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風俗娘娘系列圖片

風俗娘娘系列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05 20:15:21

1、關於春節習俗的圖片『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喜慶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2、湛江地區拜月娘的習俗是怎樣的?

拜月爹,拜月娘,人也拜,拜到明年好世界!說普通不那麼押韻,用老家話挺押韻的。意思是一起誠心拜月亮,祈求月亮保佑明年有好的豐收!

拜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2)風俗娘娘系列圖片擴展資料

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

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拜月的起源

拜月習俗興盛於上古之時,源於先民對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周代以後,對日月的隨意性跪拜演變為固定時間場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並成為皇權象徵。

《國語·周語上》記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3、中國12個傳統節日習俗有那些?

1、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2、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3、龍抬頭:
龍抬頭,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4、寒食節:
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
5、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6、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7、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
8、中元節:
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9、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10、重陽節: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11、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 ,日期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古時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12、除夕: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摘自網路)

4、小雪是中國的漢服節,習俗是怎麼來的?

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西歷#1123漢服節#,#1122漢服節#,也叫華服日,華服節,世界漢服節,世界漢服日。每年的廿四節氣之小雪是中國的漢服節,是世界的漢服文化節與漢民族紀念日,是漢民族與全世界的漢服出行日!每當這一天,所有的漢族人,全世界所有熱愛漢文化的華夏兒女,都應當穿上本民族的國服漢服。

西歷1991年的辛未春分,一位十六歲的白裳少年在秦嶺翠華山著雪白龍紋直裾漢服祭天,自此掀開了當代漢服漢文化漢民族文明復興序幕。史稱天始建制。

西歷1991年小雪11月23日,中國漢社在南京紫金山創立,代表了當代中國第一個漢服漢文化漢民族社團組織的創立。

西歷1993年小雪11月22日,漢服王子代表華夏組織在香爐峰著漢服祭祀虞國歷代先祖。

西歷1997年小雪11月22日,作為中華復興與漢族大學的早期機構,英皇文化藝術中心聯盟成立。

西歷1999年小雪11月23日,中華國家民族復興三大宣言完成,開創發起了中華文明復興工程。其中《世界漢民族宣言》包括中國漢服復興運動與漢民族文明拯救復興工程。

西歷2000年小雪11月22日,漢服王子陳朕冰漢服祭祀秦安大地灣女媧廟與天水伏羲廟。

西歷2003年小雪11月23日,漢服復興第一篇倡議書《漢服是未來世界永遠的第一國家民族正統服飾》發表。

西歷2004年小雪11月22日,陳朕冰發表《甲申三百六十年漢服復興宣言書》。漢民族旗幟門戶主站漢網大漢民族論壇創立。

西歷2005年小雪11月22日,上海漢社,南京天女,與中華文明復興工程英盟各部共同成立中華民族社稷宗廟聯盟,建立中華國家民族站,西都熱線,亞洲網,世界網。

西歷2011年小雪11月23日,紀念辛亥百年,第一屆全國漢服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與世界漢服協會,世界漢文化協會,世界漢民族組織,世界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國際合作

組織,與中華文明復興工程各部組織系統共同確定將舜帝太子姚君的太子節誕辰,也是中國漢社的創立紀念日,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西歷11.23或11.22】定為【漢服節】

與【世界漢服日】,第一次以法定形式要求在漢服節的一周內都必須穿漢服,漢服節當天必須穿漢服。

這些偉大的復興歷史時刻,有一個共同的時間叫《小雪》節氣。為了適應西化再來逆轉西化,我們臨時也採用1123這個西歷日期。1123也有取自中華文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後人網上也有以西歷2003年11月22日鄭州某位電力工人著漢服上街新聞為漢服復興起源之一,只是第一次漢服新聞而已,事前事後皆未聞其人,1122不知所雲。此亦西式作法,以此作節非我民族固有傳統,且有對我國服漢服漢文化漢民族的輕薄之嫌,看不見歷史的潮流方向,看不見在此前十多年間都有人一直在為漢服漢文化復興而努力。1122,1123,皆莫不如說是小雪漢服節的感召。漢服為漢民族中華民族極莊重之第一象徵,非承天賦使命何以擔之?漢服復興努力自剃發易服之日始從未停止,即便沒有網路與數碼相機,漢服也必定復興。在這前後,以中國漢社世界漢民族組織為代表的現代第一代漢服復興者前後在二十多省舉辦了上千場漢服漢文化活動喚醒了全世界漢民族的覺醒與奮起,才是漢服漢文化復興廿九年來的真正主架構與靈魂基石。漢服復興廿九年來內斗不斷,也有種種漢奸小人在網上百般造謠誣蔑企圖封殺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的真正開創發起與領軍人,然而無效。天命自有註定,真正的漢民族靈魂一直都在。真正的漢民族王者,漢服再破再舊再差也是王者。

真武祖師真身就是舜帝太子姚君,道教尊號紫微北極真武英皇,司掌水神,史稱商均,誕辰為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三月三日為王母娘娘誕辰,天下群仙俱為祝壽,後世多有誤會訛傳。端午五月五日為黃帝誕辰,小雪十月廿一日為真武誕辰。在此一並糾正。

#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開創發起者漢服王子陳朕冰#,是當代中國漢服復興第一人,被譽為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之父。自西歷1991年辛未春分在秦嶺翠華山終南之巔草甸漢

服祭天天始建制漢服復興,漢服復興漢文化復興距今已第29年。從當初一個人穿漢服,如今已遍地開花席捲世界。漢民族從一件漢服的復興,發展至整體漢民族文明的復興!

漢服復興經歷西歷1991-2001的萌芽孕育期,2001-2011的誕生啟蒙期,2011年後邁入成長發展期。在背後奠定貫穿整個歷史發展主線的靈魂架構,就是作為漢民族使命的承擔者漢民族組織中國漢社與中華文明復興工程總體架構系統。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全民族漢服的節日,漢文化的節日,漢民族的節日,漢服節,就是對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的偉大紀念。

全世界的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皇漢同袍們為了紀念漢服復興這一天,在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西歷11.23或11.22】,都必須穿漢服。全世界數百座城市的漢家兒女們,從城市到山村,都紛紛穿上漢服走上街頭紀念偉大的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這一天被世界漢民族組織各大組織與中華文明復興工程各部共同確定為「漢服出行日」「漢服節」

「華服日」「華服節」「漢服復興紀念日」「漢民族復興紀念日」。

黃帝時代統一制定漢服標准,多為上衣下裳形制。中華民族始祖之堯帝二女舜帝二妃春神愛神娥皇與花神美神女英也是漢服曲裾直裾多種款式的發明制定者,在舜帝太子姚君小雪十月廿一日誕生之時,正值唐虞盛世,上至堯帝王母,下至文武百官天下皆為太子贈送衣服授衣,稱為百家衣。後代演化為朝廷向百官授衣,民間象拜年一樣互相授衣。因此太子節也稱為授衣節。此為漢服節起源之一。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大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 ……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范千載,庶展孝思。」宋代十月習俗:授衣、祭祀和開爐。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 皆服之以謝。 ……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 舊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 祖宗朝,有人自陳,乃賜衣襖。 諸軍將校皆賜錦袍。 "明代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上古以來,常以十月為歲首。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在中原到了農歷十月之後,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為此,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必須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授衣活動。歷代朝廷也在這個時候為文武百官配發新的漢服官袍。婦女們要在這個月將做好的新棉衣與新衣服拿出來,讓兒女丈夫親人們衣服換季。因此孟冬自古有授衣節。十一寒衣節不是漢服節,這一天也是滿清開國剃發易服的國殤族恥鬼節,記載著剃發易服漢服覆屍的漢民族亡國巨痛血淚史,而十月廿一日小雪時節更為符合。上旬之始十月初一寒衣節是為先祖神靈送寒衣,下旬之始十月廿一漢服節是為自己與家人換新衣,也象徵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孝道傳承。此為漢服節起源之二。

小雪作為最主要的廿四節氣之一,是冬季水德的象徵。每年11月22日23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40°時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這個時期天氣逐漸變冷,中原大地平均初雪期基本與小雪節令一致。雖然開始下雪,一般雪量較小,並且夜凍晝化。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濕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也有可能下大雪。「小雪」時值陽歷11月下半月,農歷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漢服王子曰:「小雪時節,孟冬新始。水德斂藏,正當授衣。小雪茫茫,宮城嵯峨,正顯華夏禮儀威嚴,天朝皇家壯麗。小雪霏霏,天地潔美,正彰華夏衣冠聖美,神洲仙境之國。」此為漢服節起源之三。

綜上所述,由當代各項重大漢民族復興歷史事件所決定,由數千年來漢民族歷史文化所形成的十月授衣傳統,制定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為漢服節,上應天意,下符人心,實乃民心所盼,眾望所歸。

上溯明清易代剃發易服三百六十年前,有將近一半的漢族人為保衛漢服漢文化漢民族的血脈與傳統而犧牲殉難。漢服復興,代表了世界最大主體民族漢民族的重生與崛起復興,代表了明清易代之後的漢民族文明再次重生與崛起復興,也是在全世界面前第一次完整的漢服漢文化中華文明的展示。以漢服這一傳承八千年的漢民族最根本鮮明的民族認同標志來歡慶漢民族自己的節日,歷史意義極為重大!伴隨著中國漢社的的創立,漢服漢文化漢民族文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主體架構與系統,我們必將以我們全新正統的漢民族文明體系扭轉五百年來的西化浪潮,以漢化全球化反制西化全球化,重新回歸正統中國與展示全新的漢家天下。

在《漢經》《中華國家民族歷法節慶制度》中已經頒布確定,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是漢民族與中華民族永久的漢服節。就象中國的國服必然是漢服而不是西服,中國的國歷必然是夏歷而不是基督教儒略歷,使用西歷1123或1122都是臨時過渡的,漢民族必然回歸正統中國。漢服節作為漢文化復興的主要象徵,必須使用夏歷才是惟一符合民族道統法統正統的。

今年是夏歷女媧創世七九二八年黃帝開國四七一七年天始建制漢服復興廿九年己亥,紀念翠華山天始建制漢服復興中國漢社創立廿八周年!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漢服國運,漢道永昌!

夏歷七九零零年西歷1991年辛未春分秦嶺翠華山漢服祭天《天始建制圖》.西歷2010年敦煌傅香繪畫。

小雪

三候閉塞而成冬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一候虹藏不見

中國有句俗話說:「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我國地大物博,小雪節氣的飲食習慣在不同地區也有很大的區別。在我國北方,小雪時節要腌雪裡蕻,漬酸菜,過去受條件所限,冬天新鮮蔬菜很少,價格也貴,因此大家習慣於在小雪前後腌菜,冬天就靠著這些腌制食品下飯;而在南方,則有更多的飲食文化,首先就是腌臘肉,有句諺語說道:「冬臘風腌,蓄以御冬」,冬天的天氣乾燥氣溫低,是最適合加工臘肉、香腸等食物,這個時候做好了,等到歡度春節、團圓圍爐時正好可以拿出來全家人享用;在其他地方也有吃糍粑的習俗,古代糍粑作為傳統節氣的祭品,可以用來當成祭祀的供品,人們用煮熟的糯米搗爛製成的,裹上白糖花生粉,是南方地區流行的美食之一;少數民族土家族在小雪前後還有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他們選用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這道美食被稱為「刨湯」。

生活起居

早睡晚起,人們要適當早睡,同時,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衣著,太厚太薄都不好。建議外出時,體質弱的人最好穿高領而且護腰的服裝。

注意腳部的保暖,堅持用熱水泡腳、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以促進血液循環。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做好禦寒保暖,防止感冒的發生。

飲食養生

小雪節氣養生需知:

1、少吃辛辣食物。多飲湯、粥、水,清火溫補。

2、飲食切忌太過燥熱。煎炸、烘烤的食物,以及飯菜中加入太多的辣椒、胡椒等調味料,都會引起燥熱症狀,一定要控制用量。

小雪節氣的民間習俗

1、曬魚干

一般在小雪節氣的時候,台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就會開始曬魚干、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台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台灣有諺語「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指的是在嘉義縣布袋鎮一帶,到了農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2、吃刨湯

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會舉辦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在這個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3、腌臘肉

民間有腌臘肉的習俗:「冬臘風腌,蓄以御冬」。這是因為小雪節氣之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這時候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就可以享受到美味的臘肉啦!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鮮肉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等7—15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

4、吃糍粑

在南方一些地方,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相傳「十月朝,糍粑祿祿燒」,這是說祭祀的時候用糍粑來當供品。糍粑是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製石材凹槽沖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糍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有純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玉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還用黏米與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種木雕模里做的。這種模內刻有圖案花紋,俗稱「脫粑」。糍粑的製作非常費人力,必須要幾個人一起才能製作完成。

上面提到的「十月朝,糍粑碌碌燒」里,「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碌」,是像車轆那樣滾動,意思指用筷子捲起糯米粉團,像車轆那樣前後上下左右,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燒」,即是熱氣騰騰。吃糍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斗(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燒」的農家樂趣。

5、釀新酒

農歷十月上旬釀酒貯存,稱之為十月白,用純白面做酒麴,並用白米、泉水來釀酒的,叫作三白酒。到春月在其中加人少許桃花瓣,又稱之為桃花酒。江山一帶在冬季汲取井水釀酒,藏到來年春天桃花開放時飲,稱之為桃花酒。杭州冬月有民諺道:「遍地徽州,鑽天龍游,紹興人趕在前頭。」就是說徽州人做爆竹,龍遊人做紙馬,而紹興人則以釀酒聞名。孝豐在立冬釀酒,長興在小雪後釀酒,都稱為小雪酒,該酒儲存到第二年,色清味冽。這是因為小雪時,水極其清澈,足以與雪水相媲美。

另外,小雪已是初冬季節,天氣較為寒冷,穿衣保溫非常重要,以防受寒。「小雪」過後,更要注意禦寒養生,提高機體免疫力。專家提醒,初冬養生要外防濕冷,內防燥熱。此時,就應當積極著手預防凍瘡,注意全身及局部保暖,先從薄手套戴起,鞋襪要溫暖寬松。氣溫急劇變化更易帶來血壓波動,要留意心血管等疾病徵兆,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5、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但是現在的七夕節和過去的七夕節差別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過節的習俗方面,現在的七夕節基本上除了名字剩下的全部都和過去不一樣了。

一、過去的七夕節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日期是在農歷的七月初七。

中國人基本上都明白七夕節的意思,牛郎和織女在這一天是要鵲橋相會的,而我們過這個節的意義就在於此。

在傳統習俗當中,七夕節當天還是有很多風俗的,比如祭拜織女乞巧、對著星空祈禱美好姻緣等等。在中國流傳最廣,人們知道最多的應該就是躲在南瓜棚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了。相傳如果你憋住呼吸認真聽,牛郎織女說話的聲音就可以聽到。

其實這些習俗都是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具體含義還是和勞動人民日常生活有關的,不管是乞巧還是祈福,大家都是希望自己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生活可以幸福美滿。

二、現在的七夕節

現在的七夕節已經完全沒有了過去的那些紀念形式,可以說現在的七夕節就是另一個情人節而已,而且現在的人也喜歡把七夕節叫做中國的情人節。

因為牛郎織女的浪漫愛情故事,現在的年輕人把七夕節當成了大型的約會日,情侶之間互送禮物,表達心意等等。這一天就和西方的情人節一樣,玫瑰花的銷量會空前的好。

其實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基本沒人提起七夕節這回事了。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開始抵制那些所謂的「洋節」,而情人節這種專屬於年輕情侶的節日被人用七夕節來代替了。但是結果並不盡如人意,情人節沒有消失,而七夕節也確實火起來了。

這下好了,本來只需要過一個情人節,現在變成了兩個,而且是前半年一個後半年一個,大家挖空心思送禮物的日子越來越多了。

七夕節完全就是按照情人節那樣過的,送禮物送花的形式和情人節一模一樣,反而和它最初的慶祝形式相差甚遠。

七夕節其實就是一個節日而已,不過現在有點兒老瓶裝新酒,完全變了味兒了。不過,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總得找到那麼點兒由頭來快樂一下不是。不管是什麼樣的節日,中國人都能把它們過得符合自己心中的想像,洋節也能徹底中國化了。而中國的傳統節日,那自然也能給它們賦予新意。

6、端午節你的家鄉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你的家鄉有什麼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

6.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荊楚歲時記》:"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從戰國時代開始,端午節至今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先說「端午」這兩個字,「端」是開端、開始,「午」就是炎熱的夏天,午時是11:00-13:00之間,是一天里最盛熱的時候,端午則是一年之中最盛熱時候的開端,也就是盛夏的開端。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也有一說,最初端午是中國人祛病防疫的節日。

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吳伐楚,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夫差不聽。

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