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風俗迥異

風俗迥異

發布時間: 2022-09-06 13:48:20

1、同賀端午節,各地風俗迥異,反映什麼哲學道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2、同學們,各國新年習俗迥異,你們記住了嗎

泰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是公歷的 每年4月13日到16日。節日里,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 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乾女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 載歌載舞。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用銀缽里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 有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乾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然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的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檯、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很是精彩動人。
日本
 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托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鍾108下,以此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鍾",鍾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凶。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正日"。1--3日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裡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親友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三天,則吃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日本多數城裡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條,以祝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
 埃及
 埃及是文明古國,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觀察星象了,他們發現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尼羅河水立時上漲。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漲水新年"。埃及的克魯特人迎接新年,在門口放一張桌子,七八隻碟子供著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的顆粒,還有好些綠色植物的小芽,這象徵豐裕。獻給神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埃及的農業生產是從秋季開始的。
 印度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意為羅摩的遊行),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扎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著火的箭,紙扎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燒毀,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里,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
 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徒手格鬥。圍觀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為姑娘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游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大的木桿,桿頂有一隻盛著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撓向桿上爬去的小伙衛子,小夥子們則在桿下圍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桿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得小袋取得勝利為止。
 朝鮮
 朝鮮和我們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勻俗。朝鮮人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對聯和年畫。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了除夕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節,朝鮮的婦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帶花紋的五色綵衣,進行盪鞦韆比賽。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也有在高處掛上銅鈴的,以先碰響者為冠軍。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裡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

新加坡
 元旦起個大早,高高興興的從長輩那裡拿"紅包"(壓歲錢)。新年裡有個社團組成的舞獅、舞龍隊沿街表演。男女老幼穿著盛裝,帶上禮品走訪親友。過年時,人們愛吃油炸糯米和紅糖做成的甜年糕。
英國
 在英國,公歷元旦雖沒有聖誕節那樣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勻慣開展種種慶祝活動,以示送舊迎新。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英國的新年慶祝活動大都在除夕火夜舉行,"迎新宴會",便是其中之,這種宴會分"家庭宴會"和"團體宴會"兩種,宴會通常從除夕晚上8時開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結束。宴會上備有各種美酒佳餚和點心,供人們通宵達量地開懷暢飲。午夜時分,人們打開收音機,聆聽教堂大鍾的新年鍾聲,鍾聲鳴響時,人們一片歡騰,舉杯祝酒,盡情歡呼,高歌《往昔的日光》。"除夕舞會"則是另一種慶祝活動。由當地的旅館和舞會,夜幕降臨。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傑到這些裝飾一新的燈光輝煌的舞場,在美妙的樂聲中翩翩起舞,成千上萬的人群,還雲集到各個廣場,圍繞著廣場中心的噴泉和厄洛斯神象,載歌載舞,盡情狂歡。電視台還在廣場做現場直播,讓在這家"守歲"的人也共享歡樂。
 德國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的婦女在新年裡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夥子們順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伊朗
 伊朗實行的是伊斯蘭歷,它的季節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公歷3月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人們湧上街頭生起"篝火"---"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來跳去,表示燒掉"晦氣",迎來光明,驅邪滅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快樂。新年最後一天,全家出遊踏青,以避邪惡。
 法國
 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欠收年。

3、中秋節節日習俗

中秋節的最早起源
中國古代皇權社會,皇家對神明有著至高的敬仰。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亘古不變的禮制。早在兩漢時期,儒家經典《周禮》便提到了「中秋」一詞,《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詳細地描繪了中秋的飲食以及養生。
皇家更是對祭月活動相當重視,唐朝時,祭月儀式便已完善。
《新唐書·卷十五》中便有記載:「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
後來一直延續到明清,尤其明朝,明世宗在位時,還特意在北京建月壇專用於祭月活動。
《明嘉靖祭祀》中記載有:「夕月壇每三歲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
而隨著歷史不斷的發展以及推進,秋天祭月後來也變成了民間文人雅士的一個風俗,逐漸在民間興起,百姓為了祭祀先祖,同時也為了保佑土地豐收,家人團圓。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便自發形成了祭月的活動。

中秋賞月的習俗來源
這種祭月活動流傳至今,也變成了一種風俗。曾經有這么一句話:月亮一步步地從天上走到了人間,下凡走上了與民同樂的幸福之路。月亮從被人祭祀,到被人觀賞,經歷了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我們都了解,古時候的祭祀活動是十分嚴肅地,開任何玩笑都不可以。但是在中秋節,隨著歷史的演變,祭月這一嚴肅性活動,逐漸演變成了賞月這種娛樂類型的活動。
根據歷史學家研究,賞月的習俗,最早是從宮中流傳出去的。在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子夜四時歌》中「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深切地描繪了文人賞月的情形。
在流傳至今的許多詩詞作品中,也非常頻繁的提到了賞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等等。中秋雖是團圓的日子,但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那種表達出若即若離的愁思,以及千古佳作,都是源自文人寫作的靈感。

中秋節各地的風俗習慣
中國地域博大,東西南北四方風俗迥異,關於中秋節各地的習俗,也是各有千秋。在福建浦城中秋節的這一天,女子務必要穿行南浦橋,這樣能夠為自己祈福,身體健康長壽。在建寧,中秋節這一天的夜晚,已經結婚的女子需要掛燈,向月宮求子。
而在廣東潮汕,中秋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需要拜月,夜幕將至,皓月當空,每家每戶的婦女需要設案當,在桌子上擺滿佳餚作為祭禮,誠懇的祈禱今後能夠平安喜樂。

4、生男孩第一年掛燈的風俗

生男孩第一年掛燈的風俗

生男孩第一年掛燈的風俗,俗話說十里不同鄉千里不同俗,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俗,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都會舉辦各種儀式進行慶祝,接下來具體看看生男孩第一年掛燈的風俗。

生男孩第一年掛燈的風俗1

掛燈,是北流一個傳統的盛大節日,每當正月初十來臨,街上掛滿花燈,任人采購。一般上燈人家要買回兩到三盞燈,上燈的人家要買2到3盞燈,在初十日零時,將五彩紙扎的花燈一盞點在社主公處,一盞點在祠堂里,一盞點在家裡的正屋廳堂。

按風俗,凡在上一年出生的新生兒如是男孩,男孩家中會在次年的農歷正月初十日,懸燈慶祝,俗謂「掛燈」。

因此每到正月初十這天家人會為其大擺上燈宴,歡飲掛燈酒。如果是到正月初十這天還沒滿月的小男孩,就要等到明年的正月初十再掛燈,這叫掛老燈。這個掛燈酒就等同於其他地方的滿月酒,但它的特色在同一年裡不管是哪月哪天出生的男孩兒都要等到正月初十這一天掛燈。

燈在嶺南民間有「光明」和「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而「燈」與「丁」諧音相同或相近,代表生男孩。

在我們北流下里,城鄉習俗都把正月初十稱為「頭燈」日,正月十六日稱「完燈」日。「初十日,凡生子家買紙掛燈祖祠神廟以為慶。古時有上元節盜富家燈盞,置床下令人有子。

而這個時候,全市的大小飯店,全都爆滿。有的在一個月前就訂了酒桌,少則十幾桌,多則上百桌。有的酒店擺四輪,上午9點開桌,12點一輪,下午3點又開桌,6點又一輪。

誰都有三姑六婆,七叔八舅,添丁了,掛燈了,可喜可賀,封紅包,喝喜酒。城裡人到各家飯店,農村人走村串戶,熱鬧非凡,有人說這是北流下里人的「飲日」(喝酒日)。

生男孩第一年掛燈的風俗2

地日有啥寓意?

數字從一到十,九為陽數之極,十為陰數之尾,陽為天,陰為地,所以正月初九為「天日」,正月初十為「地日」。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頭的生日。古人認為,組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徵。

而土居於四季之中,居於方位之中,對應天之黃龍,故而土生萬物,又是萬物之庫。因此每個季節的最後一個月都屬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個月。所以土生木火金水,土為太極,同樣「木火金水」合而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歸一就是土。

因此土中可以產出金屬,可以流出水源,也可以長出樹木,樹木可以生火,同時木腐朽之後就是土,金銹盡之後也是土,火燃盡之後還是土,水遇土而入。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環往復的。當然人也是由五行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為安,入土才能循環。

所以「土」就是萬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頭日」。於是地日「認石頭」就成了一種習俗,所謂「認石父」,也就是讓孩子認石頭為父親,因為石頭堅硬無比,可以保護孩子健康成長,寓意著孩子像石頭一樣結實而長久。

什麼是「上燈」?

正月初十也是上燈節,這是一個古老的習俗,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了,一般「上燈節」為五天,共分為三個步驟,分別為上燈,暖燈和落燈。從正月初十的零時開始「上燈」,也叫「開燈」,而這種上燈是專門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縣志》中記載說:「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戶且為當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滿月的人家,都要在這一天懸燈慶祝」。「上」也就是「懸掛」的意思,而「燈」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稱為「添丁」,與「添燈」諧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裡生了男孩,並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經滿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這一天就要「上燈」,也就是「添燈」。如果沒有滿月,則上燈的時間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燈時,一般是孩子的父親帶著鞭炮,從自己家門開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後將花燈懸掛在燈棚中,花燈上寫有男孩的名字。「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爺居住的地方。

之後村中負責寫族譜的長輩見到花燈後,就會把燈上面男孩的名字寫進族譜。在「上燈」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訴祖先,家裡「添丁」了。並且要擺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稱「請燈酒」。

上燈之後還要「暖燈」,也就是從正月十一之後,長輩要早晚到燈前觀看,並且要往燈中添油和祭拜,以確保花燈日夜不滅,代表香火不斷。到了正月十六日,將花燈取下來懸掛於祠堂或者客廳中,謂之「落燈」。

這種習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爺的保護,可以健康成長。之所以在「地日」這一天上燈,就是因為土地是萬物之母,是萬物的出生之地。所以說「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燈」,是人們對孩子的一種期望。

生男孩第一年掛燈的風俗3

正月十一日觀燈風俗

正月十一日要賀「添丁」,所以觀燈風俗也來源於添丁燈。每年正月,廣東各地區都有慶賀「添丁」(即生有男孩)的習俗,潮汕地區每逢農歷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戶送「米方糖」,客家地區「升燈辦酒席」款待村民,廣州文化名村珠村則高掛「人燈」為新丁祈福。盡管各地賀「添丁」風俗迥異,但其中都飽含著家家戶戶對「新丁」的美好祝福與期望。

大年十一的傳說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紫姑,傳說中的女神名。我國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區,民間傳說其為廁神,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謂其能先知,多迎祀於家,測算諸事)。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里,上天憐憫這位可憐的女子,就封她為廁神。

年十一的說法

農歷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區,這是元宵節前的一個小節日,名為「上采日」。上采日有悠久的歷史,寓意迎春納福。按照福州傳統風俗,福州人有在元宵節之前送燈的習慣,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給外孫、外孫女,送燈時間一般是農歷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

專家介紹,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區叫「上采日」,是元宵前的一個小節日,有迎春納福之意。這日,各家各戶都要點燈慶祝,有些人家晚上還要吃「上采飯」。舊時的各類元宵慶祝活動也在這日前後拉開序幕。

5、正月十一有什麼傳統習俗

正月十一傳統習俗有請紫姑、子婿日(岳父宴請女婿)、吃烙合子、上采日、賀添丁等。  

1、請紫姑:

紫姑,傳說中的女神名。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尤其是湘西地區的一風俗,民間傳說紫姑是廁神,最早記載「紫如」的文獻是南宋人劉敬叔的《異苑》。

大致說她原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嫉妒,將其害死在廁所里,上天憐憫她,就封她為廁神,因此人們在正月十一這天祭祀紫姑,人們敬奉「紫姑」並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過去被舊社會中被壓迫的女性,才得女性的崇拜,是希望她來保護柔弱的女子,從此不再被欺凌壓迫。  

2、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作為正月初二女兒女婿回來探望的回禮,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3、吃烙合子:

正月十一,老北京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習俗。古人認為,「十」是「齊備完美,周而復始」的美好數字,在十之上再加一個「一」,就有了新的開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節前的四天作為「拜晚年」的時段。  

4、上采日:

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區,是元宵節前的一個小節日。福州人在元宵節之前,都有送燈的習慣,表示新春祝福,來年好運。  

5、賀添丁:

每年正月,廣東各地區都有慶賀「添丁」(即生有男孩)的習俗,潮汕地區每逢農歷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戶送「米方糖」,客家地區「升燈辦酒席」款待村民,廣州文化名村珠村則高掛「人燈」為新丁祈福。盡管各地賀「添丁」風俗迥異,但其中都飽含著家家戶戶對「新丁」的美好祝福與期望。  

6、非洲的一些部落風俗未免也太迥異了吧,為什麼說娶處女就是恥辱?

看你這個問題,人氣挺高的,可是沒有人想著合適的回答。
我們知道一個民族的風俗和那個民族的環境,文化有關!
就好像非洲有一些部落吃人的習俗,
為什麼他們會吃人呢?
因為他們認為吃了對方的身體就可以擁有對方一切。
吃了敵人的身體就有他們的力量,吃了親人,就可以跟親人永遠的在一起了。

你的那個問題,我想,這跟以前在古巴基斯坦那裡的一個文明很相像!
這可能是因為需要少女的老爸來**
不然那個少女就不『合格』吧?
以上是我的猜想,僅供參考。

7、世界各國都有哪些風格迥異的迎賓禮節呢?

不同國家的人文化背景不同,自然風俗禮儀也就不同。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接待賓客的禮儀。所以當我們有機會去其他國家遊玩的時候,我們要入鄉隨俗,要完全尊重其他國家人的禮儀。

雖然在我國,大家都是聞蛇喪膽,但是在突尼西亞,突尼西亞人家中有客人來訪時, 主人就會拿出兩條蛇裝在客人的口袋裡, 來表示對客人的熱情歡迎。通常是一條黑色的蛇,一條紅色的蛇,因為黑蛇是友好的象徵, 而紅蛇為歡樂的象徵。 

在尚比亞,銅車迎賓是一是中普遍的迎賓方式。這是一種傳統迎賓形式,也是最高的一種迎賓禮節就是——當外國貴賓或元首前往訪問時, 尚比亞政府都要用「銅車」 迎接。 因為尚比亞是盛產銅的國家, 所以尚比亞人認為用銅製作的東西接待客人, 是對客人的最高禮遇。 

在烏干達,香蕉對於人們來說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食物,人們用香蕉盛宴來款待來賓。人們為了表示對貴賓的熱烈歡迎之情,他們常常會砍下香蕉樹, 有時甚至覺得把它們插在大路口的醒目之處, 有時把它們斜靠在家門口的突出位置,就像是象徵著希望和幸福的黃手帕一樣,讓遠道而來的人感到溫暖。


對於我們來說,接受他人的接待,我們要多微笑,因為微笑是世界的共通語言,就算語言不通,一個微笑就能帶給彼此一種會心的感覺。所以,對待他人,讓他人感到舒適的秘訣就是展現我們親切笑容。

8、漢承秦制的西漢,為何在墓葬習俗中和秦人大不相同?

西漢建國以後沒有建立起相應的社會禮儀與法律規章制度,故此直接沿用秦代制定的各項典章制度,在史籍中稱之為“漢承秦制”。直至漢武帝時期漢文化逐漸形成,才建立起與之相符的典章制度。所以今天在研究探討秦、漢兩朝禮制與社會風俗時往往“秦漢”合稱。但在某些方面秦漢習俗迥異,不能並稱,其中喪葬禮儀與習俗就是比較典型的一項。

對於西漢時期盛行的厚葬之風,世人往往結合秦始皇陵的奢侈厚葬情況來進行類比,認為西漢厚葬風俗源於秦代。但秦、漢兩個朝代的喪禮與祭禮並非完全一致,尤其是在是否存在厚葬風俗延續的問題上更不能混為一談。

秦代是否盛行厚葬、秦人是否有厚葬習俗,這些習俗與喪禮是否延續、影響了西漢時期的厚葬風俗,值得分析、商榷。

秦人尊崇的法家思想,提倡薄葬

進入戰國時期以後,秦國逐漸衰落,被魏國佔領河西之地以至於不能再東進爭霸,這一時期主要還是執行春秋時吸收的周禮。在戰國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實施變法以後才逐漸強大,並將商鞅所創立的立法制度定為國策來執行,隨著秦國的逐漸強大,逐漸形成了以法家思想為核心的思想觀、價值觀、道德觀。戰國時期的法家思想推崇法的地位至高無上。

在生死的問題上,一切以法為准,當人民的利益與國家法治沖突時不惜犧牲人民的生命來維護法律尊嚴。

在秦昭襄王時期發生了“禁發五苑蔬草賑災”事件,“今發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也。夫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者,此亂之道也。”秦昭襄王認為發五苑蔬草賑災是破壞法律,就是喪亂之始所以拒絕用這種方式來賑災。商鞅以後,主要由呂不韋、李斯等人依舊貫徹執行法家路線。

在喪葬禮儀方面,法家從不提倡厚葬,這是因為在戰國中晚期這樣一個動盪的列國紛爭時代,國家必須集中有限的資源與力量來進行爭霸戰爭,這樣才能使本國不至於被其它列國瓜分滅亡。

而厚葬這種方式浪費了巨大的國家資源,對富國強民又沒有明顯的效果,自然不被法家推崇,在秦國社會就得不到推廣、流行。

從各地發現的秦人墓葬也可以看出,秦人並無厚葬的習俗。在陝西關中秦咸陽城周邊的塔爾坡、任家咀秦墓地中,數百座秦墓中多陪葬的是實用器,少數有用陪葬陶禮器來象徵貴族身份,陪葬器物最多僅有十餘件,這些墓主皆為秦孝公遷都咸陽以後的秦都咸陽城內居民;在河南三門峽、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地中也均為實用器物陪葬,因為這些地區的秦人墓多是征戰犧牲的秦軍將士、官吏,所以在一些墓葬中還有用精美的兵器、竹簡隨葬的現象,但仍是墓主生前常常使用的器物,也應該歸為實用器物陪葬的范疇。由此可見,各地的秦人平民墓均使用實用器物來陪葬,沒有專門製作、使用大量明器陪葬的現象,這是秦人不流行厚葬的證據。

從各地秦墓隨葬品情況結合本國崇尚的法家思想來看,崇尚功利主義的秦人不重視墓葬中隨葬大量明器,在秦人的思想觀念里逝者所需要的物品僅僅是生前常用的器物,用這些器物陪葬就已足夠,不需要再專門製造各種其它明器進行陪葬。

秦公(王)陵墓的僭越行為不是厚葬

從戰國中晚期開始,歷代秦公(王)陵墓形制逐漸變化,主要趨勢有二:一是陵墓本體佔地面積增大,二是陵墓旁開始建築各種類型的祭祀建築,直至秦始皇時期達到頂峰。秦始皇所築的驪山園(秦始皇陵),目前已發現的陪葬坑有180多座,陪葬墓近200座,還有諸多大面積的地面建築遺址,陵園佔地近8平方千米。

秦始皇以前的歷代秦公(王)墓葬雖然面積龐大,但隨葬品不多,即使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秦昭襄王陪葬品也多是書簡,史籍載“秦昭襄王、呂不韋好書,皆以書葬”。2010年,秦東陵一號陵園南部主墓(昭襄王陵)被盜,盜掘出竹簡、漆木高足豆、玉片等文物,這表明秦國統治者也是尊崇法家的實用准則,墓葬本體的擴大實際上只是為了僭越禮制而為,沒有達到勞民傷財的地步。

但秦始皇本人過於標新立異而大興厚葬之風,這屬於特例而非秦人固有的喪葬傳統。

漢初施行黃老(道家)思想,推崇薄葬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不廢秦代挾書之律,蔑視儒學和儒生。在學術思想發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黃老無為思想為漢初統治者所提倡,居於支配地位。道家重視成敗存亡的歷史經驗,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所以它適應農民戰爭後的政治形勢,適合恢復生產、穩定封建秩序的需要。

黃老(道家)生死觀主要有重生貴生、生死必然、死而不亡等部分組成,因為貧窮、貴賤皆是身外之物不用過分看重,所以在喪葬方面講究順其自然。

從陝西關中地區發掘清理的西漢初期平民墓葬也可以看出,土坑墓是當世主流、隨葬品也僅有一些隨葬明器,大部分墓葬中都沒有專門為陪葬而製造的明器。

西漢初期的帝陵和貴族墓葬也不能和秦始皇陵相提並論,多用一些模型明器來隨葬以表示身份等級,即便如此漢文帝還專門下旨自己死後要進行薄葬,立下遺囑《薄葬詔》:“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指出了厚葬對社會的消極影響,並要求自己的陵墓在修建時“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不起墳。”這不僅是漢文帝一貫節省的生活作風所致,更主要的還是漢文帝崇尚黃老(道家)思想,認為自己的死亡與普通人一樣都是順應自然的正常現象。

漢文帝對薄葬的倡導與自身作為可以看作是西漢初期薄葬觀的集中表現,與秦代對比也可以看出,秦漢兩朝雖然尊崇的價值觀不同,但其對喪葬風俗的影響是相同的,都促進了薄葬風俗在民間的推廣。不過隨著後世社會價值觀的改變與國家經濟形勢轉好,厚葬風俗出現並逐漸推廣開來。

漢武帝時期推崇儒家思想後,興起厚葬

由於漢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使統治者認識到崇尚黃老(道家)思想作為治國方略也存在弊端——不利於建立權力集中的皇權統治。

故此到漢武帝時期重新調整,確立了“儒家思想”為西漢官方正統的統治思想。但這一思想已經不是孔子所創立的原始儒學,而是經過董仲舒修改過的“儒家思想”,其主要內容有三:一是天人感應、二是大一統、三是皇權獨尊。

在喪葬禮儀方面則大肆推廣“孝治天下”,要求社會各階層都有遵守君、臣、父、子的等級觀念並以孝為最重要的衡量標尺,再加上先秦儒家思想強調厚喪與久喪,使得厚葬習俗在社會上流行開來。從西漢中期以後的平民墓葬來看,大多數都使用磚、石材料來搭建墓室,這與西漢初期的土坑墓風格迥異,如不考慮隨葬實用器物形制的延續性而單從墓室結構來看,基本可劃分為兩種文化類型的墓葬形制。

在隨葬器物方面,墓葬中的實用器物比例逐漸減少,代之而起的主要是模型明器,如陶倉、陶院落、陶灶等。有些家庭為了修築墓葬、准備隨葬器物甚至破費百金以致破產。從皇陵和貴族墓葬來看也一反文景時期的薄葬之風,漢武帝時期及以後的諸侯墓葬中隨葬品多超越了與身份相符的水準,往往包括大量炫富所用的錯金銀器、車馬器、布帛衣衫,且攀比之風越來越盛。

因為薄葬與儒家厚葬思想相悖,從此以後西漢歷代統治者皆自居為尊儒皇帝,即使在國家經濟蕭條時也再沒有出現過如漢文帝一樣下令薄葬的皇帝。

由於“漢承秦制”,所以秦、漢兩朝禮制與社會風俗時往往“秦漢”合稱。但在某些方面秦漢習俗迥異,其中厚葬風俗就是比較典型的一項。秦人尊崇的法家思想提倡薄葬,厚葬這種方式浪費了巨大的國家資源,對富國強民又沒有明顯的效果,自然不被法家推崇,秦人墓葬中隨葬品也多為實用器,而秦公(王)陵墓的僭越行為不是厚葬,只有秦始皇是一個厚葬的特例。漢初施行黃老(道家)思想推崇薄葬,文帝對薄葬的倡導與自身作為可以看作是西漢初期薄葬觀的集中表現。直到漢武帝時期推崇儒家思想才逐漸興起厚葬,並在民間成為一種風俗潮流。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