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婚禮彩禮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傳統的禮儀之邦,“彩禮”最早規定於《周禮》。周朝的儀式婚,要走上六個步驟,即所謂的“六禮”,分別為“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其中第四步“納征”指的就是男方要派人送聘禮到女方那裡,這婚約就正式成立了,這也就是彩禮最開始的雛形。
彩禮這個事情,可以說在傳統的中國人的心中那是根深蒂固的,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可是隨著時代的演變,慢慢的這個“彩禮”就變成了買賣。
宋朝之前,彩禮的負擔是真的不重,主要是看男方的家境,關鍵寓意可能還會大一些。比如當時的鹿角能做彩禮,黃金做的首飾也能做彩禮,瓷器、茶葉等等都是可以作為彩禮的,甚至有人說李白曾經拿過一首詩作為彩禮。而那個時候講究的是一個門當戶對的婚姻,所以女方的家裡為了不丟人,通常都會准備相應的嫁妝。當時的彩禮以及嫁妝主要看的就是雙方的家境以及文化水平,基本上不會存在強買強賣的情況。
但是到了宋朝之後,尤其是明朝的時候,婚姻嫁娶,根據不同的人家都有了相應的標准,甚至變成了“期貨買賣”。據說一旦有一戶人家生了女兒,第二天得到消息的人們就會上門來下聘禮,一般在五到七百金,然後就等著這家的女兒長到十幾歲之後來上門迎親。
這個裡面其實承擔著一定的風險的,因為這個孩子還在襁褓之中,究竟能不能長大或者長大之後是什麼樣子,還是一個問題。但是已經收了彩禮了,那就已經算是男方家裡的人了,可想而知,如果要是等到女孩真的長到十幾歲再下聘禮,價格只會更高。
到了清朝的時候,結婚真的已經跟愛情徹底無關了。
2、清朝婚禮的流程(詳細)
1、三書:按照中國傳統的禮法,指的是禮聘過程中來往的文書,分別是「聘書」——訂親之書,在訂婚時交換;「禮書」——禮物清單,當中詳列禮物種類及數量,過大禮時交換;「迎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接新娘過門時用。
2、六禮:是指由求親、說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續。分別為「納采」——俗稱說媒,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俗稱合八字,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備合婚的儀式;「納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議定;
「納征」——又稱過大禮,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大禮;「請期」——擇吉日完婚,舊時選擇吉日一般多為雙月雙日,不喜選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
不選六是因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緣;十一月則隱含不盡之意。「親迎」——婚禮當天,男方帶迎書親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禮前數天,選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將被褥,床單鋪好,再鋪上龍鳳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貴子。
抬床的人、鋪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齊全、婚姻和睦、兒女成雙,自然是希望這樣的人能給新人帶來好運。
4、鬧洞房:舊時規定,新郎的同輩兄弟可以鬧新房,老人們認為「新人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並能為新人驅邪避凶,婚後如意吉祥。
5、嫁妝:女方家裡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嫁妝最遲在婚禮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妝除了衣服飾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
如:剪刀,寓意胡蝶雙飛;痰盂,又稱子孫桶;花瓶,寓意花開富貴;鞋,寓意白頭偕老;尺,寓意良田萬頃等等。當然各地的風俗和講究都不一樣。
6、上頭:男女雙方都要進行的婚前儀式。也是擇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頭婆梳頭,一面梳,一面要大聲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
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
7、撐紅傘:迎親的當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攙扶中娘家門,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頭頂撐開一把紅傘,意為「開枝散葉」,並向天空及傘頂撒米。
8、換庚譜: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換家譜,作為定親的憑據。媒人提親後,如男女的時晨八字沒有相沖,雙方就會換庚譜。
9、過文定,過大禮: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著一些禮品到女家,禮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禮等,並正式奉上聘書。「過文定」舉行後,就會舉行「過大禮」的儀式,這是訂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儀式;因為這儀式過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約。
跟「過文定」一樣,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同聘金和各種禮品到女家;而女家亦會准備回禮禮品。禮品皆是均雙數以取其「好事成雙」之意。
10、哭嫁:據《禮記》記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在古時,因為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女兒出嫁後,就很難有機會可以見到家人。
而事實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樣,隨時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說法:說哭嫁是源自古時婦女不能擁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們會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古時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蓋頭:新娘子通常會以一邊長三尺的正方形紅圍巾蒙在頭上,這紅色的圍巾稱為叫「蓋巾」,俗稱紅蓋頭。通常是男掀女的紅蓋頭。
對於蓋頭這種婚俗,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說蓋頭是為了遮羞;而另一種說法是說源自於古代的掠奪婚,表示新娘子蒙上蓋頭後就永遠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親:古代婚配時,男方必須去迎親。「親迎」是六禮中最隆重的禮節。沒有迎親的新郎,就沒有出嫁的新娘。古代親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車的,比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轎去迎親。 抬轎的人必須身體強壯,遇上別人家的花轎,絕對不可以與他們碰頭,必須繞著走。
迎親回來時,還要找一條路回去,以取不會走回頭路之意。如果途中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的人手張紅氈子將花轎遮著,作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見出殯的隊伍,迎親的人會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因為棺材的諧音為「觀財」,亦即看到財寶的意思,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
13、拜堂:又稱為「拜天地」,是婚禮中一個很重要的儀式。「拜堂」並不屬於古「三書六禮」,這一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經過「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一員。「拜堂」時,主持婚禮的司儀會大聲的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齊入洞房。
」其實,拜天地代表著對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對孝道的體現;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賓。
14、出門:出門是指新娘離開娘家的意思。當到達吉時的時候,女須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轎;據說新娘雙腳著地的話就會帶來惡運。在出門的時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這是因為嫂字有著掃帚星的掃字的諧音,是故人們相信嫂嫂於出門時相送會帶來不吉利。
新娘出門時,由伴娘撐起紅傘護著新娘,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大妗姐及眾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用來「喂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會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
15、過門:過門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門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門,拜見翁姑及男家其他長輩。傳說翁姑不可以在大廳直接看見新人進門,因為這樣會相沖。所以當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會由房間出來大廳會見新人。然後新郎新娘會先拜天地,後拜祖先。
新人會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會說一些祝福語,並送首飾及禮物給新娘。新娘收到飾物後需即時戴上,以示謝意。然後,新人會向其他長輩及親戚奉茶。
16、三朝回門:即歸寧,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隨丈夫回到夫家;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歸寧,就是回娘高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
17、催妝: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18、送妝: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盪盪地送至男家。
19、鋪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
20、酒筵: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義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21、合酒: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
(2)清朝婚禮彩禮擴展資料:
發展歷史:
最初的婚禮形式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從相傳始於伏羲時代的定婚「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逐漸演進,到夏商時的「親迎於堂」,再到周代所具備的完整的「六禮」,已初步奠定了我國傳統婚禮的基礎。又經歷代的發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更趨繁縟、熱烈。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
漢平帝元始三年,劉歆等雜定婚禮,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後亦納采、卜吉。 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
3、古代娶媳婦,多少彩禮才行?
70年代結婚三大件:“三轉一響” ,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加收音機。80年代結婚三大件: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90年代結婚三大件:彩電、影碟機和摩托車。現在結婚三大件:房子、車子、票子。今天,我們就看看古人結婚都用什麼做聘禮。
在周朝,《周禮》規定男女結婚要行六禮,就是要先提親,此時的聘禮是五卷緇帛,緇帛就是絲織品的意思,用五匹布就能娶個媳婦。
唐朝,由於與少數民族的融合,聘禮被看的不那麼重了,這個時候大雁變成了特別重要的東西,從提親開始,每一次到女方家裡去都要帶一隻大雁,如果大雁不好捉,換成雞,鵝啊什麼的代替也行。
宋朝的聘禮比較特殊,以茶葉為主,《品茶錄》記載,種茶葉一定會長出茶葉子,但如果將茶葉移植,茶葉就不會產茶子,因此用茶葉作為聘禮,希望新婦能夠從一而終。
在清朝,禮銀六十四兩,迎送彩銀八錢,叩門彩銀四錢,凈增彩銀六錢,掌翰禮壹兩,迎書彩銀八錢,物品若干。這里可以算出清代娶妻花費大約摺合紋銀不到七十兩。在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也就是說在清代娶老婆的聘禮是人民幣14000元左右,乾隆十三年,北京內城新簾子胡同(長安街南,新華門與和平門之間),四間瓦房70兩,相當於現在10500元。一輛馬車70兩,摺合人民幣14000,所以在清朝的結婚成本4萬左右。
不得不說,現在的各位不少都是母胎單身,靠自己找到真愛都是十分的困難,要克服社交恐懼症,要改變自己的外貌造型,男生要風趣幽默,女生瘋狂減肥。以此讓自己擺脫宅或猥瑣肥胖的設定,進階為男神女神或是渣男賤女。這樣也獲得了優先擇偶權。所以,每個人找到真愛進入墳墓已經這么難了,如果是真愛,就不要因為彩禮的事情最後一拍兩散了。你的家庭是希望子女幸福呢,還是只是為了賣女兒和買老婆呢。
如果因為彩禮的事情鬧得不愉快,那即使結婚後也會在小夫妻心裡和兩個家庭心裡都會不舒服。一對戀人的新婚開始首先是一個疙瘩,難怪都說結婚是墳墓,彩禮就是第一個結。
如果愛,請深愛。彩禮適當。
4、皇帝如果結婚了,那要給自己的老丈人多少彩禮?
皇後,皇帝的正妻,她的產生需要經過皇帝來冊立,要昭告天下,普天同慶,同時進行一場正式隆重的立後儀式,與民間人家找老婆在步驟上並無兩樣,也要嚴格按照《禮記》中規定的「六禮」來走程序,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告期、親迎。
定好皇後的人選,皇帝便會著手准備給老丈人家送的彩禮,當然並非他自己操作一切,而是挑合適的人選安排好且送上門去,而所裝備的彩禮豐厚程度在歷史中,也是多有記載的。例如《後漢書-卷十下-皇後紀第十下》記載,東漢恆帝劉志娶漢順帝劉保的皇後之妹梁女瑩時,全部依照漢惠帝納皇後張氏的舊例,彩禮就有黃金二萬斤,納採用雁、壁、四馬車、束帛等。
古代黃金的價值,據漢《鹽鐵論-散不足》記載:「仙人食金飲珠,然後壽與天地相保」,當時追求長生不老的帝王們,服用的各種保健品配方之一便是黃金,而在賞賜功臣時,經常也是下旨「賞黃金萬兩」,由此不難知道黃金在古代的價值。故而,東漢恆帝劉志的老丈人收到二萬斤黃金,按照《漢書-食貨志》上記載:「黃金一斤,值萬錢」,漢朝黃金一斤兌換五銖錢一萬枚(十貫)來計算,老丈人是雙喜臨門了。
例如清光緒皇帝娶隆裕皇後,盡管國庫虧空,可是整個禮數一個不落下的花了550 萬銀子,據《大清會典》記載,光緒皇帝給隆裕皇後的彩禮為:「黃金二百兩、銀萬兩、金茶桶一具、銀茶桶二具、銀盆二、緞千匹、文馬二十匹、閑馬四十匹,馱甲二十副。」因此,古代皇帝娶老婆是「勞民傷財」的事情,反正給老丈人的彩禮少不了。
果笑說:我們尊重民俗習慣,但不濫用即為好. 彩禮,又稱定親彩禮、聘禮等,中國古代婚禮程序之一。在古代的訂婚儀式上,男方家庭以訂婚男子的名義,送給女方家庭一份由兩部分構成的彩禮,而女方收彩禮後,會送男方一些物品,稱為回禮,代表女方家裡對男方以及其家庭的認可,也是一種禮數。
5、清朝婚嫁習俗
合八字,
放定
下聘
出嫁(女方的嫁妝一定要比男方下聘帶得多)
三朝回門
我就知道這些,不全,中間有很多東西很亂,我覺得你要是可以的話可以去專門的論壇逛逛,比這樣問出來的詳細而且專業
6、清朝皇帝的婚禮有哪些講究?
清代皇帝的婚禮是舉國上下的盛典,尤其是皇帝娶皇後的大婚。
皇帝大婚按定製有納采、大征、冊立皇後、奉迎、合巹、朝見、慶賀頒詔、筵宴等禮儀程序。
納采是指皇帝向皇後娘家贈送定婚彩禮。彩禮包括大量的馬匹、甲胄、絲帛等,皇帝特命的大婚專使持節帶隊,從太和殿出發,出太和門中門,將彩禮送至皇後娘家。
這時迎候在大門外皇後的父親、兄弟要叩頭謝恩,儀式完畢,專使起身回宮復命。
迎娶之前,還有大征禮。除鞍馬之外,再送黃金200兩、白銀1萬兩、緞1000匹、金銀茶具和銀盆等實惠財物。除此之外,還要發妝奩360台。
發完妝奩後,皇帝派遣正副兩名冊封使臣,帶著冊封皇後的制敕和皇後之寶前往後邸,舉行冊立大典,宣布冊立某女為皇後,專使奉命將頒給皇後的金印、金冊護送到皇後娘家,向皇後父兄宣示。
禮儀全部完成之後,便可以迎娶了。奉迎是皇帝大婚禮儀中最隆重、最繁雜的一項。
宮中前三殿、後三宮都用綢帶搭起彩架,抬頭即可見大紅喜字、吉祥語句圖案。
紅地毯從大清門一直鋪到了坤寧宮的青白石御道上,御道兩側有400對路燈,30對各式彩燈,連成了人間的鵲橋。
皇帝降旨,發遣奉迎皇後的鳳輿,奉迎專使由兩親王的結發福晉和八位年輕的一品夫人擔任。迎親的兩福晉、八命婦,按照滿族風俗必須騎馬到後邸。
奉迎的隊伍到達後邸後,兩福晉、八命婦先到正屋謁見皇後,然後伺候梳妝。這時皇後梳的仍然是及笄少女的發型--雙鳳髻,雙喜如意碧玉簪兩邊各插一枝。
迎娶時的吉時由欽天監官員嚴密推算,吉時一到,總管太監馬上奏請皇後,並請皇後手拿兩個蘋果,親王福晉為皇後披上蓋頭,然後把皇帝親筆書寫的龍字和一柄金如意放進喜轎中,這時,皇後就被恭恭敬敬地請上轎子了。
皇後喜轎由16個人抬著,穿紅緞綉花褂子的校尉持著300對族旗扇、平金綉鳳、宮燈,走在最前面,御前侍衛扶著風輿轎杠扈衛左右,兩福晉、八命婦和扈從的王公大臣,緊緊跟在鳳輿的後面,迎娶的隊伍,轟轟烈烈地進入大清門。
鳳輿入大清門時,午門樓上鍾鼓齊鳴,這時總管太監將皇後已進宮的消息稟告給皇帝。皇帝即由八名少年親貴執宮燈引導,在御前大臣和御前侍衛的扈從及禮部堂宮的照料下,前往乾寧宮大婚洞房的東暖閣前殿等待婚禮開始。
鳳輿停在正南天喜方位,福晉、八命婦和宮女護侍皇後下轎,跨出轎門,皇後一手拿著一個蘋果寓意平安。
隨後,由親王福晉接過蘋果,這時另一位福晉將裝有珠、寶、金銀小如意和米穀的寶瓶遞給皇後,皇後捧穩象徵吉祥如意的寶瓶,即沿著御道,經過乾清宮和昭仁殿之間的通路,進入乾、坤兩宮之間帝、後大婚行禮的專用場所--交泰殿。
皇後進殿時,在殿門前橫放著一個朱漆馬鞍,鞍下放著從皇後手裡接過來的兩個蘋果,上面鋪著一條紅毯。
在六對藏香提爐的引導下,皇後要先跨過表示平平安安的朱漆馬鞍,之後被引導到西首站立,等候拜天地。
皇帝等皇後剛剛站好位置,即由坤寧宮出來,站在與皇後相對的東首,在歡慶的鼓樂聲中,一起下拜,九叩禮畢,即為結發。
拜完天地,皇帝、皇後在坤寧宮東暖閣行坐帳禮,吃名為子孫餑餑的餃子。餃子由禮王福晉煮,剛下鍋還是生的就要撈起,呈給皇帝和皇後,兩人咬一口吐出來,藏在床褥下面,表示可以早生皇子。
儀式完成之後,皇帝暫到前殿休息,這時福晉命婦要為皇後上頭開臉,重新梳頭,將雙髻改梳為扁平後垂、無礙枕上轉側的燕尾,雙喜如意簪仍插於頭上,另外插一朵紅絨制的福字喜花。
打扮完畢,即開始吃被稱做團圓膳的合巹宴。
這時福晉、太監、宮女全部跪安退出,並將大婚洞房門窗輕輕地合上,皇帝侍衛中結發夫妻們在洞房外,擊著檀板用滿語高唱《交祝歌》。
皇帝、皇後兩人在一片祝福聲中相對而坐,飲下交杯酒,合巹禮即成。
宮中女官扶皇後坐上龍鳳喜床,替她摘下鳳鈿,換上龍鳳長袍。皇帝、皇後吃完長壽面,即可共度良宵。此時大婚禮儀即告完成。
第二天,皇帝率皇後拜見太後,稱為朝見禮。皇帝升太和殿,詔告天下大婚禮成,屆時天下同慶。
7、從委禽到納財,古人結婚有彩禮嗎?
古代的結婚程序復雜,送彩禮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至於彩禮要送什麼,不同朝代其實,送的東西不一樣。《周禮》出現後,對結婚儀禮規定了六個環節,納征就是收取聘禮。不過和現代的彩禮意義大大不同。每個朝代的聘禮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
上古時期,納征多用鳥獸,執雁為禮、配以鹿皮。
周朝和戰國時期,聘禮是具有象徵意義的紡織品。還對數量做了規定,「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意為聘禮不超過200尺純帛。
漢朝,聘禮從象徵意義開始變成物質要求,除了大雁、布匹,還要有羊、米、酒等近30樣東西,金錢開始出現在聘禮里。
到了唐代,民族大融合使得聘禮反而減少,由30多樣變成幾樣,唐朝還對彩禮的上限做了規定。如:三品以上官員,彩禮不得超過絹300匹;五品官不能超過二百匹;七品官不得超過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超過五十匹。下限無要求。
經濟繁榮,而且已婚女性的家庭地位取決於嫁妝,所以流行的是厚嫁,比如范仲淹為蘇州范氏家族制定族規:族裡男孩娶親,聘禮統一按二十貫的標准;族裡女孩出嫁,嫁妝統一按三十貫的標准。
此時茶葉成了聘禮中必備物品,取其「從一而終」的含義。訂婚時「下茶」,結婚時「定茶」,同房時「合茶」,稱為三茶禮。延至明清,茶禮更加成熟和盛行。
元代,風格大變,由厚嫁轉為厚娶,男方必須置辦豬羊美酒、花紅表裡以及大筆的聘金做聘禮,有記載民間中產家庭娶妻經常要花費寶鈔1300貫左右,幾乎要花光全部家產。連忽必烈都在1271年頒布天價彩禮令:
官員:一品、二品五百貫;三品四百貫;依次遞減,八品、九品一百二十貫。
庶人:上戶一百貫;中戶五十貫;下戶三十貫。
可惜禁令用意雖好,卻在民間沒有任何約束力。因為規定中有一句關鍵的話「德君和同不在此例。」就是協商可以不拘此令,突破上限。
明朝關於嶺南一帶的聘禮有記載:凡三等人戶之下聘,用酒一埕,鵝兩只、布兩匹、茶一盒。
清朝一普通家庭的聘禮清單:禮銀六十四兩,迎送彩銀八錢,叩門彩銀四錢,凈增彩銀六錢,掌翰禮一兩,迎書彩銀八錢,物品若干。
《禮記》中說:「納征者,納聘財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聘禮一旦收付,意味著婚約成立,男女雙方均不能隨意反悔。梁祝里的祝英台和《孔雀東南飛》里的劉蘭芝都是因為受了男方家的聘禮而不得不嫁,最後釀出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