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承德家鄉風俗

承德家鄉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03 02:23:39

1、在河北省承德市過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這個習俗的話就是放假,一定要和朋友聚在一起一塊兒去爬個山,多做一些運動。

2、河北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結婚都有哪些習俗?

河北省的承德一帶,有結婚掛門簾的習俗。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新娘嫁妝要先送到男家,然後由新娘的弟弟陪著新娘和送親的人們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進入新房之後,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條門簾掛在新房的門上。門簾多為紅色或粉紅色,上綉鴛鴦戲水或秀水奇峰,絢麗多姿,甚是喜慶。新娘弟弟掛完了門簾,男家要送一個紅色的小紙包做喜錢,包里裝著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過都是雙數,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婦成雙成對白頭偕老。

圍場的各個地方就不一樣,像大喚起,一般都是6600、8800、100001,到了四合永甚至更少,女方的陪送不用特別的,家裡面缺啥補啥就好了,最重要的是婚禮前的介紹人一定要知道的全面,能張羅的人,風俗嘛 還真的沒有什麼講究的,不過,家與家不一樣。有的直接把錢過給女方,多過一些,願意買什麼就買什麼。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祈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開始談婚論嫁。小夥子的父母委託信賴的說親人,擇個好日子帶上兒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說親。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夥子就收下獻上的哈達和一盤餅食,這事就此定了下來。冬天是舉 辦婚禮 的好日子,經雙方選定日子後,新郎家於傍晚時分到姑娘家接親,至此婚禮已經開始,民族風格濃厚、趣味橫生的各種婚禮節目連續上演,一直到東方發白;接新的隊伍才跨上駿馬,同送親的隊伍一道往新郎家進發。在離新郎家不遠時送親的隊伍停下,迎親的隊伍到家後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親人前來第二次迎接。在婆婆為兒媳婦掀開蓋頭後,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親戚們行磕頭禮並敬酒。眾人也會興奮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歡樂在草原上盪漾。

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 結婚喜日 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 蒙古包 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啟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啟程離去。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融合大團結,習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通常各族儀式之間雜糅融合。除了本民族穿著以外在民族融合地區基本都差不多。只要資金聘禮到位,一切形成都可商量增加和減化,沒有一成不變的習俗。有房、有車、有錢啥都好商量。

3、承德的習俗與美食作文

我的家鄉承德地處冀北山區,毗鄰京、津,距北京僅200多公里。西顧張家口,東接遼寧,北倚內蒙,南倚秦皇島、唐山,素有「紫塞明珠」之稱。全市8縣3區,總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50多萬,其中滿、蒙、回、朝鮮等少數民族130萬。京承、京通、承石、承沈四大鐵路干線貫穿承德全境,101、111、112三條國道縱橫交織,交通十分便捷。特別是京承旅遊路的開通,大大縮短了京承兩地的時空距離。承德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據考證,這里早在中原龍山文化時期就有人類活動跡象。戰國時期,燕國在這里設置過郡一級的地方政府。秦漢至元明時期,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曾先後在此游牧。直到清朝初年,現成的市區所在地仍是個僅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落,叫熱和上營。康熙四十二年(即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避暑山莊。雍正元年(即1723年)設熱和廳。雍正十一年(即1733年),取「承首先祖恩德」之義,改名承德州。承德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風格奇特。在這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上,有許許多多「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世界最大的木製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世界最短的河流——熱河;萬里長城精粹——金山嶺長城;被稱作世界一絕的石柱——棒槌峰;世界最大的皇家狩獵場——木蘭圍場等等。這些景觀以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群為中心,輻射外圍。北有承德皇家狩獵名苑——木蘭圍場;南有昔日皇家御苑——霧靈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西有京北第一草原和白雲古洞;東有朝陽湖、遼河源頭國家自然公園和塞外蟠龍湖;在京承旅遊公路中間有雄偉俊俏的金山嶺長城。這些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和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觀,使家鄉成為著名的京北皇家風情旅遊帶。
我的家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里有許多久譽盛名的特產和民間工藝。興隆紅果、京東板栗馳名中外;榛子、杏仁、壩上蘑菇、蕨菜、金蓮花等綠色山珍以及各種野生中葯材全國知名;被稱為華「夏一絕」的滕氏布糊畫、豐寧剪紙、絲綢掛錦以及各種匠心獨具的根雕、核藝、瓷刻、盆景等等,舉不勝數。另外,以杏仁為原料的杏仁露飲料,潔白如奶、香味獨特、回味悠長,且富含蛋白質和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早已中外馳名。豐富的物產和獨特的民風造就了家鄉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漫步市區街頭你可以看到各色地方風味小吃,碗坨、驢打滾、八溝羊湯等等,准會讓你一飽口福。
這就是我美麗的家鄉—承德;我愛我的家鄉—承德!

4、河北最有代表性的風俗有哪些?

在我國河北省的承德一帶,有結婚掛門窗的習俗。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新娘的嫁妝要先送到男家,然後由新娘的弟弟陪著新娘和送親的人們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進入新房之後,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條門簾掛在新房的門上。門簾多為紅色或粉紅色,上綉鴛鴦戲水或秀水奇峰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甚是喜慶。新娘弟弟掛完了門簾,男家要送一個紅色的小紙包做喜錢,包里裝著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過都是雙數,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婦成雙成對白頭偕老。

5、河北省有哪些習俗?

承德 承德一帶的春節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高潮結束。正月十五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正月十六以後,各行各業開始按部就班,恢復營業,春節至此結束。 邯鄲——除夕扔愁帽 古趙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相傳,這一習俗,起自戰國末年。秦始皇打敗齊、楚等國,派大將章邯出兵趙國。趙國軍民堅守陣地,英勇抵抗,給秦軍以重大創傷。秦將章邯大怒,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後,對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婦孺,房不分官商民賈,大肆燒殺擄掠。趙國人為了逃避秦軍的殺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離鄉,四齣逃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了統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趙國人不忘亡國的奇恥大辱,每當夜深人靜,就紛紛把秦王規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時的邯鄲已在秦的統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橫遭殺戮。從此,趙國人對秦王更加怨恨。他們為了避免無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換舊為名,把頭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說是驅趕一年的晦氣,扔舊愁、迎新喜。官府也就無可奈何了。 久習成俗後來,秦國雖已滅亡,邯鄲人並沒改變習慣,把它作為一種地方風俗,稱之為「扔愁帽」,流傳至今。不過,今人扔帽,已沒有當年的憂愁,而是把它當作一件應景的樂事了。

6、關於承德市的歷史文化民俗鄉土民情的作文

按照家鄉的老規抄矩,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就開始了。
臘八這天,人們要喝臘八粥。臘八粥可好喝了,它裡面有桂圓、苡米、麥片、糯米、綠豆、紅豆、芸豆、花生。
到了除夕可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酒肉的香味在天空中久久地回盪著,大人們在門外貼對聯,家中貼漂亮的年畫,哪一家都通宵燈火,鞭炮聲徹夜不絕。在外上班或打工的人,一定得趕回來,吃團圓飯。這一夜人們還得守歲。
大年初一的景象可不一樣。人們都會出去拜年,一般是年少的給長輩拜年,孩子們會得到特別多的壓歲錢,有的孩子會買玩具,也有的會把錢存起來,將來再買學慣用品。
到了元宵節,超市就特別熱鬧,人們買元宵回家煮著吃,為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到了臘月十六,家鄉的春節也就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7、跪求承德春節風俗習慣的由來!!

夏歷十二月初八,中國漢族地區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臘八粥和臘八飯一樣,是古代蠟祭的遺存。《祀記·郊特牲》說蠟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臘八粥又和我國傳統養生文化和美食文化結合,稱為養生佳品。後來隨著佛教的流行,臘日和釋迦牟尼成道日融合,臘八粥也常被附會說成是來自於印度。
傳說,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間視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兒在天上呆久了覺得悶,也跟隨母親下到了凡間。她看到民間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時看到人間有那麼多的恩愛夫妻,她也很嚮往真摯的愛情。後來她看上了一個給人燒火幫灶的小夥子,她覺得這個人心地善良、勤勞朴實,於是決定留在凡間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聞聽後非常生氣,把小女兒打下凡間,不許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兒,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強答應給那個燒火的窮小子一個灶王的職位。從此,人們就稱那個「窮燒火的」為「灶王爺」,而玉帝的小女兒就是「灶王奶奶」了。

歷史記載

古代天子或諸侯,在年終時候要舉行祭祀八種自然神靈的儀式,稱為蠟祭。蠟祭後來流行到民間,其習俗至今還有所遺存,就是臘月初八,南方的人們要吃臘八飯,北方的人們要喝臘八粥。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我國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已十分風行。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盛。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月節,農歷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

把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的原因:《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歷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閑的人們無事可干,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現在還有爭搶老喜殤供品的習俗。

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

臘八粥不僅為僧侶享用,民間更是盛行。 元、明、清沿襲這一食俗,清代最為盛行。有詩雲:「家家臘八煮雙弓,榛子桃仁染色紅。我喜嬌兒逢覽揆,長叨佛佑蔭無窮。」周密《武林舊事》說:「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說:「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作為一種民間風俗,夏歷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

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釋迦牟尼成道日」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宋朝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早已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

8、承德定婚有什麼風俗習慣嗎?

承德訂婚要有訂婚宴,介紹人和雙方的主要親戚要到場,訂婚宴男女雙方要改口,家長給改口費。

9、我們河北家鄉有什麼樣的習俗,充滿地方特色的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每家每戶都會慶祝一番。那麼河北的相關春節習俗又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除舊布新迎春忙
在河北民間,一進臘月(農歷十二月),特別是吃過臘八粥,就有年味兒了。真正進入過年實質性准備階段,是二十三日祭灶以後。俗話說是開始忙年,其主旨是除舊布新。民間歌謠說: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趕年集;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做黃酒;三十兒,燉肉包餃子。意思是忙年的七天中每天有活干,天天有重點。
掃房子,是春節前最徹底的衛生除舊活動,充分體現了人們關注起居環境和自身清潔衛生的美德良俗。
磨豆腐、蒸饅頭、殺豬、釀酒、燉肉、包餃子,是節前所有物質准備的概括。蒸,就是蒸春節期間吃的饅頭、上供用的花糕、棗山和面刺蝟。「糕」與「高」諧音,蒸花糕有盼望年年步步升高的意思。「蒸」和「爭」同音,所以蒸還有蒸蒸日上的意思。在屋內門頭上擺放面刺蝟,是讓它往家裡馱金銀財寶。
趕年集是為了買鞭炮、煙花、糖茶、香燭、紙箔、年畫、吊簽兒、衣服鞋帽、柿餅核桃、花生水果、香煙酒類、干鮮蔬菜等年貨,是年前最集中的一次大采購。
除,將盡的意思。大年三十(小月二十九日)又稱除日,三十夜晚又稱除夕。除夕這天非常繁忙,主要是請神靈,貼春聯、吊簽兒、窗花、年畫,請家親,包除日餃子,挑水、掃院子、堆歲柴等。
除夕下午,河北農村有請家親的習俗,家中男人到祖墳上燒紙錢、放鞭炮,請家親回家和子孫一同過年。回家後,寫成黃紙牌位,供奉起來,初五日前,每天燒香上供。
春節之前,出遠門的人無論如何都要回家過年,而家人盼望出遠門者歸來的心情更為迫切。衡水市棗強縣有的村莊,年前幾天晚上有散路燈的習俗,即把紙包好的棉籽殼團兒蘸過棉籽油,晚間點燃後,從村裡一個個一直擺放到村外路邊老遠,為晚間回家的人照路。
除夕夜舉家人圍爐守歲,或者共同包餃子。看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對節目評頭品足,成為近二十多年來的一種新俗。
其樂融融過大年
除夕夜是辭舊迎新的「節點」。除夕夜一過十二點,城鄉就響起一陣熱烈的鞭炮聲。這是急待迎春納福的人們搶早迎新春的標志。更多的人家是次日早晨五六點,家庭主婦起床後,首先給各位神靈燒上香,燃亮蠟燭,然後煮好餃子,供到各個神靈位前;男人或男孩子便在院里放鞭炮。鞭炮也是一戶比一戶的長;同時點放二踢腳,圖個步步升高。
吃新春餃子前,晚輩向長輩拜年,表達感恩之情,長輩給幼小的兒孫輩壓歲錢,表示愛撫,舉家老小親情濃郁,其樂融融。天亮後,先家族內部,後鄉里鄉親、師生友好之間的拜年活動全面開始。初一這天要把本家族和街坊鄰居、朋友、同事、師長、同學家拜完。如今,電話、手機、簡訊拜年,電子郵件、QQ拜年成為新時尚。
舊時在唐山農村,初一早晨到村外喜神來的方向,一人手捧點燃的香火,向另一人展開的財神畫揖拜,求財神到自己家,回家後供奉起來,直到初五,每天燒香上供,求好財運。
中午各家吃一年一度的團圓飯,盡享家人團圓的溫馨和自家動手做的美食,充分感受過年的快樂。如今到飯店吃除夕年夜飯,或者初一中午團圓飯,逐步成為一種時尚。
河北省內少數民族的春節各具特色。承德一帶滿族人家除夕夜子時一過,全家人就團聚一起吃素餃子。初一整天不動刀,不倒土,說是動刀會破財。
張北縣蒙古族大年初一早晨,每家的孩子都要出門給周圍的老年人拜年。老年人拉起馬頭琴,請他們跳舞、喝奶茶。有的地方還組織賽馬,誰的馬跑得最快,就預示當年有好運氣。
冀東朝鮮族村落,大年初一姑娘不出門,小夥子出門給鄰居老人行禮拜年。老人則給以禮物,以示感謝和祝福。冀東朝鮮族的人們還喜歡在春節時舉行婚禮。

10、關於河北春節習俗和文化有哪些?

河北各地春節習俗——承德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滿街走,三十晚上,除夕守歲,玩一宿。」這句在承德流傳很久的諺語將年根兒底下人們的生活演繹得緊張而有序。 大家每逢過年要准備許多好吃的東西,如磨豆腐、蒸豆包、蒸年糕等。「做豆腐有這么幾道工序,洗豆子、磨豆子、加熱水、過包、燒開了點鹵水、壓包,一般來說一斤豆子能出兩斤半豆腐。」豆腐剛做出來,大夥第一件事就是吃熱湯豆腐,新鮮嫩滑的豆腐,蘸著辣椒吃,再喝上一口濃濃的豆漿,那可是別有風味啊。吃飽了,喝足了,人們就開始接著做凍豆腐、炸豆腐了。承德本地人講究將過年食用的主食提前做好,存起來,過年時親朋好友來了,主食一熱再炒上幾道下酒菜,一桌佳餚就端上桌了。 承德過年還講究貼「春條」(也叫炕條),長長的春條上至房梁下至炕沿,上面寫上「宜入新春樂,財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堆,元寶垛一垛,人財兩旺好,老少齊安樂,大吉大利」。 趕年集,購置各種春節食品、雜貨、香燭、鞭炮,還有給孩子買的新衣服,這都是大家必不可少的事,每到這時,集市上就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承德又稱寺廟之城,因此廟會與民間節日相互輝映,也就成了承德民俗風情中的一大亮點。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各式的燈籠就成了主角,到處懸燈結綵,火樹銀花。在雙峰寺附近的老年溝,人們會用面做成碗狀,晾乾後插上棉花,倒點油,到晚上7時多,就開始「撒路燈」的活動,祈求一年出行平安。 到了正月二十五,這天家家戶戶於天亮之前在院內用火灰畫幾個囤形,中間撒上小米,以象徵倉滿囤流,來年生活富足。從這天以後,年味就會悄然淡下來。 河北各地春節習俗——張家口 在張家口,一進入臘月,人們就該盤算著這年的大年該怎麼過了。各家先是開始清掃房屋,拆洗被褥,接著,男男女女趕緊剃頭理發,因為在這里有正月不能理發的禁忌。接下來,就是做豆腐、壓粉條,動干鍋炸麻花,蒸年糕、蒸饅頭,許多人家要在臘月里置辦上半個正月的飯。而一到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十,各家各戶不能吃「賴飯」,即不好的飯,天天吃臘月里置辦的年飯,預示著來年天天有好飯吃。 等年飯置辦得差不多了,又是該「辦大年」的時候了,「辦大年」就是買年貨,花生、瓜子、紅棗、核桃、糖果、點心,有錢的人家再買些雞鴨魚肉,還有過年的花炮,這就是辦大年了。 進入了臘月的二十七八了,就開始貼對聯了。許多庄戶人家,把紅對聯貼滿整個院落,雞窩上、豬棚旁、甚至農用拖拉機上也要貼個「一路平安」。庄戶人家並不注重對聯里寫著什麼,就是圖個喜慶、紅火。 除了貼對聯,許多人家還要貼好多大紙、常千,大紙就是把紅黃藍綠各色彩紙裁成七八寸見方的紙塊,再把剪成齒狀的三四寸紙條粘在其兩個下角,四塊一幅,每塊紙上寫一個字,照字的順序貼在門頭上,如「春滿人間」等,猶如對聯的橫幅。常千,就是用彩色的紙裁成略小於大紙的四方塊,紙面上鏤空各種圖案,而後各種花色成排搭配貼到房檐下,晾衣繩上,把整個院打扮得五彩繽紛。 到大年三十兒下午,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頓年夜飯的時候了。吃年夜飯之前,要放個二踢腳炮,農家把一些貢品擺在院落一個干凈的地方,意思是請神主,忙了一年了,他們要讓神主先享用年夜飯,之後他們再吃。到了晚上,每家的家庭主婦要把家裡人初一要穿的新衣服全部從櫃子里拿出來,把要准備的年貨也統統拿出來,因為,三十兒這天晚上是不能開箱開櫃子的,也不能揭瓮揭缸,老人們說,這樣做是免得放走了「金馬駒」。 八大集鎮看窗花 在舊時的蔚縣,一進入臘月,逢每月農歷的三六九,蔚州縣城、代王城、西合營等八大集鎮便開始熱鬧起來,而這個時候,集鎮上唱主角的便非窗花莫數了。 那時,集市上擺滿了窗花,地攤上用黑布襯底,上面也是窗花。趕集的老鄉們看了這家,再看那家,比比這家,再評評那家,看看誰家剪得最好,等到把整個集市上的窗花都逛個遍,才肯買下自己最喜歡的。 對於許多大姑娘、小媳婦,還有一些平素喜好剪紙的老藝人來說,這更是一次取經的好機會,當地人稱之為「看窗花」,並積久成習。年集實際上就是一年一度全縣窗花藝術的大檢閱、大評比、大交流,而正是這種群眾自發的大交流,使得蔚縣剪紙不斷推陳出新、人才輩出。 如今的蔚縣,集鎮窗花盛景已難與當年相比。但是,進入臘月,集鎮趕集之時,仍然是窗花最為風光的時候了。 亮子是伴隨蔚縣剪紙而生的一個老物件了。所謂亮子,就是賣窗花的人用木框做成窗戶樣的方格子,之後再糊上紙,在每個方格子上都貼上要出售的窗花樣子。簡單地說,就是用來呈窗花樣子的。臘月的集市上豎起的一架架亮子上貼滿了各種顏色亮麗的窗花,爭奇斗艷,供老鄉們觀賞選擇。一旦哪一個種類的窗花賣完了,賣窗花的人就把亮子上的那個樣子撕掉,以告知買家這個已經賣完了。 如今,在集鎮上,使用亮子這樣懷舊的方式來賣窗花的已經不多了,大多以地攤代之。但是,進入臘月,與平時禮品剪紙在蔚縣盛行相比,窗花已經在市場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蔚縣的許多老鄉都在這個時候選上最美的窗花帶回家,裝扮新年,而外地的窗花販子,也到蔚縣大批的購進窗花,再到各地出售。 河北各地春節習俗——衡水 在衡水的民俗中,有些人家一進臘月便開始置辦年貨,准備過年。隨著春節的日漸臨近,「年味」也越來越濃,到了臘月二十三,年節的序幕就揭開了,這一天要「過小年」,家家戶戶要在晚間送灶---把貼了一年的灶王神式蟻呂瓷盞簦然後再請一張新的灶王神使┏夕接灶王時貼用。 按照衡水民間舊俗,臘月二十四要掃房子,寓意掃去一年的塵穢,乾乾凈凈迎接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把里里外外打掃一番,把習以為常的家居擺設換換位置,動動地方。室內合適的位置上貼上五顏六色的年畫,大門上貼門神神像、春聯,影壁牆上貼上福字。 過年的時候,人們把早已買來的神誓昊在各自的位置上張貼妥當,下面秉燭焚香。人們在屋內對畫著三代宗親的祖宗圖像叩頭禮拜,以示不忘記祖先的養育,願祖先佑護後人興旺長遠。人們在院子里對畫著天地全神的圖像焚香致禮,希冀在來年生活富裕平平安安。 河北各地春節習俗——邯鄲 古趙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相傳,這一習俗,起自戰國末年。秦始皇打敗齊、楚等國,派大將章邯出兵趙國。趙國軍民堅守陣地,英勇抵抗,給秦軍以重大創傷。秦將章邯大怒,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後,對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婦孺,房不分官商民賈,大肆燒殺擄掠。趙國人為了逃避秦軍的殺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離鄉,四齣逃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了統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趙國人不忘亡國的奇恥大辱,每當夜深人靜,就紛紛把秦王規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時的邯鄲已在秦的統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橫遭殺戮。從此,趙國人對秦王更加怨恨。他們為了避免無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換舊為名,把頭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說是驅趕一年的晦氣,扔舊愁、迎新喜。官府也就無可奈何了。 久習成俗後來,秦國雖已滅亡,邯鄲人並沒改變習慣,把它作為一種地方風俗,稱之為「扔愁帽」,流傳至今。不過,今人扔帽,已沒有當年的憂愁,而是把它當作一件應景的樂事了。 追問: 石家莊的是甚麼? 追問: 可不可以簡要概括一下呢? 回答: 石家莊春節習俗: 除夕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正月初一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之。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初二 初三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正月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