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湖南的風俗
1、湖南湘鄉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湖南端午節習俗風情
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千古流傳的端午節了,在湖南城鄉,尤其是岳陽、汨羅、長沙地區家家戶戶每逢端午都習慣供帖子(在門壁上粘貼各種紀念詩作)、吃粽子來悼念屈原,懸鍾馗像和張天師像,扎艾人、掛菖蒲劍以驅邪除魔,喝雄黃酒、戴香囊以驅百病。同時在屈子祠舉行大型的祭龍儀式和龍舟競賽。相傳這一天又是葯王菩薩生日,因此,不論是醫生或一般群眾都上山采葯。而對於鍾馗,人們都是非常敬仰的,而且在端午節戶戶有請「唐賜福鎮宅聖君」真鍾馗進家門活動,人們傳說將真鍾馗請進家裡:「賜福鎮宅、唯真鍾馗」,「拜請鍾馗、中榜得魁」,「鍾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毛澤東同志也曾於1966年7月8日致江青的信中寫過:「為了打鬼,藉助鍾馗」,賜福鎮宅請真鍾馗。
2、長沙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啊?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的習俗:吃粽子、賽龍舟等等
3、衡陽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賽龍舟、佩香囊、塗雄黃等。
農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到野外去踏青,外出採摘各種草葯,人們用五彩絲帶系於臂膀來驅病消災,采艾草懸掛在門戶之上,用來驅散毒氣瘴味,還要舉行龍舟競渡等活動。
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大約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三種關於龍舟競渡起源的說法。
一說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五月初五投汩羅江,被當地百姓發現後,大夥都拚命劃船前去相救,後來就演變成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的風俗;二說是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三說與越王勾踐有關。吳、越都處江南水鄉,河湖交錯,民間習慣以舟代車,都很有條件形成競渡之俗。
4、湖南耒陽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大人小孩都要吃「五子」,即粽子、蒜子、雞子(蛋)、口子(蕌頭)、包子。門前插艾葉,菖蒲。兒童佩香囊,謂之可驅邪祛疫。午時飲雄黃酒,謂之可避蟲蛇;午時還要采草葯浴身,謂之可解毒除病。是日,耒水沿河鄉村組織劃龍船競賽,兩岸群眾聚觀。上午,各家各戶都要採集草葯、曬干收藏,用以沖茶沏水,謂之「午時茶」。
5、長沙端午節的習俗會有哪些
賽龍舟
賽龍舟,是湖南地區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已不見蹤跡。在這之後,人們把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來作為紀念屈原的一項重大活動,用意是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現在的賽龍舟已被列入國家的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都會舉行「屈原杯」龍舟賽,湖南每年也會在端午節前後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讓賽龍舟盛傳於世。
包粽子、吃粽子
每到端午節前,家家戶戶都會買來2至3斤糯米,在裡面放入鹼、紅棗或綠豆,扯上幾根麻繩,拿上幾張小椅子,大家一起坐在家門口包粽子。這個時候,那些手藝好,包出的粽子有稜有角的姑娘、大嬸總會得到街坊鄰居的一番誇講,而不會包粽子的就會躲在一旁觀看、學習,准備等到來年的端午節來一顯身手。粽子包好煮熟後,在端午節這天,每家每戶都會把自家的粽子送給街坊鄰居們品嘗,自家包的粽子一般自家都吃不到,吃的都是別人家送來的粽子,而且吃起來也顯得格外香。現在的粽子品種多起來,購買起來也方便,包粽子習俗也在慢慢失傳,大家都更加懷念兒時的香粽。
做咸鴨蛋
自己動手做咸鴨蛋也是在端午節前經常看到的。大人把買回來的新鮮鴨蛋先用鹽水泡上一段時間,再在上面敷上黃泥巴,等到端午節這天拿出來食用時,那種蛋黃被腌得金黃金黃、往外流油的咸鴨蛋最受歡迎。不過蛋黃好的咸鴨蛋一般蛋白比較咸,我們經常是將蛋黃一個個悄悄吃掉,剩下的蛋白部分就成為了生性節儉的父母們的專利了。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現在的長沙市民至今還保留著用艾葉給小孩洗澡,以驅瘟祛毒的習俗。
6、湖南寧遠縣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湖南寧遠縣端午節的習俗有殺鴨、射五毒、吃粽子、縫香包、點雄黃、系五色繩版、掛艾葉菖權蒲等傳統民俗活動。
湖南寧遠縣端午節主要殺鴨慶祝,原因是從清明節一直到端午節這段時間是水草最豐美的時候,鵝、鴨、田螺等天然食料充足,鴨子個個長得壯實,鴨肉更是皮薄細嫩,這時食用最肥美。大蒜子燒肉。端午那天是最好的解毒時節,大蒜解毒殺菌最好。
吃粽子:荊楚之人,端午前幾天就要准備好粽葉和糯米。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7、湖南有哪些風俗?
1、湖南花鼓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南花鼓戲藝術便有較大發展,由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整理創作的《打銅鑼》、《補鍋》、《劉海砍樵》等劇目,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的喜愛。2008年,花鼓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過小年,每年的臘月二十四,舉家休息聚餐,稱「小孩子過年」。家家籌備年貨,作豆腐,殺年豬,送年節,備點心,炒旱茶,寫春聯,扎燈籠,忙得不亦樂乎。
3、年三十夜,長沙農村家家會在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叫「年財佬」。男女老幼圍爐共話,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豬腳燉蘿卜,歡坐待旦,叫「守歲」。所謂「有錢無錢,蘿卜過年」。
4、大年初一民間的講究、禁忌頗多。有的於除夕在大門合縫處貼紅紙「財」宇,在當眼處貼「開門大吉」、「對我生財」之類的吉利語,開門時高聲誦之,叫開門見喜、開門見財。出天行時,觀風向天色,卜來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長沙燈市,多篾扎紙糊各式燈籠,或懸之庭戶,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點燭於灶台屋角,戶戶煮食元宵縮,頑童則持彩燈相戲。農家除在豬欄狗窩雞坍暗角點燭外,還在田頭地邊燃火,意在除蟲,祈求豐收。