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端午節風俗
1、廣西靈山縣端午節習俗
廣西靈山縣枕頭粽桂中地區喜包形態酷似枕頭的大枕頭粽。桂中地區的大枕頭粽一個用上半斤至一斤米;而桂林地區喜包一斤米可做六七個粽子的小枕頭粽。桂林以北則喜包形態恰似狗頭的狗頭粽。
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習俗,賽龍舟由來已久。如今,賽龍舟已成為一項大眾化的傳統競技運動,每年端午,廣西的各地都有賽龍舟的活動,屆時江邊河畔,人山人海、熱鬧無比。
桂林在逢戊之年舉辦龍舟盛會,劃龍舟(桂林話稱為扒龍船)就是龍舟比賽,其實不竟然,其實扒龍船這項傳統在桂林不但是一項體育競技,這也是一種民俗的祭祀龍王的儀式和節慶活動。
端午節到來時,在灕江劃龍船、唱發兵歌、開船歌、遊船歌、賀歌、轉艄歌、收兵歌、得勝歌等,奮力競渡。賽完龍舟後,還要走龍舟親戚,村與村、街與街,唱著龍舟歌,劃著龍船,載著禮品,互相拜訪,以增進友情。
廣西各地在端午也有吃粽子的習俗,粽子甜的、鹹的都有,材料均取自天然的植物葯草。
在廣西南部地區,比如寧明、崇左、龍州等地,過端午節都要包甜粽,俗稱「灰水粽」或「涼粽」。包甜粽必須採用「黃金柴」,或將稻草燃燒成灰,泡水過濾後製作而成,只有取用這兩種材料,煮熟的粽子才會呈現金黃的色澤,鹼性也較強。
2、端午節的主要風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佩戴香囊;系五彩繩。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2、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是最經典的習俗,粽子是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其形狀多樣,主要形狀是:尖三角、四角狀。
3、佩戴香囊:過端午節,小孩要佩帶香囊,具有驅蚊蟲避疫之作用,還是點綴的上佳之物。香囊中裝有硃砂、雄黃、香葯,並用絲布等物品縫制而成,外形可愛。
4、系五彩繩:端午節系五彩繩具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繩,又稱五彩絲、五色絲等,五彩繩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3、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端午節的食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吃面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
4、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1、吃粽子:粽子也是葯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
2、掛艾葉菖蒲:端午過後,邪氣主要是濕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濕,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4、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
5、賽龍舟: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俗活動,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重要的是全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4)欽州端午節風俗擴展資料:
端午節風俗的起源故事: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5、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每年端午,人們所熟知的傳統習俗都會重復上演。昨日,南寧揚美古鎮、壇洛下楞村等地群眾,都自發組織了隆重的龍舟競賽及相關民俗活動,歡度端午佳節。以下是我整理的廣西端午節的風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過,過端午的習俗在廣西各個地方,又都呈現不一樣的特色。看看曾居住在廣西各地的老人,聽他們聊聊自己記憶中的端午都是怎麼過的。
桂林平樂
正午時分房前屋後 灑雄黃酒
從小在桂林平樂長大的潘女士,幾年前才來到南寧定居。她告訴記者,每年端午,平樂一帶的居民也會家家戶戶忙著包粽子。不過,他們包的粽子與大家常見的有所不同。「甜的、鹹的都有,材料均取自天然的植物葯草。」潘女士說,甜粽就是當地人俗稱的「灰水粽」。包甜粽必須採用當地人所說的「黃金柴」,或將稻草燃燒成灰,泡水過濾後製作而成。「只有取用這兩種材料,煮熟的粽子才會呈現金黃的色澤,鹼性也較強。」至於當地的咸粽,多用花生、綠豆、板栗、黑芝麻混合糯米,在當中包裹一塊排骨或一塊五花肉包制而成。
潘女士說,自她懂事至今,端午到來,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門上掛艾葉。老輩人說艾葉可以辟邪;現在的年輕一輩則認為艾葉具有驅風祛濕的作用,有益於健康。
「此外,端午節當天正午時分,老人們還會在房前屋後灑些雄黃酒。」潘女士回憶道,歷年端午節前夕,人們都會自行采購雄黃、米酒泡製雄黃酒。因為祖輩大多依山而居,山上蛇蟲較多,為了防止蛇蟲進屋,當地人習慣在端午這天將泡好的雄黃酒繞屋噴灑一圈,這一習俗也因此流傳至今。
壇洛下楞
放河燈上天橋 狂歡一整天
在下楞村,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已延續數百年,除此之外,當地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節日習俗。
盧嬸年輕的時候嫁到下楞村,至今已在村裡生活了30多年。她說,在下楞村生活,首先要學會每一個下楞婦女都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製作河燈。每年到了端午節,龍舟賽事過後,家家戶戶都會以巷子為單位,老老少少乘上船,到河裡放河燈。「用藍色、紅色、青色等顏色的彩紙,疊成四角形的河燈,中間放上蠟燭。夜晚點燃蠟燭之後,將河燈小心置放於水面,就叫點河燈。」
盧嬸說,端午節前,村裡每條巷子的婦女們都圍坐在一起做河燈,每個巷子大約製作兩三百盞,到了夜晚,河面上星星點點,非常漂亮。下楞村人認為,他們祖輩依水而居,河燈能為他們祈福、保平安。
另外,端午的夜晚,下楞村人還會集中在空曠處,請來道公,在事先搭好的「天橋」上做法,當地俗稱「上天橋」。其實,「天橋」就是以一些桌子搭建而成的金字塔狀結構的架子,村民們圍繞著「天橋」敲鑼打鼓,熱鬧非凡。
邕城街坊
取回「龍船水」 煮飯熬葯洗澡
家住邊陽街的老南寧老農說,住在邕江邊一帶的街坊,小時候過端午都有這樣的印象,就是在端午當天清晨去邕江取「龍舟水」(也有居民稱「龍船水」),取回之後用來煮飯、熬葯、洗澡。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人延續這一風俗了。
不過,很多老南寧還是習慣在端午這天買回一些葯草,回家用水燒開,再給全家人洗浴。「我們小時候一直是這么過來的,現在有了兒子、孫子,也希望他們遵從這一習俗。」永寧街一位阿姨對記者說,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習俗,每到端午,各個農貿市場、菜市以及大街小巷,才會有那麼多銷售葯草的商販。他們銷售的,大都是鮮艾草、菖蒲、銀花藤、野菊花、麻柳樹葉、桉樹葉、九節楓、活麻、柳樹枝、野薄荷,以及桑葉等植物的葉莖,大家認為這樣的「草葯浴」可以解暑鎮痛、散風清熱,用在孩子身上可以去濕氣、預防長痱子。
百色靖西
五月初五 趕葯市購買草葯
已在南寧定居多年的冷女士,老家在百色市靖西縣。她告訴記者,最近幾年,靖西縣的端午葯市已經發展為一個規模盛大的節日,很多人不遠千里慕名前去采購草葯。
冷女士說,在她的記憶中,每年端午,家鄉都有一番別樣的景象。其中靖西一帶的壯族群眾,除了做「牛角」粽粑紀念屈原之外,當天還有一個非常熱鬧的風俗街日——趕葯市。這一天,四面八方的群眾挑著一擔擔中草葯匯集圩鎮。僅在縣城,葯攤就擺滿市場和附近街頭。趕葯市的男女老少成千上萬,現場人頭攢動、人聲鼎沸。
「我們小時候就常跟著長輩一起趕葯市,所以也能辨識不少葯草。」冷女士說,當地端午趕葯市的習俗已經延續數百上千年,因此,每逢端午,靖西縣遠近村醫葯農,以及周邊德保、那坡、田東、田陽、右江區、天等、大新乃至雲南、越南等地的民間醫生和群眾,也會將自采自種的各種中草葯,或各種葯用動物、礦物等運至靖西出售,在集市上,可以見到許多奇珍異草。
「隨著時代變遷,現在的葯市早已不再只是單純買賣葯草了,而是發展成了一個民間葯材交流大會,以及民間醫學交流的一個大舞台。」冷女士說。
廣西玉林端午節的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一年中僅次於春節、中秋的重大民間節日。玉林人過端午的習俗大體上與全國相同,但也有比較獨特的地方。主要習俗有掛菖蒲、掛香包、包粽子、釀苦瓜豆腐、祭神祭祖和賽龍舟等。
"掛 菖 蒲
從初一開始,人們就在自家所有門口,特別是大門口,都掛上一束菖蒲, 實際上一紮菖蒲中包栝了菖蒲、艾枝、桃葉這三種都是具有驅邪作用的吉祥物,一直掛到端午節結束才取下來。
"掛 香 包
古人認為,小孩幼弱,容易招邪,所以,端午這天都給自己的孩子掛上香包,香包是用紅布或花布經精心縫制而成,內裝有艾葉 ,香味濃郁,故叫香包。
"包 粽 子
包粽子是端午的又一個主要內容。不過,玉林的老傳統中,粽子與屈原無關。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就是說5月初五端午日包粽子。玉林端午粽子和春節的粽子一樣,用於祭拜神明和祖先,端午那天不會將粽子拋落江中,也不到江邊設壇祭屈原。所以,玉林人過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成份不是很大。
粽子有兩種,一種是「肉粽」,即常見的普通米粽;另一種是「灰水粽」,這種粽的糯米,事先用草灰水浸泡過,做出來的粽子晶瑩剔透,佐以糖汁,甜爽滑脆,味道極佳,比「肉粽」更受喜歡。
特色菜餚
▎釀苦瓜、釀豆腐
玉林端午節的特色菜是釀苦瓜、釀豆腐。釀苦瓜的餡是豬肉、蔥、糯米飯,為什麼要放米飯呢?因為舊社會里,窮人家到了5月就青黃不接,去年的晚米吃完了,今年早稻又未成暑, 是最飢荒的時候。端午日將米釀到苦瓜里,就是「五月苦瓜肚有米」,兆示窮人五月有米飯吃,日子好過。
"賽 龍 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高潮。民國以前,南流江水深丈余,水面寬廣,盛行端午賽龍舟。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過端午節,這一習俗在我國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每到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按其傳統的風俗過節,廣西人也不例外。廣西人過端午時,為紀念屈原而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備牲醴等;而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則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體現在掛艾葉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葯浴、泡飲草葯酒與雄黃酒上。
賽龍舟
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習俗,賽龍舟由來已久。民間傳說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於是每年農歷五月五日便劃龍舟以示紀念,並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如今,賽龍舟已成為一項大眾化的傳統競技運動,每年端午,廣西的各地都有賽龍舟的活動,屆時江邊河畔,人山人海、熱鬧無比。
其龍舟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旁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頗具表演色彩。另一種就是競賽用的小龍舟。比賽時,小龍舟繞著大龍舟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和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沉,而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
南寧市的賽龍舟活動自解放後至今一直在邕江舉行,今年第一次移師南湖公園,賽程以南湖大橋為起點,碧湖路為終點,全長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隊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節,廣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講究。在南寧生活了7年多的陳大媽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訴記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都煮糯米飯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嘗外,還要將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們為了防止魚將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進江里,後來漸漸用方便簡單的粽葉包米代替竹筒。廣西人包粽子,也沿襲了這一習俗。
掛艾葉菖蒲、泡飲草葯
酒往年端午,記者家住的院子里,樓上樓下都有不少人將菖蒲、艾葉、蒜頭、龍船花等中草葯葉紮成一束,掛在門邊。一問才知道這也是廣西人過端午的傳統習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還將這些中草葯泡酒飲用。
草葯浴
家住南寧市城北區南鐵機務段的韋家昌是老南寧了,他說小時候一到端午,母親就會到菜市買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葯回來熬水後給自己洗澡,說是洗了之後就不會生瘡長痱子。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給孩子洗。韋先生說,這種端午「草葯浴」在廣西流傳已久,不僅是南寧,很多地方都有這種習俗。
端午節故事與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都將它視為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一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與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後來的後來,端午節的意義起了變化。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將這個一直流傳的端午原意給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紀念屈原的劃龍船及包粽子等習俗,聯繫到他的身上。
現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記得端午節與屈原有關,而其實一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屈原的故事也沒有多大的印象了。他們知道的是,這是吃粽子的節日,如此而已。
關於端午節賽龍舟,其實現在不是端午節的到來賽龍舟的比賽項目也是處處有。從驅邪避疫,到紀念屈原,端午節的意義起了很大的變化。
這個節日的原意,在年復一年的社會變遷中漸漸的受到「 蠶食」。
今天,這個節日變成了一個中國人美食的節日。從舊有的角黍,粽子製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包粽。許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點在粽子中。
其實,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賽龍舟。關於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於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後,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共有227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
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這些都讓人聯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國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帶的華族,都還會舉辦龍舟競渡,提倡端午龍舟賽。
廣西壯族端午節的風俗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大部分地區的壯族都過端午節。這一天壯族人民用糯米包成各式各樣的粽子,煮熟後自己食用,有的地方將一些投入江中,以祭奠詩人屈原的英靈。有的地方則有著各種各樣的規定,例如:這一天不吃肉,只吃涼粽子,表示對屈原的清孝;有的地方則當月不剃頭,以示孝敬等。有的把雄黃酒噴灑到房屋的四周,說是可以辟邪;有的則喝雄黃酒,或者用雄黃酒洗澡,表示消災;有的地區則用艾草、楓葉或茅草插在門口上,說是可以驅邪等等。而靠近江河邊的壯族,則舉行賽龍舟活動,他們用長竹筏做龍舟,在河面上進行比賽。
而居住在文山地區的一部分壯族在端午節這天則殺雞、宰鴨、魚等來祭奠偉大的屈大夫,就像祭奠自己的祖先一樣供奉。這一風俗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直到現在壯族人民一樣還在深深的緬懷著為國家、為民族而犧牲的屈大夫。
據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記載,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千秦,但遭到楚國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免了職,趕出了都城,而且還被流放到了沅、湘流域.在他流放的過程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那端午節又與壯族有什麼關系呢?這我們還得從庄橋說起。首先,屈原和庄躥都是百越人,也就是我們今天壯族的祖先。公元前299年,庄躥因不把東地割讓給齊國而據地自治,屈原也因反對楚國割讓東地給齊國,被認為是庄躥的同謀,並遷怒了楚頃襄王,被辭官流放。盡管史料中並沒有庄躥和屈原有任何的直接聯系,但從屈原死後庄躥接受楚頃襄王的招安來看,庄躥是被屈原的思想影響了的。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楚國京都被秦國攻佔,屈原悲憤交加,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也因為屈原的愛國之心打動了庄躥回歸楚國,願意接受楚頃襄王的招安,誓死保衛楚國。
垂沙戰役後,庄躥據東地反楚自治,與楚為敵,屈原是楚人,非常懷念之前的團結局面,垂沙之戰,使楚國四分五裂,這是屈原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所以屈原才因「忌諱」而不寫庄躥反楚自治之事。屈原在晚年之所以顛沛流離於沅、湘流域,把全身心投入到國家的社稷之中。但到了最後換回的卻是國家的四分五裂,國破家亡。屈原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庄躥的愛國之心,救國之情。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屈原以身殉國後庄橋接受楚頃襄王的招安。
根據史書的記載,楚頃襄王一十九年(公元前276年),時值戰國中晚期,庄躥到達滇池地區,在庄躥與秦爭奪楚巴、黔中郡時,道路被秦所斷,只有率眾返回滇池故地,滅掉夜郎國,然後王滇,建立滇國,開始了其統治滇池地區的歷史。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服滇國,設置益州郡,後來因滇國內多次發生內訌,末代滇王被殺。句町國戰勝滇國,大部分的滇國民眾成為戰利品或者戰俘,被-迫南遷,一部分到達廣西西部一帶,有一部分則到達雲南文山等地區,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或生活在一起,成為了現在壯族的祖先。
現在端午節已經被聯合國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做為百越族的後裔,在感到欣慰的同時,我們有著更沉重的責任去發揚和繼承端午文化和百越文化,讓壯族的後代子孫都要記住我們的祖先所留給我們的一切!
廣西南寧端午節的風俗
早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就有記載,至晚在戰國時代,北方中原地區就把五月五日當做「惡日」。東漢《風俗通義佚文》也有「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五月到官,至晚不遷」等說法。盡管這些文獻有關農歷五月初五的記載大都支離破碎,若將這些碎片拼接起來,仔細研究,可以看出端午節背後的禁忌信息。
農歷五月初五正是仲夏時節,古人認為,這是一年之中陰氣開始下沉,陽氣開始上升的交界點。每逢這個時期,氣溫上升,蛇蟲繁殖,疾病瘟疫高發,於是人們稱之為「惡月」。千年流傳下來的端午節習俗,也就和「辟邪」、「祈願」這些目的搭上了親密關系。
雄黃酒香囊葯市
為了祛除體內的潮濕悶熱,避免屋中蟻蠅孽生,百蟲出動,民間流傳下來的端午節習俗,不少都與中草葯有關。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端午喝雄黃酒的習俗,因為一段許仙與白蛇娘子的動人愛情傳說而被人們所熟知。而雄黃最大的功效,正是可以驅趕仲夏時分出動的蛇蟲。
不過,端午喝雄黃酒的習俗主要在江浙地區流行。在廣西,每逢端午節,各地的人們則會有將艾蒿、菖蒲等中草葯以紅紙包裹成寶劍或是小人狀,掛在家門上,起到辟邪的作用。
除此之外,大人還喜歡用蒼術、藿香、茱萸等草葯製成各式花花綠綠的香囊,給孩子們扣於胸前,或是用桉樹葉、野薄荷、銀花藤等草葯熬水給孩子洗澡,各種舉動都有著為幼輩們祈求健康的美好願望。
每逢端午節前後,南寧的市民都可以在菜市場買到這些相關的草葯,或是回家懸掛,或是熬水洗澡,這樣的習俗,是廣西端午常見的習俗特色之一。
稻作民族「龍」文化
作為端午節最主要的傳統習俗,賽龍舟是人們聊起端午話題時,不可避免的一項內容。這一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候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死去,人們自發劃船前往營救。最後,挽回不了屈原生命的人們,開始了在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舟紀念屈原的活動。
傳說歸於傳說,史料記載還是有其可考性。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那時候的古人,在急鼓聲中劃著刻成龍形的獨木舟,進行競渡游戲,娛神樂人。這是一種祭祀儀式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龍舟競渡游戲是熟習水性的南方人發明的,之後才漸漸傳入北方。
龍在傳說中是能夠呼風喚雨的神物,是南方稻作民族的文化崇拜圖騰。人們在祈禱風調雨順的時候,往往就是對龍進行禱告。在廣西的農村田間,有些小型水車就被稱為龍車,水蛇也叫龍蛇。稻作民族的生活,與龍的寓意息息相關。所以龍舟競渡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競技運動,它的背後還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以及團結協作奮進的文化內涵。
南寧人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用「龍船花」洗澡,也就是採集青蒿、菖蒲、香茅等草葯煮水洗澡。要是在過去,南寧人還會在端午節的清晨去邕江取「龍舟水」也叫「龍船水」,用於煮飯、熬葯之用。
舌尖上的端午節
糯米被視作稻米中的上品,古時候大都在祭祀活動中才會被用到。作為祭品而流傳下來的粽子,在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中很被看重。南寧人端午節最愛吃的粽子,是一種被稱為「涼粽」或是「鹼水粽」的粽子。
南寧人包涼粽有不少講究,比如要求包裹粽子的竹葉葉闊無毛且清香性涼,涼粽的形狀一般會包成細長形或三角形。甚至還有些習俗,是把稻草燒成灰來泡水,取此水浸泡糯米之後包成粽子。涼粽在食用時,人們喜歡蘸取蜜糖或是白糖食用,基本就以甜味為主。
汪曾祺曾在自己所寫的文章——《端午的鴨蛋》中有過介紹,稱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其中,咸鴨蛋位列其一。一來是說這紅色的菜可以祈願今後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二則是人們認為紅色的物品可以辟邪避暑。
由此可見,傳統節日流傳下來的民間習俗各有說法,不管他們各自的寓意如何,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都飽含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嚮往。
廣西桂林端午節的風俗
桂林端午習俗一:賽龍舟
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灕江碼頭就搭起一道道青龍、黃龍雙龍戲珠的彩門,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綵球在空中飄飛,江面上一片喜氣。端午節龍舟競賽就在灕江上進行。
桂林自古就有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的賽龍舟風俗。過去,劃龍舟除紀念屈原外,還有祝福年成好,禳災除難的意義。每逢戊年一屆的龍舟盛會,還在正月初一,各村、各街都要舉行「開鼓」儀式。「開鼓」這天,青年們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廟宇前,開始鳴炮,擂響劃船鼓、敲響劃船鑼、唱起龍舟歌,熱鬧聲引來了鄰村的男女老少都來參觀、祝賀。開鼓是劃龍船的信號,各龍船兄弟也互相祝賀,以增進友誼。
;6、廣西欽州端午節習俗是什麼樣怎麼過的
端午就是5+5,朋友10心10意、十萬火意送祝福:祝你情人浪漫,十步芳草。兄弟情深,十指連心。掌控機會,十拿九穩。寫意生活,十全十美!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粽」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萬水千山「粽」是情。端午節,要吃「粽」,祝你「粽」橫四海,「粽」是走運!端午節快樂! 龍舟一盞,乘八方幸福之風,破四海好運之浪;龍粽一串,連四季幸福滋味,裹一年健康希望。端午節到了,祝您粽是快樂,粽是幸福,粽是愜意,粽是平安! 粽子黏黏,思念甜甜;粽子軟軟,祝福閃閃;粽子香香,健健康康;粽子大大,財運佳佳;粽子多多,快樂多多。粽子節到了,一定要快樂哦! 葉葉層疊,好運不絕;米米緊粘,幸福綿綿;線線纏繞,快樂擁抱;水水相融,情意濃濃;粽粽連結,祝福不歇!端午佳節到,祝你節日愉快! 一把糯米、兩顆紅棗、三片粽葉、四根絲線、纏成五圈是端午;一個節日、兩人祝福、三羊開泰、四季平安、聚成五福過端午!節日快樂! 龍舟頭,永不止步的奔頭,獅子頭,奮勇向前的勁頭,端午節,祝福語,頭頭是道,香米粒,真心誠意的威力,甜棗粒,全心全意的實力,我親愛的朋友,端午節,祝福你,粒粒有利,端午節,祝福你,粒粒給力。 我從快樂中洗干凈這一粒粒米,我從幸福中精選這一顆顆棗,用美麗的心情包裹,用溫暖的笑臉扎緊,用這端午節的祝福蒸熟這香甜粽子,用這美味的粽子混熟這香甜日子,用這香甜日子給友情起個名字,天長地久。 端午端午,端起了快樂,放下了煩惱;端起了清閑,放下了忙碌;端起了幸福,放下了無助。端午節,小長假,多多休息莫忘掉,身體健康最重要;端午節祝福圍繞,祝你端午快樂,幸福依然,精彩生活樂淘淘。 每一粒思念都粘連著我最真誠的想念,每一顆祝福都收藏著我采自天然的幸福,每一層快樂都包裹著我們之間的情誼不變,每一個粽子都香飄萬里到你那裡,致我的祝願,端午節,致我最好的朋友,掛念。
7、端午節的風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有(一)吃粽子;(二)點雄黃酒;(三)懸艾;(四)佩香囊;(五)賽龍舟等。
(一)吃粽子;吃粽子:粽子也是葯膳的一種。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和荷葉;
(二)點雄黃酒: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三)懸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四)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五)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8、端午節廣西都有哪些習俗?
廣西端午節習俗大觀
過端午節,這一習俗在我國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每到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按其傳統的風俗過節,廣西人也不例外。廣西人過端午時,為紀念屈原而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備牲醴等;而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則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體現在掛艾葉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葯浴、泡飲草葯酒和雄黃酒上
賽龍舟
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習俗,賽龍舟由來已久。民間傳說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於是每年農歷五月五日便劃龍舟以示紀念,並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如今,賽龍舟已成為一項大眾化的傳統競技運動,每年端午,廣西的各地都有賽龍舟的活動,屆時江邊河畔,人山人海、熱鬧無比。
其龍舟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旁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頗具表演色彩。另一種就是競賽用的小龍舟。比賽時,小龍舟繞著大龍舟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和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沉,而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
南寧市的賽龍舟活動自解放後至今一直在邕江舉行,今年第一次移師南湖公園,賽程以南湖大橋為起點,碧湖路為終點,全長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隊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節,廣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講究。在南寧生活了7年多的陳大媽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訴記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都煮糯米飯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嘗外,還要將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們為了防止魚將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進江里,後來漸漸用方便簡單的粽葉包米代替竹筒。廣西人包粽子,也沿襲了這一習俗。
掛艾葉菖蒲、泡飲草葯
酒往年端午,記者家住的院子里,樓上樓下都有不少人將菖蒲、艾葉、蒜頭、龍船花等中草葯葉紮成一束,掛在門邊。一問才知道這也是廣西人過端午的傳統習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還將這些中草葯泡酒飲用。
草葯浴
家住南寧市城北區南鐵機務段的韋家昌是老南寧了,他說小時候一到端午,母親就會到菜市買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葯回來熬水後給自己洗澡,說是洗了之後就不會生瘡長痱子。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給孩子洗。韋先生說,這種端午「草葯浴」在廣西流傳已久,不但是南寧,很多地方都有這種習俗。
端午節故事與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都將它視為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一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後來的後來,端午節的意義起了變化。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將這個一直流傳的端午原意給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紀念屈原的劃龍船及包粽子等習俗,聯繫到他的身上。
現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記得端午節和屈原有關,而其實一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屈原的故事也沒有多大的印象了。他們知道的是,這是吃粽子的節日,如此而已。
關於端午節賽龍舟,其實現在不是端午節的到來賽龍舟的比賽項目也是處處有。從驅邪避疫,到紀念屈原,端午節的意義起了很大的變化。
這個節日的原意,在年復一年的社會變遷中漸漸的受到「 蠶食」。
今天,這個節日變成了一個中國人美食的節日。從舊有的角黍,粽子製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包粽。許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點在粽子中。
其實,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賽龍舟。關於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於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後,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共有227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
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這些都讓人聯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國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帶的華族,都還會舉辦龍舟競渡,提倡端午龍舟賽。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