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蒲城風俗
1、蒲城的春節前幾天和後幾天的家鄉的風俗習慣是什麼,比如臘八節吃臘八面
臘八節的來歷和習俗
www.nongli.com【字:大 中 小】
【臘八節的由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節的習俗】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其他食俗】
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臘八面: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2、蒲城的春節從幾月幾日開始到幾月幾日結束,春節期間都有那些習俗
每年的春節對應的公歷日期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你說的法定春節假期的話則是除夕、初一、初二共計三天!!春節的話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是春節!出了元宵就不算春節咯,蒲城縣沿襲日久的諸多民間習俗,基本是以漢民族相沿的民俗加地域特色而形成,富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保守性。《續陝西通志稿·風俗一·蒲城縣》載:「民俗習剛好訟,尚知學問,質實勤儉。力農者多,逐末者少。士崇實學,恥奔競。清道咸時,率好鬥、健訟,近漸熄。惟兵荒後諸物昂貴,生計維艱。昔年富豪,率多零落。市鎮鋪戶,迭經倒閉。士子讀書半生,不免困守敝廬。而婦女首飾與一切賓朋宴會,蓋趨奢華。闔境少自然之利,紙、鹼、鹽、礬、磺、煤、盆、瓮之屬,無一不由人力經營者。故民習勤勞,婦女雖富家不廢紡織,貧者更把鋤犁;間有游惰,不容於鄉里。種棉自給,多衣大布(土布),城市間有服綺羅者。宴客無多珍異,饋遺不過餛飩數枚而已」 。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習俗在逐步演進,有些習俗傳承的載體雖然消失了,人們的傳統觀念也淡化了,但其行為仍然在繼續著,有些甚至獲得了新的內容和功能。有些習俗由於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而不得不發生某些變化,但其內在的民俗心理並沒有根本改變,所以有許多傳統的習俗至今還繼續存在。
3、蒼南的風俗300字
蒼南縣地處浙江東南,現有人口130多萬,大都為明清時期閩地移民後裔,閩、越兩種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形成了蒼南縣多元宗教信俗文化。春節、元宵節期間,蒼南縣民間信俗文化活動更是豐富而獨具特色,例如晏公信俗與蒲城「撥五更」活動就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楊府爺信俗與「太平龍迎新春」、劉伯溫春秋二祭的「春祭」、陳十四信俗與唱「娘娘詞」、「陳府爺信俗」與藻溪「擺殿」、金鄉財神信俗和財神祭、多神信俗與「莒溪刀轎」、媽祖信俗和「媽祖巡安」活動等等,都是具有特色的民間信俗文化活動。
4、溫州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關門炮和開門炮的說法在溫州有關門炮、開門炮的說法,在網上有傳閱,我這里也來講敘自己的見聞。
在年三十晚上,溫州人家關門時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在門外放炮仗,稱之為關門炮,表示舊歲平安。
大年初一清晨,溫州人家開門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門外放炮仗,稱之為開門炮,用以圖新年吉利。
開門炮關門炮一般放三個雙聲爆仗(俗稱二踢腿),不過一般備四個炮仗,俗稱「帶四放三」,留一個作預備。
這是我們在溫州過年溫州老闆們給我講的有關於過年的習俗,這很適用,我在永嘉甌北鎮這里,每年都會看到這樣的情況。
(4)蒼南蒲城風俗擴展資料:
過年吃年糕在甌北鎮這里,村民都有吃年糕的習慣, 正月初一的早餐,也就是新年的第一餐一般是大年三十准備好的,菜碟一定要用高盞碗,取其高字,謂「一年高一年」。
吃年糕,我也喜歡吃,其做法有有炒年糕,煮年糕,蒸年糕,還有的就是油炸年糕,在過年當天當地的的村民是非常的熱鬧的。
5、陝西省蒲城縣過中秋節的習俗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來帶除中秋賞月外自,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6、蒼南縣蒲城非遺文化有哪些
單檔布袋戲、蒼南正一派科儀音樂、藍夾纈技藝(蒼南夾纈)、高機與吳三春、吹打(蒼南吹打)、噎咚(漁鼓)、礬塑、蒲城拔五更、民間八仙戲溫州參龍(蒼南參龍)等
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全縣共收集非遺線索5063條,調查項目1033個,初步摸清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與分布狀況。
7、浦城春節的習俗
在這特定的時間階段,可分為三個環節:一是辭年,又叫辭舊歲;二是團年,回特指除夕的家庭答團聚;三是拜年,指各種形式的走親訪友活動。
「大人盼賺錢,小孩盼過年」,「過年三天沒大小」等在浦城流傳千年的俗語,是浦城人過年時心態與現實的生動寫照。浦城人的過年程序是繁瑣復雜的,也是中規中矩的,除舊迎新,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年中的頭等大事,絲毫也馬虎不得。
尤其是在舊時的浦城,無論是有錢大戶還是貧窮人家,在過年這個特定的節日里,都要認認真真准備、扎扎實實運作,山珍海味也罷,小魚小肉也罷,總要把年過得熱熱鬧鬧、紅紅火火。
祭祀禮俗中最重要的是祖先祭禮,人們認為祖先不會走遠,而是持續關心我們。除夕前一天燒年紙就是祭祀祖先,以祭祀的方式與祖先保持溝通,表達對祖先的感情祈求福佑。這天,將歷代祖宗靈牌擺在廳堂香案上,有的還懸掛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