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寧的風俗
1、苗族的婚嫁習俗
苗族婚習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現將對苗族婚俗的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關於「許婚」。
串對子:是苗族青年男女雙方戀愛談婚的一種方式,每年初一至初五,苗族要過「花山節」,苗族青年男女串花山互相對歌,跳舞,找到對象的叫做串「對子」,花山節的最後一天,串好的「對子」私自定下終身,各自回家告訴自己的父母。
提親:小夥子將自己找好的對象的事說給父母後,由男方請媒人在三日或七日後前往女方家提親。
定婚:媒人提著相應物品做見面禮去女方家,與女方父母就雙方結婚事宜達成一致後,確定結婚日子,一般不直出半年。
結婚:婚期確定後,女方自己准備嫁妝等待出嫁。
二、關於「拉婚」。
「拉婚」又叫「搶婚」,「拖姑娘」或「搶妹子」,這種強拉硬要的婚俗,與現代文明的社會不相適應,逐漸被淘汰。
苗族男青年路頭路腦遇到苗族姑娘,若是姑娘被看上,無論姑娘是否願意,小夥子可以把姑娘搶回自己的家中,請媒人在三天至七天前往姑娘家提親,定婚期吃喜酒即成,姑娘從被搶之日就是小夥子的媳婦了。
三、關於「認婚」。
苗族山寨,哪家生孩子,全村都知道,生兒子的父親或母親在鄰居家生孩子時跑到人家門外,若鄰居家是「生姑娘」就大聲說「」我家兒子認著啦!」從此這兩個孩子就等於算認了婚約,小姑娘在娘家長到三歲,就被男方接到自家養起來,與男孩一起長大,直到十八歲,雙方結婚,辦喜酒,送「禮銀」認親。
四、關於「說婚」。
納雍縣境內的苗族婚俗,「說婚」較為普遍,「說婚」比其「拉婚」、「認婚」較為繁鎖復雜,包括提親、訂准、給婚、結婚四個過程。
提親:苗族青年經「花山」、「趕街」、開會、上山、下田等社交活動相互認識,進而相戀,一旦戀愛成熟變稟吸父母,由男家請媒人陪小夥子的叔叔攜酒往女家說親。如女有有意,當即飲酒表示「可」,並約來媒人共同商討禮銀、婚期、嫁妝等,禮銀包括身價銀、奶水錢、屎尿布、酒、肉等。
訂准:如果女方家願意與男方結親,按說親時商討的日期,就會由男方家出酒送豬到女方家,由女方家請客吃飯,完成吃「訂准」,也就是訂婚。
給婚:男方家如果要討媳婦,媒人必須提前兩個月到女方家去商訂,女方家要辦酒席來決定給婚的日子。
迎親:由男家擇定吉日,於兩日前媒人通知女家做好迎新生准備。迎親日,小夥子的叔叔用雀籠挑著兩只雞,帶上禮銀,率領新郎,陪郎及一對家庭美滿的夫妻,兩個挑晌午的小夥子在媒人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親。到了女家住上一宿,待新郎、陪郎拜過堂後,新郎的叔叔將禮銀交給新娘的叔叔轉交其父母。次日,叔叔將帶來的雞一隻交女家,一隻帶回,認為是新娘有魂連同新娘一同帶往男家轉姓傳代去了。這時女家送親九人伴隨親人一同送往男家,中途(兩家等距離)晌午後再走。到了男家,攔門設席三張,各置豬肝、豬內,豆腐、香煙各一盤。迎送諸人居中,新人在左,媒人在右,各據一席,進餐後入室,列坐中堂,煙茶接待。待拜過堂後,迎送諸人一新人圍坐舉行隆重的交接儀式,交接儀式由雙方「長老」以對歌形式唱交接調表達兩空的心願。唱完,新娘才算正式交給男家了。晚間,室內點燃篝火,親友及迎親諸人圍坐火邊談家常基對歌或獨唱,盡情戲娛。唯迎親送親之人不得擅自離開,必須相伴至天明,待過早餐方將送親失送走。
回門:苗族;回門日期不拘,中要在生孩子之前即行。這日,男方父母或哥嫂務辦紅糖一合。炒麵一升,白酒二斤帶領新人到女家回門。在女家住上幾天。女家攜帶女兒用的圍腰,女婿的鞋、帽隨親家到男家認門。經男家殺雞款待之後從此來往不絕。
苗族的拜堂禮是由新郎、陪郎舉行,新娘不參加。規矩是長輩居中正坐,同輩列坐左右。新郎、陪郎按長幼一一跪拜敬酒,禮畢入席就餐。
苗族寡婦可以再嫁,但隨嫁子女如要改隨父姓,必須經前夫同族許可,並給雞一隻拿去做改姓儀式後方得改姓。
2、華寧縣春節有什麼習俗?
華寧縣春節。跟大部分北方城市差不多。都是三十晚上守歲,吃魚,吃餃子。快樂度過。
3、2016年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盤溪鎮的火把節幾月幾號
2016年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盤溪鎮的火把節,7月27日這一天舉行
為熱烈祥和、團結融合、健康節儉、安全有序地開展慶祝活動,營造全鎮各族人民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氛圍,經鎮黨委、政府研究,決定舉辦盤溪鎮2016年彝族火把節活動。
活動時間、內容及地點如下:
13:00-13:30,開幕式(大龍潭廣場);
13:30-16:30,彝族歌舞表演(大龍潭廣場);
17:00-19:00,彝族長街宴(方那社區灣得箐村);
17:00-19:00,彝家祝酒歌(方那社區灣得箐村);
19:30-21:00,篝火晚會(大龍潭廣場)。
火把節在涼山彝族的古彝語中稱為「朵者」或「朵楚」,後演變為「都者」。「朵」和「都」都是「火」的意思,「者」的本意是「賠償」,但千百年來彝族火把節使「者」引申為「節日」之意,「都者」特指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火把節。
火把節這一習俗,最早起源於彝族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和對自然的戰勝,至今仍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和驍勇尚武的民族精神。從歷史傳說和火與農耕文明的文字記載表明,它產生在彝族社會邁過了原始時期,進入農耕社會的遠古時代。
一、火把節起源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個夏天,天神恩體古茲派斯惹阿比現人間收租,時值青黃不接,人們哪有什麼糧食交租還債,斯惹阿比的行為激怒了人間英雄赫鐵拉巴,他決定和斯惹阿比比賽摔跤,贏得免交租債的機會。
那天,赫鐵拉巴設計,讓阿媽拿「鐵餅銅餅」招待斯惹阿比,把他嚇跑躲進空心大樹里,被赫鐵拉巴追上拔起大樹摔死,天神為了報復人間,放「天蟲」吃光地上的莊稼,就在這天,赫鐵拉巴,帶領人們燃火把燒光「天蟲」,取得了抗天勝利。從此人們為慶祝這一勝利,便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這天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久而久之,世代相傳,便形成了今天的火把節。
二、以火色占農,祈求豐收
以火色占農,祈求豐收是火把節的主要內容之一。這方面古籍記載較多,明李中溪《雲南通志》載:「六月二十五日,采松明為火炬,照田畝,以火色占農。」清吳大勛《滇南聞見錄》雲:「六月二十五日,鄉民聚火把節於田間,和以草桿焚之,以祈豐年」。涼山彝族舉火把在屋子內和莊稼地里繞行時,口中念道:燒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4、華寧縣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華寧有八景,大多是自然景觀。名勝久遠一點現有萬松山景區、象鼻溫泉風景區等風景名勝,寧壽寺、寧陽書院、尊經閣等古建築保存完好,可供開發利用。新村陶窯、青龍斗閣古墓群等古老文化遺址具有考古價值。
5、通紅甸鄉的民風民俗
通紅甸鄉是彝族、苗族、漢族大雜居小集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8.9%,其中:彝族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8.84%。有苗族村寨5個,彝族村寨10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五的「苗族花山節」,是通紅甸最熱鬧的日子,到時各地來客紛紛涌到通紅甸,參加盛大節日,載歌載舞,盡情享受苗家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生活。鴛鴦溫泉是本鄉寶貴的地熱資源,位於通紅甸村東北約1公里的小婆左溝,原名火龍泉,因在同一位置冷熱泉眼相伴,故名鴛鴦溫泉。經省水文地質大隊抽樣化驗表明,該溫泉平均出流量達0.2立方米/秒,水溫為49.5℃,屬硫磺泉,內含硼、鋰、鍶等多種有利於人體健康的化學元素,沐浴後對關節炎,筋骨疼痛,消化不良等疾病有較好的療效。溫泉清純如酒、波光粼粼,泉外有小溪、清涼如冰汁,可供浴者調溫解渴,二水相伴東流注人南盤江,當地群眾稱之為鴛鴦礦泉水。么波沖小組海拔2440米,是華寧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屬冷涼區,植物種類多、山奇石古怪,景色優美,民族文化豐富,被稱為「小石林」和「華寧的香格里拉」。
6、雲南有什麼特產水果
雲南有什麼特產水果
雲南省屬低緯度內陸地區,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為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8.64%,地跨長江、珠江、元江、瀾滄江、怒江、大盈江6大水系。接下來由我為大家整理出雲南有什麼特產水果,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華寧——柑桔
華寧是雲南有名的水果基地縣,亨有「桔鄉」美稱,由於獨特的自然條件,這里產的柑桔是全國最早熟的,果肉脆嫩,汁多化渣,酸甜適度。
2、新平——褚橙
說到玉溪新平縣的哀牢山,大家第一想到的可能是勵志橙——褚時健種的橙子,褚老已經90歲了。
3、元江——芒果
元江熱壩地處低海拔乾熱河谷地帶,光、溫、水、土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資源,享有「天然溫室」之美稱。元江芒果是雲南省元江的特產。元江有134個芒果品種,最常見的是三年芒,因其3年結果而得名,香甜柔滑,因其果汁多。
4、盈江——荔枝
盈江縣,地處雲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由於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生長在這里的荔枝果大、肉厚、色美、核小、味甜。特別是名為「妃子笑」和「三月紅」的荔枝,水分充足、口感較好,深受市民的喜愛。
5、呈貢——寶珠梨
呈貢寶珠梨產於昆明郊區呈貢縣,是雲南省聞名的特產水果。2005年9月,"呈貢寶珠梨"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成功注冊,是呈貢縣重點打造的五大品牌之一。
6、麗江——雪桃
麗江雪桃由於使用當地山毛桃為砧木,具有與接穗親和力強的特點,經過多年培養、馴化生產的樹種具有適應性強,樹干粗壯,產量高,每畝產量可達1450公斤,抗病蟲害能力強,耐寒、耐旱、耐貧瘠的特點,適應在滇西北海拔1500-2500米種植。
7、華坪——芒果
麗江華坪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芒果生長。生長出來的芒果色澤鮮艷、風味濃郁。
8、昭通——蘋果
昭通蘋果雲南引種最早、分布集中的西洋蘋果品種樹。金帥又名金冠,原產美國。今昭通地區果技站仍保存當年栽的`正常結果樹70餘株。果實9月上旬成熟。具有豐產穩產特性。
9、元謀——葡萄
葡萄是雲南最大的水果出口品種,尤以元謀最佳。元謀的果蔬早就聞名全國,素有「金沙江畔大菜園」的美譽。
10、保山——甜柿
甜柿是保山最具特色的果品。甜柿自然脫澀,果大、味美,外觀色澤艷麗,肉質清脆爽口,便於貯運。從8月下旬到10月下旬均可提供鮮果,特別是早、晚熟品種,對緩解果品談季市場供應,具有重要作用。
11、嵩明——樹莓
樹莓又被稱為山莓果、懸鉤子,中葯名稱為覆盆子,果實柔軟多汁,香味濃郁。
12、屏邊——荔枝
屏邊荔枝是雲南省紅河州屏邊縣的特產。因特殊氣候屏邊縣的荔枝要比兩廣地區早一個月成熟,而最為鮮美的「妃子笑」荔枝也以果實色澤鮮艷、個大核小、肉厚皮薄、清甜微香而聞名。
13、西雙版納——菠蘿蜜
五月,是西雙版納菠蘿蜜成熟的季節。在這個成熟的季節,西雙版納的大小胡同里幾乎都擺放著這個大大的水果之王,就連街上的綠化帶裡面也有成熟的菠蘿蜜。
14、蒙自——石榴
蒙自石榴,原產波斯(伊朗)一帶,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時傳入中國。雲南蒙自目前大約有70多個品種,分為觀賞和食用兩大類。石榴的營養特別豐富,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果實中含有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有機酸、糖類、蛋白質、脂肪,以及鈣、磷、鉀等礦物質。
15、蒙自——枇杷
古諺語:「五月枇杷滿樹金」,一般來說,每年到初夏時節,人們才能品嘗到鮮美的枇杷,而蒙自,大自然賦予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所產枇杷,從每年開春就已天然成熟上市,是全國最早出產的枇杷品種,而且果實一般汁較多、有果香、甜而不膩,且稍有微酸感。
16、楚雄——核桃
楚雄大姚核桃品質優良,具有殼厚薄適中、取仁極易、出仁率高;仁白、食味香、營養豐富,容易保存;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保質期長等特點而享有盛譽,成為聞名全國的優良品種。
17、芒市——火龍果
紫色火龍果在德宏大部分地區都適合種植。在州府芒市,好多人家都喜歡在屋頂種植火龍果,漂亮的果實掛在屋頂儼然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18、河口——香蕉
河口縣是全國山地香蕉的主產區,特殊的熱帶季風雨林溫熱型氣候環境適宜香蕉生長,河口香蕉果實飽滿,肉質柔滑,色澤鮮亮,味香甜可口。
19、開遠——蜜桃
開遠蜜桃,雲南省開遠市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開遠蜜桃是雲南省的溫帶特色水果,被人稱為"鷹嘴甜脆蜜桃"、"開遠綠蜜桃",遠銷北京、上海、成都、重慶、貴陽、昆明以及東南亞國家,成為了消費者最受歡迎的"綠色水果"之一。
20、大理——雕梅
雕梅是白族傳統名特食品。據史書記載,遠在唐代南詔時期,就有探親訪友相互饋贈雕梅的風俗。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紋而得名。
21、富民——楊梅
富民是名副其實的水果之鄉,富民的楊梅是出了名的,楊梅甘甜,尤其是富民縣永定街道和羅免鎮的楊梅種植最多、產量最大、是品質最好的兩個區域。
22、富民——西瓜
富民龍洞村的西瓜也很有名,龍洞村的西瓜在富民種植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了,在富民這片沃土上,因為龍洞村地理位置獨特,水源豐富,所以全縣就只有這里種的西瓜又大又甜,因此龍洞村的西瓜在富民小有名氣。
;7、哈尼族歷史200字
對哈尼族的歷史淵源,民族學和歷史學界大致有四種觀點:①東來說;②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說;③紅河兩岸土著說;④「氏羌系統」南遷說。東來說以滇南地區部分哈尼族採用父子連名譜系追根溯源到南京應天府柳樹灣,或山西、河南、江西、貴州等地。並以此為依據,認為哈尼族與漢族的淵源同出一轍。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說認為今天從事山居農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與雲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農耕民族」。就族源論,「當是雙向的、復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匯與融合」。就文化論,是一種「南方夷越海濱文化與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體。」(史軍超《哈尼族與「氏羌系統」》,載雲南《民族文化》1987年第5期)。紅河兩岸土著說以出土文物為證據,認為哈尼族系紅河地區的土著,與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關。(孫官生《論紅河流域是早期人類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載《紅河文物》1986年第3期。)「氏羌系統」南遷說是比較流行的觀點。它認為哈尼族同今天雲南省境內十幾個彝語支系的民族一道,其主流均同源於古代氏羌部落族群。據《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籍記載,氏羌族群原游牧於青、甘、藏高原。秦獻公時期(公元前384-362年),秦朝勢力迅速擴大,大肆進行征服鄰近部落侵擾的活動,氏羌族群被迫流遷各地。在遷徙中,南遷的羌人不斷繁衍,形成耗牛種和越嶲羌、白馬種、廣漢羌等若幹部落,活動於今川西南、滇西北、滇東北的廣大地區。史學家將這些南遷的羌人遺裔統稱為「和夷」。和夷名稱雖不單指一個民族,但無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內。這一記載,與哀牢山區哈尼族的民間傳說基本一致。相傳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於遙遠的北方一個名叫「努瑪阿美」的地方,爾後逐漸南遷,居住在「谷哈」和「轟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廣大地區,與「昆明種人」相互交錯雜居。後因遭異族侵擾,分兩條路線往南遷徙:一條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遷經滇池昆明一帶,再經南遷至滇東南的六詔山區;一條自滇西北遷經大理湖濱平壩,然後分別南下到今哀牢山、無量山區的景東、景谷、鎮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開遠,繼而至元江、墨江、紅河、元陽、綠春、江城及西雙版納等地。
隋唐時期,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同被稱為「烏蠻」。唐初,哈尼族開始從烏蠻中逐漸分化,散布於哀牢山、無量山廣大地區的哈尼族被稱為「和泥」。滇東南六詔山出現的「和蠻」部落,曾多次向唐朝貢方物,開始了與中原政治經濟的聯系。南詔崛起後,各地哈尼族直接隸屬於南詔,與滇東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統稱為37部蠻。其中的因遠(元江)、思陀(紅河)、溪處(元陽、金平)、落恐(綠春)、維摩(丘北、瀘西、廣南)、強現(文山、硯山、西疇)等7部均大部分為哈尼族,處於南詔奴隸制政權的統治下。10世紀中葉,南詔通海節度使段思平率37部蠻,會盟於石城(曲靖),直驅洱海,於937年摧毀了楊氏的「大義寧國」奴隸制政權,在雲南建立了大理段氏封建領主政權。哈尼族各部落,因得到大理國段氏的分封,開始建立領主制度。六詔山區各部哈尼族,以強現部最為強盛。其領主龍海基「素為諸夷所服」(見《新纂雲南通志》卷一七四,《土司考·開化府》。),統一了各部大小領主。宋皇祐時,因向導宋將楊文廣過境有功,受宋王朝令世領六詔山區,世代為滇東南最高領主。滇東南哈尼族便與中原有了密切的聯系。
13世紀中葉,元朝滅大理段氏政權,統一諸部,設雲南行省。元憲宗六年(1256年)立阿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為臨安府),轄今紅河州大部、文山州一部。龍海基九世龍健能曾一度被授為阿萬戶府總管,加強了與內地的聯系。哀牢山區各部哈尼族,從10世紀中葉進入封建領主社會。1256年後,元朝設置元江萬戶府,思陀設置和泥路,落恐、溪處分別設置正副萬戶府等統治機構,以哈尼族首領為土官分別直隸於雲南行省。後又將元江萬戶府改為元江軍民管府和元江路,統轄哀牢山地區哈尼族各部,加強了直接統治。
明初,明軍征雲南,龍海基16世孫龍者寧迎明反元,使得明軍直搗梁王府,迅速摧毀了元朝在雲南的最後統治,改雲南行中書省為雲南布政使司。在哀牢山哈尼族地區,成立各部長官司,多由哈尼族土官充任。各地哈尼族土官與中原皇朝的關系更為親近。思陀遮比、溪處自恩、落恐他有、瓦渣阿英等土官,分別接受明皇朝所賜李、趙、陳、錢等漢姓。明初,在雲南實行軍屯、民屯、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不少漢族進入哈尼族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促進了哈尼族社會的經濟發展,使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當時的六詔山「土田多美,稼穡易豐」(乾隆《開化府志》卷九,「風俗種人」條)。14世紀中葉以後,新平、元江、墨江、普洱、鎮沅一帶的哈尼族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經濟過渡。
明末農民起義軍殘部李定國,在哈尼族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在雲南建立了抗清根據地。清兵進逼雲南以後,哈尼族頭人龍韜等聯合六詔山、哀牢山區哈尼族等各族人民,推舉寧州(華寧)土官祿昌賢為首領,於1665年舉行了席捲整個滇中南的反清大起義。起義失敗後,清政府就此廢除六詔山區各土官領地,實行改土歸流,分屬開化、廣西兩府,從此結束了哈尼族龍氏在滇東南近500年的統治。哈尼族居民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有的則遷至紅河南岸哀牢山區。至此,滇東南六詔山區哈尼族基本絕跡。與此同時,清政府在哀牢山區也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因遠羅必甸長官司,屬元江州管轄;改馬龍他郎甸長官司、鈕兀長官司為他郎廳(墨江),隸屬普洱府。思陀、溪處、落恐等各土司仍舊不變,繼續實行土司制度。(雲南省歷史研究所編著:《雲南少數民族》,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86頁。)1817年,紅河南岸宗哈(今元陽縣攀枝花鄉)新興地主高羅衣聚眾700多人起義,自封「窩泥王」。起義軍曾一度攻克麻栗寨、新街、芭蕉嶺、逢春嶺、溪處、瓦渣等土司領地,給土司領主以沉重打擊。起義失敗後,高羅衣被俘身亡。1853年秋,哀牢山中段鎮沅、墨江、新平等地各民族在田四浪(本名田以政,墨江哈尼族卡多人)領導下,聚眾3000多人起義,一度攻佔鎮沅縣全境和西南部哀牢山區。
1856年,起義軍與李文學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結盟,田四浪被推舉為「夷家兵馬副元帥」,分領哀牢山中、下段農民起義軍。起義軍一度攻佔了許多地方,有力地打擊了封建領主和清王朝的黑暗統治。1870年12月,田四浪被俘,於次年被清兵殺害。
1917年,金平猛丁土司區管轄下芭蕉河的苗族人民在女「苗王」馬勃邁的帶領下發動起義。元陽縣多沙寨女青年盧梅貝一馬當先,率領當地哈尼族義軍英勇作戰,被「苗王」封為大將。年底,義軍匯集於茅山,推舉盧梅貝為聯軍統帥,分路掃盪各地土司勢力,多次給官軍以沉重打擊。1920年春,義軍戰敗於馬鹿塘——茅山一帶,盧梅貝在群眾的掩護下倖免於難。哈尼人民贊揚她為各族人民英勇斗爭的精神,尊稱她為「多沙阿波」(意為多沙寨的「阿爺」)。
近百年來,哈尼族人民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都歸於失敗。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革命斗爭才逐漸走向勝利。早在大革命時期,今開遠、蒙自、個舊等縣、市就已經有了共產黨的地下組織,繼而擴大到滇東、滇西各縣。1930年左右,哈尼族主要聚居的墨江縣,是當時雲南地下黨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黨組織了讀書會、"窮人相幫會"等活動,教育和培養了廣大貧苦農民及許多優秀的哈尼族知識分子,在哈尼族地區撒下了革命的火種。1947年底,中共滇南臨時工委在個舊秘密建立。次年,在元江彭澤正式建立紅河地區的游擊武裝。這支隊伍東征西戰,不斷壯大,1948年正式編組成「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自衛軍第三縱隊」,得到了哈尼族人民的極大的響應和支持,黨領導下的哈尼族地區的人民游擊武裝,迅速燃起了革命斗爭的燎原烈火,迎來了全國解放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