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的風俗
1、清明節氣為什麼要種樹
清明節為什麼要植樹?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為什麼要植樹呢?這是因為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俗語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
植樹的民俗源於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開始在墳頭栽種樹木,不過那時的植樹只是統治者顯示地位的一種標志。而平民百姓是不準立墳和植樹的,因此,墳頭植樹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時期,民間才開始仿照統治者的行為在墳頭植樹,而此時的植樹也只是作為祖墳的一種標志而存在的。
據《禮記》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雲游之前,為了將來能夠確切辨認祖墳,就在其父母的墳頭種植了松柏。但這時的植樹與清明節尚無關聯,而真正將清明與植樹兩者結合到一起的,則要歸功於漢高祖劉邦了。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多年在外征戰,無暇回故鄉,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後才回鄉祭祖,但卻一時找不到父母的墳墓。後在群僚的幫助下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破舊的墓碑,於是便命人修墳立碑,並植以松柏以做標志。
恰巧這天正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劉邦便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此後每逢清明,他都要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後來此習流傳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與植樹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民俗。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與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謂插柳,原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種行為,但在田野踏青和墳塋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將柳枝往墳頭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無意中也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關於清明插柳的來歷,據傳有三種說法。
其一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柳條插進泥土即活,有強大的生命力,插到哪裡,哪裡成蔭。柳樹的生命力特別頑強,插柳插出不少柳樹,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慢慢形成了清明植樹的習俗。
其二是說插柳避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人們認為柳枝有靈性,有「鬼怖木」之稱,在柳條發芽的清明時節插柳可以避邪驅鬼。
清明插柳還有一說,是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的。晉文公再次來到綿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感到十分驚奇。他隨手摺了條柳枝,編成圈戴在頭上,由此眾大臣和民眾紛紛效仿,衍生出寒食節折柳和門前插柳的習俗。
到了唐代,由於清明、寒食兩節相鄰,人們為了祭禮方便,就將兩節合而為一,於是寒食插柳、植柳的風俗便演變為清明插柳與植柳了。此後歷朝歷代,相襲流傳。
從節令上講,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正是北方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季節,非常適合栽種樹木。中國第一個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的人是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勝利後,1915年7月31日,北洋政府根據孫中山的倡議,頒布法令規定清明節為我國的植樹節。
但是在實行過程中,人們發現清明節作為植樹節僅對北方地區適合,對南方來說已經太晚,過了植樹的最佳時機,南方各省請求把植樹節提前。孫中山逝世後,為紀念這位一貫倡導植樹的先驅,將孫中山逝世的日子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2、植樹節的習俗是什麼
1、在古代,有「居之一歲,種之以谷;十歲,樹之以木」的諺語,就是說,如果你在某地僅住三兩年,種種糧食就可以了,如果要長住,那就要考慮種點樹了。當然,這個樹多是指經濟林木,如太史公所說的棗樹、栗樹、橘樹等。
2、《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第三》引《襄陽記》載,吳國丹陽太守李衡,生前種柑橘樹千餘株,臨終前對兒子說,我們家很窮,但我種有千株柑橘樹,就像一千個木奴,不吃你的喝你的穿你的,卻可以替你納稅,補貼你用度。後來,李衡種的柑橘樹長成了,「歲得絹數千匹,家道殷足」。
3、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或靠「惠農政策」引導、鼓勵人民多植樹,一方面能夠加快社會財富的積累,另一方面可以使國家在林木消費上不至匱乏,老百姓也能從種樹中得到實惠。
4、據賈思勰記載,有些地方的人生兒育女了,要給每個嬰兒栽上二十株樹。當然,這也是出於經濟考慮,等孩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樹也成材了,可以做車輪,按一棵樹可做三副車輪,一副值三疋絹計算,二十棵樹共值一百八十疋絹,足夠結婚的費用了。
3、植樹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植樹節風俗習慣:種樹。植樹節適合種的樹——銀杏:銀杏為落葉喬木,5月開花,10月成熟,果實為橙黃色的種實核果。銀杏樹高大挺拔,葉似扇形。
冠大蔭狀,具有降溫作用。葉形古雅,壽命綿長。無病蟲害,不污染環境,樹干光潔,是著名的無公害樹種。銀杏適應性強,對氣候土壤要求都很寬范。抗煙塵、抗火災、抗有毒氣體。是理想的園林綠化、行道樹種。
(3)種樹的風俗擴展資料:
植樹節是按照法律規定宣傳保護樹木,並組織動員群眾積極參加以植樹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共稱為國際植樹節。提倡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4、植樹節的習俗
植樹節是按照法律規定宣傳保護樹木,並組織動員群眾積極參加以植樹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共稱為國際植樹節。
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共稱為國際植樹節。提倡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植樹節是為了保護倡導人民種植樹木,鼓勵人民愛護樹木,提醒人民重視樹木。樹木對於人類的生存,對於地球的生態環境,都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對一棵樹的生態價值進行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累計計算,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
5、植樹節有哪些習俗
種樹、了解樹木的知識、宣傳環保。植樹節這一天是動員群眾參加以植樹造林活動的節日,通過植樹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植樹節
植樹節在每年的3月12日,這一個月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都稱為國際植樹節。
最初的植樹節在每年的清明節。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所以植樹節也是紀念孫中山逝世的節日。
植樹節倡導人民種樹,鼓勵人民愛護樹木,提醒人民重視樹木。樹木對於人類的生存、地球的生態環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6、植樹節的來歷和風俗
植樹節的來歷:解放前,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於北平,1929年移靈柩於南京紫金山,1930年國民黨政府曾定3月12日為植樹節。1979年,在鄧小平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植樹節一般都有種樹的風俗。
植樹節的意義是什麼?
植樹節通過植樹造林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減輕污染的意義。植樹節是按照法律規定宣傳保護樹木,並動員群眾參加以植樹造林為活動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共稱為國際植樹節。提倡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
植樹節是法定節假日嗎?
首先3月12日植樹節不是法定節假日;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規定,植樹節是不放假的。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共稱為國際植樹節。提倡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和對環保的重要性。
7、2021年清明簡介介紹 為什麼要種樹
清明 是我國的傳統節氣之一,而清明也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形成了許多的文化,但很多人並不是很清楚一些知識,那麼2021年清明簡介介紹是什麼呢?清明為什麼要種樹呢?接下去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和分析吧!
2021年清明簡介介紹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 二十四節氣 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 春分 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 傳統節日 ,也是最重要的 祭祀 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的一種活動。 漢族 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清明為什麼要種樹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為什麼要植樹呢?這是因為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俗語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的民俗源於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開始在墳頭栽種樹木,不過那時的植樹只是統治者顯示地位的一種標志。而百姓是不準立墳和植樹的,因此,墳頭植樹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時期,民間才開始仿照統治者的行為在墳頭植樹,而此時的植樹也只是作為祖墳的一種標志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