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趣的風俗
1、新疆有哪些風俗節日?
古爾邦節和肉孜節。
2、新疆有哪些特別風情?
就我自己看來:
1天山上的游牧民,在森林的深處有自己的蒙古包,家人都在那裡居住。每次上山都可以看到他們的牧犬在放牧,最可怕的是我被他們的犬追下了山呵呵。還有去他們的蒙古包,裡面空間很小但是很美,油氈,牆上掛著漂亮的氈,還有他們的冬不拉等等,把整個小屋塞得滿滿的,還有他們的奶疙瘩,有酸的,有甜的。自認為甜的很好吃呵呵。如果有認識的他還會送你奶餅子特香,可以喝到最好的酸奶。還有他們做的餅也特好吃,不過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喜歡。她們善長做波爾斯克(一種吃的)。還有就是在節日時,如肉位元組,古爾邦節,他們也會宴請一些漢族,我沒有參加過,但我爸說特有意思呵呵。我喜歡山上的風景再加上蒙古包的炊煙,那種景真的很美!
2就是在夏天是晚上,很多人都會去吃燒烤,尤其是維吾爾族。在燒烤的附近一般都會有空地,那空地是用來跳舞的,有音樂,維吾爾族會自己上去跳舞,也同時會邀請周圍的人一起去,不管男女老少都會上去跳舞,那真的很美,至少漢人是不會有的,這種舞蹈是維吾爾族著名的賽乃舞。坐在周圍邊吃羊肉串邊看也是一種享受
3賽馬,在我家那幾乎每年都有一次賽馬節,分組賽,一般十幾歲的孩子也上,看起來很激烈的,也挺振奮人心的,我看過好幾次,我更喜歡看孩子組的,我覺得他們太勇敢了。
4少數民族現在都很少穿自己的服飾了,就是在過節時可能穿,還有老人會穿,但是一班年輕人和我們的大半都沒有什麼兩樣的,只是維吾爾族你可以一眼就看出,眼睛老漂亮的,我覺得他們的魅力也是一種風情。
5沙漠,我覺得沙漠是一種地理風情,我們極力羅布泊近,但我也沒有去過,只是在家附近的小沙漠里玩過,到處都是沙子,沙漠里有馬刺草,幾乎沒有綠色,就連馬刺的顏色也不是很綠的。我們喜歡在沙漠里抓蜥蜴玩,小小的像壁虎呵呵,很有意思
其實新疆還有很多特別的風情,人文的地理的很多的。小吃也很多,雖然不能與西安比,但是新疆有它的獨特,如抓飯,手抓肉等等
3、新疆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對於新疆,大家有什麼樣的了解呢?對於新疆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大家又是否清楚呢?
新疆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一、清真食堂遍布全疆
新疆居住著12個少數民族,他們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達斡爾族、滿族、塔塔爾族和俄羅斯族。
其中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七個少數民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並且遍布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處都有大量的伊斯蘭教餐廳--清真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漢族食堂的炊具、餐具嚴格分開。供清真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群眾自己宰殺,並且嚴禁與豬肉一起存放、運輸和買賣。清真食堂的管理人員、炊事人員一般也由這些民族的職工擔任。
伊斯蘭民族最大的特點之一是禁豬,他們忌諱提到與「豬」有關的詞語。
二、主要少數民族的見面禮節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見面禮節,每種禮節都代表了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友好感情。這里的山美水甜,人也格外熱情。
維吾爾族在新疆各民族中,人數最多,佔53%以上,無論走到哪個縣,都可以見到維吾族人民。按傳統習慣,維吾爾族見面時,不施握手禮,而是把右手放在左邊的胸前,然後把身體向前傾側三十度,然後說:「薩拉木來坤」(「祝福」之意)。如果一個人一次碰到十幾個熟人,對每個人都要這樣;如果遇到尊貴的客人或是長輩,則要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並點頭、鞠躬,表達對長者的尊重和禮貌。婦女見面時,就不施這種禮,而是要互相擁抱,右臉面要挨一下,並說:「薩拉木」;長者見到小孩時,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稱呼,老人則要吻小孩的臉蛋和額頭。不過年輕人見面時,有時行現代的握手禮,並說:「亞克西木塞孜」(您好)。
長期生活在牧區的哈薩克族人對人格外熱情和有禮貌,見面時,都要伸出手握住對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熱情,並說:「薩拉木來坤」,同時還要問七八個「阿曼」(「平安」之意),其內容要問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兒女、牲畜等,不然,則被認為不禮貌。婦女們見面時,一般是點頭、問侯。若兩人較長時間沒有見面,那麼見面時就顯得格外熱情並要擁抱,表示親昵和思念。
錫伯族是新疆人口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在全疆各地也有分布。他們十分注重禮節,見面時大都施握手禮,並說:「霍卓納」(您好)。但對老人和長輩卻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邁半步,雙腿下曲,雙手按在左膝蓋上問好。每逢過年,兒女們要給父母叩頭拜年,然後再給其他長輩拜年。
塔吉克族是居住在世界屋脊—塔什庫爾干高原上的民族,他們的見面禮別具一格,饒有風趣。晚輩見到要先請安,婦女和男性長輩見面,男長者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婦女拉著長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中年男性與長輩見面時,一般可行握手禮,若交情較深,則要互相吻對方的手背,以示尊敬和熱情。婦女們見面時,一般要擁抱,年長者吻晚輩的眼和前額,晚輩吻長蜚的手。平輩之間互吻面頰或嘴唇。小夥子們見面時,一般有兩個動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到對方唇邊,互吻一下對方的手背。男女互相見面時,女的要吻男的'手心,男的則要輕輕地按一下女的頭部,以示敬意。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禮節,即使見到素不相識的遠道來客,也要熱情問候,並把雙手拇指並在一起,熱情他說:「更艾力賣右卓」(「相互支持」的意思)。
蒙古族現在一般施握手禮,長輩對晚輩說:「賽尤」(你好),晚輩對長輩則說:「賽伴塔」(您好)。但是一般青年人見到老人,卻不施握手禮,而是,向老人點頭、鞠躬,並說「阿莫爾拜塔」(「問安」的意思)。如果和尊貴的客人見面時,禮節十分隆重。當得知客人要來的消息後,要在地界那裡等候,並要准備酒肉和奶製品,見面時要敬獻酒和哈達,表達主人對客人的熱情和真誠。在離別時,也要到地界那裡送行,並要敬酒獻歌。
俄羅斯族是一個熱情的民族,親朋好友見面時,一般要擁抱,井親吻面額。一般人見面時只握手,並說:「孜德拉斯維基」(您好),然後還要問一下健康、工作和家裡人的情況,當別人問完之後,要說聲:「斯巴西巴」(謝謝),表示禮貌。
在新疆已有 200多年歷史的滿族人,現在有近l萬人口,滿族是個有崇高禮節的民族,對老人非常尊敬。禮節很多。晚輩見長輩,不分貴賤要說:「瑪法賽英」(「爺爺您好」的意思)。除問安之外,還有請安、打千兒、半蹲禮、撫鬢禮、抱見禮、頂頭禮等。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禮。現在滿族人的見面禮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禮節已從簡,晚輩見長輩以鞠躬禮聚多,平輩以握手禮為常。不過在親友之間,婦女們還保持著「半蹲兒」禮。
三、喪葬習俗
在喪葬方面,新疆各兄弟民族一般都實行土葬。在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喪葬是不用棺材的;人死之後,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後以白布裹屍,用一種專門製作的移屍用的平木板抬到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人死後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家屬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匐念經,請親友吃飯,此儀式叫「乃孜爾」。這些民族稱墓地為「麻扎」,他們重視對麻扎的保護,通常都不讓非穆斯林到那裡去,更不許牲口進入。誰若在麻扎挖土,就會受到人們的譴責。維吾爾人盡一切可能在親人的墳墓上栽樹,並力求栽活。
四、服飾
新疆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衣服裝飾和其他生活習慣。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婦女愛著彩色綢裙,戴艷麗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項鏈、手鐲、戒指等裝飾物。男性愛穿西服或褡伴。戴綉花帽則是這些兄弟民族男女群眾的共同喜好。蒙古族男性愛戴禮帽。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穿長統皮靴。
4、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導讀:維吾爾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新疆每年節假日除了春節等節日,還有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擁有假期,這兩個節日也是維吾爾的傳統節日,除此之外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還有什麼呢?想知道維吾爾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1、肉孜節
肉孜節,也叫開齋節,它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第9月是頌降天啟「古蘭經」經文之月,是一年12個月中最吉祥的月份,每一個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吃喝、房事等。齋月的開始和結束均以見月為准。封齋的天數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齋期滿後,節日的凌晨,人們淋浴盛裝,聚集在禮拜寺舉行規模盛大的禮拜。隨節日禮拜的結束,從高高的喚禮塔上「納各拉」鼓和哨納聲驟然而起,人們走出禮拜大殿自發的踏著歡快的樂曲聲,跳起「薩瑪」舞,彼此握手道賀。一般維吾爾族婦女不參加聚禮。在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如饊子、民族式點心、糖果、乾果、水果等。人們身著節日新裝走親訪友,路途相逢要相互拜年祝賀。在肉孜節期間民間有各種游藝活動,「巴扎」即市場非常熱鬧。 關於肉孜節的起源,維吾爾民間有這樣一個宗教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次鬧災荒,孩子們由於飢餓啼哭不止。母親們無奈,把拳頭大小的卵石放進鍋里煮,哄孩子們說:「媽媽給你們做『兄古提麻克』(一種飯食,用玉米面做成,形狀像窩窩頭,水煮,吃時帶湯)吃」並不時地用木棍戳一戳給孩子們看,讓孩子們相信還沒有熟,還太硬不能吃,需要耐心等待。一次又一次,孩子們再也沒有耐心等待了,鬧著非要吃不可。母親們沒辦法,只好揭開鍋蓋還想用木棍戳給孩子們看。不料,木棍竟然戳了進去。母親們很驚奇,仔細一瞧,原來鍋里煮的卵石都變成了可以用來充飢的「恰瑪古」(即蔓菁)。人們相信這是神靈為了拯救他們而顯示的奇跡。人們奔走相告,彼此祝賀得救,載歌載舞,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以各種娛樂的方式歡慶,感謝真主的恩典。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以同樣的方式紀念,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2、冒路德節
冒路德節,又叫聖紀節。每年回歷三月二十日為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日而舉 行的節日。伊斯蘭教徒為了紀念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功德,在他誕生的那天舉行集會,以後逐漸演變為伊斯蘭教的節日。這個節日多由清真寺毛拉主持。節日當 天,虔誠的穆斯林紛紛到清真寺禮拜,聽阿訇們念經,贊頌聖祖穆罕默德的功績。還有些人把阿訇和周圍的鄰居請到家裡舉行小形的聚會,並准備油餅,糖果和水果 等食物,正中間放一個盤子,盤子里放一些灑了香水的棉花,阿訇邊念經邊對著棉花吹氣,最後參加儀式的每一個人拿起一小團棉花聞一聞,便放進口袋裡。臨走時 還拿上一點糖果,回家後分給家裡人吃。
3、努吾若孜節
努吾若孜節也叫「撒拉哈特曼節」。「努吾若孜」一詞是波斯語借詞,表示「春雨日」,「春天的第一天」,即波斯古太陰歷每年3月21日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等突厥語系各民族的共同節日。它從古代流傳至今,它的內容是辭舊迎新,希望春天能帶來吉祥幸福。在過節這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每一個村落的所有人集體做「庫節」即「努吾若孜飯」(幾家人一起做的也有)共同享受新年的喜悅。做「庫節」一般用往年剩餘的糧食加大米、小麥等7種穀物在大鍋里熬成粥,以表示年年富足有餘。此外,節日里,還舉行各種傳統的民間活動,比如,把一個男人打扮成「努吾若孜老人」,等表演一番之後,便脫掉棉衣,給他穿上單衣迎接春天的到來,同時還舉行麥西熱甫、賽馬、叼羊、拔河、摔跤、野遊、唱歌、賽歌、猜謎語、盪鞦韆、作游戲等各種娛樂活動。到了晚上,年青人帶著火把,唱著「努吾藝孜歌」挨家挨戶的祝福,節日一般持續三天,過節後開始春耕播種。至今很多地方的維吾爾族仍在過此節日,尤其最近5、6年以來無論是政府方面還是民間越來越重視這古老的節日,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舉辦規模宏大的努吾若孜節文藝晚會,使節日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4、巴拉提節
巴拉提節是維吾爾族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民間也叫「油葫蘆節」,多在「肉孜節」前45天舉行。在伊斯蘭教歷8月15日,在巴拉提之夜誦經、禮拜、祈求安拉恩賜、赦免。節日期間不舉行會禮,不互相拜年,最大特徵是通宵念經,炸油餅,到墓地祭祀祖先。晚上,各家都將油葫蘆拴在一根桿上,聚在一起高唱「巴拉提歌」,並點燃後任其落地,大家群起用腳踏碎此油葫蘆,表示消災滅禍。現在大城市裡已見不到過此節日的維吾爾人,在農村可以見到。
5、白雪節
白雪節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情趣的娛樂節日,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時舉行。當下過初雪之後,幾個朋友經過商 量,聯名寫封雪禮信,信中首先以初雪的降臨祝賀收信人全家平安,然後要求收信者以白雪節的習慣舉行一次娛樂晚會,並提出晚會活動的內容,請其中一個人直接 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發現的地方。在送信人離開之前,如主人沒有發現,就要按信上要求舉行初雪晚會。如果送信人當場被抓住,初雪 晚會就要在送信人家中舉行。晚會內容包括朗誦詩、唱歌、跳舞、音樂演奏等。
6、都瓦節
都瓦節,也叫「超度孽鬼節」,一般在各自的家裡請一些宗教人士和親朋友好一起念經祈禱,最後到墓地為死去的親人禱告。此節日規模不大,在喀什、和田等地過此節日,類似漢族的清明節。
7、古爾邦節
在肉孜節以後的第70天舉行。「古爾邦」是「宰牲」的意思,古爾邦節的那天早晨,幾乎每家都要宰羊,因此也叫宰牲節。宰殺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規定的部分送交寺院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招待客人和贈送親友。
8、庫爾邦節
庫爾邦節,在「肉孜節」後七十天舉行。「庫爾邦」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獻物」或「血祭」,學術 界意譯「宰牲節」。庫爾邦節像肉孜節一樣對維吾爾族來說是一個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節日前人們准備各種年貨的同時預先買好作為「獻牲」的牲畜。家境稍好一 點的家庭都要宰一隻羊(宰牛、宰駝均可),節日當天早晨,人們首先進行沐浴「大凈」,然後潔衣盛裝到較大的清真寺,參加聚禮。節日禮拜結束後,人們直接上 麻扎爾(墓地)為亡故的先人祈禱,並把墳頭上的枯木拔去,栽根新枝,這叫作「換哈達」。人們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宰羊。宰殺的牲畜肉不能出賣,但可以 給窮苦人「施捨」一部分,剩餘的用來招待客人。節日期間首先要給長輩拜年,然後和親朋好友相互登門賀節拜年,每家餐布單上擺滿各種節日食品,共餐同飲,吹 拉彈唱,大家一起娛樂。這個節日一般要歡度三天。關於庫爾拜節的起源,民間流傳著根據古代阿拉伯地區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傳說:據說先知易卜拉欣夜裡夢見 安拉(即真主),「啟示」他宰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作祭禮,以試他的虔誠。先知易卜拉欣醒來後將夢境告訴了兒子,伊斯瑪儀欣然同意受宰,以此表示對真主安拉 的忠誠和順從。當先知易卜拉欣遵循安拉之命把兒子帶至米納小正要舉刀宰殺時,安拉又命天神送來一隻公羊代替,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陰歷12月10日,此後, 阿拉伯人為了紀念安拉的顯靈和先知易卜拉欣父子的虔誠,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每年此日殺牲血祭,相沿成習。公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後,繼承了這一風俗,並將伊斯蘭 教歷(即回歷)的12月10日定為「庫爾邦節」。
9、拜拉特節
又稱「油葫蘆」節, 在封齋前約半個月舉行。節日夜晚,居民多燒油葫蘆,因而形成滿村燈火的節日盛景;宗教人士則通宵念經。
維吾爾族介紹
維吾爾族總人口為10069346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區維吾爾族人口8345622人,佔全國維吾爾族總人口的99.4%。新疆的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較為集中的區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薩爾、奇台一帶,有為數不多的維吾爾族定居。此外,在我國湖南省桃源縣和河南省繩池縣,也有少量維吾爾族分布。
5、新疆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
新疆的主要節日是伊斯蘭教的盛大節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
又稱宰牲節,相傳真主安拉曾命令先知易卜拉欣宰殺兒子獻祭,忠誠的易卜拉欣聽從真主的命令准備殺子,此時真主命他以羊代子。這一天是肉孜節後的70天,即回歷12月10日,人們將這天定為宰犧節。在這些節日里,穆斯林們都要沐浴整裝去清真寺做禮拜,還要走親訪友,殺羊烹肉款待客人,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場面十分熱鬧。
肉孜節
回歷每年9月,又稱開齋節,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都過這個節日。在這個月里成年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都要「封齋」(意為齋戒),他們進食只能在日落後至日出前,白天則絕對禁食,到齋期結束才「開齋」,恢復正常的白天進食習慣。這是個大節日,要連續三天隆重的慶祝。
麥德爾節
來源於藏傳佛教(喇嘛教)。相傳為彌勒佛的誕辰紀念日,時間是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新疆蒙古族很重視這個節日。這一天,也是蒙古族最盛大的廟會。
回歷巴羅提月的頭兩天是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燈節,又稱巴羅提節,人們通宵不眠。據說來源於拜火教。節日前一夜,全家人圍著一支支代表家庭成員的蠟燭,由家長按輩分大小逐個叫喚家人的名宇,被叫者必須應答,然後將蠟燭一齊點燃,以示吉慶,祈禱後才能共進節日晚餐。為召喚吉樣,入夜時要將一支酥油火把插在房頂,即「點天燈」,並堆草點火在房前,能驅鬼辟邪。第二天,全家到家族墓地祭掃並在墓地上共進晚餐。
播種節
塔吉克族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每年春播的頭一日舉行。這一天,村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領全村人將麥子撒向人群和大地,表示春播開始。在這個節日還有潑水的習俗。這天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婦女們便端著一盆盆清水守在門外,等客人一出門口,就向客人身上潑水,潑得越多,越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你如果害怕被淋透,可以閉門不出。
西遷節
又稱「四·一八」節,是新疆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是公元1764年, 即乾隆二十九年他們從東北出發西遷的日子。因此,現在每年的這一天,新疆的錫伯族人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每年春分(公歷3月20日或21日)為「納吾熱孜節」,是哈薩克族獨有的節日,意為辭舊歲、迎新年。
6、新疆飲食風俗
頗具特色的新疆飲食風俗與漢族相比,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食物製作的明顯特點是烹飪方法較簡單:一是用料簡單。常用的食物原料有麥面、大米、羊肉、胡蘿卜、洋蔥、蒜、西紅柿、辣椒、白菜、芹菜等,調料主要有鹽、孜然等;二是食品種類不多,但獨具特色。如肉食中以羊肉為主,幾乎所有的烤食、煮食、炒食烹飪中都以羊肉為佳品。
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民族,主食以小麥面為主,兼食稻米、玉米面等。日常飲食品種有饢、餅、饃、家制糕點、拌面、炒麵、燴面、餃子、包子、餛飩等。喜吃羊肉,愛喝酸奶、奶茶等。維吾爾族最具特色的食品是烤饢和烤羊肉。
回族的油香、粉湯等也很有名。錫伯、滿、達斡爾等民族在飲食習慣上有相同之處,食豬肉,忌食狗肉,愛吃並自製腌鹹菜,肉食製作方式以煮、烤為主,較少炒食。俄羅斯、塔塔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家制糕點種類繁多,香甜誘人。
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主要以肉和乳為主,植物性食物較少。牧民們一般夏秋兩季主要飲食鮮奶、酸奶、乳酪、奶皮、奶油、肉食和麵食,冬春兩季主要是肉、乾酪、乳酪、酥油與麵食。一年四季都離不開奶茶。哈薩克族善於用奶和肉製作各種食品。米麵食有饢、油果、抓飯、炒麥仁等,還喜歡喝馬奶子。塔吉克人常用牛奶與酥油、面或米煮成各類食品,忌食馬肉。
茶在各族群眾的飲食中都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茶水加奶製成的奶茶是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最經常食用的日常飲食之一,既解飢渴,又增加營養。哈薩克族有諺語曰:“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無茶則病”,可見茶之重要。
茶葉一般是茯茶,現在花茶和紅茶的消費也在增加。和田、喀什等地的維吾爾居民多喝葯茶,即將茶與當地特有的植物、礦物質混在一起,共同沖泡,製成有提神、解暑、醒酒、促消化、延年益壽等不同功效的天然茶葯。
新疆飲食一般被分為“清真”和“非清真”兩類;餐館則分為“清真餐館”和“漢餐館”兩類。吃漢餐的可以吃清真餐,吃清真餐的絕不吃漢餐。清真餐飲是新疆大眾型飲食,普及面大大超過了非清真餐飲。
清真飲食與非清真飲食的區別主要在動物食品種類。普遍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成員吃清真飲食,不吃豬、狗、驢、騾、猛禽等家畜和禽類,不吃自死的、未經放血的、未經念經就宰殺的牲畜,同時也要求製作食物的刀、案、鍋、鏟、陳放食物的器具,過去未曾製作或陳放過所禁食物。
這是由伊斯蘭教律規范的,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早已內化為這些民族的飲食習慣。虔誠的穆斯林在齋月封齋。封齋時,白天不飲不食,天亮前和天黑後各吃一餐。
用餐方式上,餐具過去多是木製,現在城鎮改用瓷器及銅、鐵、鋁、不銹鋼等金屬器具,農村還常見木製餐具。城市居民大都有餐桌、椅,坐於桌旁就餐。農村居民多是在院內地面或屋內炕上鋪一潔凈的餐布,家人圍坐而食。用手抓食仍是一些少數民族群眾常用的方式。吃清燉羊肉等大塊肉必須借用刀子切割,再用手抓食。
在新疆,麵食中以饢、薄皮包子、饊子等最具特色。饢是維吾爾人的主要麵食,也為新疆各民族所喜愛,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麵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揉透,稍發後製成面坯貼在饢坑壁上烤制。
饢坑多用羊毛和黏土砌築成,肚大口小,底部架火。饢的品種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等。饢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新疆的乾旱氣候,而且食用方便,香酥可口。在維吾爾人的婚禮上,新郎新娘各持一小塊饢蘸鹽水吃下,表示同甘共苦、白頭偕老。
江蘇揚州春節的風俗習慣爬門頭
大年三十晚上,吃過晚飯後,老揚州要點上香爐蠟燭守歲,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長輩們開始給晚輩發壓歲錢。這時候大人會關上大門,讓家中個子小的孩子抓著門後的門閂往上爬,因為老式的大門是木製的,門後面從上到下有幾根橫木,中間還有門閂開關,這一風俗就是爬門頭。老年人說小個子三十晚上爬門頭能長個頭,爬得快長得快,爬得高長得高。小孩多的人家孩子們還互相展開比賽,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走大局
三十晚上,長輩們都要把雲片糕、蘋果、橘子等擺在每個人的床頭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雲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蘋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這些風俗全國許多地方都有,但吃橘子卻有著揚州獨特的寓意。因為在揚州話里,運氣叫做“局氣”,走運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氣的“局”諧音,所以贈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運氣帶給他人的美好寓意,揚州人新年請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對方走大運,諸事順利。
自稱“我是揚州人”的現代著名散文大師朱自清先生那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背影》里就寫到朱自清的父親小坡公在辦完老母親喪事後,親自到浦口車站送兒子去北京,拖著肥胖的身體艱難地爬上爬下特地為兒子買來橘子,深諳揚州民俗的父親給兒子買橘子本身就飽含了父親對兒子的美好祝福,他希望兒子能一帆風順,處處走運。小小的橘子竟也承載著一個屢遭不幸的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厚意。
要糖
大年初一早上,揚州民間有大人小孩出門到周圍鄰居家裡給長輩拜年的風俗,這時候最忙的是小孩,他們成群結隊挨家挨戶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戶去給長輩拜年。長輩們看著滿臉稚氣的孩子,聽著孩子們七嘴八舌喊著“大媽”“大大”“爹爹”“奶奶”,在一片“恭喜發財”“恭喜身體健康、精神力壯”祝福聲中,他們捧出事先准備好的果盒給前來拜年的小孩散發各色糖果、雲片糕、橘子、蘋果等,也順祝孩子們“上大學”“發財興旺”“早點娶馬馬”等。要糖這一風俗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隔年陳
大年初一早上吃圓子和面條,圓子寓意團圓,面條寓意長久,大年初一中午也不新做飯菜,而是把三十晚上的剩飯剩菜端出來熱一熱再吃,這叫做“隔年陳”,按老年人說法,大年初一到初五這五天年當中都不能新做飯菜,寓意年年糧食有餘。
掃地聚財
大年初一民間不作興掃地,正月初二才可以掃地,這一天掃地也有講究:掃帚要從大門口往屋裡掃,而不是像往常一樣把灰塵垃圾朝門外掃,初二這樣掃地就是要把大年初一聚集起來的財氣往家裡掃,先堆在一處然後才清掃出去。
挑財神水
正月初五這一天,民間傳說是財神菩薩生日,這一天天沒亮,揚州民間有一個風俗:一家的男主人要起大早去附近的河邊或井裡去挑水,這個水叫做“財神水”,傳說誰搶到第一名誰就能在新年發大財。筆者曾問過熟知這一風俗的母親:“誰能證明究竟是哪一個去得最早?深更半夜也沒一個人在河邊見證啊!”母親說:“財神菩薩知道。”
七錐子八夾子九錐子十挖子
揚州民間認為正月初七是火星菩薩的生日,這一天民間不作興動針,怕針戳到菩薩的眼睛。正月初八不能動剪子,初九不能動錐子,初十不能動鍬,否則下田栽秧勞動時蛇蟲等就會來夾人、咬人、蜇人。揚州民間也有初十是“人初”的說法,也就是初十這一天人人都過生日。
布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布朗族有從妻而居的習慣,布朗族的男孩與女孩到了十四五歲時要舉行“漆齒”的成年禮儀式。屆時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鐵鍋片燒取紅毛樹黑煙,彼此為異性染齒。染齒意味著步入成年,可以公開參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動。
“串姑娘”是布朗族傳統的戀愛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戀愛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每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小夥子們換上新裝,懷抱三弦,結伴來到姑娘的竹樓下面,爭相用恢諧的語言和熱情的歌聲去打動意中姑娘的心靈。梳妝打扮的姑娘們也早早燃起火塘,打開房門,請小夥子們進來,用對歌、遞煙、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心上人的愛慕。布朗山區串姑娘可以群訪、也可以單獨夜訪。是青年男女進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雙方戀愛感情篤深,男子就會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區許多地方求婚時以花為媒。小夥子把從山上採回的鮮花獻給姑娘,當姑娘確認這個小夥子是真心地愛她時,就在花束中挑選最美麗的一朵戴在頭上,藉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禮也不尋常,一對情侶的婚典要重復舉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親之後,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線禮儀式。此後新郎、新娘各回各家,盡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勞動生活。直到舉行了第二次婚禮,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當兒媳婦。第三次的婚典往往辦在嬰兒出生之後,這次一定要殺豬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親朋好友。
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小麥、黃豆、豌豆等雜糧。喜用鑼鍋或土鍋把稻米燜成米飯。尤擅煮竹筒飯,煮時選一段鮮竹,裝好米和適量的水,用火燒熟,剖開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當碗用。米飯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經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類以牛、羊、豬、雞肉最為常見,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蟲。菜餚的烹制技法以清煮、涼拌居多。對許多野味、魚、蝦、蟹、蟬、蟲等食物一般還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蟬醬等。還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筍、酸肉、酸魚等,製作方法同當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體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時最上面放一層米飯。
喜歡飲酒,且大都自家釀制。其中以翡翠酒最為著名。這種酒在出酒時用一種叫“懸鉤子”的植物的葉子過濾後呈綠色,很像翡翠的顏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間有“有酒必飲,飲酒必醉”之習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並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居住在西雙版納布朗山的布朗族婦女,尤其是懷孕婦女嗜食當地紅土,據說此紅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7、維吾爾族的風俗是什麼 維吾爾族有什麼風俗活動
導讀:中國那麼多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別的風俗習慣和節日傳統,若想了解一個民族是怎樣的,首先要知道維吾爾族的風俗是什麼,那麼維吾爾族有什麼風俗活動呢?以下是我對維吾爾族的風俗和節日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來看看吧。
維吾爾族服飾
城市婦女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農村男子穿長袍,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耳環、手鐲、項鏈是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維吾爾族禮節
待人接物很講禮貌,在路上遇到尊長和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後把身體向前傾30度,並連說:「艾斯拉姆艾來孔!」當行路人無處進餐和住宿時,只要說明來意,主人雖不相識,也會殷勤招待;走路讓長者走在前面,談話讓長者先談,入坐讓長者坐在上座,吃飯,先端給長者;小輩在長者面前不喝酒、吸煙;老人無論到哪裡去作客,他騎的馬不論是卸鞍子,還是飲馬、喂馬,都由年輕人去做,走時,年輕人給老人備鞍,扶老人上馬;家裡來了客人,全家都出來歡迎,然後女主人以十分真誠的態度,用盤子端來茶水;老人吃飯時或到別人家裡去,常常雙手摸臉做「都瓦」(祝福儀式)。
維吾爾族婚俗
青年男女婚姻自由,婚禮隆重熱烈。維吾爾族喪葬:實行土葬。人死後凈身並用白布裹身,用移屍木匣抬到墓地入葬。節日有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維吾爾族禁忌
吃飯或與人交談時,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飯畢有長者領作「都瓦」時,忌東張西望或站起;禁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動物的血,衣著忌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忌戶外著短褲;屋內就坐,忌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請茶,忌用單手;未經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動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別人家去,一定要讓年長的人先進門。青壯年婦女一人在家時忌外人進去;新婚夫婦的洞房忌隨便闖入;見到門上掛有紅布條,表示婦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內;不要和婦女開玩笑;在公共場合忌光著上身,更不能穿著背心、褲衩到別人家裡去;忌背後議論別人的短處;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邊、墓地、清真寺周圍和果樹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臟水;禁止攜帶污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豬圈、廁所,不許牲畜在墓地內亂跑,不許從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澇壩內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後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內;北疆地區,禁止在長輩面前講詼諧或揶揄的語言。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介紹
肉孜節(即開齋節)
在封齋一個月以後開齋的那一天舉行,因此也叫「開齋節」。伊斯蘭教規定,成年的教徒每年都要封齋一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一個月齋期滿後,維吾爾族成年男子要去清真寺會禮,教徒聚集禮拜寺作盛大的禮拜,樂師們高坐在清真寺內的拱門上,吹奏嗩吶,敲擊手鼓。人們互相登門拜訪,贈送禮品,還要舉行刁羊、賽馬、歌舞等娛樂活動。家家戶戶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並且互相登門賀節,男女老少都出來遊玩,這個節日一般要過3天。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即宰牲節,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宰牲或血祭。在肉孜節以後的第70天舉行,節期三天。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同漢族的春節一樣,節日氣氛特別濃郁。節日期間,人們在廣場上舉行盛大的「麥西萊甫」(歌舞集會),男女老幼紛紛在「達甫」鼓、「薩巴伊」、「卡龍」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古爾邦節前,人們要做各種准備,特別是作為獻牲的牲畜要預先買好。節日的早晨進行沐浴全身的大凈,然後盛裝到清真寺參加聚禮;再後,人們直接上麻扎爾(墓地)為亡故的先人祈禱。最後還要換哈達,即拔去墳頭上的枯木,栽根新枝,澆些水再回家。
按傳統,節日聚禮之後早晨是獻牲祭祀,取悅安拉的最佳時機。通常,人們把血祭的牲畜宰好入鍋之後,男子們開始互相拜節,婦女們則留在家裡燉肉,擺節日食品,燒茶等,准備迎接客人。
節日的第一天,首先給在近期內發生過喪葬等家難的左鄰右舍或鄉親拜節,表示慰問;其次是給夫妻雙方的長輩拜節;再次,就是給近鄰和長者拜。其它的拜節活動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別進行(在維吾爾民間禮俗中,一般是不允許男女混雜的)。
拜節之後,才是同輩的親朋好友之間的拜節。大家除了互相道賀,彼此問候之外,還共餐,吹拉彈唱,一起娛樂。
諾魯孜節
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人民最古老的傳統節日,是維吾爾族歷史發展進程中產生出來的系統的迎新年節日,是為進入春耕生產,綠化、美化、凈化環境做准備的節日,是藝術的節日、體育的節日。
在新疆,凡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都過這個節。諾魯孜一詞來自古伊朗語,意為春雨日。相當於伊朗古太陽歷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歷3月22日。這一天相當於漢族的春分,故而諾魯孜節也叫迎春節。
在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和傳統的「安西萊甫」,預祝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幸福、人丁興旺、五穀豐登。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在諾魯孜節時才唱的民歌。
8、新疆人的禮儀是什麼呀
新疆人待客和作客有許多講究。忌踩餐布跨過。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的食物,不能嗅食物,不能隨便到鍋灶前去,不能隨便揭看鍋盆等炊具。盡可能不剩食物於碗中,不能將飯粒落地,萬一掉到地上,要起來放在餐布上。要把碗中的飯吃干凈。吃饢或饅頭時,要將饢或饅頭掰開吃,不可整吃。吃完飯後不能敲碗碟。作客時,如有事要離席,不能從人前走,必須到人後走。吃完飯祈禱時,禁止東張西望、嘻笑和起身走動。客人不能隨便借翻主人家的東西,不能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麻袋和裝有鹽的袋子和做飯用具上。吃飯或與人交談時,最忌諱吐痰、擤鼻涕、挖鼻孔、掏耳朵、剪指甲、撓癢等,否則被人認為是失禮的行為;在屋內炕上坐下時,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接受或奉送禮物、茶飯碗時要雙手,單手接受或遞送物品被視為缺乏禮貌,家裡有客人時不能掃地。作客時,應聽從主人的招待,如實在不想吃東西,也要嘗一口,以示尊敬,不能完全拒絕。主人給客人倒茶時,客人應雙手捧起碗,不能為了表示客氣接過茶壺自己倒。
新疆人的熱情好客是出了名的。但是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熱情迎接和真誠相待,你就應該尊重別人,具體地說,就是你首先要有禮貌,懂得並尊重對方的禮儀習俗。如果進行一下角色互換,你是主人,你的門前來了一個粗俗無禮、不尊重你的文化、人格的傢伙,你還會對他熱情迎接、真誠相待嗎?
對別人禮俗的了解,就是相互溝通的第一步。
由於受孔氏禮教的摧殘少,新疆當地民族中就保留著很多人性純真的東西,比如在行見面禮的時候有身體的接觸、面頰與嘴唇的接觸、像擁抱禮、碰胸禮、貼面禮、吻禮等等,這些在漢族傳統禮俗裡面找不著。但是這些禮俗都是很有講究的,不懂的人千萬別亂來,可不要看著有趣就胡抱一通、亂吻一氣。
同輩的親人、好友之間見面相互擁抱。此俗不分民族,如果交情夠深,不同民族的好朋友見面,情不自禁地就相擁為禮了。但異性之間沒有此俗。
兒童見長輩,相互擁抱,兒童吻長輩面頰,長輩吻兒童的額頭。年輕人見長輩,相互擁抱並行貼面禮。
塔吉克族同輩男子相見,右手對掌相握並吻對方的手背。
塔吉克族男性小輩與女性長輩相見,也右手對握並吻對方的手背。
塔吉克族女性小輩見男性長輩要吻他的手心。
塔吉克族成年女性與男性相見要吻男性的手掌,男性回報以撫摸對方面頰。
塔吉克女性小輩與同性長輩相見,行貼面禮並撫摸對方的面頰。
塔吉克族長輩吻小輩嬰兒做為見面禮。
塔吉克族大姐姐迎接或送走小弟弟時,吻小弟弟的嘴唇或額頭。此俗在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和俄羅斯等民族中也有。
哈薩克族的見面禮,客人來了,全家出門相迎,主人老遠就迎上去,行撫胸禮。
主人熱情地扶客人下馬,並接過客人的馬鞭子,將馬牽走精心飼喂。
同輩親人之間行碰胸禮。碰胸禮在其他游牧民族和有游牧歷史的民族中也有。
主人家的家長與客人握手熱情寒暄。
最保險、最適用的是使用穆斯林式的撫胸禮,右手置於左胸(左撇子也行如此),最好同時俯身鞠躬。如果對方是穆斯林,在行撫胸禮的同時說一聲「薩瑪里空」(穆斯林的問候語),對方會更加高興。行此禮時不忌輩分、不忌性別,不忌身份地位,新疆的大部分民族通用,甚至在新疆生活時間長了的漢族都使用此禮。維吾爾族中還有一種雙手置於腹部同時鞠躬的禮節,一般用在更加鄭重的時間場合。行了撫胸禮再行握手禮,這是新疆穆斯林通用的禮節。典型的穆斯林式握手禮是雙方右手前掌相撫,同時左手輕撫對方手背,看似四手相握,但不可握得太緊太用力。
握手禮是人類最古老的禮俗 ,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茹毛飲血的時代,連人類的近親大猩猩和黑猩猩都有以握手錶示友好與親密的動作。相見與告別時相互握手現已成了各個民族之間通用的禮俗,而且在使用握手禮的時候可以不必顧忌輩分、身份地位甚至性別。但是在與異性相見,特別是男士面對著漂亮姑娘的時候,可不要輕率地向對方伸出手去,唐突的舉動容易被對方誤解為輕浮或者不懷好意。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31/800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