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風俗
1、榆林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600字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人們最重視的節日,它代表著團圓、幸福、平安。人們在春節這一天會有很多的講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下面我就來介紹家鄉的飲食小風俗。春節這天,人們會早早的醒來,在開口說話之前,一定會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點,吃上一兩口,我們稱之為「開口糕」。薄薄的糕點吃在嘴裡,軟軟的,甜甜的,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口,從嘴裡蹦出的話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與「高」同音,小孩吃了開口糕,預示著新年中個子長得高,成績節節高;大人們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運高、財運高」;老人們吃了則希望來年「福壽高升」。正是因為人們對新年的這些渴望,吃開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開門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後,都圍在桌子旁吃團圓飯,也就是吃湯圓或餃子了,人們把餃子稱為「萬萬順」,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會順順當當。「順心」的心願也就寄託在這常見的餃子上了。吃湯圓則預示著新一年中全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這喝茶也有講究,落座時,北面的位置必須空著,聽媽媽說這是為了給灶神爺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裡灶台上總是滿滿當當的。喝茶快結束時,每個人的碗里須留下一些餃子或湯圓,預示「年年糧食皆有餘」。不管是吃開口糕也好,稱餃子為「萬萬順」也好,還是給灶神爺留位也罷,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它們雖沒有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但這些飲食上的小風俗正是人們對新年中豐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種美好願望吧!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繼承和發揚呢?'
2、榆林過年風俗是什麼?
剪窗花,貼窗花,蒸年糕,包油糕,搓麻花,打餅子,漏粉,生豆芽子,磨豆腐,扭秧歌,鬧社火,釀米酒,貼炕圍子,貼門神,寫春聯,貼春聯,掛燈籠,打冰擺鍘刀
農歷正月初1,主人黎明即起,祭拜天地、祖宗,鳴放鞭炮,村莊一片氤氳。家家戶戶吃水餃(俗稱扁食),男女打扮一新,為長輩拜年。受拜者以煙茶、花生、瓜子、糖果招待,並用錢幣賞賜小孩。
是日,村人相見,皆賀新年,或散步,或聊天,或玩耍,樂在其中。農村中有將除夕中午所剩撈飯於正月初1中午再食的俗習,稱之為夾年飯,取年年有餘之意。
初2開始,親戚朋友互相拜年。初5,送5窮之日,燃放爆竹,送去窮鬼,迎來財神,飽食一餐,謂之「填5窮」。有的地方從正月初1日起,所掃的垃圾都堆一起,是日晨,主婦將垃圾倒往遠處,邊倒邊說:「送窮神,送劣神,把窮神送個乾乾凈凈」。送5窮,現在很少見到。
初6,俗稱過小年,過法和除夕相似。早上燃放爆竹,中午祭奠祖先,晚上遍張燈火,徹夜不熄。去年新婚之婿,攜帶妻子到岳父家過小年。定邊、靖邊有以長幼為序叫魂的習俗,榆林舊時有將炒黑豆撤於房壁叫作「爆六甲」的習俗。
在陝北古風文化園內,彩扇飛舞,鑼鼓喧天。
秧歌隊的隊員們撐著花傘,手持彩扇,跟著鼓樂隊的節奏,在傘頭的帶領下,變換著各種隊形,扭起了歡快的橫山大秧歌。吹嗩吶、跑旱船、趕毛驢、踩高蹺,穿插在秧歌隊伍中,市民們紛紛拿起手機、相機記錄下這歡樂的一刻。
橫山老秧歌和老腰鼓是陝北榆林流傳已久的春節民俗文化活動,五彩繽紛的服裝、歡快跳躍的步伐、精彩絕倫的演出,無不令人拍手叫絕,為春節增添了許多喜慶氣氛。
3、陝北榆林婚嫁風俗
由於習俗不同,各個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祖輩輩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老百姓,更是以自己獨特的生活風情演繹著他們民俗文化。
我們且來看看這陝北人民的婚嫁習俗: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嫁,在舊時特別講究門當戶對,多由父母之命,媒約之言而定。婚嫁儀式城鄉大同小異,略有區別。
兒女婚事,一般先由父母托媒提親,經雙方家長調查(諸如年齡、品行、門風等)同意後,即擇日定親。定親一般由男方送女方家4色水禮(煙、酒、肉、糕點之類)、首飾、布料、糧食、衣物和彩禮,女方也給未婚夫饋贈鞋、帽或衣服等作為雙方定婚之禮。
雙方同意定婚後,便是擇日迎親結婚,結婚為新婚夫婦一生最為隆重的儀式。
結婚迎親由迎人婆姨1—2人,男子數人組成(去時為單數,回來時與新娘合為雙數),同時攜帶「離母糕」、「大饃饃」以及新娘上轎衣服、首飾品並抬花轎(沒有花轎則騎毛驢)。還有鎖吶鼓樂隊,大吹大擂,去新娘家迎親。屆時新娘家備以豐盛酒席和佳餚款待迎親賓朋。然後,女方家也同樣約請本族和親戚中婦女3至5人,男子7、8人組成送親隊伍,並攜帶陪送嫁妝前往送人。
新娘坐轎或騎毛驢,均應面戴紅紗巾,也叫「蓋頭」,一路上鼓樂高奏,路人爭睹,熱鬧異常。 在新娘迎回進入洞房之前,婆媳之間互贈見面禮,生活特別富裕者互贈手鐲、戒指、耳環等,一般平民則贈內衣、兜肚、針簪等。新娘、新郎進入洞房後,在舊時還有「踩四角」、「揩臉」、「上頭(結發)」、「吃兒女扁食(意為多兒多女)」等風俗。而後設宴招待送人親戚和前來祝賀婚禮的所有賓朋。
入夜,則是鬧洞房,由同輩年輕男女與新郎、新娘逗趣取樂,鬧房內容,花樣翻新,豐富多彩,兼大歡喜。鬧房結束,新郎、新娘共進晚餐。最後是「送兒女饃饃」。舊時由婆母身著山羊皮襖,一手持擀麵杖,一手以升子端饃頭7個。用擀杖戳破洞房窗戶紙,將饃投入洞房,並念念有詞曰:「手裡端個升子,來年抱個孫子,攔門敲一棍,孫子一大群」。以此祈求五男二女,後繼興旺。然後夫妻「收四角(床鋪四角置放的紅棗、核桃、銀針、紅線)」,同榻就寢。
次日晨起,新娘梳洗打扮,謂之「開臉」。早餐後,新郎新娘出洞房舉行禮拜。先拜祖先,次拜高堂,夫妻相拜,再拜媒人及所有親朋來賓之長者,謂之「見大小」。凡受禮者均饋贈禮錢,置於盤中,由新郎端至洞房門口,新娘從盤中抓一把錢,謂之「抓拜禮」,所抓之錢屬新娘之私房錢。禮拜後,開午宴,新郎新娘逐席斟酒禮拜,謂之「拜席口」。飯後親戚賓客分別各自返回,至此,迎親結束。
次日,新娘陪同新郎回娘家,謂之「回門」。新郎回門期間,新娘家戶內近親分別宴請女婿客(新郎),新郎首次回門,宴請就餐均坐上席,不分老少長幼都應予新女婿敬酒(但下次再去岳父家則無此俗)。新郎新娘返回時,新娘父母同行而去,叫作「看回門」。雙方父母,互稱親家,同桌而坐,頻頻舉杯,促膝談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禮儀式全部告畢。
4、榆林農村的過年風俗什麼
大年三十之前貼對聯,晚上年夜飯,大年初一要燒香敬神,還要包餃子。
5、榆林有哪些民俗風情(簡略一點)30—50字
榆林民俗風情
榆林的風俗有古樸的傳統,山區的農民修窯洞時,先請陰陽先生看地勢山形,定方位、擇吉日。窯洞的樣式多而且講究,門面用細鑿鑿出,窯前有穿廊和雨盆。
窗欞曲直交錯,長短相間,組成各種美術圖案。城裡的有錢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進兩開,穿廊虎抱,雕棱繪彩。更有大戶人家,門前樹旗桿,蹲石獅,大門水磨磚砌門樓,有照壁,二進中有月亮門,分前後院,前院是書房,會客室,後院是家眷。
景點簡介
榆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愛心城市 ,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 ,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市 ,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
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 ,紅石峽,統萬城遺址,紅鹼淖,榆林沙漠國家森林公園,石峁遺址,白雲山,青雲寺,懸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等各大景點。
6、榆林重陽節吃什麼
重陽糕、菊花酒。
古時候,九月九日,把片糕搭放在兒女頭額上,口中念一些祝福孩子的話,是希望兒女身體健康更好發展的美好祝願,寓意是子女百事俱高。這也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陽節做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講究的上面還會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也有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喝酒有講究,古人飲菊花酒延續至今,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
晉朝大詩人陶淵明也喜歡飲菊花酒。陶淵明以隱居、作詩、飲酒、愛菊出名;後人效仿他,遂有重陽賞菊的風俗。
7、陝北榆林有什麼婚嫁風俗?
由於習俗不同,各個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祖輩輩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老百姓,更是以自己獨特的生活風情演繹著他們民俗文化。
我們且來看看這陝北人民的婚嫁習俗: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嫁,在舊時特別講究門當戶對,多由父母之命,媒約之言而定。婚嫁儀式城鄉大同小異,略有區別。
兒女婚事,一般先由父母托媒提親,經雙方家長調查(諸如年齡、品行、門風等)同意後,即擇日定親。定親一般由男方送女方家4色水禮(煙、酒、肉、糕點之類)、首飾、布料、糧食、衣物和彩禮,女方也給未婚夫饋贈鞋、帽或衣服等作為雙方定婚之禮。
雙方同意定婚後,便是擇日迎親結婚,結婚為新婚夫婦一生最為隆重的儀式。
結婚迎親由迎人婆姨1—2人,男子數人組成(去時為單數,回來時與新娘合為雙數),同時攜帶「離母糕」、「大饃饃」以及新娘上轎衣服、首飾品並抬花轎(沒有花轎則騎毛驢)。還有鎖吶鼓樂隊,大吹大擂,去新娘家迎親。屆時新娘家備以豐盛酒席和佳餚款待迎親賓朋。然後,女方家也同樣約請本族和親戚中婦女3至5人,男子7、8人組成送親隊伍,並攜帶陪送嫁妝前往送人。
新娘坐轎或騎毛驢,均應面戴紅紗巾,也叫「蓋頭」,一路上鼓樂高奏,路人爭睹,熱鬧異常。 在新娘迎回進入洞房之前,婆媳之間互贈見面禮,生活特別富裕者互贈手鐲、戒指、耳環等,一般平民則贈內衣、兜肚、針簪等。新娘、新郎進入洞房後,在舊時還有「踩四角」、「揩臉」、「上頭(結發)」、「吃兒女扁食(意為多兒多女)」等風俗。而後設宴招待送人親戚和前來祝賀婚禮的所有賓朋。
入夜,則是鬧洞房,由同輩年輕男女與新郎、新娘逗趣取樂,鬧房內容,花樣翻新,豐富多彩,兼大歡喜。鬧房結束,新郎、新娘共進晚餐。最後是「送兒女饃饃」。舊時由婆母身著山羊皮襖,一手持擀麵杖,一手以升子端饃頭7個。用擀杖戳破洞房窗戶紙,將饃投入洞房,並念念有詞曰:「手裡端個升子,來年抱個孫子,攔門敲一棍,孫子一大群」。以此祈求五男二女,後繼興旺。然後夫妻「收四角(床鋪四角置放的紅棗、核桃、銀針、紅線)」,同榻就寢。
次日晨起,新娘梳洗打扮,謂之「開臉」。早餐後,新郎新娘出洞房舉行禮拜。先拜祖先,次拜高堂,夫妻相拜,再拜媒人及所有親朋來賓之長者,謂之「見大小」。凡受禮者均饋贈禮錢,置於盤中,由新郎端至洞房門口,新娘從盤中抓一把錢,謂之「抓拜禮」,所抓之錢屬新娘之私房錢。禮拜後,開午宴,新郎新娘逐席斟酒禮拜,謂之「拜席口」。飯後親戚賓客分別各自返回,至此,迎親結束。
次日,新娘陪同新郎回娘家,謂之「回門」。新郎回門期間,新娘家戶內近親分別宴請女婿客(新郎),新郎首次回門,宴請就餐均坐上席,不分老少長幼都應予新女婿敬酒(但下次再去岳父家則無此俗)。新郎新娘返回時,新娘父母同行而去,叫作「看回門」。雙方父母,互稱親家,同桌而坐,頻頻舉杯,促膝談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禮儀式全部告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