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傳統禮儀風俗價值

傳統禮儀風俗價值

發布時間: 2022-09-04 14:05:39

1、分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禮儀的價值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網路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一套具體的做法和合適的路徑。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五四以來在文化方面總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看,一些相同的主題幾乎過幾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里兜圈子。結果是,在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再猶豫彷徨了。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范做起,在文化建設方面多做扎扎實實的工作——
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倡導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堅持——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必須抓住和利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展成果。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出人才出精品,歸根結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人民群眾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業態創新,文化機制創新,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2、傳統禮儀是什麼?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這里的「禮」包含了傳統禮制的精神原則與傳統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系密切。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傳統禮儀擇要介紹。

一、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

 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二、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

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慣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三、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四、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

 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五、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發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後入洞房,行結發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後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於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弔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輓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並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傳統的禮義標准。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傳統禮俗的繼承是一個復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3、最具有現代價值的傳統文明禮儀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 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

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舍棄那些為剝削階級 服務的禮儀規范,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 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系,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 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
現試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面尊 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
孟子說:「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註:《孟子·告子下》)。「慶」就是賞賜。古代這種傳統 禮儀,對於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系,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

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並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並不僅 止於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並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 禮制。

《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註:《禮記·祭義》)。就是說,五十歲以 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對於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 確的要求。如《養蒙便讀》說:「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註:《養蒙便讀·言語》) 。《弟子規》又說:「低不聞,卻非宜」。

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 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重要標志。

任何形態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不僅因為老人閱歷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 ,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現代 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該做到: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在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盡量考慮到為 老人創造方便條件。

關於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發揮,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平時不敬 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不

4、禮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什麼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禮貌
中國,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一個具有數億人的國家;一個……
「學習爭先雖重要,禮貌禮貌也要好。學校規定都遵守,見到老師要禮貌。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牽的牢。愛護公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這是一首禮貌禮貌歌。
禮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禮貌的定義:是指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意念和行為,是言談舉止對別人的尊重與友好的體現。
小時候,父母總是說見到人必須要叫。小時候的我天真爛漫,很聽父母的話,一見到認識的人就會叫個不停,什麼阿姨叔叔啊;姑父姑母啊……
此刻的我已是一個高一的學生了,不怎樣愛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會叫人。一般見到熟人也就笑笑而已了……老媽一向說「見認識的人必須要叫,這是禮貌問題。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老師也經常說「在校必須要叫老師好,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學生。」但是此刻的我,總覺的自己是一個小大人了,一向嘴邊掛著阿姨叔叔什麼的,會被我自己的朋友、同學笑話。
我承認這一點我做的不好,但我有自信的說我有一點做的很好----那就是尊老愛幼。
坐車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個性是公交車。在公交車上,後門一開就能看見三把黃色的單人座椅,這三把座椅是專門為老弱病殘所設的。但我總是會看見一個孕婦或老人站著,偏偏會有年輕人、中年人坐在旁邊。其實我猜想坐著的人有想讓位的,但就是自己不想吃虧。直到售票員說「誰能讓一下位?」我有信心說我不是這樣的!正因我做到,看見這樣的狀況會主動讓位!
禮貌不用花錢,卻能贏得一切!禮貌能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禮貌相待的人喜悅!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來繼續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禮貌!

5、傳統禮儀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這和幾千年來的傳統禮儀風俗的沉澱不無關系。

先人們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形成的禮儀和風俗體系一直到今天仍有大量保留。大到國際社交,小到人際社交,中華民族的禮儀風俗都風韻猶存,而且獨具特色。下面我從國際社交和人際社交兩方面來談傳統禮儀風俗在當代社會中的表現形式和影響。

國際社交中的中華傳統禮儀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中華民族素來主張君子之道,於人為此,與國也為此。所以,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反對侵略性戰爭,中華民族的戰爭大多因 「反抗」而起。這種思維在國際上並不得到廣泛的認同,特別是對西方國家。在很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眼裡,中華民族傾向「妥協」與「軟弱」,「好欺負」,所以在歷史上中國曾遭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與欺凌,並屢次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今天,中國已近從歷史上崛起。現在的中國就像是一頭 「沉睡中的雄獅」,和平,安詳,沒有人敢輕易打擾。

求同存異,以和為貴。和,乃與人和,與天地之和。在現代, 「和」的思想在1955年4月萬隆會議上煥發光彩,成了中國國際社交發展史上的一段佳話。在該會議上,周恩來同志發表了如下講話: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並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

周恩來的此次講話構成了 「萬隆精神」的核心內容:和平、獨立、合作、團結、協商、求同,為新時期國際關系的和諧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

人際社交中的中華傳統禮儀

待人之禮。中華文化中的待人之禮,我覺得在於一個 「讓」字。 「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講的都是一個字——「讓」。這方面有一個千古流傳的典故 ——「孔融讓梨」。《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 ,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 ?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

接物之禮。中華文化中的接物之禮,我覺得在於一個 「慎」字。 "禮尚往來」,「慎於接物」,講究有來有往,小心謹慎,不能隨意。如果 「不慎」,則有可能落入俗套,貪污腐敗,被人厭棄。

夫妻之禮。中華文化中的夫妻之禮,我覺得在於一個 「敬」字。 「相敬如賓」,「相濡以沫」,提倡的是一種平起平坐,同甘共苦的精神。直到現在,這種精神仍然是家庭和諧,夫妻和睦的重要保證。

6、在現代,哪些傳統禮儀仍值得傳承?原因是什麼呢?

中秋佳節春節前"送大禮"。閨女定親後到完婚的一年裡,逢中秋佳節和過年時,務必由單身姑爺提早一兩天親自"送大禮包",最少是「雙雞(大紅公雞),雙魚座(每條最少2斤以上的紅鯉魚),酒4一6瓶,生豬肉6一10斤"。婚後這兩個節日一樣必須「送禮物",但禮物可依據狀況酌減。以上幾類現代社會生活中仍承傳著的民俗禮儀知識,雖比不上之前莊重,但在這種日子裡連一頓飯也沒聚在一起吃,依然會被評定"不禮貌"的。凡能遵循或承傳這種禮數禮儀知識的家庭生活和本人,一般狀況下都能交往的較為和睦,有利於婚姻生活的牢固。

穿行孔孟之鄉,給人留有的是不絕的原始文明行為,其觀念莫不展示出出孟子和孟子的為人處事之道、施政之本,孟子和孟子留有的文明行為精粹自始至終被眾人贊嘆不已,而且在全球發揚。從古到今,仁、義、禮、智、信也一直被中國人沿用,變成現代社會中安邦定國的主要內容。例如激情接待客人、遵守孝心、尊師重道、真誠待人、誠實守信這些,莫不閃動了原始文明行為和人類文明的光輝。把新女婿尊為貴客、親家母相互理解、向老人祝壽、過年或過節拜會親朋好友這些風俗習慣,均是禮儀知識文明行為的實際反映。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河南人特別是在高度重視孝心,無論你是達官顯貴或是一般普通百姓,無論你身在何方,只需新春佳節返回山東老家,大年初一就需要給家族老人行下跪禮儀知識,同家族聲勢浩大幾十男丁,上到60歲老人,下到多少歲兒童,一同給老人下跪,這類禮儀知識無事關「男子漢膝前有金子」,只事關一個禮數傳統式。此外是酒桌禮儀,山東省的酒桌上座位排序文化藝術是眾所周知的重禮儀知識,年長者、賓客坐到什麼位置,主人家坐到什麼位置全是有要求的,尤其是一些上年齡的老年人,現階段對這方面也是十分在乎的。

孔子說:"沒學禮,何以立。"在當代生活中,禮儀知識依然是每一位當代人必不可少的主要素質。在中國古代,交通出行彬彬有禮、躺卧彬彬有禮、飲宴彬彬有禮、婚喪有禮、壽辰彬彬有禮、祭拜彬彬有禮、爭霸彬彬有禮這些,禮儀文化滲入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也使我們擁有管束自身言談舉止、提高本身修養的不錯的標准,在社會發展中成為了一個言談舉止得當的人。

7、中國傳統禮儀的文化內涵及當代實現意義

禮儀就其本義及其引申義而言,是體現社會、自然及其人類生存與發展規律的社會交往之道,具有永恆的價值。因此古代的禮儀值得我們去清理、挖掘、加工利用乃至發揚光大。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了家門、國門。國際通行的這些禮儀規范已被納入正式的國際公約,成為各國正式交往不可缺少的行為准則。正所謂「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由此看來,禮儀在今天不是可有可無的小節,不是什麼陳規陋習,更不該被淘汰。它是個人道德水準和教養的標志,民族力的體現,是走向世界的橋梁。所以,在現代生活中,禮儀不是不重要了,而是越來越重要了,現代的人們離不開禮儀。

當今社會,國家有大小之分,民族人口有多寡之別,社會形態也各不相同,但文明民族都很注重禮儀。民族素質好的國家,國民修養好,文明有禮,具有良好的禮儀風范,能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相反,一個不講禮儀,粗野鄙俗的民族是不可能創造現代化的經濟和文化。一個國家,當它逐漸富強起來時,文明禮儀和公共道德也應該相應得到重視和提高。中國到了一個經濟騰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現代禮儀應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現在,中國與世界的交往越來越密切,除了正式的官方交往之外,民間的涉外交往也日益增多。這既是我國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的成果,也是國際市場走向一體化的必然。在對外交往中,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優良的禮儀傳統,保持禮節與禮儀的民族特色。要尊重各國因不同的文化傳統和道德規范形成的風俗習慣,吸收外國禮儀中一些好的東西和一系列國際通行慣例,為我所用。要讓禮儀更好地為對外的文化、經濟和外事工作服務,在我國經濟與國際市場接軌、增強國際競爭力中發揮積極作用。

那麼如何更好地將古代禮儀融入現代生活呢?

首先,要因勢利導,化腐朽為神奇。中華禮儀起源於祭祀儀式,祭祀的對象可以概括為「天神」。所謂「天」亦可理解為自然,包涵著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萬物生靈,先人,三個層次。對此,我們可以把體現天人關系的祭祀之禮引導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維護好地球生態。與其任某些人肆無忌憚地踐踏環境,濫殺亂砍,不如把保護環境強調到「虔誠」的地步,以維護我們共有的家園
其次賦予新意而後利用。例如「禮之大體」的「三綱五常」被現代許多人所曲解而橫遭批判抨擊。實際上「仁、義、禮、智、信」五常只要融進時代新意,仍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道德規范。另外,三綱」還有「忠、孝、貞」的衍生義,亦可賦予新意而弘揚。「忠」應是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誠事業,敬業愛崗;「孝」應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崇本報恩、樂享天倫;「貞」應是愛情忠貞,夫妻恩愛,家庭穩固,幸福和睦。倘若如此,政風必清,世風必正。


再次,對傳統禮儀文化所蘊含著的精華應倍加珍惜利用。它根植於民族文化沃土中,使人感到親切、實在;它往往以格言、故事的形式出現,既通俗又富有哲理。如「不學禮,無以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等警句,至今還可做為我們的座右銘。像「三顧茅廬」、「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等禮儀故事,已成千古佳話。

總之,既繼承優秀禮儀文化傳統又有現代價值的禮儀,禮儀的宗旨是使大家都感到舒適,它的本質是通過某些規范化的行為,表示人際之間的真誠、相互尊重、敬愛、友好、體諒。

8、中國傳統禮儀的當代價值分析!

禮儀起源於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動,隨著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而演變為社會的行為規范。周公「制禮作樂」,對「禮」做出了創造性發展。由於禮儀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代表著國家的整體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協調社會矛盾、安定社會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禮儀教育受到歷代當政者和教育家的重視。中國傳統禮儀的精華可以作為當代新禮儀建設的思想資料。中國傳統禮儀教育的成功經驗對於改進和加強當代青少年的文明禮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