,在土家語里叫做「西蘭卡普」,也是她的媽媽親手縫制的。舊了破了奶奶也捨不得丟,風風雨雨陪伴奶奶幾十年,給予家人溫暖,也見證了我們的成長。
我的爸爸和媽媽卻是自由戀愛,他們在中學期間認識,後來走到了一起。爸爸媽媽的婚禮相較於爺爺奶奶那個年代,已經簡化很多了。媽媽說,她沒有「哭十姊妹」,但碗櫃、衣櫃等嫁妝還是外公請木匠師傅打造的。
到了現在,很多人戀愛不再通過媒婆了,出門打工認識、手機微信成了交友戀愛的主要方式。不過,在結婚時,還是會象徵性地安一個媒人。結婚的流程也簡化了,不再像以往的吹吹打打鬧幾天,許多人選擇在城裡辦酒席,就是一個西式婚禮流程,一頓飯的時間,就完成了傳統意義上的結婚儀式。
條件稍好一些的人家,對於婚禮的形式和場地可實現「私人定製」。草坪婚禮、教堂婚禮,在黔江也逐漸流行起來,在鄉村院壩上的傳統婚禮越來越少。新式婚禮上,新娘穿著潔白的婚紗,敬酒時換上紅色旗袍敬酒,甜蜜的笑容讓人感動,卻再難見到手工縫制的婚禮喜服了。
現代時尚的婚慶演藝取代了以前的「吹八仙」。架子鼓、吉他、歌手、舞者的組合,熱情勁爆的表演,相比只是吹奏聽覺的「吹八仙」,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許多吹八仙的師傅,隨著年齡增加,請他們的人越來越少。在那些「吹八仙」的師傅眼中,他們的這門手藝或許再過幾十年,就會被徹底遺忘。
工業文明的發展,促進了標准化、批量化生產。現在結婚用的物品、嫁妝都是從商店買來的。以前手工打造的碗櫃、衣櫃、洗臉架等日漸被車子、房子、電器取代。傳統土家婚禮,親友們送花布、被子、玉米、稻穀等,現在基本都是送紅包。
提親、定親等婚前禮儀雖然繁瑣,但卻是農耕時代背景下人際往來的重要方式,如今現代生活方式把這些流程沖淡了。婚禮流程的簡約化,雖然大大減少了主人家的勞累程度,但對於生長在新時代的年輕人而言,總覺得少了一種傳統婚禮的儀式感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借力旅遊東風 , 傳統土家婚俗 文化 走向 回歸
進入新世紀後,改革開放的春風盡吹神州大地,農村的青壯年除了在校讀書,幾乎都出門打工掙錢,並撂荒了耕耘許久的土地。現在的農村,剩下的就是「386199」部隊(婦女、老人、小孩),幾乎代表了村民生活的現狀,並出現了一些不可思議的問題。
隨著鄉村空心化,鄉村沒落在所難免,傳統條件下儀式感十足的土家婚禮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日漸消亡。傳統的婚禮著裝、婚慶流程、習俗禁忌等都變成了古董,在文化館、博物館才能見著了。
土家婚俗中的重頭戲「哭嫁歌」,以前的土家姑娘都會唱,唱得越好越讓人落淚感動,說明這個女孩品德越好,越有孝心。可是如今,土家姑娘們也變得越來越時尚,很少有人會傾聽奶奶、外婆那輩人的哭嫁歌和哭嫁故事,也不再有人學習這體現著鄉土深情的眼淚儀式了。
慶幸的是,黔江近些年的旅遊發展火力全開,如火如荼,生態旅遊、民族旅遊的興起,也讓走向沒落的土家婚俗重見生機。時下的年輕人,通過這種體驗式民俗旅遊,既達到舒心開懷的目的,也重新認知了豐厚的傳統土家婚嫁文化。
以黔江濯水古鎮為例,在近些年的旅遊開發中,由政府牽頭、市場主導、企業搭台、文化唱戲,打造了「土家女兒會」「最美土家妹評選」等系列民俗旅遊活動,並形成了一個知名度高、遊客反響好的旅遊品牌,吸引了遠近遊客的到場觀賞。
原生態的真實的結婚儀式,變成了舞台上的表演,這讓當地人還是有些失落和感嘆。「時代變了,以前的結婚習俗看不到咯!」一些老年人感嘆著。也有一些年輕人對此贊賞不已,通過這些表演活動,才知道我們的父輩、祖輩曾經走過的路,經歷的事。
在旅遊景區,很多年輕人從沿海城市打工到回歸老家,靠吃旅遊飯發家致富,在土家十三寨經營餐飲和民宿的90後青年小郭表示:「老前輩的婚俗太麻煩了,不過作為民俗表演能掙到錢,也算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好處撒。」
對於遊客來說,尋求刺激、陌生化的異域文化,是旅遊的主要動機。很多遊客到訪黔江土家十三寨,就是沖著當地以「哭嫁」為代表的土家婚禮去的,在此期間,原生態綠色無污染的土家美食,也是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位來自北京的遊客朋友告訴我:「沒想到土家族人結個婚這么隆重啊,可比現代婚禮有趣味多了。」有趣、有意思、有特點,這是土家婚禮在他們眼中的形象。依山傍水的吊腳樓群,也讓不少遠道而來的遊客對土家民居環境沉醉、痴迷。
後記 :
現代文明正是從古老的習俗中汲取了營養,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歲月流逝,傳統土家婚俗從沒落走向回歸,也讓人真切感到這一文化形態相傳至今不再是簡單的形式模仿,而是尊重土家先輩們隱藏在婚俗背後的那種情感和思維方式。它連接著土家兒女的心,應該得到認同和保護。越是民族的,越是寶貴的,保護和振興傳統土家婚俗,也是豐富中國民族文化內容、提升文化向心力的重要途經。
6、90年代農村沒錢,女兒出嫁為何有很多嫁妝?
應為當時候孩子也不會經常回家,可能是擔心在外面受欺負吧,手裡有嫁妝,出事了能頂上,說話也有底氣
7、上世紀七十年代蘇州農村婚俗
選日子
大喜之日一定要選個良辰吉日,新娘出門也要選好吉時。這是老一輩非常看重的。
結婚需知——喝甜湯
蘇州要喝三樣,分別為甜湯、湯圓和茶葉水。
蘇州接新娘的習俗
蘇州是中午接新娘,蘇州新娘接回新家的時候是鞋子本來就穿好,自己走到車里的,等到了新家以後,要新郎的媽媽在新娘的腰上綁一個紅繩子,再由新郎抱到新家裡去。
蘇州傳統的婚俗文化
蘇州傳統的婚俗文化大致分為七步,分別為嫁妝、迎親、新娘子出門、拜堂、入洞房、鬧洞房和新娘回門。
① 嫁妝
嫁妝是姑娘出嫁之必備,嫁妝自然是越多越好,老蘇州的嫁娶習俗是生活用品等一概由女方「包辦」,到了現在嫁妝也主要是生活用品、家電等,但基本上都是從古時候延續下來的「老門道」。
嫁妝里有一些物事非常重要:嫁妝打頭陣的子孫桶必不可少,一般由新娘哥哥或弟弟拎著頭一個進新房,但這個原先在生活中派用場的家什,如今已經縮微成個頭比過去小幾倍的擺設了;另外,新房裡的如意碗筷少不了,碗里必須盛滿米、桂圓、紅棗、花生,寓意幸福美滿,是長輩給新人的誠摯祝福;首尾系著紅綢的一雙甘蔗,也是寓意著新人生活、事業節節高。
② 迎親
古時,把迎親稱為「親迎」,意為新郎官騎高頭大馬親自去迎新娘。迎親隊伍里有江南絲竹等樂隊,一路吹吹打打到新娘家。女方家聽到樂聲,就知道新郎官馬上到,及時做好准備,專門操辦婚事的喜娘會指點幾時幾分轎子該停在「喜神方」、新娘梳妝打扮後的洗臉水該往哪潑……俗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就是這么由來的,「潑水」在蘇州很多地區仍然作為一種傳統婚禮習俗被保存下來。
新郎官快到新娘家時,新娘家趕緊關上大門,親戚朋友問媒人和喜娘要「喜錢」和喜糖,討個好彩頭;新郎官要准備蹄膀、圓糕、鯉魚等禮品,隨迎親隊伍抬到新娘家,孝敬老丈人和丈母娘。現在雖然沒有了高頭大馬和絲竹樂隊,但是婚禮車隊、鞭炮聲聲、親友把門討紅包等,也同樣把迎親的氣氛弄得熱熱鬧鬧的。
③ 新娘子出門
腳不能著地,出門時由父親背出門,或者按照這種意思穿父親的鞋子到門口,再換上自己的鞋子,有些地方有新娘不能低頭換鞋的說法,可以直接在自己的鞋子外面躂一雙父親的鞋子,到門口時脫掉就可。
④ 拜堂
新郎把新娘接回男方家後,要 「拜堂」,拜父母、天地,拜和合二仙,其中拜和合二仙是蘇州特有風俗,相傳和合二仙是寒山寺高僧,主管「和合」,在老一輩眼裡是蘇州的「愛神」。現在一般簡化為新娘向新郎父母和長輩行見面禮。
⑤ 入洞房
新娘、新郎宴請完賓客後,被簇擁著送入洞房,就開始「坐富貴」,「坐」是有講究的,誰先坐就誰受壓,而現在的男士都體現「紳士風度」,總是自己先坐下,這也成了 「怪不得蘇州男人怕老婆」 的玩笑話的淵源。
⑥ 鬧洞房
這是蘇州人結婚的重頭戲,各種各樣捉弄新人的點子,這時候都能拿出來「鬧」。蘇州歷來就有鬧洞房「三日無大小」,不管年少、年邁,都可以鬧,據說還有洞房不鬧不興的說法。
⑦ 新娘回門
原來傳統的新娘回門是在婚禮後第二或第三天,由新郎陪同新娘到娘家,一場正宗的蘇式婚禮才接近尾聲。不過現在大多改在了結婚當天回門,即新郎、新娘去酒店之前。
其他相關習俗
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後,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的新娘,此時,伴娘要故意攔住新郎,可是條件要新郎答應,通常都以紅包禮成交。
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給新娘(置於茶盤上)新娘則回贈紅包答謝。(註:准備一把扎有兩個小紅包的扇子)
不說再見:當所有人離開女方家門時,決不可向女方家人說再見。
擲 扇:禮車啟動後,新娘應將扇子擲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小男孩將扇子撿起後交給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贈紅包答謝。
摸桔子:禮車至男方家,由一位拿著兩個桔子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桔子,然後贈紅包答謝。
忌踩門檻:要跨過門檻。
過火盆,踩瓦片:新娘進入大廳後,要跨過火盆,並踩碎瓦片。
壓床:結婚前一天,請一童男在新床上睡一晚,壓邪,並寓意生子。
甘蔗:女方要准備甘蔗越長越好,代表日子以後結節高。
摸喜蛋:新房裡各個角落都會放,但比較隱蔽,讓童男童女進新房摸,找到了就可以吃了代表美滿。
8、在農村嫁女兒,都有哪些陪嫁品呢?
在很早之前物質資源比較緊俏的時候,很多人在出嫁的時候講究「三響一轉,36隻腳」的說法,結婚的時候,常常要准備一些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等,還要另外的床櫃子,衣櫥,床頭櫃,嫁妝等。但是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經慢慢的沒有這么多的講究。現在的嫁妝准備都是在結婚前與男方雙方進行商量進行准備的。
女方收了彩禮之後,用一部分彩禮錢准備東西作為陪嫁。陪嫁品有一些床上用品如被套,被子,席子蚊帳,小到一些毛巾浴盤,還有吉祥物等。還會有一些衣物的,准備上新人的衣服。除了些床上用品,還有一些廚房用具,像我們常見的電飯鍋、炒鍋、刀鏟等,這些都是一些小件的陪嫁。
一些大件的陪嫁也會有準備,像空調、冰箱、洗衣機等,有的人家還會准備一些電動車,小汽車等就是比較大件的。准備這些東西,根據雙方的一個經濟條件來決定,並不是說一定要所有的東西都准備,更多的還是根據生活的需要,並沒有硬性的規定。
每個地方的陪嫁風俗習慣是不同的。有的地方根據風俗習慣會,有一些陪嫁是講究的,像祖傳的珠寶首飾,床被套都會有一定的圖案和搭配,有的也有一些現金的,進行陪嫁。還有的地方也有「亮嫁妝」的風俗,就是說在賓客面前把所有的嫁妝亮出來,一一進行展示,已顯示女方對嫁女的一種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