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湘陰縣風俗

湘陰縣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04 19:14:37

1、請問湖南湘陰結婚,女兒出嫁有些什麼風俗習慣?

風俗多呢,一是要男方有親友抱新娘進新房,還要給紅包抱的人,如果女方爺爺奶奶還在世的話男方要擺桌席到女方給爺爺奶奶吃。要酒席時見雙親是不用說了,但會有紅包拿的。還有男方在提親的時候要有厚禮給女方。但後面女方家會加倍返回來的。還有就是喝喜酒時,女方人沒到是不能開飯的。其它習俗就都差不多。

2、賽龍舟風俗的由來

「賽龍舟」,又叫「龍舟競渡」,流行於我國南方各地。關於賽龍舟的由來,過去傳說與紀念屈原(前343一前278)有關。相傳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遭秦國侵略,心如刀割,於周郝王三十七年(前278)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身死。屈原的義舉感動了汨羅江兩岸人民,他們順江打撈,一直到洞庭湖雨便爭相搖槳歸來,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船夫聽說岸邊的百姓是為了打撈國家的賢臣而來,便爭先恐後幫忙尋找。五月五日賽龍舟的風俗從此開始了。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有類似的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揖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淚羅江,傷其命,故命舟楫以拯之。」唐代的《望月樓隨筆》說,競渡是為屈原招魂。人們還在湖南湘陰縣汨羅江北岸的玉筍山上修建了招屈亭。據說招屈亭就是當年賽龍舟的終點。

其實,龍舟在西周穆王時就已經有了,稍晚一些的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帛畫,畫面中心就是一個男子站在龍舟之上。而賽龍舟這種水上競技活動,據《紀纂淵海》記載,起源於越王勾踐。《事物原始·端陽》亦雲:「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據西漢成書的《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與吳王打仗,戰敗被俘。他在吳國忍辱負重三年,用計騙取吳王夫差的。信任,放回越國。勾踐為了收復失地,卧薪嘗膽,立志報仇雪恨,於五月五日成立水師,操演水兵,終於消滅吳國。後人於五月五日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1935年在河南汲縣山彪鎮戰國墓葬中出土的銅釜、1965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戰國時的「嵌錯賞功宴樂銅壺」,都有賽龍舟的圖案。不過,當把龍舟競渡的活動與屈原之死結合之後,龍舟競渡活動就更加普遍,關於龍舟競渡的起源也就轉為紀念屈原的傳說了。

古時龍舟競渡的場面十分壯觀,每逢端午,往往傾家出動,爭相觀看。唐人張建封的《競渡歌》,對一千多年前的競渡情景作了生動的描繪:「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紅啼曉鶯。使君未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掉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此外,還有在夜晚張燈競渡的,《江南志書·武進縣》載:「近日又有夜龍舟之戲,四面各垂小燈,競渡如白日。」明清時,長江一帶的龍舟,最大的長十一丈五尺,有橈槳八十支;最小的也七丈五尺,撓槳四十餘支;中等的長九丈五尺,橈槳六、七十支。明朝鎮江金山下的龍舟,刻畫有目怒爪張的龍的形狀,龍頭後面排列刀槍,兩側撓柄很長,以顯其威武。

3、湖南湘陰的風俗習慣 結婚 女兒出嫁等

宵:湘陰人鬧元宵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氣氛異常熱烈。其最大特色是舞龍、「耍故事」。解放前,城關地區按居住區域分紅、黑兩幫。過了正月初五,紅、黑兩幫各自派出「報子」領數十人擁直徑約1米之大鼓,以大鑼相伴,挨戶大擂大喚派捐。正月十一、十三,兩派分別玩龍耍蝦子,元宵夜競賽進入高潮。1949年後,玩龍風俗被革除。1980年後,玩龍以其熱鬧、具有慶賀性再度在城鄉盛行。所謂「耍故事」,是人們按照古代歷史小說、戲劇、神話中的故事內容,挑選一些

青少年與幼兒,打臉掛須、戴盔披甲、穿紅著綠、點額描眉、喬裝成故事中的人物,配以場景,組成「草船借箭」、「打鼓罵曹」、「幽閨拜月」、「太白醉酒」、「八仙過海」、「七姐下凡」等故事。安置在木質檯子用上,四至八人抬著走的叫「台故事」;安置在綵船(船形檯子)上的叫「船故事」;騎在馬上的叫「馬故事」;故事人物踩著六七尺高的木棒走的叫「高腳故事」。耍這樣的故事不僅要追求數量,以多取勝,而且要講究質量,以巧服人。「耍故事」是元宵的內容之一,其時配以龍、旗、鼓樂、火流星等,浩浩盪盪,成百上千人在通衢大道上遊玩。元宵之夜,不論城鄉,均以糯米粉作元宵它,徹夜燈火輝煌,有「三十夜裡的火、元宵夜裡的燈」之諺。

端陽:湘陰是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古羅子國屬地。「端陽況渡,吊屈原之溺水」,每年端午這天,湘陰沿江集鎮,特別是縣城,沿例舉行龍舟賽。歷史上縣城出現過各種龍舟賽陣容,清末民初「紅船」與「黑船」是旗鼓相當的對手。習慣是五月初一龍船下水,檢驗班子,稱作「齊橈」,初三、初五是預賽和決賽日,稱作「正船」。農歷五月初五,數條龍船競渡,觀眾如雲。「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江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去兒歌不知流傳多少代。解放後,龍舟賽不再分成幫派,由地方政府或民間組織賽事,爭標奪勝的氣氛更為熱烈。

此外,湘陰人在「立夏」這天有吃糯米它子和雞蛋的風俗,有「立夏吃個它,雙腳跳過河;立夏吃個蛋,磨礱鼓(鵝孵石)都踩得爛」之諺。

4、湘陰縣過春節時有哪些習俗

劃龍船 耍故事 姜鹽豆子芝麻茶
民國時,此日各戶設香案供品,敬奉天地家神宗祖;大門左右貼紅紙春聯: 門扇貼「門神」或「和合」;門楣貼紅色春幡三片;雞塒、牛舍、豬欄均貼書有「六畜興旺」之紅紙;另以斛桶盛稻穀,以榆枝掛紅紙錢插其中,置於中堂,取「余錢」之意。黎明,全家齊聚吃團年飯」,席上加設碗筷,以兆添丁;不許破碗落筷,偶有不慎打破碗,則忙以「打發、打發」祝吉利;年飯要邊吃邊天光,預兆一年生活越過越紅火;席面酒菜超常豐盛,魚用鯖魚、菜用芋頭、青菜等,均取其諧音以祈平安清吉和發財。飯後,全家著時裝彩服,鳴炮「開財門」(又名「出天星」)。「出行」:按當年「皇歷」(農家歷)預報的大吉大利之方向定向。回家後,子侄向父母伯叔跪拜賀年畢,家人或敲鑼打鼓、或打牌雀戰、或休息「挖窖」(湘陰人「睡覺」叫「困覺」,「覺」讀「告」音。「挖窖」取挖取窖存金銀財寶之意)。是日,有占風向以驗歲時豐歉之俗。謂「北(風)主豐收,南主歉和澇」。諺語有「大年初一發南風*,屋檐腳下爬蝦公」;又有觀天色明暗,以測全年晴雨之舉,說「明兆多晴,暗兆多雨」。1949年後,上述迷信色彩的習俗已經革除,然年初求吉利的觀念,已成俗信。

5、湘陰娶妻是什麼風俗

首先要接親,搞車子去接妹坨
進新娘的房門要給堵門的紅包

第二個擺酒席接親朋好友 當然新郎新娘每桌要敬酒
第三個就是鬧洞房了,基本是年輕人居多,新郎大部分都得挨打來著
其他的基本都差不多了
還有公公要被塗成燒火佬樣子什麼滴

6、端午節主要習俗賽龍舟起源與那個朝代?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