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仙游喪葬風俗

仙游喪葬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06 19:31:19

1、喪葬基本習俗講究,都有哪些?

在中國,一直都把生死之事看得同等重要,所以在民間辦喪事也俗稱「白喜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習俗被簡化甚至遺忘,特別是喪葬白事,更少涉及,如遇上則讓人很是困擾。接下來我們就探討喪葬的習俗有哪些?

首先是指路:需要為離世親人舉行相應的儀式跟活動指路,讓逝者認為這個地方是干凈的,是享福的。其子女要親手給逝者床上准備好的白布衣、藍褲。並且燒毀逝者的遺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

在死者死亡後家人應當盡快地向親友發出報喪帖,或登門通報死訊,對於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舉辦追悼儀式日期。其次是停靈:在民間停靈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三天,然後舉辦追悼儀式。在某些地區,會請當地的「先生」,測算合適的時間舉行追悼會。

過去出殯時,親屬都需要披麻戴孝。一般親友要在家屬的陪同下,在靈前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現在因殯葬改革,有所不同,遺體需要火化,所以送葬時一般都是將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在過去,根據逝者的經濟狀況,窮富不一樣,都要有死牲畜祭獻,供品可親戚分食,也可給幫忙的親友出殯後回來食用。按照習俗,還需要焚燒元寶、黃紙、紙制家用品等。最後還需要服喪,近代變更為祭七,所謂祭七指的是頭七至五七或者七七。需要在家設置靈堂,祭百日跟周年。在服喪期間,要穿素服,吃素食。

2、福建葬禮規矩與風俗有哪些

在 福建文化 中,傳統喪葬禮儀是十分受到重視的。雖然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很多地方摒棄了封建迷信還有繁瑣的喪葬舊俗,但是在福建民間一般還是按照的歷史相沿的傳統習俗舉辦葬禮。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福建的傳統喪葬都有什麼樣的風俗習慣吧。

送終
「養老送終」自古以來都是晚輩對長輩義不容辭的責任。長輩臨終,子孫眷屬須日夜守護在病榻前。若子女在外地工作,須設法(如派人通知、寫信、打電話、發電報等)把他們召回。

子女聞訊後,必須盡快趕回侍候老人,即使遠隔重洋在異國他鄉,也要盡可能地回家為老人送終,以盡為人子的孝心。若病危老人是女性(如母親、媳婦),還要及時通知娘家,不然會受埋怨甚至發生糾紛。

搬鋪
又稱徙鋪、出廳、入廳堂。中國古俗很講究壽終的場所,即所謂「死於適室」,「壽終正寢」。福建自古以來也十分講究「壽終正寢」,病危時要把病人從偏房寢室及時地搬鋪到正寢(正廳),志稱「疾篤遷居正寢」。

俗信正廳是房子中最神聖的場所,壽終於此是「死得其所」,死後在陰間才可以與祖宗、親屬團聚。若壽終於偏房側室,死者魂魄會滯留在寢室床架上,不易超度轉生。故在民間(特別是農村),老人病危時,只要神智清醒,往往會自己要求到廳堂去。若壽終於偏房寢室,子孫也有照顧不周之嫌,會招來非議。

報喪
報喪又稱訃告、訃聞、報亡、報死等,閩南一帶忌諱說「死」、「亡」字,又稱「趕生」。報喪旨在告知親友參加喪事,同時通告與死者有相沖克的人(如孕婦)不要近前。報喪之俗歷代相沿,並形成一定規則,很受民間重視。

小殮
以衣衾裹屍謂之小殮。在屍骨未寒時,親屬要為死者浴屍。福建許多地方自古以來就流行「乞水」習俗,「乞水」又名「請水」、「買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屍。乞水時,孝男在前,一手持缽,缽內放一塊白布條,另一手持幡,孝女隨後,哀哭前往河邊或井邊乞水。

乞水時須下跪,投入水中的銅幣(今用硬幣)一般是12枚,且用紅絲線纏住。汲水時,口中念道:「水神水神(或土地公)向你買水。」請水到家時,其餘孝眷佇立門前迎水入宅,將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兒子浴屍,母亡由女兒或媳婦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徵性地擦洗幾下。

志稱:「拭屍體前三後四。」浴屍水不能隨便潑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屍水,腳會裂開。在莆仙一些地方,專門熬煮五味水(五種青草葯熬成的湯水)為死者凈身。俗信浴屍便於死者往西方樂土。

守靈
浴屍更衣後,設靈堂守靈,俗稱守鋪,由孝眷日夜守護在遺體旁,以表孝心。志稱:「既殮,設靈位,請邑紳有品望者題旌,謂之書銘。靈旁燃燈一,光熒熒晝夜不息,曰幽冥燈。孝子日夜守靈次,三時上食。」

哭喪
親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聲來表達哀悼之情,稱為哭喪。哭喪通常是邊哭邊訴說死者生前的勞績和對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喪時有一定的音調和內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調的韻律和裝飾音,許多婦女尤其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農村婦女能根據這種調式,隨口填詞編唱,或寄託哀思,或訴說身世,或發泄內憤。

3、葬禮習俗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紖」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盪產。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即將棺材抬至村口空曠處,設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並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於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於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綉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在順昌等地,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並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岩,辭靈後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 辭靈畢即啟靈。靈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個別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車上,由孝眷及戚友牽扶。抬棺者俗稱棺夫,多由本村結過婚的男姓擔任,喪家要分發給每人一紅包作為報酬。福州一帶的棺夫須父母均健在、子女雙全者方能擔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壯年輪流擔任。在莆田、仙游,喪家將草鞋和一包香煙分給誰,誰就是棺夫,不得推撫。在泉州一帶,出殯前要宴請棺夫,孝男還要在棺夫宴食間向他們跪拜叩頭致謝。在政和,上壽的人死亡,出殯時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孫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啟靈時頗多規矩。在廈門、同安一帶,用大繩將棺材固定在「獨龍扛泉」之下,蓋上精緻的棺罩,俗稱「絞龍」。起棺時,棺夫要用棺繩使勁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謂告訴死者要啟靈了,實際上是提醒悲痛欲絕的親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啟靈時,除極個別地方外,棺材頭部都是朝出殯方向。在安溪,禮生抓一把鹽米撒向棺木後,棺夫齊吼一聲「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從廳堂抬出門時,忌棺木碰到門牆及其他物體,俗謂會鬧鬼,棺夫須脫下草鞋在棺材碰過的地方擦幾下以禳解。?

4、福建泉州晉江的喪葬風俗是怎樣的

棺木抬到,孝男到門前跪泣迎接。有人為屍體沐浴穿戴裝殮入棺,這樣職業的人泉州晉江稱為「雕虎」。孝男等以新水桶至附近井中汲水,回時任繩子拖地,水放在一碗置於烘爐燒,為屍體洗浴之用。余水傾倒階前,這樣叫「上水」。

死者裝扮畢,扶起坐於廳中交椅上,由道士或僧人作法,祭餚定額十二碗,名叫「辭生。死者足踏裝有穀物金錢之斗,由道士或僧人幫其拿一些准備好的錢散發給子孫,名為「散手尾錢」。所擇時刻已到,屍體裝入棺內,納以石灰碎紙(泉名「紙腳」),如夫妻尚存其一,則草席須刈留一半。

裝殮停當,蓋上棺蓋,釘上木錠。孝男等隨後將死者生前所用之葯瓶葯爐草席碗筷等物揀送至室外曠地,從前各鋪均有定址,不能越界。近改在自家門前燒毀,名叫「送草」。

送草之後要停柩於自家廳上。停柩的棺木必須加漆,漆之厚薄,視停放時間之久暫及喪家之經濟力量而異。

停柩一段時候,諸事准備就緒,便擇日發喪開吊,做功德為亡魂超度。先期印發「訃貼」遍告諸親友。出葬前數日再度「捧飯」。布置靈堂,先把糊好之「紙厝」安放廳中,貼上死人名位,由道(僧)作法,名曰「安龕」。

親友接到訃貼,視其交情及資力,有以現款為賻,有以輓聯,有以布帛貼字,亦有以冥鏹為賻的,豐儉不一。唯花圈則民國以後始用,舊式的不用花圈。發喪之日至公吊之前,親友陸續前往弔唁者,謂之「問喪」。功德已畢,焚燒紙厝,翌日出葬。  

出葬行列有親友應酬之各種物品,如喪軸多者必抬喪軸而行,又有化妝各種戲服,在出葬行列中邊歌邊舞,自數陣至數十陣,沿路觀眾如雲,爭看熱鬧。交遊廣闊之大戶,當靈棺經過時,有交情的人家於自家門口排香案,舉行路祭,孝男要叩謝並送其紅布一塊。

(4)仙游喪葬風俗擴展資料

泉州晉江服喪事宜:

人死之後,親屬戴孝,頭冠白巾,泉州名為「頭白」。身穿孝服,沒有做功德的以白布為之,做功德的外加麻服,所以做功德也稱為「變服」。

孝男足穿草鞋,女則就布鞋加縫白布或青布,兒媳鞋後加紅布。外親如外孫的「頭白」多一塊紅布,通常不戴在頭上,足穿便鞋。腰間孝男纏麻帶,其他為寧麻帶。孝男百日內不剃發。

泉州人死後三年系首尾計算,屆時除服從吉,門貼新紅聯,俗稱「貼三年聯」。每月初一及十五,早上敬湯茶飯菜,孝眷哭祭,稱為「孝初一十五」。未除服前新年不貼紅聯,或貼水紅色或綠色者,其辭句亦與春聯異,作哀傷之詞,如「望雲思親」之類。

5、什麼叫做「頭七」?什麼叫做「尾七」?

「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尾七」指的是喪葬風俗「做七」中最後一個七天。

「做七」即人死後,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設齋祭莫死者,依次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燒七之俗南北朝時就已流行。自古以來,燒七成為喪葬禮儀中的一俗,喪家逢七舉行道場功德,為亡者修福。

「一七」(「頭七」),即人死後七日,喪家舉行隆重儀式,設靈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燒紙箱焚楮鏹,請僧道誦經、拜懺。

「七七」(「尾七」),又稱「滿七」, 「斷七」,祭過此七,燒七即完成。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均來焚楮紙,也有到墳前拜祭的。祭畢,孝子燒孝鞋、喪杖等物,並撤掉靈堂。此日,請僧道建壇祭禱後,燒七禮儀已盡,故也稱「盡七」、「封七」。「七七」後,孝子才可「弟頭」、「修面」和到親友家作客。

(5)仙游喪葬風俗擴展資料

做七往往在停柩待葬期間進行。1949年以後,停柩陋習基本廢除,做七習俗猶存,只是移到下葬後進行。在做七時,以第一、三、五、七個「七日」祭較為隆重,其餘略簡,有些人家只做首七和尾七。

第一個七日祭又稱「頭七」或「頭旬」。俗傳至此時死者方知自己離開人世,亡魂將歸宅看望子孫。為此,喪家於是日午夜以後開始哀哭,並延請僧道誦經致祭,焚化紙錢、靈屋等物品。

在福州,做頭七時,要用竹竿挑燈於門口作為標志,親朋若想「寄錢」給陰間的親人使用,也可到做七的家中燒紙錢,托新亡的人帶去。

「七七」又稱「滿七」、「尾七」等,儀式略同「頭七」。有的地方又稱「七七」為「起服」,即除去孝服,換上吉服。婦女在頭上別一麻布,男性在衣襟上別一黑紗,以示悼念。

6、喪葬習俗有什麼?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1、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

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6)仙游喪葬風俗擴展資料:

喪葬中,所有人手握牽引靈車繩索的人一起合唱輓歌。漢代田橫的門客寫的輓歌的歌辭有《薤露》、《蒿里》二章。當時田橫自殺,門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來了。歌辭的意思是說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滅亡,又以為人死了靈魂回歸到泰山南邊的蒿里。所以有這兩章。

7、閩南人喪葬禮儀(2)

在給死者穿衣之前,要舉行"套衫"的儀式。在廳前的院子里放一個竹編的大"加籮",孝男手持竹筒(撐地,讓孝男站穩),頭戴新竹笠,簽上插一枝紅春花。另一個人與孝男面對面站著,將壽衣按內外順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畢,以麻繩穿入兩袖筒,在袖口處扎住,然後孝男抽出雙臂,脫出套成的壽衣,置新米篩上,端進正廳,給死者穿上。竹笠則往屋頂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儀式後,要吃一碗甜湯圓。

"套衫"的習俗,從一般的角度看,是為了給死者換衣的方便,一次便可穿上,不必一件件地折騰。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來也方便。但是頭戴竹笠,竹椅下又墊著"加籮",卻是令人費解。原來,這出於歷史上閩南人民反抗清朝殘暴壓迫統治的傳統。頭戴竹笠,表示"頭不戴清(朝)天";足下墊"加籮",表示"腳不踏清(朝)地"。滿清時期的閩南人民,在世時不得不忍受清朝壓迫,死後絕不願靈魂再受壓迫、這種強烈的反清情緒,透過"套衫"儀式,才得以發泄。以後代代相傳,直到清朝覆滅之後,仍然沿襲不變,蔚然成俗。

從"乞水"凈身到給死者換上壽衣,稱為"張穿"。"張穿"意即給死者穿上"張老衫仔褲",古禮稱為"小殮"。"小殮"之後,便是死者遺體納棺的"大殮",俗稱"入大厝"。廈俗忌直呼"棺材"兩字,而代之以‘大厝"或"壽板",是死者居住處。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靈魂生活的重大轉折點,要舉行隆重的告別人世的儀式。

入棺

死者遺體入棺之前要舉行"放手尾錢"的儀式。"好命人"或"司公"將12Q枚銅錢經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斗,再將銅錢一枚一枚分發給死者的遺屬。這時,"好命人"或"司公"高喊;"放手尾錢,子孫富貴萬萬年!"表示死者將財富留給了後代子孫。獲得"手尾錢"的子孫得將銅錢用帶子穿過,系在手腕上,孝男用麻帶,其他用白帶、青帶,叫做"結手尾錢",既是帶孝,又感激死者將富貴的吉兆傳給了自己。

死者遺體入棺時,必由孝男扶頭。媳婦女兒扶腳,其他子女扶雙手。安放好遺體後,蓋上"水被",將寫有死者姓名、生辰年月的木製神主牌覆在死者身上,並呼死者之名,請其靈附木主,再請出木主。然後才由工人蓋上棺蓋,喪家要贈給工人一個"紅包"。

蓋上棺蓋後,要舉行"祭棺"儀式,死者親屬按輩分依次跪拜。如棺材要久停待葬的,拜畢,由工人釘釘封棺。不日即出葬的,則臨出葬才封打。

死者遺體入棺大殮之後,門外放置的"過山轎"燃化掉,讓死者靈魂乘轎前往陰間報到。這時不能再贈喪家金銀紙或送金銀紙錢。死者生前用過的葯瓶、碗筷、草席等物,要丟棄野外曠地,或再放一把火燒毀。

在"大殮"過程中,僧、道不斷敲鍾鼓並誦經。

閩南的風俗還有"敲棺材頭"和"跳過棺"。若死者父母健在,人殮後,父母持棒敲擊棺材頭,譴責死者為人子而未盡養老送終之孝。若死者為女性,其丈夫准備再娶,就要手持雨傘,身背包袱,從棺材上跳過,高喊一聲:"我去番邊(出洋)。"這樣,男人以後再娶,亡婦的陰魂便不會再來計較。死人就這樣好蒙騙,所以閩南又有一句"憨死人"的俗語,用以戲誰輕易就受騙的人。

"大殮"之後,死者親屬必須都正式著喪服,古禮叫做"成服"。也有死者咽氣後就著喪服的。

成套的喪服,除衣服外,還包括"孝鞋"和"頭白"、"孝帽"。

孝鞋;孝男的為草鞋,內已編織進麻帶;女為布鞋,加縫一小塊的"大麻"或"二麻",依與死者關系親疏而定。外孫的鞋上加維青包布塊。

"頭白":即死者親屬頭上戴的白色孝巾,用白坯布製成。制孝巾時不能用剪刀,必用手撕,撕成方塊,再對角一折,折成三角巾,扎在額頭上,孝巾圍於額頭正中處再加縫一小塊"大麻"或"二麻"。外孫的"頭白",用漂白的細白布(俗稱"白西洋")製成,上面加縫一小塊青色布。其他外親是用"白西洋"布加縫小塊紅布,不佩頭上,而纏在左臂。不曾戴過孝的小孩,在他們孝巾上的"大麻"、"二麻"或青色布上還要加縫一小塊紅布,以減喪氣。

"孝帽":已婚孝男戴白紙做的兩側高聳的紙帽,兩側垂下麻絲,直到耳邊,帽上面再加纏有麻布條的"孝箍",也分"大麻"、"二麻"。女則戴白坯布製成的"甘頭"。"甘頭"呈長方形,像一隻相鄰兩邊豁開的麵粉袋,不豁口的窄邊罩在頭頂,其他部分披在肩上,直垂後腰,大人小孩都戴。

依五服穿戴著喪服的服喪帶孝期,與所著喪服相適應,從三個月到三年不等。喪服改革後、服喪期也相應變革。

靈堂布置

成服後的喪家,靈堂正式布置起來了,氣氛越顯得肅穆凝重。在出葬前,來吊喪的親友要跪拜,靈前設有跪拜用的草墊,上鋪紅氈,表示對弔客的尊敬。弔客一到,孝帳內的家屬放聲痛哭,喪家燃香二支,遞給弔客。弔客掀起紅氈的一角,露出下面的白墊,表示對喪家的尊重,然後拈香跪拜。喪家要陪拜。拜畢;插香於靈前香爐。晚上,學男要在棺旁鋪草守夜,頭枕土塊,叫做"睡棺材頭"或"守棺腳",至少頭尾三日。孝男睡在草上,枕著土塊,取古人"哀親之在草"和"哀親之在上"之意,叫做"寢苦枕塊"。喪家在親死大殮之後,每日要在靈前敬茶飯,叫做"捧飯",清晨和晚上各一次。"捧飯"時,孝婦要放聲號哭,呼喚死者"起來吃!"叫做"叫醒叫困",視死如生,極盡孝道。

即使在死者葬後,凡有祭祀死者的日子依舊進行,並提前一天或三天就號哭"叫醒叫困",然後"捧飯",直到服喪期滿舉行"除靈"儀禮時,才不再"捧飯"。所以"除靈"又稱"散飯"。

大殮祭棺之後,除夭折或惡疾而死者即下葬外,一般要過"旬"即七日後)落葬,貧者也要二三日至一二周才下葬。"三七"後須擇吉日下葬。富者則擱棺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才下葬,形成閩南喪禮中的一大陋俗。

擱棺停柩,一般都出於盡孝的考慮。民間以停柩越久,表示子孫越孝順。如果老人一死就盡速安葬,會被人視為子孫不孝,草草應付。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也都要停一段時間。

閩南是商業中心,又是僑鄉,出外經商做生意和出洋的人多。為了等待子孫奔喪歸家,也要停樞。也有為籌措費用而停柩的。

更有迷信的人,為找吉地好風水而耽誤時日,或相信擇日師指定的吉日,而久停不葬的。有的大家族、各"房柱"意見分歧,有的相信各自找的擇日師選定的不同日子,有的各請風水先生選基地,選中的吉地相去甚遠,久爭不下,落葬無期……

但是,不管什麼原因的停樞,一般多停在自家的正廳里。出於特殊原因,不能停柩於家的,則在附近另搭小屋停柩,或寄柩於寺院;停柩的棺木要請工人加以油漆。油漆棺材多在服喪期內祭祀的日子進行,如"做七"、"百日"等。油漆要數遍,甚至數十遍,以示孝心,依停柩時間長短和經濟能力而定。

閩南的棺木多由六整塊的杉木板製成,一頭粗大,一頭細小。一般多油漆成紅色,棺身灑滿金色。有的彩繪五彩花鳥人物,棺頭寫上金字"福"字(死者為男性)或"壽"字(死者為女性),字邊加繪蝙蝠圖案。棺尾繪上香爐、燭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的圖案。

出山

閩南的出葬,俗稱"出山"。喪家在"出山"前要提前通知親友前來送葬。一般多為口頭通知,互相轉告;也有另發"訃音",書面通知的。後來的"訃音"發展成為鉛字印刷、精心裝訂成冊的,內有訃告、死者遺像、各人悼詞等。

"出山"之日,親友到齊,喪家家屬披麻戴孝著喪服。送葬的親友多以白布扎在左臂,後世改用一朵小鮮花或小白紙花戴在胸前。臨近"出山"的時刻,孝婦孝女等喪家婦女手撫棺木痛哭,叫"哭棺材頭"。這種號哭要哭到給棺材綁上杠之前才結束。孝男等跪伏於棺側痛哭。時刻一到,棺材抬出門,這叫"轉棺"。

"轉棺"之後,舉行俗稱"起柴頭"的隆重祭典,又稱"起車頭"、"啟靈",即送棺出葬之祭。在靈前排起供桌,排列著喪家五牲全席,次為女婿的犧牲祭品,其他親戚的祭品擺在最外面的供桌上,點燭焚香。喪主(孝男頭)先三跪九叩地跪拜,接著喪家本家人跪拜。家祭完畢,喪主鑽進供桌底下,向接著跪拜的女婚等外親跪拜答謝。當這些外親跪拜時,有司儀者號令祭拜,並代他們讀祭文。祭文讀完後,外親也要三跪九叩地行拜,跪伏在地上哭祭。這時喪主要從供桌下爬出來,跪在他們後面"隨拜"。外親的哭拜,通常因缺乏對死者的真摯情感而哭不出聲淚,張嘴乾哭,噴出的氣息,揚起地上灰塵,一陣陣的,被看熱鬧的嘻嘻哈哈地稱為"噴土粉"。女婿這方除了有被戲稱為"噴土粉"的祭拜義務之外,還要在出葬隊伍前列打出"靈旌"一幡。沒有女兒的人家,往往要認個乾女兒,以享受死後的這種待遇。內外親跪拜之後,喪主繼續跪在靈側答謝其他親友的祭拜。

"起柴頭"的祭拜之後,舉行釘棺蓋的"封釘"儀式。"封釘"時,死者子孫一齊跪在棺尾端,每釘一釘時都由同族"好命人"念"四句",祝福"點斧":"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傢伙;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成巴土,子孫之壽如彭祖。"每念一句,子孫齊響應"好"!最後一根釘只是象徵性地輕輕釘進一點,然後由喪主用牙咬拔出來,這就是"出釘"——"出丁",子孫後嗣將綿延不絕。如果死者為女性,封釘時則要由"外家"長輩象徵性地先敲一下。

這時喪樂隊繞缽擊出行進節奏,喪家子孫排成長串,在司儀的前導下,繞棺三周,這叫"旋棺"。施罷,孝婦孝女又痛哭號叫著,撲向棺木。

緊接著是"絞棺"。工人將棺木用繩綁在俗稱"獨龍杠"的長長的木杠上,木杠兩端又連著小杠,每端一般由4人或8人抬,共8人或16人。大家族多出動本族同姓之青壯年抬棺,以之為榮。綁好獨龍杠後,罩上棺罩。棺罩上部是彩扎的宮殿和古裝人物,下部垂下綉簾,罩住棺木。棺罩的頂上,吉祥物昂首挺立,男性用麒麟,女性用鳳凰;都是栩栩如生的閩南工藝彩扎。木杠前端上安上了五彩斑斕的彩塑龍頭,木杠尾端上龍尾彎翹,象徵著死者不死的靈魂,將由吉祥的麒麟獸、鳳凰陪伴著乘龍西去,直抵極樂世界。

規模盛大的"出山",往往扛"軸"如雲,鼓樂或"戲出"十數陣,圍觀者萬人空巷,爭看"熱鬧"。喪家的鄰居、親友,以前得過死者恩惠的,為感謝死者恩德,往往在出山隊伍途經的路上設祭,叫做"擺路祭"。棺木每逢"路祭"必停下來,由抬棺者用杠棒撐起,吹奏鼓樂,孝主向擺祭人跪拜致謝,並贈以白布,同樣要纏以紅絲線。

子孫眾多的喪家,出山時遺屬不走在棺材後,而是走在棺材前,由"獨龍杠"上的龍頭拉出兩條白布,遺屬走在兩條白布中,攀布條而行,頗為"壯觀",廈俗稱為"拔龍須"。孝主手執"兔子尾",走在中間。"龍須"的兩前端是女婚或孫婿或侄婿,稱為"龍目"。"拔龍須"源於古代"執拂"之禮,意即送葬者牽引靈樞到墓地。廈俗,三代以上人家,老人出山,有條件的就要"拔龍須",以壯觀瞻。"投龍須"出山的隊列,棺木以鼓鈸民樂殿後,稱為"格後吹"。

傳統的閩南大"出山",是對死者最後的送別,是生者對死者敬意和懷念的最集中最隆重最淋漓的表達,也是對死者靈魂感情溢瀉的祝福。大"出山"也是家族陣容的大檢閱,社會關系的大曝光,展"門風"正其時。大"出山"中,先後登場亮相的閩南彩扎工藝、各式亭橋、服飾、挽軸、歌仔陣、戲劇、鼓鐵、南管、十音、大鼓吹、西洋鋼樂等,五彩紛呈,交相輝映,展現閩南燦爛的文化風采和精神嚮往,令人心馳神往。

入土

棺木到達墓地後,取下棺罩,抬到墓穴前,孝男孝女等分列左右,跪拜,號哭,訣別。和尚或道士在旁誦經。誦經完畢,人葬時,先放墓誌銘,然後土工拔下棺木底下的通氣木栓,抬棺入穴,蓋上靈旌。孝男將"木主"覆在棺上,請死者魂靈起千附主。孝男蓋了第一杯上,然後掩上立碑。

墓旁立有寫著"後土"兩字的土地公碑,表示敬請土地公看護、棺木埋葬之後,要由點主官先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土地公、並燒金紙,這是必不可少的。

祭過"後土",孝男身背木主於背上,向著太陽的方向跪下,由點主官用朱筆和墨筆"點主"。原有木主上的"神主"兩字,主字先寫成"王"宇。這時,點主官先用朱筆在王宇上點紅點,紅點上用墨筆再點一下,"王"字就變成了"主字。"傳說經此一點之後,死者的靈魂就定在木主上了。閩南的"點主"都是在神主牌或遺像上下先點紅筆,再點墨筆。點主官在點主時日中還要念吉祥句:"點天天青,點地地靈,點眼眼明,點耳耳聰,點主子孫興旺。"點完朱筆後,即將朱筆朝太陽方向擲去,只留星筆。喪家在點主後,向點主官拜謝,然後將本主放回裝有五穀和格釘的米斗內,米斗放在墓碑前,移過祭"後土"的牲禮,祭墳跪拜,然後燒銀紙。

祭墓結束後,將帶來的五穀種子撒在墳上,留下一部分帶回家,以兆子孫豐收富足。喪主和全體遺屬繞募一周,再抬一塊墓土放在米斗里。

木主由孝孫捧著,乘轎回家,這叫做"返主",就是把死者靈魂請回家。"返主"時,不能依原路回家,而且在過橋、拐彎時要叫著死者的名字,請它跟著歸家。"返主"時還要不斷滴灑從墳地附近汲來的水。木主由在家的婦女在戶外路頭哭接回家。

從墳地上請回的木主,安放在正廳的臨時靈桌上,墳土放在香爐里,桌上擺上祭品和桌頭用,點燃香燭,舉行安靈儀式。從墳地上返家的人要依次在本主前點香跪拜。

安靈之後,宴請親友、宴席的最後一道菜必是豬肉煮紅酒糟,俗稱"紅槽肉"。參加葬禮的人都以吃"紅糟肉"為吉利,所以請吃這種宴席又稱"吃紅糟肉"。這種古老的習俗延續至今。現代的人們以"紅槽肉宴"答謝親友對產家的關心幫助,以淡薄哀喪氣氛,力喪禮關鍵階段劃上句號。

棺木下葬的第一、二天或第七日,喪家要上山巡視,看看墳墓的情況是否正常,死者是否確實已"入土為安",而不是一葬了之。巡山顯示了喪家對死者負責盡孝的情懷。

巡山時,死者遺屬都披麻戴孝,備牲禮等祭祀用品,先把"後土",燒金紙;後第墳墓,燒銀紙。都要焚香,點燭,上供跪拜。至此,落葬才確實結束。

守孝

守孝,古稱“居喪”,俗稱“帶孝”。有穿喪服的,也有身上佩戴“孝布”的。居喪戴孝時間長短不一,從幾個月到3年,有做完七七四十九天脫孝的,也有到“百日”或“對年”後脫孝;還有服孝3年,喪期滿後才脫孝。

祭祀

對死者的祭祀從敬“腳尾飯”開始,在喪葬過程中的許多禮儀,都是對死者的祭祀。死後每7天的祭祀稱為“做旬”,也叫“做七”。閩南多數做到“七旬”。一、三、五、七為大旬,二、四、六為小旬。頭旬及七旬由子主祭,俗稱“孝男旬”;三旬由出嫁的女兒主祭,俗稱“查某仔旬”;五旬由已嫁孫女主祭,俗稱“查某孫旬”;其他旬只作一般祭祀。大旬比較隆重,尤其是“尾旬”,祭品豐盛。做“尾旬”時往往要燒“靈厝”,即將紙做的靈厝焚化,給死者的靈魂居住。閩南多數在“做旬”的三旬、五旬、七旬時“做功德”,一般放在五旬,也有放到百日、對年(周年)時才做。“做功德”即為死者歌功誦德,以表子孫思念感恩之情,祝願死者能早日升天轉世。“做功德”時間不等,有一天一夜,也有三天三夜,還有七天七夜。一般在喪家中堂布置功德場,掛起綠白兩色的垂直對聯,內容是對死者的弔唁。做功德常在“五七”結合做“道場”。做功德道場也要燒“靈厝”。“靈厝”請糊紙店專制,規模大的在廣場搭起樓房庭院式的竹架紙糊靈厝,廳堂匾額高懸,死者紙像端坐其中,兩旁僕役伺候,卧室內有各種傢具擺件,厝外有路橋和車船馬轎,有街市店鋪,行人景物,最後付諸一炬。未到“對年”的正月初三,喪家要祭亡靈並為死者“燒新床”(用竹紙紮成的床),讓死者在陰間睡新床。

拾骨

拾骨,又稱“拾骸”,俗稱“拾骨頭”。“拾骨頭”一般在死者葬後3年或5年、7年的清明節前後10天內,也有另擇吉日吉時。屆時,死者親屬請土工掘墳開棺,將屍骨撿出整理曝曬,用紅絲線按人體骨骼的銜接貫穿,放入特製的腰鼓形陶瓮,謂之骸罐,俗稱“夙金瓮”。也有將骸骨貯小棺中,謂之“金棺”,也稱“骸棺”,再遷葬於新穴或合葬在他穴。

8、喪葬習俗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紖」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盪產。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即將棺材抬至村口空曠處,設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並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於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於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綉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在順昌等地,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並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岩,辭靈後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
辭靈畢即啟靈。靈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個別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車上,由孝眷及戚友牽扶。抬棺者俗稱棺夫,多由本村結過婚的男姓擔任,喪家要分發給每人一紅包作為報酬。福州一帶的棺夫須父母均健在、子女雙全者方能擔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壯年輪流擔任。在莆田、仙游,喪家將草鞋和一包香煙分給誰,誰就是棺夫,不得推撫。在泉州一帶,出殯前要宴請棺夫,孝男還要在棺夫宴食間向他們跪拜叩頭致謝。在政和,上壽的人死亡,出殯時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孫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啟靈時頗多規矩。在廈門、同安一帶,用大繩將棺材固定在「獨龍扛泉」之下,蓋上精緻的棺罩,俗稱「絞龍」。起棺時,棺夫要用棺繩使勁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謂告訴死者要啟靈了,實際上是提醒悲痛欲絕的親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啟靈時,除極個別地方外,棺材頭部都是朝出殯方向。在安溪,禮生抓一把鹽米撒向棺木後,棺夫齊吼一聲「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從廳堂抬出門時,忌棺木碰到門牆及其他物體,俗謂會鬧鬼,棺夫須脫下草鞋在棺材碰過的地方擦幾下以禳解。?

9、關於閩南殯葬的儀式

禮生:指司儀,即儀式的主持人。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等。

·守 靈·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