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的風俗
1、建陽有什麼民風民俗
民俗風情表演娛樂
迎神賽會——水吉民俗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農歷正月水吉的迎神賽會為閩省各地少見,不但時間延續長達二十多天,而且規模逐日升級,至正月二十一日夜晚,達萬人空巷程度。此間,不但夜夜有賽事,而且白天也迎神賽會。
初一,從市頭坊永靈庵「石磯靈侯」始,是日上午九時許,由里人青壯年若干,打鑼敲鼓,抬著神靈塑身沿街奔跑,各坊青壯年可以攔路搶奪,得手後可玩可藏,主坊人員需分頭尋找,搶回後繼續比賽,俗稱「樂翁爹」。一直從白天賽至下半夜,至參賽人員筋疲力盡後方休。
初二夜,原安排江西會館「許真君」參賽,因每次都發生斗毆事件,引起公憤而被除名。此後,每年初二夜無賽會。
初三夜,由岐頭坊「文昌帝君」首賽,一直延續到二十一日夜止,共二十個夜晚和四個白天。參加賽會的神靈計有:石磯靈侯、文昌帝君和祖公老佛等七位。次數最多的是「石磯靈侯」,佔去九個晚上和三個白天。賽會最隆重而壯面的是「祖公老佛」,當夜出動的有龍燈五至七條,魚燈二至三群,彩台(俗稱鐵磯,每台上兩個小孩化裝成古代人物,由四人抬著遊街)二十多台,鑼鼓幾十幫,直接參賽者有數百人之多,各鄉來觀燈的可達數千人之眾。至此,水吉正月迎神賽會(俗稱觀燈)才告結束。
據查,水吉迎神賽會始於明代中葉,因集鎮十坊人基本上屬於「十大姓」,而多數姓氏自明代中葉才從外省或本省外地遷入。七種神靈中,「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孥公元帥」是公神;「石磯靈侯」五兄弟世居當地,勢力雄厚。其他均帶宗派和地方派色彩。如「祖公老佛」是周氏開基始祖帶進的,入水吉前的家廟在梨坪擎天岩,由江西入閩。「天上聖母」系「媽祖」的封號,俗稱「媽祖婆婆」歸福州籍(三山會館)和汀州籍(汀州會館)人所供奉,前者在正月十三日參賽,後者於十五日夜出巡。所以在迎神會上比高低,主要是比各自的地位、勢力和財力,使各自的地位和勢力范圍不受動搖和侵犯。該習俗於1950年被廢,大部分廟宇當作他用。
八月廟會——石磯祠慶活動
水吉「石磯祠」,始建於唐末,宋初改為「三侯廟」(俗稱大廟),全廟佔地近萬平方米,內設三殿:正殿供蔣公(俗名蔣源,謂石磯爺,為抗擊黃巢義軍有功而受封);右殿廣惠侯(俗名林必興,以捨生取義得賜);左殿昭衛侯(俗名張暹,以正直無私,濟民利物而封侯,俗稱「閻王」)。相傳八月十一日為封侯立廟日,是日方圓十一坊群眾殺豬宰羊到廟祭祀,儀式隆重。一般年份,供桌都在數十桌之多,供品除全豬全羊外,還有三牲、福果、水果等擺在裝飾好的長條供桌上,每張供桌由四人抬著進廟放在指定的地點。舉行祭祀典禮後,以大鑼、迴避牌、西瓜錘、關刀、大斧等八對組成的儀仗隊為先導,所有供桌隨後,隊伍長達一二百米,極為壯觀,環游三街後回廟,整個祭祀活動才告結束。參加祭祀人們才分散到各設供戶家中就餐。在廟會前夕還從外地請來劇團,從初十夜開台演戲至二十日。
解放後,利用「八月會」期,在八月十一至十三日舉行物資交流會。
猜拳行令——民間飲酒文化
猜拳行令屬當地民間酒文化之一。人們在逢年過節、或辦喜事、親朋好友聚集一堂時,常常以猜拳喝酒取樂。當酒喝到盡興時,發拳聲四起,有兩人對猜,以「劈柴火」(拳拳消)一盤定輸贏,或「搶三碼」三局二勝定輸贏;還有一人「打通關」,力戰群雄,熱鬧非凡。喝起酒來人人都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誰也不肯甘拜下風,如此輪番挑戰,結局常是「下桌必扶醉人歸」。
猜拳是民間一種佐飲助興的游戲,兩人對猜,出掌伸指,猜對雙方出指之和者勝,輸家喝酒。發拳,不單是一、二、三、四、五地猜數字,還帶有一套民間色彩的祝福、吉祥話語。猜拳前,雙方拱手相敬,互請承讓。為使雙方能同時出拳叫響,一般先喊「串咕羞」(方言,近似音指全福壽之意)或來就來呀,好似百米賽跑中的「各就各位……」。發拳猜數開始,空拳(即雙方均未出指)喊「對手」,意在棋逢對手,酒逢知己。還有喊「寶一對」、「對對寶」「寶對」等。有的約定成俗不用空拳,則以空拳起手,先喊「對一手呀」再開始發拳。
(一)喊「一定高升」或「一定發財」恭喜對方步步高升,財源茂盛;也有叫「一見喜」的,象徵著見面歡喜,其樂融融。
(二)喊「兩相好」、「哥倆好」、「兩家喜」、「二同喜」等,寓意皆大歡喜。
(三)喊「三星高照」或「三星照你」等,所謂「三星」,即民間流傳的福星、祿星、壽星。
(四)喊「四季發財」即一年四季,財源滾滾,還有喊「四世同堂」、「四季平安」、「四逢喜」、「四喜」等,所謂「四喜」即民間常說的福、祿、壽、喜。
(五)喊「五經魁首」簡單叫法為「五經魁」、「五魁首」、「五魁」。魁首,猶言頭等人物。明代科舉以五經取士,第一名為五經之魁,與科舉狀元同義。還有一個流行叫法叫「五子登科」。
(六)喊「六連」、「六合手」,古人婚嫁、蓋新房等都要選「良辰吉日」。「六連」指年、月、日干支個字都相連。所謂「六合」即: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戊合,辰與酉合,巳與申合,午與未合,總稱「六合」。猜拳中的「六合」,其意指事事如意,日日皆順,故又有人叫「六六順」或「六六大順」。
(七)喊「乞巧」(諧音七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夜能在銀河相會,舊俗這天夜晚婦女們陳酒脯瓜果於庭院前,用五色線對月穿七孔針,過者為巧。婦女希望乞求織女施巧於己,故稱為「乞巧」。
(八)喊「八仙過海」,「八仙」指民間傳播甚廣的八位道教神仙,即:李鐵拐、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民間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原指神通廣大,事事能成。也有的喊「八匹馬」,古代官位高者乘八匹馬拉的馬車,好不威風。「八匹馬」其意在於對手有高官厚祿之福。
(九)喊「快來到」或「快快來」而不叫「九」,這是因為九添一方為十,中華民族有以十為美,以十方齊全的傳統習俗。佛教中的「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的極樂世界。相比之下,「九」則美中不足(尚缺一),故酒令中「快快來」意為快快補一湊十,成為十全十美。
猜拳中的「十」多叫「全來到」,又叫「滿堂紅」、「滿堂福」、「全家福」等,其意十分清楚。好的酒令聽起來就像唱歌一樣,置身其間,既看到一個鮮活活的生活畫卷,又領略到民間傳統酒文化的濃厚色彩。
彭墩高照——豎起塔燈盼吉祥
彭墩高照,是一種「高照」紙燈,堪稱建陽花燈之王。此燈在間斷失傳了40多個年頭之後,在1988年春節期間,有百餘個單位參加的全縣首屆花燈一條街大展賽期間,以嶄新的風姿,雄偉的氣派展現在建陽人民面前,一時引起了轟動。
「高照」,取吉星高照之意,這種巨型紙燈,由12組燈箱和3組旋轉頂燈相疊而成,形體似塔,高達四層樓房。據道光《建陽縣志》記載,這種燈起源於明代,臻繁於清朝。乾隆年間人雲:「紗燈惟蘇州為最,紙燈甲於天下,則莫如建陽也。」這足見建陽花燈歷史之悠久,工藝之精巧,氣勢之磅礴。由於這種燈製作工藝復雜,耗費大,據老人回憶,建陽僅在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和慶土地改革時搞過「高照」。在大力提倡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建陽縣童游鄉彭墩村的民間老藝人吳桂堂、章希濤帶領6位農友,在村幹部和熱心人的支持下,發動村民,自願捐資3000多元,並四處奔走購買製作材料。他們憑記憶用了兩個多月時間,趕制了這座高達13米,重200公斤,上掛36盞神態各異的花籃子燈裝飾的大「高照」。遊行表演時由24人同步操作,極為壯觀。另外與之相互配合表演的還有16位少女手舉32盞傳統花缽燈載歌載舞,三支古老打擊樂隊和民樂隊共80餘人。
這支象徵著吉祥、太平、富庶的「高照」燈隊的表演把整個春節花燈賽和龍燈賽踩街活動推向了高潮,大飽了群眾的眼福,使羊年春節和元宵群眾文化活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體現了民間藝術活動的魅力。
黃坑燭橋——板凳燈龍映彩虹
黃坑燭橋,也稱作「燭橋龍燈」,它是用燭光燈火連接成的一座燈虹彩橋,長240米。黃坑燭橋起源於宋朝初年。它是嘉禾里(原黃坑地名)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早先,嘉禾里雖然有花燈、龍燈、馬燈、船燈、獅子燈、花鼓燈等各種燈會慶祝春節和元宵,但燭橋燈則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燈,一年之成事,一載康泰,都寄託在燭橋盛會上。
燭橋燈會是全鄉最大的民間藝術活動,每個燈會都有會員百餘人。燭橋以「板」為單位,板長2米,板上各固定3盞燭燈,板底各有一根1.5米的立柱便於操作。每年燭橋盛會時,每個會員都製作一板風格、工藝、尺寸相近的花籃子燈,由4節12組120板組成燭橋,加上龍頭龍尾燈,一共365盞燭橋,象徵著365天都平安祥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燈內點點燭光,連接成一條長虹燭橋,恰似一條特長游龍。隊伍行進時,有兩面大鈸鑼開道,四門禮炮齊鳴,還有數十面彩旗迎風招展,數百上千個大壽桃沿途分發給觀賞者及數百名燭橋操作表演者。倘若是在大操場上表演,數條長龍穿梭表演「萬」「壽」等字樣,更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加之鼓樂喧天,禮炮轟嗚,倍感氣勢宏偉壯觀。
黃坑燭橋曾失傳了數十年。為提倡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文化,黃坑群眾又恢復了這一盛會。1990年元宵節期間,縣文化部門和黃坑鄉政府調動10多部大卡車,把燭橋搬到城裡一展風采,引起轟動。福建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的元宵節晚間新聞播放了這一盛況。
臭豆腐乳的美麗傳說
臭豆腐乳,也稱建陽臭味香。宋代以來,它就成為建陽的八大土特產之一。幾百年間,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它只為正宗的建陽人所擁有。關於臭豆腐乳有一段傳說:從前,有一位賣豆腐的老伯。有一天,老伯的豆腐賣了一天之後,還剩下一小部分沒有賣掉,老伯隨手把豆腐放到缽頭中用稻草虛掩著,丟在一邊。
第二天、第三天……老伯都忘了缽頭中有豆腐。過了些日子,他聞到一股特殊的臭味,原來是缽頭中賣剩的豆腐發出的,他捨不得把臭豆腐丟掉,並把這些臭豆腐進行一番加工。他先試著嘗,結果自己越吃越有味,分給鄉親們吃更是贊不絕口。他想,這臭豆腐聞去極臭,但味道極香,就叫它「臭豆腐乳」吧!
此後,這「臭豆腐乳」的美名也就叫開了,人們也特別喜歡吃它。其實臭豆腐乳的製法要求很嚴格。要先將水豆腐切成拇指般大小後,放到開水中撈過,水滴干再裝到缽頭中,上面用稻草蓋嚴,要保持一定溫度。過10天左右,待一塊塊豆腐由白變灰,身上長滿茸茸的毛後,再拿到太陽下曬,直到豆腐身上的毛脫落了,顏色有點淡紅了,才能放到事先配製好的裝有鹽、家釀紅酒、大蒜芯等十幾種佐料的瓮中浸。
一個月以後,就可取出來吃了。臭豆腐乳味道香,開胃消食,營養價值很高,在眾多的農家自製的食品中,臭豆腐乳是人們普遍歡迎的食品之一。一般家庭,每年都會做幾小缸以備冬天或蔬菜淡季時食用。幾百年來這臭豆腐乳,出自於民間,享自於民間,深受建陽人民的喜愛。
民俗禮儀
喜慶禮儀
一、壽 慶
水吉地區的壽慶均以「十」為大慶,始自「五十歲」為「上壽」,方始慶賀,最為隆重的是六十大慶,謂之「花甲」。少數姓氏對「古稀」(七十大壽)倍加重視,有公產的宗祠,如遇本族老人年屆「七十歲」生日時,要從族產中撥出若干擔稻穀作為該人的生日費用,以表公賀。
壽慶,在貧富之間區別較大,普通人家辦一兩桌酒席已算不錯;窮人則只殺頭把雞鴨一家相聚。而富紳、官僚家庭還藉此機會大發橫財,家設壽堂,張燈結綵,接受祝拜,設宴數十桌之多。民國時期,水吉某縣長做壽,鄉鎮保長聯合鑄了一尊金佛相送。少數富豪做壽亦有沽名釣譽者,在祠堂內設宴,不論貧賤一概宴請,對少年拜壽者還發給賞錢。並派專人站在祠堂門口,攔請過往行人,即使乞討者亦不例外,贈食麵酒。
二、分 娩
新婚添丁為家中大喜,當天或第二天就要向外婆家「報喜」。如為男嬰,則用錫茶壺內裝糯米、龍眼(桂圓)、榛子、花生、瓜子等「五子果」;若是女嬰,則用酒壇裝酒抬到外婆家,謂之「報酒」,故沿途或鄰居見之即知所生男女之別。
(一)三 朝:添丁的第三天,謂之「三朝」,因籍貫不同慶祝有別,有的僅用炒黃豆與酒敬客;有的則用太平面敬點心。
(二)滿 月:名為滿月,實則僅十來天就辦酒席敬客。親朋好友多饋送公雞一隻、蛋、面若干。而外婆家送小外孫(女)穿的衣物,搖籃與為數不少的線面、雞和蛋,謂之「送瓶」。女婿對岳家來的客人,要給每人煮一碗雞腿面當點心,爾後才就午宴。
(三)周 歲:一般人家較簡,設宴一兩桌以招待外婆家與至親好友。富豪與文人墨客則繁,除大辦酒席外,還需用米篩或捧盤,擺上書籍、文房四寶、算盤、帳簿、金銀首飾等物品,讓周歲嬰兒選玩以測其成年後的志向。
三、建 房
(一)擇 基:一般人家多自選宅基地,確定和辦好契約後,選好「黃道吉日」即可動工興建。富家則要請地理先生選「寶地」,定朝向。一切准備就緒後再選「黃道吉日」開工。
(二)開 工:按選好的「黃道吉日」開工時,東家要置「開工酒」,先供當坊「土地」,再宴工匠師傅與幫工親友。
(三)上 梁:乃建屋中的一項重要事件,東家都極為重視。首先是正梁要在上樑的前一天從山上擇好砍回,專人管護,不得讓女人跨過與無關人員動摸。其次是必須在選好的吉辰(多半選在「卯初」時刻)進行;第三是裝飾,正梁中央貼上繪制有「八桂」圖形的紅紙;正柱橫枋上貼有「吉星高照」橫批;中柱貼「立柱喜逢黃道日,上樑巧遇紫微星」對聯。正樑上送時要燃放鞭炮,正位後,木匠師傅即將事先准備好的糍團或包子往下丟,讓人哄搶,以示彩發,晚上設上樑酒待客,以表謝意。
(四)喬 遷:新屋落成,選好「黃道吉日」後才遷入新居,一般都選在吉日早晨「卯時」。全家大小同時離開舊居,離開時要點香燃燭放鞭炮以「謝居」,前往新居時,小孩要每人提一把燃著的火把,兩人抬著用籮筐裝著的「飯甑」與一床糕,並提燈籠或「馬燈」,進入新居後,一把火把放入灶堂,並為灶神燃燭點香焚紙放鞭炮,以示接火種與安神。其餘火把放置大門口,燈籠掛在大門正中,如用馬燈者,則放置案桌上。家主即在廳堂案桌上點燃大紅燭,點上大紅香,然後焚紙鳴炮。至此喬遷儀式全部結束。接著准備午宴款請賓客,有的先遷入數天再宴請賓客。
婚嫁禮儀
舊社會,婚嫁禮俗繁瑣,青年男女婚姻須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多以「門當戶對」為先決條件。一般先由男家委託媒人向女方提婚。經女方查明男方家庭情況,認為條件適合後,再將女兒生辰,所謂年、月、日、時「八字」(又稱「年庚」)送至男方。男方再將雙方「生庚」請算命先生進行推算,如算出「八字沖克」,男方即將「庚貼」退還女方,表示休止議婚;如無相剋沖犯,男方即向女方議婚下聘。
一、訂 婚:
即插記。經選擇吉日,男女雙方家長各辦酒席宴請親友,以示子女婚姻已定。女方為午宴,未婚婿為主賓,余為女方的親友陪席。未婚新郎到各桌向客人敬酒時,被敬者要有紅包作為見面禮(數額不一)。男方為晚宴,未婚媳婦為主賓,禮節與女家同。
二、婚「禮」:
多選擇民間歷書中所定的「黃道吉日」舉行婚禮。婚禮前一天為「定親」日,男方需安排若幹人(一般八至十人)同媒人一起,將活雞、活鵝等酒席物品、紅酒一壇(壇口用書有「雙喜」字樣的紅紙扎口)、新娘餅、衣料、果品扛(長方形立櫃式,有二至三層活動櫃屜):內裝五子果(因時令而定品種)、紅蛋、部分豬蹄和乾菜,上層尚需紙花蓋果,放上寫有「山盟」(內裝茶葉少許)、「海誓」(內裝食鹽少許)兩個長約二十公分,寬十公分的紅紙包,寄寓愛情專一與白頭偕老之意,送往女家。同時送去「小禮」若干(名曰:柯敬、百子、千孫、正典、副典、宣書、試樁、煮湯、掃地、兜鞋、座位、攔門等十幾個小紅包,約一、二百元)和「請舅帖」(四幅折疊長方形狀,豎寫,正面書:「新舅正席」,二面書:「謹擇某年某月某日午刻敬治杯酌,奉攀」,三面書:「台駕光臨,談笑兼伸,姻誼伏冀」,底面書:「屆期早臨,蓬蓽生輝」,「右啟上」,「大英才尊姻舅某先生」,姻愚弟某某某鞠躬「。
三、迎 娶:
男家備彩轎,吹鼓手與媒人前往女家迎接新娘。女家要煮太平面請迎親者吃點心。新娘換洗梳妝後蒙上紅巾,由舅父或長兄抱上轎,意防新娘腳粘走娘家土而把好運帶走。同時,安排若幹人(因妝奩多寡定人數多少)抬嫁妝送親。吉時到,即在祖先牌前燃燭點香,鳴炮送親。此外,女家亦要「小禮」回送男家。「小禮」中與男方相同外,另加試桶、美容、月老、冰人、添丁等五個小包。送親杠上還附吉書有「玉潔」、「冰清」(內裝冰糖少許),「山根」(蕨粉)、「麻林」(芝麻),「豆園」(黃豆)等五個紅紙包(形狀與男方同),意為品德賢淑,男家娶後即可發家添丁子孫滿堂。同時附去「請郎貼」,內容除改動個別字外,與請舅貼基本相同。富戶有以婢女、田地房產契約、金銀首飾陪嫁;中等人家則只陪送少量首飾及被帳衣物箱櫃等;貧窮人家僅陪盆桶、衣箱、鏡台及少量衣物。官僚富紳之家送親隊伍有雙人扛燈籠,雙人吹長號為前導,笙簫鼓樂列隊伴行。
彩轎到達男家,大放喜炮相迎。新娘下轎時,經宣禮官唱念吉祥語後,由伴娘攙扶新娘至廳堂與新郎在堂中雙雙跪拜天地,祖先和祖父母、父母,謂之「拜堂」。爾後新人入新房,新郎新娘飲「交杯酒」。新房中,在新床各處放些糖果花生等,大開房門讓孩童入房哄搶,增添熱鬧氣氛。此時,不論男女老幼均可入新房看新娘,逗新娘,稱「鬧新房」。同時,擇一聰明男童往新馬桶中撒尿(試桶),寓新娘早生貴子之意,被選的男童可從新馬桶中取得一份禮金。新房中點燃的喜燭,照亮通宵,謂之「洞房花燭」,又稱「小登科」。次日,為新婦「廟見日」,晉拜公婆、親屬長輩。受拜者要給「見面禮」。然後,新婦進廚房參拜灶神,謂之「下廚」。婚後三日,新婦偕新婿備禮品返回娘家,參拜岳父母及諸親屬,俗稱「三朝回門」。但於傍晚必須回歸夫家,以示「月不空房」。至此,舊式嫁娶禮儀方告結束。
「五四」運動後,提倡文明結婚,男女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娘新郎胸戴紅花,敦請當地名流人士為證婚人,雙方父母為主婚人,說媒者為介紹人,結婚儀式簡單而隆重。不過當時只在一部分知識界與公務人員中盛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頒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法律保護。父母不得包辦或干涉子女的婚姻,更不能買賣婚姻。男女經過自由戀愛,達到法定婚齡,可到政府領取結婚證。有的參加單位舉辦的集體婚禮;有的出外旅行結婚;有的婚事新辦,不辦酒,僅舉行茶點、發喜糖。在農村尚有少數人在嫁女時索取高額聘禮搞買賣婚姻;有的在操辦婚事講排場存在鋪張浪費現象。
此外,還有一種婚姻是男子到女家結婚,並成為女家的家庭成員。謂之「入贅」即「招駙馬」。女方為獨生女,要招男的入門贍養女方父母,這就是「入贅」。女的夫亡子幼,生活無著須招進男的藉以養活全家,這俗稱「上門」。舊社會,對男到女家就婚,認為很不光彩而被人鄙視。解放後,隨著《婚姻法》的貫徹與計劃生育的實行,此類思想已得到初步的扭轉。
喪葬禮儀
一、喪 儀
無論男女病逝,先停屍中堂一側,後在中堂正中合棺。凡家有喪事外出者,遇有人問起,答曰:家某「過身」或「過後」或「睡覺了」或「老去了」等稱謂。
(一)停 屍:正常情況換完冥衣後只停屍一兩晝夜即合棺,如因遠方子女未趕回或「後頭」未到,只能寄棺(棺蓋不釘死),以便讓子女或「後頭」趕到時見一面後再合棺。
(二)擇 穴:(選墓葬地)多由地理先生,有的地方陰陽先生兼之。富豪之家多半生前均已找到「風水」好的地穴,個別的已修好待用。一般人家多在死後請先生算一家人的生庚和死者死時的時辰,確定埋葬的朝向山地,繼而到確定方向的山地尋找適合的地穴。選定後用羅盤定中軸線並插上竹竿標記,待到確定出殯的前一天,由土公和幫工若幹人前往開穴,同時准備好封穴用的磚石等物。
(三)超 度:(道場,俗稱做功德)設孝堂、掛輓聯、視經濟條件,可繁可簡,延道念經拜仟做法事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最窮的也要做一夜,多的三五夜不等,時間越長花樣越多。最後,還要轉棺串喪,燒紙船等。吊喪期間,有女兒的尚需設祭壇。小輩在早、中、晚、深夜四次哭喪,請死者用飯和安寢。
二、葬 儀
(一)出 殯:時間多選卯時(早上六至七時),起棺前,先由孝男孝女祭奠(拜棺)後跪伏在棺廓兩旁,以示陪奠。然後,親友祭奠,全部結束後起棺。一般人家多為八人抬棺(俗稱「八仙」),葬地較遠(五華里以上)者則要另加四人以備途中輪換(因起棺後不得在途中停歇),富家有十六人至三十二人抬者。一般鳴鑼開道,嗩吶前導(集鎮現今則有洋鼓或哀樂前導),再是輓聯(現代加花圈),接著是棺廓,孝子赤腳草鞋,披麻帶孝,腰系草繩,一手執喪棒,一手扶棺。沿途如遇分岔路,孝子則需趕前至岔路跪伏,謂之不讓走錯路。棺後為女親哭送,再是一般男親友隊列,均頭戴白帽,腰扎白帶。沿途凡遇分岔路需燃放鞭炮,謂之「攔路」,與孝子跪伏同義。送葬隊列,除孝子送至墓地外,其餘只至村口即告結束,並按原路線返回吃喪餐,一般均較豐盛,酒過數巡後,喪家的媳婦要到親屬長輩桌跪拜敬酒,到一般親友桌敬酒,以表示感謝。
(二)入 土:按選好的時辰入土、封穴、上碑、築供台,再點燭上香焚紙鳴炮,至此安葬完畢。孝子要向在場者賞發「福地」吉利錢,俗稱「滿山紅」。
(三)接風水:發完「滿山紅」後,孝子換上干凈衣鞋,點燃火把,提上「銀袋」(紅布縫成四角翹檐小袋,內裝米蛋)和酒瓶(內裝清水)及風燈等,由嗩吶伴奏返回,沿途邊走邊灑滴酒瓶中水直至到家,鳴炮,放置供桌為止,謂之接引德福返家,俗稱「接風水」。
游春戲
流傳於建甌、建陽、松溪、政和一帶的民間小戲。這種戲於每年春節期間演出,因而得名。
游春戲的演員很少,一般二三人就可演出,最多也只需六七人。演出地點大多在農家的小廳堂里,每家演一兩出小戲,短的每出只有幾分鍾到半小時,長得也不過一個多小時。由於過去人口少,村莊小,從晚上到天亮幾乎家家戶戶都能演過,演完不收戲錢,只要東家饋贈年糕、紅桔、爆米花等節日食物,如果是大村子,每家每戶夜間演完後,還要在白天演一出大本的台戲。
游春戲的劇目不多,反映的內容都比較接近農村的現實生活。如有的描寫妻子苦口婆心地規勸丈夫要戒賭禁嫖,刻苦攻讀和辛勤種田的《十勸夫》;有的反映姐妹們元宵結伴看花燈的《鬧花燈》;有的描寫一對戀人依依難舍的《十送歌》等。內容通俗易懂,淺顯流暢,民歌風味很濃。因此,游春戲可以說是散發著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民戲。
鳥步舞
建陽市崇雒鎮一種民間舞蹈。所謂鳥步舞就是舞者雙腳要模仿鳥類跳躍動作,當地人稱為「雀跳」。根據不同的跳法又可分為「高雀跳步」與「矮雀跳步」,分別模仿不同的鳥類。「高雀跳步」每隊四人,上身赤膊,下身短褲,赤足,頭部束一紅布條,雙手持一紅木棒,舞蹈時,四人先站成四角,然後隨鑼鼓點,雙腳前後交叉同時騰跳前進,按太極曲線變換位置,轉回原處為一遍。「矮雀跳步」也是四人一隊,裝束如「高雀跳步」,但兩手分別持「龍角」與「師鈴」,舞蹈時,蹲如戲曲「矮子步」,但是前進時,也要前後腳交替同時起跳。變化位置如「高雀跳步」。這種舞步的名稱是固有的,鄉民們說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年代已說不清楚。舞隊一般由十二人組成(另有四人作為引導、清理跳舞場地)稱為「十二營軍」。鳥步舞多用於祭神求雨時所跳,故又稱為「鳥步求雨舞」。
2、誰知道建甌水源的嫁娶婚禮風俗?
訂婚:
1.雙方父母見面協商訂婚事宜,主要是訂下黃歷和男方的聘禮多少。目前比較大眾化的是10.8萬,但主要視雙方經濟條件而定。所收禮金按經濟條件情況返還,如果女方條件一般如果收88888的話返還給男方38888-58888不等。如果女方條件不錯,就直接收下全部禮金並購置一輛轎車給男方。
2.到訂婚日之前肯定還有大把的時間的,在這段時間里就是要添置兩人訂婚所需要的東西,我們以男方給女方的東西開始。
(1)金飾一套。包括耳環,手鐲,(腳鏈),項鏈,對戒一對,鑽戒一枚(鑽戒現在大概價格買到15000左右就可以了,其實也可以去金器店買裸鑽選擇自己喜歡的式樣打造價格相差很大,大約可以節約35%,註:前提先問過家長,有些家長喜歡買24K的純金覺得可以保值,年輕人就不喜歡了覺得土氣)。
(2)喜糖。包括糖金杏一對。溫州喜糖分大小,所有女方所需要的喜糖全部男方負責包括喜糖內的紅包(目前紅包50-100都有人放,視雙方條件跟喜糖的多少而定)。
(3)手錶。過去為對表,現在鑒於各種電子產品都有手錶的功能,只買一隻給女方也很多。價格視各自對款式的喜好和經濟條件而定,通常為一萬左右。
而女方要購買的東西為:
(1)男方結婚訂婚時所穿的西裝一套,襯衫兩件,領帶兩條,鞋子兩雙(休閑跟皮鞋各一雙)休閑裝兩套,襪子一打,金器:手鏈和項鏈各一條(如果給伴郎的紅包少於580就需要再買條襯衫給伴郎)。(金器這個偶不知道,我那時也沒這么做)
(2)碗碟一套有88件98件108件可以選擇,視情況購買。現在溫州的店主要集中在解放路、飛霞北路(本人是在解放北路鐵井欄對面的一家陶瓷店購買的,質量不錯,以後摔壞了還可以去原店配)。建議多跑幾家,多比較,不然各方開價差別不小。送碗也得挑個日子,溫州人有「穩當」一說,「穩」諧音溫州話的「碗」。現在市場的碗分骨質瓷和陶瓷,建議還是買陶瓷,耐高溫不易裂,而且還不像骨質瓷那樣日子久了容易積污垢。還有就是注意,最好買微波爐適用的,這點日後很實用。
(3)六樣分柑橘,糕點,棗子,桂圓,蓮子,花生。再把男方送的糖金杏回送一隻給男方(六樣在溫州有專門的店可買,省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在西城路的菜市場附近就有一家,專門用臉盆和包裝紙包好,需提早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去預定)。
3.訂婚日:溫州人現在訂婚酒席分兩種,一種是中午女方家擺設酒席宴請男方的父母以及伴郎出席,晚上則由男方回請女方。另一種就是雙方父母加上至親好友一起於某酒店設宴訂婚。一般現在市區選擇後者的比較多,下午男方驅車盛裝至女方家中迎接女方及其父母,並給女方弟弟或者妹妹皮箱錢(皮箱錢所指的就是女方弟弟或者妹妹不讓姐姐出嫁拉著皮箱不肯走,你要給他錢他才肯放人,上輩人這么解釋的,還有就是女方要是獨生子女,就給女方的媽媽)。關於皮箱錢,也有是在結婚日給的。皮箱錢大概在5800-10800不等。到酒店後給雙方父母敬茶,向親朋好友敬酒以見證你們的愛情(反正一個字。喝~~~)
結婚:
1.決定下結婚的日子後就要開始去預定酒店布置酒席了,溫州現在好象要提前一年預定酒席我暈,好日子大家都結婚啊。
然後就要先安個窩了,買房子和裝潢當然是男方負責的,裝潢就起碼要2個月了,一般在訂婚之後開始裝潢。裝潢好後房間內的傢具由男方購買以外其他的所有一切都是由女方負責打扮,所有帶插頭的,裝飾的東西還有廚房的櫥櫃以及床上用品都有女方搞定。
2.拍婚紗照。要挑選好時間,
3月份是拍婚紗照最好的時間,天氣好,風景好。要早點去預定,因為好時間大家都搶著去的。現在溫州的3W、古攝影、時尚春天、中天私人攝影坊(最近剛聽說)都不錯,一改薇薇新娘等千篇一律的風格。最好趁做活動的時候去預定,送的東西多,價格也會相對便宜。拍照時建議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不要輕易聽信化妝師的建議,他們都是帶有利益的,一般沒什麼好推薦。還有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選影樓時弄清楚入冊照片數(一般是50張,有些是40張的就太少了)和每增加一張的單價,這個各個影樓差別還是很大的,高的要50一張,少的30,最後造成總價的差別還是不小的。
3.婚紗。現在很多人都是買婚紗,有時間這也是好的,畢竟去蘇州上海買來的要便宜很多,但要注意一點,蘇州的質量一般都不大好。還有就是去一趟路費開銷也不少,比較一下,租和買到底哪樣合算。租的話溫州現在的幾家店分布是這樣的:像百老匯、嫁衣工坊的一些租金很貴,嫁衣工坊有幾件相當獨特,就是價錢貴,好看晚禮服一般也要三千多,三件加加起來超萬是肯定的。百老匯的一些一件就要上萬。就穿一個晚上,這么貴,錢花得實在太冤枉。感覺柴橋巷有一家夢宮場嫁衣還不錯,價格實惠,東西也比較精.
3.結婚那天敬酒程序自己不必擔心,禮儀公司攝像的人對這些套路一清二楚,他會邊拍邊指導你怎麼敬酒的,只要照著做就好了。
4.女方給男方家人的禮物。
(1)地瓜爺地瓜娘。給地瓜爺和地瓜婆都得買禮物。我當初正值夏天,就給地瓜爺買了件鱷魚的T恤,給地瓜娘買了條項鏈。給地瓜爺地瓜娘都要買一雙鞋子,尤其是地瓜娘,還得在鞋子里放雙襪子,「鞋襪」諧音溫州話的「閑摸」,就是她在閑暇時能夠幫你打理打理家務。
(2)地瓜娘的兄弟姐妹也就是男方的舅舅阿姨。通常是每人買一條被子或被套之類的床上用品,價錢通常在兩三百元。
(3)男方的親兄弟姐妹。有哥哥弟弟的通常是買件襯衫或其他衣服。有姐妹的通常是戒指或是項鏈。還有兄弟姐妹的配偶視同兄弟或姐妹。
5.結婚前幾天的准備。
(1)攝影租車禮花,不過這些到關系不到現在滿大街的禮儀公司有全包的。
(2)司儀。請不請就看個人喜好,總覺得你酒席多的話司儀又搞半天你忙到晚上12點也別想好,你等的了人家也等不了啊。司儀請得好的話還可以,萬一水平太差或其他什麼的,反而會破壞了婚禮氣氛。
(3)預定化妝師。
4.結婚前晚新娘去做個美容去個角質就行了,如果有跟裝妝的話,結婚當日就不用起那麼早了,現在美容師都是直接上門來的9點多起來去做個頭發做指甲然後吃飯,中午這頓後下一頓可是要到第二天的中飯啊,這里要提醒大家還是要吃飽啊,呵呵。。。然後到一點多化妝師到家穿上婚紗,披上披肩,化妝和發型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多。這里要提醒的是,要注意提前電話通知化妝師自己的婚紗是什麼顏色和風格的,這樣便於她會准備相同顏色和風格的頭飾。
男方也是差不多吧,沒女的那麼麻煩,4點鍾的時候新郎和伴郎就要出發到女方家中去接新娘了(現在是越來越早了,因為現在酒店一般有多對新人同時結婚,早到的風水好,為了搶風水,現在新娘都很早到,而不像過去那樣客人等新娘了),到了新娘家後伴娘就會想些花招為難新郎,最後當然也是紅包搞定才開門,(紅包是50塊左右,溫州這邊是九個伴娘,加新娘正好一桌)然後就是九個伴娘加新娘所有的男方親戚隨車一起到新房。這里講下車,溫州這邊是租車,香煙是一定要遞的,否則有些不好的司機就會故意開快開慢,這樣就不成隊行,錄象拍起來就不太好看。然後到新房裡就是敬茶和湯圓排錄象,還有一定記住敬東西時的長輩次序,否則就會被人說閑話了。
接下來就是又一路車開到酒店,然後就是舞獅子,然後給紅包(紅包是1人10塊,總共60)。接下來就是有些伴郎會拿那種噴噴綵帶來狂噴新人和伴娘。建議新娘把頭紗放下來,而伴娘建議准備件有帽子的舊衣服,進去前先把帽子戴好,呵呵。最後一關當然是敬酒,這個是最重要,當然也是因人而異,大家各自發揮,在此也免了,還要注意中間新娘要換婚紗和發型。還要注意下的就是溫州現在是男方送給女方4桌酒席包括紅包,多出來的酒席就是女放自己負責了,而紅包當然是由各自的家長收。
3、福建省建甌市龍村鄉結婚有啥風俗
你好
1、祭祖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出發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
3、燃炮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4、等待新郎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男童侍持茶盤等候新郎,新郎下車後,應賞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5、討喜新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閨中密友要攔住新郎,不準其見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過後才得進入。
6、拜別新人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並由父親蓋上頭紗,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7、出門新娘應由福高德劭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子在結婚當天的地位比誰都大,因此不得與天爭大。
8、禮車在新娘上禮車後,車開動不久,女方家長應將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車後,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以後的一切再也不予過問,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擲扇禮車起動後,新娘應將扇子丟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擲扇後必須哭幾聲,且在禮車之後蓋「竹篩」以象徵繁榮。
10、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樣要一路燃放禮炮。
11、摸橘子迎新車隊到達新郎家時,由一位拿著橘子或蘋果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並贈紅包答禮。這兩個橘子要放到晚上,讓新娘親自剝皮,意謂招來「長壽」。
12、牽新娘新娘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新娘進入大廳。進門時,新人絕不可踩門檻,而應橫跨過去。
滿意請採納
4、建甌春節習俗
1、吃餃子
一般除夕吃肉餡的。大年初一吃素餡的。新年餃子要皮薄、餡多,捏得嚴實回,不能煮爛,葷餃子要答有豬肉、羊肉、牛肉、雞肉的,也有兩種肉拌在一起的鴛鴦餃子,以及百味雜陳的「餃子宴」。
2、壓歲錢
壓歲錢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3、守歲
也有部分地區將通宵守夜(熬年夜)稱為守歲,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
4、放爆竹
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吉祥如意。
5、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5、建甌節日風俗作文怎麼寫1000字
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臟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盡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托和養育之恩。
年節食俗
有的節日與漢族相類似,有些則為本民族所專有,如"了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三(地蠶會節)、四月八(牛王節)、六月六(祭盤古)、吃新節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團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吃"煮雞"等,大都與民族傳說和鄉風教育有關。
6、建甌獨特的春節習俗
建甌春節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從農歷臘月二十日後,家家戶戶都忙於除塵擦洗、春粿蒸糕、置辦年貨。廿四晚,送「灶神公」上天「奏善事」,人們供奉年糕、白粿、豆腐、麥芽糖、糕餅等素食和茶酒。女兒出嫁的第一年,男家向岳家送膀蹄、公雞、魚、年糕等禮品,俗稱「送四色」。岳家向男方送過年「果仔」,另加紅桔、荸薺、紅棗、冰糖、瓜子和花生,寓意「早生貴子」,俗稱「送頭年」。鄉村則單由男家向岳家「送年」。除夕晚,建甌人稱「三十日暝」。家家戶戶都要吃「分歲暝」(年夜飯)。全家團圓就餐,煎糕、炒粿、納底、太平蛋、膀蹄、公雞、魚,一般都不可少。建甌的「分歲暝」,從臘月十六日後就陸續有人設宴請客。當晚,迎接「灶神公」下凡「保平安」。全厝燈火通明,一家大小圍爐守歲,現在多是看電視節目,到子時正(夜十二點)擺香案,舉行「辭歲」儀式,放炮仗「封大門」,全家圍坐在圓桌上吃「歲酒」,表示一年完滿結束。翌日凌晨,要根據《通書》(皇歷)所定時辰,擺香案、放炮仗「開大門」。大門對縫貼對中裁開的「開門大吉」紅紙條,表示新的一年開始,全家吃「湯圓」,祈求一年「圓圓滿滿」,萬事如意。正月初一,「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人們有「正月正頭,凡事討好兆頭」的慣例,見面都要互道吉利的的話。這天不串門,互不幹擾、不動刀、帚,人人穿戴簇新、整齊、有的去神廟「拜佛年」,也有的人家帶同子女上墳、給祖宗「拜冢年」,有的在家裡休息「享清福」。有的到公共場所下棋、打球、遊玩。預兆一年平安、快樂、清靜、無煩。當日飯食簡便,有的吃上年除夕夜煮的「歲飯」剩食,兆為一年慶「有餘」。有的早餐吃素食,有的整天吃素食。所吃菜蔬都取諧音說吉利語。如:吃菠(會買田)、大蒜(會劃算)、芹菜(銀錢滾滾來)等。初二,親朋串門「拜年」、互道「新年順遂」、「恭喜發財」。主人用冰糖、紅棗、糕點、糖果、紅桔、瓜子、香煙招待客人,長輩給小輩一些「墜歲錢」、「果仔包」和甘蔗、紅桔、荸薺。親朋間也有小酌圍爐清談的。初三、初四也可繼續拜年,這都是關系較疏的,對至親、上輩要是初二不上門拜年,就視為失禮。所以,本地有「沒長衫、拜初三;沒像時,拜初四」的說法。初五小元宵,鄉村人稱「小開戒」。晚上「過燈節」,鬧市大街上彩燈高照,各門會場龍燈陸續上街。鄉村農民從初三、四就開始「出行」,帶香燭炮仗到山上砍來兩棵枝葉茂盛的小樹木,用紅紙圈桿,插在大門外,象徵新的一年勞作開始,預兆「勞動大吉,財源茂盛,一年豐收」。
7、全部的建甌風俗
建甌挑幡 建甌挑幡,始於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迎請唐王入閩,招募抗清復明大軍及橫渡海峽收復台灣之時,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當時建甌(舊稱建寧府)城郊大洲的青壯年,大都應征入伍,這年農歷正月二十四日,部分將士平安歸來,大洲百姓歡欣鼓舞,連日備辦酒宴,搭台唱戲,稱作「接龍脈」。而將士們則將帶回的軍旗痛痛快快地盡情揮舞、演練起來,籍此紀念壯烈捐軀的弟兄,此後,年年每逢正月二十四日,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鳴鑼地將旗桿裝點舞動一番,隨著歲月流轉,便逐漸演化成了當今建甌民間特有的挑幡習俗。建甌挑幡,現在主要由手舞東風轉、肩扛南天松、腳踢西方柱、牙咬北海塔、肘擎中軍令、腰撣日月星、鼻托乾坤棒、口挑百戰旗、頭頂一片天等驚險懾人的招式穿梭組合成跌盪起伏的套路。一般先由一人將幡桿扶直,豎立於表演者的足尖之上,隨後,只見表演者屏息運氣,將足跟輕輕一挑,長幡便沉穩地落在其肩上或臂上。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表演者時而肩扛,時而腳踢,時而頭頂,時而牙咬,有時甚至用鼻托。表演至興起時,你爭我奪,幡旋旗飄,卻能保持幡桿巍然不倒。在幡幅呼呼招展,銅鈴悅耳叮當的氛圍中,令人心馳神往,動魄驚心。建甌挑幡,在歷史內涵和幡的形制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要求選用一根10米來長的肥碩壯實的毛竹,削去枝葉,涼干後,外漆朱紅油漆,畫上各種吉祥圖案,桿頂扎著彩燈,彩燈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綵綢製成的六角寶塔,四周綴掛著數只小銅鈴,塔底順桿長懸寶幡一幅,幡幅上還綉著褒頌之詞。1996年4月16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贊譽建甌挑幡為「天下第一,絕無獨有」的絕技,1998年4月8日,建甌挑幡又正式榮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頒發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列入《基尼斯大全》。現今每逢重大節慶和重要活動建甌挑幡隊經常應邀前往外縣外省演出。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浙江電視吉尼斯台、福建電視台、美國斯科拉電視台、台灣「海棠風情」攝制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新華社、美國《僑報》、新加坡《聯合晚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英文版)、《中華老年報》、《中國少年報》、《福建日報》、《中國民俗》、《南京鄉土》、等新聞媒體都做了報道。 金秋時節,福州溫泉公園,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在暖暖的陽光下,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但見一群身著民族服裝的男女老少,在表演精彩的節目。他們有的頭頂長竿,有的肩挑腳踢,有的鼻托牙咬,個個技藝精湛,身手不凡。表演至興時,還你爭我奪一竿,竿旋旗飄,幡幅呼嘯,迎風招展,令人心馳神往,嘆為觀止。尤其是一老者手舞長10米、重20公斤的長竿,上旋下舞,輕松自如。竿懸一面書有"中華一絕,天下第一"的大旗,獵獵飛舞,氣派非凡。在表演間隙時間,筆者訪問了這位老者,方知他是我省有名的建甌民間傳統藝術家--挑幡傳人陳泉成老藝人。 挑幡藝術幾百年前就在建甌民間開始流傳。相傳在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招募抗清復明大軍,橫渡海峽收復台灣。當時建甌城郊大洲村的青壯年,大都紛紛應征入伍。在收復台灣之後,部分將士於農歷正月二十四凱旋,全村男女老幼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家家戶戶設酒宴,村裡還搭台唱戲慶賀。當時,將士們將帶回的軍旗置於長竿之上,盡情揮舞,藉此紀念壯烈捐軀的弟兄。從此以後,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鳴鑼,將旗竿來一番裝點,舞動一番,以表慶祝與紀念之意。隨著歲月流轉,便逐漸淡化成了當今建甌民間特有的挑幡習俗。 建甌挑幡不但有它的歷史內涵,而且在幡的製作工藝上也有獨特的風格。就形制而言,建甌挑幡的幡,要求選用一根約10米長的筆直毛竹,削去枝葉,涼干後,外上朱紅油漆,畫上各種吉祥圖案;竿頂扎著彩燈,彩燈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綵綢製成的六角寶塔,四周綴掛著數只小銅鈴,塔底順桿懸掛綿幡一幅,幡幅上綉有褒頌詞句。據鑒定,最長的幡為10.2米,幡重為20.6公斤。 如今,建甌挑幡在現代挑幡傳人陳老藝人的帶領下,在保留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發揚光大,形成了一套既異彩紛呈又新穎高難的新套路,如:手舞東風轉,肩扛南天松,肘擎中軍令,牙咬北海塔,口挑百戰旗,鼻托乾坤棒,腳踢西方柱等跌宕起伏、穿梭組合而成的多彩多姿的招法。1996年1月,由陳老藝人帶領的挑幡表演隊,參加了上海電視台"天下第一"欄目表演後,被授於"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殊榮,並列入《吉尼斯大全》。 如今,建甌的挑幡藝術已深入城鄉及學校,通過舉辦培訓等方式培養了大批挑幡後人,發展了一支擁有青壯年、老人、女子、少兒挑幡等多種形式的表演隊伍。根植於閩北土地上的這一藝苑奇葩,正在民間土壤里不斷生根發芽,花繁葉茂。 在綠樹翠竹環抱的閩北群山之間,有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地方,她就是被國家林業部授予"中國竹子之鄉"榮譽稱號的福建省建甌市。這里山川膏腴,風光旖旎,林豐葉茂,物產富饒,不僅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而且文化景觀斑斕多姿,根植於閩北山區這塊紅土地上的民間傳統絕活--建甌挑幡,便是其中一簇璀燦奪目的藝術奇葩。 建甌挑幡源於340多年前,據傳當時民族英雄鄭成功迎接明末隆武帝朱聿鍵入閩,一面組織"抗清扶明"大軍,一面厲兵秣馬收復台灣。位於建甌城郊的大洲造船工匠紛紛應征入伍,追隨鄭成功征戰。收復台灣戰役結束後,凱旋返鄉的將士把帶回的戰旗高掛竹竿豎在村頭,以示紀念陣亡的弟兄和表達匡扶明室的抗清決心。正月廿四日這一天,清兵進村砍倒旗桿,撕毀戰旗,但大洲造船工人毫不畏懼,過後又將大旗掛起,並競相擎持,前仆後繼,人倒旗在。在這之後,每逢正月廿四日,大洲百姓都要擂鼓鳴鑼,用大毛竹裝點的旗桿舞動一番。隨著歲月流轉,逐漸演化成"挑幡"活動。祖祖輩輩生活在竹鄉的大洲人把這一天當作過大年,比正月初一還熱鬧,在"挑幡"活動中,人們打著"隆興祖降"橫幅,抒發報國信念和紀念先輩們的英雄壯舉,名曰"接龍脈",意為遠征還鄉的壯士傳宗接代,蔭翳後人。而後又逐漸發展成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踩街活動和三月廿七東岳廟會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如今在建甌,逢年過節或開展重大慶典活動,都要進行挑幡表演。 建甌幡,曾稱"建安幡"、"建州幡"、"建寧幡",簡稱"建幡"。建幡以幡體"長"而"重",挑法"雄"而"剛"見稱,不同於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幡體玲瓏輕短、挑法靈巧柔媚的"中原幡"。1998年建甌製作的一根幡重達20.5公斤,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就形制而言,建幡共有幡箍、幡桿、幡幅、幡頂、幡斗、幡旗六個部分: 幡桿,一般由兩根當年的腰徑如粗瓷大碗般的壯直毛竹組拼而成。因為當年的竹子輕且防腐性能好。削去枝葉與"竹青"表皮,鏤空竹節,晾乾後用火烤直,砂紙磨光,最後刷上油彩。幡桿長度過去一般長達10米左右,現在已發展為各種長短不一適合不同群體玩耍的高度。
幡頂,主體最早為一面旗幟,後演變為用竹片和綵綢製成的3層六角形的小台體,台體四周繪有花鳥禽獸圖樣,頂檐鑲嵌寶石(現改成小彩燈)。現今又增加了圓形狀的幡頂。無論是何形狀的幡頂,現均可折疊收藏,便於外地演出。 幡幅由幾米長的綢或緞縫制而成,沿幡頂垂懸於幡桿。幡幅底部左右兩側縫上帶子,系於幡桿處。在幡幅上可以根據需要張貼不同內容的吉祥標語。
處於建幡最底部的幡箍直接與表演者嘴、腳、手等部位接觸,採用的是柔軟的布料;幡斗位於幡頂的上方,一般為兩個,起裝飾作用;而處於建幡最上端的是幡旗,最先由兩片翅膀狀的紙片構成,後改為長方形旗幟,為了減少阻力,現在更多的是採用三角形的旗幟。 建甌挑幡表演既要力量又需技巧,要求做到剛柔相濟,動靜結合,其主要套路由"手舞東風轉"、"肩扛南天松"、"腳踢西方柱"、"牙咬北海塔"、"肘擎中軍令"、"腰撣日月星"、"口挑百戰旗"、"頭頂一片天"等驚險懾人的招式組合而成。一般先由一人將幡桿扶直,豎立於表演者的足尖之上,隨後,只見表演者屏息運氣,將足跟輕輕一挑,長幡便沉穩地落在其肩上或臂上。接著,伴隨著震天動地的鑼鼓聲,表演者兩手輪番兜耍舞動,一會兒將長幡從右肘拋向左肘,再從左肘抖向右掌,來來回回、輕松自如;一會兒從胸前拋過頭頂,落於後背,一隻手接著,穩穩當當;一會兒表演者頭頂長幡,目視幡頂,腳步隨幡體傾斜角度而微移,自始至終確保長幡立於頭頂欲斜卻不倒。表演者時而肩扛,時而腳踢,時而頭頂,時而牙咬,有時甚至用鼻托。表演至興起時,數十位男女老少齊上陣,你爭我奪,你進我退,你拋我接,只見數十根彩幡同時上下翻飛,左右盤旋,卻能保持長幡巍然不倒。當舞動激烈,長幡旋轉如蓬,風聲呼呼,鈴聲叮當,令人動魄驚心。建甌挑幡因此被人們稱為"華夏絕藝"。 作為閩北山區獨有的民間絕藝,建甌挑幡同其他許多民間藝術一樣,不是某個或幾個藝人的個人所為,而是普通百姓代代相傳的文化財富,是民俗風情和集體智彗的結晶。據現年已60多歲的原建甌造船廠黨支部書記陸欽元介紹, 建甌挑幡,是建甌大洲造船廠工人傳承下來並使之得到弘揚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建甌造船廠的挑幡活動搞得如火如荼,當時已上年紀的廠長鄧潤祥和廠工會主席吳學明,以及陳維瑞等一批老造船工人,年青時就曾受到先輩的熏陶,對挑幡情有獨鍾,且表演技藝已達到相當水平。在他們的影響下,造船廠又有一群十七、八歲的青年男女喜歡上了挑幡,並在廠里組織了建甌有史以來第一支挑幡隊,共有男女老少20多人。到了八十年代,造船廠挑幡隊伍擴大到30多人。進入九十年代後,因建甌造船廠下馬,活躍了20多年的造船廠挑幡隊也隨之解散。後來,這些建甌的新一代挑幡傳人,有的轉入建州技藝團,有的參加老來樂傳藝隊,成了民間文藝社團的挑幡骨幹力量。 據建州技藝團團長萬可均介紹,從造船廠的挑幡鼎盛時期,到後來民間文藝團體的挑幡活動,建甌挑幡經過一個相對低迷時期後,又轉現出一派生機。近幾年來,由於建甌造船廠幾名挑幡骨乾的加入,建州技藝團名聲越來越大,特別是挑幡表演技巧和難度大大增加,過去挑幡只有幾個簡單動作,沒什麼花樣,現在已增加到幾十種,以前表演者只玩幾下幡就倒了,如今可以連續表演幾分鍾,而且在集體表演挑幡時,一人一根幡,不象從前那樣一人表演要好幾人護幡。 挑幡技藝的提高,進一步提高了它的觀賞性。近幾年來,建甌少兒挑幡也應運而生,在建甌芝山中心小學成立了少兒挑幡隊,建甌挑幡不僅有了新一代傳人,而且形成了男女老少齊上陣的強大陣容。 最初,建甌挑幡只限於踩街、廟會、慶典等活動表演,隨意性大,難登大雅之堂。對這一擁有深厚群眾基礎的獨特藝術,如何提升它的藝術魅力引起了有關人士的思考。2000年5月,福建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建甌創作生活基地成立掛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文聯、省民間藝術協會等有關專家多次到建甌指導,建甌市抓住這一大好時機,乘熱打鐵。市面上里撥出專項經費,組織有關人士根據建甌民間特色和鄉土音樂,譜寫出適合於挑幡表演的伴奏音樂,且邀請福建省歌舞團編導將挑幡表演中的所有招式與音樂進行有機組合,經過半年的辛勤排練,終於編排出一套比較完整,適合於舞台表演的挑幡節目《同慶》。 《同慶》這個挑幡節目,以當年大洲百姓歡迎征戰的造船工匠凱旋歸來為歷史背景,通過挑幡藝術生動地再現建甌民俗風情的"歡慶"場面。該節目實際上是對建甌挑幡這門古老民間技藝的一次重新探索和藝術包裝。它除了注重建甌挑幡獨特風格外,還特別注意運用建甌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和鄉土音樂。節目中,男女老少同台表演又各具特點:男子挑幡豪放有力,女子表演柔中帶剛,老人傳藝沉著穩重,少兒登場活潑輕快。節目表演剛柔相濟,聲情並茂。在2001年十月湖北荊門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上,建甌挑幡《同慶》作為福建省選送的參賽節目,以其獨特、新奇、高難、驚險的成功表演,在全國各地30多個參賽節目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金獎,受到人們的高度稱贊。在這屆藝術節開幕式進場、踩街及匯報演出等表演中,建甌挑幡更是贏來如潮的掌聲。 建甌挑幡首次走向全國,就榮獲金獎,這不僅是近幾年來閩北藝術界取得的唯一全國性獎項,也是福建省在全國性藝術比賽中獲得的最高殊榮,它標志著建甌挑幡已實現了由街頭賣藝式的民間絕活,向登上"大雅之堂"的民間藝術精品的飛躍。打這以後,建甌挑幡可謂名聲大振,邀請外出演出的請貼、信函、電話接連而來,挑幡表演的規格及品位也越來越高。近年來,建甌挑幡先後50多次應邀到外地表演。每到一地,每演一場,都以其新奇獨特的魅力給人們留下美好的回味,被譽為"中華一絕",並且通過電視、報紙等新聞媒介名揚四方,聲播港澳台及東南亞。 2003年"五一"期間,在建甌西大街城樓門茶座的一塊場地上,記者現場觀看了幾位挑幡女藝人的排練,她們正准備參加全國女子健身特色項目比賽。5月的閩北山區早晨,雖然還有幾分涼意,但她們個個已是汗流滿面。 女子挑幡既有男子剛勁有力的一面,又具備柔和的特點,剛柔相濟。只見她們用牙齒咬住二、三十斤重的長幡,久立不倒,腳步輕盈,十分嫻熟地表演著各種挑幡套路,其中"女子拜觀音"動作要求難度高,表演時必須具備深厚的功底才行。正在排練的這幾名挑幡女子是目前建甌挑幡女藝人中最好的,她們當中又屬現年已43歲的徐瑞玉最棒,她可連續表演好幾分鍾,花樣多、技藝高,有的動作比男士還挑得好。趁她們練幡的休息間隙,記者采訪了徐瑞玉。 徐瑞玉說:"20多年前,她進廠當工人時才17歲,在父親及造船廠一些老工人的鼓勵支持下,帶頭練習挑幡,從此便喜歡上了這項民間絕活。暑去寒來年復一年,終於練就一身挑幡"功夫"。 鄧麗珍、徐樹琦,也都是建甌第一批參加挑幡活動的女子,都具有20幾年的挑幡生涯。2002年12月,由她們3人組成的建甌女子挑幡隊參加了福建省首屆八閩巾幗健身大賽特色項目的競賽,捧回了"特色獎"獎杯,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當得知全國婦聯和國家體育總局將於2003年聯合舉辦全國女子健身特色項目競賽時,福建省婦聯首推建甌女子挑幡代表福建參加競賽,徐瑞玉、鄧麗珍、徐樹琦和其他3位姐妹接下了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 近年來,建甌挑幡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廣大挑幡藝人的共同努力下,表演技藝越來越高,也更加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歡。
面對建甌挑幡的廣闊前景,挑幡藝人們有著更加具體的夢想,希望獲得中國民間藝術的最高榮譽--"山花獎"。據悉,我國的"山花獎"每5年選評一次,2004年就是"山花獎"比賽舉辦的年頭。對此,建甌這群酷愛挑幡藝術的民間藝人充滿了信心,期待著界時將建甌挑幡刻在"山花獎"的獎杯上,名揚四海,藝傳千秋。
「走米篩背新娘」: 這是迪口鎮獨特的婚嫁習俗,新娘離娘家前換上新婚服裝,坐於閨房床前,腳不沾地,待迎娶時刻,由新娘母舅或中壯年男子背著新娘到廳堂,坐於凳子上,腳下墊一米篩,吃完蛋面,梳裝打扮,然後新娘踩在兩塊米篩上輪流更換腳步,走出家門。然後由母舅或男子背到男方,現時改為背上汽車。意為即出嫁了,也不要把娘土帶走。表示不要回頭,希望婚後如意,不為夫家所棄。 高腳戲:即踩高蹺。按戲文化裝後,演員雙足用布條綁在約一米左右高的腳架上,踩街演唱。表演者人數視劇情需要而定,每人手裡都持有扇子、棍棒、竹錢串等道具。角色、行當與舞台上一樣,但不受舞台空間的限制。
擔花擔:由一對或數對製作的精美的大花籃組成,表演者用一支薄竹扁擔挑在肩上,兩手叉腰,走八字步,互相穿插,交叉進退,顫顫悠悠,配以樂曲,頗具舞蹈韻味。藝人的高超技藝,觀眾常為嘆奇。 大頭寶: 劃旱船: 抬轎子: 舞龍燈:建甌人稱"叉龍燈"。建甌龍燈,龍頭用色紙和絹彩扎,龍身以竹篾為骨架,上面復蓋繪有鱗甲的紗布,內燃油囊,龍尾以一束大鐵樹葉扎在竹篾架上。舞動時燈火四溢,蜿蜒如飛。按顏色分有黃龍、紅龍、青龍。外配一顆紅紗蒙制的滾燈,稱"龍珠"。建甌龍燈,還配一組五盞或九盞用不同顏色紙扎的龍形或魚形大彩燈,俗稱"黃龍五魁",是群眾最喜歡的文化活動。 打獅(舞獅):一般由一對用綵綢、紅黃布扎的獅子,每頭獅子由2人操作,在鑼鼓聲中扭擺跳躍。一個精壯的小夥子武士打扮,頭戴黃布色巾,身穿紅襖,腰扎綉花板帶,足登八耳麻鞋,手舉紅色綉球,東一抖西一晃,逗引獅子東撲西顛,技藝十分精彩。 裝春台:在一座大平台上,依靠鐵架造型,將一對男女幼童巧妙地化裝安置在鐵架的座椅上。外表看來一個人似乎是站在另一個人手持的道具上。造型精巧,令人嘆奇。踩街時由壯漢數人抬著平台緩行。常見造型故事有《許仙與白娘子》等。
生活習俗 飲 食 建甌的風味小吃豐富多彩。它講究配料,考究時令,深受往來賓客的喜愛,小吃扁食(餛飩)以敲打豬後腿瘦肉為餡,鮮甜香脆;秋冬板鴨以不油不膩著稱,不僅當地人送人情、辦酒席和家庭食用必備,而且深受外客歡迎;豆漿粉條,經濟方便,富有營養,是傳統早點,深受喜愛;冬季冬筍炒底,鮮甜嫩,堪稱名菜;建甌光餅,配料和製作工藝講究,松軟香酥;近年魚丸也成為通常點心應市;東游一帶的「夾韃仔」,用熟芋拌出粉,研壓成皮子,用扁食餡包成雞抓形,煮法與扁食相同,家家會做,特有風味。
納底、太平蛋、榛子燜豬排,蒜頭燜鱔等,也是建甌的特色菜餚;簡便調節生活的,多有粉、面、薄餅、磨粿包、鼎邊粿等。 產婦「做月」,大量用家釀紅酒,土雞、雞蛋、豬尾骨。日進五餐,多以蛋肉酒、粉干為點心。 賓客光臨,主人必倒茶敬煙。對初會的客人,農村人多用冰糖茶、燉甜蛋招待,城裡人買一碗扁食作點心招待。
8、福建省建甌市風俗典故
「弓魚」——建甌民間獨特的生產風俗
當地魚農將剛捕獲的塘魚,當場用草繩一內端穿過魚鼻扎牢,另容一端綁扎在魚肛門下,而後放入魚渚或水碓活永中吐污吸新。
過一、二小時後,再在魚的肛門上部用草繩綁牢,把魚彎成弓形,讓魚體保留少許水份,這就是當地魚農獨特的「弓魚」,也稱「弓水魚」生產技術。
經過上述「弓魚」處理過的塘魚,一般冬天能存活四、五天,夏天能存活一、二天,且能去除魚肉中的污泥味。
此外,由於有草繩綁扎,一則利於魚農運送,避免途中損傷;二則利於顧客提拎,故運、售、存、食皆便,從而成為地方一絕。
9、福建省建甌市,有沒有些結婚時對伴娘不太好的風俗?
建甌是個文明城市,沒有不良風俗,請放心。
10、有關建甌風俗的故事
建甌:弓魚的故事
「弓魚」不是魚名,而是塘魚抓上來以後,綁魚的一種技術。經過這種技術處理的魚離開水還能活好長時間。建甌市場上賣的塘魚都是弓過的魚,特別新鮮,是建甌地方一絕。弓魚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距今一百多年前,建甌鍾樓附近有一位名叫王創仔的漁民,專*養魚為主。王創仔養魚技術特別好內又勤快,日子過得也還安逸。就是有件事不痛快。什麼事呢?原來世上百味都要新鮮的才好吃,吃魚更是這樣,只有活魚下廚,味道才鮮,魚一死,就有腥 味道,塘泥味,不好吃了。可是塘魚又非常嬌氣,一出水就要死,你想,王創仔這樣一個養魚能手,喂養出活蹦亂跳的鮮魚,可一上市都死了,賣給人的都是有腥味,臭泥味的死魚,他心裡能痛快嗎?
卻說有一天,王創仔割了一擔魚草,挑到塘邊喂魚。這時候,他那八歲的幾子小燕蹦蹦跳跳地跑過來跟他說:「爹,外公來了。」王創仔說:「來就來了唄。我喂完魚就回家。」小燕說:「娘讓你抓尾魚回家哩。『」曉得曉得。「
王創仔下魚塘抓了一尾魚,正要遞給小燕子。小燕子卻又蹦蹦跳跳地跑了。王創仔笑了笑,看看身邊沒帶裝魚的魚簍,就順手從路邊草叢里拔了把枯草,搓成一截草繩,把魚綁了起來。擱進魚塘邊的小溪里。
小燕在附近玩了一圈又回到塘邊,王創仔就讓小燕把用繩綁過的魚帶回家。小燕說:」爹真好,這魚用草繩一綁,我好拿多了。「
王創仔在外邊忙了半天回家,一家人早已上桌吃飯了。小燕外公不絕口的誇今天的魚很鮮。王創仔吃了一口,咦,真怪,真比往日帶回家的魚新鮮多了。這時候,小燕的娘開口了,她說:」今天的魚是活魚哩。「創子問:「今天小燕提回家的魚會活?」「是哩,我提上案板,解開草繩,那魚還蹦下地哩。」
「怪不得今天的魚這么鮮,也不臭塘泥味道。」小燕外公說。
王創仔心裡卻好象悟出了什麼。
這以後,王創仔每逢抓魚回家,總是搓一根草繩先把魚綁起來。可是,有時候魚會活,有時候魚也會死,有時候活魚上桌不會臭塘泥味,有時又照樣會臭塘泥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王創仔慢慢琢琢磨磨,終於給他摸索出規律來了,原來綁魚有方法,那草繩要在魚肛門前綁緊,綁緊後還要拉過一截繩頭來串在魚嘴上,把魚彎成一張弓樣。同時,綁過的魚還要頭朝上放在小溪里沖小,沖過水的魚不會臭塘泥味。王創仔就把這樣處理過的魚叫「弓魚」。
一眨眼到了年底,王創仔魚塘養的魚好賣了,他就把魚都「弓」過上市。這弓魚味道特別好,人都爭著買。
有一天,王創仔正在賣魚,突然魚攤前出現了一個身穿長衫馬褂的光頭。王創仔不認得這個光頭惡霸。光頭未等王創仔開口,就說:「你在這里賣魚,規矩錢交了沒有?」「什麼規矩錢?」王創仔被問呆了。光頭說:「你也不打聽打聽。「王創仔說:」我賣魚又沒犯法,交什麼規矩錢?「光頭說:」好吧,你不懂規矩,咱們公堂上見。「
那光頭把王創仔告上了官府。告王創仔什麼呢?告的就是王創仔的「弓魚。」原業王創仔弓魚的時候,魚頭朝上沖水,就有不少水要灌進魚肚子實際上,也就是這些水灌進魚肚子才能洗去腥味、泥味,並且保住魚活。但光頭卻告狀說王創仔唯利是圖,竽肚子灌水賣,是個*商。那官府不問青紅皂白,把王創仔打了五十大板,趕出衙門。
王創仔弓魚被衙門治罪,消息一陣風地傳了出去。那原先買過王創仔弓魚的人知道弓魚的好處,都為王創仔打抱不平。他們一傳十、十傳百都誇弓魚的好處,非弓過的魚不買,這樣,不少養魚的人都向王創仔學會了弓魚。市面上賣的弓魚漸漸多了。
卻說那光頭敲詐王創仔不成,害王創仔被打了五十大楹,心裡洋洋自得。他又想以做五十大壽為名,辦十幾桌酒,再敲詐鄰居街坊,要鄰居們送禮。這一天他上街買魚辦酒,賣魚的人都知道他為弓魚的事告過王創仔都不敢賣弓魚只把死魚賣給光頭。那光頭辦酒,只好把死魚煮上桌。那些鄰居本來就恨光頭,看到死魚上桌,嘗嘗味道不對,就故意大叫大嚷:「臭魚臭魚!」「臭腥魚!」「臭泥味,吃不得啦。「」死魚吃了壞肚子啦。「」退席退席!「大家邊叫邊走,一窩蜂退了席,把送禮的東西也拿回家了。光頭敲詐不成,還賠了辦酒席的錢。從那以後,弓魚的名聲更響了,一直傳到今天,建甌市面的塘魚,還是弓魚呢。
講述、記錄:葉夏漢 男 53歲 大專文化
芝城鎮政府幹部
採集時間:1987年10月於芝城
流傳地區:建甌縣城區及城郊一帶
建甌:水南塔的傳說
相傳,唐朝開初,京城裡有位道行高深的和尚,法名叫善見。他經常出門雲游四海,有一天來至建甌獅山頂上,看見這里山青水秀,風光明媚,心裡非常中意,就選定這里搭了個茅草棚住了下來,整天打禪念經。
有一天清早,善見和尚下山挑水,不在意腳下踢到一個東西,他撿起來一看,原來是個拳頭大小的瓦缽。瓦缽雖然粘滿泥土,卻是完整無缺,善見就把它帶回茅棚,打算用來裝水喝。他將瓦缽洗凈後,舀了半缽清水來喝,可是,「咕嚕咕嚕」喝了老半天,肚子都喝漲了,還沒喝光缽里的水。善見大吃一驚,這是怎麼回事?他抓了一把米扔進缽里,不一會兒,缽里就盛滿了米,倒都倒不完。「啊,原來這是一隻寶缽呀!」善見和尚高興地叫起來。他摸了摸身上的口袋,就把公有的一枚銅錢扔進缽里,寶缽里就生出許多許多的錢來;善見和尚用這許多許多的錢,在獅山下蓋了座大廟,這就是光孝寺。
光孝寺蓋好後,善見收了幾個小和尚當徒弟,廟里的香火慢慢地興旺起來,善見的名聲也漸漸地傳開了。不知怎麼弄的,寶缽的消息走漏了出去。許多窮苦人慕名愛寶,紛紛跑來光孝寺出家,連附近寺廟的各尚也都跑來了。一時,光孝寺人來人往,燒香拜佛,敲鍾念經,好不熱鬧。
善見和尚看到寺廟與日興盛,心中自然說不出有多高興!一天他走到收藏寶缽的地方一看,啊!他幾乎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那寶缽原來只有拳頭大小,現在怎麼竟有海碗那樣大了叫縱隊定住眼睛再仔細看看,沒錯,就是這只缽吧!又過了幾天,隨著寺里和尚人數的增加,寶缽也天天在變大,逐漸地變成有一口缸那樣大了。善見和尚看到這種情況,心裡不安,趕緊合掌打坐,閉目默算該怎麼才好,想來想去一時也找不出什麼緣故來。他總覺得事有點不妙,不管三七二十一,還是先打只金鍾把寶缽扣住,免得它再繼續漲大為好。
那裡曉得,金鍾也扣不住寶缽。只要寺廟里和尚增加,寶缽就一定要漲大;寶缽越漲大,跑來光孝寺當和尚的就越多,最後,建甌地界內三百多座廟的和尚差不多都跑光了。善見和尚到這時恍然大悟:「嗨,這么多和尚跑來,原來都是想依賴這寶缽混日子啊,哪裡還有誠心念經參佛啦?阿彌陀佛,罪過,罪過!這寶缽看來是個禍寶啊!……嗯,我就這么辦!」
善見打定主意,待到夜深人靜之時,他悄悄地將寶缽從金鍾里搬了出來,推到溪旁邊,「卟咚」一聲,把寶缽滾進了深潭裡。他幹完這件事,鬆了一口氣,就往回走。沒走幾步,一拍大腿,禁不住叫出聲來:「哎呀不好!寶缽雖然已經扔進深潭裡,可是保不住它不再漲大擾亂人心,。嗯,還得想辦法將它永遠鎮住!」他三步並作兩步跑回寺廟里,跳上金鍾,大聲喊道:「大、大、大!」隨著他的喊聲,金鍾一聲一下在大了起來,最後,竟呼了一聲飛上了獅山頂。善見和尚也牢牢地騎在金鍾上跟著飛了上去他兩眼還緊緊地盯著深潭裡的寶缽不放。就這樣,金鍾就化作一座寶塔,善見和尚也變成了盤繞在塔頂的護塔龍,永遠鎮住了瓦缽。這就是水南塔的由來,所以,水南塔也叫做善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