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欒川的風俗

欒川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07 07:54:38

1、欒川的結婚風俗是怎麼樣的?

那要看你是男方還是女方,你應該說清楚點。男方要給女方家刑禮,就是送禮金專,女方可以屬用禮金陪送東西,有錢的話可以多陪送一點。女方要給男方的父母、伯伯,伯母,叔叔,叔叔的妻子都要買鞋,婚禮上一定要送的。這是欒川結婚最有代表的風俗習慣。還有男方的爺爺、奶奶也要考慮。另外媒人的東西也有女方買,叫做謝媒。

2、洛陽欒川的進來?

最近最好的季節是五月末到六月末這樣一段時間(到了七月汛期在山裡面是很危險的哦),另外一個季節就是秋天,滿山的彩色,那傢伙!用你們陝西話叫美哩很!
建議你去離欒川市區比較近的幾個景點:雞冠洞、老君山、龍峪灣,,,這些。
建議多轉轉洛陽市區,了解我們這里的風俗民情、歷史古跡也是很有收獲的!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3、欒川有什麼好吃的

1、欒川豆腐是由豆、酸菜鹵水等食材製成的食品。欒川縣通過獨特的回鹵除酸工藝和殺菌技術相結合,生產出的欒川豆腐,不但完好保存和升華了欒川豆腐的傳統特色,並且有效延長了豆腐的保鮮時間,使欒川豆腐這一地方名吃,走出深山,成為了更多市民餐桌上的一道佳餚。

2、連湯肉片是河南省洛陽市的傳統小吃之一,屬於豫菜系,該菜品也是河南洛陽水席中不可缺少的特色名菜。洛陽人喜歡吃水席,幾十道菜,湯湯水水下來,吃得人連呼過癮。連湯肉片以精瘦肉為主料,蓮藕、木耳、金針、大綠豆等為輔料精心製作而成,肉片滑嫩,微酸利口。

3、欒川核桃,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欒川縣土壤富含多種微量元素,適宜欒川核桃生長。欒川核桃果型圓正,殼仁易分,果仁豐實、皮色黃白,果肉乳白;生食酥脆。含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

3、欒川核桃,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欒川縣土壤富含多種微量元素,適宜欒川核桃生長。欒川核桃果型圓正,殼仁易分,果仁豐實、皮色黃白,果肉乳白;生食酥脆。含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

5、欒川縣猴頭菌有獨特的葯用價值,在醫認為猴頭性平、味甘,有助於消化,利心臟。可治消化不良、胃潰瘍、胃竇炎、胃痛、胃脹及神經衰弱等疾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欒川縣

4、洛陽過年的習俗??

迎新春萬家喜慶,接新年城鄉同樂。洛陽歷史悠久,傳統的過年習俗豐富多彩,但大同中又有小異。

年三十兒 花門兒

「年三十兒,貼花門兒。」這「花門兒」,說的就是春聯。經過「祭灶」、「掃房子」、「割豆腐」、「割肉」、「剪柏枝」、「挖河沙」、「打酒」,到了貼春聯,已是迎接新年的最後一道程序了。貼上春聯,再伴著歡歡喜喜的心情熬上一夜,萬象更新的大年初一就來了,欣欣向榮的新一年就到了。

洛陽地處天下之中,文化底蘊深厚,春聯文化源遠流長。除了春聯,地處東部的偃師又有貼門花的習俗。這習俗,主要流行在偃師伊河以南地區。舊時每到臘月,農家院里,太陽底下就三三兩兩坐著剪門花的婦女,她們拿來紅紅綠綠的彩紙,折疊後剪出花邊和圖案,圖案的中心一般是一個 「福」 字或者「春」 字,也有巧手女子剪出「麻姑獻壽」等圖案,寄託了人們期盼幸福的美好願望。

這些年,會剪門花的少了,但集市上到處都有賣門花的,這也成了農村市場的一個商機。這些門花,要到大年三十兒貼春聯時一起貼。有的貼在大門門楣上,有的貼在屋門門楣上,還有的貼在院子里供奉天地全神和老灶爺的神位上邊。少則貼一個,多則三四個。有的大門上中間貼著個大的,兩邊兩個小的,下面挨著貼三個小的,花花綠綠,煞是好看。有的家庭因為貼有門花,乾脆把對聯的橫批也省了。過年的時候,孩子們除了比吃、比穿、比壓歲錢外,還比誰家的門花好看。

貼春聯是為了喜慶,但在洛寧,除了迎新接福,春聯的意義還有很多:其一,誰家一貼上春聯,討債的就不能進這家的門了,多少錢財也只能等到過完春節後再來了。其二,春聯只要一貼上,家裡的東西都不能外借了,只進不出,寓意守住錢財,大吉大利。

5、盧氏端午習俗

包粽子也是全國風俗,據說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但唯獨河南省盧氏縣人端午節不包粽子包的槲包。
端午節點雄黃、吃粽子、掛香袋、插艾葉的民間文化習俗,可以說是演繹中國文明進程的鴻篇史詩。然而,在豫西地區的盧氏縣,人們歷來過端午節都用槲葉包制槲包代替粽子。每年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洗槲葉、包槲包、煮槲包,等到節日當天一家人美美享用。香噴噴的槲包,延續著兩千多年的歷史風情,這種特殊的民俗現象更是引起專家、學者們的關注……
盧氏縣流傳著一首民謠:"麥兒熟,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雄黃酒烈艾葉香,香草袋子掛脖上;花花禡兜蓋肚皮,家家槲包香又香。"槲包是盧氏人世代相傳的傳統節日食物,同樣具有紀念愛國大詩人屈原之意。槲包的歷史與粽子一樣年代久遠,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有粽子,什麼時候就有槲包了。
槲包是用一種槲葉,包上黍米,煮出來的美味佳餚。槲包極具地域特色,因為豫西一帶只有嵩縣車村、盧氏、魯山、欒川、西峽等少數縣的山上才長這種槲葉。槲包相對於粽子來說有三大優點:一是粗雜糧,富含多種維生素,營養全面,有益於健康;二是軟硬適度,口感極佳,老少皆宜;三是綠色食品,防腐保鮮,符合當今時尚。槲包的獨特全在於槲葉,除了綠色環保,它還富含多種維生素、微量無素,特別是它的槲葉素,更是一種天然的防腐劑,還有一定的防老化和抗癌作用。吃槲包的風俗,因受槲樹、穀米的產地、季節和飲食習慣的影響,只在中原和北方為數不多的地域流行。盧氏縣,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境內千峰疊翠,萬木蔥籠,有豐富的槲樹資源。而熊耳山麓、洛河之濱、鸛水之畔素以盛產穀米、黍子聞名。有了這些豐富的資源,端陽節吃槲包這一風俗,得以代代傳承至今,並逐步發展,成為端陽節飲食文化一道獨特的風景包。

6、欒川都有什麼神話傳說?最好說詳細點!

欒川的神話挺多的,很多都是關於欒川風俗的傳說,我知道的有過年的來歷、殺豬吃肉的來歷、十月初一燒紙的來歷等等, 都是關於咱本地的一些風俗的來歷的,具體的看我空間或者搜下「欒川地盤」可以找到一個咱欒川的開心網,那上面也有挺多的!

7、欒川有什麼特色小吃

欒川的特色小吃 一、槲包
槲包最佳的食用方法就是放涼了,灑上白糖吃,米香、槲葉清香和白糖的甜味混在一起,別提有多美味了。
其實槲包在欒川,是作為粽子的替代品而存在的。也是在端午節的時候,一種特定的風俗小吃。而且槲包是僅僅欒川有,臨近的嵩縣、伊川等地是沒有的。所以,我常說,欒川是有自己的性格的,在舉國上下吃粽子的時候,欒川人在吃著槲包,呵呵,這也算是欒川性格的一種體現吧。
二、捻饌
這個貌似不是純粹的欒川的特色小吃了,搜索一下,內容好多。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捻饌最開始不是作為特色小吃發明出來的,而是舊社會窮苦人家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為了活命,不得已才把即將成熟的麥子割下來,做成捻饌來作為救命飯吃的。所以,很多地方都有,不過現在看來,也能算做是特色小吃了吧,畢竟這年月,這種東西是越來越少有人大費周折去做了。
捻饌的季節性很強,只有在麥收前的一個星期里,才能吃到新鮮的。做捻饌不是很難,把灌漿後的半熟青麥穗兒割下來--這一點有講究,麥粒灌漿時間稍長,質地發脆,做起來不容易成型,太嫩,還是一包水,更不會成型,吃起來索然無味。然後,搓去麥芒,再裝入厚布口袋在地上或在硬東西上摔,以便使粘在麥仁上的青殼子脫落,只剩下帶青皮的麥籽兒。接著,生火架鍋,添的水不需太多,燒開後,把麥粒下鍋,翻來覆去地炒幾遍,炒至略帶焦黃,能聞到濃郁的麥香氣,出鍋,倒進簸箕里,邊搓邊簸,扇掉殘留的青皮,只剩下光光溜溜的麥粒。接下來,就是推磨。石磨稍小,大約直徑一米,上下兩扇,平時用來推做豆腐。把炒熟的麥粒,放一點到石磨眼裡,推動石磨轉圈,利用兩個磨盤上的橫紋,就會碾出兩三公分長短、比筷子稍細的嫩嫩捻饌。
捻饌吃起來柔軟又筋道,還伴著新麥的清香,味道挺好的,盛在碗里,用新蒜搗汁兒攪拌,放一點芝麻醬,或者加醋、油、辣湯,當然不能少了萵筍絲,綠白相間,看一眼,讓人垂涎欲滴,吃一口,滿嘴生香。

8、欒川,為什麼叫欒川?請告訴我欒川的歷史。我需要欒川古時候的歷史。

欒川古稱鸞州,因遠古時期有形似鳳凰的鸞鳥在此棲息而得名。又因鸞水(今伊河)源出於此得名鸞川,後內欒木叢生改為欒川。
歷史上的欒川建置幾經變遷,夏商時欒川為有莘之野。漢至北魏置亭,唐置鎮,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始置縣,金海陵王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廢縣改鎮,此後元、明、清均置鎮。民國時置區,隸陝州盧氏縣。1947年欒川解放再置縣。先後隸豫鄂陝邊區四專區、豫陝鄂邊區三專區、陝南一專區、豫西七專區、陝州專區和洛陽專區。1986年4月隸屬洛陽市。
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欒川縣,因川得名。

9、潭頭八大景

「八景」之說,古來有之,著名的有洛陽八景、關中八景、燕京八景等。據說燕京八景各景點的名稱還是由乾隆皇帝最終確定的。之所以稱八景,可能含有八方景物盡收眼底的意思在內。八景之外,也有稱十景、十二景的,如西湖十景、巴渝十二景等,雖說也各有因循、各有所美,但畢竟還是以八景命名者居多。況且就數目而言,少了恐有遺珠之憾,難盡其美,多了又拖沓冗贅,不便記誦,而八則不多不少,正當其便。故一地八景之外,即便有新的佳境妙處,也多不以其他數目命名,而乃以新八景、後八景、續八景、小八景等附麗,這其實也是古人的風雅巧慧之處。

流風所及,潭頭的先賢們也給自己的家鄉擬了八大景,是為「潭頭八景」。

潭頭座落在豫西伏牛山和熊耳山的夾谷地帶,是中新生代秦嶺造山運動的產物。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一脈平疇,伊河沿玉陽山蜿蜒流過,在滋養一方的同時,也孕育了天地靈氣。早在幾萬年前,這里就回盪著古人類的山呼海喊。七千年前,當仰韶的文明之光照亮天空之際,這里也是一派燔土製陶、磨石作具的熱鬧場面。五千年前,始稱伊侯之國;四千年前,坐擁三塗之域。商為有莘之野,周乃王畿之地。三家分晉,為韓國之壤;秦皇一統,隸三川之郡。漢代以降,郡屬弘農,縣則陸渾。其間變遷,不一而足。北魏年間,酈道元勘察伊水,來到此地,見深山大澤,水勢沆漭,乃為之記述:「又東為淵潭,潭渾若沸,亦不測其深淺也。」可見南北朝時期,這里還是一大片深山湖泊。人們臨水而居,過著亦耕亦牧亦漁的生活。因居湖之岸潭之頭,所以被稱為「潭頭」。這可能就是潭頭地名的原始由來。唐朝於此建古城一座,其跡已不可考,地名至今還在沿用。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割陸渾置伊陽縣,治所設在東亭故址即今天的舊縣,潭頭歸伊陽所轄。宋神宗熙寧年間曾營建潭州城郭。金元兩代,潭頭仍歸伊陽縣,隸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伊陽縣,降嵩州為嵩縣,潭頭歸嵩縣。明清兩代及民國,潭頭皆歸嵩縣。1947年,豫西解放,割嵩縣、盧氏縣各一部成立欒川縣,潭頭劃歸欒川。

潭頭山隔水阻,地處幽僻,有良田可耕,有林木可伐,自古就是安身樂居、避亂逃荒的好去處。昔人有詩雲:「大化陶薰無稂莠,人在葛天無懷鄉。戴月荷鋤勤隴畝,不向世外問滄桑」,道出了潭頭的地界之好。但由於明代以前史料匱乏,潭頭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和事基本上已不可考。不過這里畢竟屬於華夏文明原生帶的核心區域,三代以降又長期居於中國政治文化的日冕層,是「葛之覃兮」等周南之風唱響的地方,是唐代陸渾文化圈的謝屐安放之所,是宋代二程理學燭光近照之處,文化底蘊自應比較厚重。民間口傳歷史上曾出現過翰林學士、按察使一類的人物,但史籍渺茫,難以佐證。可以確定的是初唐詩人宋之問隱居陸渾山期間,曾攜家人來湯池洗浴,並留有「氛氳桃花湯,去都三百里。遠峰益稠沓,具物盡奇詭···重敦永劫願,無負神泉水」的詩句。其《夜飲東亭》「春泉鳴大壑,皓月吐層岑」的詩句,描寫的正是舊縣到潭頭一帶春山月夜的景色。金代詩人李俊民隱居鳴皋山期間,也曾造訪潭頭,並有詠佛髻山(即九龍山)「十步都無一步平,往來人似畫圖行」的詩句。其《湯下壁詩》:「滾滾龍泉自吐吞,誰能個里混光塵。再三繞壁尋題句,饒舌山禽不避人」,寫出了湯池的另一番妙趣。明代以來,官史、方誌記述漸繁,人文事跡逐漸清晰。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朝洪武年間進士齊魯,因血諫朝堂而聞名於世。清末一次科考,嵩縣共錄秀才十七人,潭頭就佔九人,其中第一名也在潭頭。1937年上元節,嵩縣名儒李警堂到潭頭,見花燈琳琅,曾寫下「笙歌入耳斷還續,士女如雲西復東」的詩句,並有「嵩境燈棚,潭頭最盛」的記述。文化之繁盛,可見一斑。1939年至1944年,河南大學避亂辦學於潭頭,一時間學界名流、莘莘學子雲集於此,開民智,易風俗,潭頭文化也達到了歷史高位。受其影響,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欒川縣教育界、政界人物多出自潭頭。

境由心造。深厚的文化底蘊,平靜安適的生活,使得先賢們在耕讀之暇,有閑情逸致嘯呼風月,評章山水。老先生們仿照八景之說,也給家鄉八個有代表性的風景名勝起了有詩意的名字,被稱為「潭頭八景」。流傳至今,版本已然不同。我幼時聽到的有石門春曉、文峰插天(又稱文筆插天)、東岳晨鍾(又稱東岳鍾聲、十里鍾聲)、玉陽霽雪(玉陽晴雪?)這幾個。似乎還有甘露春泉(甘露春雨?)。湯池和大王廟的娃娃橋是否屬於八景,各有說辭。近來了解到還有白雲觀日、伊水秋聲、古城曉月、西嶽晚雲等。這些景物中,東岳廟(南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一場大火中焚毀,十里鍾聲已杳不可聞。西嶽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拆除。原甘露寺也早已傾圮,近年來雖有所恢復,但還遠不及原來規模。整合多種說法,現存的還有白雲觀日、石門春曉、文筆插天、伊水秋聲、古城曉月、玉陽霽雪,加上湯池和娃娃橋,剛好八個。湯池和娃娃橋似乎還沒有確定的名稱。建議湯池一景,如果就實而論,可以叫「九龍神泉」「湯下神泉」或「湯里熱泉」,雖實卻也能給人聯想;如果就景物而論,可以叫「湯里暮煙」。傍晚時分,九龍山下,伊水河邊,夕陽返照,冉冉升騰的熱氣合著村子裡的裊裊炊煙,正是一幅絕佳的田園詩畫。娃娃橋一景,建議名稱不要太實,可以叫「石橋煙雨」或「石橋聽雨」。記得幼年隨母親打這里經過,細雨聲和著橋下潺潺的溪流聲,著實動人。那情景至今還記得。

在梳理這些景點的時候,益發感覺八景太過局限,已不足以囊括潭頭今天的風物之美,所以仿照後八景、續八景之說,另擬八景,將先賢擬定的依然稱為「八景」,今擬的稱為「續八景」。這續八景分別為:鳳凰台的「鳳台遠眺」,撥雲嶺的「撥雲觀嵐」,玉陽山前伊河濕地的「玉潭鷺飛」,大坪水庫的「翠峽平湖」,洛欒高速公路跨河大橋的「長橋卧波」,馬窯的「花布穿山」,秋樹林的「秋林晚晴」,東山到石門嶺的「東山牧歸」。前後八景,潭頭之景物,庶幾可以容括。

八景既明,而為之賦曰:

有莘舊野,伊洛邈幽,山水佳處,奄有潭頭。

枕熊耳而踏伏牛,扼石門而控樓關。玉陽聳翠,走秦嶺以望昆侖;伊水縈碧,接黃河而通滄海。層岩疊嶂,深林密箐。金湯之固,尤勝崤塞;形勝之美,獨步中原。地擁膏腴之沃,物藏品類之盛。芝華灼灼,乃秀氣之催發;青靄氳氳,實靈機之噏動。風俗存周召懿範,人物有河洛氣象。士農工商,各得其便;行止進退,皆成方圓。或勤於稼穡,執耒耜於田疇之野;或長於貨殖,務經營於街市之內。或牧牛東皋,臨風而弄笛;或賞菊南山,策杖而賦詩。伐木幽谷,靜聽百鳥嚶鳴;采葯青崖,坐看眾泉匯流。風起大壑,盪胸而生雲氣;魚躍碧淵,解庄自得樂趣。常同麋鹿作伴,日與鷗鷺為鄰。拊石擊壤,飲露餐英。行處盡風景之美,入耳皆清和之音。物象紛披,雖丹青難摹其狀;興味幽奧,縱妙筆難盡其意。以是先賢撮其要,歸其類,名之為八景。曰白雲觀日,曰文筆插天,曰石門春曉,曰伊水秋聲,曰古城曉月,曰湯里暮煙,曰石橋聽雨,曰玉陽霽雪。此八景者,誠能兼山川之奇趣,一域之靈秀,比諸汴洛之景亦各有擅場。立名以來,代有相誦。然自共和建元以來,山河丕變,景物日新,昔之八景,已頗見拘束。故於原八景之外,另擬新景,名為「續八景」。一曰鳳台遠眺,二曰撥雲觀嵐,三曰玉潭鷺飛,四曰翠峽平湖,五曰長橋卧波,六曰花布穿山,七曰秋林晚晴,八曰東山牧歸。前後八景,於潭頭之風物,略無憾矣。

夫景者,物也。岱嶽之峻,太華之險,壺口之壯,三峽之奇,若無其物,則無其景。夫景者,時也。亂世之殘壁斷垣,盛世則高台崇閣;昔日之窮山惡水,今日則富鄉麗邑;孟子有蹄跡交道之嘆,潤公有春風拂柳之詠。夫景者,人也。范希文岳陽樓題記,蘇子瞻錢塘湖疏浚。三代治沙,復見塞罕;一人振鐸,始識重渡。皆賴其人力也。夫景者,心也。若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循天應時、抱朴含真,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則無處不風景、無日不逍遙是也。

夫潭頭者,本具造化之神奇,欣逢聖明之時代,復得人力之鼎助,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兼備是也。況其風俗也淳厚,民心也純良,實葛天之厚土、康衢之樂鄉也。身居其中,正所謂自處風景是也,正所謂自為風景是也,正所謂人景合一是也。

得此佳境,不亦美乎?

復為八景聯韻曰:

日出層嵐景色奇,插天神筆繪清姿。石門春曉催耕早,伊水秋聲罷釣遲。寒月斜臨古城靜,暖雲正共暮煙滋。幾番聽雨石橋上,猶記玉陽晴雪時。

復為續八景聯韻曰:

披襟獨上鳳凰台,霧鎖千岩一嶂開。雨散玉陽飛白鷺,水涵翠峽壯清懷。長橋伏浪嘆經略,花布穿山巧剪裁。蒼莽秋林浮晚霽,東皋笛里牧歸來。

10、欒川的特產是什麼

欒川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獨特的地質構造和地理環境,形成了獨特的土特產資源優勢。據不完全統計,縣境內野生中葯材資源有1402種,老百姓稱之為「一步三棵葯」,醫葯專家稱欒川為「天然葯庫」。在欒川北部山區,人工種植中葯材已有數十年歷史,南部山區群眾發展袋料食用菌也久負盛名。 西部鄉鎮發展桔梗、柴胡、甘草、黃姜與板藍根等草本中葯材基地5.6萬畝;叫河、合峪、欒川鄉、陶灣和白土等鄉鎮發展連翹、山萸肉、銀杏等葯用基地7萬畝;獅子廟、三川等鄉鎮發展天麻、豬苓、松茯與靈芝等葯用基地100多萬穴;廟子、合峪、大清溝、欒川鄉等地發展香菇、木耳、猴頭等食用菌1000多萬袋;廟子、合峪、潭頭、白土、叫河等鄉鎮發展板栗、核桃、無核柿子、冬棗等經濟林基地3.8萬畝。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