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節的風俗人情
1、回族過年風俗有哪些
回族過年風俗有開齋節、掃塵、吃餃子、請阿訇、吃小米蒸飯和燉合菜、蒸包子等。開齋節: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其他民族稱其為「回民過年」,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掃塵:掃塵是打掃家裡的塵土,選個晴好的天氣,把家裡的每個角落都打掃一遍。吃餃子: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回族過年風俗有開齋節、掃塵、吃餃子、請阿訇、吃小米蒸飯和燉合菜、蒸包子等。
1、開齋節: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其他民族稱其為「回民過年」,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
2、掃塵:掃塵是打掃家裡的塵土,選個晴好的天氣,把家裡的每個角落都打掃一遍。
3、吃餃子: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4、請阿訇:回民大年三十不貼春聯,除夕夜也不放鞭炮,請阿訇則是大多數家庭必做的事情,由於一個村裡只有一所清真寺和一個阿訇,很多人會選擇把請阿訇的事情放到年後。
5、吃小米蒸飯和燉合菜:回族人正月初一的早晨吃小米蒸飯米飯和燉合菜,所謂的燉合菜就是將前一日燉好的牛肉,再加上白菜、粉條、木耳等放入鍋中燉熟,有點類似於東北的酸菜燉粉條。
6、蒸包子:大年初一的中午蒸包子,一般有肉餡和素餡兩種,晚上要吃面條或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2、回民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1、飲食
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
2、衣著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3、婚禮
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比較一致的程序是請媒人提親、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親)、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
(2)回族節的風俗人情擴展資料: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回」最初為他稱,後來才演變為自稱。「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指唐代以來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蔥嶺以西部分地區)一帶的「回紇」人(「回鶻」人)。
「回回」可能是「回紇」、「回鶻」的音轉或俗寫。南宋時,「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紇」、「回鶻」外,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一些民族,這都和現在所說的「回回民族」不同。
十三世紀初葉,蒙古軍隊西征期間,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斷地被簽發或自動遷徙到我國來。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國各地。他們被稱作「回回人」,是當時「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後來他們也就以「回回」自稱了。
3、回族的風俗是什麼?
回族在飲食習慣、服飾裝飾、誕生命名、成年儀式、婚姻和喪葬、節日等習俗上,都有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
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
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的顏色。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回回帽」或「禮拜帽」。
回族嬰兒誕生的當天或三天之內,必須請一位阿訇給嬰兒舉行命名禮,即起經命,也叫回回名。
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回族有習武之俗,許多清真寺還設立習武場,有的阿訇本身就文武雙全,除了講經上課外,還自任武術教練,幫助、指導滿拉習武。
回族人日常生活中,履行念、禮、齋、課、朝等五功是信仰的基本功修。
4、回族的傳統節日 回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導讀:在中多個少數民族中,對回族的印象還是很深的,回族的服飾和食物有一定了解,關於回族的傳統節日也略知一二,那麼回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回族節日和風俗習慣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來看看吧。
回族的傳統節日
開齋節
在伊斯蘭教歷的九月舉行。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這天,男性穆斯林凡年滿12歲以上的多數到清真寺聚會、禮拜、互道「色蘭」舉行大團拜,然後,各自到墳地為祖先舉行祈禱。上墳一畢,親朋鄰里相互祝賀,家家炸油香、饊子等傳統食品互相饋送。古爾邦節 阿語意為「獻牲」。節日在開齋後七十天,即伊歷十二月九日。屆時,除往清真寺參加「會禮」(集體禮拜)外,有條件的`人家還要宰殺牛羊,將肉分送親朋鄰里。
古爾邦節
又叫宰牲節,在每年的齋月後70天舉行,即伊歷12月10日。古爾邦節源於宗教典故:相傳古代阿拉伯聖祖易卜拉欣年老無子,他向「安拉」許願,如晚年得子,願將愛子殺死以祀禮,後來他果然晚年得到了一個兒子,「安拉」為考驗他的忠誠而令他還願,他雖悲痛萬分但仍舉刀砍向兒子,「安拉」及時制止了他,並送給他一隻羊替為祭品。從此以後,穆斯林們每到這一天都要宰牲獻祭,以示效仿易卜拉欣忠於「安拉」。而宰殺後的牲畜肉是不能出售的。也不能獨家享用,要把一部分獻送給村裡的清真寺,一部分送給鄰舍、親友及村裡的窮人,只剩餘一小部分自己准備家宴。
聖紀節
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節日。傳說穆罕默德誕辰和逝世都在伊歷3月12日這一天,這一天也就成為穆斯林們緬懷和紀念這位偉人的節日,聖紀節也稱為「聖誕節」。為了更廣泛傳揚「穆聖」的豐功及精神,巍山21個回族村過聖紀節的時間並不一致,而是前後相繼,在回歷3月前後,一村過了一村過。每個村舉行聖紀節時,全村村民都會聚於清真寺,聽「吾師台」講讀《古蘭經》,講穆罕默德的傳教精神,鼓勵回民們團結進取、艱苦創業。這一天,全村老少都身著節日盛裝,其他回族村也都派出代表到該村慶賀。
回族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
服飾
由於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飾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禮拜帽,一般是用白布製作,式樣為無檐小圓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禮拜時戴,現在已成為民族標志,平日也隨處可見。回族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根據年齡的不同,選用的顏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綠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飲食
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和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大鹵面、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鏈魚、蝗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
禁忌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5、回族古爾邦節的風俗
古爾邦節的風俗:
1、節前的人通常都要打掃室內外衛生。
2、孩子們換上節日服裝,歡樂地奔跳。然後沐浴,凈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
3、會禮結束後,舉行的一個隆重的典禮這就是宰牛、羊、駱駝獻牲。
4、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念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游墳,緬懷先人。
古爾邦節的由來
傳說很久以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裡夢見安拉,並受到安拉的啟示,要他到密那山谷宰掉自己的兒子為安拉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當易卜拉欣帶著自己的兒子到了密那山谷,正要把兒子依斯瑪義殺死時,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對他的虔誠和敬畏。
派天使送下一隻羊,代替了易卜拉欣之子的犧牲,這就是宰牲節的來歷。以後每年這一天,人民便根據這一傳說定期宰羊獻祭,相沿成俗。
6、回族的風俗民情
回族的風俗民情介紹如下:
1、回族服飾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腿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綉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2、回族婚禮
婚禮,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個大禮。回族老人常常把給兒子舉行婚禮、完婚叫「卸擔兒」,認為這是「終身大事」,是老人的責任。回族青年男女結婚一般都選擇星期五為婚期,因為這一天在回族的習慣中認為是吉利的日子。回族規定齋月期間不得舉行婚禮。
據史書記載,回族的婚姻習俗大都是按照教規來辦的。在通婚范圍上,回族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結婚,同時,一般實行嚴格的單向民族內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為妻,回族女性決不能與其他族的男性通婚。
3、回族住宅
回族蓋房,不看風水,只注意選擇地勢平坦、日光好、清潔和用水方便的地方。黃土高原的回民蓋房,多取陽山坡或僻風灣蓋房。
4、回族民歌
回族民歌中特點鮮明的回族花兒,是西北一帶回族群眾喜唱的一種山歌,主要在甘肅、寧夏和青海一帶廣為流傳。花兒分為臨夏花兒(舊稱河州花兒)和洮泯花兒兩大系統。
回族人民主要唱臨夏花兒。四句一首是臨夏花兒的基本形式,每句七字到十字之間,很講究節奏和諧,頓數一致。押韻方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是一韻到底或隔句押韻。多襯字或襯句。
5、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文化活動中,傳承了寧夏古代樂器和西北邊塞樂器及其音樂,並將之逐步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回族民間樂器。
唐太宗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中「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及 「不知何人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的詩句,均是當時親臨古代寧夏靈州後對當地流行器樂的真實記述。
7、回民的風土人情
1、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煙、不飲酒,但特別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
2、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
3、根據宗教規定,回族嬰兒誕生的當天或三天之內,必須請一位阿訇給嬰兒舉行命名禮,即起經命,也叫回回名。
4、婚禮時,男女各家還要擺宴席,招待賓客。當新娘子入了洞房,送親客人進屋後,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請阿訇給新郎新娘念「尼卡哈」。
5、回族的葬禮要經過停屍、善面、備殮、凈身、下葬、紀念亡人等程序。其中殯禮(站者那則)是回族喪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凡參加殯禮的人必須洗大凈,殯禮的領導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長擔任,也有的根據亡人的遺囑來確定,不論輩分、地位,只要懂伊斯蘭教規,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信即可。
8、請問回族有那些禮節?
1、回族的見面禮節,雙方見面時不論職務高低,不分貧富貴賤,都要互道「色倆目」。 「色倆目」為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和平」、「平安」、「安寧」。先說的一方說「安色倆目爾來庫木」,意思是「求真主給您降福」;對方要回答「吾爾來庫木色倆目」,意為「亦求主降福於您」。回族的這一習俗源於伊斯蘭教。
2、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
3、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
4、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
5、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
6、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
7、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
8、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回族是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
9、吃飯的坐勢要端而穩重,謙虛恭敬。就像接受真主的恩賜一般。穆聖說:我不靠著吃飯,我只是一名僕人,我要象僕人一樣吃飯,要象僕人一樣就坐。
(8)回族節的風俗人情擴展資料:
伊斯蘭教是一個注重衛生、講究衛生並有一定飲食禁忌的宗教,最主要的禁忌源於《古蘭經》的規定,即:死動物(包括因打、摔、觸、勒、電等原因而自死的動物)、流出的血、豬肉和非誦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以及酒。
伊斯蘭教之所以禁止信徒吃用這些東西,是出於「重視人的性靈純潔和身體安全」。動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為衰老,或為中毒;血液乃輸送身體需要的各種養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質;豬形態醜陋,不擇飲食,性情懶惰。此三類列為不潔,故不可吃。
至於禁食「非誦安拉之名屠宰的」動物,是因當時多神教徒宰殺牲畜時,必誦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字,伊斯蘭教為了從思想上消除一切形式的多神崇拜,遂禁止食用誦偶像之名而宰的牲畜,要求信徒宰牲時應誦安拉(真主)的名字,以示區別。
至於酒,在伊斯蘭教初期僅限制用量,以不醉為限,後因有人酒醉出現貽誤正事、影響團結的行為,遂宣布為禁物,不可飲。
9、回族的風俗有哪些?
回族的風俗要有:開齋節,獻牲節。具體分析如下:
1、開齋節在回歷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里,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把齋。
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歷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屆時要歡慶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親友慶賀,並要做油香、饊子、油餜等多達二、三十種節日食品。
2、回歷十二月十日要過古爾邦節(獻牲節),節日當天不吃早點,到清真寺做過禮拜之後宰牛獻牲。獻牲的牛羊,要體態端正,無缺損,宰後的牲畜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需知:
回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灣省),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25萬,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
10、回族的民族風俗
回族節日主要有"爾儀"(開齋節)、"古爾邦"(宰牲節)和"聖紀"(聖會)等
節日: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蘭教歷十月一日。教歷九月為齋月,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 如不見新月,則再封齋1日,共為30日,第二天為開齋節。
古爾邦節,時間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聖紀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
禮儀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待人熱情誠實,保持著講禮貌的好傳統。回族親友相逢,以喜悅的面容相待,互道"色倆目"(即互相問好)之禮。
回族是一個非常好客而熱情的民族,有著"持家從儉,待客要豐"的優良傳統,重視待客禮節。當家裡來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讓座,獻上香茶。當南主人與客人愉快交談時,女主人則到廚房准備豐盛飯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謙讓年長者如坐上席。上飯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蓋碗茶。倒茶水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這樣做,一方面表示這盅茶不是別人喝過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雙手接茶盅。進餐時,上席長者先動筷子,其他人才能進食。席間,不說污言穢語,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氣,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亂攪動,要小口進食。飲水時,不連接吞咽,不能對著杯盞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客人道別時,回族總是滿臉笑容,並一再挽留,一直將客人送出自家大門。 在回族村寨,當別人請你作客時,要答應他,不能隨便謝絕。如有特殊情況不能應邀,要講清原因,表示謝意。
回族的飲食禁忌頗多,主要有:進入清真寺忌抽煙。忌食豬肉以及凡有犬齒且獵食其他動物的猛獸,忌食自死動物,忌食動物的血液。禁止飲酒。在語言上,對食用的畜禽忌說"肥",而說"壯";忌說"殺",而說"宰";忌說"肉",而說"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間不用禁忌物來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