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秋風俗
1、中秋節河南人為什幺送老醋?
這個是因為他們那邊的話醋是比較好的,所以才會拿來送人。
2、在過中秋節的時候,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在過中秋節的時候,都有這幾個風俗習慣。
第一個風俗,我喜歡小時候那種中秋節,各家各戶都在自己家門口擺個桌子,桌上放著水果,那時候我們很單純,吃完柚子 就用個繩子綁著柚子燈,然後放個蠟燭,拉著好好玩,好懷念,主要是當時沒有這種一棟一棟的樓房,都是鄰居一排排的,各家各戶都擺個桌子出來賞月,好熱鬧啊。
第二個風俗,中秋節的風俗,隨著時間的變化,已經改變了好多。像我們老家河南,小的時候過中秋節,也要和過年一樣,去串親戚,互相送一些月餅之類的。到後來只去一些年長的親戚家,去送月餅,特別是剛剛定親的年輕小夥子都要備好禮品,到丈母娘家去,禮品一般比較豐盛。也就是說,必須要拿得出手。這個風俗一直流傳到現在,現在人都外出打工,沒有太多的時間中秋節互相送禮品。
第三個風俗,這個時候是收獲的時節,大街上都是金燦燦的,金黃的柿子掛滿枝頭,紅彤彤的大棗壓彎了枝頭。中秋這天,男人們早早地將自家散養的雞或鵝宰了收拾干凈,去集上買回熟下貨,海鮮之類的,從集上拎回條肥大的鯽魚。這准備就緒,女人們便開始展露身手了,大鍋土灶燒的飯菜格外好吃。晚上月餅擺上,一家人吃著飯菜,喝著老酒,討論著這一年的收成,又是美好的一年!
第四個風俗,我們這邊就沒有多大的習俗,就是十五的晚上在院子里獻月亮,有各種水果、乾果,月餅。還有就是十五的這天就是女婿去丈母娘家追節。就是這樣的,感覺和平常沒有什麼不同的。
第五個風俗,過節時,家家烙月餅,燉雞,煮芋頭,以慶豐收。月到中天時家家在院中擺瓜果月餅祭月,全家團聚,拜月,賞月,敬月,故也稱月亮節,團圓節。
3、河南的傳統風俗習慣
在河南,清明節的文化習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插柳
祭祖:在河南,清明時節人們最常吃饊子、棗糕、雞蛋等食物。
吃饊子、棗糕、雞蛋
一、河南普通節日傳統風俗習慣
1.河南春節習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2.河南中秋節的習俗有:鐵塔燃燈、夜設茶果月餅、面向月亮許願
3.端午節(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4.重陽節(九月初九)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中,重陽節就是一個登高節,,重陽賞菊的活動越來越盛行。因為菊花都在九月開放,民間還把九月稱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拓展資料:
河南其他特色節日
1.龍抬頭節(二月初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2. 過小年(六月初六)
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3.乞巧節(七月初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主要參與者是少女,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
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
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4.牲口節(七月十五)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 「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5.臘八節(臘月初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在豫北,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癒合的土措施罷了。
6.祭灶節(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漸漸拉開了帷幕。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
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人的嘴。
4、河南的中秋節習俗是不是吃油條
河南中秋節的習俗有:鐵塔燃燈、夜設茶果月餅、面向月亮許願。河南的端午節習俗是吃油條。
在端午節,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5、河南的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古代帝王中,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據《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即拜月之意。中秋賞月的習俗,早在周代就開始了。唐代《開元遺事》載:「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楊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唐代詩人韋庄《送李秀才歸荊溪》詩有:「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到了宋代,賞月的風俗十分盛行。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對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中秋節盛況有所記述:「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此時,就有「安排家宴,團圓子女」,「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之俗。明代,據《帝京景物略·春揚》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中秋以「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清代,中秋夜人家各有宴,以酬佳節,除了賞月、吃月餅、團聚外,《清嘉錄》記:「婦女盛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走月亮。」民國,拜月賞月習俗猶盛。
6、河南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起源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 「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食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像。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我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但節俗各異。壯族習慣於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蕭,一起合跳〈農家樂舞》。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 」,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侗族則在這時讓青年人郊遊、歡會,稱為「趕坪節」。第一天是蘆笙會,第二天對歌。小夥子都要化妝,向心上人表達情意。傣族是對空鳴放火槍,然後圍坐飲酒,品嘗狗肉湯鍋、豬肉乾巴、腌蛋和干黃鱔,談笑望月。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 」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人員江齊後,大家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盛大的調聲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中秋與月餅
中秋吃月餅。最先見於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句。唐和五代時賞月的食品只見有「玩月羹」等,未見有月餅。月餅作為一種食品的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系在一起,始見於南宋的《武林舊事》。明代以來,有關中秋賞月吃月餅的記述就更多了。《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們都製作面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場店鋪里賣的月餅,多用果類作餡子,巧名異狀,有的月餅一個要值數百錢。《熙朝樂事》里也說,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作為禮品互相贈送,取團圓之義。這一天晚上,家家舉行賞月助家宴,或者帶上裝月餅的食盒和酒壺到湖邊去通宵游賞。在西湖蘇堤上,人們成群結隊,載歌載舞。同白天沒有兩樣。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賞月的盛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月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講究。咸、甜、葷、素各俱異味;光面、花邊,各有特色。明末彭蘊章在《幽州土風俗》中寫道:「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瞻兔滿人間。悔煞嫩娥竊葯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丹顏。」這說明心靈手巧的廚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再現於月餅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有「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婚兔之形」的記述。足見古代月餅從內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齊放了。
7、河南中秋風俗習慣
河南人極為重視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夜明月當空,清輝灑地,秋高氣爽,是一年中月亮最為皎潔的夜晚。這一天,新禾入廩,遊子當歸,都要在這天力爭趕回,合家團聚。如有家人身居異鄉,必在賞月時念念有辭,致以懷念。書香門第之家,老人們向兒孫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故事,共享天倫之樂。
鐵塔燃燈是開封地區中秋的一項重要活動。鐵塔所在地的開寶寺(明代以後人們稱為鐵塔寺),景色佳麗,是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人們的游樂苑圃。燃燈是開封人民自漢代沿襲下來的習俗,每年的元宵節和中秋節其事最盛。
南陽地區,舊時中秋節夜設茶果、月餅於庭院,焚香祭月,稱為「圓月」,以示秋季豐收,合家團圓之意。現「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餅,走親串友之俗日盛。「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節倍思親」之語,說明了人們對這一節日的重視。
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裡面放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開始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百姓經濟寬裕,市場上月餅品種繁多,多數人家已不再蒸月餅,上供時用買的月餅和水果。供過後,要把月餅分給家人吃,以圖吉祥團圓。
在鞏義,節前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圓:殺雞為餚。有「男不願月」之俗。晚上在院內設案,擺月餅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願,這叫「願月」。
此外,在駐馬店地區,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餅的風俗。
8、河南中秋節和國慶節的習俗
中秋習俗: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國慶習俗:出遊、高速免費等。
9、河南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食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像。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我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但節俗各異。壯族習慣於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蕭,一起合跳〈農家樂舞》。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 」,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侗族則在這時讓青年人郊遊、歡會,稱為「趕坪節」。第一天是蘆笙會,第二天對歌。小夥子都要化妝,向心上人表達情意。傣族是對空鳴放火槍,然後圍坐飲酒,品嘗狗肉湯鍋、豬肉乾巴、腌蛋和干黃鱔,談笑望月。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 」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人員江齊後,大家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盛大的調聲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10、河南的風俗?
其實河南的習俗有:祭灶節的祭灶送神活動,結婚需要壓床,端午節包粽子和吃粽子,元宵節猜燈謎,龍抬頭節采野菜,包餃子等等。
祭灶節的祭灶送神簡單來說就是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時候需要送灶神,也就是祭灶日,在這一天當地的人會去趕集買灶糖,然後晚上的時候就會祭灶神,過了小年之後,年味就會變得越來越濃,就會開始清理灶台,打掃房屋,並且購買各種年貨的。
1.河南春節習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2.河南中秋節的習俗有:鐵塔燃燈、夜設茶果月餅、面向月亮許願
3.端午節(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4.重陽節(九月初九)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中,重陽節就是一個登高節,,重陽賞菊的活動越來越盛行。因為菊花都在九月開放,民間還把九月稱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