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趕海風俗

趕海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08 10:32:30

1、青島市黃島開發區風俗民情的調查報告。

膠南這里有個風俗,村裡的男女老少或是趕海的人都可以參加,只要伸
看到海邊專有很多人,我屬們去看看,原來聚集的人准備拉巨型大魚網。膠南這里有個風俗,村裡的男女老少或是趕海的人都可以參加,只要伸手幫忙拉網都有分到收獲的魚。我們以前看到過,老伴也參加過,不過我們不懂他們的規定,需要向船頭要個票,拉完網憑票分魚。就是沒分到魚也很開心,因為我們感受到拉網的感覺和眾人一起拉網的樂趣
大饅頭 窗花剪紙 蠟燭
死人出賓不知道算不算, 過年有海神節~ 有金沙灘節 在紅石崖有個王家 好像是4月初8 趕山 唱大戲!

2、青島開發區的風俗民情

膠南這里有個風俗,村裡的男女老少或是趕海的人都可以參加,只要伸
看到海邊有很多人,我們去看看,原來聚集的人准備拉巨型大魚網。膠南這里有個風俗,村裡的男女老少或是趕海的人都可以參加,只要伸手幫忙拉網都有分到收獲的魚。我們以前看到過,老伴也參加過,不過我們不懂他們的規定,需要向船頭要個票,拉完網憑票分魚。就是沒分到魚也很開心,因為我們感受到拉網的感覺和眾人一起拉網的樂趣

3、威海的習俗介紹300字不是作文

威海節慶風俗:
1,榮成國際漁民節 每三年舉辦一次,以漁民為主體,以漁村文化為主要內容,開展各種海上運動項目、大型民俗觀光旅遊活動、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和海洋漁業博覽會等一系列活動。
榮成國際漁民節源於當地漁民傳統的穀雨節。早在春秋時期,這里就大興魚鹽之利。每年穀雨,春汛來臨,百魚上岸,休整了一冬的漁民又忙碌起來,捕魚趕海,開始了新一年的海上生產。為感謝「海神」賜給的豐厚魚蝦,祝願天天魚蝦滿倉,祈求神靈保佑,免災除難,漁民們便在穀雨節這天舉行傳統的祭神活動,從此穀雨節便成了榮成漁民的佳節。改革開放以來,富裕起來的漁民將新文化、新觀念、新思想滲透到穀雨節中,由純祭神保平安的期望心理進入對酒當歌,喜慶豐收,載歌載舞的高尚境界,使這一活動水平越來越高,成為榮成漁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文化娛樂內容。為順應廣大漁民心願,弘揚民族文化,榮成市政府決定從1991年起,舉辦榮成國際漁民節。
榮成國際漁民節第一、二屆均為穀雨期間舉辦,歷時兩天。第三屆(1993)開始改為7月24日至7月28日舉辦。連續舉辦四屆後,又改為每三年舉辦一次。每年漁民節都有近萬名中外來賓和10萬當地群眾參加,漁民節以增進國內外文化交流、發展經濟、促進開放、共同繁榮為宗旨,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典禮儀式、游藝活動、觀光旅遊活動,舉辦了地方名優產品和書畫等展覽、經貿洽談、文藝晚會等活動,使漁民節成為中國海文化盛會,贏得了中外來賓的高度贊譽。
2,中國威海國際釣魚節 時間是10月上旬,邀請國內外釣魚愛好者參加海水舟釣、磯釣比賽、淡水拋桿比賽、康樂賽等豐富多彩的比賽項目,在舉辦國際釣魚比賽的同時舉辦全國漁具博覽會。
3,中國威海中韓經貿洽談會 時間是9月上旬,由威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主要內容有國際經貿洽談、招商引資、旅遊考察、新聞發布會、文藝晚會等。
4,中國威海海鮮節 時間是5月上旬,全市百餘家旅遊飯店聯手推出海鮮特色宴,為遊客現場烹制海鮮美食。

4、青島民風民俗

居住(又稱「住所」)是人類抵禦風寒和休息繁衍的場所,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受生活的地域、環境條件等影響,我國各地居住類型、房屋樣式都有所不同,居住風俗也多種多樣。
青島地區農村房屋結構與我國北方地區的房屋結構相似,建房多取向陽山坡,講究向陽背陰、依山靠水。房屋為土木磚石結構,一列3至5問,與左鄰右舍接山連牆,屋頂為「人」字型(亦稱「雙流水型」)。建有正屋、東西廂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以三合院居多。
村莊大小不一,少者幾戶,大的數百戶,近年又出現了不少千戶大村。
1897年後,德國、日本先後侵佔青島。隨著港口和市政的建設,大批農民湧入市區,當時西鎮一帶建起了i0個平民院,台東鎮的南山、仲家窪等處也陸續出現了一些棚戶區。這些院區建房無規劃,房屋低矮陰暗,環境惡劣,除「人」字型屋頂外,還出現了許多一面坡房屋,人們習慣叫「道士帽」。由於居住環境、條件的改變,一些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居住民俗也就無法延續下來。
80年代起,政府推行;日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實行安居工程。現在,平民院和棚戶區已相繼建成居民小區,樓群林立,環境優美,人們居住條件大力改善。
在此期間,青島地區農村的老式住房也多為美觀的住宅樓代替。居住由單純實用型向注重審美型發展。一些現代建築材料被廣泛採用,不少村莊也出現了樓群。
->村莊
青島農村除極少數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構成大小不同的建築群,稱作「村」、「庄」或「屯」。
村裡的道路,大的叫「街」,多為東西向,稱前街、後街。大的村莊街多,則冠姓氏為街名,如張家街、王家街。
小的道路稱「胡同」,多以姓氏、堂號、村中名人或樹木為名,如宋家胡同、福來胡同、解無胡同、老槐樹胡同等;很狹窄的道路稱「夾道」;閑散人經常聚集閑談的地方稱「懶漢子窩」、「老頭窩」。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萊西張哥庄是因為有一個姓張的漢子在這里安家落戶而得名,此人豪爽,樂於助人,附近人尊稱為張哥,村名也就成了張哥庄。因「哥」、「格」、「戈」同音,以後就出現了像周戈庄、夏格庄等村名。這種以姓氏為名的村莊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趙家」,有的則加「臉」、「屯」、「溝」、「店」等字,叫「梁家吐」、「於家屯」、「王家溝」、「徐家店」等。
有的村是以建村人的特徵而得名。菜西有個李鬍子庄,是因為清嘉慶年間,一個叫李克用的人來此建村,他鬍子很長,人稱「李鬍子」,日久,這村就叫做「李鬍子庄」。後來,有人感到此名不雅,民國初年該村名就演化成今天的「李虎庄」。
也有的以建村人的職業為村名。峙山有個皂戶村,因為明永樂年間有幾家用灶具燒鹽的鹽戶來此定居,宋代稱鹽戶為「皂戶」,這個村也就叫做「皂戶村」。
有不少村莊是以神話傳說中的名稱命名的。嶗山有個女姑山村,因為村南有個「老姑庵」廟,廟內的主神人稱「女姑」,傳說是《封神榜》中趙公明元帥的妹妹,人們就把村名定為「女姑山」。登瀛村是傳說秦人徐福為取長生不老葯,由此登程去仙島流洲而得名。嶗山石老人村村名,不但源於一個優美的神話故事,還因為村前海邊有一塊狀似老人的巨石。
有的村莊以舊時駐軍軍屯或官屯為名,如鰲山衛、雄崖所、營上、黃官屯等;有的以寺廟、古家為名,像廟頭、家子頭、廟東、石佛院等;有的以地理環境取村名,如簸賓嶺,因其地形像簸箕而得名;還有以建村時當地的村木花草為名,如桃林、棗園、柳樹屯、棒子溝等。
1979年,青島開始地名普查,對重復的和不雅的村名進行了調整。村名和村名用字都達到了標准化、規范化。
->院落
青島民間居住大都各自成院,俗稱「天井」、「院子」。
過去,許多人家都喜歡設前後兩院。前院面積大,是一家人平日活動的主要場地,院里建豬圈、廁所,喜栽石榴、月季等花卉樹木。後院很小,用處不大,只是為了擋住後窗,認為後窗臨街「不成住處」。如今,隨觀念的轉變,加上土地的寶貴,已很少有人設後院了。
院子周邊的牆叫「院牆」,舊時多用石塊壘成。在臨街牆上,鑲嵌帶「鼻樑」的石塊,用以拴騾馬,叫「拴馬石」。院牆上面抹石灰或泥,叫:「打牆頭」。頂院牆上面抹成半圓形,叫「和尚頭」。如今,院牆多用石塊壘下部,上面壘磚,外面用水泥抹平;也有的用磚或水泥砌成幾何圖案,稱做「花牆」。院牆不得高於屋檐。
臨街院牆處留有大門口,俗稱「街內」或「街門口」。街門多為南向或東向,胡同里也有西向的,但很少北向的。街門要與對門鄰居的大門口偏高,叫做「斜對門」。大門一般漆為黑色,老輩有功名的人家可漆紅色。門為兩扇,每扇裝一個鐵制的門環,左邊的門環連著門內「搖關」,「搖關」可轉動,供隨手關門用。有的人家遼在門上裝有鐵制的環扣·叫「門劃拉」,用以鎖門。
門上部修有門樓,舊時大門和門樓都是財勢的象徵,富有人家的門樓修囚角飛檐,上飾有「龍頭」、「壽狗」等吉祥物,大門高大,彩畫裝飾。平常人家的大門、門樓都很簡陋,門樓多用草氈,有的大門沒有門摟,叫「土門子」。
大門內大多建有影壁,俗稱「照壁」(磚砌屏風),上寫「福」字,或繪有鹿、鶴等圖案,一求吉慶,二作裝飾。
->房屋
民間多住平房。舊時,房屋結構為起脊,用梁、柱構成骨架,上牆草頂,木侵窗戶(問有石牆瓦頂)。一幢房屋3、4、5間成套,坐兒朝南的房間為「正屋」,坐南朝北的為「倒屋」·東西兩側為「廂屋」分別叫「東廂屋」,「西廂屋」。正屋中間一間為「正間」·兩邊分別叫「東間」、「西間」再往裡口曠套間」。正間設鍋灶兩個,通東、西間炕內,供冬季熱炕取暖。舊時,正間與東間牆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燈窩」洞內可放油燈,這樣一盞燈可照明正、東兩間房,可節省燈油。也有的人把它叫做「婆婆眼」,說從方洞中可看見灶間的行動,供婆婆監視媳婦用。在正間的上方用木板或高粱秸扎頂棚,也叫「天棚」,冬天可用來存放地瓜。東、西間多用花紙貼棚頂,裝飾有蝙蝠、團花等剪紙,叫「仰棚」。
人口多的人家,通常長輩住正屋,幼輩住廂屋。住一幢房子的,長輩住外間,幼輩住里間(套間),長輩住東間,幼輩住西間。
倒屋一般住下人,普通人家堆放雜物、工具或柴草,有身份人家用作待客,稱「客屋」。
廂房夏熱冬冷倔風採光又差,所以民間有「東廂西廂,不孝的兒郎」、有錢不住東廂房,冬下暖,夏不涼」的俗諺。富有人家的廂房多下住人,用作飼養大牲畜或安石磨作磨房·
建房(青島人叫「蓋屋」)是一家人的大事,舊時,看風水、擇宅基、安門框、做梁椽都要經過多種儀式和活動,其中要屬上樑儀式最為熱鬧、隆重。上樑時間一般都定在「正」向午時」,屆時親友都要來幫忙或祝賀,賀禮多為一塊紅布,叫做「掛紅」·梁橡上要貼上「上樑大吉」等字樣的橫披,還要綁上筷子,用紅繩繫上銅制錢,掛上紅布等飾物,以求吉利。上樑時,房屋四周燃放鞭炮,正間當中安設方桌,擺設供品,點燃紅燭,由建房人家的主人跪拜。萊西一帶在上樑時,兩位木匠、瓦匠師傅還要邊唱喜歌邊往下扔一些龍、鳳、虎、蝶等形狀的小勃勃,逗引孩子哄搶。上樑儀式結束後的當天主人要在新房設宴請親朋、工匠和幫工者,酒菜一般都很豐盛。
現在,民間建房「看風水」和「擺供求神」等舊俗多已廢除,但在梁、檁之上貼橫批、豎聯,以及放鞭炮等求吉習俗仍流行。
70年代開始,農村建房由生產大隊(村委會)統一規劃,街道、房屋逐步達到布局整齊劃一,房屋也多為磚石牆、瓦頂、玻璃窗戶。伙房、寢室、會客室分別設置,廂屋多為水泥平頂,用以曬糧食或夏夜乘涼。
80年代後,老舊草房基本絕跡,有些農村已是樓房連片,農民的居住條件大為改善。在居住民俗中,也有許多禁忌,但多帶有迷信色彩,如過去有的地方農歷五月忌蓋屋,說五月為惡月,蓋屋家中要死人,顯然沒有科學依據;住所大門忌沖著山丘、河流、大道、水井和墳墓,說這樣會遭邪氣和不吉利,若無法避開,則要在門上掛「八卦鏡」破解;宅基不能直沖通街道,也不能面對廟字,如無法避開,要在宅子外面一角安一塊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當」5個字;建房用的木料,忌用揪木、槐木,因「汛」、「槐」沾著「火」、「鬼」二字,恐不吉。在院內還忌栽桑樹、柳樹和楊樹,俗稱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內不栽「鬼拍手」。因為「桑」與「喪」同音,出門見「喪」不吉;柳不結籽,恐無子絕後;栽「鬼拍手」(指楊樹)則怕招來鬼灶,宅室不安。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有什麼鬼謎了,但農民院子內外至今仍不栽植以上3種樹木。

青島民俗節慶一覽表
捷旅網 2006-3-25 來源:

節慶名稱
時間

天後宮民俗廟會
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

青島蘿卜會、元宵山會
農歷正月初九至十五

海雲庵糖球會
農歷正月十六至十八

青島櫻花會
4月下旬

櫻花之旅——日本周
4月下旬

青島之春——音樂周
4月中下旬

湛山寺廟會
農歷四月初八至初十

嶗山北宅櫻桃會
5月上旬

青島「海之情」旅遊節
7月

「青島之夏」藝術節
7月中旬

「青島之夏」藝術燈會
7月-9月

中國青島沙灘文化藝術節
9月

山海情——新婚之旅
10月

大澤山葡萄節
9月

青島金秋菊花會
10月-11月

金秋十月合唱周
10月

嶗山旅遊文化節
11月

青島旅遊行業酒吧文化節
12月

5、出海和趕海是一個意思嗎

不一樣
趕海是指,居住在海邊的人們,根據潮漲潮落的版規律,趕在潮落的時機,到海權岸的灘塗和礁石上打撈或採集海產品,稱為趕海。

出海基本解釋
1. [go to sea]∶船隻離開停泊地點駛往海上
電影出海
出海捕鯨
2. [be out]∶到海上活動、工作
當他們出海三天之後,天氣轉晴了[1]
詳細解釋
1. 駕駛或乘坐船隻到海上去。
明 袁可立《奏用間劉愛塔事疏》:「有容於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援之,其後續報。」冰心《寄小讀者》二四:「九日之中,盪小舟不算外,泛大船出海,已有三次。」 楊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自己手裡窮,每年春季要向魚行老闆借錢補網,才能出海。」張天民 《荒島》:「他在縣里跟縣委、縣政府、縣科委、文教局都沒有聯系,是自己搭便船出海的。」
2. 福建 地方驅除瘟疫的風俗。
清 施鴻保《閩雜記·山海》:「出海,驅遣瘟疫也。 福州 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醵錢,扎竹為船,糊以五色綾紙,內設神座及儀從供具等,皆綾紙為之,工巧相尚,有費數十緡者,僱人舁之,鳴螺撾鼓,肩各廟神像前導至海邊焚化……惟 廈門 人別造真船,其中諸物,無一贗者,並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沒。」

6、劉家灣趕海園的趕海項目

劉家灣趕海園海灘采貝退潮後遊客赤腳在海灘上撿拾各種魚、貝、蝦、蟹等,同時,在萬畝灘塗上可用鐵耙扒蚊蛤、鏡蛤等貝類,有經驗的漁民每小時可扒2公斤左右。
推蝦皮夏季退潮後,在水深1米左右海域用推網推,碰上蝦群每小時可推十多斤。蝦皮異常鮮美,遊客可自勞自食,感受豐收的喜悅。
撈海蟄夏季趕海時,可撈到小型海蟄,半透明,漂浮在海面上,做個簡單的網就能把海蟄撈上來,遊客可品嘗鮮海蟄,也可以向當地漁民學習腌制海蟄的方法。
挖海蟹退潮後,海灘上便出現了許多圓形小洞,這是海蟹藏身的地方,遊客可循著新鮮海沙的洞挖到沙蟹、袋子蟹。
近海垂釣在近海水域,遊客可坐在沙灘上,用有鉤或無鉤的釣桿進行垂釣,有鉤的可釣到各種各樣的魚,特別是沙崗魚,無鉤的可釣到花旦蟹。
劉家灣趕海園-風俗文化
為增添趕海園的文化底蘊,劉家灣趕海園管委推出了一台代表地方民俗特色的大型情景演藝——《滄海神韻》,主要節目有水漫金山、八仙過海、哪吒鬧海等傳統水族舞表演,還有旱船、高蹺、呂劇等地方戲曲演出。

7、山東省各個地區有什麼大型活動和當地習俗.

1、青島糖球會:

青島糖球會在青島海雲庵舉辦,舉辦時間基本上從正月十六左右開始,歷時1周。主要舉辦地點海雲庵和海韻廣場、嘉禾路街心花園為中心輻射的周邊道路。

海雲庵在青島市北區,又稱「大士庵」,始建於明朝末年,正殿祀觀音大士,俗稱「老母廟」,青島建市後,廟前街道就叫海運街,曾是四方一處的商業中心。

四方一帶有工人也有漁民,海雲庵供奉的神很多,觀音以外還有關公、龍王、比干、魯班、太上老君等。舊時香火旺盛,往拜者多為漁民,因此定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個大潮日為廟會正日。

每逢廟會,香火更盛,同時廟前廟後多有唱戲、跑驢、踩高蹺、跑旱船等娛樂活動,飲食、玩具攤販也紛紛聚來,其中賣糖球(北京稱為「糖葫蘆」)的尤為眾多,用山楂、軟棗、山葯、桔寧等製成的糖球,紛紛上市,叫賣競爭,各呈特色。年久之後,群眾便稱海雲庵廟會為糖球會。

2、濰坊風箏節:

濰坊風箏節(會)每年4月的第三個周六在濰坊舉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並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大型地方節會。從1984年至今,已成功舉辦過三十三屆,其創立的「風箏牽線、文體搭台、經貿唱戲」的模式,被全國各地廣為借鑒。

濰坊,古稱「濰縣」,又名「鳶都」,特產有風箏、年畫等,馳名海內外。濰縣自古為北海名城,文風昌盛,科甲蟬聯,經濟繁榮。

乾隆年間曾有「南蘇州,北濰縣」的說法,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製作第一濰坊國際風箏節只「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

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在濰縣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風箏藝人扎制風箏,新穎好看,起飛高穩,遠近聞名。年年有民間或官辦的風箏賽會、連許多外地的風箏商販和風箏藝人也慕名而來。這便是濰坊風箏比賽起源於濰坊市區白浪河大集的雛形。

3、田橫祭海節:

田橫祭海節主要是漁民過的節日,發源於山東省田橫鎮周戈庄村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具有500多年歷史。

經當地政府的精心策劃、包裝和推介,這個古老的節日已發展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知名的民俗節慶品牌,更是現代人心馳神往的狂歡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計其數的中外遊客及中國各地的民俗、經濟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專家慕名前來。

祭海前一天,漁民們將海邊的龍王廟打掃一新,懸掛大紅燈籠,擺香爐、祭案,貼對聯,披紅掛彩。同時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扎松柏龍門,在其上懸掛匾額,掛滿彩燈,張貼大紅對聯。

各船船主忙著將彩旗獵獵的漁船開到村前海灣,船頭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將漁具和網具擺放整齊,然後下錨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舉行祭海儀式。

祭海儀式當天,漁民們以船為單位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開始擺供。一束束用竹竿綁紮成的幾米高的「站纓」迎風而立,一張張供桌上擺滿了麵塑聖蟲、壽桃、魚、各類糖果、點心等,桌前的紅漆矮桌上,一頭頭黑毛公豬昂首向前,一隻只大紅公雞精神抖擻。

漁民們將要焚燒的黃裱紙整理好,擺好香爐,將上千掛紅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4、泰安東岳會廟會:

泰岳廟會始於唐末,興於宋,鼎盛於明清,經久不衰,集宗教、民俗、民間藝術和商貿活動於一體的中國民俗文化盛會。

泰東岳泰山為五嶽之首,是佛道並存的神山。泰山腳下的岱廟,供奉著泰山神--東岳大帝。

傳說夏歷三月二十八日為泰山神生日,歷代帝王多於這天在岱廟舉行封禪大典。帝王的慶典活動、佛道的宗教活動以及民眾的朝山進香活動,在岱廟一帶形成了以貿易活動和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東岳廟會。

民國年間,每年廟會期,善男信女遠道而來朝山進香者不絕於途,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蠟紙錁,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

建國後,廟會轉化為物資交流大會,「文化大革命」中中斷。

1986年泰安市恢復了泰山廟會,地點改在泰山環山路上,以紅門、王母池為中心。新的廟會保留了傳統廟會的一些內容,又充實了新的內容和新的特色,集游、玩、吃、樂、經濟貿易於一體,規模和影響在逐年擴大。

5、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是山東省菏澤市一項重大旅遊節慶活動,是由菏澤市人民政府主辦,每屆花會都舉辦大批的經貿文化活動。

自1992年起每年4月中旬舉行,為期20天,至2017年4月15日已成功舉辦二十六屆,累計共接待中外遊客3000多萬人次,有570多位中央、國家部委的領導人到菏澤視察。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為中國著名牡丹旅遊節慶之一,近年來,曾榮獲「全國花卉類節慶十強活動」、「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展會」等稱號,菏澤市也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優秀節慶城市」等榮譽稱號。

通過舉辦牡丹花會,不僅提高了菏澤牡丹的知名度,使菏澤成為享譽全國的「中國牡丹城」,而且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動了菏澤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12年3月菏澤正式被中國花卉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牡丹之都」。

花會的宗旨是「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台、經貿唱戲、開發旅遊、振興經濟」,充分體現菏澤「牡丹之鄉」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島糖球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濰坊風箏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田橫祭海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安東岳會廟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8、山東威海的習俗有哪些?

1、漁民節,漁民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傳統習俗。常常進行開光、敬龍王、敬海神娘娘、拿行、跳水族舞等活動。漁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魚蝦豐收。

2、穀雨祭海祈福,春汛水暖,百魚上岸,休息了一冬,漁民開始整網打漁,為了預祝豐收,最主要是為了祈求平安,人們虔誠地向海神獻祭,並舉行盛大儀式,成為漁家狂歡節。

3、剪紙,海里的魚、蝦、蟹以及漁家生活和海上勞作等場景都栩栩如生,形成獨具威海特色的「海味剪紙」。

4、乳山大秧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與海陽大秧歌、膠州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並稱山東四大秧歌。

5、新船點睛,新船造好後,只畫眼,不畫睛。也就是邊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間是白色的一個大圓,下水之前,船主請人選擇黃道吉日,屆時,敲鑼打鼓放鞭炮,船主親自為新船點睛。

9、唐山市曹妃甸區有什麼風俗適合其他地方不同的?

曹妃甸區是一個新建設的區域,以原來的唐海縣和新開發的曹妃甸工業區為核心,沒有特別深刻的歷史底蘊,有些風俗還是新形成的,和其他地方不同。例如:趕海節,祭海神,海鮮節等。尤其是沙蝅嘴廟會,成為曹妃甸區的一個人文品牌。籌劃的曹妃娘娘節也是特色風俗。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