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吃面條風俗

吃面條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05 15:59:06

1、什麼節日吃面條?

年初二吃面條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一轉轉個大元寶,骨碌碌往家跑。」,堪稱天津衛春節食俗獨具地方特色的「三部曲」,且包容著豐富的飲食文化內涵。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中國一神話傳說中象徵夫妻相愛的神名叫「和合二仙」:常畫二像,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取「和諧和好」之意。「荷」與和、合諧音;合子與圓盒之圓同形;二者其形、音、意是何等的相合!由此可見,把合子列入春節期間的食譜,大有象徵闔家團圓、家庭和睦、家人和諧、生活和順的寓意。為了使合子包得圓,周邊齊整,老人們還用碗邊修整一番;合子的餡要裝得足一些,其間包進多少團圓、美滿的良好意願。為使合子「溢美」,周邊還要捏成花邊,可視為麵食的藝術品了。正月初七吃面條
大部分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面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面條。
正月十七吃面條
正月十七是吃面節,吃面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七來臨時,中國人吃面條是一種傳統習俗,為了保自己一年平平安安。
元旦節吃面條
湯餅實際是一種面片湯,將和好的面團托在手裡撕成面片,下鍋煮成。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說的「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條之類的食品。
二月二吃面條
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生日吃面條
面條的形狀最後定格為長條。到宋代,湯餅也改稱為面條(唐時叫「不託」)。面條的這種樣子,使人的聯想「因勢賦形」,把面與生日、壽誕聯系起來。按風俗禮儀,過生日賀誕辰吃長壽面。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面?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說:「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壽』面也。」為什麼面條能作為人長命百歲的象徵?因為面的形狀「長瘦」,諧音「長壽」。面條也就成為討口彩的最佳食品。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武帝時,人們認為壽命長短與人中長短有關,人中長短取決於面孔長短,而面條正暗合「面長」,長壽面由此而來。
夏至日吃面條
夏至過後,進入三伏,山西民間多吃涼面開胃消暑。山西涼面,又叫伏面,古稱「冷陶」,雖非珍饈名點,卻源於上古祀日,反映時令變遷,傳承千年習俗,是一道融入文化遺韻的晉地美食。
清代時「夏至伏面」已發展成為各種花色冷麵。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冷淘面爽口適宜,天下無比。」

2、吃面條的習俗秒懂百科?

面條習俗:順溜,工作生活事業順利。長久,感情,親情長來長往。

3、正月初七有吃面條的習俗嗎?

正月初七是有這個風俗的。

大部分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面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面條。

(3)吃面條風俗擴展資料:

正月初七為人節,源於古代中國神話:盤古開天闢地後,女媧從初一開始,依次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幾經演變,成為吃七樣羮習俗。

正月初七的其他風俗:

1、攤煎餅

中國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2、吃七寶羹

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

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餘之意。

汕頭市區的菜攤,在這一天將7件菜搭配好,論把算錢,不計斤兩,人們樂意接受。農村哪一戶欠一兩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湊成七件,沒人說他是賊。

3、戴人勝

人日節時,中國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

4、夏至為什麼要吃面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可以說,夏至吃面是種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正如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夏至吃面是有說法的,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

人們從夏至開始調整飲食,以熱量低、便於製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面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夏至這天北方各地普遍要吃面條,山東人吃面條要過涼水,俗稱過水面。夏至北方吃打鹵面和炸醬面,南方吃的面條品種就比較多了,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

夏至為什麼要吃面:夏至正值小麥盛產之際,吃面有解饞吃鮮的意思。

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於製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面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在古代的時候,一般到夏至人們都會舉行祭祀儀式,祈求蒼天保佑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此時民間新麥方出,人們以麵食敬神。夏至吃麵食這一食俗也流傳至今。夏季受涼後往往會出現鼻塞惡寒、頭痛身重等症狀,煮一碗熱面,加些蔥白及胡椒,趁熱品嘗,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夏至前後是麥子豐收、新麵粉上市的時候,新鮮麵粉里的營養成分較高。過去,人們在這個時候多吃面,一方面是慶祝豐收,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新麵粉做成口感很好的面條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成分。

5、吃面條有什麼寓意嗎

在中國民間傳統歷來就有生日吃長壽面的習俗,相傳與漢武帝有關,長壽面主料為高筋粉,配以各種調料,代表人們對未來的一種美好願望。






臉即面,"臉長即面長",於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漸漸地,這種做法又演化為生日(節日)吃面條的習慣,稱之為吃"長壽面"。

相傳,漢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術。一天與眾大臣聊天,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時,漢武帝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1寸長,就可活到100歲。"坐在漢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聽後就大笑起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對皇帝無禮。

漢武帝問他笑什麼,東方朔解釋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歲,人中1寸長,彭祖活了800歲,他的人中就長8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 眾人聞之也大笑起來,看來想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個變通的辦法表達一下自己長壽的願望。事實上彭祖壽八百指的是大彭氏這個國家存在了八百餘年,彭祖生於四川彭山,封於徐州彭城,因為彭氏子孫以國為氏。

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但也只是一個滑稽取樂的故事而已。把生日吃面條習俗的由來牽扯到這一故事上,估計是現代人的牽強附會。清代不少學者曾提到這一故事,但沒有一個人說生日吃面條的習俗跟這一故事有關系。

臉即面,那"臉長即面長",於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漸漸地,這種做法又演化為生日(節日)吃面條的習慣,稱之為吃"長壽面"。一般來說,長壽面整碗只有一根面條。吃的時候最好不要弄斷,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過生日最普遍的食俗是吃長壽面,這種習俗移到了唐代。史書記載,唐玄宗移情別寵,想把發妻王皇後廢了,王皇後惴惴不安。有一天,她哭泣著對玄宗說:「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邪?」玄宗未得勢時,曾與王皇後度過一段艱難的日子,艱難到無錢過生日的程度。有一年玄宗生日,王皇後的父親阿忠脫下身上穿的紫色短袖上衣,換了一斗面來,為玄宗做生日面條。這一事例告訴我們,過生日時吃長壽面的習俗在唐代就已經流行起來。

生日吃面條其實也是用長長的面條象徵壽命的綿長,並沒有什麼更深的含義,也不需要傳奇事件的誘發。吃長壽面時還要配上雞蛋,雞蛋能孵出小雞,是生命的象徵,與長長的面條配合起來,蘊涵著人們對長壽的期盼和祝願。有些地方吃雞蛋時,把雞蛋煮熟剝了皮,在臉上滾一滾,然後才吃,這叫「滾運」,象徵著在新的一歲里好運滾滾而來。

由於生日主人要吃長壽面,所以親友們也把長壽面作為生日饋贈的常選禮品。一些富裕人家凡遇親友大壽,則派人送去一大筐壽面。壽面的長度多在三尺以上,一般要湊成雙數。擺放壽面時先要將壽面裝成一圈圈的面束,盤成高高的塔形,給人以高聳的感覺,然後在頂上插上壽字,外面再罩以紅綠縷紙拉花,隱喻做壽者福星高照,壽運綿長。

如今人們過生日時,吃長壽面的現象已不是很普遍了,其地位已被生日蛋糕所取代。

6、過年人們吃面條代表什麼

過年是吃餃子和雞鴨魚肉的日子,故不吃面條。

在過年的傳統飲食中,魚,代表年年有餘;肉,代表有剩餘;餃子形似元寶,有聚財之意;而面條一般是初二時才開始吃的,有「初一餃子初二面」的說法,因此,過年是不吃面條的。

(6)吃面條風俗擴展資料

餃子,諧音是「交子」暗合新年之意,古代時,歷法的演算是按照天乾地支法進行計算的,晚上的23點至第二天的1點為子夜,子夜的12點,

正是子時中間,是新舊兩天的交更時刻。過年的子夜不僅是新舊兩天的交替點,更是新舊兩年的交替點,所以十二點一到,人們便由舊的一年邁進了新的一年,稱之為「更歲交子」,過年吃餃子也是希望來年順遂、好運連連。

7、二月二吃面風俗

 二月二龍抬頭的食俗

農歷二月初二,民間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也稱為「春龍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人們用許多美食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雲布雨,廣灑甘霖。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8、夏至吃面條的說法 夏至吃面條有什麼意義

夏至吃面條的說法
夏至吃面是種風俗,從古至今風靡全國
說到夏至的飲食,離不開面。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可以說,夏至吃面是種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正如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夏至吃面是有說法的,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
人們從夏至開始調整飲食,以熱量低、便於製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面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夏至這天北方各地普遍要吃面條,山東人吃面條要過涼水,俗稱過水面。夏至北方吃打鹵面和炸醬面,南方吃的面條品種就比較多了,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
01
夏至吃面條有什麼意義
最初的起源
在古時候,夏至日當天一定會舉辦祭神祭祀的活動。《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而夏至前後是麥子豐收、新麵粉上市的時候,所以古時候有以麵食敬神,以慶祝豐收,夏至吃麵食這一食俗。
面條的寓意
夏至這天,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在食品中最長的是面條,所以古人選定夏至吃面條,希望把白天吃「短」。夏至民間俗語:「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因此面條就成了古人盛夏的主食,吃到冬至時,白天時間已是最短,於是改吃「最短」的餃子或餛飩,再希望白天變長,久而久之,形成了「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
現實的角度
大家都知道夏至日的來臨,代表著夏天溫度最高的時候馬上到來,從健康的角度看,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腎經,加上小麥里的營養成分較高。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能夠在吃出汗的時候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濕氣和暑氣。此外,夏季受涼後往往會出現鼻塞惡寒、頭痛身重等症狀,煮一碗熱面,加些蔥白及胡椒,趁熱品嘗,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9、什麼節日吃面條

民間諺語說了: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初四吃烙餅炒雞蛋,初五吃餃子捏小人嘴,初六吃合子,初七人日吃壽面。合子夾七合子夾八合子夾九,一直吃到拐彎。

年初二吃面條,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面條。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這種說法解釋為迎女兒回門。
而且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打個鹵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鹵面或者炸醬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
農歷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即「人類的生日」。

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 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 是「人 類的生日」。古人認為正月初七以晴為好,寓意人壽年豐,天下大同。漢時東方朔的《占 書》中就 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的說法。可 見「人日」的說法至少在漢朝時就已流傳了。現在,民間還有人日吃面條的習俗,並把這習俗發展到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農歷正月初七,也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同時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 是「人」日子,要吃面條,保平安,吃面條的用意 是「栓腿」,正月初七是栓小孩腿,十七栓大人腿,二十七栓老人腿,仍然是祈求平安健康的一種願望。
二月二吃面條

在我國農歷二月初二這天,民間傳說,每逢這個時候,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這天又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地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中國的節令活動十分豐富,設計安排相應的吃食。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為的是祈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夏至日吃面條此俗流傳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卻各有說法。

夏至食麵,用面(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可用壽慶吃面討長壽彩頭之俗進行印證。 古書《二十四節氣解》說:「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趙之珩說,我國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夏至食麵,一般指的是面條。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菜熬面、肉絲面、油渣面、三鮮面、片兒川、肉絲炒麵、過橋面及夏季的麻油涼拌面等許多品種。北方則主要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食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這天,除食麵食外,也有的地方食涼粉、涼皮,既防暑又解饞 。
在清代,夏至祭神十分盛行,民間須吃麵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面條也好,南方人吃餛飩也好,都是過節祭神的習俗。

夏至過後,進入三伏,山西民間多吃涼面開胃消暑。山西涼面,又叫伏面,古稱「冷陶」,雖非珍饈名點,卻源於上古祀日,反映時令變遷,傳承千年習俗,是一道融入文化遺韻的晉地美食。

元旦節吃面條

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條之類的食品。
最後,生日吃面條

面條的形狀最後定格為長條。到宋代,湯餅也改稱為面條(唐時叫「不託」)。

面條的這種樣子,使人的聯想「因勢賦形」,把面與生日、壽誕聯系起來。按風俗禮儀,過生日賀誕辰吃長壽面。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面?
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說:「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壽』面也。」
為什麼面條能作為人長命百歲的象徵?因為面的形狀「長瘦」,諧音「長壽」。
面條也就成為討口彩的最佳食品。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武帝時,人們認為壽命長短與人中長短有關,人中長短取決於面孔長短,而面條正暗合「面長」,長壽面由此而來。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