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成都特有的風俗

成都特有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05 20:16:57

1、成都的風俗有哪些

走人戶、吃壩壩宴、春倌說春、送節禮、辦出師酒等。1、走人戶:流行於四川各地。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蹄、很多自己捨不得買的禮物、好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1、走人戶:流行於四川各地。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蹄、很多自己捨不得買的禮物、好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2、吃壩壩宴:凡遇喜事或喪事。 辦喜事或喪事的人,會擺上幾天流水席。受邀的人會帶上伴禮,去吃上一頓。因為是在場里壩進行,以俗稱吃壩壩宴。

3、春倌說春:漢族社會習俗。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演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4、送節禮: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

5、辦出師酒:技師學藝滿三年後,如果所學技術已過關,徵得師傅同意,便可出師。屆時,徒弟要大辦出師酒,請行內有名氣的人來參加,祭祀行業祖師神,酬謝師傅的教藝之恩。徒弟給師傅叩頭,送給師傅衣帽鞋襪,師傅退還投師文約,對徒弟說此些祝願的話。按規矩,無錢謝師、未辦出師酒的,不能算出師。

2、成都風俗是什麼?

1、成都燈會

正月十五。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從1962年起成都恢復春節燈會,會期一個月。燈會期間,公園內有民間曲藝、雜技、雜耍表演;有各種地方風味小吃;還有鑄糖人的擔子,賣風車的草把子,每屆燈會遊人都在百萬人次以上。

2、成都花會

每年一月。成都花會始於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花會的地址就在成都西門外的青羊宮,傳說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是農歷的二月十五日,故唐代以來,民間在此舉辦一年一度的廟會。又因成都的二月正是天氣晴和、春意宜人、百花盛開的季節,故又傳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因此,每年二月又在這里舉辦花會。

屆時,成都附近的國營、集體花圃及廣大花農,都將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貴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運到青羊宮,搭棚撐帳,擺攤設點,進行展銷。

3、新津龍舟會

端午節。賽龍舟是我國南方人民的傳統習俗之一。成都雖在長江以北,但也是水鄉之地,所以賽龍舟的歷史也很久遠。直到本世紀60年代,成都的賽龍舟活動還在望江公園邊的錦江河段進行。但70年代以後,市區的河道已不適宜再舉辦龍舟競渡。因此成都新津縣的南河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將龍舟盛會越辦越紅火。龍舟會除龍舟竟渡等傳統節目,還增加了龍舟造型表演,綵船夜遊。

4、天彭牡丹會

清明前後。位於成都北部的彭州市,古稱天彭,是四川的牡丹花培育基地。歷史上它曾與河南洛陽、山東曹州、安徽毫縣一起並稱為我國四大牡丹生產基地。詩人陸游曾說:「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說明彭州種植牡丹在唐宋時期已頗負盛名。

唐宋以來,當地人都有在牡丹花盛開時節聚會賞花的習俗,並把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日定為勘花節。為發揚這一民俗傳統,彭州市定於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辦一年一度的牡丹盛會。牡丹會期間,除展銷名貴牡丹花卉,游丹景山,還舉辦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土特產品展銷等。

5、望叢祠賽歌會

五月十五前後。郫縣曾是古蜀國都城,傳說望帝傳位後,歸隱深山,化作杜鵑鳥,每年二月杜鵑花開時飛回成都平原上空日夜啼叫,催促農夫趕快春耕,直叫到口吐鮮血,染紅了山上的杜鵑花,蜀人以為是望帝的魂回來了,這就是民間傳說中「杜鵑啼血」的故事。

郫縣城因而被稱為「鵑城」。後人為紀念望帝,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十五日前後辦起了鵑城賽歌會,賽歌會場地就選在望叢祠,參加賽歌會的歌手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以唱山歌為主,唱山歌在四川又叫「吼山歌」,大多是自編自唱,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3、成都特色民俗文化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它自己的特色文化,而成都作為全國最佳旅遊城市之一,許多人對它有著別樣的情感,那麼就一起來看看成都特色民俗文化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1

1、端午的粽子春節包

過年的粽子,多為肉粽子。剛做好的臘肉,是粽子里的明星。將糯米用水泡透,配以煮至即將透心的紅豆和切成顆粒的半肥瘦的臘肉,拌入鹽和花椒面即可。

2、走人戶

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蹄、很多自己捨不得買的禮物、好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2、「人日」草堂祭杜甫

「人日」(正月初七)游草堂的習俗,起源於唐代。」每年的「人日」便成為成都人游覽草堂,緬懷詩聖杜甫的特定日子。

3、正月十五戀人「偷青」

根據成都傳統習俗,小夥子喜歡上了鄰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幾把青菜以表達愛意。而姑娘發現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後,便知道有小夥子戀上了自己,心中便會充滿喜悅和憧憬。

4、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春倌,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演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5、送節禮

漢族交際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2

成都特色文化

1、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已有5000餘年發展歷程,在中國上古三大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與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構成輝煌燦爛的中國文明。巴蜀文化綿長久遠、神秘而燦爛,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

2、蜀綉

蜀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多種刺綉的總稱,主要產於成都和綿陽等地。蜀綉、湘綉、蘇綉、粵綉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綉。蜀綉具有形象生動、色彩艷麗、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的特點。蜀綉技藝嚴謹精密,講究施針,針法變化多樣,針腳整齊、摻色輕柔、虛實合度、變化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2006年蜀綉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蜀錦

蜀錦與杭州織錦、南京雲錦、蘇州宋錦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錦。蜀錦大都以經向的彩條作為基礎起彩,並作彩條添花,使其織紋精細、圖案繁華、配色典雅、獨具一格,成為了一種最具地方風格與民族特色的五彩織錦。蜀錦質量堅韌而飽滿,彩紋風格秀美,配色不失典雅而又不落俗套。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瓷胎竹編

瓷胎竹編是成都地區獨特的傳統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葉,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工藝小花瓶以及功夫茶具等小巧玲瓏、便於攜帶的瓷胎竹編產品中外廣受遊客的青睞。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5、糖畫

成都糖畫是流傳於成都市及周邊地區的一種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的獨特手工技藝,蘊含了歷史、美術、地方民情風俗、蔗糖工藝等復雜的元素。糖畫藝人善於觀察和總結生活,將糖畫與川劇相結合,創作的《水漫金山》、《戰馬超》、《鳳儀亭》等戲劇糖畫作品,表現了豐富的川劇摺子戲情節。

6、川劇變臉

川劇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劇種。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中展現的絕技豐富多彩,如變臉、托舉、開慧眼、藏刀、噴火等,很多傳統的技藝至今都令人嘆為觀止。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3

被遺忘的「成都民俗」

不少來成都的人,會被這座城深深吸引。成都,帶給人們的不止是它的閑適,它的高樓林立,它的晝夜喧囂,它的熱血沸騰。正如北上廣,如此現代化的大都市,甚至繁華程度更盛於成都,但是偏偏就只有成都,被人稱之為「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這是為什麼呢?

我想,應該是那怡然獨立,不被時代推動更替,深深紮根在每個成都人心中的,那一抹揮之不去的濃稠「蜀文化」。也正是這親切的「蜀文化」,讓每個生活在成都的居民,都散發出一股「歷史味兒」,因此不斷牽動著成都人靈魂深處的歸屬感。

說到成都的民俗文化,可能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那些個大大小小熱鬧非凡的茶館中,表演台上令人眼花繚亂的川劇變臉,以及台下的陣陣叫好聲了。甚至坐在茶館外老樹下圍堆坐的人群進行的娛樂游戲——打麻將,也被大家認為是一種,特別的民俗文化。

然而,成都真正的民俗文化,卻是另有它物,其歷史斑駁程度,連一些真正的老一輩,都無法說上幾句所以然,賦滿了傳承味兒,卻又低調而神秘莫測。

/ 魚市/

自古處於盆地中央的老成都,少有那些沿海地區的大江大河途經,但成都人民卻從來不愁無水產解饞。其湍湍穿過的水域,光錦江與解玉溪就給成都人民提供了日常豐富的漁產資源。

當時的魚民,在天未亮之際,就匆忙感到魚蝦捕撈處,打撈好今天的分量,或挑著擔子,或劃著小船,吆喝聲,叫賣聲,在南門大街或者湖廣館街的街巷裡此起彼伏著。

捕魚的用網一撈,可謂是一抓一大把,什麼鯉魚鯽魚,多得很,買的人多,賣的也不愁賣不出去,黃鱔泥鰍,也不像現在這么貴,普通人家想吃就吃,無所顧忌。

居民們買回家,吃的魚也相對簡單,沒那麼多復雜多變的料理花樣。放上蒸鍋一蒸,倒點醬油醋,撒兩三根切細的蔥絲,一般來說,這樣的.簡單香氣,就已讓尋常人家滿足。若是到了大館子,想嘗個鮮,那可能做法會多樣,當然,價格也貴上不少。

/ 竹器 /

自古以來,南方多產竹,小孩兒愛用細竹編織可愛的螞蚱等小玩意兒,成年人就偏好用它製作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了。

也是在南方才能這樣用途廣泛,要是到了北方,天乾物燥,竹子一不小心就會爆裂散架,拿去北方的人也只能輕聲嘆息,無可奈何。

但如果在成都,要是你新買的竹籃烘籠篾條掉了,竹椅的靠背坐墊破朽不堪了,竹凳的一隻腿瘸了,筲箕的邊張開了,馬架子坐的竹條斷了,都可以留著。也不用自己瞎捉摸該哪兒哪兒上啥條子,只用等修竹器的一吆喝,全都整舊如新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好奇的細娃娃通常會歪頭觀看,那些修竹器的,怎麼就用一捆竹子、蔑條和工具把我今兒個調皮弄壞的曬衣竹竿兒弄得跟新的一樣?昨天老媽還修理的滿頭大汗,愣是沒有辦法的竹簍子,桌椅板凳,怎麼在他手裡,幾下子就給還原如初了?

/ 涼席 /

現在的涼席,一般都是那種「麻將席」,一來是怕竹子做的席子,老是容易發潮,二來是因為,萬一啥地方的竹子翹起來了,那尖尖的刺扎得人才叫難受呢。

但是咱們老成都,可沒「麻將席」,那時候,人們就喜歡睡竹篾條編織的涼席,覺得貼膚而又愜意,加上時常街上有吆喝著:「補涼席!補涼席!」,所以也不怕它壞,而且用久了的老涼席,被磨得光滑熨帖,最為舒服了。

/ 水桶 /

以前成都沒有自來水,幾乎家家戶戶都得拿著水桶去井裡提水。歷來節約的人家,更是幾十年都不會換一次水桶,世世代代傳承著,先不說它耐用,光是陪伴這么多歲月的痕跡,就讓人捨不得丟棄。

聯想到現在的鍋碗瓢盆,今天的桶已經由木桶到白鐵皮桶、鋁桶、搪瓷桶、塑料桶,都市裡木桶已幾近淘汰。

但同樣便宜的價格可買不到那麼實惠的東西,光是塑料盆子,也經不起時間的敲打,總會在某

況且那時候,總是有許許多多的手藝人,連木桶漏水了,或散架了,都有專業的箍桶匠來醫治,所以斷然不會拿那木塊來當柴燒,或是直接丟棄。木桶用的年代久了,桶的內壁甚至還有一層滑滑的青苔。

/ 打草鞋 /

或許在某些景區,你能看到一些老婆婆。她們在路邊擺上一個小簍子,簍子里裝著打好的草鞋,手裡拿著一個半成品,也不叫誰買,就自顧自的坐著,等待客人主動上門。

老成都時代,買草鞋的繁多。自古糧倉之都的成都,穀草麥草秧草席草甚多,打草鞋,蓋草房、編草帽、捆貨物、編草席的原料是不缺少的。

往往天沒亮,就端著個凳子坐在家裡的小院壩中,男人們出去種田,女人就留在家裡打草鞋。

特別是在鄉場上,人們就地取材,直接就手用草編織鞋子,傳承了許多打草鞋的手藝,甚至開起了專門的鋪子。男士的、女士的、各種碼子,他們心裡都清楚的很。

/ 代客冒飯 /

除開上面的修竹器的,補水桶的,打草鞋的......老成都的服務可謂是細致入微,賣水人、磨刀匠、拾瓦匠,你以為你能想到的就是所有,其實還有很多服務讓人拍手叫好,比如說這個「代客冒飯」。

這可以說是很多成都人都沒聽過的新奇玩意兒。館子不收取任何費用,把顧客帶來的冷飯用湯冒熱,方便他們就餐。若是顧客帶了錢,就買他們幾份小菜來下飯。

這種生意通常是為那些缺乏生計的成都貪民,其中裹藏的人情味才是真正暖人肺腑。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產業,而「代客冒飯」在當今的成都,可是見也見不到,早已銷聲匿跡了。

老成都,老成都,成都的老,穿梭在每個大街小巷的磚瓦中,流淌在每個不復返的江水中,紮根在每個去懷念去探尋的成都人心中。

人們耳熟能詳的,口口相傳的,老則老矣,也承載了時代的新。而這些被遺忘,被顛覆的「老」,變成了歷史中那一歲月真正的「老」,無法被替代的「老」。

有些民俗文化雖會漸漸消失,但是民俗中傳承的人文精神卻不能消失,歷史的老成都人情味不能消失!

我想,也正是這些沒有消失的精神,才讓成都沉澱出厚重的,獨一無二的「蜀都情懷」,才讓一代又一代來到這里的人,被它吸引,在深深紮根。

成都的民俗是成都的「情」

而成都的「情」

就是成都人的歸屬

4、成都民俗文化有哪些?

1、端午的粽子春節包

過年的粽子,多為肉粽子。剛做好的臘肉,是粽子里的明星。將糯米用水泡透,配以煮至即將透心的紅豆和切成顆粒的半肥瘦的臘肉,拌入鹽和花椒面即可。

2、走人戶

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蹄、很多自己捨不得買的禮物、好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2、「人日」草堂祭杜甫

「人日」(正月初七)游草堂的習俗,起源於唐代。」每年的「人日」便成為成都人游覽草堂,緬懷詩聖杜甫的特定日子。

3、正月十五戀人「偷青」

根據成都傳統習俗,小夥子喜歡上了鄰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幾把青菜以表達愛意。而姑娘發現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後,便知道有小夥子戀上了自己,心中便會充滿喜悅和憧憬。

4、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春倌,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演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5、送節禮

漢族交際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

5、成都的習俗有哪些?

1、端午的粽子春節包

過年的粽子,多為肉粽子。剛做好的臘肉,是粽子里的明星。將糯米用水泡透,配以煮至即將透心的紅豆和切成顆粒的半肥瘦的臘肉,拌入鹽和花椒面即可。

2、走人戶

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蹄、很多自己捨不得買的禮物、好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2、「人日」草堂祭杜甫

「人日」(正月初七)游草堂的習俗,起源於唐代。」每年的「人日」便成為成都人游覽草堂,緬懷詩聖杜甫的特定日子。

3、正月十五戀人「偷青」

根據成都傳統習俗,小夥子喜歡上了鄰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幾把青菜以表達愛意。而姑娘發現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後,便知道有小夥子戀上了自己,心中便會充滿喜悅和憧憬。

4、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春倌,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演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5、送節禮

漢族交際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

6、成都過年習俗是什麼?

成都過年習俗是:

1、打陽塵

也稱「除塵」、「掃年」、「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打陽塵」要用兩套行頭。一套是長掃把。當即從山裡砍一根新竹,截為竹竿,剔下竹枝丫,捆札成特長竹掃把,用來掃除較高處的「陽塵」。

從屋樑、椦皮、檁子、瓦面到樓板、樓枕、屋柱、板壁的積塵、蛛網之類,一律掃除干凈。成都俗語「冬天打陽塵,春天不害瘟」說明了它的科學性。在這個期間,萬不可在家煮蛇肉吃。

2、撞新年鍾

吃過團年飯,成都人喜歡扶老攜幼全家出動到大慈寺撞新年鍾、上子時香。除夕夜,大慈寺僧人集聚大雄寶殿,舉行盛大的新春祈福法會,子夜十二點整,隨著數萬市民倒計數的喊聲,由大慈寺方丈親自啟響108響新年祈福鍾。

傳說新舊交替時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間,洪鍾大鳴撞響108下,意味著神秘的老陽之氣從地氣蘊郁的充盈之處喚醒,震徹彌漫整個城市。與撞新年鍾同時的,是上子時香,人們習慣於爭相搶在新年的第一個時辰到廟里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個眷顧。

 

3、正月初一游「喜神方」

喜神即是吉祥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位。成都人認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之城南的武侯祠供奉著蜀地百姓崇拜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英雄人物,這里就成為真正的「喜神方」了。

根據成都民俗,正月初一這天摸到喜神,就能一年鴻運高照、萬事順意。於是每到正月初一一大早,人們便攜家帶口、成群結隊匯集在武侯祠內的「喜神方」,爭相摸喜神、沾喜氣,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萬事如意、家道興隆、財運亨通。

4、「人日」草堂祭杜甫

「人日」(正月初七)游草堂的習俗,起源於唐代。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這一天,詩人高適寫下了《人日寄杜二拾遺》贈送杜甫,詩中說:「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於是,每年的「人日」便成為成都人游覽草堂,緬懷詩聖杜甫的特定日子。

5、正月十五戀人「偷青」

根據傳統的成都過年的習俗,過去,小夥子喜歡上了鄰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幾把青菜以表達愛意。而姑娘發現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後,便知道有小夥子戀上了自己,心中便會充滿喜悅和憧憬。

7、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很多的人都會喜歡在節假日的時候出去遊玩,品味別樣的風景人文,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城市有了不同的文化特色,那麼以下是關於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1

老成都的六大經典民俗:魚市、竹器、涼席、水桶、打草鞋、代客冒飯讓你驚嘆不已,老成都的十大名小吃:陳麻婆豆腐、毛血旺、夫妻肺片、二姐兔丁、老隍城傳統鍋魁、擔擔面、龍抄手、鍾水餃、韓包子、川北涼粉讓你定會贊不絕口,老成都的兒時十大游戲:風車、拍洋畫、騎馬馬尖、摻牛牛、玩黃泥巴、跳房、崩彈子、抓沙包、飛鏢、跳拱讓你返老還童。

魚市:成都不是水城,水產品種甚少。但有錦江和解玉溪,所以老成都人不愁沒有魚吃。泥鰍黃鱔之類絕不像今天這么貴重,一般人都吃得起。鯉魚鯽魚甚多,絲毫不稀罕。

除了走街串巷賣魚的,老成都還有南門大街、湖廣館街的魚市蝦市。拂曉之時,城內城周以捕魚蝦為生的人便擁入魚市蝦市,一天的勞碌便開始了。

但成都人的飲食習慣似乎重豬肉輕魚蝦。且不說一般市民善於在豬肉上變花樣,對魚的烹調相對簡單,就是川菜譜上也是如此。

竹器:竹子是南方的植物,竹器也大多隻能在濕潤的南方使用,到了乾燥的北方就會爆裂散架。

即便是在成都,竹器和任何東西一樣,用久了也會壞。譬如竹椅的靠背坐墊破朽不堪了,竹凳的一隻腿瘸了,筲箕的邊張開了,竹籃烘籠的蔑條掉了,馬架子坐的竹條斷了。可以留著,等修竹器的一吆喝,全都整舊如新。

修竹器的帶著一捆竹子、蔑條和工具四方遊走,不愁找不到生意,因為竹器在成都人的生活里實在是太重要了。從吃飯用的筷子、買菜用的籃子到廚房裡的系列炊具、桌椅板凳、曬衣服的竹竿、出行的箱子竹篼、掃地的掃把,無一不是竹。所以蘇東坡有名言:「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涼席:隨著季節的變換,人們的需求也相應有所不同。冬天的圍爐取暖,夏夜的樹下納涼都極富情調。老成都的夏天,就有許多「出賣清涼」的職業,有的小孩專在茶館理發鋪等公共場所為人搖扇

充當別人的「電風扇」,有賣涼悠悠甜滋滋的冰粉涼水的……那時也有人瞅准了「售後服務」這一行,不過維修的不是家用電器,而是補扇子、補涼席之類。

老成都人睡的涼席是用竹蔑條編成的,人的肌膚緊貼竹子,竟是十二萬分的愜意。摩挲久了的舊涼席,光滑熨貼,最為舒服,所以即使它用壞了,老成都人也捨不得扔,請那帶著蔑條沿街吆喝「補涼席」的重新修好,又可使用,花錢不多,何樂而不為?

水桶:老成都人家家戶戶離不得水桶。那時沒有自來水,得用水桶去井裡提水,到河邊挑水。

老成都人幾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具都是耐用消費品,哪怕是鍋碗瓢盆,筷子刷把,幾十年不換,說不定還是傳家寶。水桶也不例外。

木桶漏水了,或散架了,斷然不會拿那木塊來當柴燒。若是小毛病可以自己動手修理,大毛病就讓專業箍桶匠來醫治。木桶用的年代久了,桶的內壁甚至還有一層滑滑的青苔。今天的桶已經由木桶到白鐵皮桶、鋁桶、搪瓷桶、塑料桶。都市裡木桶已幾近淘汰。

桶的功能已轉變,絕少用來挑水。人們用桶裝洗凈的衣服,用桶裝米,還有用挺漂亮的塑料桶裝垃圾。

打草鞋:鞋只是腳的保護性外套。老成都最便宜的鞋是草鞋。

成都是糧倉,穀草麥草秧草席草甚多,打草鞋,蓋草房、編草帽、捆貨物、編草席的原料是不缺少的。

鄉場上都有打草鞋賣的鋪子,而且許多人家都有打草鞋的技藝。這也算是就地取材了。在埃及也曾發現一隻用紙莎草編織的鞋子,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老成都的草鞋異曲同工。

代客冒飯:老成都服務行業的周到細致頗有人情味,茶館里賣香煙的可以論支賣,賣水人挑的是河心水,碗破了有人補,刀鈍了有人磨,屋漏了有人撿瓦,天冷了有人出賣溫暖,天熱了有人出賣清涼……面館里還有一項便民措施:代客冒飯。

顧客帶碗冷飯,館子里會用面湯將飯冒得熱氣騰騰而不收分文。若是兜里還有幾個小錢,也可以來碗素麵肥腸煮涼粉什麼的做菜。

這種吃法,今天的人可能聞所未聞吧。這類瑣屑的營生之多,也說明老成都有許多缺乏生計的城市貪民。

如今當然沒有這些行業存在的必要了,但那種人情味卻是不該消失的。

記不清這首描寫成都的古詩是出自誰的筆下:成都春色來天地,唐風吹拂浣花溪。浣花閬苑東君住,送仙橋下露凝脂。清水河蟠皆碧樹,百花潭澆萬芳菲。舍北舍南春水秀,萬里吳船掛纜棲。隔岸鸝鶯鳴翠柳,貼水白鷺繞湖飛。劍南燒春八仙醉,薛濤箋寫少陵詩。宮鬢堆鴉秋殿月,芙蓉開爛摩珂池。

飄飄仙樂霓裳媚,青羊宮舊草堂蕤。照眼繁花春復夏,香風吹塌後蜀基。今逢盛世兮民多樂,浣花溪畔我清歌。似感才疏兮意未申,得倩握有生花妙筆之君不吝重度過。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2

節日風俗(四)

春分後的第十五日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節。自古以來,清明節日期間,人們會進行重大的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活動,或郊遊踏青賞春,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在成都,清明節有拜蠶神、逛蠶花會、花會、放水等獨特民俗,既有懷念之情,又有踏青之興。作為一個地道的成都人或是熱愛成都生活的你,知道哪一個呢?

拜蠶神、逛蠶花會

自古以來,成都平原就擁有悠久的蠶桑種植歷史,蜀錦遠近聞名。清明前後,正好也是蠶種孵化的時期,因此在成都舊時,清明節有一種習俗——祭祀蠶神。蠶神俗名馬頭娘,又稱作蠶花娘娘,為四川地區特有的農業神之一。《乘異集》就記載:「蜀中寺觀,多塑女人披馬皮,謂之馬頭娘,以祈蠶事。」

成都舊時,溫江、郫縣、新都、黃龍溪等地,家家養蠶,戶戶栽桑。清明那天,家中人希望蠶寶寶早日長大,便將布滿蠶卵的蠶紙,託人帶到位於新繁縣的馬頭娘娘廟,拜蠶神,希望藉此蠶寶寶能沾一些靈氣。

因此,在馬頭娘娘廟外也興起了舉行蠶花會,每逢此時,蠶花會上人山人海,各項小吃和節目將蠶花會的氣氛推向高潮。此外,會上還會售賣一種叫做《耕織圖》的農業科普類書籍,指導農民何時播種,何時耕地,如何養蠶、栽桑。

青羊宮花會

成都青羊官花會,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的花會都在農歷二月舉行,持續一個多月。此時正是天氣晴朗、春意盎然的季節。

每逢花會期間,遊人如織,人頭攢動,進行商品交流的攤位鱗次櫛比,熱鬧非凡。宋代詩人陸游曾描寫成都的梅花,「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可見當年成都種花風氣之盛。

因清末新政,在四川成立勸業道,時人利用花會,把「振興實業」和「新春遊樂」結合起來,將花會辦成全省性勸業會,即全省商品工藝展銷會。屆時商賈雲集,十分熱鬧。期間,成都各劇團、雜耍班子,地方各小吃店主,以及其他民間藝人不請自來,為花會增添光彩。

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正式舉辦了第一屆花會,以後每年一次,每次1個月至1個半月。成都附近的國營、集體花圃及廣大花農,都將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貴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運到青羊宮,搭棚撐帳,擺攤設點,進行展銷。

1980年起,市政府決定將花會場地定在與青羊宮一牆之隔的「文化公園」。花會期間除傳統內容外,又增加了鳥市、書市、書畫藝術展銷等內容。

「城隍出駕」

「城隍出駕」是大型的城隍神祭祀活動,它在成都及其周邊客家聚居地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不同地區的日期各不相同,比如洛帶鎮為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西河場為三月初五、石板灘則在二月底。

「城隍出駕」的由來,主要是為了祭祀城隍這位陰間的地方官吏。先由地方族長在廟內主持祭典,完畢後將城隍塑像穿上新制的紅袍和官帽,或者用人裝扮

抬坐於八抬大轎之內,前往北門外祭孤。孔武有力的男子則扮雞腳神、陰陽五倡(黑白無常)、吳二爺,跳躍搖擺於城隍轎前後左右。成都人民希望通過這些儀式,達到除災疫、保平安的願望。

清明祭祀

清明期間,除了掃墓祭祖,成都的大姓族群之間還要舉行清明會,即在祠堂中祭奠族中長輩。祠堂可以在選在城中,也可以修建在鄉野之間,根據族中人數,參與清明會的少有幾十人,多有上百人。清明會後,祠堂還會舉辦壩壩宴,宴請前來參加清明會的同宗族人,族人也可趁此機會交流感情。

龍泉驛洛帶鎮寶勝村劉氏宗祠

此外,祭祀愛國英烈也是不可遺忘的。成都烈士陵園、文化公園的十二橋烈士陵園,每年清明前夕,就有市民自發買上黃菊獻於墓前。學校往往也會組織學生前來祭拜,緬懷先烈。

都江堰放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的生命線,因此每年春耕前的放水被當地居民視為神聖的節日。歷史上,每年農歷三月的`清明節都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預祝當年農業豐收。

屆時,地方官員要親自主持放水儀式,當地群眾也自發地組織到二王廟祭拜李冰父子,舉辦二王廟會。近些年,都江堰市政府將民間傳統的清明會改為政府主辦的放水節,由身著古裝的水利官員、儀仗隊伍表演放水節的全過程。還伴有民間歌舞表演,引人人勝。

舌尖上的清明

說到清明節,你知道有哪些清明美食呢?恐怕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青團了,而在成都,它還有個更親切的名字——艾草饃饃。

每逢清明節,家中的大人就會去摘取最新鮮的艾草和青蒿嫩芽,做成外皮深綠的點心。它的餡兒有甜有咸,甜的是紅糖、白糖混合了花生等食材,鹹的則是用切碎的肉丁,加上鹹菜填充而成。

而在民俗專家劉孝昌的記憶中,舊時成都人還會做一樣東西——清明狗兒。清明狗兒和艾草饃饃的用料相差無幾,區別是清明狗兒沒有餡兒。家中老人會將艾草揉進酒米粉中,混合麵粉,捏成狗狗的形狀,放在米飯中一起蒸熟。

除了清明狗兒,在成都周邊,還有一樣吃食也十分有趣,名叫歡喜團。清明前後,一些農民便將它製作出來販賣,材料有點像米花糖,是用爆開的米花,加上紅糖或白糖裹成一個個小團子。

再用菠菜水、紅莧菜等天然的色素染色,做成五彩繽紛的小團子。紅紅綠綠的各色團子,正印了「歡喜團」這個喜慶的名字。遺憾的是現在已經很少看見了。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清明節多元化的祭掃方式也越來越被接受。例如,如今成都許多公墓還能通過微信、視頻直播等方式為遠方不能到場的親友們提供遠程祭掃服務,既方便,又生態。在我看來,掃墓,祭奠最重要的就是心意,只要心意到了,又何必計較方式呢?

同樣,盡管現在清明節的不少習俗已逐漸消失或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成都人民緬懷祖先的心是不變的,它永遠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是每個家族的共同記憶。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3

節日風俗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節日非常看重,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節日。由於各地生活習慣不同,每個地方的習俗也大不相同、各有特色,其中最熱鬧的要數春節了。今天我就帶大家去看看成都人是怎麼過春節的。

「紅蘿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過年」。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成都人從臘月初八開始就做起了各種准備工作,經過多年的傳承,最終演變成了特有的民間習俗。

臘月初八 ,喝臘八粥。

成都人家裡都會准備自製的臘八粥,而寺廟里的僧人,則提前兩天就要忙開了,備好食料,大鐵鍋熬煮,施與百姓。臘八,對成都人有著特別的意義:喝完這碗臘八粥,就開始過年了。

臘月二十三,祭灶神。

這天是成都人的「小年」。老成都人篤信,灶神是上天派到人間掌管善惡之神,到了這天便會上天稟報這家人這年的善惡。「送灶神」就是把舊年貼在牆上的灶神神像取下來焚化

表示灶神已「上天言好事」去了。到除夕前還要「迎灶神」,把新的灶神神像貼在牆上。在崇州、龍泉驛、雙流以及華陽、中和鎮等不少地方,這些習俗保持至今。

臘月二十四,打陽塵。

「打陽塵」有除舊迎新之意。打陽塵用的行頭中,有一套是長掃把,用於掃除較高處的「陽塵」。從屋樑、椦皮、檁子、瓦面到樓板、樓枕、屋柱、板壁的積塵、蛛網之類,一律掃除干凈。成都俗語「冬天打陽塵,春天不害瘟」也證明了它的科學道理。

臘月二十五,買年貨。

過去成都人置辦的年貨中最重要的是置辦新衣和推湯圓粉子。人們要將糯米用冷水泡上三天,用石磨推攆成粉,再用長條凳壓出包湯圓的粉子。如今,成都各大型賣場、會展中心都會舉辦年貨展銷,從各種美食到日用品應有盡有,市民都愛去淘相因。

挑選吉日,殺年豬。

「殺年豬」風俗是成都農村最能體現節日氣氛的習俗之一。年關前夕,農戶們選定吉日殺年豬,然後將豬吹脹,用開水澆燙後颳去毛,洗得白白凈凈,將豬頭正對堂屋門擺放。有的還要在豬頭前供上酒飯,請祖先享用,再開膛破肚將豬肉分割成若干塊。

臘月三十,吃年夜飯。

除夕夜是團圓之夜,人們即便遠在天邊,也要趕回家吃團年飯。成都人傳統的年飯以葷菜為主打,還有各種自製的小吃,粉蒸肉、燒白、臘肉、香腸、燉雞是必上的菜,魚也是必須有的,象徵著年年有餘。

除夕人們還要守歲,既表示對舊歲的留戀,也表示對新年的憧憬。小輩要向長輩行禮辭歲,長輩們就發壓歲錢。民間認為,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年。

正月初一,撞鍾上香。

吃過團年飯,成都人喜歡扶老攜幼到大慈寺撞新年鍾、上子時香。傳說新舊交替時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間,洪鍾大鳴撞響108下,意味著神秘的老陽之氣被喚醒,彌漫整個城市。與撞新年鍾同時進行的,是上子時香。人們爭相搶在新年的第一個時辰到廟里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個眷顧。

正月初一,游喜神方。

正月初一起床後,人們便要和家人穿新衣走「游喜神方」,「喜神」會帶給人們吉利、歡喜、智慧。這是老成都人的一種民俗,已有近兩百年歷史。

正月初二,逛大廟會。

成都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就是逛大廟會。直到今天,武侯祠仍然是廟會最熱鬧的地方。廟會既是宗教儀式,又是集市。川劇絕活和民間藝術都能在廟會上看到,人們還可以品嘗到各種成都名小吃。節日的氣氛,在廟會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正月初三,「走人戶」。

人們帶上禮物開始內親、外親輪流登門拜新年。大家相互問候,交流,共同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

正月初五,接財神。

老成都人在正月初五零時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了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人們滿懷發財的希望,祈求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商店也在初五開門,喜迎財神,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大發。

正月初七,祭杜甫。

「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初七這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日」,老成都人一定會去杜甫草堂,憑吊「詩聖」杜甫。這個習俗從清朝咸豐年間開始,今日愈盛,是成都人特有的傳統民俗。

正月十五,鬧元宵。

這天,成都人都會吃湯圓,寓意團圓美滿。天黑後,人們會去賞彩燈、猜燈謎、看「燒火龍」表演,度過一個難忘的狂歡之夜。至此,成都人的年也就「撒割咯」(方言:結束了)。

8、四川成都民俗文化介紹

四川成都民俗文化介紹

四川成都民俗文化介紹,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 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之一,外地的遊客每次提起四川成都,都會想起熊貓、火鍋、麻將,但這些都只是表面的特色,傳統的民俗風情才是這座城市的靈魂,下面就來看看四川成都民俗文化介紹。

四川成都民俗文化介紹1

四川的幾大文化特色

1.麻將文化:四川人愛打麻將是全國出了名的,作為一名四川人,不會打麻將那是相當遺憾的!人生最快樂逍遙的事莫過於不受世事干擾地打一下午麻將。一個清一色帶一個勾,庫包頭就揣起一兩百了,旁邊觀戰買你馬的心裡也美滋滋的!

2.茶文化:到四川來耍,不來這兒喝茶的話,你就感受不了這里的慢生活!四川人很愛喝茶,尤其是喝壩壩茶,和幾個老表或者鄰居朋友們喝茶擺龍門陣,還有就是鬥地主或者打一下長牌(我們這兒喊kao ker)旁邊都要整一杯茶,這真的巴適得板!

3.火鍋文化:這個火鍋啊,先不說四川人愛吃,就是外地人來這邊耍的或者來四川讀書的一般都愛吃火鍋,真是無辣不歡,無火鍋不四川。據我了解的就是,有幾家火鍋店那是真的味道不錯,每天客人都很多!這里給大家推薦一下小天鵝榮盛和火鍋和那個吳銘火鍋。

4.蜀綉文化:蜀綉,四川省成都市特產,又名「川綉」 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採用蠶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蜀綉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除以古代名家畫作如蘇東坡的怪石叢條、鄭板橋的竹石、陳老蓮的人物等為粉本,又請當時名畫家設計綉稿,由刺綉工藝師加工再創造的一幅佳作。

5.川劇文化: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6.酒文化:當提到四川比較出名的酒的時候,肯定大家都會想到瀘州老窖,宜賓五糧液,豐谷,郎酒歪嘴等。這些酒在過年的時候,經常會在團年飯飯桌上出現!

四川成都民俗文化介紹2

成都傳統文化特色

1、茶文化

成都人尤其愛喝茶,愛泡茶館,

點一杯茶打個盹兒或看閑書,

要麼就湊在一塊兒鬥地主,

這就是我們的茶文化,

而且,很多嗨生意就在茶館談成的!

2、三國文化

「三國文化」覆蓋了全世界,

劉備、關羽、張飛的形象深入人心。

武侯祠、趙雲墓等三國文化,

讓人們了解了中國,了解了成都。

3、熊貓文化

中國國寶大熊貓是四川的符號之一,

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

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

萌寶大熊貓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深受世界各國的喜愛。

4、麻將文化

成都人愛麻將全國第一!對成都人來說,

人生最快意之事莫過不受世事煩擾他打一下午的麻將,連杠三次最後再來一個「杠上花」。

坐飛機聽到一陣麻將聲,就知道到成都了

5、道教文化

道教創教地點在四川成都的鶴鳴山,

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被譽為東方文化的瑰寶。

青城山和青羊宮,成為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線。

6、蜀綉文化

蜀綉又稱川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秀之一。

羊年春晚,蜀綉文化傳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輪美奐的《蜀綉》至今餘音繞梁。

7、川劇文化

川劇,是四川成都文化的一大特色。

川劇最著名的當屬變臉,變臉享譽國內外,

劉德華還專程為學習變臉到成都拜師。

四川成都民俗文化介紹3

成都生活文化

方言

成都話是西南官話極具代表性的口音之一,屬西南官話—川黔片—成渝小片,主要分布於成都市中心城區及青白江、金堂等成都東部地區。全市范圍還存在屬於西南官話—西蜀片—岷赤小片的方言,以及客家話、土湘語等方言。短語/俗語:藏貓兒=捉迷藏、打牙祭=吃肉、打摔手=空著手、吃晌午=吃午飯

節日

成都是座休閑的'城市,這座城市有很多特有的知名的節日和活動。正月十五成都燈會匯聚民間曲藝、雜技、雜技表演以及各種風味小吃,每屆燈會遊人都在百萬人次以上;成都花會始於唐宋,每年農歷二月在青羊宮舉行;武侯大廟會是成都傳統新年中不可或缺的廟會,廟會形式多樣,年初一的游喜神放、三國主題燈會和美食是亮點……

嫁娶

在成都結婚之前一般要兩次正式會面。第一次是認識確定關系(名曰定親),男方需為女方准備討彩頭的見面禮;第二次見面男方要買十個十斤的禮物去女方家拜訪(名曰要人),確定婚期及婚禮規模。成都結婚傳統習俗有傳袋、撒谷豆及掀蓋頭、金盆洗手並祈福、交換信物、拜堂、合酒、花好月圓(切蛋糕)、結發和拋綉球等。

飲食

特殊的平民意識已經成為成都飲食文化的一個代表性特徵,上到富豪官員,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愛吃。成都歷來便有「小吃之都」的美譽,與經典大菜相比,成都各色小吃更能感知濃郁的地方風情與生活真味。成都小吃種類繁多且有明顯的品牌意識,吃麻婆豆腐要吃陳麻婆豆腐,吃兔肉要吃二姐兔丁,而鍾水餃,韓包子,賴湯圓,川北涼粉亦聞名遐邇。

成都特色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已有5000餘年發展歷程,在中國上古三大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與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構成輝煌燦爛的中國文明。巴蜀文化綿長久遠、神秘而燦爛,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釋道,以道,注川人風骨;以儒,舉川人仕進;以釋,去川人彷徨;進退之間,死生契闊。

蜀綉

蜀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多種刺綉的總稱,主要產於成都和綿陽等地。蜀綉、湘綉、蘇綉、粵綉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綉。蜀綉具有形象生動、色彩艷麗、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的特點。蜀綉技藝嚴謹精密,講究施針,針法變化多樣,針腳整齊、摻色輕柔、虛實合度、變化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2006年蜀綉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蜀錦

蜀錦與杭州織錦、南京雲錦、蘇州宋錦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錦。蜀錦大都以經向的彩條作為基礎起彩,並作彩條添花,使其織紋精細、圖案繁華、配色典雅、獨具一格,成為了一種最具地方風格與民族特色的五彩織錦。蜀錦質量堅韌而飽滿,彩紋風格秀美,配色不失典雅而又不落俗套。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瓷胎竹編

瓷胎竹編是成都地區獨特的傳統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葉,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工藝小花瓶以及功夫茶具等小巧玲瓏、便於攜帶的瓷胎竹編產品中外廣受遊客的青睞。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9、成都當地有什麼比較有特色的習俗傳統嗎

1、飲食

川菜,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其特別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成都出產的郫縣豆瓣被譽為「川菜之魂」,是川菜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2、手工藝

蜀綉,又稱「川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刺綉品總稱。產於四川成都、綿陽等地。蜀綉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合稱中國四大名綉。據文獻記載,蜀國最早的君王蠶叢已經懂得養殖桑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綉就已經馳名天下,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

蜀錦,成都所出產的錦類絲織品。蜀錦因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有中國四大名錦之首的美譽。因為漢朝時成都蜀錦織造業便已經十分發達,朝廷在成都設有專管織錦的官員,因此成都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  

3、端午的粽子春節包

過年的粽子,多為肉粽子。剛做好的臘肉,是粽子里的明星。將糯米用水泡透,配以煮至即將透心的紅豆和切成顆粒的半肥瘦的臘肉,拌入鹽和花椒面即可。

4、麻將,國粹,但四川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全民普及。少不入川,四川人懂得生活,平日里湊湊熱鬧聊聊八卦品品清茶,擺上幾桌麻將,四川人將時光消耗在方桌之上卻甚是自得其樂。

(9)成都特有的風俗擴展資料:

1、成都擁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樓、青羊宮、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覺寺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成都也是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擁有大熊貓基地。

2、成都市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5種宗教。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五斗米教於成都大邑鶴鳴山,為中國道教之始。佛教傳入也很早,東漢末即已傳入成都。伊斯蘭教於明代傳入成都,至今也有600多年歷史。  

10、成都習俗

成都的習俗有成都燈會、成都花會、新津龍舟會、天彭牡丹會、都江堰放水節、望叢祠賽歌會、新都桂花會、龍泉桃花會等。成都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十大古都之一,簡稱蓉,又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

成都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四川是中國六大客家人聚居省份之一,主要聚居在成都東山區喝川中的沱江區域,人數約300萬。

川菜是全國四大著名菜系之一,歷經千年,以辣聞名天下,卻不僅僅止於辣。開水白菜、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夫妻肺片、口水雞、魚香肉絲等都是川菜的代表菜品。

蜀錦有中國四大名錦之首的美譽。蜀錦起源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歷史,蜀錦織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明珠。它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川劇劇目繁多,有“四大本頭”、“五袍”、“四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變臉是川劇中最有名的技巧。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